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承認,當初買這本書,主要還是抱著「有沒有什麼偏方可以讓我家那個遊戲成癮的孩子稍微收斂一點」的心態。翻開之後,發現它探討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只談手機、遊戲,而是深入到「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在虛擬世界中的投射。作者很細膩地剖析了當代年輕人如何透過網路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缺失,這讓我對「沉迷」這個詞有了更人道的解讀。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太快地把網路視為洪水猛獸,卻忘了它同時也是他們獲取資訊、建立人際支持的重要場域。書中建議的「設定界線」的藝術,不是冷冰冰的規定,而是需要雙方協商、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這點我特別有共鳴。它讓我意識到,教養不是一次性的宣判,而是持續性的對話,即使是關於「幾點要放下手機」這種瑣事,背後也蘊含著相互尊重的哲學。
评分身為一個在科技浪潮中奮力掙扎的七年級生家長,每次想跟孩子聊聊網路行為,總是以爭吵收場。我總覺得自己像在對空氣說話,他們的回應永遠是敷衍的「知道了」、「喔」或是直接戴上耳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親切,不像有些教養書那樣充滿高深的理論,它更像是一個朋友在跟你分享他闖蕩江湖的心得。它清楚地解釋了「演算法」是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注意力分配,這點對我這個完全不懂程式碼的門外漢來說,簡直是打通任督二脉。以前我只知道孩子一直滑手機,現在我知道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驅動,而我們的管教,往往像是在跟巨浪搏鬥。更棒的是,書中提到的許多策略,都是基於「理解」而非「禁止」,這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在當個守門員,而是一個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數位世界的「盟友」。這種角色的轉換,讓親子關係有了喘息的空間,那種無力感真的減輕了不少。
评分這本書真的是讓我這個「老派」家長,在面對家裡那個已經離不開手機的國中生時,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老實說,我以前總覺得孩子沉迷網路是意志力薄弱,或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盯緊」。結果讀了這本,才驚覺問題壓根不在於「禁止」或「控制」,而是我們根本沒搞懂這個世代的孩子是怎麼「想事情」的。書裡面用了很多生動的例子,像是他們在網路世界裡建立的「社交貨幣」是什麼,為什麼那對他們比現實中的功課重要,這種細膩的描寫,讓我這個一直用「我那個年代」來標準衡量孩子的父母,感到非常慚愧,但也因此茅塞頓開。它沒有提供什麼速效的「打罵教戰手冊」,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拉著我們這些霧裡看花的家長,走進孩子們的數位叢林,告訴我們裡面的「地圖」長什麼樣子。特別是它提到如何「共感」而不是「批判」的溝通方式,真的讓我回家後馬上嘗試了一下,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至少晚餐時的空氣沒那麼肅殺了,這小小的轉變,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害怕被孩子「科技斷代」的父母量身打造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強調了父母自身在數位生活中的示範作用。以前我總要求孩子睡前把手機收起來,結果自己還在回覆工作郵件,這真的很諷刺。書中用一種近乎幽默的口吻,點出了我們成人自己在數位世界裡也同樣「上癮」的事實,這讓原本緊繃的氣氛瞬間緩和下來。它引導我們去思考,什麼是「健康的數位使用習慣」,而不是單純的「少用點」。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不會讓你覺得內容龐雜難懂,每一章節都能找到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它提供的工具箱裡,裝的不是剪刀和膠水,而是放大鏡和顯微鏡,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問題的本質,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症狀。
评分我已經把這本書推薦給好幾個也在為孩子沉迷3C產品傷透腦筋的朋友了。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網路」和「現實」做成兩個完全對立的戰場。它承認網路世界的真實影響力,並教我們如何在這個新的生態系中,引導孩子建立起穩固的自我價值。它提到很多關於「數位公民素養」的培養,讓我這個網路使用歷史比孩子還長的人,都覺得自己需要重新上課。書中的語氣非常平衡,既有對孩子行為的理解,也有對父母焦慮的同理,不會讓人讀完後充滿罪惡感,反而是充滿了「原來我可以這樣做」的希望感。這種務實又富有人文關懷的寫法,讓這本教養書在眾多坊間讀物中脫穎而出,絕對是當代父母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