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 (電子書)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宮口幸治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学习障碍
  • 家庭教育
  • 成长
  • 沟通
  • 鼓励
  • 支持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 日本熱銷破100萬本 ● ───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續作,
給所有「努力了也做不來」的你!

成績差,不是孩子不努力,
沒有人,天生就想學不會,
他們只是無力改變眼前的困境……

  我們的社會推崇「努力文化」,重視「結果主義」。認真努力會受到稱讚,表現優異會獲得獎勵,這些理所當然的道理,卻可能讓一群無法符合世人期待的孩子陷入困境。他們就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的主角!

  兒童精神科醫師【宮口幸治】在《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中,以「無法均分蛋糕」的驚人真相講述這群孩子所陷入的困境。他們若在人生各階段沒有被「救起來」,最後便可能走上歧路,墜入深淵。本書則進一步以「努力」為關鍵字,述說這些主角的後續故事。

  ▍為什麼要求孩子努力,反而把他逼到絕境?
  每個孩子的出生背景、個人能力形形色色。有些人試了就會、努力就有收穫;有些人因為認知功能不足,總是往錯誤方向努力,有的則處在嚴苛的生長環境,根本無從努力。這些孩子深陷困境,但我們卻要他們「繼續努力」、「好好加油」。

  相較於要求孩子努力,有時我們也會告訴孩子「不努力也沒關係」、「不用勉強自己」。但這樣真的好嗎?沒有人想要做不來、學不會,這種安慰會不會反而更傷孩子的心呢?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本書透過作者的臨床經驗與實務案例,從孩童本人的心聲、周遭大人可以提供的協助,到援助者之間的互助,細膩分析如何用對方式,幫助孩子按下「努力的開關」,做孩子永遠的後援。

  ▍「努力的開關」,要從孩子心房內側啟動
  ■ 讚美能否發揮效果,在於是誰說和何時說。
  ■ 有時候,默默守候才是最好的鼓勵。
  ■ 三大條件打開「努力的開關」───❶安心的基礎、❷陪跑員、❸挑戰的環境。
  ■ 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就是秉持做人的基本道理。
  ■ 兒童能敏銳察覺,哪些是真心的關愛,哪些是惡意的斥責。
  ■ 孩子變了,才引導大人跟著改變。

  作者相關著作:《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本書特色

  [1]日本2020年度暢銷新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續作,二書累計熱銷突破一百萬本!

  [2]兒童精神科醫師、前少年院法務技官【宮口幸治】,獻給所有兒青教育輔導人士。本書以「不會切蛋糕的少年」為主角,並以「努力」為書眼,提醒我們:「做錯什麼」可能把孩子推向深淵,而「做對什麼」可以及時拉他一把。

專文推薦

  「作者提醒讀者,其實號稱協助問題少年的人們,很可能因為不經意的舉動,反倒成為將少年推到深淵的幫兇。我堅決反對將少年司法認定為『愛的司法』,而改請第一線實務家採取『贖罪的司法』(我們或許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之一),用意即在於此。」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有些孩子先天有著不利良好發展的條件,因而難以忍受挫折,容易被誘惑,逃逸面對問題。當這些表面行為被冠上『不夠努力』、『缺乏意志力』時,所有援助者也逃開了教養和教育的挫折。如何讓這些歷程不惡性循環,就是作者的呼籲。」
  ───陳質采|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人的行為都是由經驗反覆累積養成的,這本書的出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是不是也落入那種『你願意努力,我才願意幫你』的大人?我們是不是讓孩子陷入當沒有好成績與好表現,就會被放棄的恐懼之中?」
  ───王麗芳|作家、親子工作室負責人
攀登高峰的智慧:激发潜能、超越期望的实践指南 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帮助个人和组织实现从“满意”到“卓越”的飞跃。它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部聚焦于可操作性、实效性的行动手册,旨在为那些渴望突破现状、追求更高标准的读者提供清晰的路线图。 第一部分:重新定义“满意”——认知的重塑与基石的夯实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满意”常常成为进步的绊脚石。本部分首先挑战了传统的满意标准,指出过度满足带来的惰性与风险。我们通过分析大量案例,揭示了“舒适区陷阱”的微妙机制,并提供了一套“满意度校准工具”,帮助读者准确评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区分“必要的稳定”与“有害的停滞”。 “满意陷阱”的心理学解析: 探讨了人类大脑对确定性的偏好如何阻碍创新。书中详细阐述了“适应性阈值”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曾经的成就很快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目标设定的进化: 引入“动态目标矩阵”(Dynamic Goal Matrix, DGM)模型。该模型强调目标应具有柔韧性和递进性,而非静态的终点。我们教授读者如何将宏大愿景拆解为可测试、可迭代的微小步骤,确保每一步都指向超越现有水平的新高度。 衡量进步的新尺度: 传统指标往往侧重结果,而本书则强调过程的质量。我们提出了一套“投入效率指数”(Input Efficiency Index, IEI),用于衡量资源投入与价值产出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识别并消除那些看似忙碌实则无效的活动。 第二部分:超越极限的实践路径——精进技艺与系统优化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系列超越日常努力的系统化工具和方法论,旨在将“努力”转化为“高效的、结构性的进步”。这部分内容深度聚焦于技能的精进、流程的优化以及环境的塑造。 “刻意练习”的深度升级: 借鉴运动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我们提出了“四维刻意练习框架”(4D-PEF)。这不仅包括重复练习,更强调反馈的精准性、情境的模拟度、难度的梯度控制以及专注力的周期管理。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日志模板和自我诊断问卷,指导读者将低效的“刷时间”转化为高密度的“吸收学习”。 构建“反馈闭环引擎”: 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接收和处理反馈的瞬间。本章详细讲解了如何建立一个即时、客观、无偏见的反馈系统。我们探讨了如何区分建设性批评和噪音,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如行为分析软件、同伴互评系统)来自动化反馈收集过程,确保信息流的纯净与高效。 流程的“去冗余化”工程: 许多努力都浪费在低价值的行政或重复性劳动上。本书引入了精益管理的思维应用于个人工作流,教授读者识别并消除“认知摩擦点”。通过流程映射和时间区块化技术,确保核心任务获得最优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 第三部分:心智的坚韧与环境的重塑——持续攀升的内在动力 卓越不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心智韧性的体现。这部分内容着眼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持续激发潜力、抵御挫折的内在和外在环境。 “成长型心态”的高阶应用: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已是老生常谈,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成长型心态”转化为“主动适应性”。我们介绍了一种名为“预期失败模型”(Anticipated Failure Model)的思维工具,鼓励读者在开始一项挑战前,就预先设想所有可能的失败场景及其应对预案,从而将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战略准备。 “高绩效集群”的构建与维护: 人的表现极大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帮助读者识别并吸引那些能够挑战自己、提供更高标准视角的人。这包括如何建立有效的导师网络、如何设定团队合作的质量契约,以及如何优雅地退出那些限制个人发展的关系。 能量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强调生理和心理状态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书中提供了基于神经科学的建议,指导读者优化睡眠质量、营养摄入和休息的质量,确保在需要全力以赴时,身体和大脑的“燃料箱”是满载的。这包括针对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唤醒协议”和“恢复协议”。 结语:永不满足的旅程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永续精进的文化。它教导读者,追求卓越并非意味着永恒的焦虑,而是对自身潜能的尊重和负责任的开发。通过掌握这些工具和心法,读者将能够持续地设定更高的标准,并拥有实现这些目标的结构化能力,使每一次“努力”都转化为有意义的“成就”。这是一本献给所有不甘平庸、渴望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极致的实干家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宮口幸治(Koji Miyaguchi)


  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院教授。醫學博士、臨床心理師。京都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之後重回校園,就讀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精神科醫院、醫療少年院、女子少年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2016年起執教鞭,擔任現職。著有《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遠流)等書,該書榮獲日本2020年度暢銷新書。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隱藏於「努力就會幫你」背後的風險
「試了就會」的束縛
「努力就會幫你」的背後
「不用努力」的風潮
努力不來該怎麼辦?
不經意的一句話造成打擊
努力不來的人也想努力
大家都不想伸出援手的對象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幫助他人的人也需要幫助

第2章 「不努力也沒關係」是真的嗎?
「努力」究竟是什麼?
對於努力的誤解
「現在這樣就好」真的好嗎?
偏見造成的障礙───中等智能障礙少年大變身
「不要勉強」和「不用努力」是兩碼子事
辭職也沒關係的風潮

第3章 努力了也做不來的人
無人肯定就不能說是「做得到」
賺不了錢就被當作沒用
愈活愈辛苦的惡性循環
對於成績的誤解
對於運動的誤解
認知功能低落引發的問題
不擅長預測引發的問題
無法制定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標
問題出在需求層次
想跟大家一樣

第4章 錯誤的鼓勵把孩子逼到困境
大人多說的「一句話」打擊孩子
「再用功一點」
「可是啊……」「不過你也……」
犯罪少年家長共通的心聲
「你應該能做得更好」
「所以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
「為什麼你總是……」
以為愛念書就能念得好
家長不能在子女面前抱怨老師
事後沒有輔導不過是「假指導」
稱讚得不是時候
「是不是不夠愛孩子?」造成的殺傷力
缺乏情感的鼓勵
自尊心永不消失

第5章 儘管如此也想獲得肯定
「我覺得自己將來會失敗……」
繭居族也去得了演唱會
「犯罪少年的3個願望」教會我的事
有目標才會努力
如何讓對方按下努力的開關?
不想努力的理由
開啟動力的3階段
【階段1】預測推想
【階段2】目的
【階段3】使命感
大家都想要幸福

第6章 援助者該怎麼做?
援助者的體悟
不想跟他沾上關係的人才正需要幫助
援助者的3大立場
「努力得來」的3大基本條件
【條件1】安心的基礎
【條件2】陪跑員
【條件3】挑戰的環境
察覺對方不安
貫徹援助的態度
成就感需要他人肯定
努力源自做到與肯定
有意義的肯定
真的不需要在意他人批評嗎?
練習親切
加強禮貌
有意義的讚美
不被討厭
一起滾動前進
不說出口也有效果
用點心表示貼心
援助者記得要面帶笑容

第7章 援助那些提供援助的人
「為了這個孩子再努力一次看看吧!」
孩子變了,大人也隨之改變
不需要勉強家長改變做法
雖然沒有特效藥
成為孩子進入社會的橋梁

第8章 「笑容」與「為對方著想」
罹患憂鬱症的教師與醫師
援助者之間經常出現人際問題
破壞關係的電子郵件
「笑容」與「為對方著想」
該伸出援手的人就在身邊
「我怎麼都學不會,這樣對老師很失敬」

結語
繁體中文版編輯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4283
  • EISBN:97895732946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前言

  「如果你努力,我就幫你。」

  我看到某位公司老闆上電視節目時對更生人說出這句話。

  節目中介紹他照顧更生人出獄後的生活,並提供工作;獲得難得機會的更生人也充滿幹勁,努力工作著。我想他應該是哪家公司的老闆,這麼做實在很了不起,我十分佩服。

  然而與此同時,我的腦海裡浮現了另一件事:

  「那麼努力不來的人該怎麼辦呢?」

  「總是在偷懶的人又該怎麼辦呢?」

  我在寫上一本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繁體中文版為遠流)時就一直抱持這些疑問。

  一般來說,上班不努力便會遭到開除,做不到勤奮不懈就沒人幫忙是正常情況,但這些更生人要是失去工作,極可能重蹈覆轍。當然我不覺得這位老闆會因為更生人不努力就馬上開除他們,只是我不禁思考:

  「努力不來的人、總是在偷懶的人,才更需要幫助吧?」

  學校和家庭也是一樣。大家可能都聽過老師和父母說「努力就會有收穫」,但卻從來沒聽過「努力不來會怎麼樣」、「原本就做不來的小孩該怎麼辦」?基本上生活在現代社會,不努力是不會有回報的,然而我至今遇到的「不會切蛋糕的少年」正是所謂「努力了也做不來」與「根本努力不來」的孩子。

  來看兒童精神科門診的患者也是一樣。發展障礙孩童要是來看醫生,極可能獲得適當的治療,但事實上門診的醫師根本遇不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身邊沒有大人察覺他們需要看醫生,所以根本不會去醫院。

  類似的社會問題還有虐待兒童。由於虐童事件日益嚴重,日本各地紛紛舉辦育兒講座,活動上看到許多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參加,出席者都笑容可掬。這種活動的確具備意義。但我心裡想的是:「虐待孩子的父母會主動來參加這種活動嗎?」真正需要幫助的家長往往不擅長融入團體,習慣蝸居,更不會主動參與活動。

  雖說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活動背後隱藏了許多需要幫助卻碰觸不到援手的人。虐待兒童的父母有時會對助人工作者採取防備的態度,甚至惡言相向,這種時候援助的一方不免情緒沮喪,變得態度消極或想保持距離。老實說,這些「讓人不想幫忙的對象,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大學校園。我在學校總是忍不住對學生說:「只要你們有心學,要多少資料我都給你們。」可惜幾乎沒有學生聽到這番話後主動來找我。畢竟原本就有心的學生,不用我開口便會自己去找資料,也會來問我有什麼好資料。

  「有心學,要多少資料我都給」的反義正是:「沒心學,我就不管你了!」儘管我明白真正需要幫助的是那些沒人管也沒什麼學習動力的學生,但改變心態卻不是那麼容易。

  獎學金制度也是一樣的道理。努力拿到獎學金固然是好,但努力卻拿不到獎學金的學生可能因為經濟問題而成天打工,荒廢學業,陷入惡性循環。當我知道這些同學的狀況後,默默覺得更該幫助的反而是拿不到獎學金的學生。

  前幾天還聽聞高中退學的案例。在日本,高中不是義務教育,不去上學便會遭到退學。然而多半案例是學生本身很想去上學,但由於家庭經濟、身心狀況等因素而去不了。高中老師也十分清楚這些學生最需要校方伸出援手,他們的下場卻是遭到學校退學與拋棄,離援手愈來愈遠。

  「幫助努力的人」才是常見價值觀,從來沒聽過有人呼籲「幫助懶惰的人」。實際上有些案例的確是想努力卻努力不來,因此怎麼看都像是在偷懶,換句話說這世上有些人「正因為懶惰才需要幫助」。

  究竟該怎麼對這些努力不來的人伸出援手呢?我認為這是現代社會今後必須面對的課題。實際情況充滿矛盾,不過我還是期待「努力不來的人也能努力」。

  努力不來的人本身應該也希望努力過後獲得社會肯定。以接納更生人的公司為例,公司裡一定有人會陪伴這些更生人,給予他們多次機會,而不是輕易放棄;無論他們背叛外界期待多少次,總有一些人會持續在身旁守候,引導他們更生。正因為我知道這些案例,更是期盼這些努力不來的人終有一天能學會如何努力。

  本書基於以下觀點探討「努力不來」的人:

  ■ 本人對現狀的真實想法為何?
  ■ 旁人該如何下工夫協助他們?
  ■ 口頭鼓勵和關心能否改善現況?
  ■ 有些做法是否出自好意卻適得其反?
  ■ 是否在協助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 如何讓自己持續做對方的後援?

  本書會多次提到「援助者」一詞,不限從事助人工作的專業人士,包含家長、家人、朋友、學校老師、公司主管等所有人,凡是你我身邊可能有努力不來的人,我都希望大家能把自己視為援助者來思考。

  此外,無論成人或兒童,無論是否有障礙,本書會以「當事人」、「本人」或「援助對象」稱呼需要援助的一方。相信大家身邊可能都有希望他再努力一點的對象,例如家長對子女,老師對學生,主管對部下。所以「援助」之於所有人其實是非常切身的問題。

  第一章的功能類似指南,主要介紹本書概要,並彙整第二章至第八章的重點。建議大家先讀第一章,再挑選有興趣的章節閱讀,這樣做會比從頭看到尾更易讀一些。

  書中多處引用拙作《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而本書《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正是增補上集的不足與刪除之處,並提出今後應當執行的援助方式。因此閱讀本書之前先讀過《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有助於更加了解本書。

  此外,書中介紹的案例是由數個個案混合改編而成,非指特定人事物。

推薦序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這是日本立命館大學宮口幸治教授所著眾多書籍中第二本被翻譯成中文的「小書」,可以說是第一本翻譯為《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的續集。日文書名為「どうしても頑張れない人たち」,中文翻譯成《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或許從書名無法完全掌握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但看完後應該可以立即發覺作者書寫本書的企圖。

  上一本書專注於解釋為何少年們會不斷地犯罪,至於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僅在最後寫了一些加強少年認知能力的方法而已,留下了一大堆疑問。而本書則是進一步細膩地分析這些少年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機制,並且提供一些遏止少年們「墮落」下去的「應行留意事項」。重點在於這次作者所關注的並不僅是犯罪少年而已,其眼界更擴展到協助少年更生的人身上。換句話說,作者提醒讀者,其實號稱協助問題少年的人們,很可能因為不經意的舉動,反倒成為將少年推到深淵的幫兇。

  作者首先從最根本的誤解開始本書的論述。這就是「天助自助」的概念。谷歌一下「天助自助」,就會發現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上寫著:「上天只幫助肯努力上進、自立自強的人;如:凡事不能只想依賴他人,惟有自立自強,才能天助自助。」當然這不限於中文的領域,英文俗諺也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自助人恆助之)。不過,當我們陷入這種理所當然的想像時,對於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我們認可成果的少年,可能就會採取放棄的態度,最終將會把少年推向無法翻身的深淵。原因在於我們實在是太過於習慣以結果來判斷所有事物的成敗,而許多少年卻是根本無法獲取一般世人所能接受的結果,於是產生惡性循環,導致無法翻身。據此,作者主張重點應該放在努力的過程,從簡單就能達成的成果中回溯,肯認當初的努力與付出。更重要的是愈是無法努力的少年,愈需要我們的協助與支援。

  為何有些少年就是無法努力呢?作者認為有些少年的認知能力不足,所以無法得到「好的結果」,令自己滿足並獲得周邊他人的認可,更糟糕的是他們的「探索深度」能力不夠,無法設定獲取成就的目標與逐步達成目標的階段。他們不是設定了太淺的目標,無法看到後續影響,就是設定了好高騖遠的目標,使自己陷入失望的循環中。

  此外,作者也藉著馬斯洛的主張,認為需求是有階段性的,如果較基層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因為特殊的生養環境而無法獲得滿足時,則進一步的社會關係需求與得到認可的需求、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均僅是奢求而已。當少年的低層次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我們即不得無理要求其去實現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這種要求的後果只會讓被要求者喪失努力的動機。

  當然,本書的重點不在於說明為何有些少年就是無法努力,而在於當我們理解其不能努力的原因後,到底要採取怎樣的態度去協助他們成就自己。就這段的論述或許會顯得有點凌亂,似乎作者僅是想到什麼就談什麼。其實,並不是如此。這些「提醒」對於保護者或實際上的第一線支援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接納態度與資源的提供方式在在影響到少年們的未來。於此並不是說保護者或支援者是懷有惡意地與少年接觸,於許多狀況,基於善意的過高期待與過度濃稠的要求,也是會讓少年失去努力的動機。我堅決反對將少年司法認定為「愛的司法」,而改請第一線的實務家採取「贖罪的司法」(我們或許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之一),用意即在於此。

  民國八〇年代初期,我在設計整個少年司法藍圖時,訂下了「少年健全自我成長」的目的,以及作為運作架構的「同心圓」理論。因為沒有實務經驗,這個目的與運作架構其實都非常抽象,並無任何實際上的操作指引。從務實的眼光來看,或許可以說這本小書到處都是細膩的指引。例如,不要用保護者的觀點恣意評價,而應該傾聽,重視雙方的關係,尊重對方的存在。這不外是健全「自我」成長的實踐。再如本書在後半段非常強調的動機的賦予與維持、妥適目標的訂定、適當的結果評價、對支援者的支援、支援者間相互的連結等諸點,均指引出實踐同心圓結構時應留意的細微項目。

  我國的新少年司法制度實施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已經有點彈性疲乏,雖然民國一〇八年的修法,帶來一些新氣象,注入一些活水,但終究僅是原則性的宣言,到底要如何實踐少年司法的目的仍舊是有點霧裡看花。雖然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繼續努力制訂一些標準與規則,也僅是規則而已,而不是實際的應對。期待本書的翻譯能夠提供第一線實務家更具體的實踐技巧。

推薦序

作家、親子工作室負責人/王麗芳


  眼前的母子在我面前寫著作業,一個寫、一個陪伴。在工作室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當孩子學不會,媽媽會試圖懂課本的教法,然後用學校的教法「再教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媽媽生氣為止。我們總以為當母親的夠努力、孩子夠努力,一切都會變好,但事實上呢?

  我從拜讀宮口幸治先生的《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之後,就很推崇宮口先生所指出的孩子問題點。陪伴親子破關多年的我們,慢慢可以看出來,哪些是真正陪伴孩子過關的論點?哪些不過是大人的自言自語?而宮口先生讓我推崇的原因就是站在看懂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站在大人該怎麼教的角度,是如實陪在孩子身邊、看到孩子困境,並且想要解決問題的人才能寫出來的書。

  而這本《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更是前一本書的延伸思考,我們會一直說孩子不努力,但是從來沒去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辦法努力?我從來不相信有人希望自己就是爛,父母是這樣,孩子也是這樣。當孩子想做卻做不到的時候,「擺爛」、「找藉口」、「反擊」其實是他的防護網。

  在臺灣有兩派教養方式:一派主張不打不罵不威脅孩子,一派認為孩子就是要「教訓」;一派主張不能讓孩子有壓力,一派認為沒壓力無法成長。很多父母在這兩派教養中,形成了不是忍,就是忍不住打罵孩子後又悔恨萬分,是很多這年代父母在教養上的心理折磨。然而教養不是只有這樣極端的兩面,還有可以不用擺盪的第三條路。

  我多年來一直在陪親子們找「第三條路」,而宮田先生也是在「你要一直努力」跟「你不需要太努力」中點出「第三條路」。宮田先生發現犯罪少年在很多時候無法做「預知」的思考,我也在很多孩子身上發現這樣的問題,他們考慮的只有當下,無法延伸思考,甚至在閱讀的過程沒有辦法產生文字所描述的畫面,而這樣的孩子即使考試知道怎麼寫,也無法享受文字給予的思考與快樂,很容易厭倦學習。面對認知能力低落的孩子,即使是大家都能懂的事情,也必須用不同方式讓他們懂。當用這個方式孩子沒辦法理解,不是一次又一次教,而是換個方法、換一條路。

  人的行為都是由經驗反覆累積養成的,這本書的出版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是不是也落入那種「你願意努力,我才願意幫你」的大人?我們是不是讓孩子陷入當沒有好成績與好表現,就會被放棄的恐懼之中?然而,真正需要幫助的那些人,卻是怎麼努力都做不來的人。

  這本書提供了更多的延伸思考,如何當一個陪伴者、如何思考人為何而努力,作者有許許多多的闡述都值得當父母的人深思與調整,是一本讓我才拿到電子稿就迫不及待想分享的好書。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根本就是個「觀察家」,而且是那種蹲在角落,不插話,默默把所有細節都記錄下來的專家。它沒有用太多生硬的心理學術語來壓迫讀者,反而是用一種非常口語化、像是鄰家大姐跟妳喝下午茶時聊天的語氣,娓娓道來。這讓我感覺非常親切,畢竟很多專業書籍讀起來都像在啃教科書,讀到一半就想闔上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把「教育」這件事,從單純的「灌輸知識」拉回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來看待。 舉例來說,書中提到一個關於「完美主義陷阱」的分析,我覺得非常到位。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害怕失敗到連開始的勇氣都沒有,他們寧願維持在一個「我還沒開始,所以不算輸」的安全區。作者沒有批判這種行為,而是溫柔地拆解了這個防衛機制,告訴家長,你得先看到那個脆弱的自我,才能真正引導他邁出下一步。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讓我一頁一頁都捨不得快轉,就像在看一部細膩的家庭紀錄片,處處是共鳴。

评分

坦白講,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本書會太過於「雞湯」,就是不斷地在安慰大家,然後沒有實質的解決方案。畢竟,光是「愛與接納」並不能解決孩子數學考零分的現實問題,對吧? 沒想到,它在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時,也給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可以操作的「微調策略」。比如說,它不是要你停止要求孩子進步,而是教你如何把一個巨大的目標,拆解成孩子「做得到」的小任務,並且在每個小任務完成時,給予「精準的回饋」,而不是空泛的「你真棒」。 這點非常實用,因為我常常發現自己:「孩子考了個中等成績,我只看到沒考好那幾科,然後就開始嘮叨。」 但書中引導我思考,我錯過了孩子在其他科目上付出的努力,而且,我對「中等」的定義,可能比孩子自己對「中等」的定義還要嚴苛。 這本書像是一個行為矯正的工具箱,但工具箱裡裝的不是鞭子,而是不同尺寸的放大鏡和顯微鏡,教你如何更清楚地看見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專注於「沒做到的」部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實在是太有衝擊力了,那個標題,簡直是戳中了無數家長的心坎裡。我一看到就忍不住想,啊,這不就是我們家那個「差不多就好」的小寶貝嗎? 或者說,這不就是我對自己那個「總是達不到期待」的老婆的碎碎念嗎?(開玩笑的啦)。不過,說真的,它觸及了一個很核心的痛點:在這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氛圍下,我們是不是常常忘了,孩子(或者任何人)的「不努力」,背後可能藏著更深層的、我們沒看見的困難? 我想,這本書或許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不是去指責「你為何不夠好」,而是去探討「你是不是在哪裡跌倒了,而我沒扶你一把?」 這種由內而外的關懷,遠比那些光說不練的「成功學」勵志書來得有溫度。 我特別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解析那種「想做卻做不到」的無力感,那種知道自己有潛力,卻像被無形的力量困住的狀態,這感覺,其實很多大人自己也深有體會。 總之,光是這個題目,就已經讓我心甘情願地掏錢包了。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佩服的一點,是它勇敢地挑戰了「成功論」的霸權。在我們這個世代,所有人都被訓練成必須在某個領域成為「頂尖」才算有價值。如果不是第一名,那是不是就代表你是「不努力」的,或者「不夠聰明」的? 這本書像是發出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訊號:停止這種無謂的比較。它提醒我們,每個人的「能做到的極限」和「需要的支持」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某些孩子來說,他需要的可能不是更補習班,而是多一點點「容錯率」,讓他可以允許自己犯錯而不必承受世界末日的壓力。 我個人覺得,它對「挫折教育」的定義做了很重要的修正。過去我們常說要「挫折教育」,但往往變成「製造挫折」,讓孩子硬扛。而這本書闡述的挫折,應該是建立在「安全網」之上的,讓孩子在感受到跌倒的痛苦時,能立刻知道有人在下面接住他,這樣他下一次才敢再往高處跳。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家長的,對企業的管理者、老師,甚至是伴侶關係,都有極大的啟發性。

评分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曾經或正在對自己孩子感到「失望」的家長。當然,也推薦給那些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的成年人,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很多時候都還是那個需要被理解的孩子。 這本書的論述邏輯非常縝密,它沒有把問題歸咎於單一因素,像是「都是手機的錯」或「都是老師的錯」,而是從生理發展、家庭動力、社會期望等多維度進行剖析。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翻回去看前幾頁的論述,因為作者經常會用一個看似輕鬆的例子,帶出一個極其深刻的心理學概念。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但它給你的是「提問的能力」——教你問對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禮物,是內心的和解。它讓我意識到,或許我對孩子的「滿意度」,反映的其實是我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欲」。當我願意放下那個「我認定的標準答案」時,我才能真正看見,我的孩子,他其實已經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做到了」某種程度的努力。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