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手中的墨水筆:解經王子摩根 (電子書)

上帝手中的墨水筆:解經王子摩根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文亮
图书标签:
  • 摩根
  • 解經
  • 聖經
  • 神學
  • 宗教
  • 基督教
  • 電子書
  • 信仰
  • 靈修
  • 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論時代如何變動,堅定為聖經真理站住的人。
 
  什麼樣的週五查經聚會,即使在遭遇空襲時也繼續?
  人們為何爭相索取西敏教會的主日信息講章?
  青年海外宣教運動的興起,誰是幕後的重要推手?
 
  十九世紀,英國教育體制掀起一波「趕出上帝」(Exclusion of God)運動,又正逢自由派神學當道,兩者皆高舉人的理性及現代科學,以致聖經權威及基督教教義都受到嚴重挑戰。青年摩根也因此對信仰產生懷疑,直到他將自己完全交給神,不再是他為聖經辯護,而是讓聖經為自己辯護。
  
  摩根(G. Campbell Morgan, 1863-1945)一生事奉的重心都在講解聖經,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西敏教會「週五聖經之夜」的系統查經、開辦結合聖經學習與戶外活動的「曼迪斯里聖經營」,以及擔任美國「北野聖經營會」巡迴世界各地的講員。「北野聖經營會」是學生獻身海外宣教運動的發源地,無數青年在此營會決志宣教,造就宣教史上最大的青年海外宣教運動,摩根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手。
  
  摩根没有讀過神學院,但是他的信息講章,卻為神學院和傳道人所研讀,他從來不用任何宣傳和手腕吸引聽眾,但無論他到哪裡分享,總是座無虛席,真正的祕訣就在於認真研讀聖經,清楚而有力地傳講神的話語,站穩信仰真理的立場。摩根生前出版了七十二本著作,內容大多來自他的講道,西敏教會的主日信息則經整理彙編成《西敏講壇》(共計十冊)。
  
  本書作者張文亮教授大量閱讀摩根的著作及資料,寫下這位屬靈榜樣的生平和事奉,獻給這一世代基督追隨者。無論時代如何變動,基督是一切的答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上帝手中的墨水笔:解经王子摩根(电子书)》的书籍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尽地描述该书的内容,但不包含任何关于“上帝手中的墨水笔”或“解经王子摩根”的具体信息,而是专注于描述其他相关主题的书籍内容。 书名: 探寻古代智慧的迷宫:跨文化叙事与文本重构 (电子书) 关键词: 叙事学、比较文学、古代文本、口述传统、符号学、文本解读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早期叙事结构、跨文化文本流变及其在不同文明中意义转化的学术专著。它旨在挑战传统上将经典文本视为静态、孤立实体的观点,主张将所有重要的文化载体——无论是史诗、神话、法律条文还是民间传说——都置于一个动态的“意义场域”中进行考察。作者运用现代叙事学、符号学以及认知人类学的工具,对古代文献的形成、传播和适应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不同地域和历史阶段的叙事者在处理共同的人类经验(如创世、英雄之旅、道德困境)时,虽然采用了看似迥异的符号系统,但在深层结构上却遵循着一套可被识别的认知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本书揭示了文化之间在信息传递和价值固化方面的复杂互动。 第一部分:叙事的底层代码——原型与结构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叙事学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对“原型”概念的再审视。不同于早期的原型批评,本书强调原型并非简单的角色模板,而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构性共振”。 第一章:文本的拓扑学 本章从数学和几何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叙事文本的内在空间结构。它分析了“旅程”叙事中距离、障碍与目的地的相对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对古代地理志和宗教朝圣路线的解读中。重点讨论了“封闭空间”(如神庙、地牢)如何作为叙事转折的关键节点出现,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的心理重量有何异同。 第二章:时间错位与多重叙事层 深入剖析古代文本中常见的时间处理手法,如倒叙、插叙、预言以及“嵌套故事”的机制。书中通过详尽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文本如何通过操控时间感来影响读者的情感投入和对历史的认知。例如,分析了那些将神谕嵌入历史记录中的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政治或宗教目的。 第三章:符号的“漂移”现象 本章关注文本符号(如动物意象、自然元素)在不同文化间的意义迁移和演变。作者提出了“符号漂移”的概念,用以描述一个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逐渐失去其原始语境,并在新的语境中被赋予新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意义。通过对几种核心自然意象(如水、火、蛇)在古代东方和地中海文明中的象征意义对比,展示了文化认同如何通过对这些符号的选择性继承和改造来构建自身。 第二部分:文本的物质性与社会功能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文本的物理载体、社会环境及其作为权力工具的实际功能。它强调文本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社会行动的产物。 第四章:口述遗产的“记忆宫殿” 探讨在文字普及之前,复杂的知识体系(如法律、历法、祭祀程序)是如何依赖于高度结构化的口述传统来维持和传承的。本章详细描述了“记忆宫殿”技术在维护长篇叙事连贯性方面的作用,并对比了不同社会中“吟游诗人”和“记忆守护者”的角色差异。本书认为,口述传统的结构性限制,往往比书写传统更早地固化了某些叙事模式。 第五章:法律文本的修辞学 研究古代法律典籍的文本构造。作者认为,法律文本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修辞力量——即用词的精确性、逻辑的不可辩驳性以及对“神圣权威”的援引。本章分析了如何通过微妙的措辞差异来区分“绝对禁令”与“可协商的条款”,并考察了这些文本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其解释者(法官、祭司)所扮演的积极重构角色。 第六章:文本与边缘群体的失语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经典”文本的构建过程,聚焦于那些被排除在主流叙事之外的声音。通过分析古代记录中对少数族裔、女性或被征服者的描绘,本章探讨了主流文本如何通过“他者化”的叙事策略来巩固社会等级。作者提出了“文本反向阅读”的方法论,尝试从主流文本的空白、矛盾或刻板印象中,重建被压制的历史侧面。 第三部分:重构与现代性的对话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古代文本的“复活”——即它们如何在现代学者的手中被重新编排、翻译和挪用。 第七章:翻译的意识形态陷阱 深入探讨古代文献在被翻译和转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负荷。每一个译者都携带着自身的文化预设和时代精神。本章通过对比几种不同语言和时代的译本,展示了“忠实”的理想是如何被现代学者的解释框架所消解的。重点分析了对古代宗教概念进行“去神秘化”或“现代心理学化”处理的倾向。 第八章:数字时代的文本景观 展望未来,本章讨论了信息技术对古代文本研究的颠覆性影响。超文本链接、大数据分析以及文本挖掘技术如何揭示传统学者难以察觉的宏观联系。然而,作者也提出警告:算法的倾向性可能导致对文本的过度量化,从而模糊了叙事的历史深度和人文温度。本书倡导一种“批判性数字化”的研究范式,以平衡效率与深度。 结论:流动的真理与解读的责任 全书总结道,古代文本并非提供单一、永恒的“真理”,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处理人类基本境况的有效“模型”或“工具箱”。对这些文本的解读不是寻找既定答案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重构”过程。每代人都有责任以批判的眼光,重新评估这些古老的声音,以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现实。 --- 目标读者: 比较文学、历史学、符号学、宗教学、人类学及哲学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对古代文明、叙事结构与文本批判理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将从中获益良多。 本书特点: 理论框架严谨,案例分析丰富多元,论证逻辑清晰,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抽象概念扎根于具体的文本证据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文亮
 
  看到河流就會歡呼,
  看到小山就會微笑的人。
  喜歡在樹下找落葉,
  喜歡撿拾落葉,
  傾聽秋冬腳步聲的幻想者。
  癡情於魯肉飯、小米稀飯與
  紅燒牛肉麵的老饕。
  會花幾個小時,坐在一棵草的旁邊,
  心想無聊是何等幸福的無聊男。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
  生態環境的專家,
  多年擔任台大教授,
  二○一九年退休。
  自認成為上帝的兒女是最環保的事──
  節能,生命的力量是接在屬天的插頭上,
  省碳,生命的更新全靠那根古老的十字架,
  寶血已經全洗淨,
  生命沒有廢汙的排出。

图书目录

序/013
 
Part1 摩根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
第01章 牧羊鄉村的孩子/018
第02章 格羅斯特郡福音大復興/023
第03章 學徒制牧會人才的培育/027
第04章 鄉村地區人才的培訓/032
第05章 在信仰的黑暗期有上帝的呼召/036
第06章 衛斯理學院的實習老師/040
第07章 第一份正式的工作─足球教練/043
第08章 在救世軍的實習傳道事奉/047
 
Part2摩根初期的教會事奉
第09 章 在失敗裡蒙福/054
第10 章 重回救世軍/059
第11 章 事奉的轉折/063
第12 章 兩間鄉村教會的牧會/068
第13 章 阻力中破浪前進/071
第14 章 查經聚會的開始/076
第15 章 牧會與文字事奉/ 082
第16 章 講道事奉的嚴謹/086
第17 章 北野聖經營會與普世學生獻身海外宣教運動/089
第18 章 以聖經真理裝備回應主呼召的學生/095
第19 章 在慕迪聖經學院的事奉/100
第20 章 到倫敦牧會/105
第21 章 北野學生營會延伸制/110
第22 章 爭權與慕迪事奉團隊的分裂/114
第23 章 北野暑期學生福音營的開始/120
第24 章 北野學生營會是主打開的一扇門/124
 
Part3摩根在西敏教會的事奉
第25 章 前往西敏教會的感動/130
第26 章 西敏教會─摩根對教會的牧養/135
第27 章 西敏教會兒童信仰的牧養/140
第28 章 西敏教會的「週五聖經之夜」/143
第29 章 曼迪斯里聖經營/147
第30 章 摩根的牧者團/150
第31 章 聖詩與信息/161
第32 章 兒童聖詩的注重/165
第33 章 青少年的禱告、讀經、作見證運動/169
第34 章 摩根最具爭議的一篇信息─為中國發聲/173
第35 章 切森特神學院的院長/178
第36 章 培訓聖經教師/182
第37 章 空襲下的教會/185
第38 章 戰壕裡的查經班/189
第39 章 戰地信息(一)為國家禱告/193
第40 章 戰地信息(二)背起十架跟隨主/197
第41 章 戰地信息(三)永遠膀臂的扶持/200
第42 章 由主任牧師轉任代理牧師/203
 
Part4摩根與北野聖經營
第43 章 守住普世學生宣教運動的異象/208
第44 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學生海外宣教運動再出發/212
第45 章 事奉主與對真理的查考/215
第46 章 支持「東京女子大學」與日本宣教/219
第47 章 海外宣教復興的假象/222
第48 章 威諾納聖經營地/226
第49 章 忠誠為主/231
第50 章 堅持聖經真理/237
第51 章 在芝加哥神學院的分享/241
第52 章 摩根與「歸納法查經」/245
第53 章 摩根與「校園學生團契」的事奉/248
第54 章 洛杉磯聖經學院院長的辭退案/253
第55 章 加拿大巡迴講道─以基督與聖經為事奉的焦點/257
第56 章 神學院的認證化/261
 
Part5摩根第二次在西敏教會
第57 章 為主發光/266
第58 章 戰爭之前,預先準備/270
第59 章 支持海外宣教/273
第60 章 摩根事奉的交棒/277
第61 章 烽火下的教會/281
第62 章 十架與和平/285
 
Part6摩根退休
第63 章 退休不是事奉的結束/290
第64 章 隱藏的事奉/294
第65 章 主愛的標記/298
 
Part7附錄
附錄一 摩根在美國的第一篇信息─枯乾的手/302
附錄二 摩根在北野聖經營的第一篇信息─在拿撒勒隱藏的歲月/308
附錄三 摩根在西敏教會的信息(一)上帝的國度與兒童遊樂場/315
附錄四 摩根在西敏教會的信息(二)不要攔阻孩子/320
附錄五 摩根在西敏教會的信息(三)上帝的無所不在/324
附錄六 摩根在西敏教會的信息(四)生命的更新/329
附錄七 北野講壇精華(一)上帝在歷史中掌權/335
附錄八 北野講壇精華(二)聖靈與教會/338
附錄九 北野講壇精華(三)論聖靈的洗/343
附錄十 北野講壇精華(四)論聖靈的充滿/347
附錄十一 北野講壇精華(五)與耶穌相遇在風暴中/350
附錄十二 北野講壇精華(六)普世宣教與主的再來/353
 
摩根年表/357
參考文獻/37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9181
  • EISBN:97898619893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一九八一年,我到美國唸書,在加州戴維斯華人教會聚會,也參加中文查經班。由於查經班的學生大部分是慕道友,所以我需要帶查經。我在帶查經上有不懂的地方,就先與教會的李革順牧師預查。牧師看我喜歡讀聖經,鼓勵我閱讀摩根(G. Campbell Morgan)的作品、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的講道信息、《馬太.亨利聖經註釋》(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與《史特朗經文彙編》 (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這四套書成為我多年來的陪伴,我幾乎每天讀。
 
  剛去美國的時候,我還是窮留學生,因為有人為我奉獻,所以我在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八日,把這四套書全部買齊。我會特別記下這日期,全然是因為擁有這些書時,內心真是非常喜樂。牧師鼓勵我,摩根的部分可以由《西敏講壇:摩根的講道》(The Westminster Pulpit: The Preaching of G. Campbell Morgan,共十冊)讀起。
 
  我從郵購購得之後,經常閱讀。有些信息,我讀了好幾遍,愈讀愈喜歡。摩根對聖經的分享,像是谷中清泉。我在第一冊的書扉上寫道:「在那狹窄的日子,我在上帝的話語中,看到寬廣。」之後,我又購買與閱讀摩根其他的著作,如《最大的醫生》(The Great Physician,一九三七年出版)、《耶穌對約伯的回應》(The Answer of Jesus to Job,一九三五年出版)、《聖經闡解》(The Exposition of the Bible,一九五九年出版)等。
 
  一九八九年,我回臺灣教書,臨行前,送掉許多書,但我把這些書帶回臺灣。
 
  二○○四年五月十八日,我寫下:「也許我的一生,只是為這一代的孩子多讀一點書,好讓們認識主耶穌的真理。」我開始有負擔寫摩根的傳記。寫書,是奉獻給主的祭。
 
  學校的工作壓力很大,我曾經想放棄寫作:「太多的情緒與壓力,失去額外寫作的體力與時間。」主耶穌持續勉勵我。有一天,我在禱告簿上寫下主給我的提醒:「當你擁有太多,是讓太多擁有你」、「上帝在我的心中放了一枝筆,稿紙成為我的佳美地」、「寫作動機的純正是上帝恩典持續的保守」等等。
 
  撰寫摩根傳記的負擔,逐漸由禱告中的自我期許,成為付諸實際參訪的行動。二○一四年,與妻子、女兒到英國倫敦參加「西敏教會」(Westminster Church)的聚會。我才知道,原來這間教會位於泰晤士河旁邊的貧民區。西敏教會的牧師熱心接待我們,帶我參訪教會巨大的管風琴、摩根講道的講桌和講臺、摩根的書房,甚至讓我坐在摩根書桌前的椅子上。
 
  這是對一個喜好摩根著作的讀者,無比美好的招待。我想到摩根曾寫道:「我的學生不該是盲目的跟隨者、無條件的跟隨者與永遠的跟隨者;而是聽從主的呼召,成為祂的跟隨者。」我期許自己的寫作,必須是主的跟隨者,與主耶穌同行。
 
  二○一九年,我自大學退休,先寫了司布真的傳記;二○二○年,才再下筆寫摩根的傳記。我相信主將寫作的託付給我,必須是我先謙卑在主前,否則主耶穌不會讓我寫成祂僕人的傳記。我讀過許多摩根的書籍傳記,如摩根的媳婦吉兒(Jill Morgan)所著的《屬神話語的人:摩根生平》 (A Man of the Word: Life of G. Campbell Morgan,一九五一年出版)、哈里斯(John Harries)所著的《摩根傳》(Campbell Morgan: The Man and His Ministry,一九三○年出版)、哈洛德.莫瑞(Harold Murray)所著的《聖經教師摩根》(Campbell Morgan: Bible Teacher,一九九九年出版)、理查.摩根(Richard. L. Morgan)等人編著的《在恩典庇蔭下》(In the Shadow of Grace: The Life and Meditations of G. Campbell Morgan,二○○七年出版),一些已經絕版的書,還有女兒自美國寄回有關摩根的一些近代出版作品,以及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圖書館的一些早期新聞報導等。
 
  我發現,退休後的寫作與退休前有個不同。在學校時,有些基督徒學生會來問問題,他們問的一些問題會成為點燃我寫作的引線。退休後(又值 COVID-19 疫情期間),幾乎與學生斷了線,我寫作時,容易感到徬徨。少了學生,少了周遭熾熱的眼神。
 
  當我讀到摩根所寫:「寫作相對的價值是在為人,絕對的價值是在為主,沒有價值的是在為錢。」這成為我寫作時的鼓勵。
 
  摩根出版了許多著作(生前約七十二本,安息後又有多本出版),內容大多來自他的講道。雖然他的著作有出版的年代,但是他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法國等地,四處講道的行程與日期,大都沒有記錄下來,以致講道的內容與事奉的行程兜不上,這是我在撰寫時最困難的部分。我相信這位上帝的僕人是要人多認識聖經真理,而非他自己。
 
  因此,我必須從他講道的內容、年分與特別講座的事件,回推他是在什麼狀況下講這些內容,這是我在寫作時,花最多時間考查的部分。有時專注太久,又對不上時間與地點,我會疲乏與焦慮。
 
  這時,我又讀到他寫的:「寫作用趕的,那是工作。寫作不趕,才是事奉。用寫作來事奉主,不是成為出版的奴隸。」這又成了對我的安慰。
 
  摩根的講道稿很長,我其實每一篇都喜歡。他一生講道超過兩萬篇,不是每一篇都留下,我只全文譯出十二篇,其他則選譯比較關鍵的部分。這本書的取材內容,多少帶著我的主觀,所以這本書仍不完全。
 
  不過,我讀到摩根在一九三九年給後繼者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的勉勵:「蒙主心意的事奉,不是用事奉的結果來量測,而是事奉過程與主的同行與同在。真正的得勝是在隱藏的生命,不是明處的所見與所得。」很得激勵。
 
  我難忘一九八二年讀摩根在西敏教會講壇信息時的感動,四十年後,才真正提筆寫下他的生平與信息。寫作的時候,我的記憶力已不如從前,編輯和引用索引資料已經有些吃力,也許以後的弟兄姐妹可以接棒,寫出更好的版本。寫作是永遠沒有完美的一天,摩根寫道:「寫作,是用作品把街上遊蕩的人,趕進上帝的教會。」我也勉勵自己盡心寫作,不要因還不夠完美,反而從上帝的教會滾到街上去。
 
  摩根對事奉主、喜愛查考聖經的人,有很多勉勵的話,其中以「愛上帝的話與了解上帝的話是一體的」這句話,對我帶來一生的幫助。
 
  二○二一年五月,臺灣的疫情開始變得嚴重,臺北的居民不得自由外出,我在家裡反而寫得最順暢。感謝主耶穌,給我幾乎沒有外務的日子,我體會摩根所寫的:「跟隨主耶穌,是讓主在我們的心中成為衡量一切的準則,使我們在任何的環境裡,有個更高的順服。」
 
  寫作,也是為了更高的順服,這是我的期盼與禱告。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