其實我也好想哭:消除育兒焦慮,從學會做自己開始 (電子書)

其實我也好想哭:消除育兒焦慮,從學會做自己開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田花奈繪
图书标签:
  • 育兒焦慮
  • 育兒
  • 親職教育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心理健康
  • 新手爸媽
  • 育兒好幫手
  • 正念育兒
  • 親密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孩子保持原本的樣子就好。
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你自己。
 
  這不是一本育兒知識書,而是讓你肯定自我,緩和育兒煩躁感的「魔法咒語」書。
  對小孩感到煩躁是因為出自潛藏內心的自我否定,並非用育兒知識能解決的。
  本書根據每種育兒心生煩躁的狀況,提供緩和情緒,「提高媽媽自我肯定感的魔法咒語」。
  書中也收錄許多可愛的漫畫,讓我們一起學習改變心態,擁有幸福的親子關係吧!

  日本亞馬遜 4.5顆星好評
  日本亞馬遜家庭關係類暢銷榜
  作者以親子教養創辦的Instagram帳號半年內追蹤數增加至3萬多,多則貼文得到超過8000個讚
 
名人推薦

  我們這E家-E媽 親子部落客
  伊萊媽 知名部落客
  周彥君 臨床心理師
  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詹宇夫妻 正向教養YouTuber
  熊媽 親子插畫家
  鍾欣凌 金鐘視后
  彎彎 圖文作家,二寶媽

好評推薦

  讀者齊聲推薦:
  「之前不管怎麼教孩子都不行,現在突然變輕鬆了。」、
  「不只是孩子的教育,連夫妻關係都變好了。」、
  「不只是育兒中的媽媽,我覺得所有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作者IG也有許多媽媽給予熱烈回應:
  「變得不再打小孩了」、
  「以前老是想死的我開始喜歡自己了」。
 
探索自我與內在平靜:精選心理勵志與個人成長讀物 本精選書單旨在為讀者提供一系列深度探討心靈成長、情緒管理與人生哲學的書籍。這些著作涵蓋了從認知行為、正念冥想,到人際關係、職業發展等多個面向,幫助讀者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生活中,建立更堅實的內在支柱,發掘真正的自我價值。 --- 第一部分:心靈重塑與情緒覺察 本部分書籍著重於幫助讀者理解自身的情緒運作機制,並提供具體的工具與視角來處理內在的衝突與壓力。 1.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用方法》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這本書深刻闡述了習慣的力量及其建構的科學原理。克利爾提出了一套極具操作性的「習慣養成四法則」: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讓行動輕而易舉、讓獎勵令人滿足。它教導讀者如何從微小的、近乎無感的改變開始,逐步累積成巨大的複利效應。 內容探討了: 系統的重要性勝過目標: 闡述了專注於建立高效系統,而非僅僅設定遙遠的目標,是持續進步的關鍵。 身份認同驅動習慣: 真正的行為改變源於對「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重新定義。每一步小的行動都是對新身份的一次投票。 環境設計的力量: 如何巧妙地設計周遭環境,讓好習慣的啟動門檻降至最低,讓壞習慣的誘惑難以抵抗。 複合效應的展示: 通過詳實的案例,說明每天進步 1%,一年後將會帶來 37 倍的巨大差異。 本書對於渴望在工作、健康或學習方面取得實質進展,卻總是在「開始」和「堅持」之間掙扎的人來說,是一本極其實用的操作手冊。它將宏大的改變拆解為可以每日執行的微小步驟,使自我提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 2. 《情緒急救:在人生最糟的時刻,陪自己度過難關》 (Emotional First Aid: Healing Trauma and Recovering from Life's Hurts) 作者:蓋伊·溫奇 (Guy Winch) 溫奇博士基於其多年的臨床經驗,將心理健康護理比喻為身體急救。他認為,我們在遭遇情感創傷、人際挫折或重大失落時,往往缺乏及時、有效的「情緒急救」知識。 本書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套清晰、即時的步驟來處理常見的情緒困擾,包括: 打破「精神反芻」的惡性循環: 教授如何識別並中斷無止盡的負面思考迴路。 應對「拒絕的痛苦」: 探討拒絕對自尊心的影響,並提供重建自信的策略。 處理「不公的感受」: 當世界顯得不公平時,如何調整視角,避免陷入怨恨與無力感。 信任的重建: 在經歷背叛或失望後,如何有意識地決定何時以及如何再次敞開心扉。 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其實用性和非病理化的視角,它將情緒困擾視為人類經驗的一部分,並賦予讀者主動療癒的能力,而非被動等待專業治療。 --- 第二部分:深度自我探索與哲學視角 本部分書籍引導讀者超越表層的「積極心態」,深入探討存在的意義、痛苦的本質,以及如何與不確定性共處。 3.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的經驗中學習生命最重要的事》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Frankl) 這部文學與哲學的經典,記錄了弗蘭克在納粹集中營的非人經歷,並由此發展出「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人類最根本的驅動力並非快樂,而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書中透過極端的苦難情境,闡釋了幾個深刻的觀念: 選擇態度的自由: 即使在完全剝奪了自由的情況下,人依然擁有選擇自己如何應對當下處境的最後自由。 超越自我: 真正的意義往往存在於對他人的奉獻、對某項事業的投入,或者在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時所展現的勇氣之中。 痛苦的潛能: 痛苦本身並非毫無意義,它能提供獨特的機會,讓人們在極限中發現更高層次的價值與使命。 本書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它挑戰了當代社會對幸福的膚淺定義,引導讀者思考:什麼是真正值得為之忍受痛苦的事情? 4. 《臣服的藝術:從接受無法控制之事開始掌控人生》 (The Surrender Experiment: My Journey into the Heart of স্ক্রিপ্ট) 作者:麥可·辛格 (Michael A. Singer) 辛格在《臣服的藝術》中,延續了其對心靈自由的探索,重點放在如何與生命之流和不確定性合作。他提出,許多人類的掙扎源於試圖「控制」那些本質上無法被完全控制的事情。 本書強調的「臣服」並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心態: 內在的噪音與抗拒: 描述了我們內心那個不斷評判、抗拒當下發生的「小我」是如何消耗能量的。 對經驗的開放性: 鼓勵讀者停止在外部事件和內在情緒之間建立防禦工事,允許一切感覺和經驗自然流過。 順應生命藍圖: 通過作者親身經歷的許多不可思議的巧合和轉折,說明當我們停止「用力推動」時,生命會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這本書對那些習慣於規劃一切、對變化感到極度焦慮的人群尤其具有啟發性,它提供了一條通往內在寧靜的途徑——即信任過程本身。 --- 第三部分:高效能與專注力培養 要實現任何心靈或個人層面的目標,都需要強大的專注力和有效的工作方法。這部分書籍提供了提升效率和深度工作的實用框架。 5. 《深度工作力:如何有效使用每分每秒,打造稀缺的專業價值》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作者:卡爾·紐波特 (Cal Newport) 在一個充滿即時通訊和持續分心的時代,紐波特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的專業活動,它能將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從而創造出高價值的新成果。 本書的結構清晰,提供了實用的策略: 深度工作的四種哲學: 針對不同生活方式(禁慾式、雙峰式、規律式、記者式),幫助讀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注模式。 戰勝分心: 系統性地減少「淺層工作」(如回覆郵件、參加無意義的會議)的佔比。 訓練專注的肌肉: 介紹了如「工作儀式」和「數位排毒」等方法,來重建大腦的專注力閾值。 擁抱無聊: 強調有意識地讓自己感到無聊,是提升專注力的關鍵,以此對抗大腦對持續刺激的依賴。 《深度工作力》不僅是時間管理指南,更是一種職業哲學,它教導讀者如何產出真正獨特且難以被取代的貢獻,從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6. 《擁抱不完美:接受自己的脆弱,活出真實的生命力》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Let Go of Who You Think You're Supposed to Be and Embrace Who You Are) 作者:布芮尼·布朗 (Brené Brown) 布朗博士基於多年的研究,探討了羞恥感、脆弱性與自我接納的關係。這本書提供了一條擺脫「不夠好」的陰影,邁向「足夠好」的勇敢之路。 書中定義了十種建立「全貌人生」(Wholehearted Living)的途徑,其中幾個核心概念尤為重要: 脆弱性的力量: 闡述了脆弱不是弱點,而是勇氣、創新和情感連接的誕生之地。 培養韌性與同情心: 如何在面對失敗和批評時,學會溫和地對待自己。 抵制完美主義的誘惑: 完美主義被視為一種防禦機制,它阻礙了真實的體驗和人際關係的深入。 培養歸屬感: 真正的歸屬感是建立在「你就是你,這就足夠了」的基礎上,而非「當你做了什麼、達成了什麼」之後才配得上的。 本書是一本溫暖而堅定的指南,鼓勵讀者卸下社會強加的完美面具,接受自己複雜、矛盾且充滿人性的真實面貌。 --- 本套選書旨在共同構築一個強大的內在框架:從習慣的建立(《原子習慣》)到情緒的急救(《情緒急救》);從意義的追尋(《活出意義來》)到與命運的協作(《臣服的藝術》);再到專注力的培養(《深度工作力》)與真誠的自我接納(《擁抱不完美》)。它們共同引導讀者,在處理外界壓力的同時,深度滋養內在的平靜與韌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福田花奈繪

  親子教養專業諮商師。日本國立教育大學畢業後,於公立小學做了10年以上的老師。

  在第2個孩子出生後陷入「育兒焦慮症」,從而開始學習心理諮商、保育學、輔導學、伴侶關係等專業理論。

  因為親身體會到「只要媽媽能了解內心的運作機制,媽媽和孩子都能變得更幸福!」於是從學校辭職,轉而成為心理諮商師,為因育兒煩惱的媽媽們提供專業服務。

  之後,每次在日本各地所舉辦的團體諮商及午餐會,都在30秒內被預約一空。2020年1月,Instagram的追蹤者已達到3.7萬人,深受眾多為育兒煩惱的媽媽們的支持。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我們都只是「不夠好卻已經夠好了的」一個平凡人而已
快樂愛自己的父母,將擁有更廣闊的愛給孩子
焦慮的時候,我都讓自己斷片!

序 言 Prologue
獻給每天都很努力的媽媽
焦慮的根源並不是孩子
那些無法停止的焦慮,是讓媽媽逆轉人生的最好機會
我是小學老師,但也曾罹患「育兒焦慮症」
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
養育孩子突然變輕鬆了
將「孩子帶來的焦慮」轉變為「我自己的幸福」

這樣讀才「最有效」

Chapter1 媽媽, 你之前忍耐太久了

因為孩子一直哭而焦慮
真正想哭的是誰?

因為孩子經常和別人吵架而焦慮
已經不用再看人臉色了哦

因為孩子無法和別人一樣而焦慮
只有養育孩子與「努力」無關

因為孩子欺負兄弟姊妹而焦慮
每個人都有溫柔和壞心的部分

因為孩子不吃飯而焦慮
就算不能達到別人的期望也沒關係

因為孩子沒收好玩具而焦慮
你可能有點過度努力了……

Column 1 了解內心的運作機制之後,媽媽們的世界徹底改變

Chapter2 媽媽, 你心裡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因為孩子總是說「不」而焦慮
跟孩子學習怎麼說「不」

因為孩子「抗拒不想去」而焦慮
或許現在正是轉換全新自我的機會

因為孩子言語粗暴而焦慮
孩子敢頂嘴,表示「教育很成功」

因為孩子說「待在幼稚園比家裡更開心」而焦慮
放心地去享受幸福吧!

因為孩子說「比起媽媽,我更喜歡爸爸」而焦慮
你只需要討好自己

Column 2 敢直接說「不」的兒子,是我學習的榜樣

Chapter3 媽媽,你不用再一個人努力了

因為孩子任性而焦慮
「再任性一點」會更好

因為孩子愛撒嬌而焦慮
你不用再一個人努力了哦

因為孩子愛生氣而焦慮
誰說「不可以生氣」

因為孩子煩人而焦慮
你過去「曾經放棄過」什麼?

因為孩子不睡覺而焦慮
「努力」讓自己沒有用吧

因為孩子沒自信而焦慮
沒有自信也能幸福

因為孩子故意搗亂而焦慮
你可以再「難搞」一點

Column 3 教育子女的煩惱、衝突的夫妻關係、辛苦的工作……一切都有關聯性!

Chapter4 焦慮、易怒…… 一句話改變自己

因為無法對孩子溫柔而焦慮
先對自己溫柔,才能對別人溫柔

因為無法讚美孩子而焦慮
「完全肯定」所有的自己

因為沒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而焦慮
認真傾聽「自己的話」

因為無法體會孩子的心情而焦慮
別再隨便對待自己了

因為總是壞心地對待孩子而焦慮
你也是這麼對待自己,發現了嗎?

終 章 Epilogue
育兒的煩惱100%源自於「自我否定」
培養高自我肯定感孩子的捷徑
養育孩子,就是養育自己

感到焦慮時,「請試著這樣說」 魔法咒語一覽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307
  • EISBN:97862630748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獻給每天都很努力的媽媽


  可愛的寶寶,來到了你身邊。

  ......但是,為什麼養育他們的每一天,會有這麼多的煩惱?

  「孩子一直哭,好焦慮。」

  「孩子不睡覺,好焦慮。」

  「孩子沒收好玩具,好焦慮。」

  「孩子欺負兄弟姊妹,好焦慮。」

  你陷在這樣的情緒裡。

  其實......不管是你,或是你心愛的孩子,都可以變得比現在更幸福。

  因為,這本書就是在教你如何使「所有的焦慮,都能讓你離幸福更近」。

  所以,書裡不會告訴你「養育孩子的技巧」。

  而是帶著你去理解各種心理機制,讓身為媽媽的「你」,和孩子一起變得更幸福。

  「所有的焦慮都能讓我離幸福更近?怎麼可能?」

  「應該相反才對吧?因為焦慮,我的內心一直很痛苦,感覺幸福離自己越來越遠......」

  會這麼想也是很正常的,畢竟「焦慮的狀態」一點都不舒服。但是,「自己會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焦慮」,這些資訊會成為我們幸福的重要提示。

  焦慮的根源並不是孩子

  那麼,你目前正在為什麼事情煩惱呢?

  又是什麼時候會覺得焦慮呢?
 
  其實,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很多你一直覺得「必須這麼做」或「不能這麼做」的事,你的孩子卻毫無顧忌地做了出來。

  你拼命監督並死守的原則,被你的孩子在你面前直接破壞了。

  你可能一直有這樣的想法。

  「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不可以任性!」「不可以依賴別人!」「不可以愛哭愛生氣!」「要跟別人一樣!」「要懂得忍耐!」這些「不可以」當中,其實都隱藏著「我是壞孩」的「自我否定」。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小時候的你,一直希望「最愛的媽媽能夠喜歡自己」。「因為我不乖,所以媽媽討厭我」、「因為我不乖,所以媽媽很失望」、「因為我不乖,所以媽媽很傷心」。

  小時候的你,在與媽媽相處的過程中感覺到了「悲傷」和「寂寞」,所以「再也不想經歷這種悲傷」。

  然後,你因此產生了「我是壞孩子」的想法。自此之後,為了不讓自己再成為「壞孩子」,你開始不斷地監督自己。

  那些無法停止的焦慮, 是讓媽媽逆轉人生的最好機會

  越是被「我是壞孩子」的想法捆綁,人生會過得越艱辛。

  因為,那代表你一直活在自我否定裡。

  一個人對自己的否定越多、越強烈,生活就只剩下無盡的痛苦及煩惱,變得非常坎坷。

  所以,在養育孩子之前,你是不是就已經覺得活著很辛苦呢?

  但是,現在的你,已經不再需要固守著小時候的想法了。為了活得更加地自由與幸福,你需要對很多不必要的「想法」做出斷捨離。

  讓你察覺到這些的,就是你的孩子。

  你的情緒越是焦慮,就越能察覺到這些自我否定是如何讓你的人生變得艱難。然後,你就會知道自己必須放下這些自我否定,才能更加地接近幸福。

  如果你是一個「無法停止焦慮」、「隨時隨地都在焦慮」的媽媽,現在就是你逆轉人生的最好機會。

  你想變得比現在更幸福,想過著幸福的生活嗎?想的話,就必須知道怎麼有效運用自己對孩子的焦慮。

  「焦慮就是讓自己變幸福的機會!」

  我是小學老師,但也曾罹患「育兒焦慮症」

  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從以前就很喜歡小孩,後來更進入公立小學當了十幾年的老師。

  我從小就想成為「母親」,所以得知自己懷孕的時候,整個人都被無法言喻的幸福感包圍,每天都在夢想孩子誕生後的美好時光。

  為了培養出自己所認為的「理想小孩」,我堅決按照「育兒技巧與知識」教育我的孩子。

  但是,現實卻跟想像不同,只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最後,我得了「育兒焦慮症」*。
 
  *育兒焦慮症:產後憂鬱症大多起因於荷爾蒙的急遽變化,育兒焦慮症則來自育兒時所產生的壓力及身心失調。

  我總是缺乏耐心,也永遠都在焦慮,有時還會情緒爆發,母親這個身分讓我充滿了罪惡感。

  不管怎麼做,我養育孩子的過程都不順利,不但一點也不輕鬆,也感覺不到開心,我開始失去了笑容,無論何時都在煩惱,讓我和孩子都痛苦萬分。這實在太奇怪了,一定有哪裡不對,我開始反思。

  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

  直到我學到內心的運作機制及心理諮商的相關知識,事情才發生轉機。

  原來,孩子保持原本的樣子就好。

  應該改變的,是將所有的一切都看作煩惱的我。

  丟掉不必要的自我否定,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我只需要變得幸福就好。我幸福了,我的孩子就會幸福。

  我終於明白了這一點,這個過程真的好長、好痛苦。然後,我突然想起了這句話。

  「孩子,是為了讓媽媽幸福才誕生到這個世界上的。」

  如果,這個孩子是為了讓我幸福才誕生到世上的,我又該怎麼看待眼前的狀況?現在的我,根本就不覺得自己幸福。在很多事情上,我的孩子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小孩,他的個性也很任性,真的很難照顧......不過,如果眼前這些狀況,包括這個孩子的存在和行動,全都是「為了讓我變得幸福」的話......

  那個瞬間,所有的一切都串聯了起來。

  其實,在我還是老師的時候,我總是有種感覺,「孩子的問題根本就沒有真正的解決辦法」、「孩子與母親似乎有種無法解釋的聯繫」。

  事實上,讓我產生這種感覺的孩子,長大之後通常都會引發嚴重的問題。

  現在,這一切終於有了關連性。

  「如果媽媽能理解內心的運作機制,她和孩子就能過得更幸福!」

  「只要媽媽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世界絕對會變得更美好!」

  有了這個想法,我在育嬰假結束、重新回校一年之後,就提出離職。

  養育孩子突然變輕鬆了

  我並不是厭倦了老師這個工作,只是希望藉由某種方式還原實際的教育現場,讓育兒中的媽媽得到幫助。

  沒想到,我的這個嘗試竟然獲得了極大的回響,主要發布內容的Instagram,短短半年內粉絲就增加到了3萬多,有的貼文甚至獲得超過8千個讚。

  很多媽媽傳了訊息給我。

  「之前不管怎麼教孩子都不行,現在突然變輕鬆了。」

  「不只是孩子的教育,連夫妻關係都變好了。」

  「我不再打孩子了。」

  「我一直很想死、想消失在這個世上,現在慢慢開始喜歡自己了。」

  眾多的回應,讓我確信「孩子果然具有改變媽媽整個人生的力量」。

  將「孩子帶來的焦慮」轉變為 「我自己的幸福」

  將「孩子帶來的焦慮」轉變為「我自己的幸福」,方法其實很簡單。

  ❶觀察「當孩子出現什麼狀況時我會焦慮」

  ❷察覺「我是壞孩子」的自我否定

  ❸原諒並接納「這樣的我」

  ❹鼓起勇氣做一次會讓自己覺得是「壞孩子」的事(學習孩子)

  也就是說,允許你自己去做之前一直覺得「不行!」的事。

  跟著孩子學,試著去「做一次壞事」,就是這樣而已。真的很簡單吧!

  只要你能放下「我是壞孩子」的自我否定,就能大大提升每天的幸福感。

  要知道,你的孩子總是在想著該怎麼讓你變得幸福,只要孩子看見你幸福了,他們就會覺得幸福。

  當「孩子帶來的焦慮」成為「讓媽媽幸福」的關鍵,「媽媽的幸福」也自動地與「孩子的幸福」連結在一起,世上還有什麼比這更棒的事?

  這麼一來,焦慮就不再是讓人厭惡的情緒,對於讓自己焦慮的孩子,媽媽心裡可能還會湧出「孩子,謝謝你」的感動。

  如果這本書能讓更多媽媽打從心底覺得「寶寶,謝謝你來當我的孩子」,那就太好了。

  接下來,我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具體該怎麼做。

  你的人生只有一次。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自己擁有更多盡情歡笑的時間呢?揮別忿恨不平、怨天尤人的人生,活在隨時都能感覺到「幸福」的日子裡。

  祈盼他人或外在環境改變你的人生是沒有用的。

  還不如自己親自動手,讓人生快點變得幸福。

  你的孩子會不惜一切去幫助你的。

  「焦慮」在過去一直是你的壓力來源,現在就讓它成為助力,走上充滿「幸福」的人生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救星!身為一個在育兒路上掙扎求生的老母親,每天都覺得壓力山大,深怕自己做錯任何決定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我總是在網路上找各種「標準答案」,參加各種講座,試圖成為那個完美的媽媽。結果呢?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反而對我的「完美主義」感到窒息。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撥雲見霧,讓我意識到,原來我一直都在追求一個不存在的「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它沒有給我一堆教條式的育兒SOP,而是溫柔地拉著我的手,告訴我:「嘿,深呼吸,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特別是書中談到如何放下內疚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一塊讓我很有共鳴。我終於明白,過度焦慮的源頭,其實是害怕被評判,害怕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這本書讓我重新找回了跟孩子相處的初衷,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單純享受這段關係。讀完後,雖然生活中的挑戰依舊存在,但我的心態徹底轉變了,感覺自己終於可以卸下重擔,輕鬆一點了。

评分

這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啟發性的書籍之一。它跳脫了傳統的「正面思考」陷阱,不要求你永遠保持陽光燦爛。相反地,它邀請你擁抱陰影面,承認自己有軟弱、有憤怒、有想逃跑的時刻。這種「真實性」在充斥著完美父母形象的社群媒體時代,簡直是一股清流。書中關於如何建立界線的部分,我讀了兩遍。我以前總怕說「不」會傷害到別人或讓孩子感到失望,但作者精闢地指出,清晰的界線其實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護。學會說「不」,不是自私,而是負責任的表現。這本書沒有給我魔法棒,讓育兒從此一帆風順,但它給了我更重要的東西:一顆更堅韌、更懂得自愛的內心。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正處於育兒風暴中心的朋友,它真的能幫助我們把焦點拉回到最重要的人身上——那就是我們自己。

评分

我平常很少看這類型的書,因為總覺得市面上太多賣弄學問的育兒專家,看了只會更心煩。但朋友大力推薦這本,說它「接地氣」,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翻開後,發現作者的文筆真的很像在跟朋友聊天,非常親切自然。她分享的很多情境,像是半夜被孩子吵醒的崩潰、老公總是不懂自己有多累的無奈,都讓我頻頻點頭,差點笑出來,因為那根本就是我的日常寫照啊!最棒的是,她沒有試圖「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提供了一種「共處」的視角。過去我總想著要「管理」情緒,但這本書讓我學會了「觀察」情緒,接受焦慮是育兒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失敗的證明。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溫暖的長輩,拍拍你的肩膀說:「別擔心,大家都一樣啦!」這種被理解的感覺,比任何育兒技巧都來得珍貴。它讓我對自己寬容了一點,也因此對孩子更有耐心了。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一步一步教你怎麼做的說明書,更像是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作者很坦誠地揭露了自己在成為母親後,如何經歷身份的巨大轉變,以及那種從「獨立個體」變成「育兒附屬品」的失落感。我記得書中有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育兒焦慮往往來自於我們對失控的恐懼」。這句話簡直是醍醐灌頂!我總是想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一旦孩子不如預期,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出了錯。這本書引導我把注意力從「控制孩子」轉移到「安撫自己」,學會為自己的感受負責,而不是把所有情緒都歸咎於育兒壓力。我開始嘗試每天留出十分鐘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使只是發呆也好,這小小的改變,卻讓我的內心平靜了許多。對於那些和我一樣,覺得自己快被「好媽媽」的標籤壓垮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喘息的空間。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力也很深厚。它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把那些抽象的、難以言喻的育兒心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例如,她形容焦慮像一團黏膩的霧氣,緊緊裹住你,讓你看不清方向。這種細膩的描寫,讓我感覺作者真正深入了我的內心世界。它不像某些心靈雞湯那樣空泛,而是紮根於真實的生活經驗。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自我價值」的探討。以前我認為,我的價值完全取決於我能為孩子提供多好的資源和教育,現在我明白了,我的價值,獨立於我的母親身份之外。這本書鼓勵我們去重新定義「成功」,不再是社會主流的眼光,而是自己內心的和諧與滿足。我現在會更勇敢地拒絕那些不必要的社交邀請,把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感覺整個人都輕盈了起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