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 (電子書)

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曉紅
圖書標籤:
  • 意大利製造
  • 血汗工廠
  • 移民工人
  • 種族歧視
  • 剝削
  • 社會問題
  • 調查報道
  • 烏斯曼
  • Made in Italy
  • 勞工權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裏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齣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緻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傢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齣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嚮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齣的是遭過濾的聲音,錶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來並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麵「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齣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各界好評

  「白曉紅簡直無所畏懼。她除瞭揭露歐洲土地上的移工如何遭到剝削,處境如何絕望,也提醒我們,隻要人們願意共同挺身為權利而戰,希望就仍然存在。這本書讓我潸然淚下,真是一本充滿勇氣的作品。」--班傑明.傑凡尼亞(Benjamin Zephaniah),英國作傢、詩人

  「觀察敏銳,見解深刻,澈底揭穿我們食物產業鏈中根深蒂固的剝削和種族歧視。這本書從移工的視角齣發,凸顯義大利對於移民遭遇危險及不人道待遇一事置若罔聞,形同共犯。書中的大小教訓適用每個歐盟國傢。想為移民爭取權利者不可不讀。」--敏妮.拉曼(Minnie Rahman),英國移民福利聯閤會(Joint Council for the Welfare of Immigrants)公共事務暨活動企劃經理

  「來自世上數一數二優秀記者的重要報導故事。白曉紅揭開瞭歐洲『移民危機』背後的隱藏真相:西西裏島和卡拉布裏亞的非洲移工遭無情剝削,深陷係統性種族歧視。」--馬修.卡爾(Matthew Carr),Fortress Europe: Inside the War Against Immigration一書作者

  「《再見,烏斯曼》揭露瞭種族暴力以及廉價勞動力所需付齣的人類成本。非洲移工幫忙採摘我們的橄欖、番茄和柑橘,這本書迫使我們直麵他們的掙紮、堅韌精神和日常成就。相當啟發人心--學習、反抗、採取行動!」--布利琪.安德森(Bridget Anderson),英國布裏斯托大學遷徙暨流動研究中心主任、Us and Them?: The Dangerous Politics of Immigration Controls一書作者
塵封的記憶與現代的陰影:《來自地中海的呼喚》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地中海沿岸地區復雜多變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圖景,聚焦於那些被曆史的洪流推嚮邊緣,卻又深刻塑造著區域麵貌的群體——移民、難民以及長期居住於此的少數族裔。這不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一次對“邊緣地帶”的細緻解剖,旨在揭示光鮮亮麗的歐洲“陽光海岸”背後,所隱藏的結構性不平等、文化衝突以及身份認同的掙紮。 第一部分:地中海的地理政治學與曆史迴響 地中海,自古以來便是文明的十字路口,連接著三個大洲的貿易、思想與信仰。然而,在現代語境下,它更成為瞭一個巨大的屏障與分流器。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宏大的地理政治學框架,分析瞭冷戰結束後,地中海區域權力結構的重塑,以及由此引發的資源競爭與意識形態對抗。 我們將目光投嚮北非與中東的動蕩前沿。從敘利亞的戰火到利比亞的無政府狀態,曆史的斷層如何直接作用於地中海的航道與海岸綫?書中詳述瞭“茉莉花革命”及其後續影響,探討瞭區域內部政治精英的更迭如何加劇瞭社會階層的固化,迫使大量人口踏上絕望的遷徙之路。這些曆史的“迴響”並非遙遠的迴聲,它們直接塑造瞭今日歐洲南部邊境所麵臨的人道主義挑戰。 第二部分:無形的邊界與身體的遷徙 遷徙是理解當代地中海圖景的核心。本書以極大的篇幅和細膩的筆觸,記錄瞭跨越這片藍色水域的個體故事。我們不再將移民僅僅視為統計數字,而是深入探究他們踏上旅程前的生活、動機以及在旅途中的非人經曆。 書中收錄瞭多份第一手訪談記錄,來自那些在北非沿海的“集散地”等待機會的人們。他們的敘述揭示瞭跨國人販網絡運作的隱秘機製,以及在海上漂泊時,希望與恐懼交織的復雜心理狀態。我們詳細分析瞭近年來“搜救行動”的政治化爭議,探討瞭國傢主權、人道主義乾預與航道安全之間的緊張關係。法律與道德的邊界在哪裏?當船隻沉沒,是法律的缺位,還是執行的偏差? 第三部分:歐洲南部的“前綫”社會:吸收與排斥 當移民和難民最終抵達意大利、希臘或馬耳他等歐洲門戶國傢時,他們並未找到預期的庇護所。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接收國。我們深入剖析瞭這些國傢在麵對大規模人口湧入時,社會結構所承受的壓力與轉型。 在經濟層麵,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移民勞動力在農業、建築業和護理行業中的“隱形貢獻”與“被剝削”現狀。在一些地區,移民工人成為瞭維持特定産業運作的基石,但他們往往被排斥在主流的勞工保護體係之外,形成瞭事實上的“次級勞動力市場”。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公正的核心議題。 在文化與社會層麵,書中探討瞭接收國“內化”身份認同的睏難。從對特定宗教實踐的警惕,到對居住空間(如城市貧民窟或臨時安置營)的隔離,排斥的機製如何微妙而持續地運作?我們研究瞭右翼民粹主義政治話語的興起,以及這些話語如何通過媒體和政策,進一步固化瞭“我們”與“他們”的二元對立。在看似多元化的地中海城市中,新的種族隔離的形態正在以社會經濟地位和原籍國為新的劃分標準,悄然形成。 第四部分:身份的重塑與韌性 然而,本書並非隻關注壓迫與失敗。最後一部分著眼於“韌性”(Resilience)——那些在逆境中尋求立足、構建新生活的故事。我們關注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的身份建構過程。他們如何在兩個甚至多個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他們的“在地化”經驗如何挑戰瞭歐洲關於“同化”的傳統觀念? 本書記錄瞭民間社會組織、宗教團體以及移民自身建立的互助網絡,這些非正式的結構如何填補瞭國傢服務體係的空白。通過對這些微觀實踐的觀察,我們看到瞭希望的火花:新的文化混閤體正在地中海的海岸綫上悄然孕育,挑戰著舊有的民族國傢敘事。 結語:走嚮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未來 《來自地中海的呼喚》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透視圖景,超越媒體報道的碎片化和政治修辭的對立麵。它呼籲我們正視地中海作為全球不平等縮影的現實,理解遷移的驅動力,並反思現代社會如何定義“邊界”、“公民權”與“人性”。這是一部獻給所有關注全球化正義、人權以及未來歐洲身份構建的嚴肅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曉紅 Hsiao-Hung Pai


  旅英記者,其著作《Chinese Whispers: The True Story Behind Britain's Hidden Army of Labour》 曾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並改撰為中文版的《隱形生產線》;另著有《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於二〇一三年獲頒英國「前衛圖書獎」(Bread & Roses Award),《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和《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

譯者簡介

吳侑達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畢。翻譯齣得去,稿費進得來,生活過得下去。

  信箱:arikwu2015@gmail.com

圖書目錄

緒論
前言 緘默法則

一、    橄欖產區
二、    打造巴比倫
三、    火災和模範工人
四、    進齣收容營
五、    年輕勞動力和「融入社會」
六、    卡拉布裏亞的採收季
七、    貝琪和「融入社會」之村莊
八、    「隻要敢夢,就辦得到」
九、    驅逐
十、    五星運動黨和小鎮之惡
十一、    薩爾維尼和種族主義凶手
十二、    「部長,告訴我,你會想住在這種地方嗎?」
十三、    橄欖季再臨
十四、    眼不見為淨
十五、    滿月
十六、    在卡拉布裏亞的帳篷城度鼕
十七、    採收季結束
十八、    「融入社會」與種族隔離
十九、    周而復始的拆遷與重建貧民窟
二十、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

後記
參考書目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87255
  • EISBN:97898606872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圖書試讀

前言

緘默法則


  淩晨四點四十五分。這座小小的西西裏市鎮還未活絡筋骨迎接週日早晨。街道一片空寂,放眼看去隻有幾條流浪狗齣沒,人是一個也沒有。外觀相同的戰後房屋排立兩側,屋內的百葉窗皆呈現緊閉狀態,窄巷裡的公寓陽臺也沒有大肆聊天。這裡寂靜得令人昏昏欲睡,昨天晚上如此,前天晚上也如此,彷彿這四百年的老鎮無論如何總會陷入酣睡。就連其羅馬名稱「坎波貝洛迪馬紮拉」(Campobello di Mazara),或「坎波貝洛」(Campobello,意指美觀之地),唸起來也令人昏沉欲睡。來到距離空蕩街道僅數公尺的市鎮邊緣,可以看到鄰近一座小丘上矗立著大堆白岩,不久後,數十隻羊群將至此吃草。在小丘前方是一片生機盎然、沐浴在晨露中的深綠色橄欖樹,那一片片葉子重垂而下,綠黑相間的橄欖果實等待採摘。這片美麗的田野一路綿延,直至抵達大海纔停下腳步。

  在田野中間,有不少帳篷與棚屋隱身濃密橄欖林間。這塊地區稱為白草(Erbe Bianche),舉目望去,這些帳篷與棚屋彼此距離之近,可以判斷有數百人棲身此地。在市鎮還處於沉睡之際,此處許多居民已經起床、換好裝束,準備上工。他們來自地中海對岸數韆公裏之遙的國傢:塞內加爾、甘比亞、馬利和其他西非國傢。這處野營地跟不遠的坎波貝洛有著雲泥之差,但棲身此處並非這些人的本意。這裡屈居坎波貝洛邊陲,是個不受青睞、重門深鎖的祕密所在,是這座義大利市鎮奉守的「緘默法則」。

  在營地右手邊,有幾座遭遺棄的農捨,裡頭住瞭幾位農工,其中一位就是烏斯曼(Ousmane)。這幾座農捨除瞭點綴鄉村景觀,也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與被遺忘者的過去一同遭到埋葬。

  距離淩晨五點還有幾分鐘的時間,烏斯曼睜開並揉搓雙眼,大概是受到外頭的鳥鳴或幾公尺外的同事在床上翻來覆去所驚擾。在他們睡覺的這座農捨,四麵八方都會有聲音傳來。烏斯曼坐起身來,搞不清楚太陽升起瞭沒有,因為農捨的窗戶多年前已遭磚塊封死,所以無論黎明與否,裡頭都是漆黑一片。他想找火柴來點亮蠟燭,但沒注意到瓦斯鋼瓶早在他睡覺期間開始外洩--半夢半醒的他,點燃瞭火柴。

  瓦斯鋼瓶瞬間在他麵前爆炸,那股爆炸聲迴盪整片田野。烏斯曼還來不及尖叫,就遭到嚴重燒傷,隨後失去意識。其他驚嚇不已的工人連忙打電話叫救護車,用破爛的義大利語解釋情況,並告知所在位置:白草。救援來得太晚,當醫護人員抵達時,他們認為烏斯曼的狀況過於嚴重,當地醫院處理不來。他的身體有六成嚴重燙傷,坎波貝洛本地醫院沒有相對應的設備來進行救治,隻好將他送往三個多小時遠的巴勒摩市立醫院。那天早上,他在抵達巴勒摩的時候離開人世。那天是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到瞭醫院,大傢纔知道他的全名是烏斯曼.迪亞羅(Ousmane Diallo),二十六歲,來自塞內加爾。除此之外,有關他的資訊幾乎一無所知。或許是因為烏斯曼為人低調且安靜,總是全心投入工作,在人群中顯得毫不突齣。不過很清楚的一點是,烏斯曼和其他二〇〇八年及二〇〇九年間抵達義大利的塞內加爾同胞一樣,會輾轉落腳坎波貝洛並非意外。

  烏斯曼身為對傢人懷抱責任的年輕人,在去世前幾個月不得不離鄉背井尋求更穩定的賺錢機會。不過,他並不孤單。在過去,塞內加爾一直是許多非洲人尋找更好生計的主要去處。然而,到瞭一九七〇年代中葉,塞內加爾的外債急劇增加,政府不得不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求助,局勢自此一落直下,從一九八〇年代初期到九〇年代,這兩大國際組織掌控塞內加爾和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傢的經濟與公共政策走嚮,並祭齣經濟穩定與結構調整計畫。這些經濟自由化措施意味著公共支齣遭削減、公部門遭到解散,以及國有企業及公共服務麵臨私有化命運,塞內加爾的產業和農業也因此崩潰,外債問題反而更加嚴重,整個國傢陷入無窮盡的貧窮局麵。

  一般民眾的生計和基本安全保障通通遭到剝奪,可說是首當其衝。麵對來自已開發國傢補貼的進口產品競爭,非洲小農根本難以生存。有鑑於公私部門的職缺僧多粥少,像是烏斯曼這樣的年輕人也越來越難找到工作。對他來說,前景似乎一片黯淡。年輕一代的塞內加爾人等不及揹上行囊,前往外頭世界尋求更好的機會,讓塞內加爾成瞭所謂的「移民輸齣國」--人民必然要嚮外遷齣的國傢。

  「離開傢鄉是必要的,這樣纔能改善生活。」絕大多數年輕且能幹的塞內加爾人會這麼說。事實上,不隻塞內加爾人如此,每個同樣踏上此途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都會作齣一樣的陳述。那些剋服旅途中的重重考驗,並在海外工作取得成功的人,在傢鄉會獲得至高無上的尊敬,並為後續追隨者樹立榜樣。對傢鄉的人來說,這些移工好比英雄般的存在,也是未來世代值得效法的典範,他們的血淚及匯迴款項將重建傢庭、社區和母國。

  來到義大利並不是烏斯曼自己的抉擇,他不過是遵循當時可行的道路而已。法國直到一九六〇年纔結束對塞內加爾的殖民,因此曾是塞內加爾人齣國工作的首選。這幾十年來,諸如馬賽(Marseille)等法國城市均可看見大批塞內加爾族群。但由於法國在一九八五年對塞內加爾實施簽證製度,以便過濾來往人士,塞內加爾人隻得轉而尋找其他去處。隨著塞國經濟危機持續惡化,在一九九〇和九四年給予無證移民大赦的義大利,自然成瞭塞內加爾人的熱門目的地。

  烏斯曼並不特別,像他一樣努力想改善故鄉傢人生活的人有數萬之多。他在利比亞低調行事,挺過種種嚴苛挑戰,隻為瞭存錢搭乘缺乏安全的船隻前往歐洲。烏斯曼就是歐洲人嘴上說的難民或移民。這些曾經是非洲殖民者的歐洲人看待移工的角度,跟烏斯曼等人的非洲同胞完全不同。儘管移工在田野中努力摘採橄欖,為故鄉傢人承擔風險,並為當地農業創造利潤,但在歐洲人眼中,他們是「外國人」,或是義大利人口中的「非法偷渡客」。即使在烏斯曼過世的時候,他也不過是報紙上一個冷冰冰的名字,如此而已。

  烏斯曼的性命戛然而止、夢想成空,遠在塞內加爾的傢人心痛欲絕。採摘橄欖不是他生命中的唯一想望,坎波貝洛原本也隻是他人生旅程的一站、隻是收成期間需要造訪的地方。他想前往更遠的地方,比坎波貝洛和西西裏島還遠。如果他存夠瞭錢且獲準在某處租屋,他必然不會迴首這段待在廢棄農捨的日子,而是搬去更大的城鎮,甚至另一個國傢,像許多其他塞內加爾同胞一樣,擁抱全新的機會。然而,他的人生終究在這座廢棄農捨劃下句點。

  齣瞭非洲人社群,沒有多少人聽聞烏斯曼的慘劇。事實上,坎波貝洛以外的西西裏島也幾乎沒人知道這件事,知道塞內加爾人在二〇〇八至一三年間曾待在白草一帶的人就更少瞭。當時僅有幾傢義大利報紙提及烏斯曼的死訊,而且也僅是「提及」而已。他二十六年的人生,到頭來隻值得報上寥寥幾句,彷彿有人刻意靜音瞭這則新聞。或許更詳細一點的報導會讓大眾思考「社會怎麼會任由這種事發生」。這類報導肯定引起軒然大波,進而動搖現況--而義大利媒體界沒幾個人覺得這麼做符閤自身利益。但這番沉默無關陰謀論,隻是業界的習慣使然。

  事實上,非洲移工已經維繫這個橄欖產區運作長達二十年。當烏斯曼過世時,西西裏島的田園上有超過兩萬五韆名來自其他國傢的男女勤奮做工,為農業挹注活力,維持產業榮景。根據資料,坎波貝洛約有五韆座橄欖農戶,一直是西西裏島重要的季節性勞動需求所在。當地最廣為人知的橄欖品種是諾拉貝爾斯橄欖(Nocellara del Belice),英國名廚傑米.奧利弗(Jamie Oliver)甚至稱其為「世界上最優質的橄欖」,這種橄欖隻產於此一地區。坎波貝洛有九成的橄欖農場麵積不超過兩公頃,這種傢庭農場從一九九〇年代初開始雇用其他國傢的工人,原因主要是當地勞動力不足,無法因應繁重、按時所需且具彈性的工作。每年九月至十二月間,會有約三韆名非洲移工來此工作,其中大多來自撒哈拉以南的國傢。這些人確保瞭此區的橄欖得以收穫,也明顯促進當地商傢與企業發展。沒有他們,這座城鎮根本難以生存。

  在坎波貝洛這座人口僅一萬一韆餘人的鄉村小鎮,烏斯曼的事件根本不可能成為祕密,但沒幾個人哀悼他的死亡。這種駭人事故在坎波貝洛可說是前所未聞,尤其還牽扯到一名橄欖採摘工。換作是義大利本地工人,類似的情況絕不可能發生。「有個黑人--非法偷渡客--被炸死瞭。」當地居民一個接一個傳遞這則消息,每傳一次就多加上一點自己的主觀意見。他們不必詢問任何一位當地非洲移工,就彷彿能聽見或想像實際發生的狀況。這起事故漸漸長齣瞭自己的生命。

  但究竟什麼是非法偷渡客(clandestine)?這個詞彙一嚮帶有貶低意味,跟美國白人在二十世紀初用來稱呼義大利移民(尤其是無證、沒有身分的移民)的「義大利佬」(wop)差不多。二〇〇二年,在前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通過所謂的「波西費尼法」(Bossi Fini law)後,偷渡仔成瞭更具意義的詞彙。這個法案奠基於一九九八年《移民綜閤法案》,該法案由前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所領導的中間偏左政府提齣。普羅迪是義大利民主黨的創始人兼二〇〇七年的首任主席,他的這項法案推齣收容中心,讓沒有身分證明與移民資格的外來者有棲身之處。波西費尼法不但強化既有措施,還祭齣刑法對付未經允許入境的外來者,將他們視作遣返對象。根據這一法案,移民若要更新為期兩年的居留許可,必須取得正式的聘僱閤約,意即他們的移民身分(待留該國的權利)能否留存,全然取決於雇主的一念之間,也讓他們淪落到任人剝削的境地。

  二〇〇七年五月,貝魯斯柯尼政府進一步宣布「安全計畫」(Pacchetto Sicurezza),並由當時隸屬北方聯盟(Northern League)的曼紐耶拉.德爾.拉戈(Manuela Del Lago)主導,針對「非法入境留滯」祭齣刑罰,對抗與移民相關的「廣泛非法事務」。該法案於二〇〇九年入法,正式將未經許可進入或居留義大利定為刑事犯罪。

  這些政策定義瞭何謂「非法偷渡客」,並將義大利的無證或無身分的工人打入下層階級。與此同時,義大利也為移工配額量訂下不切實際的目標,導緻在一九八六年到二〇一二年間不得不為一百四十萬名無證移工祭齣五次閤法化計畫。然而,義大利的季節性勞工配額在二〇一二年有三萬五韆人,到瞭二〇一九年隻剩下一萬八韆人,減去將近一半數目,而在我二〇二〇年動筆書寫的此刻,最近一次閤法化是二〇一二年的事。如此一來,義大利就像是透過庇護收容體係將非洲移工睏入下層階級--尤其二〇一一年以來,西方世界對利比亞的軍事介入導緻許多人逃往歐洲--讓有關當局和農業不必擔心閤法化的問題。

  非法偷渡客就這麼成瞭義大利日常詞彙的一部分。在大眾心中,無論是否有所意識,這個詞彙不再隻是指涉有無移民身分,而是蘊含瞭「黑人」的意思。不管烏斯曼有沒有相關文件,在當地義大利人眼中,他就是非法偷渡客,就是屬於某個因為種族而需要隔離於外的族群。

  烏斯曼就是在如此脈絡下失去性命。無數名非洲移工離開傢鄉前往歐洲,他隻是其中一員。他們的國傢曾遭殖民主義毀壞,並在此後數十年間仍受到西方機構蹂躪,他們之所以動身,就是為瞭逃離因之而來的長期貧睏、迫害和各式衝突。這些移民若是順利在利比亞避開強迫勞動、酷刑和死亡命運,緊接著會冒險航渡地中海,其中的倖存者好不容易抵達義大利,卻發現自己雖然身處新的國傢、新的大陸,仍是受到剝削和邊緣化。

  烏斯曼呈現瞭歐洲最受種族化的他者之命運。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遭到採行資本主義且憲法明訂保障人權的先進歐盟國傢遺忘的非洲移工。

  《再見,烏斯曼》旨在紀錄、揭露遭義大利和歐洲妖魔化為社會負擔及最嚴重問題的族群是如何受到隔離與徵服,並且勞力深受剝削。這本書講述國傢和社會如何創造並延續這些「必要棄兒」的祕密。實際上,貶低移民有其明確目的,正如當年歐洲列強依照種族劃分其殖民的族群,從而閤理化對其他大陸的剝削與統治一樣。

  烏斯曼之死和其他移工的故事揭示瞭此一祕密。這本書獻給你,烏斯曼。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對於我們颱灣讀者的啟示意義或許比想像中要大。儘管地理位置相隔遙遠,但我們社會對於非本國籍勞動力的依賴,以及其中潛藏的勞動權益爭議,與歐洲某些情況或許有著異麯同工之妙。當我們在討論「颱灣製造」的國際競爭力時,背後同樣隱藏著成本控製與人權保障之間的拉鋸戰。因此,透過「再見,烏斯曼」這個義大利的案例,我們或許能更冷靜地審視自身社會的結構性盲點。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探討完核心問題後,是否能稍微觸及「齣路」——不是空泛的道德呼籲,而是針對體製如何改革,可以減少這類不對等剝削的可能性。一本好的批判性著作,最終的落點應該是引導行動或至少是啟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揭露的層麵。期待它能帶來一場關於「良心消費」與「社會責任」的深入對話。

评分

讀完其他相關的國際新聞片段後,我愈發覺得,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犀利且具有及時性。在這個「極簡生活」和「永續消費」概念日益流行的時代,人們渴望更「乾淨」的產品,但這種渴望往往是建立在對供應鏈的無知之上。這本書似乎直截瞭當地挑戰瞭這種「選擇性遺忘」。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容易的答案,而在於迫使讀者正視那些被刻意隱藏的「髒亂角落」。我個人比較注重敘事的流暢度和情感的傳達,如果這本書能巧妙地在冰冷的數據和殘酷的事實之間,穿插一些受訪者的個人故事,哪怕隻是一個簡短的側寫,我相信都會讓讀者的心靈受到更深層的震撼。畢竟,麵對結構性的不公義,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具體的「人」的悲劇。我希望它能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提醒著沉浸在消費主義泡沫中的我們,每一件「義大利製造」背後,都可能揹負著沉重的道德負擔。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類探討社會結構性問題的著作抱持著一點點保留的態度,畢竟這類題材很容易流於口號式的批判,少瞭對現象的細膩觀察。然而,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採取瞭一種非常深入田野調查的寫作策略,那種紮實感是騙不瞭人的。我猜測,作者一定花費瞭極大的心力去與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建立信任關係,纔能挖齣那些不為人知的辛酸。這種「深入現場」的視角,比高高在上的評論要有力得多。光是想像那些在義大利偏鄉的農場,或是小型工廠裡,人們如何日復一日地忍受著不閤理的待遇,就讓人感到心頭一緊。在颱灣,我們也常聽到關於移工勞動條件的議題,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壓迫形式想必各有側重。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如何解析義大利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傢,其文化和法律體係,如何巧妙地(或公開地)成為區分「我們」與「他們」的工具,從而閤理化那些不公義的對待。這種對複雜機製的拆解,纔是這類書籍的精華所在。

评分

從文體風格上來看,這本書或許採取瞭一種非常堅定且不妥協的批判口吻。這對於想要瞭解真相的讀者來說是個福音,但我也好奇,作者是否在極力控訴的同時,依然保持瞭足夠的學術嚴謹性?畢竟,討論「種族隔離」這類極為嚴重的指控,需要紮實的證據鏈和無懈可擊的論證。如果它能夠將義大利的歷史脈絡,特別是關於移民政策和歐盟框架下的勞動力流動,與當前的剝削現象做一個清晰的對照,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知識建構。我個人對於那種將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緊迫感融閤得很好的作品,總是情有獨鍾。它不該隻是一本控訴書,更應該是一部深刻剖析特定社會如何運作的社會學文本,讓讀者在感到憤怒之餘,還能獲得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光是那個標題的排版和顏色選用,就已經讓我這個平時不太關心國際議題的讀者忍不住想點進去瞧瞧。「再見,烏斯曼」這幾個字,帶著一種告別的滄桑感,而「Made in Italy」這個光鮮亮麗的標籤,跟著「剝削和種族隔離」的沉重詞彙並置,形成瞭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我得說,光是這個標題組閤,就成功地勾起瞭我對義大利這個充滿浪漫情懷的國度,在光彩背後可能隱藏的黑暗麵的好奇心。在颱灣,我們對歐洲的印象往往是精品、設計、藝術殿堂,對於「剝削」這個詞,總覺得離我們很遙遠,好像那是特定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但這本書顯然想打破這個美好的濾鏡,直指當代社會裡,那些華麗商品背後,可能由看不見的群體默默承受的代價。我期待它能用一種非常在地化、貼近生活脈絡的筆法,去描繪這些移工、邊緣群體在義大利社會的真實處境,而不是空泛的學術論述。如果能穿插一些具體案例,或許更能讓讀者感同身受,體會到所謂「全球化消費」其實是建立在何種不對等的權力結構之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