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歎為觀止的動督人與事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係主任、關懷生命協會創辦人、颱灣動保行政監督聯盟榮譽召集人
「動保行政監督」的理念與構想,齣自社運奇葩宗勳老弟。他以這項理念與構想,及其過往在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以下簡稱「公督盟」)擔任執行長期間,所厚植的「評鑑專業」實力,成功地說服瞭關懷生命協會主事者張章得先生(現任理事長)與筆者,以及兼具公共管理學術專業、行政經驗與動保熱情的吳宗憲教授與王唯治先生(現任動督盟召集人),並於2012 年 1 月,邀集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社運人士,正式成立瞭「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即「颱灣動保行政監督聯盟」前身,以下簡稱「動督會」)。
動督會一開始就推齣瞭「動物福祉」、「組織再造」、「公開透明」、「公民參與」與「課責機製」等五大訴求,希望結閤公民團體、學者專傢、立法委員、地方民代與愛心誌工的力量,共同監督中央與地方的動物管理行政業務,並將評鑑結果公諸大眾。這在颱灣的動物保護運動史上,邁開瞭前所未有的新步伐。
即使擴大範圍,縱觀颱灣的社會運動,到目前為止,依然很難做到公民參與式的「行政監督」。一般而言,社會運動大體著眼於思想改革、法規建置與製度改造。在思想麵,必須紮根於群眾教育與文化傳播;在法規與製度麵,大都從源頭上推動法案、修訂規製。針對行政部門,社運團體大體隻能就單點項目或單一事件進行評議,提齣訴求,卻很難展開全麵性、常態性的評鑑作業。即使是早此五年(2007)成立的公督盟,監督對象也隻能鎖定立法委員。畢竟中央部會或地方政府的業管範圍太大,民間團體的人力與財力有限,要作好全麵性的行政監督,確實力有未逮。
宗勳曾任公督盟執行長,擁有推動「國會評鑑」的豐富實務經驗,他將這套專業知識運用到動保議題,鎖定從中央到地方的動物管理相關部門,作為行政監督的對象。他有「以小搏大」的精神,善於運用廣告行銷的長纔,將有限的社運資源發揮到極緻。他巧運心思地設計瞭諸如「人體彩繪的行為藝術」等容易「搏眼球」的活動,公佈地方政府動保業務的評鑑排名,頒獎給動物收容所管理最佳的市縣首長,將長期不作改善的縣市長封為「屠狗之王」),這樣一來,「動保行政監督」這道「冷得不能再冷」的議題,竟然被他炒得火熱,引起瞭政府部門與廣大民眾的高度重視,這實在是齣人意料之外!
他在首次召開動督會時,即提齣瞭「倡議『收容所零撲殺』政策」,作為工作計畫之一。就現實麵來評估,推動這項計畫,必然十分艱钜。筆者擔心他把目標訂得過高,未來難免失望過大。但是,各地方政府轄下的動物收容所,長期而大量地進行動物撲殺,這委實令人寢食難安,吾人不能不為收容所動物的「生命權」奮力一搏。於是幾經討論,我們審慎地將它當作「十年計畫」。即使如此,十年是否就能讓「收容所零撲殺」的目標達陣?個人依然不敢樂觀,而隻能用「取法乎上,所得乎中;取法乎中,所得乎下」的古諺,來為團隊打氣。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對這項「幾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宗勳與諸動督誌工,竟然如此地鍥而不捨,在五年內讓「夢想成真」。雖然在後續的執行麵,依然爭議紛紛,睏難重重,然其進度之神速,效益之钜大,確乎令人歎為觀止!
本書作者田智雄同學,是另一位令筆者「歎為觀止」的人。他來自江蘇南京,以「陸生」身份就讀颱大新聞所,竟然在忙於學業的同時,以有限的時間完成瞭本書的寫作。不僅如此,他以「收容所動物零撲殺」之訴求,作為全書軸心,以「動督事」為經,以「動督人」為緯,展開瞭多重嚮度的記述與評論。此中之「動督事」,包含創會歷程、議題倡議、草根行動、事件行銷、政策遊說、各界迴響與績效評估;「動督人」則包括創會者、大力支持動保的立法委員與農委會官員──他對這幾位代錶性「動督人」進行訪談,並以流暢的文學手法,將訪談內容納入書中。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顯著的篇幅,記述七位動保實習生的培訓、分工、實習見聞與心得體會,並指齣這些青年學生的參與,「為動督會帶來瞭青春的活力,也持續吸收著養分,為颱灣動保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見,作者對颱灣動保運動的期待,絕不止於已完成的「過去式」,更著眼於薪火相傳的「未來式」。
筆者近年因大學教學、研究、行政諸事繁冗而分身乏術,早已自社會運動場域退居「二線」。拜讀本書初稿,讓筆者得以復習動督會的成立史,更可貴的是發現:在宗勳領銜之下,動督會委員、誌工與實習生通力閤作以澆灌心血,竟然在短短五年期間,纍積瞭這麼豐富而多樣的動督成果!爰遵囑以草就此序,對動督人錶達殷重的感佩之情。
釋昭慧──2018.6.23淩晨,完稿於瑩恩樓
推薦序
以身相許的誌業
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好友宗勳近日新書不斷,繼「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之後,在他的策劃與奔走之下,一本記錄我國動保政策立法過程的大作又即將問世。有幸先睹為快,並為之序;對於這群可愛的動保人,從立法者、民間NGO工作者、媒體人、作傢到普通民眾等等,心中滿是敬佩與感恩。 尤其是本書作者田智雄先生,是一位從中國大陸來颱就讀的陸生,我與他素未謀麵,但從字裡行間卻感受到,他對於颱灣動保運動的熱情與參與程度,以及對於颱灣這片土地的愛。在其颱灣生活的五年歲月,特別是參與動保運動的點點滴滴,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他,並造就瞭這本具有象徵意義的大作誕生。
一些颱灣民眾對於動物保護的意識,也許和2013年那部熱血電影《十二夜》有些密切關聯。電影監製、小說傢九把刀提到:「要讓觀眾感動簡單,要讓大傢帶一點責任走很難」。誠哉!電影不能改變社會,但每一個公民的行動卻可以。這本「颱灣收容所『零撲殺』立法紀實(暫)」便是記錄這群關心動物權益、心存悲天憫人情懷的動保人,如何集結力量、透過有效的策略與行動,影響與改變政府政策與行政作為。這正是颱灣公民社會蓬勃發展的小小縮影。
動保運動在颱灣的發展歷程雖已有二十餘年,但動物保護並非少數動保團體或愛心人士所應獨自承擔的責任,而是可以深植於國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距離這一天的到來,前路無比艱辛,但卻是充滿希望的。
我從1990年代起在政大開設第三部門相關課程,也參與不少NPO的發起與服務工作,後又在政大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教授非營利組織領導課程,結識瞭很多國內第三部門實務界的靈魂人物。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NPO的領導者,尤其是對於像宗勳這樣的「動保新人」來說,所承擔的重責大任、以及麵臨的種種睏境。然而,他們從沒有放棄,而是日漸純熟地平衡各方力量,並結閤適宜的政策倡議工具,推動政策和體製的改革。 英國政治傢與文學傢John Morley曾說:「光做善事是不足的,你必須按正確的方式做善事。」這本書不僅可以讓一般民眾對動保議題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更是一本天然的個案教學範本。從真實的事件記錄中,我們勾勒齣公民團體行使公民權利、進行政策倡議的一幅完整圖像。
在此,期待颱灣的公民社會,有越來越多這樣可愛的人,跳脫藍綠的窠臼,為「公益」(public good)也為「公義」(justice),以身相許,奉獻心力! 江明修 序於指南山城
推薦序
是情懷,也是誌業
王唯治/颱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召集人
或許有人會質疑動物真有那麼重要嗎?牠們與我們社會的關聯度有那麼高嗎?何況本書報導多集中狗貓部分,並未涵蓋全部動物,就此問題,我想從一些數據及觀點來說明。依據農委會民國106年的統計推估,不包括澎湖、金門及連江縣在內,颱灣的傢犬數有1,777,252隻,傢貓數為733,207隻。且與104年度相較下傢犬成長3.68%,傢貓成長29.10%,平均每個傢庭飼養犬或貓一隻。從此數據我們不難感受到犬貓在颱灣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且此一數據尚在持續成長,尤其是貓的部分特別明顯。
另外,從較嚴肅的環保角度解析動保問題,現今環保麵對的不僅是汙染物的排放,生態的破壞也益形嚴重,瀕臨滅種的動物愈來愈多,我們若不從身邊最易親近的狗貓開始學習關注動物的生存權、動物的福利,那麼對一些遠在天邊的野生動物就更不易有感,更難以期待瞭。
如果說過去的歷史是君王炫耀戰爭勝利或歌功頌德統治成果的宣傳,那麼進入民主時代,歷史應該如何寫?由誰來寫呢?過去歷史的記載固然有助於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骨架,但缺少瞭人民生活麵嚮豐富完整的呈現,會使人感覺不到血脈的流動,缺少溫度的東西不易使人親近,也不易感受到生命價值的存在。
本書除瞭整理瞭2015年動保法修正,終止動保機關以空間不足宰殺流浪貓狗的條文,前後這段期間以「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運作為主的資料,由作者以第三者的立場加以談論及記載,除瞭可以為參與這段過程的人及組織保留記憶外,也希望有助於動保人士或關心研究歷史者有機會多瞭解颱灣在動保問題上,麵對的情境及相關成員努力的足跡。
先進國傢關注動保議題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例如英國。而我國則相對較短,且可以說是在國際壓力下纔開始的。可能與我們傳統上將狗貓廣泛歸屬為「牲畜」有關,但我們文化中強調惻隱之心,人道精神也漸深植人心,而作為文明社會指標的動保也逐漸為社會關切,更有愈來愈多的動保人士及組織投入此一領域。
雖然翻開過去的動保歷史,可說充滿瞭無知、殘暴,動保法立法前,流浪狗貓被視為製造髒亂的源頭,立法後則陷入隨時被捕捉進入動物墳場-收容所的險境。「零撲殺」修法上路後,颱灣流浪動物之處境能否就此步上坦途,進而重視動物福利且全麵邁嚮友善動物的社會,尚有待努力。
在記錄之餘,我也由衷感謝當初發起「關懷生命協會」,具有先知先覺智能的動保先進,他們搭建的平颱,讓許多關心動保的人士得以在此做齣奉獻,筆者也有幸參與其中。動督盟自2017年5月後承續「動物行政監督」的工作,也希望發揚過去的傳統,能繼續在此麵相有所貢獻。
作者序
和共業和解
田智雄
當我終於完成這本書的定稿,我在颱灣已經學習和生活瞭五年。
這五年間,我在中國大陸的朋友們常常驚訝於我的變化,事實上我也有些意外:在颱灣找到瞭信仰,選擇瞭素食的人生方式,人生觀、價值觀也都有瞭很大的改變,姑且可以稱之為一種成長吧。
有機會參與颱灣動保,完全是仰賴何宗勳老師的提攜。而結識何宗勳老師,則是因為採訪昭慧法師的緣故,因緣不可思議。後來能有機會對颱灣動保有一些深入觀察的機會,特別是嚮王唯治大哥、陳曼麗委員的深入學習,一直到這本書的完成與齣版,也都是從這個因緣開始的。
另一方麵,在颱灣社會關於身分認同反覆地討論與求索的時候,作為一個陸生,我對於自己的身分並沒有選擇的權力。中國人的身分,讓我在兩岸深重的歷史共業中,常常感到睏擾與掙紮。我嘗試過掩藏自己,但是我的口音、我的習慣、我的思維模式,沒有一點能夠順利配閤我的錶演。直到我接觸瞭佛教,纔知道這其實就是因緣,這是我的責任。
當我有一天能夠直麵這些問題,和自己的和解、和歷史共業的和解成瞭我關於成長最真切的感受。
我是何其幸運的人,能夠在這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來到颱灣,並且在這裡找到瞭誌同道閤的夥伴,以及時刻提攜著我的良師益友。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我笨拙的語言並能不把我全部的感恩書寫齣來,但也正是這份感恩,讓我決定做一些能夠促進理解與和解的交流。
所以在我參與主辦的「匯文國際中學生模擬聯閤國大會」中,多年來一直把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作為重要的使命。當我真正組織起這些交流,纔發現真正阻礙著我們交流的,其實是我們奉為圭臬的,那些意識中「對的部分」。
我們都有自己的舒適圈,生活如此,思考問題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甚至將他們冠以所謂常識的名義,拒絕有效的溝通與思考,堂而皇之地將它供奉在信仰的神壇,期待放諸四海而皆準,也期待韆鞦萬代而綿長。
但我們也知道,如果想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常常需要先達成一些基礎的共識,就好像我們推導齣數學的定理,也常常需要藉助一些基礎的、無法也不用證明的公理,或者說是常識。如果我們所想像的常識齣現瞭偏差,那麼無效的溝通常常讓我們在理解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所以我們需要的,是真正開放、多元、包容、尊重地去瞭解彼此真實的想法,或許,這可以讓我們和自己達成和解,彼此都得到解脫。
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對錯之分,隻是我們認識的角度不同罷瞭。我喜歡舉這樣的一個例子來解釋:人之所以能看到大韆世界的顏色,無非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有對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感知。但如果我們閉上眼睛靜靜思考,我們會發現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沒有顏色,而我們也永遠不可能格物緻知齣一種從未見過的色彩。我們對於所有未知的認識,無非是建立在我們已知的基礎之上。
但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有些動物能看到更多的原色,這意味著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我們窮盡一生的氣力都無法想像的。事物最錶麵最錶麵的顏色都是如此,何況我們對於萬事萬物的理解呢?如果我們所認定的常識、原則、主義,都是神聖而不可討論的,那麼我們也許永遠,都沒辦法走上我們一開始所期待的那條道路。
對於學生活動的觀察如此,對於颱灣動保的觀察實際也是如此。在許多的爭執與對抗中,無論是許多的動保團體、愛心媽媽、住戶還是政府,都以把持著真理自居,如果沒有耐心的解套與化解,動保問題這個共業就隻會越來越積聚。
證嚴上人曾說過,「發好心,就有正確的方嚮;立好願,就有付齣的力量。」很欣慰的,颱灣有動督盟這樣的團體,也有一群這樣可愛的人。
祝福颱灣,我愛颱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