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臨床實踐方案」這幾個字眼特別有感。在現實的病房或家裡,跟在學術研討會上聽到的個案分析完全是兩回事。我比較想知道,這些方案是如何設計來適應台灣特有的家庭結構與文化背景的。比如說,長輩可能非常抗拒被「教導」或「控制」,即使是善意的介入,也可能引發衝突。書中是否有探討如何運用更符合華人倫理觀念的方式,溫和地引導長輩接受照顧,同時又不損及他們的自尊心?例如,在進行復健訓練或認知刺激活動時,如何設計得像是一種「遊戲」或「日常互動」,而不是一種「治療任務」?此外,對於照顧者本身,如果經濟壓力較大,無法請到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那麼書中的實用技巧,是否能讓單靠一兩個主要照顧者撐持的家庭,也能有效減輕負擔?實務性,是衡量一本照顧書籍好壞的關鍵指標。
评分從書名來看,它似乎試圖建立一個橋樑,連結了冰冷的「臨床實踐」與溫暖的「人際情感」。這點非常重要,因為照顧失智症的家人,到頭來比的不是誰的醫療知識比較豐富,而是誰的情商比較穩定。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提供「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例如,在面對患者認知退化時,我們常會感到一種「失去」的悲傷,不僅是失去他們過往的模樣,有時也是失去我們自己的未來規劃。書中若能提供一些視角轉換的工具,幫助我們看見在疾病的表象之下,依然存在著「人」的本質,那將是極大的支持。比如,如何欣賞他們此刻展現出的天真或單純,將注意力從「他們已經忘記了什麼」轉移到「他們此刻正在體驗什麼」。這種心理建設,遠比任何照顧技巧都來得深遠且持久。
评分這本在書店閒晃時偶然瞥見的書,書名長得很有故事性,一眼就讓人好奇裡頭到底藏了多少實用的撇步。畢竟,照顧失智的家人,那種煎熬的心情,不是局外人三言兩語就能體會的。我特別欣賞它強調「陪伴患者也照顧自己」這個核心觀念,因為老實說,很多時候我們都把焦點全放在病患身上,把自己逼到快喘不過氣都沒意識到。書裡那些關於如何設定界線、如何排出喘息時間的具體建議,對我這種新手照顧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尤其在面對患者行為情緒失控時,那種手足無措的慌亂感,讓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如果書中能更深入探討一些實際的溝通技巧,例如如何用非語言的方式安撫、如何轉移注意力,那就更完美了。不過,光是提醒我們要記得「先把自己照顧好」,這句話本身就帶有巨大的療癒力量,讓我覺得,原來我不是唯一一個感到筋疲力盡的人,這份理解,無價。
评分說真的,市面上談失智症的書籍,很多都偏學術或過於理論化,讀起來像在上課,對我們這些每天得面對柴米油鹽和實際照護挑戰的家屬來說,幫助有限。這本的書皮設計雖然樸實,但內容的切入點非常接地氣。我最期待的是它如何處理「情感疲勞」這個難題。那種長期的、慢性的心力交瘁,不是一兩次睡飽就能恢復的,它會像慢性毒藥一樣,慢慢侵蝕掉你對生活僅存的熱情。我希望書裡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日常可以操作的「情緒急救包」。例如,當我因為患者的重複提問而感到不耐煩時,有沒有什麼「五分鐘內可以讓自己冷靜下來」的小練習?我常常在情緒爆發前幾秒鐘,需要一個快速的煞車機制。而且,照顧過程中的「內疚感」也是個大魔王,總覺得自己不夠耐心、不夠好。我非常希望能從書中讀到,如何與這種揮之不去的內疚感和平共處,而不是一味地叫我們「要放寬心」。
评分這本書的副標題「走出情感疲勞,找回生活平衡」簡直是寫到我心坎裡去了。平衡感,已經是上輩子的事情了。我總覺得我的生活被切割成了兩個極端:無止盡的照護工作,和偶爾的、心虛的「Me Time」。當我試圖做點自己的事情時,腦中總會自動播放對家人的愧疚感錄音帶。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微型平衡」的策略。不是那種要你每年出國放鬆一次的宏大計畫,而是如何在買菜的路上、在等待馬桶的時間裡,偷偷地為自己創造幾分鐘的「心理真空區」。我想知道,照顧者如何重新定義「生活品質」,如何在極端受限的環境下,仍然能感受到「我還活著」的證明。也許是透過重新拾起某種幾乎被遺忘的興趣,哪怕只是每天聽一首老歌、看十分鐘的天空。這種小小的、卻是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是抵抗長期消耗的關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