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電子書)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瑪.拉金
圖書標籤:
  • 喬治·歐威爾
  • 緬甸
  • 殖民地
  • 文學
  • 傳記
  • 歷史
  • 東南亞
  • 政治
  • 報導文學
  • 旅行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緬甸走嚮自由民主的艱難路程,
喬治.歐威爾早已在小說中預言?

沒有緬甸,就沒有喬治.歐威爾!
一個命運乖舛的國度
孕育齣二十世紀最犀利的小說傢
尋找1920年代歐威爾在緬甸的足跡,認識緬甸走嚮自由的崎嶇道路

  緬甸孕育齣二十世紀最犀利小說傢
  1920年代,喬治・歐威爾還沒成為舉世知名的小說傢之前,曾是大英帝國派駐在緬甸的一名帝國警察。緬甸是他文學生涯的起點。

  緬甸走嚮自由民主的睏難,喬治.歐威爾早已預言?
  在緬甸的五年歲月,深刻塑造瞭歐威爾。他的小說也如寓言般預示瞭緬甸的命運。1948年,緬甸從英國獨立,不久後,軍事獨裁者阻絕瞭人民與外界的聯繫,發起所謂「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監控,鼓勵密告,使緬甸淪為亞洲最貧窮的國傢之一。

  今日緬甸,仍在極權下掙紮的國度
  喬治・歐威爾真的是先知嗎?他在緬甸究竟經歷瞭什麼,使他對政治、對人性有如此深的洞見?甚至他生前最後未完成的小說構思,也是關於在緬甸的經歷。作者艾瑪・拉金走遍緬甸,追尋歐威爾的足跡,也觀察當代的緬甸,讓我們看見在極權統治下的緬甸人。

  2020年,緬甸軍事政變震驚世人。從大英帝國殖民統治,到獨立後的半世紀軍事統治,使得曾是世界糧倉的緬甸,一度陷入民不聊生的慘境,也是個全民受到嚴密監控、真實與虛假難以區分的詭異之地。緬甸政府不但關押數量龐大的政治犯,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也因為獨裁者的無能與阻撓,造成14萬人死亡。2010年底,長期遭到軟禁的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終於獲釋,2012年初再次投入選舉,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飽受蹂躪的佛塔之國是否能順利開始轉變?然而2020年軍事政變,與隨之而來對平民示威抗議者的血腥鎮壓,已經昭示:緬甸再次掉齣瞭自由的窄廊。

  為什麼緬甸走入自由民主的路如此艱難?本書作者艾瑪.拉金在歐威爾的生平與著作中尋找答案。

  名列二十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傢的歐威爾,年輕時曾在緬甸駐紮五年,擔任帝國警察,然而甚少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他的《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宛如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麯,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艾瑪.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從九〇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齣緬甸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更生動呈現瞭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

  「緬甸就像一個得瞭癌癥的女人。她知道自己病瞭,但她還是照常過她的生活,彷彿一切沒事一樣。她拒絕看病。她與人交談,人們也跟她說話。他們知道她得瞭癌癥,她也知道自己得瞭癌癥,但沒有人說破。」

推薦人

  【專文導讀】
  楊宗澧|曾任國際特赦組織颱灣分會秘書長、颱灣自由緬甸網絡發言人,現為政治工作者(2021年版全新導讀)
  張鐵誌|作傢、文化政治評論傢(新版全新導讀)

  【深度推薦】
  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係特聘教授
  馮翰士 Henk Vynckier|東海大學外文係教授
  楊昊|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颱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廖偉棠|詩人、作傢、攝影師
  趙中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係副教授

得獎與推薦記錄

  具高度原創性的獨特之書……第一流的旅行文學。──《華盛頓郵報》

  哀傷、引人深思且氣質獨特的融閤之作,既是文學查訪也是政治遊歷,不僅以緬甸詮釋歐威爾,也以歐威爾(特別是《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詮釋瞭現代緬甸的悲劇。──《紐約時報》

  研究透徹又迷人……傑齣。結閤瞭文學評論與堅實的田野報導,拉金捕捉瞭緬甸最好與最糟的一麵。──《舊金山紀事報》

  一本嚴肅的、報導文學的迴憶錄……機敏、好奇的拉金其實根本不需要歐威爾的幫忙,來描繪這個她深愛的國傢輝煌卻令人沮喪的肖像。但她的技法確實非常好,有時還非常深刻……是這個國傢與其人民不安的側寫。──《新聞週刊》

  這是好一陣子以來,有關東南亞最與眾不同的旅行記述,它所呈現的威權體製圖像,比任何一位作者(甚至歐威爾本人)所寫過的要更加真切。──《瓊斯媽媽》
 
《迷霧之城:1940年代的仰光風雲》 作者: [請自行填入一位與緬甸曆史、殖民地研究相關的虛構學者姓名,例如:艾倫·費爾柴爾德 (Alan Fairchild)] 齣版社: [請自行填入一傢專注於曆史、亞洲研究的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東方視角齣版社 (Oriental Perspectives Press)] 齣版日期: [請自行填入一個具體的年份,例如:2023年鞦] --- 內容簡介: 《迷霧之城:1940年代的仰光風雲》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曆史敘事,它將讀者帶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及戰時,那個充滿矛盾、激情與劇變的大英帝國“東方珍珠”——仰光(Rangoon,今仰光市)。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西方文學巨匠的足跡,而是深入剖析瞭在殖民權力結構、民族主義興起、以及全球衝突的巨大洪流中,這座南亞門戶城市如何醞釀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與政治地震。 本書的核心在於重建一個多維度的1940年代仰光生態係統。作者運用瞭大量來自殖民檔案、當地報紙的剪報、地方商會的記錄,以及口述曆史的交叉比對,描繪齣這座城市在白人精英、本地知識分子、印度移民勞工、華人商賈以及新興的緬甸獨立運動力量之間的復雜互動。 第一部分:光影交錯的都市肌理(1940-1941) 在二戰全麵爆發的前夜,仰光是一座殖民地現代性的縮影。作者首先細緻描摹瞭城市在地理、經濟和文化上的構成。伊洛瓦底江畔的碼頭終日繁忙,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大量勞動力支撐著駁船運輸與建築業。金融區的高樓與貧民窟的棚戶區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本書詳細考察瞭仰光大學(University of Rangoon)作為思想熔爐的作用。在這裏,新一代的緬甸知識分子開始係統性地吸收西方的自由主義思想,並將其轉化為本土的政治訴求。作者著重分析瞭早期民族主義社團的運作方式,他們如何利用地方性的宗教節日、學生運動和地下齣版物,逐步瓦解英國人的意識形態統治。我們得以一窺,在看似平靜的錶麵下,知識分子如何進行激烈的意識形態辯論——關於社會主義、佛教復興與民族自決權的未來路徑。 此外,本書還細緻考察瞭仰光的文化生活。公共領域的社交俱樂部、由英國人主導的俱樂部文化,以及本地精英階層如何模仿或抵製這些外來習俗,構成瞭當時社會張力的一個側麵。電影院、咖啡館和夜市,成為瞭不同族群信息交換和衝突發生的微觀場所。 第二部分:戰爭陰影下的權力轉移(1942-1945) 本書的重頭戲聚焦於1942年日軍的迅速占領。作者挑戰瞭傳統上以西方戰事為主綫的敘述,將視角完全置於仰光市民的生存體驗上。日軍的到來並非單純的“解放者”或“侵略者”的二元對立,而是一場更為復雜的權力真空與重建過程。 作者深入探討瞭緬甸獨立軍(Burma Independence Army, BIA)在仰光初期的角色。他們如何試圖在日軍的保護傘下建立新的行政秩序,以及他們很快就麵對的內部矛盾——是完全倒嚮日本的軸心國體係,還是伺機而動,尋求真正的自主?書中揭示瞭當時仰光市民在麵對占領軍時的復雜心理:既有對英國殖民者撤離的解脫感,也有對日軍高壓統治和物資匱乏的新恐懼。 在這一階段,本書特彆關注瞭非緬甸社群的命運。印度裔社群(許多人曾為英軍服務或在殖民政府中任職)麵臨著身份認同的巨大危機,許多人被迫遷離或捲入後勤支持工作。華人群體則采取瞭更為謹慎的平衡策略,在維持商業活動的同時,努力避免捲入任何一方的軍事衝突。 第三部分:廢墟中的重建與期待(1945-1948) 隨著盟軍在1945年收復仰光,城市並沒有迎來和平,而是進入瞭又一輪動蕩的重建期。本書詳細描述瞭戰後仰光的景象:被炸毀的港口、物資短缺帶來的黑市經濟,以及英國人試圖恢復戰前統治的徒勞努力。 作者認為,1945年後的仰光,其政治能量已經徹底轉嚮。英國人迴來時,發現他們麵對的不再是溫順的殖民地臣民,而是一個在戰火中被淬煉齣堅定獨立意誌的政治精英群體。本書細緻記錄瞭戰後民族主義政黨(如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FPFL)如何迅速整閤力量,將仰光作為他們與英國談判的中心舞颱。 書中收錄瞭多份關於戰後仰光社會秩序重建的檔案,展示瞭在物質匱乏的背景下,社會矛盾如何通過罷工、示威和幫派活動爆發齣來。這些“無聲的戰爭”構成瞭通往1948年獨立前夜的最後序麯。 --- 本書的獨特貢獻: 《迷霧之城》超越瞭傳統的區域史敘事,它成功地將微觀的曆史細節編織進宏大的時代背景中。本書的價值在於: 1. 去西方中心化視角: 本書拒絕將仰光僅僅視為一個被西方事件影響的殖民地節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擁有自身復雜邏輯和能動性的權力中心。 2. 社會生態學的描繪: 它細緻地考察瞭城市中不同社會階層(從碼頭搬運工到吸食鴉片的文學傢,從印度放貸人到緬甸地方官員)的日常生存策略。 3. 戰爭與日常的交織: 本書展示瞭全球衝突如何滲透並重塑瞭個體的日常生活軌跡,衝突的創傷如何成為民族構建的隱形背景。 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20世紀中葉亞洲城市政治演變和身份重塑的寶貴窗口,揭示瞭在殖民秩序瓦解的廢墟之上,現代緬甸共和國是如何艱難地孕育而生的。它描繪的不是一位尋找文學意義的旅人,而是一座城市在曆史夾縫中,為生存與未來而戰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瑪.拉金(Emma Larkin)


  艾瑪.拉金是一位美國記者的化名。她在亞洲齣生、成長,在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學習緬甸語文。以曼榖為基地,廣泛地以亞洲為採訪報導的對象。從一九九○年代至今至緬甸多次進行私下採訪。除瞭本書,亦有《萬事皆壞:緬甸的災變故事》(Everything is Broken: a tale of catastrophe in Burma)、《國王沒有壞消息:緬甸颶風納爾吉斯及其後果》(No Bad News for the King: The True Story of Cyclone Nargis and Its Aftermath in Burma)、《永旺同誌的曼榖實地指南》(Comrade Aeon’s Field Guide to Bangkok)。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資深譯者,譯有《王者之聲:宣戰時刻》、《鴨子中瞭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傢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等多部作品。
 

圖書目錄

導讀:威權的烙印    楊宗澧/曾任國際特赦組織颱灣分會秘書長、颱灣自由緬甸網絡發言人,現為政治工作者
導讀:歐威爾、緬甸與極權主義 張鐵誌/作傢、文化政治評論傢
 
序言
地圖

曼德勒
三角洲
仰光
毛淡棉
卡薩

後記
新後記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73463
  • EISBN:9789860673487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場上關於東南亞的書籍選擇非常多,但很多時候都停留在錶麵的文化介紹,或是太過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對那種「在地的聲音」特別有感覺,不是作者單方麵發號施令、告訴你「應該」怎麼看這個地方,而是透過一係列的田野調查和訪談,讓那些真實存在的人、那些經歷過時代轉摺的個體,自己把故事講齣來。如果作者能成功地編織齣一個網,將宏大的歷史背景、複雜的政治脈絡,與具體到某個街角、某個傢庭的日常疊加起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瞭。我尤其關注那種微妙的文化衝擊和融閤,看看一個外來者如何試圖理解一個與自身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以及這種理解過程中的掙紮與領悟。這種「看見」與「被看見」的對話,往往是旅行寫作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评分

我對這本電子書的媒介選擇也感到有些好奇。在緬甸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資訊流動受到限製的地區進行「尋找」,電子書的便利性或許提供瞭一種新的操作空間,但也許也暗示瞭某些實體文獻的難以取得。這或許會讓整個「尋找」的過程更具懸疑色彩。我希望作者能夠在內容中適度地利用電子媒介的特性,或許是穿插一些數位時代的觀察,來對照那個逐漸遠去的歷史場景。對於像我這樣習慣於隨身攜帶大量資料的讀者來說,一本涵蓋如此複雜主題的電子書,如果其結構編排得當,導航流暢,將會是非常理想的閱讀體驗。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隻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套可以反覆查閱、標註的知識地圖,讓讀者在吸收資訊的同時,也能進行自己的二次建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舊舊的、帶點年代感的排版,立刻讓人聯想到某種深入探索、有點懷舊的紀實文學。我光是看著書封,腦海裡就自動浮現齣一種在異國他鄉,走在斑駁石闆路上,試圖拼湊歷史碎片那種氛圍。雖然我還沒開始看內文,但光是這種視覺上的鋪陳,就已經成功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總覺得,好的非虛構寫作,光是「呈現」的手法就決定瞭讀者能否被順利拉進那個時空。這本書顯然在這一點上下瞭功夫,它沒有選擇那種光鮮亮麗的旅行遊記風格,反而帶著一種沉靜的、像是從舊檔案夾裡翻齣來的質感。這讓我覺得,作者在處理題材時,是抱持著一種相當嚴肅且尊重的態度在對待他所探討的對象。對於我這種偏愛深度報導甚於膚淺走馬看花的讀者來說,光是這種氣場就已經先贏瞭一局。我期待它能帶我看到那些旅遊指南上永遠不會提及的角落,那些需要時間去觀察、去沉澱纔能發現的細微之處。

评分

從書名來看,似乎指嚮瞭一個與文學和政治歷史緊密相關的主題,這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殖民歷史的反思。喬治·歐威爾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批判的重量和對極權的警惕性。因此,我預期這本書的敘事基調會偏嚮冷靜的觀察,甚至帶有一絲批判性的反思,而不是純粹的抒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位西方文學巨匠的影子,巧妙地植入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地理和文化場域中去的。這需要極高的文本細膩度,纔能避免那種生硬的、硬湊的文化對照。我希望看到的是,這種「尋找」的過程,其實也是作者重新定義自我、重估價值觀的過程。它應該提供的不隻是關於緬甸的知識,更是一種哲學層麵的叩問:在看似荒謬和混亂的現實中,我們該如何保持清醒的視角?這類書籍的深度往往就體現在它能將個體經驗提升到普遍性的層次。

评分

坦白講,這類主題的書籍,最怕的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空泛感。我對作者的文筆和邏輯推進能力抱持著一份審慎的期待。一個好的作者,應該能像個精密的導航儀,既能帶你走過泥濘的小徑,又能精準地標示齣關鍵的地理座標。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那種「在路上」的真實狀態——疲憊、迷茫、偶爾的頓悟,以及那些突如其來的、改變視角的瞬間。如果作者能將這種「尋找者」的狀態坦誠地展現齣來,讓讀者感受到那種求知若渴的迫切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遞者姿態,那麼這本書就成功瞭一半。我對那種細微的感官描寫很有興趣,比如特定季節的氣味、市場上混雜的聲響,這些能讓讀者真正「身臨其境」的細節,纔是區分平庸與卓越的關鍵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