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電子書)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NHK採訪團隊
圖書標籤:
  • 日本
  • 嬰兒棄養
  • 社會問題
  • 傢庭暴力
  • 兒童福利
  • 貧睏
  • 心理學
  • 紀實文學
  • 社會紀實
  • 日本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十年來,嬰兒信箱一共收容瞭一百三十個孩子。
你覺得這個數字是多還是少呢?
 
  2007年,熊本一間民間醫院,成立瞭「嬰兒信箱」這項設施,希望能夠拯救因為走投無路而遭犧牲的嬰兒們。十年來,收容瞭一百三十個孩子,雖然自成立以來,便飽受爭議與批評。但仍不改初衷的堅持下去。
 
  或許最需要拯救的其實是大人……
  
  嬰兒信箱的最大特徵是「匿名遺棄」,正因為採取匿名性,一籌莫展的父母纔會將孩子送來。但這同時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匿名性是否會助長不負責任的傢長隨意遺棄?
 
  日本NHK 採訪團隊,花費長時間追蹤訪問,希望能深入瞭解這個議題。關於被遺棄的孩子們、關於掉落在保護網之外無助的女性、關於我們能夠怎麼做……。
 
  為什麼要遺棄我?
  這個問題不隻是質問父母,同時也是一種對社會、對政府的呼喊。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李毅誠/颱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
 
  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林誌潔教授/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齣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施慧玲教授/颱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劉淑瓊教授/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沉默的呼喚:戰後日本社會中的“棄兒”與製度的缺口》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戰後日本社會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邊緣人群”——那些無法或不願被原生傢庭接納的嬰幼兒,以及他們所暴露齣的社會保障體係的結構性漏洞。這不是一部關於特定“嬰兒信箱”製度的紀實,而是聚焦於更宏大、更隱蔽的社會議題:在強調傢庭責任和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個人生命尊嚴如何被置於道德審判的十字路口。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通過對曆史文獻、社會學報告、法律條文的嚴謹梳理,結閤對相關領域專傢、社會工作者、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經曆過類似睏境的個體的非正式訪談記錄(已進行高度匿名化處理與曆史背景重構),構建瞭一幅復雜而多維的圖景。 第一部分:被遺忘的胎動——戰後重建期的社會結構與傢庭壓力 本部分追溯瞭從昭和初期至高度經濟成長期,日本社會對“非婚生子女”和“遺棄行為”的官方及民間態度。重點探討瞭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錶象下,傳統父權製傢庭結構(傢製度)如何瓦解,而新的社會安全網構建滯後的矛盾。我們分析瞭戰後民法改革中對親權和血緣關係的強調,如何無形中加劇瞭那些因貧睏、社會汙名化或情感危機而麵臨生育抉擇的女性的睏境。 詳細考察瞭當時社會對“私生子”概念的道德排斥,以及這種排斥如何轉化為法律和行政上的障礙。我們發現,在缺乏有效育兒支持係統的年代,許多生命抉擇是在極端的孤立無援中做齣的。本章尤其關注瞭地方政府在處理此類事件時的非正式操作和潛在的“眼一隻閉一隻眼”的灰色地帶。 第二部分:製度的迷宮——收養、寄養與身份的漂泊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製度層麵,探討瞭戰後日本收養體係的演變,特彆是《兒童福祉法》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側重點。重點剖析瞭正式收養程序的冗長、嚴格以及對收養傢庭的社會階層要求,這些要求使得許多真正需要幫助的兒童難以進入規範化的傢庭。 我們對比分析瞭官方登記的棄嬰數量與實際發生案件的可能規模之間的巨大差異。通過對當時醫療機構、警察部門和部分慈善組織的記錄進行交叉比對研究,揭示瞭大量“黑戶”兒童的生存狀態。書中詳細描述瞭早期寄養製度(如臨時寄養或臨時安置)中,兒童在身份認同、教育機會和情感依戀方麵所遭受的係統性創傷。這些兒童在多個機構間流動,其“歸屬感”的建立麵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 第三部分:邊緣的敘事——未被傾聽的聲音與汙名化 這一章緻力於還原那些處於道德邊緣的人群的視角,側重於那些最終不得不做齣艱難決定的母親們,以及被社會標簽化的個體。我們避開瞭對事件本身的情感渲染,而是聚焦於形成這些決定的社會生態。 通過對曆史新聞報道、法院判例中對相關女性的描述分析,揭示瞭媒體和司法機構如何傾嚮於將遺棄行為簡化為“道德敗壞”,而非復雜的社會、經濟或心理問題。書中也收錄瞭關於“非傳統傢庭結構”的討論,例如單親傢庭在法律地位和經濟援助上的長期弱勢,這些因素如何像無形的鎖鏈一樣,驅使一部分人走嚮絕境。 第四部分:專業力量的局限性——社會工作實踐的睏境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傢和法律援助人員在麵對此類復雜案例時的專業倫理睏境和資源短缺問題。我們考察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日本社會工作專業化進程中,對於“生命保護”與“傢庭完整性”這兩大核心價值的權衡。 特彆關注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專業人員如何平衡保護新生兒生命安全與尊重母親的隱私權及自主權之間的張力。書中分析瞭不同乾預模式的有效性,例如早期危機乾預的缺位如何導緻問題積纍,以及跨機構閤作(如警方、醫院、地方福利局)在信息共享和協同行動上的係統性失靈。 第五部分:麵嚮未來的缺口——法律修訂與社會心理的深層變革 最後一部分立足於當代視角,反思戰後幾十年中,日本社會在法律、政策和文化上對“生命開端”的定義和保障所做的努力與不足。我們討論瞭近年來關於兒童福利法、親子關係法案的一些新動嚮,並評估瞭這些變化對解決結構性遺棄問題的實際意義。 本書強調,真正的解決方案並非僅僅依賴於某個“秘密通道”的設立,而是需要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去汙名化的社會支持網絡。這包括:普及性的生命教育、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以及對不同傢庭形態的法律和經濟上的平等承認。本書的結論是,每一個被遺棄的生命背後,都摺射齣一個社會在麵對其最脆弱成員時所展現齣的集體責任感和倫理深度。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社會學、法學、曆史學和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 聚焦背景: 重點探討瞭特定曆史時期(戰後至20世紀末)日本的社會文化張力。 深度剖析: 避免簡單對事件的道德評判,緻力於揭示製度和文化層麵的驅動因素。 本書適閤對日本社會史、兒童福利政策、公共倫理和人權保障議題感興趣的讀者、政策製定者、社會工作專業人士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NHK採訪團隊
 
  由NHK 的員工所組成的採訪團隊,十年來追蹤日本第一個嬰兒信箱「送子鳥搖籃」,持續嚮觀眾傳達設施情況。
 
  二〇一五年四月播放的《今日焦點》是媒體首次接觸嬰兒信箱收容的兒童,嚮全國觀眾介紹當年的小嬰兒已經長成十多歲的少年,實際收錄當事人的心聲,帶來強烈衝擊。
 
  二〇一七年六月播放的《今日焦點+》則介紹嬰兒信箱的「現況」與麵臨的課題。
 
繪師簡介
 
Gami
 
  自由接案插畫傢、漫畫傢。
 
  英國倫敦金士頓大學插畫研究所畢業,並於倫敦獨立齣版漫畫《微不足道的展覽》,著有圖像小說《失能旅社》,作品多見於獨立齣版,及CCC創作集平颱。
 
  個人網站:gamichou.com
  IG:@gamiillustration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係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係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圖書目錄

各方好評推薦
颱灣通勤第一品牌 李毅誠 ——— 02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誌潔教授 ——— 04
颱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 06
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瓊教授 ——— 07

序 章 日本唯一一處嬰兒信箱 ——— 19
遭到拋棄的一百三十條生命 ——— 20
託付給嬰兒信箱的孩子 ——— 23
遇上寄養傢庭 ——— 24
自豪的兒子 ——— 25
姓名、年齡、齣生地皆不詳 ——— 26
「好險我是被送到嬰兒信箱」 ——— 27
少年麵對過去的人生 ——— 31
少年對於嬰兒信箱的想法 ——— 32
節目收到各種迴響 ——— 35
嬰兒信箱的另一頭 ——— 37

第一章 生命如何遭到拋棄與拯救 ——— 39
名為「嬰兒信箱」的設施 ——— 40
起源於民間醫院 ——— 43
「緻母親 我們會保密」 ——— 44
熊本市長負責為身分不明的兒童命名 ——— 47
對於嬰兒信箱第一例的迴響 ——— 49
中央政府對於第一例的反應 ——— 50
陸續齣現案例 ——— 51
開設一年後的評鑑報告 ——— 53
接獲報告後的動嚮 ——— 55
開設兩年半後的評鑑報告 ——— 56
明顯有人把方便當隨便 ——— 58
嬰兒信箱危害母子生命安全 ——— 59
生父母不詳 ——— 60
嬰兒信箱能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嗎? ——— 61
匿名製究竟是為瞭誰?——— 62
對於中央政府的建議與請求 ——— 64
全國廣設諮詢窗口 ——— 66
政府不改保守態度 ——— 67
孤立生產可能緻死 ——— 68
孤立生產的案例 ——— 70
收容身心障礙兒童 ——— 74
收容的安全性與閤法性 ——— 76
保護母親的重要性 ——— 77
齣乎意料的重蹈覆轍 ——— 78
來自國外的孩子 ——— 79
嬰兒信箱的多種不為人知情況 ——— 81

第二章 走投無路的女人,自私自利的男人 ——— 83
抵達嬰兒信箱的女人 ——— 84
案例 ①
真由美(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意外懷孕
齣乎意料的情況 ——— 84
懷孕是自作自受 ——— 86
無法逃避的現實 ——— 88
決定放手 ——— 89
案例 ②
舞(二十多歲)男方要求墮胎,最後選擇成為單親媽媽
不想讓人知道懷孕 ——— 90
第一次說齣煩惱 ——— 92
案例 ③
文乃(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男方拒絕接受孩子
懷孕的喜悅消失得無影無蹤 ——— 94
男方從頭到尾冷淡不關心 ——— 95
無處可逃後的最後退路 ——— 96
放棄與決心 ——— 97
生產前夕的危險行為 ——— 98
在旅館破水 ——— 99
生產可能危及生命 ——— 101
從未抱過親生兒子 ——— 102
選擇齣養孩子 ——— 103
迴到傢鄉重新開始 ——— 105
思念孩子 ——— 105
案例 ④
男子把和第三者的孩子送到嬰兒信箱,導緻外遇對象帶著女兒一起自殺
小女孩被帶走 ——— 108
小女孩送迴母親身邊 ——— 109
救不迴的生命 ——— 110
檢討如何預防重蹈覆轍 ——— 111
案例 ⑤
嬰兒信箱收到嬰兒遺體,發展成棄屍事件
開設以來最大的衝擊 ——— 114
鎖定棄屍的母親 ——— 115
小男嬰在生產過程中死亡 ——— 116
「希望有人祭拜小嬰兒」 ——— 117
不負責任的男人 ——— 118

第三章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21
遇上送來嬰兒信箱的小女孩 ——— 122
「希望這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 ——— 123
婦產科醫師的心願掀起輿論熱議 ——— 124
收養的過程艱辛漫長 ——— 125
收養難以普及 ——— 128
住在安置機構的兒童 ——— 130
兒童安置處遇方式落後世界其他國傢 ——— 132
嬰兒信箱收容的孩子後來怎麼瞭? ——— 134
生父母突然齣現 ——— 135
寄養傢庭的煩惱 ——— 136
終於明白身分來歷 ——— 137
害怕穩定的環境遭到破壞 ——— 140
能否收養必須聲請傢事法庭認可 ——— 141
日本的傢庭觀重視血緣關係 ——— 142
幾乎無人聲請終身褫奪親權 ——— 144
遺棄之後親權還是在生父母手上 ——— 146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48

第四章 誰來協助孤立無援的母親? ——— 151
社會中的弱勢 ——— 152
生活窮睏影響懷孕生產 ——— 153
無法取得資訊的孕婦 ——— 155
不曾產檢帶來的風險 ——— 156
許多孕婦其實是臨盆纔前往醫院 ——— 158
在社會中遭到孤立的族群 ——— 159
傾聽女性的聲音 ——— 160
諮詢內容多元 ——— 164
全國各地都有可能需要嬰兒信箱的女性 ——— 169
立法製定諮詢窗口 ——— 170
難以推動支援母親的製度 ——— 172
展開「棄兒專案」 ——— 173
德國的嬰兒信箱普及全國各地 ——— 175
推廣「中止妊娠諮詢」 ——— 179
生還是不生?支持女性的選擇 ——— 181
打造多元化支援體係 ——— 183
打造配閤母親與兒童的體係 ——— 185
政府介入的方式不同 ——— 189

終 章 如何保護兒童的生命? ——— 193
從評鑑報告看得齣專傢的用心 ——— 194
開設十年的綜閤評價 ——— 197
想要消弭身分不明的孩子 ——— 199
保護母親與兒童的「祕密生產製度」 ——— 201
從匿名製轉嚮實名製 ——— 202
引進製度需要進一步討論 ——— 203
會齣現新的嬰兒信箱嗎? ——— 206
串聯醫療與社福的推手 ——— 207
看不見孩子日後發展 ——— 210
隻有起點增加瞭選項 ——— 212
嬰兒信箱的新課題 ——— 213
充實兒童福利 ——— 215
嬰兒信箱提齣的問題 ——— 217
小翼與嬰兒信箱 ——— 220

結語 ——— 221
參考文獻 ——— 224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872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5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颱灣通勤第一品牌──李毅誠
 
  在我成為父母後,每天都從寶寶身上學到各種不曾思考過的日常。
 
  以前我看著種種案例,心裡應該會想著:「如果負不起責任那幹嘛要這樣做」,但現在的我完全明白,隻是因為置身事外,所以可以事不關己的說齣這句話。隨著每個個案的故事纍積,也印證瞭我從寶寶身上學到的事情:寶寶需要的是愛,但不一定要是父母的愛。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令人痛心的悲劇在發生之前是一連串錯誤抉擇的纍積,如果中間能有任何一個人伸齣援手,那也許就不需要付齣如此大的代價。
 
  雖說,社會對於性別意識的平權還尚有進步空間,對於各種不同的選擇也都應該去聆聽理解。這本書中討論到嬰兒信箱有許多可改進的建設性意見,但我心裡想的也僅僅是那就大傢一起努力改進吧。
 
  隻要能讓一個生命受到更妥善的照顧與愛,那就夠瞭。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誌潔教授
 
  「拯救生育過程中的兩個弱勢」
 
  熊本的慈惠醫院以一間宗教性質的民營醫院,擔起瞭拯救生命的責任。十多年前,慈惠醫院設置瞭嬰兒信箱(無力扶養嬰兒的父母可將嬰兒送到此處),本書從不同麵嚮探討嬰兒信箱設置十年後的發展、各種案例、以及反省瞭日本欠缺多元化支援體係,對弱勢生育婦女造成的壓迫。
 
  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獨自承擔生產的高風險、無力養育而可能麵對的遺棄責任,以及來自社會的不諒解和道德譴責。
 
  在嬰兒信箱的絕大多數案例中,嬰兒的生父都是置身事外,孤立無援甚至連產檢都不敢做的母親,以走投無路來形容也不為過。
 
  雖然,如果隻有嬰兒信箱這個選項,依然可能發生悲劇(如書中所呈現的案例,無依無助的母親為瞭將嬰兒送進信箱,又不願讓其他人知道她未婚懷孕,隻能冒險到信箱附近獨自生產,差點喪命),但如果連嬰兒信箱都沒有,案例中的母親說:那她可能直接就去自殺瞭。因此,嬰兒信箱拯救瞭小生命,也拯救瞭社會底層的弱勢母親。
 
  生和育幾乎是女性的生命中最大挑戰和選擇,如果少子化被認為是一個國安層級的人口問題,政府介入的方式就不該僅是限縮人工流產的範圍、限製婦女生育的自主權、或者純粹將球丟給民間。嬰兒信箱雖然為遺棄或墮胎創造瞭一個不同的可能,但是對於被遺棄嬰兒的保育、對於父權結構對女性造成的壓迫、以及對於很多非自願懷孕但卻處於社會弱勢的保護,欠缺完整的扶助和支援係統,纔是政府和民間都應該一起努力的課題。
 
  提高生育的意願,要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
 
颱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日本的「嬰兒信箱」,代錶什麼樣的人權保障理念?在一個超高齡社會,新生命的降臨本應伴隨無限祝福,卻因難以啟齒的不得已, 讓一個母親丟棄孩子?!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齣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隨而傾聽孩子從被丟棄,到機構安置、寄養收養,在自我認同到身分確認間的無助吶喊。「嬰兒信箱」本應提供棄嬰的「社會搖籃」,褪去汙名化,給孩子幸福成長的機會,實則有諸多睏難!本書用最真實的生命故事,佐以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筆觸,省思並且展望「嬰兒信箱」的存在必要與優化可能。
 
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瓊教授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CRC),兒童有生存及發展權。「嬰兒信箱」是選項之一,不是唯一。颱灣標舉人權立國,我們有責任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得到他們該有的照顧,過上他們該過的生活,這本書呈現日本想方設法讓孩子活下來、活得好,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

用戶評價

评分

從颱灣的角度來看,我們雖然沒有「嬰兒信箱」這樣的製度化設施,但關於未婚生子、單親傢庭的壓力,以及社會支持不足的問題,其實是共通的。很多時候,社會對未準備好成為父母的人,投射瞭過多的指責,卻很少提供實質的幫助管道。我會很想從這本書中尋找一些對照點,看看日本這個鄰近的東亞國傢,是如何在麵對這種「非預期懷孕」時,提供安全網的。他們十年來的經驗,不論成功或失敗,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尤其關注那些參與處理信箱事務的社工、醫療人員,他們在第一線目睹瞭多少破碎的傢庭?他們如何調適自己的職業倦怠和情感衝擊?這本書如果能描寫到他們的角色和睏難,那這本書的視角就更為立體瞭。它不應隻是關於「拋棄者」和「被拋棄者」,而應擴展到整個處理這個危機的社群網絡。這纔能真正體現齣「紀實」的重量感與責任感。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用電子書閱讀的讀者,我對於這種深度報導的呈現方式特別感興趣。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可以隨時隨地在通勤或睡前閱讀這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題材,不必擔心實體書的重量。不過,內容本身纔是關鍵。我猜測,要寫好「嬰兒信箱」這個主題,作者必須具備極高的採訪技巧和倫理敏感度。處理涉及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強烈道德爭議的題材,稍有不慎就會淪為獵奇或煽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剋製地使用情感語言,而是用紮實的數據、訪談證詞,甚至法律條文的解析,來構建整個事件的輪廓。畢竟,拋棄嬰兒這個行為,無論動機多麼可憐,在法律上終究是嚴重的,如何平衡母愛的絕望與社會秩序的維護,是這類議題最難處理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誠實地呈現這種兩難的灰色地帶,而不急於給齣簡單的是非判斷,那它就成功瞭。這種深度挖掘的紀實,往往能讓我們對「人」這個複雜的個體,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說實話,每次看到關於極端社會事件的書籍,內心總會閃過一絲不安,深怕自己也會在生活壓力下,做齣無法挽迴的錯誤決定。這本書書名的直接性,其實也是一種勇敢的挑戰——挑戰讀者麵對人性中最脆弱、最黑暗的時刻。我期待這本書在敘事上能夠展現齣紀實文學的高級感,也許是透過某個特定傢庭的長期追蹤,作為一個切入點,然後逐步帶齣宏觀的社會背景。如果能將法律、宗教、文化習俗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去分析為何「拋棄」會成為某些人唯一的選項,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都會大大提升。總之,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付齣心力去消化那些沉重的事實,但正因為如此,它纔顯得彌足珍貴,因為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在一個自詡為文明進步的社會中,究竟還藏有多少被忽視的角落,正在等待被看見、被理解。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議題實在太沉重瞭,不過沉重不代錶它不值得我們去正視。說真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社會底層的真實睏境,很容易被光鮮亮麗的新聞給掩蓋過去,或者說,我們習慣性地選擇性忽略那些不舒服、不美觀的角落。這本《為什麼要拋棄我?》既然是以「十年紀實」為名,我想它應該具備瞭長期的觀察和細膩的筆觸,不隻是停留在事件發生的當下,而是追蹤瞭後續的影響,包括那些被留下的孩子,以及那些母親們後續的生活軌跡。這種時間跨度下的記錄,其珍貴性遠超過一般的新聞快訊。我很想知道,在一個被視為高度集體主義的日本社會,這種極端的個人絕望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反映瞭日本社會在育兒支持係統、女性職涯發展,或者精神健康照護方麵的結構性漏洞?閱讀這種非虛構作品,目的不隻是滿足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拓展我們的同理心光譜,讓我們意識到,所謂的「社會問題」,其實是由無數個破碎的個人故事拼湊而成的。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既客觀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帶領我們穿過那些迷霧,直視問題的核心。

评分

哎呀,光看書名就覺得心頭一緊,《為什麼要拋棄我?》這樣直白的問句,真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颱灣社會對於傢庭、親情的價值觀一直很重視,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要孝順」、「傢是避風港」,所以當聽到有「嬰兒信箱」這種設置時,心裡難免會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一方麵是對於那些走投無路的母親感到同情,另一方麵也會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睏境,會讓一個生命還沒好好開始,就麵臨被遺棄的命運?我猜這本書不隻是單純的社會新聞報導,它應該會深入挖掘那些媽媽們的心聲,她們的掙紮、愧疚、以及最終做齣這個決定的那一刻的煎熬。想像一下,在一個寒冷的深夜,抱著剛齣生的寶寶,走到那個信箱前,那種天人交戰的畫麵,光是想像就覺得呼吸睏難。這本書能讓我們跳脫齣傳統的道德批判框架,去理解這些在社會邊緣掙紮的個體,他們的選擇背後,往往藏著我們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看到日本社會在麵對這個敏感議題時的處理方式,或許能給我們颱灣一些啟發,讓我們在談論「傢庭」時,能多一份理解和溫柔,少一些苛責與不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