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 (電子書)

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永義
圖書標籤:
  • 戲麯史
  • 宋元戲麯
  • 明代戲麯
  • 南麯
  • 戲文
  • 中國古典文學
  • 戲麯研究
  • 文學史
  • 電子書
  • 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戲麯演進史》的〔宋元明南麯戲文編〕。由於「瓦捨勾欄」適時於宋金元齣現,提供九大藝術元素醞釀融閤之溫床,活躍其中的樂戶歌妓與書會纔人則是催化與呈現之推手,促成南北戲麯大戲之完成。第貳章從見諸文獻之南麯戲文的各種名稱為切入點,詳究其名義,梳理南麯戲文的源生發展史。再以三章作全麵性之觀察,其一考論其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其二剖析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其三概述南麯戲文重要腔調之質性。
 
  第陸章起進入作傢與劇作之述評。於宋元戲文舉《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與高明《琵琶記》;於明改本戲文舉「《荊》、《劉》、《拜》、《殺》」,於明人新南戲則舉無名氏《綉襦記》、邵璨《香囊記》、鄭若庸《玉玦記》、陸粲與陸采《明珠記》、四種《南西廂記》、李開先《寶劍記》、唐儀鳳《鳴鳳記》等詳加述評。而以其他明人新南戲丘濬《伍倫全備記》、姚茂良《雙忠記》、王濟《連環記》、瀋采《韆金記》、瀋齡《馮京三元記》、鄭之珍《目連救母記》、華山居士《投筆記》、無名氏《玉環記》、《金丸記》、《四賢記》等十種和明代民間無名氏戲文《躍鯉記》、《古城記》、《草蘆記》、《白袍記》、《升仙記》、《十義記》、《鸚鵡記》、《魚籃記》、《高文舉珍珠記》、《商輅三元記》、《精忠記》等十一種,閤計二十一種作為羽翼,予以簡述。
 
  希望通過本編所建構之論述內容,對於以民間小戲「鶻伶聲嗽」為雛型所發展形成的大戲劇種,貫穿宋元明三代之「南麯戲文」,可以藉此瞭解其源生、形成、發展之背景與歷程;並對此劇種之錶演藝術,可從其「體製規律與唱法」概括其現象與特色;更從其名傢名作之述評中,見其「宋元南麯戲文」、「明改本戲文」、「明人新南戲」三階段體製規律及其文學之成就。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典戲麯史的著作的簡介,重點關注宋元明清各階段的演變,但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的“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 --- 《中國戲麯通史:從宮廷雅樂到民間舞颱的藝術變遷》 捲首語:舞颱的百年風華 戲麯,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集大成者,是文學、音樂、舞蹈、錶演諸藝的綜閤體。它不僅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更是民族情感的載體。本書旨在全麵梳理中國戲麯自萌芽至鼎盛的發展脈絡,探討不同歷史時期在劇目、聲腔、錶演形式及社會功能上的深刻變化,力求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中國戲麯發展畫捲。 第一編:雛形與濫觴——先秦至唐宋的樂舞與戲劇萌芽 本編追溯中國戲麯的源頭,探討其在古代宮廷雅樂、民間歌舞、說唱等形式中的早期積澱。 先秦雅樂與百戲: 分析《詩經》、《楚辭》中的歌舞意象,以及秦漢時期“角觝”、“百戲”等娛樂形式對後世戲劇的影響。重點闡述漢代樂府製度的演變。 魏晉南北朝的樂舞與滑稽: 闡述佛教諷誦、鬍樂的輸入,以及“參軍戲”作為戲麯雛形的齣現。此階段的錶演多以模仿和諷刺為主,為後世的科白、角色扮演奠定瞭基礎。 唐代歌舞大麯與參軍戲的成熟: 探討唐玄宗時期梨園的興盛,宮廷音樂的精華。特別是參軍戲在民間的廣泛流行,其“參軍”與“蒼鶻”的對白結構,標誌著戲劇雛形已具備基本的對話與情節框架。 第二編:宋金的變革——市民文化的催化劑 宋代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催生瞭極為繁榮的市民文化,這成為戲麯走嚮成熟的決定性因素。 宋雜劇的興起與結構: 詳述北宋“雜劇”的構成,如“說唱”、“歌舞”、“科扮”的結閤。分析“瓦捨”、“勾欄”等專業演齣場所的形成,以及這對劇本創作和演員專業化的推動作用。 金院本的風格: 深入分析金代“院本”的特點,其語言風格的粗獷與幽默感,以及對故事情節處理的簡潔有力。探討金元戲麯在地域和風格上的差異性。 南宋的演變: 考察宋室南渡後,戲麯藝術在南方的傳承與發展,為後續南戲的成熟積蓄能量。 第三編:元麯的鼎盛——戲麯藝術的黃金時代 元代是中國古典戲麯的巔峰時期,確立瞭後世戲麯的基本規範。 元雜劇的確立與體係: 詳盡分析元雜劇“四摺一楔子”的結構、闆式轉換、角色分工(正末、正旦等)。探討關漢卿、白樸、馬緻遠、鄭光祖等代錶作傢的藝術成就及其主題思想。 散麯與雜劇的關係: 考察散麯作為麯牌體文學的獨立發展,以及它與雜劇在音樂和語言上的相互影響。 錶演的規範化: 描述元代舞颱錶演的程式化特徵,如服飾、扮相等方麵的初步規範。 第四編:明代的轉型與地方戲的勃興 明代中葉以後,戲麯中心從北方轉嚮南方,聲腔體係日趨多元化,地方戲麯開始大規模興盛。 明初的承襲與規範: 概述明初對元麯的繼承與調整,宮廷燕樂的影響。 傳奇的興起與發展: 分析明代中後期昆山腔(昆麯)的形成,其音樂的精緻化、唱詞的文采化,以及在文人階層中的推崇。探討這種精緻化對民間戲麯風格形成的衝擊與影響。 地方聲腔的覺醒: 簡要概述如弋陽腔、徽調等地方聲腔在這一時期的早期探索,為清代聲腔大發展奠定基礎。 第五編:清代的聲腔競流與成熟 清代是中國戲麯藝術全麵普及和多樣化發展的階段,各種地方聲腔進入激烈競爭與融閤。 京劇的形成與融閤: 專門探討“花部諸腔”的相互激盪,特別是徽班進京後,如何吸納崑麯的精華,最終融閤成京劇這一高度成熟的藝術形式。分析其在道光、鹹豐年間的確立過程。 地方戲的繁榮: 梳理川劇、湘劇、秦腔等地方劇種在清代的獨立發展路徑,探討它們如何立足於地域文化,形成獨特的錶演腔調與劇目體係。 戲麯理論與文學的建構: 介紹清代戲麯理論的發展,如李鬥、李漁等人的戲麯論述,以及對戲麯美學標準的確立。 結語:流變中的永恆主題 本書最後總結瞭中國戲麯藝術在數韆年演變中所展現齣的生命力,探討瞭其在不同時代如何處理忠孝節義、愛情婚姻、諷喻時政等永恆主題,以及其對當代文學藝術的啟示與藉鑒意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颱灣省颱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麯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分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麯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傢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人纔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傢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麯》、《戲麯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麯腔調新探》、《地方戲麯概論》、《戲麯學》、《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戲麯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麯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齣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曾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麯獎戲麯錶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圖書目錄

序說
第壹章 宋元之瓦捨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引言
一、瓦捨勾欄概況
(一)北宋瓦捨勾欄
(二)南宋瓦捨勾欄
(三)元明瓦捨勾欄
(四)瓦捨勾欄釋名
1.瓦捨釋名
2.勾欄釋名
二、瓦捨勾欄之技藝
(一)見於《東京夢華錄》等四種之技藝
(二)瓦捨勾欄技藝之分類
(三)兩宋瓦捨勾欄中與南北麯套式關係密切之技藝
1.轉踏
2.唱賺
3.諸宮調
三、瓦捨勾欄中之樂戶
(一)唐代以前之樂戶
(二)兩宋之樂戶
(三)元明之樂戶
四、瓦捨勾欄之書會
(一)宋元之書會
(二)歐陽光之〈「書會」別解〉
(三)書會纔人與樂戶優伶之關係
結語

第貳章 宋元南麯戲文之名義、淵源、形成與流播
引言
一、南戲之名稱
二、南戲之淵源──從鶻伶聲嗽到永嘉雜劇
三、南戲之形成──戲文、戲麯與永嘉戲麯
四、南戲之流播分派──從福建古劇到南戲諸腔劇種
結語
後記

第參章 宋元南麯戲文之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
一、時代背景
二、劇目著錄
三、題材內容

第肆章 宋元南麯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
引言
一、體製
(一)題目與開場
(二)段落
二、格律
(一)宮調
1.歷代所用之宮調數
2.宮調聲情說
(二)麯牌
(三)套式
三、唱法
結語

第伍章 宋元明之腔調
引言
一、探討「腔調」之步驟與方法
二、南戲腔調概述
小引
(一)溫州腔
(二)海鹽腔
(三)餘姚腔
(四)弋陽腔
(五)崑山腔
小結
結語

第陸章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明改本四大戲文之述評與其他明改本戲文及潮州民間戲文之簡述
引言
一、《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述評
小引
(一)戲文三種斷代
(二)《張協狀元》述評
(三)《宦門子弟錯立身》述評
(四)《小孫屠》述評
小結
二、明改本四大戲文述評
小引
(一)《荊釵記》
1.作者與版本
2.內容與思想
3.麯白與音律
(二)《白兔記》
1.作者和版本
2.故事之來源與發展
3.主題和人物
4.關目和排場
5.麯文
(三)《拜月亭》
1.作者
2.版本
3.內容與思想
4.藝術特色
(四)《殺狗記》
三、其他明改本戲文及潮州民間戲文簡述
(一)其他明改本戲文簡述
1.《牧羊記》
2.《趙氏孤兒記》與《八義記》
3.《破窯記》
4.《金印記》
5.無名氏《舉鼎記》
6.無名氏《綈袍記》
7.無名氏《東窗記》
8.無名氏《黃孝子》
9.王玉峯《焚香記》簡述
(二)明潮州戲文五種簡述
1.《荔鏡記》與《荔枝記》
2.《金花女》與《蘇六娘》
3.《顏臣》

第柒章 元末高明《琵琶記》述評
引言
一、作者高明
二、《琵琶記》創作的背景和情況
三、《琵琶記》的版本
四、《琵琶記》的主題思想
五、《琵琶記》在戲麯藝術與文學上的成就
(一)關目布置
(二)排場與聯套
(三)腳色人物
(四)麯律韻協
(五)麯文賓白之語言
結語

第捌章 明人新南戲述評
引言
一、無名氏《綉襦記》述評
小引
(一)《綉襦記》的作者應是無名氏
(二)《綉襦記》所屬劇種當為明人「新南戲」或「舊傳奇」
(三)《綉襦記》雅俗並存
(四)《綉襦記》在戲麯藝術和文學上的成就
小結
二、邵璨《香囊記》述評
三、鄭若庸《玉玦記》述評
小引
(一)鄭若庸之生平著作
(二)《玉玦記》之題材、關目與排場
(三)《玉玦記》之旨趣、人物與麯白
小結
四、陸粲與陸采《明珠記》述評
小引
(一)《明珠記》作者陸粲與陸采之生平
(二)《明珠記》的題材和旨趣
(三)《明珠記》的關目、用麯、排場與麯文
小結
五、四種《南西廂記》概述
小引
(一)宋元《南西廂》與明清「衍生本」《南西廂》
(二)李日華《南西廂記》之作者問題
(三)崔、李《南西廂記》之批評
(四)陸粲、陸采兄弟《南西廂》之批評
小結
六、李開先《寶劍記》述評
小引
(一)李開先生平
(二)《寶劍記》述評
小結
七、唐儀鳳《鳴鳳記》綜論:作者問題及其題材旨趣、關目、排場、人物、麯白藝術述評
小引
(一)《鳴鳳記》的題材與旨趣
(二)《鳴鳳記》的關目布置
(三)《鳴鳳記》的排場結構
(四)《鳴鳳記》的人物塑造
(五)《鳴鳳記》的麯白風格
(六)《鳴鳳記》的作者問題
小結
結語

第玖章 其他明人「新南戲」簡述
一、丘濬《伍倫全備記》
二、姚茂良《雙忠記》
三、王濟《連環記》
四、瀋采《韆金記》
五、瀋齡《馮京三元記》
六、鄭之珍《目連救母記》
七、華山居士《投筆記》
八、無名氏《玉環記》
九、無名氏《金丸記》
十、無名氏《四賢記》

第拾章 明代民間戲文簡述
一、無名氏《躍鯉記》
二、無名氏《古城記》
三、無名氏《草蘆記》
四、無名氏《白袍記》
五、無名氏《升仙記》
六、無名氏《十義記》
七、無名氏《鸚鵡記》
八、無名氏《魚籃記》
九、無名氏《高文舉珍珠記》
十、無名氏《商輅三元記》
十一、無名氏《精忠記》
結尾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2379
  • EISBN:97862630750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圖書試讀

序說
 
  上文論述〈唐代宮廷小戲「參軍戲」及其嫡裔宋金「雜劇院本」之轉型與變化〉,同時也論述〈唐代民間小戲《踏謠娘》及其嫡裔宋金「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與「近代地方小戲」〉,也就是說在戲麯史上,作為雛型的「小戲」,有「宮廷小戲」和「民間小戲」兩大係統。而它們也分別由「民間小戲」係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係統「宋元明南麯戲文」,和由「宮廷小戲」係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係統「金元明北麯雜劇」。它們就如同中華大地的長江、黃河,分南北而脈動綿長。
 
  然而何以南北戲麯大戲要遲至宋金纔能發展完成呢?著者認為其關鍵在「瓦捨勾欄」之建立。因為戲麯之元素如上文所論述,有九樣之多,而「大戲」必有待於九元素之分別成熟,且彼此結閤乃至融閤而為文學藝術之有機體;此「有機體」亦自必須有使之綜閤醞釀之溫床,與使之促成呈現之推手;而鄙意以為宋金元之瓦捨勾欄正是其九元素孕育之最佳場所;而活躍其中之樂戶歌妓與書會纔人正是其催化元素之最佳促成者。也就是說如果「瓦捨勾欄」不適時齣現,則南北戲麯大戲之完成,又不知將更晚至何年。所以本編乃不惜篇幅首先對〈宋元之瓦捨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作較周詳之考述;其次,福建在宋代已有「海濱鄒魯」之稱,從文獻上可看齣彼時之樂舞、雜技和戲劇已非常繁盛,且迄今猶存不墜,著者有專文〈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1],請讀者便中參閱,但於本編第二章,隻提要而不錄全文;然後再從見諸文獻之南麯戲文之各種名稱作為探討之切入點,詳究其名義:從「鶻伶聲嗽」到「永嘉雜劇」,考論「南麯戲文之淵源」;從「戲文」、「戲麯」考論「南麯戲文之形成」;由「永嘉戲麯」考論「南麯戲文之流播」;由「南戲北劇」見其與「北麯雜劇」之並峙。並從而推論南麯戲文源生、形成之可能時間。而南北戲麯皆屬體製劇種,因此不能不論述〈宋元明南麯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以見其「格範」之建構、演進與變化。又由於南戲之流播,方音以方言為載體之地方性語言鏇律,亦即所謂「腔調」,在南麯戲文之歌樂上居重要地位,更不能不作周延而較深入之論述,不止概述南麯戲文諸腔之質性,尤其對「腔調」本身之命義、構成與質變,作根本性之探討,頗有獨到之論述。而崑山腔,影響後世尤大,故特論其產生與見諸文獻之跡象。凡此與〈宋元南麯戲文之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皆實為進入論述南麯戲文名傢名作之前提。而尤其以「腔調」之論述,更建立戲麯「體製劇種」之外,另有「腔調劇種」之概念,為下文論述之重要依據。
 
  本編對於宋元明南麯戲文名傢名作之論述,由於宋元兩代文獻殘缺,除《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可斷為宋元戲文之外,亦僅有陸貽典影鈔元本《琵琶記》和齣土之明成化本《白兔記》為純粹戲文麵貌,其他之宋元戲文,無不因在明代大行被「文士化」,而成為友人孫崇濤所謂之「明改本戲文」,亦即被前人稱作「明初四大傳奇《荊》、《劉》、《拜》、《殺》」者,莫不如此。而在「明改本戲文」中,對於原本之宋元戲文自然產生兩大影響:一是因戲文本身演進至明代,使其體製趨嚮規範化。而也因此,著者乃將明代文士所創作,趨嚮規範化之戲文稱作「新南戲」,此「新南戲」亦即明呂天成所謂之「舊傳奇」;用之與「宋元戲文」、「明改本戲文」有所分別,以此也見齣其間體製逐漸嚮規律化演進的跡象。
 
  於是在作傢作品方麵,著者選取《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三種予以述評,而以《張協狀元》見戲文在南宋早期成立時之麵貌;以《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見元人無名氏戲文在南北戲麯交化後所受「北麯化」之現象。而元末高明《琵琶記》為現存元戲文唯一有名氏之作品,更標示和承載元戲文「文士化」後之體製規律、藝術特色和文學成就;也因此被明清麯傢所必讀所必論,視之為「傳奇之祖」;本書亦為此施以大量篇幅,詳為述評。
 
  而對於明改本宋元戲文,自以《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為論述主軸;而以其他明改本戲文《牧羊記》、《趙氏孤兒記》、《破窯記》、《金印記》、《舉鼎記》、《綈袍記》、《東窗記》、《黃孝子》、王玉峯《焚香記》等九種和明潮州戲文《荔鏡記》與《荔枝記》、《金花女》與《蘇六娘》、《顏臣》等五種,閤計十四種作為附庸,予以簡述。
 
  至於明人新南戲,則選無名氏《綉襦記》、邵璨《香囊記》、鄭若庸《玉玦記》、陸粲與陸采《明珠記》、四種《南西廂記》、李開先《寶劍記》、唐儀鳳《鳴鳳記》綜論此名傢名著十種作為述評;而以其他明人新南戲丘濬《伍倫全備記》、姚茂良《雙忠記》、王濟《連環記》、瀋采《韆金記》、瀋齡《馮京三元記》、鄭之珍《目連救母記》、華山居士《投筆記》、無名氏《玉環記》、《金丸記》、《四賢記》等十種和明代民間無名氏戲文《躍鯉記》、《古城記》、《草蘆記》、《白袍記》、《升仙記》、《十義記》、《鸚鵡記》、《魚籃記》、《高文舉珍珠記》、《商輅三元記》、《精忠記》等十一種,閤計二十一種作為羽翼,予以簡述。
 
  希望通過本編所建構之論述內容,對於以民間小戲「鶻伶聲嗽」為雛型所發展形成的大戲劇種,貫穿宋元明三代之「南麯戲文」,可以藉此瞭解其源生、形成、發展之背景與歷程;並對此劇種之錶演藝術,可從其「體製規律與唱法」概括其現象與特色;更從其名傢名作之述評中,見其「宋元南麯戲文」、「明改本戲文」、「明人新南戲」三階段體製規律及其文學之成就。
2020年7月7日晨4:00
 
  [1]曾永義:〈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3-29。後收入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齣版事業公司,1992年),頁123-149。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的,光是「戲文」這兩個字,就透露齣一種對文本源頭的執著。對於研究戲麯的人來說,文本的考訂和傳承的路徑,比後世的詮釋更為關鍵。我猜想,這套書在處理宋元明南麯的文獻時,必定經歷瞭一番在版本學上的艱難爬梳。比如,不同時期南戲的劇目是如何在口傳與筆錄之間輾轉?哪些是地方性的俚俗創作,哪些又逐漸被文人吸收,進而提升瞭其藝術格局?這種「從底層到殿堂」的演變過程,往往是理解戲麯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我特別關注,作者對於南戲早期,那些可能未被後世納入「正典」的作品,抱持著怎樣的研究態度?是將它們視為演進中的支流,還是認為其中蘊含瞭更為純粹、未被修飾的生命力?希望這本電子書能提供清晰的版本脈絡圖,讓讀者能一目瞭然地追蹤某個劇目在歷史中是如何被「定型」或「改變」的,這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基礎。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格式,對於我這種需要隨時查閱資料的使用者來說,便利性無疑大大提升,但同時也帶來瞭另一個擔憂:如此龐大且細密的學術內容,在電子載體上呈現時,其「可讀性」和「索引的便利性」是否能跟上內容的深度?畢竟,鑽研宋元明南麯,牽涉到大量的專有名詞、人名、地名,以及戲麯術語的對照。我期待作者或編者在電子化過程中,能做好完善的超連結或術語錶,讓讀者在遇到陌生的概念時,能迅速跳轉查閱,而不是被迫中斷閱讀的流暢性。學術研究是馬拉鬆,閱讀體驗是維持動力的關鍵。如果這本書的結構編排能做到既有宏觀的時代劃分,又有微觀的文本解剖,同時在電子化上處理得當,能夠讓我在移動裝置上也能隨手翻閱、隨時做筆記,那麼它絕對會成為我未來研究的得力助手,值得所有嚴肅的戲麯研究者珍藏。

评分

我這幾天剛好在整理一些關於明代民間戲班活動的筆記,這套《戲麯演進史》的第二冊,光看標題就讓人猜想,作者必定對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戲麯的商業化進程有著獨到的見解。畢竟,宋元時期的戲麯是從市井街頭的「瓦捨勾欄」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到瞭明代,特別是南麯的成熟,必然牽動著都市經濟、士紳階層的品味轉變,乃至於宮廷的參與。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文學性分析」與「社會史觀照」?是著重於劇本結構的精妙,還是更傾嚮於探討戲班的組織、演員的地位、以及觀眾群的消費能力如何形塑瞭南麯的藝術麵貌?如果書中能提供大量未曾公開或鮮少被引用的戲目細節或文獻佐證,那就太棒瞭。這類型的研究,最怕的就是空泛的理論闡述,我衷心希望它能像一座橋樑,將冰冷的文獻資料與當時熱鬧非凡的舞颱景象重新連結起來,讓我們能「聽」見那份歷史的聲響。

评分

這本《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的書名光是看起來就讓人覺得是硬底子的學術著作,想必是鑽研中國古典戲麯發展史的同好們的案頭必備。雖然我手邊沒有實體書,光是想像它的分量和內容的紮實程度,就覺得這絕對不是茶餘飯後的輕鬆讀物,而是需要坐下來,泡壺好茶,心神專注纔能仔細品味的「大部頭」。尤其「宋元明南麯」這幾個關鍵詞一擺齣來,就代錶著作者必然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聲腔流變、劇目創作的脈絡有著極為深入的田野調查和文獻考據。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抱持敬意的讀者來說,最期待的就是能夠透過這樣專業的論述,釐清南麯從興起到鼎盛,再到與昆麯等其他劇種相互激盪的複雜過程。我猜測書中對「南麯」的定義、其在歷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藝術特徵的梳理,必然是钜細靡遺,能解答許多過去我隻憑零星資料難以串聯起來的疑惑。光是光譜的展開,就已經讓人肅然起敬,期待能從中汲取深厚的養分。

评分

閱讀歷史書籍,最怕的就是讀者會不自覺地以當代的眼光去套用古人的成就,將整個發展過程簡化為一條「進步」的直線。因此,一套優秀的演進史,必須能展現齣歷史的複雜性與斷裂感。特別是南麯,它經歷瞭元代雜劇的強勢競爭,如何在明代開闢齣自己的一片天,其間的「抗爭」與「融閤」一定充滿瞭戲劇張力。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南麯在藝術風格上,如何成功區隔於北麯的氣勢磅礴,發展齣更為細膩、更貼近江南文人情感錶達的特質。這涉及到聲腔的差異、語言的選用(尤其是白話文與文言的交織),乃至於舞颱調度的美學取嚮。如果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齣這種風格的「生成」,而不隻是簡單地羅列劇目,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齣瞭單純的文獻整理,而是上升到瞭美學史的層次,這會讓身為戲麯愛好者的我,感到無比的滿足與振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