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進史(一)導論與淵源小戲 (電子書)

戲曲演進史(一)導論與淵源小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永義
图书标签:
  • 戏曲史
  • 中国戏曲
  • 戏曲渊源
  • 小戏
  • 戏曲导论
  • 戏曲演变
  • 传统戏曲
  • 戏曲文化
  • 电子书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永義教授《戲曲演進史》包含十編,首尾為〔導論編〕、〔結論編〕互為起結,起為引導讀者進入「戲曲」,結為對「戲曲」全面之觀照;中間八編為:〔淵源小戲編〕、〔宋元明南曲戲文編〕、〔金元明北曲雜劇編〕、〔明清南雜劇編〕、〔明清戲曲背景編〕、〔明清傳奇編〕、〔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全書考述戲曲劇種的源生、形成與發展,是兼顧小戲、大戲,南曲、北曲和詞曲系曲牌體之雅、詩讚系板腔體之俗等三大對立系統本身之滋生成長歷程,以及其間之交化蛻變現象。

  〔導論編〕與〔淵源小戲編〕合併為第一冊,先探討戲曲關鍵詞之命義、定位,再進入戲曲之源生,以「演故事」者為「戲劇」;以「合歌舞用代言演故事」者為「戲曲小戲」,則「戲劇」實為「戲曲」之前奏,因就文獻考述先秦至唐代文獻所見之「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

  以此作為梳理統緒之定錨,往下建構脈絡系統,打破時代之制約而貫穿時代,航向戲曲演進之「長江大河」。
《中國戲曲史綱要:從古典到當代》 作者: 王守仁 著 出版社: 翰林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年 10 月 ISBN: 978-986-XXXX-XX-X 書籍尺寸: 16開(約 19cm x 26cm) 頁數: 約 680 頁 定價: 新台幣 880 元 --- 内容简介: 一、全景式梳理:中國戲曲的宏大敘事 《中國戲曲史綱要:從古典到當代》並非僅僅是一部傳統戲曲的編年史,而是一部試圖捕捉中國戲曲藝術在兩千多年間,從萌芽、成熟、鼎盛到轉型、再造的完整生命週期的學術專著。本書的寫作視角宏大且細膩,力求在時代背景、社會結構、美學思潮與具體劇種的演變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邏輯聯繫。作者深入探討了戲曲藝術如何作為時代精神的載體,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心理與社會現實。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中、下三編,層層遞進,力求為讀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立體的中國戲曲發展圖景。 上編:奠基與孕育(先秦至宋元前期) 上編著重考察戲曲的“前身”及其在漫長歷史中的積蓄力量。這部分內容超越了傳統戲曲「戲劇性」的單一標準,將目光投向了早期的人類儀式、民間的歌舞、宮廷的宴飲音樂(如漢代的百戲、魏晉的歌舞大曲)以及唐代燕樂的深刻影響。 重點分析了唐代參軍戲在表演形態上對後世戲曲結構的關鍵性啟發,以及宋代瓦舍勾欄的出現,如何為戲曲提供了一個固定的、專業化的演出場所和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此階段的論述,強調了戲曲藝術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吸納了詩歌、文學、宗教、雜技等多元文化的精華,在市井生活中悄然孕育的結果。 中編:成熟與巔峰(宋元至明代中葉) 中編是全書的重心,集中探討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黃金時代。元代雜劇的定型,特別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大家的作品,被置於當時蒙古統治下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本書細緻分析了元雜劇“一人演一人之戲”的表演特點、四折一楔子的規範結構,以及其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 隨後,視角轉向明代,重點剖析了以崑山腔為核心的崑劇的崛起。作者詳盡闡釋了從弋陽腔向崑腔過渡的複雜歷程,特別關注了魏良輔在聲腔、板式、化妝、服飾等方面的革新,以及湯顯祖等劇作家如何將文學性、詩化美學推向極致。本編的分析,旨在說明戲曲藝術是如何在規範化與精緻化的過程中,達到古典美學的頂峰。 下編:轉型與再生(明代晚期至當代) 下編聚焦於戲曲藝術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的生命力與適應性。首先探討了明清之際花部亂彈的興起,這標誌著戲曲在聲腔系統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打破了崑曲一統天下的局面,極大地擴展了戲曲的群眾基礎。 清代中後期,京劇的形成與成熟是此編的核心。作者不僅從歷史淵源上追溯京劇的“五大聲腔”融合過程,更着重分析了京劇在表演體系(唱、念、做、打)上的高度程式化與符號化,以及其作為“國劇”的國家文化象徵意義。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向近現代。對二十世紀初戲曲面臨的西方戲劇衝擊、戲曲改革的各個流派(如新劇、國劇運動)進行了客觀的梳理與評價。同時,本書並未止步於傳統,還對當代戲曲藝術在當代劇場語境下的實驗性探索、與多媒體的結合、以及如何保持其古典精神的“活著”狀態,進行了前瞻性的論述。 二、學術特點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跨學科整合: 本書打破了文學、音樂、表演學的傳統界限。在論述劇本文學的同時,深入結合了聲腔理論(如曲牌、板式)、舞蹈美學(如水袖、身段)及舞台空間的運用,力求全面還原戲曲的綜合藝術特性。 2. 史料的審慎運用: 作者參照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明清禁書、地方志、戲班賬目以及晚清報刊廣告等一手史料,以增強對戲曲流變過程的實證支持,避免了對傳統定論的盲目依循。 3. 文化地理學視角: 書中對不同地域戲曲(如徽班、閩南戲、川劇等)的地理性傳播和地域風格的形成,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展現了中國戲曲的“多中心”格局,而不僅僅聚焦於京、崑兩大主流。 4. 理論框架的創新: 作者引入了近代文化理論中關於“身體性”(Embodiment)和“儀式感”的概念,來重新詮釋戲曲表演中的“做功”與“程式化”,為讀者理解戲曲的非語言性魅力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 三、適合讀者群 《中國戲曲史綱要:從古典到當代》是為對中國傳統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戲劇與音樂專業的學生、影視編劇、文化產業從業者,以及希望全面系統了解中國古典舞台藝術精髓的學者所準備的權威參考讀物。本書文字流暢,論證嚴密,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 --- 作者簡介: 王守仁,著名戲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文學研究所資深教授,長期從事中國戲曲史、聲腔理論及古典戲曲美學研究。著有《明清戲曲文獻叢考》、《京劇板式研究》等多部專著,其研究成果對當代戲曲理論界影響深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臺南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曲》、《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曲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图书目录

代序
自序

甲〔導論編〕

序說

壹、歷來戲曲之「遭遇」
引言
一、戲曲歷代被鄙薄
二、有識之士肯定戲曲之見解
三、戲曲為韻文學之極致
(一)體製
(二)音律
(三)語言
(四)內容
(五)風格
四、戲曲為表演藝術之峯巒發為顯學
結語

貳、戲曲創作之動機與目的
引言
一、諷諫說
二、教化說
三、抒憤說
四、游藝說
五、主情說
結語

參、戲曲關鍵詞之命義定位考述
引言 63
一、「戲劇」、「戲曲」命義定位
(一)其稱「戲文」者見於以下資料
(二)南戲文
(三)南曲戲文
(四)其稱「南戲」者見於以下資料
(五)其稱「永嘉戲曲」者見於以下資料
(六)其稱「戲曲」者見於以下資料
二、戲曲中「小戲」、「大戲」命義定位
(一)文獻上之「小戲」與「大戲」
(二)民國以後學者對「小戲」、「大戲」之看法
(三)著者對於「小戲」、「大戲」之見解
三、「腔調」、「聲腔」、「唱腔」命義定位
四、「戲曲劇種」命義定位
(一)大陸學者之「劇種觀」
(二)著者對「戲曲劇種」之看法
結語

肆、戲曲與說唱之關係:從北雜劇來觀察
引言
一、歷代說唱名目
二、戲曲與說唱歌樂之三體系
(一)踏謠體
(二)詞曲系曲牌體
(三)詩讚系板腔體
三、從北雜劇觀察戲曲與說唱之密切關係
(一)樂曲
(二)搬演
(三)說唱文學之遺跡
(四)題材
結語

伍、從儺戲、寺廟劇場、雜劇論戲曲與宗教之關係
引言
一、先秦儺儀與戲劇、戲曲的源生
二、由現今儺戲觀其「儀」與「戲」交替雜揉之關係
三、宗教儀式與戲劇演出之交互運用關係
四、由寺廟劇場觀察宗教與戲劇之關係
五、雜劇中宗教劇所蘊含的意識形態
(一)彌補現實人生的不足
(二)彌補道德法律的缺陷
(三)用為獎善與補恨
(四)抒憤寄慨和深寓諷世之義
(五)純屬迷信思想的反映
結語

陸、「戲曲研究」之回顧、檢討與「戲曲演進史」之建構
引言
一、戲曲史研究之回顧與檢討
(一)「通史性戲曲史」著作述評
(二)廖奔、劉彥君之《中國戲曲發展史》述評
(三)「斷代史」、「劇種史」與相關論題之著作述評
二、戲曲理論史研究之概況與得失
(一)古代戲曲文獻之總體觀察
(二)1960年代以後探討戲曲學之論著
(三)「戲曲藝術論」之著作述評
(四)戲曲理論「通論性」與「史論性」之著作述評
三、「戲曲演進史」之建構
結語
結尾

乙〔淵源小戲編〕

序說:學者對戲曲淵源、形成之論爭和淵源說之派別及著者之看法 1
引言
一、學者對戲曲淵源形成之論爭
二、戲曲淵源說之派別
三、著者對戲曲源生之看法
(一)學者立論基礎的五種類型
(二)著者立論的基礎和長江大河說
結語

壹、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之淵源及其劇目考述
引言
一、先秦之戲劇和戲曲小戲劇目
(一)儺儀戲劇:蜡祭與方相氏驅儺
(二)〈大武〉之樂
(三)戲曲小戲群《九歌》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之戲劇和戲曲小戲劇目
(一)西漢「角觝戲」中之《東海黃公》、《總會仙倡》、《烏獲扛鼎》與《巴俞舞》
(二)西漢之「俳戲」《古掾曹》和「歌戲」
(三)東漢之《鄭叔晉婦》
(四)三國之《遼東妖婦》和《慈潛訟鬩》
(五)晉代之《文康樂》
(六)蕭梁之《上雲樂》
(七)蕭齊之《天台山伎》
三、唐代之戲劇和戲曲小戲劇目
(一)《蘭陵王》
(二)《蘇莫遮》
(三)《弄孔子》
(四)《撥頭》
(五)《樊噲排君難》
(六)《西涼伎》
(七)《鳳歸雲》
(八)《義陽主》
(九)《麥秀兩歧》
(十)成輔端《旱稅忤權奸》
結語

貳、唐代宮廷小戲「參軍戲」及其嫡裔「宋金雜劇院本」之轉型與變化
引言
一、「參軍戲」之源起及其劇目考述
(一)「參軍戲」之源起
(二)唐五代「參軍戲」劇目考述
二、宋金雜劇院本及其劇目考述──「參軍戲」之嫡裔
(一)「雜劇」之名已見唐代
(二)宮廷官府之宋金雜劇院本劇目考述
(三)民間之宋金雜劇院本考述
三、南戲北劇中之院本成分考述──「參軍戲」之變化
(一)院本與北劇同臺先後演出
(二)南戲北劇中插入性之院本
(三)南戲北劇中融入性之院本
四、清代之「曲藝相聲」──「參軍戲」之轉型
(一)學者對「相聲」之觀點
(二)「相聲」概述
(三)「相聲」中之「參軍戲」姿影
結語

參、唐代民間小戲《踏謠娘》及其嫡裔宋金「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與近代地方小戲
引言
一、《踏謠娘》考述
二、《踏謠娘》所引發之問題
三、宋金之「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戲」考述--《踏謠娘》之嫡派、近現代地方小戲之先驅
(一)宋金「爨體」
(二)宋金「雜扮」
(三)明代「過錦戲」
四、清代《綴白裘》所收之地方小戲
(一)從劇情內容看
(二)從曲牌音樂看
(三)從腔調音樂看
(四)從賓白曲辭之造語看
(五)從腳色、出數、排場三方面看
五、近現代地方小戲形成之徑路
(一)以鄉土歌舞為基礎而形成
(二)以小型曲藝為基礎而形成
(三)以雜技為基礎而形成
(四)以儺舞為基礎而形成
(五)以小型偶戲為基礎而形成
(六)以多元因素結合而形成
小結
結語

肆、近現代地方小戲之題材、文學、音樂與藝術特色
引言
一、地方小戲之劇目題材類型
(一)婚姻戀愛類
(二)家庭生活類
(三)農村生活類
(四)史事神怪公案類
(五)張紫晨歸納的十三個類型
二、地方小戲之文學特色
三、地方小戲之音樂
(一)秧歌戲之音樂
(二)花鼓戲之音樂
(三)花燈戲之音樂
(四)採茶戲之音樂
四、地方小戲之藝術質性
結語
結尾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1655
  • EISBN:97862630728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本人特別重視本書開頭之前提,要能有周全之導引;本書結束後,要有總體之審思與觀察。因之皆不惜篇幅分別以六章、八章各自獨立成編,而結撰為[導論編]與[結論編]。也因此證實了本人「貪多務得」的弊病,更呈現了本書「龐然大物」的庸俗。希望濃縮本《戲曲演進史》能有早日出版的一天,使之能「面目一新」。

  而要特別說明的是,中華民族共有五十六個「宗族」,漢族之外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這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同樣有他們各自的戲劇或戲曲,其被漢族戲曲同化者是一回事,但其根源於自家民族文化的原生者具有特色則是必然的。若欲求本書之周延完整性,自以一併論述為佳;但因其涉及廣遠龐雜,實非本書之篇幅所能再容,亦非本人力之所能及,只好按照傳統寫法,以歷代漢族戲曲為論述內容,讀者鑑之。

  本書走筆至此,可算全文完成。回顧1971年以副教授任職臺灣大學中文系。即有撰著「戲曲演進史」之志,匆匆歲月,竟然五十年已從案頭消逝。檢點堆疊手稿,雖然龐然有餘,但深恐堅實識見恐不足。而可以告慰者,全書除一些小注出諸助理按核,及本人於大病之中,〈吳江諸家簡述〉、〈明清傳奇其他作家簡述〉由盧柏勳代為完成之外,書中每一字每一句皆經歷本人親手撰著;所以說這「龐然大物」是本人五十年心血亦無不可。而由於本人寧做「今之古人」,故寫作不假藉電腦。沒想長年來這雜亂無章的「手稿」被臺北國家圖書館視為「珍品」,罄我其他所有,一併收錄典藏;二○二○年七月一日還在國際會議廳為我舉行一場盛大的捐贈儀式,使我倍感榮寵。

  在庶務上協助我完成這「龐然大物」的助理,都是我的及門弟子,前有李佳蓮、李相美、陸方龍、顏秀青,後有吳佩熏、盧伯勳、莊詠晴等,他們都用心用力,使我節省許多氣力。其中顏秀青前後十三年,襄助頗多;而吳佩熏從大學本科,直到今天臺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科技部博士後研究,沒離開過我身邊。尤其近數年正是本書進入緊鑼密鼓的時候,佩熏裡外打點,使之順利運行,其工作量之繁重不難想像。而新學期開始,我感覺體氣轉衰,難於再一口氣講授三小時;因此請佩熏在世新和臺大的「戲曲名家名作專題」課堂上,協助我主持部分討論課程,她的表現不止聽講的博碩士生和旁聽之校外教授讚美;我心中更欣欣然的感受到:「佩熏蓋得我學矣!」

  對於三民書局創辦人劉振強先生之禮遇信任讀書人,我非常的感佩。也沒想二十幾年前,自從他和我簽了第一部預約書《俗文學概論》後,我的「稿債」就接連不斷,縱使他已為我出了七本書,而我眼前這「龐然大物」他也不放過,早在他仙逝之前就和我又「一言為定」了。我們許多朋友都很懷念振強先生,而他的哲嗣仲傑先生,克紹箕裘,同樣散發著文化人的溫馨。但願我這「龐然大物」不教他們和讀者失望才好。

  而我的身體,一方面年登耄耋,已不似從前;一方面專注寫作,精神緊繃;常常夜晚睡覺猶在思考問題,以致睡眠品質逐漸轉差,苦不堪言。老妻陳媛,虛心耐心照拂鼓勵,求醫禱告,備嘗艱辛;看在眼裡,我實在不捨;心想,為此「龐然大物」,值得嗎?而今「龐然大物」既已成型,醫生朋友們為我會診,指點良方,皆謂回春有望。我心中要感激的人很多,如郭守成兄弟……、李惠綿徒兒……,尤其和我日夜廝守的老妻。

  最後要感謝在北京師範大學的長江學者杜桂萍教授,在學術上她是知音,在交情上她是妹子。她費心為我作序,揄揚有加,使此「龐然大物」居然顯露幾分榮光。我們都盼望兩度因全球新冠肺炎而延後舉辦的「2020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果然能在改由臺灣戲曲學院獨力承接的「2021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祝賀曾永義院士八十榮慶」上實現,那麼我們就可以和許多海內外的戲曲界朋友同道在台北「相見歡」了。那是二○二一年金秋九月,希望老天爺玉成!

2020年9月28日上午曾永義序於臺北森觀寓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总的来说是沉甸甸的,它更像是一部研究方法论的教科书,而非仅仅是历史的叙事。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析传统艺术演变的基本范式。作者在“导论”中对“戏曲”这一概念的界定,就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辨析,什么算“戏”,什么算“曲”,早期的小型表演形式在艺术自觉性上达到了什么程度。这种对基本概念的反复推敲,是真正构建扎实史学基础的关键。我发现,书中在处理那些早期被视为“不入流”的民间技艺时,态度是极其尊重的,没有那种传统士大夫文人的傲慢,而是将其视为构成后世成熟戏曲不可或缺的“基因片段”。这种尊重,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厚重、公正。尽管其学术性极强,阅读门槛较高,但对于任何想真正深入了解戏曲艺术“从零到一”过程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里程碑。它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的深度视角和严密分析工具。

评分

从一个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引述和比较不同地区(尤其是相对缺乏文献的南方戏曲源头)的史料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很多大陆学界早些年比较侧重的文献,这本书都做了细致的梳理,但同时,它也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台湾本土或香港学者在海外所做的相关田野考察或文献发现。这种跨地域的视野整合,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加丰满和立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小戏”的“活态传承”问题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没有将早期的民间表演艺术浪漫化或理想化,而是非常务实地指出,很多所谓的“渊源”,其实是后世为了构建历史完整性而进行的一种“追溯性建构”。这种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在学术写作中是相当可贵的。读完这些关于“导论”和“渊源”的论述,我感觉自己对戏曲的“起步阶段”有了更具层次感的认识,不再是那种“突然出现了某个剧种”的扁平化理解,而是看到了它在漫长历史中,如何从各种文化泥沙俱下中,艰难地筛选、提炼并固化下来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织,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接触过不少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史的著作,但这本书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用心,确实值得点赞。它不像某些旧式史书,只是时间轴的简单拉伸,而是尝试用一套更具现代史学观点的理论工具来解构戏曲的早期形态。特别是书中对于“仪式性表演”向“剧场性表演”过渡阶段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功能转换论”。这让我联想到台湾本土一些对民间信仰和歌仔戏关系的研究,这本书的理论视角提供了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参照系。我当时在读到关于“傩戏遗风”在早期小戏中残留的探讨时,深感作者的眼光是跨越了地域和时代的。他没有将“戏曲”视为一个孤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古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巨流之中去考察。这种宏观的视野,让原本感觉支离破碎的“渊源小戏”——比如各种杂耍、百戏的记录——一下子都有了清晰的脉络和归宿。虽然书中某些术语的运用,对于刚入门的读者可能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这恰恰也反映了作者试图构建一套完整、自洽的研究体系的野心,而不是停留在对现有成果的简单总结上。

评分

**戏曲演进史(一)导论与渊源小戏**这本书,说实在的,拿到手的时候我真的是抱着一种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台湾的学术著作,有时候就是这样,内容深奥到让你感觉自己像在啃一本天书,但另一方面,又觉得那是台湾学界认真扎实研究精神的体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嗯,是那种很标准的学术书籍样式,不花俏,但一看就知道是正经货。我主要是被“导论与渊源”这几个字吸引的,毕竟要了解任何一个传统艺术的“演进史”,如果不把根源搞清楚,后面的发展脉络都是空谈。这本书开篇的导论部分,老实说,一开始读起来有点费劲,作者的行文逻辑非常严密,引用了大量早期文献的考据,特别是对于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功能上的论述,简直是层层剥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下苦功。举个例子,书中对于中古时期民间说唱艺术如何逐渐脱离单一叙事模式,开始融入“扮相”和“科仪”元素的探讨,非常细腻,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只是简单罗列“某某剧目出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态的转变。不过,坦白讲,对于非专业戏曲史研究者来说,第一章的密度有点高,如果不是我对这块有持续的热情,可能早就想找个时间点暂时“放空”一下了。但坚持读下去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学术经典时特有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真的,比我预想的要“硬核”得多,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在通勤路上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我花了一整个周末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才大致摸清了它在梳理“渊源小戏”部分的手法。作者似乎特别钟情于那种“碎片化”的证据链重构。例如,在讨论南戏成熟之前那些零星出现的“傀儡戏”和“歌舞戏”的记载时,他采取了一种类似考古发掘的笔法,把散落在正史、笔记、甚至地方志里的只言片语,像拼图一样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这种写作方式,优点是考证详实,论据扎实到几乎无懈可击,能够让你看到传统戏曲萌芽期那种混沌未开、多元交汇的样貌。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叙事节奏偏慢,对于期待一个流畅故事线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的“起源争议”时,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批判性继承态度,没有盲目站队某一方的说法,而是将主要的证据和学界争议点摊开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阅读的思考负荷,但却体现了学者应有的严谨和谦逊,这一点我非常欣赏,也让我对后续关于宋元戏曲的讨论更加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