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有快樂的時候:菜根譚教我們的處世SOP (電子書)

每天都要有快樂的時候:菜根譚教我們的處世SOP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溢嘉
图书标签:
  • 菜根谭
  • 人生智慧
  • 处世哲学
  • 幸福生活
  • 自我提升
  • 电子书
  • 古典智慧
  • 情绪管理
  • 积极心态
  • 人生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壇心靈醫師王溢嘉,古典今看全新力作──

兼容儒、釋、道三種文化基因,
比西方《沉思錄》言簡而意深,
比時下的心靈雞湯更啟迪心智,
人人都該擁有的一本處世指南!

人生不可能做到日日是好日,
但是你能創造每天小小的一點快樂
  
  「《菜根譚》裡有很多人間修行、待人處世的精闢觀點及做法,
  若能好好地消化吸收,正可以厚植與壯大自己生命的根柢。」
  ──王溢嘉

  文壇心靈醫師、作家王溢嘉擷取《菜根譚》二四○則雋語,分為「淡雅清閒的喜悅人生」、「隨緣適性的自然真境」、「光明自在的活潑心念」、「破迷除障的紅塵修行」、「真摯寬容的人我關係」、「謙讓無愧的處世之道」六大類,以古鑑今,講述諸多人間修行、待人處世的精闢觀點及做法。
 
  追求閒適、不比較、不盲目的人生,追根究底就是希望自己生活是快樂幸福的。人生或許不可能日日是好日,也不可能每日二十四小時都感到自在快樂。藉由調整自己的心境,從小地方挖掘平凡日常的美好,讓每天至少都有感到快樂的時候,即便只有一分鐘的快樂,甚至只是小小的快樂,也是珍貴且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每天都要有快樂的時候:菜根譚教我們的處世SOP》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总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内容详实,语言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图书简介:探寻人性的幽微与宇宙的宏大 《星尘之歌:从量子纠缠到人类文明的终极叙事》 作者: [虚构作者名:艾略特·维斯特] 类别: 跨学科哲学、理论物理、宇宙社会学 页数预估: 680页 --- 第一部分:引言——在无限中定位有限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场横跨数万光年与微观粒子层面的思想远征。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快速迭代的时代,习惯于在碎片化的知识中寻求即时满足。然而,真正的理解,往往需要退回到宏大的尺度,重新审视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星尘之歌》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人类最精妙的科学发现——特别是量子力学和宇宙学的前沿理论——与我们对存在、意义和道德责任的永恒追问。 作者维斯特深知,试图用人类有限的认知去把握无限的宇宙,本身就是一种傲慢与谦卑的混合体。因此,本书从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场景开始:“想象你站在一个绝对的虚空中,没有任何参考系,你如何定义‘存在’?” 这一发问引出了全书对“实在性”(Reality)的重新定义。 第二部分:微观世界的涟漪——量子纠缠与意识的边界 本书的第二卷深入探讨了量子力学对传统因果律的颠覆。我们摒弃了教科书上对“波函数坍缩”的简化解释,转而聚焦于近年来备受争议但潜力巨大的“多世界诠释”与“退相干理论”。 1. 量子纠缠的隐秘对话: 维斯特用极其生动的比喻解释了“非定域性”的本质。他认为,量子纠缠不仅仅是物理现象,它可能暗含着宇宙信息传递的底层协议。他提出了一个激进的猜想:我们所感知到的“时间之箭”可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统计学表象,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所有瞬间都以某种非线性、相互交织的状态同时存在。这种视角极大地挑战了我们对“自由意志”的传统理解。 2. 观察者效应的伦理困境: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观察者”在物理学中的核心角色。如果意识能够影响粒子行为,那么人类的主观经验是否构成了宇宙结构的一部分?维斯特将这一科学问题,巧妙地引入了伦理学的领域。他拷问:在信息无法被完全隐藏的宇宙结构中,我们该如何界定隐私、责任和记忆的真实性? 这一部分的论述,要求读者彻底放下“牛顿式”的机械宇宙观。 第三部分:宏观视界的史诗——暗物质、时间弯曲与文明的熵增 将目光投向宇宙的尺度,本书转而探讨了我们对可见物质的无知。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占据宇宙95%的神秘成分,被作者视为“宇宙的无名英雄”和“终极的未知图书馆”。 1. 宇宙的“信息黑洞”: 维斯特将暗物质描绘成一种“结构性信息载体”,它不发光、不辐射,却通过引力塑造了星系的形态。他提出了一个原创性的理论模型,尝试将信息熵与宇宙膨胀率关联起来,试图解释为何宇宙的膨胀速度在加速,而不是减缓。这部分内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书中包含了大量精心绘制的星图与数学模型的图示辅助理解。 2. 遥远未来的哲学: 当我们考虑宇宙的终极命运——热寂、大撕裂还是大坍缩——我们实际上是在预演人类文明的最终剧本。本书探讨了“文明熵增”的概念。文明的复杂性是否必然导向不可逆转的衰退?维斯特对比了地球上古代文明的兴衰与星际文明可能面临的挑战。他指出,真正的生存之道,或许不在于对抗熵,而在于如何在熵增的过程中,持续地产生新的、更具结构性的“意义核”。 第四部分:终极叙事——神话、科技与超越性的渴望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维斯特将科学的冷峻与人文学科的温暖重新融合。他认为,人类对“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宇宙之外是什么”的追问,本质上与古代文明对“创世神话”的渴求是同一份驱动力。 1. 模拟假说的辩证法: 书中对“模拟假说”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审视。作者并非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而是探讨了如果我们生活在模拟中,这会对我们的道德决策产生何种影响? 如果一切都是代码,那么“真实”的价值何在?维斯特的结论是:即使世界是模拟的,我们体验的痛苦与爱,依然是唯一的、真实发生在我们“当前版本”中的体验,这份体验本身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意义。 2. 告别二元对立的时代: 《星尘之歌》最终呼吁读者超越科学与人文、理性与直觉的对立。宇宙的宏大并非为了使我们感到渺小,而是为了凸显我们能够思考和感知这一切的奇迹。这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以物理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敏感,去重新丈量自身的生命价值。它揭示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套更强大的提问框架,以应对这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令人惊叹的宇宙。 --- 阅读体验提示: 本书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要求,但作者以其流畅且富有文学性的笔触,确保了即便是对高等物理概念陌生的读者,也能从哲学思辨中获得深刻的触动。推荐给所有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向何方”这一终极命题抱有好奇心的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溢嘉


  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牛頓》《台北評論》等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

  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莊子陪你走紅塵》《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誰伸出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問世間,性是何物?:中國文化裡的情與色》《青春第二課》《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新編蟲洞書簡》《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新編古典今看》《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人生沒有最好,不錯就好》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中國經典詮釋、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

  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賦予經典典籍不一樣的眼光,閱讀與詮釋不一樣的世界和人生。
  
  臉書搜尋:「王溢嘉的人文天地」

 

图书目录

序 愈嚼愈有勁、愈香甜的生命之根
 
輯一 淡雅清閒的喜悅人生
如何度過此生,由你決定
你可以選擇更高更好的人生
美景無限,你卻被名利纏縛
要為不虛度此生及早謀畫
人生要愜意,心態很重要
每天都要有快樂的時候
心靜身閒,看透榮辱是非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對忙與閒做適當的比例安排
不在天長地久,而在曾經擁有
不求精美,但求能品味真趣
尋常生活才是真正的安樂窩
以簡馭繁,從有限領略無限
享樂與工作,都要適可而止
善用生活各層面的減法
人世短暫而渺小,有何可爭?
少一點物欲,多一些雅事
從小地方發現大情趣
將平淡視為喜悅的人生觀
快心之事,五分才無殃悔
花未全開月未圓,意境更優雅
凡事做到十足,接下來只有衰危
有詩意與禪味的真生活
休閒娛樂不要有太多存心
內心快樂最真,患得患失最苦
換個角度看人生的苦與樂
對貧富與才能的豁達觀點
知足者常樂,善用者生機
成敗與生死,終歸是一場夢
人生應該切忌的兩種情況
讓眼前與身後兩全其美
保已成之業,防將來之非
要能逆來順受,居安思危
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
比較不同人生後的領悟
淡泊悠閒雖好,也無需否定從前
在世而超世、可欲可不欲
做人擺脫俗情,為學減除物累
在哀樂中破塵情、臻聖境
學道要有毅力,得道順其自然
 
輯二 隨緣適性的自然真境
靜賞造物主的藝術傑作
聆聽大自然為我們講道
自然萬物都是我們的親友
讓身心都融入大自然中
各適本性,自由自在
相忘乎水,不知有風
鐘聲醒迷夢,山色見本真
在欣賞中掌握自然的律則
讓花鳥在天地間自由生存
尊重與欣賞眾生的本然
胸懷玲瓏,觸物都能會心
心體應像天體般變化無礙
像自然照顧萬物般照顧自己
人生應如孤雲出岫,朗鏡懸空
接受大自然的潛移默化
靜如青山綠樹,動若魚躍鳶飛
處喧見寂,出有入無的啟發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境界
讓刺激過而不留、空而不著
要保有山肴與野禽的滋味
臥雪眠雲、吟風弄月的情趣
登高舒嘯、雨夜讀書,心曠神清
從天地之氣領悟人之性氣
零落肅殺中的生生之意
心念如天氣,隨起隨滅
從保全天性到恢復天性
反璞歸真的無窮意味
在自然的情境中閱讀思考
鐘聲與月影,喚醒夢中人
不玩物喪志,可借境調心
晚霞比朝雲更絢麗迷人
濃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
物出天然適意,就是美好
展現如天地般的才情
作文與做人,但求恰好及本然
以尋常自然的方式求表現
一切順其自然、隨緣適性
了悟塵中之塵、影外之影
超越一切差別,一體關懷
從自然中體會無限生機
 
輯三 光明自在的活潑心念
心體光明,所見也一片璀璨
心態決定你看到的世態
念頭稍微不同,境界立刻改觀
延促由於一念,寬窄繫之寸心
心機湧動疑鬼,心念平息見真
想召福遠禍,心態是關鍵
降魔先降心,馭橫先馭氣
卷舒自在,行止在我
澄然忘我,讓真心映現萬物
情緒波動時,要保持平常心
以我來轉物,不讓物來役我
心情選擇記憶,記憶影響人生
夜深人靜時的體悟與慚愧
學習傾聽和閱讀自己的內在
把一切看淡,心靜自然涼
何必再為暑熱與貧窮煩惱?
停止機心算計,心胸放高遠
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
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
看花瓣紛落,心裡自在悠閒
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人我無別,動靜兩忘
莫被自以為是的固執蒙蔽
放下障道的偏見與聰明
擺脫對富貴與仁義的執念
保持頭腦清醒、身心鬆弛
少事為福,多心召禍
熱中著冷眼,冷處存熱心
要動處靜得來,苦中樂得來
非幻無以求真,雖雅不能離俗
苦心中有快樂,得意時生悲傷
有功不驕矜,有過要悔改
逆境往上爬,順境朝下走
無心求福反得福有心避禍卻召禍
恩裏由來生害,敗後或反成功
一費心經營,高雅就淪為庸俗
即使是理想,也不要太超過
要放任或收束身心,操之在我
美德與高風,不宜太苦過枯
交還烏有先生,不問白衣童子
 
輯四 破迷除障的紅塵修行
降伏客氣妄心,恢復正氣真心
完成三個目標的三個要求
管控好欲理路上的腳步
反省欲望的最佳時刻
以洞識和毅力節制私欲
欲望是馬,而你是騎師
像對家人般對待你的欲望
面臨考驗時,做出應有的選擇
如何通過三種情境的考驗
見多識廣,培養氣度和品德
讀書要神會,觀物要心融
讓閱讀發揮它實際的功效
讀書為學要講求真實造詣
領會琴書的弦外之聲、言外之意
說話與行動,都要受心的管控
虛心才能明理,實心才能卻欲
吹散心頭迷霧,讓真心現真境
息心了意,重現清淨自在
前念不滯,後念不迎
在寧靜悠閒淡泊中觀心證道
除去讓人苦惱的三種因素
確立我與物的主從關係
去除心中的混濁與苦惱
冷靜應對讓人激動的事
在悠閒時培養淡定的心情
以事後悔悟來破除事前癡迷
善用三種情境來充實自己
養成忙裡偷閒、動中有靜的本事
旁觀者戒迷,當局者要清
以耐性撐過坎坷的險境
耐心磨練,靜待最佳時機
歡迎上天對我的虧待
成功,屬於經得起打擊的人
苦與樂相磨練,疑與信相參勘
居安宜慮患,處變當堅忍
將美德局限在合理的範圍
讓才氣散發「德行之美」
紅塵修行的兩個階段
兼具木石心腸與雲水趣味
可以讓人期待的理想境界
 
輯五 真摯寬容的人我關係
幸福的家庭就是人間天國
家,是說愛的地方
家人關係本乎天性,順其自然
手足要互相肯定、扶持與疼惜
對待骨肉與朋友的不同方式
交友帶俠氣,做人存素心
對長輩和晚輩都心懷敬畏
留一步與人行,減三分讓人嘗
待人的三個基本原則
批評不可太嚴,要求不能太高
接納汙辱垢穢,包容善惡賢愚
說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壞事不通融,壞人不妨留去路
慈悲對待人與地,處處得真趣
與其責怪他人,不如反省自己
要懂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如何責備他人與要求自己
同功共安樂何如同過共患難
好的與人同享,壞的與人同當
將自己和別人對照著看
對別人的際遇要感同身受
失意時往下比,鬆懈時往上比
與其懷疑人,不如先相信
察覺自己被騙受辱時
與好人壞人的交往之道
對小人或君子,都要合禮有風度
對君子與小人,態度要健康合理
他人善惡,有賴自己明智鑑別
要能分辨真美德與假幌子
懂得退與讓,利人也利己
刻薄只會帶來憤怒與痛苦
有兩種人要小心提防
用人要寬厚,交友宜謹慎
角色不同,待人方式有別
不曲意討人喜歡與讚譽
恩惠與威嚴的明智運用
做個精明而又厚道的人
親近歷久彌新的人與事
跟人大略相同,又具獨特性
逃避或拒絕,都只是鴕鳥
 
輯六 謙讓無愧的處世之道
立志要高遠,處世宜謙讓
做人要真懇,涉世要圓活
行事不可輕率,顧慮不可沉重
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保持純樸敦厚、一團和氣
不要自誇美好與潔淨
享樂不與人爭先,進德不落人後
處世待人要因時因人而有別
在職場與官場的處世之道
做官與治家各有兩句箴言
跟蘇東坡一樣慈悲
在濁世裡的藏身之道
極高寓於極平,至難出於至易
天堂空氣好,地獄朋友多
涉世再深,也勿失純真本性
如何透露心事、展現才華?
需要偽裝欺敵、深藏不露嗎?
對善惡的另一種觀察與思考
是要隱惡揚善,還是揭惡隱善?
真小人與偽君子的名利之辨
冷眼觀英雄,冷情看是非
萬鍾如瓦缶,一髮似車輪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機心巧智不值得依靠
在選擇中彰顯自己的價值觀
在群疑與獨見、公論與私情間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自得自在,不自以為高明
讓一步為高,寬一分是福
凡事留個餘地,回味無窮
原則要堅持,鋒芒不可露
在過與不及間求得一個剛好
不希求富貴,不與人競爭
近之而不染,知之而不用
不標新立異,不絕俗求清
才能很關鍵,品德更重要
兼備儒家雄心與道家氣度
萬事隨緣,也隨遇而安
別人要怎麼說我,隨他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2625
  • EISBN:97862695726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自序

愈嚼愈有勁、愈香甜的生命之根


  我從少年時代起,就零星讀到一些文辭優美而又含有深意的雋語,譬如:「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繫;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等等,發現它們的出處都是《菜根譚》。

  成年後,不免好奇地買一本來瞧瞧。翻閱之後,才知道它是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一本格言錄,可說句句珠璣,比西方的《沉思錄》言簡而意深,也比時下的心靈雞湯更能啟迪心智;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只兼容儒、釋、道三種文化基因,還將它們融為一體,成為底蘊深厚而又充滿生機、有為有守而又淡定清閒的人生指南,難怪自問世後的幾百年間,一直暢銷不輟,廣受三教九流各界人士的喜愛。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是個謎樣的人物,從現有資料只知他「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幼慕紛華,晚棲禪寂」,應該是一個在紅塵中打過滾,飽經風霜,而後看破世情,反璞歸真的有道之士。《菜根譚》可以說是他從人生閱歷中析理出來的智慧結晶,之所以會以「菜根」為名,乃因為菜根原本味道苦澀,但在用鹽醃製、發酵後,去除苦澀,沖掉鹽分,在陽光中晾乾,即成深具嚼勁,愈嚼愈能逼出香氣的美味佳餚。《菜根譚》正是洪應明在咀嚼人生後,用心去其苦澀,讓我們在品嘗後能齒頰留香的好滋味。

  我近月來重讀《菜根譚》,覺得它不僅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出現扞格,反而讓我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有不同的領悟。它就像一個歷久彌新的智慧金庫,不同時代、不同年紀的人都可以從中擷取自己生命需要的養分。有鑑於此,我特別將自己品嘗洪應明的這些老菜根後所體會的新滋味寫成本書,與讀者們分享。我的品嘗或我的書寫,有下面三個要點:

  第一,原書有三六○則雋語,沒有分類,前後也無明顯脈絡;我從中擷取二四○則,並將它們分為淡雅清閒的喜悅人生、隨緣適性的自然真境、光明自在的活潑心念、破迷除障的紅塵修行、真摯寬容的人我關係、謙讓無愧的處世之道六大類,每類各四○則,讓大家在閱讀時能有較清晰的結構與脈絡感。

  第二,原書是文言文,我除了將它們翻譯為流暢的白話文外,也都在每則後附加一「今滋味」的短文,簡述我在品嘗後聯想到的相關事例、見解或個人感觸,希望能因此而豐富它們的意義,也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第三,洪應明的說法雖然精闢,但還是有少數是我礙難同意的(這樣才正常)。對此,我除了考慮它們可能的文化與時代因素外,也提出對我更具說服力的當代客觀研究和新觀點,給讀者們做參考。當然,誰說的更有道理或更適合自己,也還請讀者諸君自行領會。

  菜根不只愈嚼愈有勁、愈嚼愈香甜,它還有另一個隱義:所有的東西都有它們各自的根,菜有菜根,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有它的根:一是父母給我們的遺傳基因,一是我們後天形成的各種觀念;前者難以改變,但後者則有賴自己培養。《菜根譚》裡有很多人間修行、待人處世的精闢觀點及做法,若能好好地消化吸收,正可以厚植與壯大自己生命的根柢。

王溢嘉
二○二一年十一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翻到這本《每天都要有快樂的時候:菜根譚教我們的處世SOP》,光看書名就覺得很親切,好像提醒著我們,在這麼忙碌的台灣社會,真的不能忘了喘口氣。我本身是個很務實的人,對這種聽起來有點「心靈雞湯」的書通常會持保留態度,但這本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不是那種空泛地叫你「要開心喔」,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去談論人際關係和自我調適。 像我從事業務工作,每天都要面對各種不同的客戶和複雜的場面,高低起伏真的很大。以前總覺得,只要把業績做出來,一切就沒問題了,結果搞得自己神經緊繃,回家連話都不想說。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處世之道」這件事,它不是要你變成一個八面玲瓏的交際花,而是教你如何在紛擾中找到那個「定錨點」。特別是它提到的一些「順勢而為」的智慧,讓我覺得,原來不必硬碰硬,有時候懂得「退一步」才是真的有智慧的表現。書裡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其實都是前人多少次跌倒後才領悟出來的精華,對我們這些在都市叢林裡打滾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不是賣弄學問,而是真的在幫你梳理思緒,讓你的生活脈絡變得更清晰。

评分

從一個比較學術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成功地架構了一座古今對話的橋樑,這在華文世界裡並不算罕見,但要做到像這樣貼合台灣在地文化語境,卻是相當有挑戰性的。它避免了過度解讀,也沒有一味地吹捧古人的智慧,而是著重於「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引用不同段落時,所搭配的現代案例,這些案例的真實性讓人信服,讓我忍不住點頭稱是:「對啊,我前陣子就遇到類似情況!」 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沒有販賣「不勞而獲的輕鬆」,它依然要求讀者付出努力去實踐書中的理念,只是把努力的方向導向了更有效率、更少內耗的道路上。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拚搏」的台灣人來說,學會「優雅地生活」,其實比拚命地工作更需要智慧和勇氣。它不是教你如何逃避現實,而是教你如何更從容地面對現實,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依然能為自己保留一塊專屬的「快樂時區」。這本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在對話都變得更平和了,不再那麼苛刻自己,確實達到了「處世SOP」的功效。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的裝幀設計和排版,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閱讀體驗,這對於一本強調「放鬆」的書來說,至關重要。在現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坐下來,專心享受紙本書(即使是電子書的閱讀介面,它的視覺設計也讓人感到寧靜),本身就是一種抵抗焦慮的行為。作者選擇的角度非常巧妙,他沒有把《菜根譚》塑造成一本「成功學聖經」,而是把它定位成一本「生活優化手冊」。 我特別喜歡它在結構上的安排,每一章節的轉換都很自然,不會有硬生生的轉折。這讓我可以隨時隨地拿起手機翻閱個幾頁,也不會覺得被打斷思路。它處理的議題非常廣泛,從家庭關係到職場倫理,甚至連「如何面對失敗」這種沉重的話題,都能被處理得輕盈而有力量。它讓我意識到,也許我們一直以來都把「快樂」看得太沉重了,以為它必須是某種宏大的成就才能獲得,但事實上,快樂可能就隱藏在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沒有好好體會的日常細節裡。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幫我們重新開啟了對生活細微之美的感知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到位,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老學究式的沉悶感。老實說,很多傳統經典的解讀本,我翻個兩頁就想闔上了,因為總覺得那些古文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太遙遠了。可是這本厲害的地方,就是它把那些深奧的哲理,巧妙地轉化成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SOP」(標準作業流程)。比方說,處理跟同事之間的摩擦,或者面對主管的無理要求時,書裡提供的觀點讓我茅塞頓開。它不是直接給你標準答案,而是給你一套思維的框架,讓你能夠自己去套用、去演繹。 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沒有鼓吹極端的樂觀主義。在台灣,大家都很習慣報喜不報憂,但這本書很誠實地承認了人生的不如意是常態,重點是如何在不如意中,依然能為自己創造出「快樂的時刻」。這種務實的態度,比起那些不切實際的鼓勵,更能打動我這種比較悲觀的讀者。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口語化,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就像是隔壁那個很有智慧的長輩,拍著你的肩膀,用最真誠的語氣跟你分享他的人生經驗,讓人聽得進去,也願意去實踐。

评分

我通常閱讀習慣是喜歡帶點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一本書的論點,想看看作者是不是言過其實,或是過度簡化了複雜的人性問題。老實說,對於這本探討《菜根譚》的書,我一開始是抱著找碴的心態去看的,畢竟「菜根譚」的意涵太豐富了,很難用現代的處世哲學完全概括。然而,這本書的編輯和作者顯然很有把握,他們並沒有試圖去「定義」所有的可能性,而是像在做一個引導,把那些經過時間淬鍊的智慧,用一種「當代情境劇」的方式呈現出來。 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把「修身養性」這個聽起來很玄的東西,拆解成了可以量化的每日小練習。例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波動,如何辨識那些「假性的忙碌」等等。這些細節的描寫,讓人感覺作者對台灣社會的脈動有非常深入的觀察。它不像某些翻譯書那樣,把老外的理論直接套用過來,而是真正根植於我們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困境與期盼。讀完後,我會忍不住停下來,對照一下自己今天處理某件事情的方式,是不是符合書裡提到的那個「標準流程」,這種即時的反思機制,是這本書價值最高的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