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演進史(一)導論與淵源小戲 (電子書)

戲麯演進史(一)導論與淵源小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永義
圖書標籤:
  • 戲麯史
  • 中國戲麯
  • 戲麯淵源
  • 小戲
  • 戲麯導論
  • 戲麯演變
  • 傳統戲麯
  • 戲麯文化
  • 電子書
  • 文化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曾永義教授《戲麯演進史》包含十編,首尾為〔導論編〕、〔結論編〕互為起結,起為引導讀者進入「戲麯」,結為對「戲麯」全麵之觀照;中間八編為:〔淵源小戲編〕、〔宋元明南麯戲文編〕、〔金元明北麯雜劇編〕、〔明清南雜劇編〕、〔明清戲麯背景編〕、〔明清傳奇編〕、〔近現代戲麯編〕、〔偶戲編〕。全書考述戲麯劇種的源生、形成與發展,是兼顧小戲、大戲,南麯、北麯和詞麯係麯牌體之雅、詩讚係闆腔體之俗等三大對立係統本身之滋生成長歷程,以及其間之交化蛻變現象。

  〔導論編〕與〔淵源小戲編〕閤併為第一冊,先探討戲麯關鍵詞之命義、定位,再進入戲麯之源生,以「演故事」者為「戲劇」;以「閤歌舞用代言演故事」者為「戲麯小戲」,則「戲劇」實為「戲麯」之前奏,因就文獻考述先秦至唐代文獻所見之「戲劇」與「戲麯小戲」劇目。

  以此作為梳理統緒之定錨,往下建構脈絡係統,打破時代之製約而貫穿時代,航嚮戲麯演進之「長江大河」。
《中國戲麯史綱要:從古典到當代》 作者: 王守仁 著 齣版社: 翰林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 年 10 月 ISBN: 978-986-XXXX-XX-X 書籍尺寸: 16開(約 19cm x 26cm) 頁數: 約 680 頁 定價: 新颱幣 880 元 --- 內容簡介: 一、全景式梳理:中國戲麯的宏大敘事 《中國戲麯史綱要:從古典到當代》並非僅僅是一部傳統戲麯的編年史,而是一部試圖捕捉中國戲麯藝術在兩韆多年間,從萌芽、成熟、鼎盛到轉型、再造的完整生命週期的學術專著。本書的寫作視角宏大且細膩,力求在時代背景、社會結構、美學思潮與具體劇種的演變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邏輯聯繫。作者深入探討瞭戲麯藝術如何作為時代精神的載體,反映瞭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心理與社會現實。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中、下三編,層層遞進,力求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清晰、立體的中國戲麯發展圖景。 上編:奠基與孕育(先秦至宋元前期) 上編著重考察戲麯的“前身”及其在漫長歷史中的積蓄力量。這部分內容超越瞭傳統戲麯「戲劇性」的單一標準,將目光投嚮瞭早期的人類儀式、民間的歌舞、宮廷的宴飲音樂(如漢代的百戲、魏晉的歌舞大麯)以及唐代燕樂的深刻影響。 重點分析瞭唐代參軍戲在錶演形態上對後世戲麯結構的關鍵性啟發,以及宋代瓦捨勾欄的齣現,如何為戲麯提供瞭一個固定的、專業化的演齣場所和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此階段的論述,強調瞭戲麯藝術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吸納瞭詩歌、文學、宗教、雜技等多元文化的精華,在市井生活中悄然孕育的結果。 中編:成熟與巔峰(宋元至明代中葉) 中編是全書的重心,集中探討瞭中國戲麯藝術的黃金時代。元代雜劇的定型,特別是關漢卿、白樸、馬緻遠等大傢的作品,被置於當時濛古統治下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本書細緻分析瞭元雜劇“一人演一人之戲”的錶演特點、四摺一楔子的規範結構,以及其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 隨後,視角轉嚮明代,重點剖析瞭以崑山腔為核心的崑劇的崛起。作者詳盡闡釋瞭從弋陽腔嚮崑腔過渡的複雜歷程,特別關注瞭魏良輔在聲腔、闆式、化妝、服飾等方麵的革新,以及湯顯祖等劇作傢如何將文學性、詩化美學推嚮極緻。本編的分析,旨在說明戲麯藝術是如何在規範化與精緻化的過程中,達到古典美學的頂峰。 下編:轉型與再生(明代晚期至當代) 下編聚焦於戲麯藝術在麵對社會變遷時的生命力與適應性。首先探討瞭明清之際花部亂彈的興起,這標誌著戲麯在聲腔係統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打破瞭崑麯一統天下的局麵,極大地擴展瞭戲麯的群眾基礎。 清代中後期,京劇的形成與成熟是此編的核心。作者不僅從歷史淵源上追溯京劇的“五大聲腔”融閤過程,更著重分析瞭京劇在錶演體係(唱、念、做、打)上的高度程式化與符號化,以及其作為“國劇”的國傢文化象徵意義。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近現代。對二十世紀初戲麯麵臨的西方戲劇衝擊、戲麯改革的各個流派(如新劇、國劇運動)進行瞭客觀的梳理與評價。同時,本書並未止步於傳統,還對當代戲麯藝術在當代劇場語境下的實驗性探索、與多媒體的結閤、以及如何保持其古典精神的“活著”狀態,進行瞭前瞻性的論述。 二、學術特點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跨學科整閤: 本書打破瞭文學、音樂、錶演學的傳統界限。在論述劇本文學的同時,深入結閤瞭聲腔理論(如麯牌、闆式)、舞蹈美學(如水袖、身段)及舞颱空間的運用,力求全麵還原戲麯的綜閤藝術特性。 2. 史料的審慎運用: 作者參照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明清禁書、地方誌、戲班賬目以及晚清報刊廣告等一手史料,以增強對戲麯流變過程的實證支持,避免瞭對傳統定論的盲目依循。 3. 文化地理學視角: 書中對不同地域戲麯(如徽班、閩南戲、川劇等)的地理性傳播和地域風格的形成,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展現瞭中國戲麯的“多中心”格局,而不僅僅聚焦於京、崑兩大主流。 4. 理論框架的創新: 作者引入瞭近代文化理論中關於“身體性”(Embodiment)和“儀式感”的概念,來重新詮釋戲麯錶演中的“做功”與“程式化”,為讀者理解戲麯的非語言性魅力提供瞭新的理論工具。 三、適閤讀者群 《中國戲麯史綱要:從古典到當代》是為對中國傳統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戲劇與音樂專業的學生、影視編劇、文化產業從業者,以及希望全麵係統瞭解中國古典舞颱藝術精髓的學者所準備的權威參考讀物。本書文字流暢,論證嚴密,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 --- 作者簡介: 王守仁,著名戲麯學傢,北京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文學研究所資深教授,長期從事中國戲麯史、聲腔理論及古典戲麯美學研究。著有《明清戲麯文獻叢考》、《京劇闆式研究》等多部專著,其研究成果對當代戲麯理論界影響深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臺南人。國傢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麯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麯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傢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人纔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傢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麯》、《戲麯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麯》、《俗文學概論》、《戲麯腔調新探》、《地方戲麯概論》、《戲麯學》、《戲麯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麯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齣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麯獎戲麯錶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圖書目錄

代序
自序

甲〔導論編〕

序說

壹、歷來戲麯之「遭遇」
引言
一、戲麯歷代被鄙薄
二、有識之士肯定戲麯之見解
三、戲麯為韻文學之極緻
(一)體製
(二)音律
(三)語言
(四)內容
(五)風格
四、戲麯為錶演藝術之峯巒發為顯學
結語

貳、戲麯創作之動機與目的
引言
一、諷諫說
二、教化說
三、抒憤說
四、遊藝說
五、主情說
結語

參、戲麯關鍵詞之命義定位考述
引言 63
一、「戲劇」、「戲麯」命義定位
(一)其稱「戲文」者見於以下資料
(二)南戲文
(三)南麯戲文
(四)其稱「南戲」者見於以下資料
(五)其稱「永嘉戲麯」者見於以下資料
(六)其稱「戲麯」者見於以下資料
二、戲麯中「小戲」、「大戲」命義定位
(一)文獻上之「小戲」與「大戲」
(二)民國以後學者對「小戲」、「大戲」之看法
(三)著者對於「小戲」、「大戲」之見解
三、「腔調」、「聲腔」、「唱腔」命義定位
四、「戲麯劇種」命義定位
(一)大陸學者之「劇種觀」
(二)著者對「戲麯劇種」之看法
結語

肆、戲麯與說唱之關係:從北雜劇來觀察
引言
一、歷代說唱名目
二、戲麯與說唱歌樂之三體係
(一)踏謠體
(二)詞麯係麯牌體
(三)詩讚係闆腔體
三、從北雜劇觀察戲麯與說唱之密切關係
(一)樂麯
(二)搬演
(三)說唱文學之遺跡
(四)題材
結語

伍、從儺戲、寺廟劇場、雜劇論戲麯與宗教之關係
引言
一、先秦儺儀與戲劇、戲麯的源生
二、由現今儺戲觀其「儀」與「戲」交替雜揉之關係
三、宗教儀式與戲劇演齣之交互運用關係
四、由寺廟劇場觀察宗教與戲劇之關係
五、雜劇中宗教劇所蘊含的意識形態
(一)彌補現實人生的不足
(二)彌補道德法律的缺陷
(三)用為獎善與補恨
(四)抒憤寄慨和深寓諷世之義
(五)純屬迷信思想的反映
結語

陸、「戲麯研究」之迴顧、檢討與「戲麯演進史」之建構
引言
一、戲麯史研究之迴顧與檢討
(一)「通史性戲麯史」著作述評
(二)廖奔、劉彥君之《中國戲麯發展史》述評
(三)「斷代史」、「劇種史」與相關論題之著作述評
二、戲麯理論史研究之概況與得失
(一)古代戲麯文獻之總體觀察
(二)1960年代以後探討戲麯學之論著
(三)「戲麯藝術論」之著作述評
(四)戲麯理論「通論性」與「史論性」之著作述評
三、「戲麯演進史」之建構
結語
結尾

乙〔淵源小戲編〕

序說:學者對戲麯淵源、形成之論爭和淵源說之派別及著者之看法 1
引言
一、學者對戲麯淵源形成之論爭
二、戲麯淵源說之派別
三、著者對戲麯源生之看法
(一)學者立論基礎的五種類型
(二)著者立論的基礎和長江大河說
結語

壹、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麯小戲之淵源及其劇目考述
引言
一、先秦之戲劇和戲麯小戲劇目
(一)儺儀戲劇:蠟祭與方相氏驅儺
(二)〈大武〉之樂
(三)戲麯小戲群《九歌》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之戲劇和戲麯小戲劇目
(一)西漢「角觝戲」中之《東海黃公》、《總會仙倡》、《烏獲扛鼎》與《巴俞舞》
(二)西漢之「俳戲」《古掾曹》和「歌戲」
(三)東漢之《鄭叔晉婦》
(四)三國之《遼東妖婦》和《慈潛訟鬩》
(五)晉代之《文康樂》
(六)蕭梁之《上雲樂》
(七)蕭齊之《天颱山伎》
三、唐代之戲劇和戲麯小戲劇目
(一)《蘭陵王》
(二)《蘇莫遮》
(三)《弄孔子》
(四)《撥頭》
(五)《樊噲排君難》
(六)《西涼伎》
(七)《鳳歸雲》
(八)《義陽主》
(九)《麥秀兩歧》
(十)成輔端《旱稅忤權奸》
結語

貳、唐代宮廷小戲「參軍戲」及其嫡裔「宋金雜劇院本」之轉型與變化
引言
一、「參軍戲」之源起及其劇目考述
(一)「參軍戲」之源起
(二)唐五代「參軍戲」劇目考述
二、宋金雜劇院本及其劇目考述──「參軍戲」之嫡裔
(一)「雜劇」之名已見唐代
(二)宮廷官府之宋金雜劇院本劇目考述
(三)民間之宋金雜劇院本考述
三、南戲北劇中之院本成分考述──「參軍戲」之變化
(一)院本與北劇同臺先後演齣
(二)南戲北劇中插入性之院本
(三)南戲北劇中融入性之院本
四、清代之「麯藝相聲」──「參軍戲」之轉型
(一)學者對「相聲」之觀點
(二)「相聲」概述
(三)「相聲」中之「參軍戲」姿影
結語

參、唐代民間小戲《踏謠娘》及其嫡裔宋金「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與近代地方小戲
引言
一、《踏謠娘》考述
二、《踏謠娘》所引發之問題
三、宋金之「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戲」考述--《踏謠娘》之嫡派、近現代地方小戲之先驅
(一)宋金「爨體」
(二)宋金「雜扮」
(三)明代「過錦戲」
四、清代《綴白裘》所收之地方小戲
(一)從劇情內容看
(二)從麯牌音樂看
(三)從腔調音樂看
(四)從賓白麯辭之造語看
(五)從腳色、齣數、排場三方麵看
五、近現代地方小戲形成之徑路
(一)以鄉土歌舞為基礎而形成
(二)以小型麯藝為基礎而形成
(三)以雜技為基礎而形成
(四)以儺舞為基礎而形成
(五)以小型偶戲為基礎而形成
(六)以多元因素結閤而形成
小結
結語

肆、近現代地方小戲之題材、文學、音樂與藝術特色
引言
一、地方小戲之劇目題材類型
(一)婚姻戀愛類
(二)傢庭生活類
(三)農村生活類
(四)史事神怪公案類
(五)張紫晨歸納的十三個類型
二、地方小戲之文學特色
三、地方小戲之音樂
(一)秧歌戲之音樂
(二)花鼓戲之音樂
(三)花燈戲之音樂
(四)採茶戲之音樂
四、地方小戲之藝術質性
結語
結尾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1655
  • EISBN:97862630728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圖書試讀



  本人特別重視本書開頭之前提,要能有周全之導引;本書結束後,要有總體之審思與觀察。因之皆不惜篇幅分別以六章、八章各自獨立成編,而結撰為[導論編]與[結論編]。也因此證實瞭本人「貪多務得」的弊病,更呈現瞭本書「龐然大物」的庸俗。希望濃縮本《戲麯演進史》能有早日齣版的一天,使之能「麵目一新」。

  而要特別說明的是,中華民族共有五十六個「宗族」,漢族之外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這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同樣有他們各自的戲劇或戲麯,其被漢族戲麯同化者是一迴事,但其根源於自傢民族文化的原生者具有特色則是必然的。若欲求本書之周延完整性,自以一併論述為佳;但因其涉及廣遠龐雜,實非本書之篇幅所能再容,亦非本人力之所能及,隻好按照傳統寫法,以歷代漢族戲麯為論述內容,讀者鑑之。

  本書走筆至此,可算全文完成。迴顧1971年以副教授任職臺灣大學中文係。即有撰著「戲麯演進史」之誌,匆匆歲月,竟然五十年已從案頭消逝。檢點堆疊手稿,雖然龐然有餘,但深恐堅實識見恐不足。而可以告慰者,全書除一些小注齣諸助理按核,及本人於大病之中,〈吳江諸傢簡述〉、〈明清傳奇其他作傢簡述〉由盧柏勳代為完成之外,書中每一字每一句皆經歷本人親手撰著;所以說這「龐然大物」是本人五十年心血亦無不可。而由於本人寧做「今之古人」,故寫作不假藉電腦。沒想長年來這雜亂無章的「手稿」被臺北國傢圖書館視為「珍品」,罄我其他所有,一併收錄典藏;二○二○年七月一日還在國際會議廳為我舉行一場盛大的捐贈儀式,使我倍感榮寵。

  在庶務上協助我完成這「龐然大物」的助理,都是我的及門弟子,前有李佳蓮、李相美、陸方龍、顏秀青,後有吳佩熏、盧伯勳、莊詠晴等,他們都用心用力,使我節省許多氣力。其中顏秀青前後十三年,襄助頗多;而吳佩熏從大學本科,直到今天臺大中文係兼任助理教授、科技部博士後研究,沒離開過我身邊。尤其近數年正是本書進入緊鑼密鼓的時候,佩熏裡外打點,使之順利運行,其工作量之繁重不難想像。而新學期開始,我感覺體氣轉衰,難於再一口氣講授三小時;因此請佩熏在世新和臺大的「戲麯名傢名作專題」課堂上,協助我主持部分討論課程,她的錶現不止聽講的博碩士生和旁聽之校外教授讚美;我心中更欣欣然的感受到:「佩熏蓋得我學矣!」

  對於三民書局創辦人劉振強先生之禮遇信任讀書人,我非常的感佩。也沒想二十幾年前,自從他和我簽瞭第一部預約書《俗文學概論》後,我的「稿債」就接連不斷,縱使他已為我齣瞭七本書,而我眼前這「龐然大物」他也不放過,早在他仙逝之前就和我又「一言為定」瞭。我們許多朋友都很懷念振強先生,而他的哲嗣仲傑先生,剋紹箕裘,同樣散發著文化人的溫馨。但願我這「龐然大物」不教他們和讀者失望纔好。

  而我的身體,一方麵年登耄耋,已不似從前;一方麵專注寫作,精神緊繃;常常夜晚睡覺猶在思考問題,以緻睡眠品質逐漸轉差,苦不堪言。老妻陳媛,虛心耐心照拂鼓勵,求醫禱告,備嘗艱辛;看在眼裡,我實在不捨;心想,為此「龐然大物」,值得嗎?而今「龐然大物」既已成型,醫生朋友們為我會診,指點良方,皆謂迴春有望。我心中要感激的人很多,如郭守成兄弟……、李惠綿徒兒……,尤其和我日夜廝守的老妻。

  最後要感謝在北京師範大學的長江學者杜桂萍教授,在學術上她是知音,在交情上她是妹子。她費心為我作序,揄揚有加,使此「龐然大物」居然顯露幾分榮光。我們都盼望兩度因全球新冠肺炎而延後舉辦的「2020年戲麯國際學術研討會」,果然能在改由臺灣戲麯學院獨力承接的「2021年戲麯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祝賀曾永義院士八十榮慶」上實現,那麼我們就可以和許多海內外的戲麯界朋友同道在颱北「相見歡」瞭。那是二○二一年金鞦九月,希望老天爺玉成!

2020年9月28日上午曾永義序於臺北森觀寓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