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緒,孩子都知道:與孩子一同練習調節情緒溫度,爸媽不失控,孩子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電子書)

父母的情緒,孩子都知道:與孩子一同練習調節情緒溫度,爸媽不失控,孩子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成範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情绪管理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父母技巧
  • 情绪调节
  • 共情沟通
  • 育儿指南
  • 正向教养
  • 亲子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父母的情緒行為,會直接複製在孩子身上!
練習調節「情緒溫度」,情緒穩定的爸媽,撐起內在安定的小孩!
 
  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愛生氣、亢奮時根本聽不進人話,每次都要跟他大小聲才有用?明明只是想好好溝通,卻都演變成爭吵與責罵,大人小孩都筋疲力盡……。
    
  你可曾想過,其實小孩難搞、愛唱反調並非是天生的,而是無形之中「吸收」了大人的情緒,有樣學樣的反應在他們的行為上……
 
  ★父母的各種情緒,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你以為不吼叫、不暴走,就是情緒很好的大人?其實冷暴力帶來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常常焦慮、不耐、面無表情、冷淡、緊張等情緒,孩子都感受得到,積累下來,容易複製爸媽的情緒模式,成為沒有同理、容易失序的孩子。
  
  本書作者為在小學教育現場超過30年,具有情感與腦科學研究背景,希望大人能正視「情緒溫度」,父母言行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也透過具體的例子與方法,讓大人重新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像是寫信給發怒的自己,透過對話,找出生氣的原因,與冷靜下來的方法。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正視自己的情緒,也能帶著孩子找出情緒根源。
 
  ★冷淡、暴怒,孩子其實要說的是……
  美國心理學家將二十八種情緒分成正向、負向、高強度,與低強度情緒,即為「情緒溫」度」。舉例來說,驚恐、憤怒、害怕等高強度情緒,即屬於較高的情緒溫度。
 
  如果小孩長期感受到外界高強度的情緒,他們的情緒溫度也會走向極端,常以憤怒等更加激烈的情緒,取代失望等原本較緩和的情緒,所以孩子不是不受教,而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學會了激烈的表達方式。長期下來,更會影響學習發展與社會化過程。
 
  ★大人先降溫,才能和孩子溝通
  當孩子的情緒溫度過高、無法溝通時,父母得先冷靜下來,才能陪孩子一同疏通情緒,本書也提出了具體的練習法。
 
  1.降低音量,好好說話
  當孩子已經處於緊張模式,父母的高聲斥責只會讓孩子的不安感加深。因此最好能注視雙眼,用更低沉、溫柔的聲音向孩子說話。
 
  2. 練習說「沒關係」,建立新的情緒習慣迴路
  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敏感、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依循了過往經驗的重複行為。要改掉大腦的習慣迴路,就要開始練習說「沒關係」,建立新的情緒習慣,慢慢養成平穩的情緒。
 
本書特色
 
  1.實際案例解說情緒溫度問題:30年現場經驗國小退休校長,分享親身輔導情緒失控、行為偏差等學童案例,帶大家認識情緒如何影響發展與學業表現。
 
  2.由腦科學角度了解情緒機制:帶領讀者觀察身體調適情緒的能力,了解過熱的情緒如何藉由神經系統影響身體,以及神經系統異常導致身體失衡時,該如何調節、恢復平衡狀態。
 
  3.全家人共同的情緒調節練習:學會控制情緒,才能靜下心來溝通、學習。透過互相尊重、了解,一同練習情緒調節與正向互動,為孩子與父母的情緒降溫。
 
名人推薦
 
  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于玥|占星療癒心理師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蒙特梭利教養專家、親子作家
  吳姿盈|兒童職能治療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郭富華|五華國小教師、北二區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種子教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凱若|暢銷作家、居家創業者
  賴育立(皮皮老師)|親子繪畫覺察、暢銷書作者
 
好評推薦
 
  當一個照顧者,「自己情緒要先照顧好,小孩才會好」這種帶有一些威脅父母的條件交換說,一直是我不太喜歡的,我認為父母的情緒自我照顧不應該帶有這種但書。但這本書,確確實實幫助我們從情緒的角度,更深地去同理和看見孩子怎麼一回事,也包括看懂,他們內心深處對我們如此深厚的愛。──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榜樣,而孩子也是父母的人生老師,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習好好認識和表達「情緒」,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父母了解自己,成為孩子心中溫暖的依靠。──吳姿盈,兒童職能治療師
 
  孩子的情緒、行為,往往是父母的翻版。忙碌的您,如何在顧好家庭與孩子的同時,也能成就自己?書中提出七種圖像、三種整理術,讓你在忙碌的家事與工作間,不但游刃有餘,還能散發出自信光芒。──郭富華,五華國小教師、北二區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種子教師
 
  情緒其實是人更深層內心的顯現,我們不要苛責自己或孩子為什麼暴怒,而應該去看看內心深處裡是什麼引發了暴怒這個情緒。這本書帶我們更認識情緒、不被情緒掌控,相信閱讀完對您和孩子會有很大的幫助!幫助孩子學習認識情緒,找到讓情緒穩定的答案,家庭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主要形成自我的地方。唯有父母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任事情緒,讓孩子擁有調適情緒的力量。──賴育立(皮皮老師),親子繪畫覺察、暢銷書作者
情绪的智慧:培养孩子情绪自主能力 第一章:情绪的起源与认识 1.1 情绪的生物学基础: 情绪并非凭空产生,它与我们大脑深处的边缘系统紧密相连。杏仁核如同情绪的警报器,负责即时处理威胁与奖赏信号。理解情绪的生理机制,能帮助父母认识到,孩子对外界刺激的强烈反应,首先是基于本能的生存需求,而非刻意“捣乱”。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在情绪波动中的作用,阐释为什么某些情绪(如恐惧、愤怒)会迅速“劫持”理性思维。 1.2 情绪的谱系与功能: 情绪是复杂的信号系统,每一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都有其进化意义。快乐促使我们重复有益的行为,悲伤引导我们寻求安慰与休息,愤怒则在边界被侵犯时提供行动的能量。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情绪的“功能性”,引导父母超越对负面情绪的恐惧,看到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例如,适度的焦虑是准备和计划的动力。 1.3 识别隐藏的情绪信号: 儿童,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缺乏精确的词汇来描述内在感受。他们的情绪常常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打滚、攻击性行为、退缩、睡眠障碍等。本章将提供一个详尽的情绪“译码本”,教父母如何解读非语言信号,区分行为背后的真正情绪需求(例如,一个哭闹的孩子可能表达的不是“想要那个玩具”,而是“我感觉被忽视了”或“我太累了”)。 1.4 情绪的社会性建构: 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方式深受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父母的反应模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对情绪的理解。我们将探讨“情绪气候”的概念,分析家庭中对不同情绪(如“男孩不该哭”,“生气是不礼貌的”)的默认态度,如何内化为孩子未来的情绪脚本。 第二章:父母作为情绪的“稳定器” 2.1 情绪的传染性与共振效应: 情绪是会传染的。研究表明,父母心率和皮质醇水平的升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本章核心聚焦于父母的自我觉察,教导父母在面对孩子强烈情绪爆发时,如何首先“稳定自己的内部系统”。我们将介绍“三秒暂停法”和呼吸技巧,帮助父母在冲动反应前建立思维空间。 2.2 情绪命名与验证(Labeling and Validating): 这是情绪调节教育的基石。父母需要像一面镜子,精准地反射和确认孩子的情绪状态,而非评判或否认。例如,将“别哭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替换为“我看到你现在非常生气,因为你的积木倒了,这确实很令人沮丧。”本章提供大量实操对话脚本,教授如何使用共情语言,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是被看见的”。 2.3 区分“感受”与“行为”: 理解情绪是合理的,但表达情绪的方式需要引导。父母必须清晰地向孩子传达界限:感受(如愤怒、失望)永远是被允许的,但攻击性行为(如打人、摔东西)是不可接受的。本章提供框架,教导父母如何在坚定的限制下,同时保持对孩子情绪的接纳。 2.4 父母的“情绪背包”清理: 许多父母的过度反应源于自己未处理的童年创伤或未满足的情绪需求。本章鼓励父母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回顾,识别那些一触即到的“情绪触发点”。认识到“我今天的愤怒,有50%是针对孩子,有50%是针对我童年时未被听到的声音”,是实现情绪自主的第一步。 第三章:引导孩子掌握情绪调节的工具箱 3.1 情绪温度计与可视化工具: 为了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本书引入了“情绪温度计”(从1到10的等级划分)的概念。当孩子处于3或4度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引导;当达到8度以上(情绪风暴)时,首要任务是安抚,而非说教。我们将教授如何与孩子共同绘制个人化的“情绪地图”。 3.2 身体策略:情绪的物理释放: 情绪储存在身体里。有效的调节需要动起来。本章详细介绍针对不同情绪的身体干预方法: 针对愤怒/高能量: 挤压压力球、用力拥抱、进行“愤怒跳跃”或击打枕头。 针对焦虑/恐惧: 地面接触练习(感受脚踏实地的感觉)、深度腹式呼吸练习(“闻花香,吹蜡烛”)。 针对悲伤: 允许“情绪哭泣时间”,提供安全舒适的依偎空间。 3.3 认知重构的初步引入: 对于学龄期儿童,可以开始引入简单的思维干预。教导孩子识别“灾难化思维”(如“我搞砸了,我永远也做不好”)。引入“思想捕手”的角色,练习用更平衡、更现实的替代性想法来挑战这些非理性信念。 3.4 解决问题的“降温”流程: 情绪调节的最终目标是有效解决问题。本书构建了一个五步解决问题流程: 1. 停顿(Pause): 承认并命名情绪。 2. 降温(Cool Down): 运用身体策略将情绪降至安全水平。 3. 界定问题(Define): 明确冲突的真正根源。 4. 头脑风暴(Brainstorm): 共同提出至少三种解决方案。 5. 选择与行动(Choose & Act): 评估后果后,选择最佳方案并执行。 第四章:情境应用与特定情绪挑战 4.1 应对挫折与失败的韧性培养: 失败是学习的必需品。本章关注如何将“努力”与“结果”分离,培养“成长型思维”。当孩子面对学业压力或运动失利时,父母应如何引导他们关注过程中的投入而非终点的完美性。 4.2 处理嫉妒与公平感的冲突: 手足间的嫉妒是常见挑战。重点不在于消除嫉妒(因为嫉妒是自然的),而在于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对资源或关注的渴望,同时尊重他人的界限。教授“轮流机制”和“一对一专属时间”的价值。 4.3 区分“需要”与“想要”的延迟满足训练: 在即时满足的时代,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至关重要。本章提供渐进式的训练计划,通过设定清晰的目标和奖励机制,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欲望的掌控感,减少因冲动消费或索求不被满足而引发的情绪崩溃。 4.4 社交情境中的情绪导航: 教会孩子识别他人面部表情(“读心术”训练),理解不同社交情境下的“潜规则”。如何处理被排斥、被欺凌或在集体中感到不知所措时的情绪反应,以及如何恰当地表达同情和界限。 第五章:家庭的情绪文化建设 5.1 情绪教育的日常化渗透: 情绪学习不是一节课,而是持续的对话。本章建议将情绪讨论融入日常活动,如晚餐分享(“今天你经历的最开心/最难过的一件事是什么?”)、阅读绘本时的角色代入分析。 5.2 宽容错误与恢复力: 孩子必然会情绪失控。父母的关键在于失控后的“修复工作”。我们如何道歉、如何一起清理残局、如何讨论下次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本书强调,每一次情绪失控都是一次高价值的教学机会,关键在于修复关系,而非惩罚行为。 5.3 父母与伴侣的情绪一致性: 探讨夫妻双方在教养风格和情绪反应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孩子。鼓励父母建立统一的“情绪沟通契约”,避免孩子在不同监护人那里接收到矛盾的情绪信息,从而增强安全感和预测性。 5.4 迈向情绪自主:放手与信任: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需要逐步退出情绪调节的“外部支持者”角色,转变为“顾问”。本书最后引导父母思考,如何适时后退,让孩子有机会独立面对和解决中低强度的情绪挑战,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 本书承诺: 本书不提供快速修复的“魔法咒语”,而是侧重于建立深厚的、基于科学理解和人本关怀的亲子沟通模式。通过系统的自我认知与工具学习,父母将学会如何与孩子一同“站立”在情绪的浪潮中,而非被卷走,从而培育出具备高情商、高韧性的下一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成範
  
  畢業於國立光州教育大學,並取得高麗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系碩士學位。之後,在位於全羅南道長興郡的一所小學任教。擔任教職第二年起,開始著手撰寫地方教科書,參與多項教材編撰工作。於1998年成立《兒童創意開發研究協會》,除了撰寫《邁向創造力》外,更執筆撰寫許多創意教育相關資料。在教育部舉辦的創意暨品格教學研究會活動中,曾榮獲全國優等獎(2011年)及教育部長獎(2014年)。
  
  舉辦創意相關課程時,對研究「人類的大腦」產生興趣,正式投入腦科學領域學習,遂將《兒童創意開發研究協會》更名為《大腦創意研究協會》,經營逾二十年。2012年至2014年擔任教育部百大教育課程評審委員,並在濟州島耽羅敎育院、慶尚南道教育研修院、釜山廣域市教育廳、全南教育研修院等地,舉辦創意開發、未來核心能力、自尊感教育、情感教育等相關講座,持續二十多年不間斷。
  
  目前在光州月季國小擔任校長,以「樂在學習」為教育目標,教育無數莘莘學子。月季國小並於2016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藝術教育優等學校。
 
譯者簡介
 
鄭筱穎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畢業。是兩個小孩的母親,也是熱愛書籍的譯者。喜歡用文字說故事,渴望分享更多溫暖的作品,並在每個人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譯有《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被欺負時,可以打回去嗎?》(采實文化)等。

图书目录

孩子是感受情緒溫度長大的
 
第一部:寫給父母的情緒溫度 
Chapter 1. 認識情緒才能看見孩子
父母的角色從情緒教育開始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行為受情緒支配的原因 
父母焦慮的情緒會感染孩子
父母不了解孩子為何焦慮
孩子們在家中感受到的情緒,爸媽知道嗎? 
高情緒溫度孩子的行為表現
情緒的慣性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破壞自律神經的情緒溫度
高情緒溫度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就像住在腦中的家庭成員
 
Chapter 2. 讓父母情緒溫度降溫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
孩子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客人
欲望是情緒的基石
面子是情緒的碎石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決定記憶時間長短
用意識放大鏡檢視情緒
給「一斗」還「一升」的情緒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記憶染上情緒的色彩
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
撫平痛苦的情緒
情緒也需要鎮痛劑
把情緒波動頻率降至30Hz以下
 
第二部:寫給孩子的情緒溫度
Chapter 3. 從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無力感來自於孩子內心的不安
生氣是因為「想和你好好相處」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恐懼是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情緒
恐懼是勇氣的先決條件
恐懼是自卑感的呈現
自我合理化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導致問題行為
看待世界的探照燈──自我概念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的不同樣貌
像滾雪球般累積的負面情緒
唯有降低情緒溫度,才能開始學習
 
Chapter 4. 讓孩子情緒溫度降溫的方法
用低沉、溫柔的聲音說話吧
情緒的頻率引發共鳴
家常便飯就能讓孩子手舞足蹈
少說「去讀書」,多說「沒關係」
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給孩子一片空地休息
情緒也是一種習慣
情緒就像學騎腳踏車
情緒的瑰寶──閱讀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就像儲存在大腦裡的葡萄
信任讓情緒溫度降溫
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用「我愛你」回應孩子
利用二十一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學會感恩
 
結語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76948
  • EISBN:97898650770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MB

图书试读

 
孩子是感受情緒溫度長大的
 
  通常情緒越穩定的孩子,注意力越集中。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會念書的機率較高,因為不容易分心,能專注於課業學習。此外,懂得調適情緒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比較幸福快樂。與父母、兄弟姊妹關係融洽的孩子,不僅能與朋友和睦相處,出社會後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根據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決定一個人幸福的關鍵在於「關係」。所謂的調適情緒,並非只是一昧「忍耐」,而是透過正確的溝通,練習調適情緒的方法,進而邁向成長之路。
 
  父母也是如此。即使沒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激動的情緒,並不代表孩子感受不到情緒的溫度。孩子甚至連從父母的表情、動作,都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比起言語表達,情緒溫度或許更直接、迅速地傳達給孩子。因此,並不是沒有大吼大叫或暴怒,就表示情緒控制得宜。
     
  光是從呼吸的空氣,就能傳達情緒的溫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透過這本書,學習調適情緒的方法。這本書是我從事教職二十餘年,見過無數的孩子,以長期累積下來的實戰經驗為基礎,和教師夥伴們一起研究腦科學與情緒的成果,這本書是為了孩子和父母們而寫的。
 
  為何必須關注「情緒」?
 
  大家都說韓國人似乎特別「愛生氣」,因為一時情緒激動而導致犯罪的情況也不在少數。然而,從事教職多年來,一路觀察孩子們,逐漸意識到這並不是只有出現在新聞上的大人們才會發生的事。比起十年前,在課堂上為了一些小事怒吼或亂丟東西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多。就連低年級的孩子,也經常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做出令人難以理解的激烈舉動,看似患有我們常說的情緒障礙症。許多老師紛紛表示,以前很少看到孩子這樣,但現在卻變成常態。為什麼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光是以現代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為由,似乎並不足以說明。
 
  就連父母也明顯感受到孩子的改變。很多父母抱怨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突然性情大變?明明小時候不會這樣,長大卻像是變了一個人。即使訓斥孩子,也只是暫時有效,但一方面也擔心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和孩子起衝突,會破壞親子關係,內心陷入矛盾糾結。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只要過了這個階段就沒事嗎?又或者孩子會有這樣的呈現,其實另有原因?或許孩子們的這種行徑,是在向大人們發出:「我現在很痛苦」的求救訊號也說不定。若是如此,就不能只是用青春期的說法草草帶過,必須認真看待情緒問題。
 
  當我們的心情或與他人的關係出問題時,往往不認為與情緒有關。但事實上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大部分都和情緒有關。人是受情緒影響大於理性的動物,並不是因為意志薄弱,而是大腦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就是如此發展。因此,當理性和情緒衝突時,會根據情緒採取行動,即便是大腦無法理解的舉動。然而,雖然情緒是影響我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們對情緒的理解卻是少之又少。
 
  父母往往對孩子們的認知發展較為關注,卻不注重孩子的情緒發展,甚至是漠不關心。他們不會仔細觀察孩子的負面情緒,或引導孩子學習處理情緒,只會一昧地逃避或壓抑。大人面對情緒易怒的孩子時,通常只會叫他們要忍耐、要學會控制脾氣。雖然表面上看似暫時風平浪靜,但壓抑在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並沒有消失,就像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怒火仍在孩子內心深處熊熊燃燒。像這樣不斷延燒的情緒,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是造成彼此互相傷害的原因。
 
  如果希望孩子能順利度過青春期,想要好好理解孩子,並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前進,那就絕對不能忽視情緒。必須好好觀察情緒從何而來?情緒在關係中如何產生相互作用?調適情緒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習得的,是透過父母和兄弟姐妹,或在人際關係中學習。這本書正是從情緒的溫度出發,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認識情緒,找到讓情緒穩定的答案。
 
  情緒溫度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羅素(James Russell),曾發表一篇名為「情緒環狀模型(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的理論。他將二十八種情緒分成正向、負向情緒,並按照情緒強度等級區分高強度和低強度,把各種情緒座標繪製成圖表。圖表的橫軸表示情緒的愉悅程度,縱軸表示情緒強度。從羅素提出的情緒環狀圖,就能看出我們主要感受到的情緒,位於圖表中的哪個位置。就像溫度計上的刻度,會根據水銀或酒精的膨脹程度產生變化,情緒也會根據愉悅程度和強度,坐落在圖表上的不同位置,我將此定義為「情緒溫度」。 
 
  然而,根據研究人員和教育相關人士表示,孩子們感受到的情緒強度和情緒不適程度正在逐漸增加。整體而言,在圖表上呈現的趨勢是由右往左移動。此外,在圖表上中等強度的情緒,也開始出現上升趨勢。例如,當孩子們與朋友發生輕微衝突時,原本應該出現類似像「失望」的情緒,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呈現出來的不是失望,而是更激烈的憤怒情緒。
 
  當情緒溫度升溫時,情緒會過於高漲到超出必要程度。當失望的情緒過於高漲,會演變成恐懼或憤怒;憂鬱的情緒過於高漲,會衍生出「極度悲傷」的情緒。如果情緒溫度趨於極端,勢必會消耗大量的情緒能量,不僅會感到身心俱疲,人際關係也容易受挫。因此,讓情緒溫度降溫是很重要的。當情緒溫度降低後,練習覺察並進一步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也比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神奇的是,學習動力也會跟著大幅提升。 
 
  情緒與學習
     
  通常學習能力強,被稱為「學霸」的孩子,大部分都有相同的特徵。這些孩子的父母,其實並未特別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但這些父母的情緒相對穩定,能夠提供給孩子穩定成長的環境。他們很少責備或批評孩子,而是會當孩子的後盾,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在背後默默支持孩子。為什麼不嘮叨的父母,孩子的學習表現反而更出色?
 
  一九九○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系教授約翰.梅耶(John D. Mayer),正式提出「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情緒智商,是理解、調適和表達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情商低的孩子,面對煩躁或憤怒等負面情緒時,不知道如何處理,很容易陷入情緒;反之,情商高的孩子,因為理解自己的情緒,懂得適時調適。
     
  雖然情商與智商高低或聰明與否無關,卻會影響學習動機和欲望。想要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必須讓孩子對外界事物產生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力。當孩子有了好奇心、主動的學習態度、熱情、專注力和動力,未來很有可能會在某些領域獲得成就。即使頭腦再聰明,也遠比不上對學習充滿動力的孩子。
 
  在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孩子的情商發展與父母有關。情商並不是透過看書或上課學習,而是在關係中學習。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表達情緒的方法,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進而發展情商。感受到負面情緒時,知道如何處理情緒,而不是莫名地生氣或逃避。如此一來,當茫然的焦慮感消失後,孩子的情緒就能變得穩定。
     
  即使沒有送孩子去補習班,只要營造可以讓孩子情緒穩定的環境,孩子自然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即使雙薪父母忙於工作,孩子也不會因此學習落後。並不是從小陪在孩子身邊,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就表示孩子一定能順利度過青春期。想要培養孩子的天賦和潛力,關鍵在於父母的情緒。
 
  讓父母的情緒溫度降溫 
     
  有句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是透過父母認識世界。在教育孩子前,父母應該先回過頭來檢視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這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但知易行難,相信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會為了一點小事對孩子發脾氣,吼完孩子後,馬上就後悔。家庭是形成自我最重要的地方,彼此會互相影響,因此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尋找出路。
  
  事實上,這一輩的父母,從小並未接觸過所謂的情緒教育。回想小時候的父母,當遇到工作不順心或發生衝突時,把氣出在另一半或孩子身上,是很常見的事。仍有許多大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或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因為從未接受過情緒教育,對情緒運作的迴路一無所知,根本無從著手。這樣一來,可能也會不自覺地把炙熱的情緒溫度,傳達給孩子。要讓孩子的情緒溫度降溫,進一步互相理解,必須先從降低父母的情緒溫度開始做起。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曾說過:「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情緒誠實,才能讀懂別人的情緒。」要先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從何而來、情緒的呈現方式、觀察情緒想傳達給我的訊息。尤其必須特別關注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為的負面情緒,像是焦慮、憤怒、自卑等,理解這些情緒一方面守護了我們,帶領我們成長至此。當解開對負面情緒的誤會後,情緒溫度才會開始降溫。這些情緒會轉變成勇氣、希望和挑戰,幫助我們成長。唯有父母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讓孩子擁有調適情緒的力量。當負面情緒來襲時,不盲目地隨情緒沸騰,而是全然地接納,反而會成為生命中的禮物。
     
  當您為了孩子開始關注「情緒」這個關鍵字,進而翻閱這本書時,就已經跨出了第一步。為了彼此的幸福,也為了自己的幸福,必須好好檢視彼此的情緒溫度。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更了解情緒,學會把過去壓抑在內心的焦慮、恐懼、憤怒、自卑,化為成長的動能。當孩子和父母都能維持在安全的情緒溫度時,相信這會是彼此互相理解與相愛的契機。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書名,老實說,一開始看到的時候會讓我有點猶豫。我是那種覺得自己還算冷靜的父母,平常不太會被孩子的小事搞得情緒失控,但書名裡的「情緒溫度」、「爸媽不失控」,聽起來好像在暗示我其實沒我想像中那麼有耐心。不過,身為兩個孩子的媽,我還是忍不住好奇,到底書裡能提供什麼不一樣的視角。坦白說,我對情緒教養類的書已經不陌生了,市面上那種把情緒簡單歸類成「好」或「壞」,然後教你怎麼「壓下去」的方法,我真的看膩了。我更關心的是,當孩子因為一些鳥事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或是對我頂嘴、表現出明顯的負面情緒時,我心裡那個「火山」快要噴發的瞬間,到底該怎麼處理?我希望能找到一些不是教我「隱忍」或「假裝沒事」,而是真正能幫助我「理解」孩子情緒底層需求的工具。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很實用的、能夠立即在混亂中派上用場的技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畢竟,在孩子崩潰的時候,我可沒時間去默想什麼心理學大師的教誨,我需要的是當下的解方。

评分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是關於「界線」的設定。很多父母在學習情緒管理時,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為了「共情」而放棄了「規範」。這本書很聰明地把兩者做了區隔。它強調,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為什麼生氣(情緒的接納),但我們不能接受用破壞性的方式來表達(行為的界線)。例如,孩子可以生氣,但不能丟東西。書裡提供了一些腳本,教我們如何在溫和的語氣中,堅定地傳達「我可以支持你的情緒,但我無法支持你的行為」這個訊息。這對我這個容易心軟的媽媽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常常在情緒上讓步,結果反而讓孩子覺得「只要我鬧得夠大聲,媽媽就會答應我」。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既有愛又堅定的平衡點,讓教養變得更有原則性,而不是隨波逐流。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電子書的實用性非常高,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非常細緻地拆解了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爆發時的「內在獨白」和「外在反應」。我很喜歡作者不斷提醒讀者,情緒調節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父母也需要練習「自我關懷」。這點太重要了!我們常常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修理」孩子的情緒上,卻忘了自己也是一個會累、會焦慮的個體。書裡提到,當父母自己情緒低落時,反而更容易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產生過度反應,這讓我猛然驚醒。我過去總覺得,身為父母就該是那個永遠不會累的鋼鐵人,但這本書告訴我,允許自己有情緒,適時地按下暫停鍵,其實是對孩子最好的身教。它讓我從一個「控制者」的角色,轉變為一個更像「引導者」和「陪伴者」的角色,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很深刻的自我覺察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風格我個人是蠻喜歡的,很清爽,不會給人那種教條式的壓迫感。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用了很多真實案例,像是孩子因為玩具被拿走而暴怒、或是考試考不好而沮喪到不願意說話的場景。這些場景都讓我很有共鳴,因為這就是我每天在面對的「戰場」。書裡提到了一個概念,就是把父母的情緒比喻成一個「穩定的錨」,孩子就像在風浪中漂浮的小船,如果錨本身都在搖晃,孩子怎麼可能平靜下來?這個比喻非常貼切。我過去常常犯的錯誤就是,當孩子情緒上來時,我反而會因為擔心別人怎麼看我,或者擔心孩子學壞,而用更強硬的態度去壓制。結果呢?往往只是把孩子的情緒悶起來,等到他們自己消化不良的時候,又會用更爆發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也許我該學習的,不是怎麼控制孩子的哭鬧,而是如何先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去「體驗」那些不舒服的感覺。

评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共情」這塊著墨很多,這一點對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以前我總覺得,共情就是跟著孩子一起哭、一起生氣,但這本書解釋說,真正的共情,是「看見」情緒,而不是「接受」情緒背後的行為。舉例來說,孩子因為想要某個東西,用盡各種方式哭鬧、甚至打滾。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不准這樣」,然後試圖用獎勵或威脅來結束這場鬧劇。但書中建議,我們可以先不帶評判地描述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要那個玩具,看到別人有你就很生氣,對不對?」光是這樣說出來,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強度就會明顯下降。這不是魔法,而是一種尊重。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過去常常在情緒的「表象」上打轉,卻忽略了那個正在經歷情緒風暴的「內在小孩」。這種由內而外的引導方式,確實比我過去用的那套「權威式管教」有效率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