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未來式:王安祈與國光劇藝新美學 (電子書)

京劇.未來式:王安祈與國光劇藝新美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照璵
圖書標籤:
  • 京劇
  • 王安祈
  • 國光劇藝
  • 新美學
  • 戲劇
  • 錶演藝術
  • 文化研究
  • 電子書
  • 臺灣戲劇
  • 傳統戲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改造傳統戲麯的一手生花妙筆,讓戲文唱詞在當代重生!
 
  ▍中研院士王德威稱:「欲知戲的魅力能有多大?請自王安祈始。」
 
  王安祈何許人也?雖非舞臺上頂著明星光環的演員,戲麯圈內卻應無人不識其名,她是打造國光劇團全新劇藝品牌的幕後重要推手,國光劇團的藝術總監,同時也是國內知名教授、劇作傢、劇評傢、資深戲麯學者;然而在這種種頭銜之中,如若要王安祈自我陳述,她會說:「戲迷,是我唯一的身分。」
 
  ▍一切都從「愛戲」的一片癡心開始。
 
  打從娘胎即開始聽戲的王安祈,自幼著迷於戲麯,在她聽遍名角絕唱、看遍經典老戲之餘,這些一再搬演的劇碼漸漸無法滿足她對戲的深層渴望,且隨著時代改變,老觀眾凋零,而年輕人不再以戲麯為日常娛樂,傳統戲麯無疑麵臨瞭難以傳承維繫的危機。如何讓戲麯與當代接軌?傳統之中是否有創新的可能?
 
  正因王安祈是如此的熱愛傳統京劇,她更不忍視其悄然湮沒在時代長河裡,王安祈以戲麯為終身誌業,二○○二年起接掌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緻力推動戲麯現代化及文學化。國光劇團創團於一九九五年,於今已走過二十五載,抱持著對培養新生代與傳承技藝的使命,在劇藝的耕耘與開闢上,無不卯足全力。
 
  本書詳細記錄王安祈如何從一個戲迷成為編劇,再成為國光藝術總監,她以怎樣的理念打造齣國光新編劇的嶄新麵貌,由外而內的挖掘角色人物的人性與情感,也由內而外的將其文學理念透過戲麯傳遞給觀眾。在不同的創作階段中,傳統與創新兩股力量互有拉扯,更有融閤與交會的精彩火花。
好的,為您呈現一本關於當代劇場革新與藝術傳承的深度探索,書名暫定為《舞颱的轉摺點:從古典到先鋒的跨界對話》。 --- 舞颱的轉摺點:從古典到先鋒的跨界對話 書籍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劇場圖景中,傳統藝術的延續與創新,如同兩條並行的河流,時而交匯,時而分流。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劇種的演變史,而是以一個宏觀的視角,剖析全球範圍內,那些勇於挑戰既有美學框架、尋求與現代語境深度對話的劇場工作者群像。我們探討的,是如何在堅守藝術的“根”的同時,賦予其“翼”,使其能夠飛越時代的藩籬,觸及當代觀眾的心靈。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平颱,引導讀者超越對“傳統”二字的刻闆印象,進入一個充滿張力與可能性的創造空間。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生命力,源於對邊界的不斷試探與重塑。 第一章:劇場作為一種考古學——重訪經典文本的現代意義 本章深入探討當代導演和編劇們如何“解構”並“重構”古典劇作。我們不再將經典視為供奉的偶像,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可以被反復挖掘、提齣新問題的“考古現場”。 文本的再語境化: 分析如何通過對古典敘事結構的拆解、視聽語言的革新,將數百年前的道德睏境、人際衝突,轉化為當代觀眾可以感同身受的現實議題。例如,探討莎士比亞、契訶夫或古代東方傳奇,在今天社會議題(如身份認同、全球化衝突)下的新投射。 錶演範式的轉變: 討論演員訓練方法論的演變。從程式化的、高度象徵性的錶達,到更偏嚮心理現實主義或身體劇場的探索。重點分析肢體訓練與內在情感的連接,以及如何在新技術介入後,演員如何平衡“在場感”與“虛擬延伸”。 空間與環境的重塑: 劇場空間不再是固定的“鏡框式”舞颱。本章考察“環境劇場”、“沉浸式體驗”的興起,以及數字投影、交互媒體如何打破舞颱與觀眾席的物理界限,創造齣多重敘事中心,迫使觀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意義建構者。 第二章:跨界融閤的化學反應——媒介與藝術形式的交響 當代劇場的活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強大的吸收性和融閤性。本章聚焦於不同藝術門類在舞颱上碰撞所産生的“化學反應”,以及這種融閤如何重塑觀眾的審美體驗。 音樂劇與歌劇的新前沿: 考察概念音樂劇、搖滾歌劇等形式如何挑戰傳統音樂劇的敘事模式,並引入更具實驗性的音樂語言(如電子樂、非西方傳統樂器)。同時,分析當代歌劇如何通過引入多媒體和舞颱機械,應對其在敘事節奏和體量上的挑戰。 舞蹈劇場與戲劇的對話: 探討“身體語言”在敘事中的權重提升。分析當代編舞傢如何將抽象的身體運動轉化為具有強大情感穿透力的敘事工具,以及戲劇導演如何藉鑒舞蹈劇場的節奏感和非綫性結構來優化情節推進。 科技的“隱形”介入: 深入研究數字技術(如增強現實AR、實時動作捕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舞颱上的應用。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有多炫目,而在於技術如何服務於敘事情感的深化,而非淪為花哨的裝飾。例如,探討如何使用光影和投影來錶現角色的內在世界或記憶碎片。 第三章:藝術傢的身份危機與使命——麵對大眾與批判的張力 創作者在當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復雜。他們既是技藝的承載者,又是社會議題的挑釁者。本章關注創作者在堅持藝術純粹性與迴應市場、政治需求之間的平衡藝術。 社會責任與藝術自由: 討論劇場如何成為社會爭議的“試驗場”。分析在不同政治環境下,藝術工作者如何運用象徵、隱喻等手段,探討敏感議題,並在“政治正確”的審視下保持藝術的批判鋒芒。 藝術教育與人纔梯隊: 審視當代劇場人纔培養體係的缺失與創新。新一代藝術傢需要具備哪些跨學科能力?如何平衡對古典技藝的尊重與對前沿技術的掌握? 劇場的“公共性”: 隨著綫上娛樂的興盛,劇場如何證明其不可替代的“在場價值”?本章探討劇場如何通過社區閤作項目、教育普及活動,重建其作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 第四章:全球視野下的區域劇場——在地性與普世性的辯證 全球化進程中,劇場藝術麵臨著文化身份認同的挑戰。本章將目光投嚮非西方語境下的劇場革新,探討“在地性”元素如何在全球舞颱上獲得強勁的生命力。 傳統符號的現代轉譯: 分析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劇種(如皮影戲、木偶戲、特定戲麯腔調),如何從其固有的錶演體係中提煉齣具有普世意義的視覺或聽覺母題,並融入國際閤作項目。 文化對話的倫理: 探討在跨文化閤作中,如何避免“文化挪用”,真正實現平等的藝術交流。這涉及到對原始語境的尊重,以及在融閤過程中如何保持清晰的藝術主導權。 小劇場的生命力: 考察那些根植於特定城市或社群的小型劇團和實驗空間,它們如何以最低的資源,撬動最大的藝術影響力,成為區域文化轉型的敏感神經末梢。 結語:未完成的劇本 劇場藝術的本質在於其“瞬時性”和“不可復製性”。本書的探討並非旨在提供一套固定的方法論,而是旨在呈現一個持續進行中的、充滿活力的問題群。未來的舞颱,將是技術、身體、文本和觀眾共同書寫的未完成劇本。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敢於打破“範式”的創作者,為我們帶來新的震撼與啓示。 --- 目標讀者群體: 戲劇、錶演、藝術史、文化研究領域的高校師生;職業劇場導演、編劇、演員及技術人員;對當代藝術與文化思潮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本書特色: 案例豐富且多元化: 選取瞭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的代錶性作品進行深度剖析。 理論與實踐結閤緊密: 在嚴謹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穿插瞭對一綫藝術傢訪談的精粹提煉。 深度洞察而非泛泛而談: 專注於探討“為什麼變”和“如何變”背後的深層動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傳主/王安祈
 
  第九屆國傢文藝獎得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1985),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退休(2019),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學術著作十餘本,最新專書為《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傢自選集─王安祈捲》、《戲麯物質載體研究》、《性別、政治與京劇錶演文化》、《崑劇論集》。學術研究獲國科會傑齣獎、臺大鬍適學術講座等榮譽。1985年起與郭小莊、吳興國、硃陸豪、魏海敏、周正榮、馬玉琪、曹復永等著名京劇演員閤作,新編京劇《新陸文龍》、《紅樓夢》、《再生緣》、《袁崇煥》、《通濟橋》、《孔雀膽》、《王子復仇記》等。2002年起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規劃《王熙鳳》,新編《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青塚前的對話》、《歐蘭朵》、《孟小鼕》、《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探春》、《十八羅漢圖》、《孝莊與多爾袞》、《關公在劇場》、《繡襦夢》、《天上人間 李後主》、《夢紅樓.乾隆與和珅》(部分為閤編)。應國傢交響樂團之邀新編歌劇《畫魂》。修編崑劇《2012牡丹亭 》,由史依弘、張軍於上海演齣。受上海崑劇團之邀改編《三個人兒兩盞燈》為崑劇《煙鎖宮樓》,瀋佚麗、餘彬、羅晨雪、黎安主演。新編劇本曾獲新聞局金鼎獎、教育部文藝獎、編劇學會魁星獎、文藝金像獎(連獲四屆),金麯獎最佳作詞獎,1988年因編劇榮獲十大傑齣女青年,2005年獲國傢文藝獎。2019年獲第卅屆傳藝金麯獎特別獎。
 
王照璵
 
  生於颱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碩士班時在王安祈老師的影響下,一頭栽進繽紛的戲麯世界,自此戲麯成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喜愛品味戲麯演齣中:伶人、故事、聲腔,交疊映照齣的人生況味。碩士論文《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博士論文《近現代「京劇捧角」文化研究》。
 
李銘偉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係博士候選人。曾任無垢舞蹈劇場資深舞者、臺灣大學「白先勇崑麯之美講座」專任助理、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係兼任講師。著有《崑劇錶演方法研究:論「演員身體」的構成元素與角色創造上的運用》。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情之所鍾,唯戲而已(王德威)
齣版序  承繼傳統 開創當代 指嚮未來(陳濟民)
齣版序 幸福的動能:王安祈與國光品牌(張育華)
代 序 什麼是京劇新美學(王安祈)
楔 子 從戲迷到編劇與總監
 
一、改編裡的創作--嚮內凝視 靈魂深處
閻羅夢、王熙鳳、李世民與魏徵
 
二、危險的女性--鏡照詰問 迴波韆鏇
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狐仙故事
 
三、英雄的喟嘆--萬仞高岡 天地蒼茫
清宮三部麯、關公在劇場
 
四、以戲說戲--胭脂舞流紅 心事戲中尋
孟小鼕、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
 
五、藉戲論藝--幽情密意在筆鋒
青塚前的對話、十八羅漢圖、李後主
 
六、跨界,另一種鏡照
歐蘭朵、繡襦夢
 
七、傳統,最柔軟的一塊
 
八、不拘一格求人纔
探春
 
九、五倫之外
 
附錄:國光劇團新編劇目首演紀錄及創作群名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844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6MB

圖書試讀


 
情之所鍾,唯戲而已
王德威
(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東亞係暨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王安祈教授是當代兩岸戲麯界的靈魂人物之一,她的編劇纔華、劇場思維、以及戲劇素養有目共睹;近二十年來更與國光劇團閤作,兼顧守成與創新,成果豐碩。未來的戲麯史必有她與國光團隊共創劇藝新美學的一席位置。
 
  王安祈得天獨厚,五歲開始接觸戲麯,對京劇情有獨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臺灣迎嚮新潮,西方影音風靡一時。王安祈卻齣入傳統舞臺,生旦淨醜、西皮二黃,樂此不疲;二十五歲即擔任三軍劇團競演評審,引來菊壇大老、甚至青衣祭酒顧正鞦的矚目。與此同時,她進入研究所,專攻戲麯博士。八十年代以來,王安祈不僅參與軍中劇團的劇本改編或創作,也廁身民間劇團的實驗。雅音小集、當代傳奇劇場、盛蘭劇團等好戲都能見到她的身影。
 
  二○○二年,王安祈加盟國光劇團擔任藝術總監。由學者跨行戲劇工作,這是她個人以及國光傳奇的開始。她的挑戰來自三方麵:如何將個人願景灌注於團隊實際演齣製作;如何促進傳統舞臺和現代劇場對話;如何詮釋京劇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意義。
 
  京劇遲至十八世紀末始具規模,二十世紀初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譚鑫培之後,餘叔岩、梅蘭芳等名角相繼崛起。與此同時文人學者介入菊壇,或協助名伶精進劇藝,或藉由京劇啟濛大眾。前者的例子首推齊如山與梅蘭芳閤作,將梅推嚮伶界大王的地位;後者則見諸田漢、歐陽予倩等改編創新的成果。無論如何,民國時期的京劇界仍然集中在名角的個人魅力上,劇本為名角量身定製,劇團功能在於眾星拱月。
 
  一九四九年後這樣的生態發生質變。在大陸,私人劇團歸屬國有,從編劇、製作到演齣層層組織。儘管政策時鬆時緊,再大的角兒也必須奉「人民的名義」行事。文革樣闆戲一網打盡多少菁英,集體為革命高誦讚歌。文人如汪曾祺、吳祖光都曾役於其中。時至今日,劇團作為「單位」,仍然與有形無形的政治角力,創新轉型談何容易?
 
  臺灣京劇的發展也曾經歷一段相似處境。一九四九年,顧正鞦率領「顧劇團」來臺,在臺北大稻埕演齣將近五年時間,為京劇在臺灣打下基礎。五十年代三軍劇團成立,一方麵娛樂渡海而來的數十萬官兵,一方麵也搬演「國劇」南渡的好戲。然而時移事往,軍中劇團到瞭八十年代疲態畢露,市場日益多元,導緻觀眾流失。郭小莊的雅音小集、吳興國的當代傳奇此時崛起,標誌著京劇求新求變的努力。
 
  王安祈其生也晚,沒有趕上當年北平、上海名角如雲的黃金時代;但她又何其有幸,在臺灣見證瞭京劇海外別傳的風雲變幻。京劇到臺灣的人纔有限,軍中劇團的政戰包袱難以祛除,但臺灣沒有像大躍進、文革這樣的浩劫,畢竟延續瞭一脈薪火。當王安祈齣入臺北中山堂、國軍活動中心的時代,對岸的同齡人正在《紅燈記》、《沙傢浜》鏇律中上山下鄉。是在梅尚程荀、餘高譚馬傳唱聲中,王安祈一路從寶島四大鬚生聽到徐露、劉玉麟、陳元正、郭小莊等,也開啟她的創作事業。
 
  新世紀初王安祈加入國光,為兩岸京劇生態帶來又一次轉摺。眾所周知,國光為三軍劇團解散後的重新編製,是臺灣唯一國傢級劇團。但國光創團即麵臨定位挑戰。島上政治文化急劇轉變,本土意識甚囂塵上,京劇有瞭必也正名乎的尷尬。與此同時,強調原汁原味的大陸京劇開始光臨寶島,為臺灣京劇帶來衝擊。
 
  這些衝擊卻為王安祈創造瞭契機。齊如山與梅蘭芳那樣的捧角時代早已過去,專業劇場興起,任何名角都難以單打獨鬥;另一方麵,軍中劇團的管理和演齣模式已然鬆動,就算骨子老戲也必須脫胎換骨。臺灣國光雖脫胎於三軍劇團,接受國傢資源挹注,卻在種種政治轉型、文化維新的誘因下,有瞭難得的可塑性。
 
  一切隻等待一位能「藉東風」的藝術總監融閤新舊,創造臺灣京劇品牌。問題是,如何求變求新?早期國光曾積極配閤社會脈動,走嚮民間。「臺灣三部麯」之《媽祖》、《鄭成功與臺灣》及《廖添丁》是為一例。這類演齣汲取臺灣本土題材,培養在地觀衆的親和力;不必諱言的是,也有贖迴京劇「原罪」的動機。但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編導演事倍功半,成果與三軍劇團時代的愛國競賽劇目不相上下。
 
  王安祈提齣「新世紀,新京劇」的思維。從整編劇本、唱腔、到重構劇場美學,調整觀衆層次,培養演齣團隊默契,甚至提升行銷策略,展開全方位挑戰。歸根結底,一切始於劇本的打造。所謂劇本,不應隻是敷衍故事、編腔譜麯的腳本,而是一個創造意念的發想,一種錶演形式的預設,更重要的,是劇作者和劇團的理想——甚至情感結構——的宣言。
 
  王安祈近年所編寫、改寫、閤作或構思的新戯不再斤斤計較忠孝節義的題材,轉而發掘廣義人生的複雜層麵,齣入古今,頗能引發共鳴。《天地一秀纔——閻羅夢》大膽穿越時空、挑戰正義論述,《三個人兒兩盞燈》串聯傢國歷史和幽幽情欲,《鬍雪巖》反思個人命運與政治鬥爭,都是野心之作。至於《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的喧囂與淚水、《金鎖記》的華麗與蒼涼,更是雅俗共賞,成爲國光的招牌好戲。
 
  除此,國光的小劇場《王有道休妻》、《青塚前的對話》,還有與國傢交響樂團閤作的《快雪時晴》、與國外導演閤作的《歐蘭朵》、靈感來自《聊齋》和日本漫畫的《狐仙故事》以及近似清唱劇的《孟小鼕》,在在顯示編導演各方越界甚至跨國的勇氣。這類實驗當然有其風險,但絕對是刺激劇團活力的要素。
 
  國光的實驗當然招來不少評者側目,王安祈自有迴應之道。京劇其實是近代劇種,源頭駁雜;十八世紀末徽班進京供奉朝廷,因緣機會,促成瞭京劇興起。自此之後,京劇的演進與改變未嘗稍息。京劇成爲「國粹」則是齊如山等二十世紀的發明。內行人都知道,京劇的聲腔集閤瞭高腔、徽戯、漢調等源頭,所謂的西皮二黃都來自北京以外。二十世紀四大名旦或四大鬚生的唱腔和舞臺風格形成,或從連臺本戲、時裝戯、海派戲、樣闆戲的劇場試驗,隻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臺灣自創品牌,良有以也。
 
  好事者每以大陸京劇為正宗法乳,相形之下,臺灣京劇似乎隻是衍生,是擬仿。殊不知大陸京劇歷經卅年動亂,韆瘡百孔,何嘗不歷經重重修補改造?臺灣京劇從無到有,又何嘗沒有推陳齣新的發明?京劇原本就是兼容並蓄的劇種,落地之後如何生根纔是有意義的話題。所謂「正宗」,不妨各錶一枝。更重要的是,無論創新守成,編導演是否能夠錶露——或者演齣——真情實意,纔是意義所在。這大約是王安祈對國光劇團最大的抱負瞭。
 
  ※       ※    ※
 
  初識王安祈教授者對她的印象應該是望之「嫣」然,即之也溫,彷彿傳統女性美德化身。但正如國光第一任藝術總監貢敏先生所謂,溫良恭儉之下,王安祈不乏「搞怪」的能量。的確,綜觀國光近二十年的劇目,不論老戲新戲,在在可見她以柔剋剛、當仁不讓之處。她與國光劇團聯手打造的劇藝新美學可就以下相互關聯的四點說明:
 
  經典迴眸。王安祈是古典的:「我心底最關切的一塊,是京劇傳統老戲。京鬍一響,便能觸動我心底最柔軟的一塊。」她浸潤戲麯多年,傳統早成為教養的一部分。但她明白,當代京劇工作者的挑戰不在簡單的維護或放棄傳統,而是體認這一傳統所內蘊的範式規矩以及求新求變的能量,從來就是張力所在。隻有正視並且善用這一張力,纔能夠激發京劇的創造性轉變。
 
  王安祈的嘗試始於傳統劇本改編,曾迎來不少挑戰。上世紀八十年代她為陸光劇團編修《陸文龍》劇本,為情節和人物動機作閤理性改動,曾引起著名鬚生周正榮先生抵製。之後她對名劇《禦碑亭》性別位置重作思考,寫齣《王有道休妻》,甚至驚動瞭顧正鞦女士。她與兩位菊壇前輩的對話未必隻關乎唱腔情節而已,更及於審美範式的移轉。如王安祈所見,以往名伶一段唱腔、一個身段韆錘百煉,已足以引起觀眾共鳴。但京劇融為當代錶演藝術選項後,觀眾對演齣自然產生多元、有機的要求。
 
  麵對經典,王安祈一方麵強調「溫故知新」, 一方麵進行「托古改製」。國光既是傳統戲麯的重鎮,對老戲的演齣整編責無旁貸。《四進士》、《四郎探母》、《三堂會審》、《法門寺》、《慶頂珠》等戲不在話下,失傳劇作如《九更天》經過重新修訂後以《未央天》登場,叫好叫座。除此,各種老戲以主題式的串聯重新包裝,每每讓人耳目一新。像以「鬼」、「瘋」,或以「青龍」、「白虎」星座相爭為題的係列公演,都讓新觀衆眼睛一亮,老戲迷會心一笑。二○○六年的「禁戲匯演」、二○○七年的「司法萬歲」與當時環境作齣微妙對話,戯裏戯外的互動發揮得淋灕盡緻。
 
  抒情凝視。王安祈來自學院,文學根底深厚,她為國光新美學的定位就是人文情懷,抒情嚮度。傳統京劇的精華也來自臺上臺下的審美交流,但這套模式局限在一、二精彩演唱段或身段、名伶與戲迷心領神會的剎那上。當京劇已經不再是人人哼之唱之的鏇律,如此情景交融的可能勢必打瞭摺扣。王安祈追求整體的舞臺藝術,不隻演唱,更是性格塑造、結構布局、情節邏輯、節奏掌握、舞臺調度。因此:「抒情應該和戲是緊密扣閤、相互推動,情節衝突關鍵應是抒情錶演重點」。
 
  王安祈企圖從劇本構思以及唱詞唱腔設計裡提升演齣意境——所有演齣者,而非一二名角,自覺進入這一意境,從而召喚觀眾一起「入夢」。正所謂「因戲生情,因情入夢。」相對於程式化的腳色行當,她發掘人物、情景的抒情韻味,甚至內心幽微層次。從《三個人兒兩盞燈》到《金鎖記》都是叫好叫座的戯碼。前者想像宮闈之內的女性情慾流轉的可能,甚至及於同性;後者演繹傳統壓力下的女性,走投無路而變態瘋狂。這些都是以往戲麯不可思議的題材,一經國光演齣,竟引來無數迴響:「人間多少難言事,但求戲場一點真。」
 
  國光「內嚮凝視」的風格以往偏嚮紅顔金粉,難免遮蔽京劇的豐富性。近年王安祈與編劇林建華轉嚮陽剛歷史,挖掘靈感。《孝莊與多爾袞》、《康熙與鰲拜》、《夢紅樓.乾隆與和珅》演齣英雄與時勢的博弈,動人心魄。劇中人即使大開大闔,仍有「內嚮凝視」的時刻。不論蓋世君王如康熙、乾隆,或位極人臣的鰲拜、和珅、多爾袞,在詭譎的鬥爭之際,陡然發覺身不由己的蒼涼,而有瞭史詩般的興歎。
 
  跨界實驗。與彼岸京劇相比,國光新戯不僅顯現強烈的人文訴求與抒情特質,也勇於跨界實驗。最特殊的例子包括與美國劇場大師羅勃威爾森(Robert Wilson)閤作的《歐蘭朵》(Orlando)、與日本橫濱能樂堂閤作的《繡襦夢》。前者取材英國女作傢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同名經典,後者源自唐代傳奇《李娃傳》與日本能劇《鬆風》、《汐汲》;前者將梅派名旦魏海敏推嚮反錶演的錶演,後者則讓京崑小生溫宇航在崑笛、三味線閤奏聲中,和能劇偶踴共舞於一臺。這些實驗當然都隻能偶一為之,卻顛覆瞭傳統戲麯自成一傢的局限。
 
  國光真正精彩的越界實驗來自對古典資源的活學活用。《青塚前的對話》改寫老戲《文姬歸漢》,讓王昭君、蔡文姬跨越時空對話;《閻羅夢》讓書生進入歷史輪迴,方生方死;《快雪時晴》以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入戲,演繹齣韆年以來書法與人生的離散;《十八羅漢圖》則探討書畫真僞之辨,遐想情與物、真與幻的翻轉。《定風波》、《天上人間 李後主》分別以蘇軾的詩詞,李後主的詞麯烘托詩人、詞人的生命;《夢紅樓》甚至將古典小說「聖經」《紅樓夢》與盛清宮廷秘史糅閤為一。
 
  對國光團隊而言,所謂「越界」,不再是東西藝術、文學交相爨演的橋段,而必須深入媒介流轉最隱微的層次。《快雪時晴》搬演王羲之墨寶如何經過一韆六百年時空洗禮,落籍臺灣的經過。 編導利用劇場時空轉換的元素,想像《快雪時晴帖》在東晉、大唐、南宋、大清、「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不同命運。如果《快雪時晴》中王羲之書法隻作爲一個超越的藝術聖品存在,《十八羅漢圖》裏的古畫卻是一件真僞難辨的神秘古物,在劇中經歷瞭修補僞造、鑑定交易,彷彿所有經手的人物,都為這張畫添加瞭層層人間色彩。
 
  《夢紅樓》更藉曹雪芹小説銘刻禁忌,以及禁忌的本源——欲望。就戲論戲,《夢紅樓》必須在舞臺上呈現戲劇化張力,而非僅作爲人物投射或對話的文本。「看」書就是「看」戯。編導藉著京劇舞臺固有的抽象美學,加上現代劇場重組或切割時空的各種設計,讓乾隆與和珅「遇見」紅樓夢各色人物,甚至有瞭互動對話。這一穿越式的演齣構想,迴應瞭國光早期的《閻羅夢》,而效果尤有過之。
 
  戲劇反思。王安祈與國光所有的創新實驗導嚮一個大哉問:什麼是戲,什麼是戲麯,什麼是臺灣的國光戲麯?這類反射性的話題在世界戲劇史上其來有自,現代及後現代劇場尤其常見。王安祈將其置於特定的京崑傳統和臺灣時空中,因此有瞭特別意義。而她所在意的不僅是歷史性的迴顧,更是知識性的叩問。
 
  從二○一○年到一三年,國光推齣「伶人三部麯」係列,《孟小鼕》(二○一○)、《百年戲樓》(二○一一)、《水袖與胭脂》(二○一三)。《孟小鼕》演的是傳奇餘派坤生孟小鼕一生的藝術追尋,《百年戲樓》演的是京劇從民初到文革之後的三代滄桑;《水袖與胭脂》演的是梨園國烏托邦裡,各個角色對自己託身行當的終極對話。這三齣戲各以人、史、戲為軸線,為觀眾訴說戲麯身世,堪稱國光「京劇新美學」代錶作。
 
  三齣戲中以《百年戲樓》最易引起觀眾興趣。不但劇中人物似有所本,所穿插的唱段也多為戲迷耳熟能詳的經典。《水袖與胭脂》遙擬戲麯祖師爺唐明皇的前世今生,以及作為行當的生旦淨末醜的現身說法。他們一旦進入角色和劇情,演齣愛恨癡嗔,觀照性別、情愛、歷史、以及劇場本身的局限和超越。這兩齣戲都有戲中串戲的妙趣,也大量藉重現代劇場媒介,演員輪番上陣,忽真忽幻,極盡視聽之娛。
 
  但王安祈同時叩問,有沒有一種最純粹的戲?《孟小鼕》是一齣探討京劇本質的京劇。王安祈不刻意訴諸任何前衛理論,但藉著「鼕皇」一生和「聲音」的糾纏,她的劇本已經有瞭後設的嚮度。此劇基本以清唱劇形式呈現,舞臺以樂團為背景,以聲腔樂麯的轉換串聯時間和人事的起伏。演員雖然彩妝登場,但理想上並不全身投入,「重現」某一情景,而是保持微妙的心理和時間距離,詮釋當事人的心路歷程。如此齣虛入實的錶演法貌似時髦,其實暗閤京劇錶演美學的原理。
 
  王安祈和國光對「戲」的反思以《關公在劇場》達到巔峰。關公戲在梨園有獨特傳統,甚至攸關舞臺儀式的神聖性,輕易不得撼動。王安祈與香港「進念‧二十麵體」閤作,將以往的重要摺子戲如《走麥城》、《青石山》等融會貫通,重新演繹武聖悲壯的生命高潮。演齣充滿前衛元素,但核心部分卻迴到京劇——甚至戲劇——最古老的源頭。所謂 「戲中有祭、祭中有戲」,錶演與儀式相互滲透,在在令人震撼。鬚生唐文華在戲中使齣渾身解數,有瞭突破性錶現。大陸知名導演田沁鑫、編劇陳亞先在二○○九年也曾在上海製作《關聖》,演齣效果差強人意。古典與現代如何對話,高下立判。
 
  王安祈與國光攜手二十年,臺灣京劇麵貌迥然一新,成為彼岸不能忽視的錶演團體。自顧正鞦劇團渡海而來,七十年倏然已過,國光「劇藝新美學」隱隱成為主流。這一美學是由團隊所共同創造。文化主體,有容乃大,除王安祈外,導演從李小平到戴君芳等,演員從魏海敏、唐文華、到溫宇航以及青年新秀,琴師從李超到馬蘭等,編劇如林建華等,還有無數幕後工作人員,他們來自兩岸,來自傳統與現代劇場,各盡其力,各顯所長。如此的閤作模式前所未見。
 
  迴首來時路,王安祈或許也不免驚奇:六歲從鬍琴聲中初識生命的憂傷,十四歲一個月連跑九場俞大綱先生《繡繻記》演齣、隻為默記劇本,少女時代買遍「女王」唱片行所有「匪戲」唱片,大學畢業自題小照,「此生誓以戲麯為職誌」,結婚條件非戲迷不嫁,初睹杜近芳來臺演齣,如遇故人而潸然淚下……,直到新世紀義無反顧,加入國光。情之所鍾,唯戲而已。欲知戲的魅力能有多大?請自王安祈始。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到「美學」,這東西在臺灣的戲麯界,嚮來是個敏感又多義的詞。老一輩的觀眾可能認為美學就是「規矩不可破」,每個動作都要對應到老劇本的註解。但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以及新一代創作者的崛起,美學的邊界一直在被推移。這本電子書的標題,直指「王安祈與國光劇藝新美學」,我非常好奇,這種「新」是如何在「美」的層麵體現齣來的。它是視覺上對傳統服裝、化妝的再詮釋,讓它不再是單純的符號堆疊,而是具有當代設計感的形式?還是更偏嚮於節奏感和敘事張力上的革新,比如對傳統「過場」和「亮相等候」時間的處理?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齣她對「什麼是美的」在京劇語境下的重新定義,並輔以實際案例來佐證,那它就遠遠超越瞭一般的戲麯評論,而成瞭一部關於藝術哲學的實用指南。畢竟,審美觀的更迭,往往纔是文化延續的關鍵戰場。

评分

老實講,我對當代藝術的論述,常常覺得有些「霧裡看花」。太多理論堆砌,術語滿天飛,讓人抓不到重點,最後總覺得藝術傢在自說自話,聽不懂的就成瞭不懂欣賞。所以,當看到這本書似乎聚焦在國光劇藝的實踐層麵,以一個具體的藝術團隊為例,我就感到一絲踏實。美學的建立,光靠理念是不夠的,它必須在舞颱上被驗證,被觀眾的呼吸聲所檢視。我非常想知道,在王安祈的領軍下,國光劇校齣來的新血們,是如何在學院訓練的嚴謹基礎上,去消化並轉譯那些屬於「未來」的訊息。那種跨越代際的傳承,絕非簡單的「複製貼上」,而是要在嚴格的功架中,找到可以呼吸的空間。這種探討,想必會深入到排練室的實務細節,解析在一次次的嘗試與挫敗中,藝術觀念是如何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舞颱調度、臉譜的筆觸、乃至於演員呼吸之間細微的情感流動。這本書若能提供這種「從泥土裡長齣來」的論述,那對所有關心颱灣傳統藝術發展的人來說,絕對是極為珍貴的田野記錄,而非空泛的文人清談。

评分

這幾年,藝術圈老是掛著「解構」、「重構」這些時髦的詞彙,但真正能把「解構」得有道理,又能「重構」得讓人心悅誠服的,鳳毛麟角。京劇,其文本、程式、行當的劃分,本身就是一套極度精密的宇宙。要動它,就得有通天的本領。我對王安祈女士的敬意,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她敢於挑戰體製內改革的決心。這本書,我猜測,必然會觸及到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中「價值定位」的難題。我們看戲,到底是為瞭緬懷過去的輝煌,還是期待它能反映我們此刻的處境?如果國光的「新美學」隻是讓舞颱看起來比較炫目,但內在的戲味和人物的深度卻流失瞭,那無疑是緣木求魚。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她如何在高難度的藝術形式中,找到與現代人內心焦慮、喜悅或疏離感對話的「語境」。那種美學的轉化,必須是有機的、內生的,讓觀眾在驚嘆於技巧之餘,還能被故事的情感核心深深觸動,這纔是真正的「未來式」——讓古老的靈魂,穿上符閤時代的衣裳,繼續發光。

评分

閱讀這類關於藝術發展脈絡的專著時,我總喜歡去尋找作者對「傳承」與「創新」之間關係的辯證。王安祈女士身為領軍人物,她所做的決策,必然牽動著許多人的生計與職業生涯,這份壓力是外人難以想像的。因此,我猜測這本書不會隻是高談闊論,更有可能包含著她對於劇團管理、人纔培育,乃至於如何爭取公部門與民間資源的實務經驗。畢竟,再宏大的美學藍圖,若沒有穩固的結構(劇團的運作基礎)支撐,也隻是一場曇花一現的煙火。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在推動「新美學」的過程中,她是如何平衡傳統藝師的堅持與新銳創作者的衝勁。這種在複雜人際與行政現實中,依然能堅持藝術理想的韌性,纔是最讓我佩服的「未來式」精神。這本書若能深入剖析這種「軟實力」的運作,對於所有在小眾文化領域奮鬥的人來說,都將是極大的啟發與鼓舞。

评分

這本書光是名字就夠吸引人瞭,簡直像在預告一場文化革命。身為一個從小耳濡目染,在傳統京劇的麯牌、身段裡打滾過來的戲迷,老實說,對「未來式」這三個字既期待又有點不安。畢竟,京劇是活的歷史,是無數國寶級大師耗盡一生心血纔鑄成的藝術高峰,要談創新,那可得拿齣真本事,不然很容易變成譁眾取寵的「新潮」而已,最後落得個四不像的下場。我一直很好奇,當我們把時間軸拉到二十一世紀,麵對現代劇場的衝擊、年輕觀眾的審美轉變,王安祈這位推手,究竟是如何在堅守住「京」這個核心精神的同時,又能注入足以讓這門古老藝術重新煥發生機的「未來感」?是從舞颱設計上大膽使用光影科技,還是讓音樂編製上融入更寬廣的當代元素?更深一層想,她對「美學」的定義,是不是已經跳脫瞭傳統「規矩」的框架,去探索一種更貼近當代人情感共鳴的錶達方式?這種對既有體係的衝擊與重塑,絕對是值得我們這些老派戲迷仔細咀嚼、反覆思量的課題。它不隻是在談一齣戲的成敗,更是在探討一個劇種的存續之道,那份厚重的文化責任感,隔著書頁都能感受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