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 (電子書)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時代革命》團隊
图书标签:
  • 時代革命
  • 紀錄片
  • 訪談
  • 香港電影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電影史
  • 六四事件
  • 香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希望讓香港人和世界看見勇氣★☆
☆坎城影展參展作品、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法國FIPADOC最具影響力紀錄片大獎《時代革命》電影人物精采訪談紀錄☆
 
  「仍然留在香港的,包括我,很多流亡海外的,或者現在在監獄裡的朋友,縱使你們沒有機會看得到,但我很希望,我祈求天父,單單是這部電影的存在,都可以給予你一份安慰,一個擁抱。」——摘錄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獎感言
 
  本書由電影《時代革命》中十五位主要受訪者的訪談集結而成;年齡最長者已過八十,最小的在二〇一九年抗爭時只有十四歲。從他們在反送中運動的經歷,可以看到在無大台(沒有指揮中心)的狀況下,眾多香港人如何貢獻個人不同的能力,在各自的位置發揮與無名他者連結的創意,如水聚散發動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裡面有關於他們為何走上街頭的心理轉折,對民主的強烈渴望,對香港這個共同家屋的熱愛,對法治的維護與堅持,更有對國家暴力的直接控訴。
 
  最觸目驚心也最讓人感動的,是幾乎每一位受訪者,即便再恐懼,還是以行動展現了願為手足抵擋暴力的決心。不論他們說:「我想我的勇氣是來自於想見到每一位手足都可以得到應有的治療」、「我很害怕,但我更怕明天見不到他們」、「要是少了我一個,前面的手足就多一分被捕的風險」,還是「我不想讓年紀比我小的孩子承擔這些」,都展現了無比的勇氣、友愛與手足之情。這些高貴的情誼,即使面對殘忍的警黑與國家暴力,甚至是媒體噤聲和扭曲,也無法被掩蓋。
 
  如同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也是本書受訪者之一的李怡所言:「我不清楚為什麼會這麼有勇氣,我也想像不到為什麼會這麼有勇氣,我也很想問問那些年輕人,為什麼你們這麼有勇氣?」他們不是被時代選中,而是自己選擇走出來的。
 
  勇氣,手足之情,以及對香港的強烈認同,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上精明務實的「香港人」形象,HongKonger這個字開始在字典裡出現。縱使在《港區國安法》的限制下,反送中運動無法再在香港公開傳播、討論,然而經過這樣一場幾乎撼動整個香港的社會運動,無論是不是作為一種「民族」的概念被理解,「香港人」作為一種身分認同已然成形,而這正是香港經歷了二〇一九年後的最大改變。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電子書) --- 導言:光影背後的真實與時代的迴響 本書收錄了對《時代革命》這部極具爭議性與影響力的電影相關人士的深度訪談紀錄。這不僅僅是一次對電影製作過程的技術性回顧,更是一場深入當代社會脈動、探討影像力量與歷史敘事複雜性的思想對話。我們試圖穿透銀幕,觸及創作者的初心、演員的詮釋,以及技術團隊如何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語言。 《時代革命》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其選擇的題材與呈現方式,必然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因此,訪談內容也自然地延展至對當前社會環境的觀察、對歷史事件的記憶重塑,以及藝術家在面對宏大敘事時的個人責任與道德困境。 我們相信,任何一部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其生命力都源自於其背後無數個真實而有力的聲音。《時代革命》的影像奇觀令人屏息,但支撐起這份震撼的,是幕後工作者無數個日夜的思索、辯論與實踐。透過這些獨家訪談,讀者將得以領略電影工業的精妙運作,並從多重視角理解這部作品對文化與政治光譜可能產生的深遠衝擊。 本書結構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創作的源頭與理念的確立」、「影像的雕塑與技術的革新」,以及「迴響與反思:作品與時代的對話」。 --- 第一部:創作的源頭與理念的確立 這一部分集中於電影的核心精神與最初的構思階段。我們採訪了多位參與劇本發展、概念設計乃至早期籌備的關鍵人物。 1. 導演的視野與敘事哲學 訪談的核心自然聚焦於導演本人。我們探討了他是如何捕捉到這個時代變遷的關鍵節點,並決定以電影這種媒介進行記錄與轉述。重點討論了導演在面對敏感題材時的美學選擇與倫理邊界的劃定。導演詳述了其敘事哲學中,對於「真實」與「再現」之間張力的處理方式——如何平衡史實的嚴謹性與藝術表達的自由度。 有訪談者提及,導演在籌備初期即明確表示,這部作品的目標並非提供一個標準化的歷史教科書版本,而是搭建一個多層次的「體驗空間」,讓觀眾得以在其中進行個人的情感投射與歷史重讀。我們細緻地記錄了劇本數易其稿的過程,以及關鍵場景的靈感來源。 2. 核心主題的辯證:記憶、身份與傳承 除了導演之外,我們也訪問了多位特邀的歷史學者和社會評論家,他們在電影概念發展初期提供了關鍵的學術支持。這些訪談揭示了電影如何處理集體記憶的碎片化問題。 討論的核心包括:在高速變動的時代下,身份認同如何被重塑?電影如何平衡個體生命經驗與宏大歷史進程的關係?有評論家指出,《時代革命》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將宏大的政治口號,具體化為演員臉上、肢體語言中的細微情緒波動,從而達成一種「去政治化包裝下的強大情感穿透力」。 3. 演員的內在挖掘:情感的錨點 對於這樣一部要求極高情感投入的作品,演員的準備至關重要。本部分包含了對幾位主要演員的專訪。他們分享了如何進入角色複雜的心理狀態,如何與導演一起建立角色的情感錨點。 有演員提到,他們花了數週時間進行田野調查,與電影中影射的原型人物進行深入交流,以理解在極端壓力下,普通人如何做出非凡的抉擇。這些訪談揭示了演員們如何處理表演的「真誠性」與「風格化」之間的平衡。他們強調,角色並非符號的堆砌,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 --- 第二部:影像的雕塑與技術的革新 電影的震撼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無可挑剔的視聽語言。這一部分深入探討了電影在技術層面的挑戰與創新。 4. 攝影指導:光影中的敘事語言 攝影指導的訪談是本部分的核心。他詳盡解析了電影在不同場景中採用的光影哲學。例如,在某些關鍵的群體場景中,採用了極具對比度的硬光,以突顯角色的孤立感與環境的壓迫性;而在個人內心戲部分,則轉向使用柔和、帶有散射的自然光,營造私密與反思的氛圍。 他還特別分享了在特殊環境下(如夜間或擁擠的室內)如何保持畫面清晰度與動態捕捉能力,這對捕捉稍縱即逝的現場感至關重要。 5. 剪輯的節奏與時間的控制 剪輯師的訪談揭示了電影節奏的精妙設計。電影並非以傳統線性的敘事推進,而是大量運用跳躍剪輯(Jump Cut)與蒙太奇手法來重塑時間感與空間感。剪輯師解釋了如何通過調整鏡頭長度與場景銜接的突兀性,來模擬觀眾在經歷重大事件時,那種時間被拉伸或壓縮的心理體驗。 他們分享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環節:如何在保持敘事連貫性的同時,穿插大量歷史片段或輔助材料,使得這些插敘不僅是解釋性的,更是情感層面的強化。 6. 聲音設計:無聲處的張力 聲音設計師的訪談揭示了聲音如何成為超越畫面的敘事力量。本書收錄了他對電影中「環境音景」的建構過程。這不僅包括對現場收音的精細處理,更包括對「空缺之聲」的設計。 他們如何運用低頻的嗡鳴聲來營造潛在的威脅感?如何通過特定的風聲、人群的呼吸聲,來放大孤獨或集結時的情緒張力?聲音設計師指出,在這部電影中,許多時候「沒有配樂」反而比最激昂的交響樂更具力量,因為它迫使觀眾直接面對環境的原始真實。 --- 第三部:迴響與反思:作品與時代的對話 電影完成後,它便脫離了創作者的完全控制,開始與社會產生複雜的互動。這部分收錄了對電影發行、放映及廣泛文化影響的觀察。 7. 發行策略與文化傳播的難題 本部分採訪了參與電影發行與海外推廣的專業人士。他們探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推廣這樣一部深度植根於特定社會脈絡的作品所面臨的翻譯性與普遍性的矛盾。 發行方分享了他們如何與國際影展的策展人溝通,確保電影的核心主題能夠被不同政治光譜的觀眾理解,同時又不犧牲藝術的完整性。這部分也觸及了電影在數位時代的傳播特性,以及藝術品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其辨識度與持久的影響力。 8. 觀眾的多元詮釋與情感投射 我們收集了多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的普通觀眾的觀後感與深度訪談。這些聲音提供了電影最直接、最未經修飾的衝擊。 有觀眾將電影視為一種集體的療癒儀式;也有人從中看到了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深刻警示。這些多元的詮釋,反映了《時代革命》在不同人心目中投射出的複雜面貌,證實了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具備多義性。 9. 藝術的邊界與長遠的歷史觀 最後,我們邀請了幾位跨領域的哲學家與文化研究者,對整部電影的歷史定位進行學術性的總結與展望。他們討論了《時代革命》在電影史中的可能位置,以及它如何定義當代華語電影在處理社會議題上的新範式。 這些評論家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當藝術作品承載了巨大的社會重量時,我們應該如何評估其藝術價值與其歷史價值之間的關係?電影的革命性,是停留在技術層面,還是真正深入到人們對歷史觀的重塑? --- 結語:凝視時代,面向未來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旨在提供一個豐富的、多層次的文本,供讀者理解一部偉大作品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並被時代所塑造的。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創作者、學者與觀眾的聲音,這部電影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藝術探索,能夠超越銀幕,繼續在讀者的心中激盪迴響。 本書對《時代革命》這部作品的分析與記錄,旨在豐富我們對當代電影美學、社會記錄與歷史敘事方法的理解,探討藝術在變革時代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時代革命》團隊
 
  一群香港人。

图书目录

〔導演序〕不能公開名字的感謝 
《時代革命》時間線 
 
1.李怡:時事評論員
抗爭的勇氣/「香港人」正在改變/轉移與回歸/香港人的自主意識/革命與「香港民族」/「無可疑」需有證據支持
 
2.馬屎埔陳伯
與年輕人一起哭泣/守護孩子的第一仗/機場事件/七二一/「守護孩子」/抗爭的原點︰馬屎埔
 
3.陳虹秀:社工
「陣地社工」/七一/ 被捕/新屋嶺/家人
 
4.Morning:急救員
八三一/成為急救員/煲底之約與夢/防毒面具/前路
 
5.Tiger:七一立法會死士
七一的開始/留守立法會/離開立法會之後
 
6.阿爸:業務經理
成為「阿爸」的契機/我們的「仔女」/合照的為難/與「阿媽」、「仔女」的互動/理大圍城/離開香港
 
7.阿媽:行政人員
暴徒家庭/理大戰場/流亡/在臺灣/搏盡無悔
 
8.蛇仔:社工系學生
勇武抗爭的進化/遺書/扔磚與勇武抗爭的意義/理大圍城/逃亡
 
9.Nobody:「家長車」頻道管理員
車手的占領/義載開臺/中大與理大之戰/渠道中/保持住憤怒
 
10.I don’t  know:「家長車」頻道管理員
義載開始/後勤絲/支援理大
 
11.Aidan:中學生
轉變成為勇武的那一天/中大之役/理大的對峙/「你是不是在裡面?」/逃走/獨立是唯一的路
 
12.Motor:大學生
衝破枷鎖/抗爭隊伍的形成/為什麼不是我?/黑暗中見到的曙光/「勇武」與「和理非」並不衝突
 
13.JoJo: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
為什麼走出來/中大/理大/勇武目前在香港已無空間
 
14.V仔:中學生
第一次走出來/家人/理大/行動再升級
 
15.良心:中學生
在香港/成為勇武的念頭/第一次行動/手足、「家長」與老師
 
〔訪談〕 我希望讓香港人和世界看見勇氣
——《時代革命》紀錄片導演周冠威訪談 ⊙整理:三光
〔特別收錄〕 《時代革命》電影圖輯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3913
  • EISBN:97862695639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7MB

图书试读

導演訪談
 
我希望讓香港人和世界看見勇氣
《時代革命》紀錄片導演周冠威訪談 整理︰三光
 
  紀錄片《時代革命》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周冠威在得獎感言中,對身在香港或身陷囹圄、未有機會看到電影的香港人表示:「祈求單單是這套電影的存在,可以給你一份安慰,一份擁抱。」
 
  這部從開始拍攝到完成製作花了近兩年時間的紀錄片,源自二○一九年八月,周冠威接到的一通電話,有商人邀請他拍攝一部向外國人講解香港正在發生什麼事情的紀錄片。
 
  在這之前,自言是「和理非」的周冠威在反送中運動只參與過和平的遊行、以及在家附近的隧道設立連儂牆,加上運動期間太太懷有第二胎、需要處理電影《幻愛》的剪接,於是只能透過電視螢幕留意事態的進展。
 
  接受了拍攝紀錄片的邀請後,周冠威在八月三十一日當天,正式開始拍攝這場運動的現場,也是他首次真正走到現場,以紀錄者的身分,參與這一場運動。第一次出動,有現場抗爭者質問他屬於哪一間傳媒機構,他說了句「我是《十年》導演」,獲得信任之後,從此增加了製作這套電影的信心。
 
  在八月三十一日後,周冠威為紀錄片定下了方向,希望能夠深入探討蒙面抗爭者們的內心,一個個無名的抗爭者,導演認為每一個人背後的經歷,都值得被拍下來,值得讓觀眾瞭解他們的聲音。選好受訪者之後,就開始了長時間的追訪,周冠威坦言,《十年》導演的身分,令他獲得了很多受訪者的信任。
 
  在理大最慘烈的一役,《時代革命》裡的勇武受訪者都在裡面,身為導演的他,也跟隨他們走到現場。跟訪期間中了水炮車的藍水、中了胡椒噴霧、頭盔也中了橡膠子彈,見證了理大裡面的絕望氣氛,也在離開理大之後,在滿目瘡痍的街道上,看到港人心裡的傷痕。
 
  《時代革命》在二○二一年七月於康城影展(坎城影展)首次放映,那是《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年之後的時空,在「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口號已被定性為具有港獨意味的當下,周冠威是紀錄片中唯一具名的製作人,旁人擔心他的安危,但他仍選擇了留在香港,直接面對恐懼。
 
  對於周冠威來說,選擇離開香港是基於恐懼,離開之後只會繼續恐懼下去,身為基督徒的他,透過信仰去支撐自己走到這一步,由於不想被恐懼所占據,他最終選擇留在香港,希望獲得心靈的自由。留下來後,心裡預計將來或有一日會被監禁,但他希望自己的內心仍是自由的,也希望如果這一日來臨時,讓世人看到的是勇氣而非恐懼。
 
  本文由電影拍攝期間及二○二一年十一月時書籍製作團隊對導演的訪談整合而成,提問以黑體字標示。
 
  從六月九日開始,你在整個反送中運動的參與是怎樣的?
  我在六月九日那天有出去的,那個感覺是︰我們回來了。
 
  無論是六月九日還是六月十二日,都令我覺得好像有個很大的盼望,盼望是亢奮的,有這麼多人再走出來,即在雨傘運動之後突然有這麼多人重新走出來,令我感覺不孤單。我覺得有很多人在這場運動中走出來,那種同行、團結的感覺很強烈,這令我相信為什麼這場運動可以維持這麼長時間的原因。
 
  當你一個人在家裡覺得很孤獨的時候,走上街會有另一番感受,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因為身邊有很多同路人,同樣堅持的人、有勇氣的人、願意在打壓底下走出來的人,很多人走在一起是我走上街頭一種很大的感受。
 
  我記得在二百萬人遊行的時候,我是和老婆及兒子一起出來的。但我只能走到這一步,我是一個爸爸、老公,因為有家庭的考慮,所以我做不到什麼,在兩次大遊行之後,我都做不到什麼,加上我太太在這一場反修例運動當中懷有身孕,是我的第二個小孩,太太的身體反應很大,又咳又嘔,她那時候很辛苦。
 
  在六、七、八月基本上都是在照顧老婆、照顧兒子,把時間都花在剪接《幻愛》上,很忙很亂,我只能夠在家裡看電視,看到很多不公義的事,但只懂在家裡哭,我很想出去……有時我都會跟家人說,如果不是因為我有家庭,我已經走了出去。
 
  這是我的心願,但最後夠不夠膽走出去,都是個疑問。因為我本身真是一個拍電影的人,我不是社運人,最多只是去遊行示威……
 
  其實我自己有點內疚,我很想出去但又出不到,被自己的勇氣及家庭所限。但那段期間也有參與一小部分的抗爭,其實佐敦的連儂牆是我弄的,或者應該說是我老婆啟發的,她有這個想法,說不如在家樓下的隧道弄一個連儂牆,然後我便說好,但她懷孕真的很辛苦,慢慢就變成由我一手一腳去做。
 
  很多人使用我們那個佐敦連儂牆,我兒子也有在那裡畫畫,我又寫、又開咪(開麥克風)叫大家去寫,我終於走了一小步,很為自己感到驕傲。之後見到有人拆我們的連儂牆,真的很難過,因為真的很美麗,有很多人在上面寫東西。
 
  當我問老婆怎麼辦的時候,她鼓勵我將被拆的紙執拾(收拾)起來,我記得是政府部門的人拆的,當我在執拾的時候,那個政府的人走過來問我︰「你是否想執拾?不如你去另一邊牆貼吧,我們只是交差要拍張照,只要這一邊的牆乾淨就可以了。」
 
  他竟然教我要怎麼做,他是支持的,由於工作所限所以要拆走,他幫我拆,拆完之後我自己就搬去第二邊貼。貼著貼著,有另一個大叔走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忙,之後一直有人沿途加入,一起重建那一個連儂牆。
 
  這是我參與的一小部分抗爭。
 
  最初拍攝《時代革命》的契機是什麼?
  去到二○一九年八月的時候,我記得我是在找工作。
  
  當時經濟上我是借錢維生,因為拍攝《幻愛》的工作,我是辭了工作去做的,頗長一段時間是靠借錢維生,到八月的時候真的覺得不行了,加上太太又有第二胎,所以要去找工作賺錢維生。
 
  突然間我收到一個電話,電話裡頭是一個商人,他看完《十年》之後想起我,他有一筆錢,問我有沒有興趣去拍紀錄片,去記錄香港人的事件讓其他人知道,他說香港正在發生什麼事,很多外國人都一知半解,他突然有個想法,如果有部紀錄片,簡簡單單,看完就會明白。
 
  這是他的心願,亦是他參與這場運動的方式,所以就打電話給我,說想邀請我去做這件事,問我覺得值不值得做?我就答應了,你夠膽找我,我就夠膽去做。
 
  收到這個電話的時候,其實我是毛管直豎的,我有信仰,會覺得「主啊,你不是要我走出去吧?」我真的沒有試過出去現場,最多只是在雨傘運動時候在後排吸過催淚彈,數個小時之後就走了的人,我沒有經歷過正面衝突,也沒有走過去最前線。
 
  如果我接了這一個工作,因為我自己對於影像上的要求很高,所以要拍這場運動不會在後排拍的,我會全程投入,會迫自己走到最前線。(未完)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生活在相對穩定環境下的台灣人,閱讀關於香港「時代革命」的文本,總會帶有一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是敬佩那些挺身而出的勇氣,另一方面卻也隱隱感到一種世代的憂慮與身份認同的叩問。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訪談者的個人經歷,與宏大的政治敘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那將極具感染力。我非常好奇,不同背景的受訪者(無論是親歷者、組織者還是幕後工作者),他們對於「成功」與「代價」的定義是否有所不同?當時間推進到現在,回望當時的抉擇,他們心中是否有所悔悟或更堅定的信念?這種對內心世界的探討,遠比單純描述事件本身來得引人入勝,它能讓讀者更貼近那個真實的「人」,而不只是歷史的符號。

评分

其實,對於我們這些關心華語世界民主發展的讀者來說,《時代革命》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香港的紀錄片,它更像是一面映照我們自身處境的鏡子。因此,我特別期盼這本訪談錄能夠在文本中,無意間透露出一些跨越地域的普世價值或困境。例如,面對體制性的壓迫時,個體的能動性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媒體在資訊戰中的角色與責任是什麼?如果訪談中能觸及到這些層面的思考,即使是片段式的對話,也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參照。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影像背後的故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關於抵抗與希望的哲學思辨。

评分

這本《時代革命》的電影訪談錄,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對於一個長期關注香港社會脈動的台灣讀者來說,這部紀錄片本身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記錄了那些無聲吶喊與激昂抗爭的瞬間。我記得第一次在網路看到相關片段時,那種震撼感是難以言喻的,彷彿親身經歷了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因此,當知道有這麼一本深入訪談的文本出版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了。我期待能從文字中,更細膩地捕捉到那些銀幕上無法完全傳達的情緒、決策背後的掙扎,以及受訪者們在面對巨大壓力時,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波瀾。這不只是一本電影的幕後花絮集錦,更像是一本時代的口述歷史,拼湊出我們共同記憶中那段關鍵的篇章,讓我非常期待能深入了解。

评分

這類型的「幕後與深度對談」書籍,其文字的敘事節奏感也相當重要。我希望作者在整理訪談時,能夠保有那種臨場的緊迫感和情感的流動性,而不是用過於學術化或過於平淡的筆調來處理這些高張力的內容。理想中的狀態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又重新經歷了一遍那些驚心動魄的場景,但這次,我們擁有了當事人的聲音作為錨點。如果訪談的結構能夠設計得富有層次,從事件的醞釀、爆發、到後續的沉澱與反思,那將會是一次非常完整的閱讀體驗。好的訪談錄,不僅記錄了「發生了什麼」,更揭示了「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那之後如何改變了他們」。

评分

說實在的,這類型的訪談錄,最怕的就是流於表面,變成只是對電影情節的重複陳述,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更關注的是,這些身處事件核心的人物,他們在當時的判斷是如何形成的?在極度危急的時刻,他們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的鴻溝?訪談的深度,往往決定了一本書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勇敢地觸及那些敏感的、難以啟齒的議題,挖掘出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有哪些鏡頭背後的故事,或者哪些關鍵的時刻是如何被捕捉下來的。畢竟,電影的鏡頭是有限的,而一個時代的複雜性,需要透過更細緻、多層次的對話來還原。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那份「被剪掉的」或「難以言說的」內容,那它就超越了單純的周邊商品,成為一份珍貴的見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