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 (電子書)

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傑森.希克爾
图书标签:
  • 极简主义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
  • 经济学
  • 社会批判
  • 消费主义
  • 生活方式
  • 去增长
  • 生态学
  • 未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類未來與經濟發展的啟示之書
  一部橫跨人類學、哲學、經濟、科學與生態的前瞻巨作
   
  透過傑森.希克爾的宏觀視野帶領讀者橫跨了幾個世紀和大陸,整合了學科,全面探討經濟發展於對於當代人類與環境的影響。
 
  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今問題的生成,更明晰了未來解決方案。
 
  人類存在於地球將近三十萬年,卻在資本主義興起的幾百年內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甚至揭開「第六次大滅絕」的序幕——氣候變遷、生態失衡、資源耗竭。
 
  關於危機,我們必須先問:
 
  •資本主義造成氣候變遷和生態崩壞,其運作方式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應對?
  •經濟成長能夠與資源和能源使用脫鈎嗎?「綠色成長」究竟是「聖杯」還是「白日夢」?
  •經濟成長不斷超越我們的脫炭努力,然而「科學」與「成長主義」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這本書可以帶領我們:
  •脫離瘋狂的「成長主義」,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社會。
  •縮小貧富差距,投資全民公共財,更公平地分配所得和機會,讓人類從消費主義中解放。
  •降低對生態系統的衝擊,讓人類活得更幸福。
  
  我們從新冠危機的處理中了解,全球面臨攸關生存的共同危機之時,人民和政府齊心就能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氣候危機亦然。當我們重新聚焦於人類福祉而非資本積累,意識正確方向、提出建設性的解方,便能重新校準、挽救崩壞的環境。
 
  【關於歷史】
  探究資本主義的悠久歷史,了解我們如何陷入「成長」的掌控,它又如何強加於世界各國的制度,顛覆了我們與生命世界的平衡。
 
  【關於經濟學】
  我們必須從債務制度到金融系統,打造一個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將人民、企業、政府,甚至讓創新從成長的桎梏解放出來。
 
  【關於科學】
  GDP是結合能源和資源使用,到了二○五○年人類的材料消耗量會超過兩千億噸,超出安全界限四倍,棄成長勢在必行。
 
  【關於人類學】
  地球本身運作得像一個有生命的超級有機體。我們必須學習與其餘生命世界不同的看待角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關於哲學】
  資本主義下的主流哲學思想貶低生命的價值,剝削自然,把土地變成財產、生物變成東西、生態系統變成資源,以達到成長的目的。
 
  【關於生態學】
  昆蟲是生命網的關鍵節點。科學家發現至少十%昆蟲物種面臨滅絕。如果昆蟲消失,一切將會崩垮。
 
得獎紀錄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書籍 
  ★ 美國亞馬遜讀者好評4.7星 
  ★ Goodreads 4.5星
 
國內推薦
 
  林子倫 |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林以涵 | 社企流執行長 
  楊宗翰|空屋筆記 
  詹順貴|環保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劉致昕|報導者副總編輯 
  鄭涵睿|綠藤生機執行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這是一本最全面探討資本主義發展史,以及面對所造成的氣候危機,人類該如何徹底進行社會轉型工程的必讀好書。── 環保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詹順貴 
 
  在氣候緊急時代,即將出版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減緩評估報告警示過量消費的衝擊,臺灣需從《少即是多》中反思GDP成長率破6%所付出的代價。當淨零轉型已成政策方向,企業也高喊ESG之際,我們更需直面核心問題:「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趙家緯 
 
  即使我們可能因為臺灣自身的狀況,並不見得那麼喜歡這類歐美知識分子的環境進步價值倡議,但了解他們論述中的科學成分,以及所在意的事情,很有助於彼此的理解與溝通,也更能找到一條屬於臺灣自己的,也與國際主流價值接軌的,經濟與環保同時進步之路。──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蔡依橙 
 
  從正視氣候緊急狀態重新了解世界現況、從二元論重新思考與自然的關係,作者透過獨特觀點讓我們一起思考到底「成長」是需要,還是想要?也許,我們要的不只是科技創新,而是單純的社會創新。── 綠藤生機執行長 鄭涵睿 
 
國際推薦
 
  一部傑作……《少即是多》橫跨了幾個世紀和大陸,跨越了學科,並以扣人心弦的方式將古往今來的事件聯繫起來。──丹尼・多爾林(Danny Dorling),牛津大學地理學教授和《大減速》(Slowdown)作者
 
  傑森能把全球性的議題敘述得更貼近個人,直搗你的內心猶如昆蟲蜂擁而至,好不精彩。但前提是我們能聽進傑森美妙呈現的警告,不然昆蟲恐怕會成為過去式。──羅素・布蘭登(Russell Brand),英國喜劇演員、電台主持人和作家
 
  傑森.希克爾表明,恢復公地和非殖民化自然、文化和人類,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未來希望的必要條件。──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與地球和平相處》(Making Peace With the Earth)作者 
 
  這是我們一直等待的一本書。傑森.希克爾消弭了生態現代主義對「綠色成長」的幻想。只有棄成長才能避免氣候崩壞。事實無可爭辯,它們都在這本書中。──喬爾格斯.卡利斯(Giorgis Kallis),《棄成長》(Degrowth)作者 
 
  資本主義剝奪了我們想像不同事物的能力;《少即是多》讓我們不僅能夠夢想另一個世界,還能讓我們實現這一願景。──阿薩德・雷曼(Asad Rehman),抗貧非營利組織(War on Want)總監 
 
  我讀過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本書做了一些極其罕見的事情: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條通往共同永續未來的道路。──拉烏爾・馬丁內斯(Raoul Martinez),《創造自由》(Creating Freedom)作者 
 
  傑森.希克爾帶領我們踏上了一段深刻的旅程,穿越了過去五百年的資本主義,進入當前的生態崩潰危機。對於生活在人類世意味著什麼,以及對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感興趣的人來說,《少即是多》是本必讀的書。──努爾・拉達(Alnoor Ladha),維權團體(The Rules)共同創始人 
 
  出色的分析……本書不僅探討了系統性缺陷,還探討了需要根除和替換的深層文化信仰。──阿黛爾・沃爾頓(Adele Walton),全球發展作家 
 
  顛覆時代的強力好書……如果你正在尋找革命性的想法,這本書正適合你。──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經濟學家和《甜甜圈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作者
《无尽的边界:探索未知的维度与无限的可能》 一本关于拓展认知疆界,挑战既有世界观的深度哲学与科学交织之作。 引言:当已知触及极限,新的领域在何处等待我们? 我们习惯于用既有的框架去理解世界,用线性逻辑去描绘未来。然而,当我们凝视宇宙深处,或深入探究意识的微观结构时,那些熟悉的规则似乎开始瓦解。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可被量化的“真理”,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远征,穿越那些我们惯常认为不可逾越的知识壁垒。它探讨的是那些隐藏在主流叙事之外的、关于存在、时间、信息和物质本质的深刻议题。 第一部分:重塑时间与因果律的迷宫 时间,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标尺,真的如牛顿所言,是均匀流淌的河流吗? 第一章:时间的非线性本质 本章深入剖析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对“同时性”的颠覆性挑战,并进一步考察了当代物理学中对时间箭头的不同解释——从熵增到量子纠缠的视角。我们审视了理论物理学家提出的循环时间模型(Cyclic Time Models)和多重时间线理论,探讨了在这些模型下,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界限的模糊性。我们将回顾古代哲学对时间本体论的思辨,将其与现代科学的发现进行碰撞,揭示我们对“当下”的感知可能只是一个有限的观察窗口。 第二章:信息的终极载体:超越物质的因果链 如果信息才是宇宙最基本的构建块,那么因果关系是否还能维持其传统意义?本章聚焦于量子信息论(Quantum Information Theory)的前沿研究。我们探讨了“纠缠态”如何暗示了一种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非定域性联系,挑战了局域实在论。通过分析黑洞信息悖论,我们追问信息是否能被真正抹除,以及这种“信息守恒”的法则对我们理解宇宙演化意味着什么。本书推测,某些超越我们当前感知维度的“信息场”可能在底层驱动着我们所观察到的物理定律。 第二部分:意识的拓扑学:从神经元到广袤的思维空间 意识,是困扰科学与哲学界最持久的谜团之一。本书将此议题置于更宏大的空间结构中进行审视。 第三章:心灵的几何学:意识的非欧几里得结构 我们不再将意识视为大脑中单纯的化学反应集合。本章引入了拓扑学和非欧几何的概念来描述意识的复杂性。我们探讨了“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局限性,并转向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的更高阶假设。通过类比复杂的几何结构,我们试图勾勒出意识体验是如何从多维度的信息整合中涌现出来的。这部分内容将引导读者思考,不同复杂程度的系统,是否共享着同一种“意识的底色”。 第四章:通感与超感官的边缘地带 本书大胆地考察了那些被主流科学界谨慎对待的现象——深度联觉(Synesthesia)的极端形式,以及一些经过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观察到的“超感官知觉”(ESP)的微弱信号。我们不急于断言这些现象的真实性,而是分析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可能性:大脑是否拥有尚未被完全激活或识别的接收器,用于处理来自非标准通道的信息流?我们将从认知偏差排除到信息论的边界条件两个层面,对这些现象进行严谨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部分:宏观尺度的悖论:宇宙的边界与多重实在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宇宙的尽头,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物理定律是否依然有效? 第五章:弦的低语与隐藏的维度 超越我们所感知的四维时空,是否还存在更多维度?本章详细梳理了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和M理论的核心概念。我们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些理论如何需要额外的空间维度来保持数学上的自洽性。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这些“卷曲”的维度(Calabi-Yau流形)如何可能影响到我们宇宙的基本常数,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宇宙恰好适合生命存在——这或许并非巧合,而是更高维度结构投影的结果。 第六章:多重宇宙的实在性与观测者的角色 从兰德尔-桑德拉姆(Randall-Sundrum)模型到永恒暴胀理论(Eternal Inflation),多重宇宙的概念不再是科幻小说的专属。本章侧重于“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的哲学影响。如果每一次量子测量都导致宇宙分裂,那么“我”的概念将如何定义?我们深入探讨了观测者在构建实在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引入了“宇宙学人择原理”的强弱版本,思考我们的存在本身是否就是筛选或塑造了我们所处这个特定宇宙版本的原因。 结论:行走在未知的边缘 《无尽的边界》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对“已知”的谦卑和对“未知”的兴奋。本书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最前沿的理论物理、最深邃的哲学思辨,以及对人类认知潜能的探索。它不是终点,而是一张邀请函——邀请你跨出习惯的舒适区,去感受思想的张力,去拥抱那片广阔无垠、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无尽边界”。真正的发现,往往发生在知识体系的边缘,那里,一切规则都等待被重新审视与界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經濟人類學家、傅爾布萊特學者和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士。他出生於史瓦帝尼(舊名史瓦濟蘭),曾在南非與移工共事多年,撰寫種族隔離後的剝削問題和政治抗爭。出版過三本著作,最新一本是《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他經常為《衛報》、半島電視和《外交政策》撰稿,並擔任歐洲綠色新政顧問及《柳葉刀》補償與重分配正義委員會委員。目前定居倫敦。 
 
譯者簡介
 
朱道凱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普特拉學院電腦碩士,曾任職資訊業二十餘年,現退休專事翻譯工作。譯作包括《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貧民窟裡的領導》、《中午吃什麼?》、《賽局意識》、《食物正義》、《重返烏托邦》、《少即是多》等。 

图书目录

序    由我們共同的脆弱性和團結性構成的願景
 
導言 歡迎來到人類世
 
Part 1 多即是少 

第一章 資本主義:創世故事 
第二章 無敵破壞王崛起 
第三章 科技救得了我們嗎?
 
Part 2 少即是多 
第四章 美好生活的祕訣 
第五章 通往後資本主義世界之路 
第六章 萬物相連
 
致謝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587542
  • EISBN:97895765877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導言
 
  一旦意識到我們不需要成長,就可以更理性地自由思考如何因應我們面對的危機。科學家明確表示,要逆轉生態崩潰和維持全球暖化低於攝氏一.五度,或甚至攝氏二度,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高所得國家得積極減緩「瘋狂的開採」、「生產」和「浪費速度」。減少資源使用可以解除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並給生命網一個機會補洞,減少能源使用則使我們更容易快速轉型到再生能源,在幾年內,而不是幾十年,得在危險的轉折點開始推倒骨牌之前。
 
  這個辦法叫做「棄成長」,有計畫的減少能源和資源的過度使用,以安全、公正和公平的方式,把經濟帶回到與生命世界平衡的狀態。令人興奮的部分是,我們知道我們做得到,同時還可以消滅貧窮、增進人類福祉、確保人人過著欣欣向榮的生活。這正是棄成長的核心原則。
 
  這個原則如何實踐?第一步是擺脫「所有經濟部門一概必須時時刻刻成長」這個非理性觀念。與其每個部門如無頭蒼蠅一般追求成長,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希望增長哪些部門(譬如乾淨能源、公共醫療保健、必要服務、再生農業等等,不一而足),以及哪些部門需要徹底放棄成長(譬如化石燃料、私人飛機、武器和休旅車等)。我們也可以縮小經濟體當中純粹設計來極大化利潤,而不是滿足人類需求的部分,譬如計畫性報廢(即刻意把產品製造成用一段短時間後就故障),或意在操縱我們情緒,使我們感覺自己有所欠缺的廣告策略。
 
  當我們解放人民免於非必要勞動的辛勞,我們可以縮短每周工時來維持充分就業,可以更公平地分配所得和財富,並投資於全民醫療保健、教育和負擔得起的住宅等公共財。我們將在第五章看到,這些措施已一再證明對人民的健康和福祉有強烈正向影響。它們是社會欣欣向榮的關鍵。這方面的證據真正鼓舞人心。
 
  容我強調,棄成長的意思不是縮小GDP。當然,減緩非必要的開採和生產可能代表GDP成長放緩或停止成長,甚至下滑,即使如此也可以。在正常情況下,這也許會引起經濟衰退,但經濟衰退是一個依賴成長的經濟體停止成長時發生的狀況。它是混亂和災難性的。我在這本書提倡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談的是轉變到完全不同類型的經濟制度,一個打從一開始就不需要成長的經濟體。要達到那個目標,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切,從債務制度到金融系統,將人民、企業、政府,甚至讓創新從成長的桎梏(growth imperative)解放出來,使我們能夠聚焦在更高的目標。
 
  當我們採取務實步驟並朝這個方向前進,令人興奮的新的可能性就會進入我們視野。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經濟體,圍繞著人類蓬勃發展,而非無止境的資本積累組織起來;換言之,一個後資本主義經濟體。一個更公平、更公正、更關懷的經濟制度。
 
  過去幾十年這些概念已滲入各大洲,如耳語般悄悄傳遞希望。我們從許多有識之士承襲這些概念,包括生態經濟學的先驅創始者赫曼.達利(Herman Daly)和唐妮拉.麥杜思(Donella Meadows);哲學家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和安德烈.高茲(AndréGorz);社會學者阿圖羅.埃斯科巴(Arturo Escobar)和瑪莉亞.米斯(Maria Mies);經濟學家塞吉. 拉圖什(Serge Latouche) 和喬爾格斯. 卡利斯(Giorgos Kallis) ; 以及原住民作家及社運人士艾爾頓.克雷納克(Ailton Krenak)和貝塔.凱瑟瑞斯(Berta Cáceres)。突然間,這些概念闖入主流,啟發一場不尋常的科學論述轉移。如今我們面對一個選擇:我們會為了維持我們的世界觀而漠視科學嗎?或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這一回賭注比達爾文的時代大多了。這一回我們沒有餘裕假裝科學不存在。這一回,它攸關生死。
 
  ◆◆◆
 
  在尋找前方道路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瞭解一開始究竟如何陷入「成長」的掌控之中。這需要探究資本主義的悠久歷史,去瞭解資本主義如何運作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如何成為強加於世界各國的制度,我們將在第一章開始闡述。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他意想不到的事物也處於危險之內。對資本主義成長極其重要的開採流程,歸根究柢依賴一種特殊的本體論(ontology),或存在論。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根本所在。
 
  今天我們這些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已被教育成相信人類社會和其餘生命世界之間存在根本差異:「人類不同且優越於『自然』,人類是有靈魂和思想和原動力的主體,自然則是呆滯、機械性的客體。」這種看世界的方法叫做二元論(dualism)。我們從一長列思想家承襲這些觀念,從柏拉圖到笛卡爾,他們引導我們相信人類可以名正言順地剝削自然和控制自然。我們並非一向相信這些道理。事實上,那些在十六世紀設法替資本主義鋪路的人,首先必須摧毀其他、更整體的看待世界的觀點,說服或強迫人們變成二元論者。二元論哲學被利用來貶低生命的價值,以達到成長的目的。在深層意義上,它必須為我們的生態危機負責。
 
  但這不是唯一可供我們選擇的存在方式。我的人類學同僚早已指出,在大部分人類歷史上,人基於截然不同的本體論運作,一種我們籠統稱之為泛靈論(animism)的存在論。一般而言,先人從不認為人類和其餘生命世界有根本上的區別。恰恰相反,他們承認人與河流、森林、動物和植物,甚至地球本身,有深度互依關係,他們認為天地萬物跟人一樣有知覺,被同樣的靈魂賦予活力。在一些例子,他們甚至把其餘生命世界看作親人。
 
  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這個哲理蓬勃發展的痕跡,從亞馬遜盆地到玻利維亞高地到馬來西亞的森林,那裡的人們思考非人類的存在體,從美洲豹到河流,以及和它們互動的方式,不是把它們看作「自然」,而是視為親戚。當你以這種方式看世界,它將徹底改變你的行為模式。如果你視萬物和人道德上相等,你就不可能只取不給。為了增加人類財富而把自然當作「資源」加以剝削,在道德上可受譴責,如同奴隸制度或甚至食人習俗。相反的,你必須基於禮尚往來的精神,進入互惠關係,你必須付出至少和你獲得的一樣多。這個邏輯內含固有的生態價值,與資本主義的核心邏輯直接對立,後者是取,更重要的,取的比給的多。我們將會討論,這是成長的基本機制。
 
  啟蒙運動思想家曾經污衊泛靈論概念,斥之為落後和不科學。他們認為泛靈論妨礙資本主義擴張,並迫不及待設法撲滅它。但現在科學開始跟進泛靈論。生物學家發現人類並非獨立的個體,反而主要由微生物組成,我們依賴微生物維持基本功能如消化。心理醫師認知到,花時間與植物共處,對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某些植物真的可以治癒患有複雜心理創傷症的人。生態學者學到樹絕非呆滯不動,它們彼此溝通,甚至透過土壤中肉眼看不見的菌絲網絡分享食物和藥。量子物理學家教導我們,看似各自獨立的粒子,實則與其他粒子密不可分地糾纏在一起,甚至跨越遙遠距離。地球系統科學家發現證據,地球本身運作得像一個有生命的超級有機體。
 
  這一切改變我們如何思考自己在生命網的位置,並為新的存在理論鋪路。在地球陷入生態浩劫之際,我們開始學習一個不同的、從我們與其餘生命世界的關係看待自己的方法。我們開始憶起遺忘已久的祕密,那些祕密縈繞我們心頭,像來自祖先的低語。
 
  這完全顛覆二十世紀環保主義的陳腔濫調。環保人士有時傾向於從「限制」的角度談環保,粗茶淡飯和清教徒式的生活準則,但總適得其反。限制的概念使我們一開始就跨錯步。它預設自然是某個「外界」的東西,和我們分離,像一個嚴厲的當權者管束著我們。這種思維出自二元本體論,當初就是這個理論害我們惹上麻煩。我在這本書提倡的是完全不同的觀念。它與限制無關,而是與互相連結有關,亦即,恢復與其他存在體極端親密的關係。它不要求清教徒戒律,反而鼓吹消遣娛樂、吃喝玩樂。它不要小氣,而要大方─擴大人類社群的範圍,擴大我們語言的範圍,擴大我們意識的範圍。
 
  不只經濟學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法,以及我們在世界的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直接有力,没有太多花俏的辞藻,读起来很“有感”。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反而是那种读完立刻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点的实用性很强。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效率陷阱”的剖析。我们总以为把行程排满、把日程塞爆就是高效,结果反而陷入了忙碌的假象中。书中对于如何设计“留白”的讨论,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现代人开了扇窗。留白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酝酿更好的产出。而且,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让人心服口服。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够”,是因为我们没有停止收集,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信息上的。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停止输入”,先消化现有的,才能真正产出高质量的“输出”。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深度的数字排毒和思维重塑。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流于空泛的励志口号,毕竟市面上鼓吹“极简主义”的书已经不少了。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停留在美学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系统性的影响。它将“少”的概念,从个人习惯延伸到了社会运作、经济结构乃至于全球环境的层面,这种宏观的视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它讨论到“无限增长模型”在有限地球上的不可持续性时,我忍不住频频点头。在台湾这个资源相对有限,但消费主义又非常盛行的环境里,这本书的警示意义尤其重大。它不是叫我们一味地“节俭”,而是提倡一种更有效率、更具智慧的“取舍”。这种取舍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清晰的洞察力,因为它常常意味着要和主流社会的声音唱反调。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理性的导师,指导我如何分辨噪音和信号,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锚定住真正重要的东西,拒绝被那些虚幻的泡沫和指标所迷惑。

评分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各种推送和通知塞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有空间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反省。这本书像是一个强力的“内存清理工具”,帮助我们把那些长期占用带宽的无效信息和不必要的追求都清掉。它并没有鼓吹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强调一种“对自我能量的尊重”。你的时间、你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什么要把它浪费在那些无法带来长期回报的事情上?这种尊重自己的边界和节奏的理念,在普遍奉行“拼命三郎”精神的职场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它鼓励我们去拥抱“足够好”,而不是永远追逐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这种心态上的转变,远比任何技巧的提升都来得重要,它让人能够真正享受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遥远的终点线。看完之后,我开始更有底气对那些不符合我核心价值的事情说“不”,这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评分

对于我们这种从小被教导“要跟上时代脚步”的台湾人来说,这本书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敢于挑战“进步就是叠加”的刻板印象。书中很多例子都非常贴近实际,让人感觉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在说教,而是一个有经验的人在分享他的洞见。比如它谈到组织架构的扁平化,这其实也是一种“去中心化”和“去繁复化”的体现。在很多公司还在层层审批、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轻、更快、更灵活的运作思路。我试着将这种思维应用到我自己的项目管理中,结果发现,删减掉那些“看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没人在乎的报告环节”后,团队的执行力反而大幅提升了。这证明了“少”不仅能带来平静,更能带来真正的生产力爆发点。这种颠覆性的思维,正是我们这个停滞不前、总想复制成功经验的社会最需要的猛药。

评分

这本书的观点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台湾努力打拼,却常常觉得被无止尽的“成长”压力绑架的人量身定做的!每次看到那些“要更努力”、“要赚更多”、“要快速扩张”的口号,心里就觉得喘不过气。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犀利,它挑战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越多越好”的迷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精简”和“聚焦”的论述,这不只是商业策略,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更多”而分散了精力,结果什么都做不好,或者即使做到了,内心也丝毫没有满足感。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对于那些厌倦了“内卷”,渴望在有限的资源里找到真正价值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剂清心剂。它不只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可以实践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识别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多余的负担”。读完之后,你会开始重新审视衣柜里那堆不常穿的衣服、收件箱里那些不重要的邮件,以及脑子里那些不必要的焦虑。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解放,让人感觉可以轻盈地重新上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