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呼吸法 (電子書)

佛陀的呼吸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平猷
图书标签:
  • 正念
  • 冥想
  • 呼吸法
  • 佛教
  • 禅修
  • 身心健康
  • 自我提升
  • 放松
  • 减压
  • 灵性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在家居士修習佛陀「安般念」──觀呼吸的日記,解讀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
  
  ◎本書分為法、法談、法行三部分,由闡述原典經論中佛陀的教導,到個人依法修學的體驗,更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解讀說明。
  ◎「欲知上山路,需問過來人」,收錄身為藝術家的作者所寫之〈木匠的日記〉,提供修行者最佳反觀修正、安般念修學之實踐範例。
  ◎附錄作者心中關注的佛法與雕塑創作理念、紀念先師楊英風教授文章,以及母親、家族的相關軼事等。

  
  解讀: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安般念的修習法,一本觀呼吸的日記。
  
  1997年,藝術家楊平猷皈依台南東密悟光法師之後,只帶了少數生活裝備,和一本《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的晨修誦本,開始了以禪修持咒取代藝術工作的旅美生涯。
  
  修行的功力是長期累積的。其以多年持之以恆的修行,依據對《清淨道論》所理解,及多年修習體驗,分享其所確信:「所有諸山法門,都可以開啟佛智。個人從精進中,也獲得名色分別智,及更高的智慧層次。」以及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安般念修習法」。
  
  作者每天醒來時,立即起床打坐,入定出定大約一小時。不賴床,而且僅睡木板床。白天作雕塑打工籌集生活之資,暇餘或當義工。
  天天、時時、分分、秒秒都在觀照心的安住,這是意志力的持之以恆。
  
  學呼吸的人,不能管一天多少個呼吸,一次只能管一個呼吸。
  管住一個呼吸的過程,就是管住當下,並體驗當下,而佛法就在當下。
  學佛不必為什麼,只學精進,體驗當下,當下就是一切。
  當下的世界,是一度空間的世界。
  一度空間是世界的最妙單位,只存在剎那之間。
  剎那與當下,不可計量,難以形容描述;
  只能感覺,只能體驗,是一個不可說的狀態。
  佛教徒所說的無常、空性、無我,都在一度空間的當下體證。
  「佛陀呼吸法」是證得當下最佳管道。
  
  本書所介紹的呼吸法,是依據《清淨道論》所理解,及多年修習體驗;也經明法比丘與張大卿老師的肯定,反覆整理的讀書心得報告。

  
《超越尘世的宁静: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一部带领你探寻内在平静,重塑生命质量的深度之作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却又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焦虑、压力、迷失感,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现代人的精神。我们渴望一种解脱,一种能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立足之地的稳定力量。 《超越尘世的宁静》正是为追寻这份内在平衡的现代人量身打造的一部指南。它并非一部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部融合了跨文化哲学、心理学洞察以及经过时间检验的实践方法的深度探索。本书的宗旨,是帮助读者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古代的深邃智慧与当代生活的具体挑战,从而实现心绪的真正安宁与生命的深度觉醒。 第一部分:现代困境的透视——我们为何迷失? 本书开篇,首先冷静而深入地剖析了当代社会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影响。我们不会停留在表面的抱怨,而是深入探究现代生活的结构性弊端。 1. 速度的陷阱与注意力的碎片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即时满足”的文化中。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无形中训练了我们的大脑习惯于快速切换和浅层处理信息。这种持续的刺激,如何侵蚀了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情绪调节的能力?本书将引用认知科学的研究,解释“持续分心”如何导致慢性压力和“目标漂移”。 2. 身份的构建与价值的迷失: 现代社会推崇“外在成就驱动”。我们的价值感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的标签、财富、职位或他人的认可。当这些外在支柱摇摇欲坠时,内在的自我便感到空虚。我们将探讨“表演型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从对外界评价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3. 情绪的压抑与身体的呼喊: 许多人学会了将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合理化”或“压抑”,认为这是成熟的表现。本书指出,未被处理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以生理疾病、人际关系障碍的形式显现。我们会详细分析情绪的生理学基础,强调接纳而非对抗负面体验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古老智慧的现代应用——寻找不变的锚点 在审视了现代困境之后,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穿越了数千年时空的智慧体系。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古籍,而是提炼出其核心操作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可立即应用的工具。 1. 哲学的静观之道: 我们将深入探讨斯多葛学派(Stoicism)关于“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教诲。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唯有专注于自身的判断、意图和行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思维框架练习,教导读者如何解构突发事件,将“外部干扰”转化为“内在训练的机会”。 2. 叙事疗法与自我重塑: 人类是叙事动物。我们通过不断讲述自己的故事来理解世界。如果你的故事是关于受害者、失败者或永恒的焦虑,你的生活也将围绕这些主题展开。本书会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叙事审计”,识别那些限制性的、不再适用的生命剧本,并鼓励创造一个更具力量感和目标感的新叙事。 3. 跨文化的仪式感与边界建立: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失去了对日常的尊重。本书将阐述仪式感(无论源于何种文化传统)如何帮助我们标记时间的流逝、划分“工作”与“生活”、“神圣”与“世俗”的空间。我们将探讨如何重新引入微小的、有意识的行动(如晨间的专注时刻、睡前的清理仪式),以重获对时间的主导权。 第三部分:实践工具箱——从知晓到做到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可操作性。理论最终需要落实在日常的点滴之中。这部分提供了深入而多维度的实践路径,旨在培养持久的内在韧性。 1. 专注力的精细化训练: 我们将探讨几种专注于“当下”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侧重于对感官输入的细微捕捉,而非仅仅是“放空大脑”。例如,如何将清洗碗碟、步行上下班等日常活动转化为一场感官的觉察练习,从而有效对抗心智的游移。 2. 面对不适的勇气: 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区之外。本书提供了一套“渐进式压力暴露法”,用于处理那些我们习惯性逃避的情绪和任务。这不是要你鲁莽行事,而是教你如何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逐步建立起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力,增强“心智肌肉”。 3. 创造性的转化空间: 我们鼓励读者发展至少一项“非功利性”的创造性出口——绘画、写作、园艺、乐器,任何不以盈利或效率为目的的活动。这类活动是心智的“减压阀”,它们允许大脑进入不同于解决问题或处理信息的模式,是恢复深度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关键途径。 4. 深度连接的艺术: 探讨如何进行更高质量的人际互动。这包括“倾听的深度”(不仅仅等待自己的发言时间)和“表达的清晰度”(清晰地传达需求而非指责)。真正的宁静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在人群中保持清晰、真诚的自我连接。 结语:成为你生命的主人 《超越尘世的宁静》旨在提供的不只是一个喘息的瞬间,而是一个持续的生命姿态的转变。它邀请读者放弃对完美状态的执着追求,转而拥抱过程的复杂性、人生的不确定性,并从中发现稳定且坚不可摧的内在核心。 本书相信,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物质上的富足或环境的完美,而是源于我们选择如何感知、回应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能力。拿起这本书,就是选择开启一段回归本源、重获主导权的旅程。内在的宁静,并非等待被发现的宝藏,而是需要被精心培育的生命花园。现在,是时候开始耕耘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平猷


  一九四三年生於台中縣清水鎮。台北師範藝術科,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雕塑組畢業。根據命算家的說法,他命帶文昌與華蓋,不僧則道。生來資質聰明有藝文天才,註定與佛道及藝術脫離不了關係。求學時,曾依傳統禮俗成為楊英風入室學徒,擔任雕塑事務所助手前後超過十年。1979年移民美國,現在仍持續藝術創作與佛學禪修,並參與台灣人社團服務,活躍於洛杉磯。
 

图书目录

序言 /釋悟因
自序
 
第一篇 法──安般念的修習法
前言
一、安般念的聖典文句解釋
二、讀解「安般念出入息修習法」
三、八作意的修習法
四、出入息念十六勝行
五、修習安般念的功德
六、佛陀的呼吸:安般念修習經驗談
 
第二篇 法談──佛陀的呼吸法雜談
一、安般念修習的行道重點
二、享受呼吸的美感是人生最奇妙的休閒活動
三、基礎禪法修學:從大熊湖經驗解讀法鼓山的禪法
四、師習安般:仁俊長老開示偈頌解讀
五、也談「七不衰法」
 
第三篇 法行──木匠的日記,安般念的修習軌跡
一、雪霸鮭魚現 武陵桃花開
二、也是結夏安居
 
附錄
一、楊平猷心中的兩件事──佛法與雕塑
二、從三界四食的角度來欣賞先師楊英風教授
三、媽媽的故事
四、感謝
五、佛陀的呼吸法 圖像與說明
六、合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844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釋悟因 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

  
  這是一位在家居士修習佛陀「安般念」──觀呼吸的日記。作者楊平猷居士找我寫序,送來一本厚厚的日記。素昧平生,看他的日記卻是令人感動,這是一位認真修學佛陀教法的居士!
  
  2016年的初夏,在第一次見面之前,我讀了楊平猷的《佛陀的呼吸法》。娓娓道來,簡樸平實。我內心生起一個念頭:「個人的日記要出版,讀者會如何看待?」作者本人是不惜成本,願意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袒露,但他的人在嚴謹古典中又透露著怎樣的思惟?
  
  於是我從日記中去深入了解他的作息,從作息來觀察這個人。楊平猷每天醒來時,立即起床打坐,入定出定大約一小時。他不賴床,而且僅睡木板床。白天作雕塑打工籌集生活之資,暇餘或當義工。看起來是相當的認真。天天、時時、分分、秒秒都在觀照心的安住,這是意志力的持之以恆。
  
  誠如楊平猷日記說的,他想出版《佛陀的呼吸法》,與他以往結集流通及舉辦雕塑素描藝術展是一樣的想法,只是想與人分享。「希望藉這樣的活動能招徠同好善知識指點,也讓後來的道友不覺得孤單,彼此認識,大家攜手共進共享。」
  
  修行的功力是長期累積的。楊平猷早期隨母親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直到1995年,一方面修安般念,一方面接工程。有一次遇到業主不斷地更改設計,原估價已不敷支用,再加上工作環境的考驗──屋頂上塑布的燒烤,熾熱煎逼,在在超越生理心理的極限。在如此惡劣因緣條件中,他親自驗證到佛法的珍貴:正見,真正的看見;正信,親自起信!他說:「從初禪入二禪,也用力速行,速行後也可能轉起未到地定,或稱近行定或進入初禪安止定,也可能墮入有分。」他的感想是「禪修是無常法,出現什麼狀況都沒關係。每一種經驗都很可貴,即使很糟糕的經驗也很可貴。」
  
  那次的工程他是賠了錢,但他說他賺到了「法」,正信、正解。他體驗了《普門品》中的「黑風」──看著呼吸,了知正念、省察身心安穩的狀況,如此清明朗徹!雖然之前也修學「如意輪觀世音菩薩」持咒禪修,但他相信,一切是「功不唐捐」。是的,一切的修學,都要感謝一路以來的持之以恆;每個階段都是累積下一階段修學的基礎。學不可以已!
  
  對於楊平猷的體會,我很想補充一點,禪定與戒律是共世間法。俗語常說,「失敗是人生的不幸,也是大幸。」「在一方心地立定腳跟,可以掌握全局。」
  
  何況局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
  
  「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端看各人的菩提發心。因此,十方法界中,有聖有凡,有苦有樂,無論處在哪裡,都要提升自己,修行佛道!
  
  「欲知上山路,需問過來人。」楊平猷的日記,可以提供修學參考。禪修容易走入歧途,入禪、出禪,乃至在未到地定(或近分定)、有分心等境況都容易迷惑不前。禪的實修與禪的研究不同,是如實地去透視存在的實相,而實相的參透也就在無明、執著、愛欲之中去觀察。它是流轉生滅,也是相互糾纏。這張緣起的大網,撲天蓋地,連環相續,不斷地流轉,生生死死,生而後死,死而後生。能看清網絡、掀開一角的人,就是人間的珍寶了。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有人說:「工作已經夠忙的了,怎麼還有時間專心去打坐?」表面看起來,打坐參禪是不忙、有很多時間的人的事。其實不然,楊平猷的日記給我們捎來不同的訊息。
  
  《佛陀的呼吸法》,作者是楊平猷,也可以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忙碌於生計,又願意從忙碌中參透一絲禪味的人。我們祝福楊平猷以及所有樂於分享的人,能夠串起更多人們對禪味的追尋!
  
作者序
  
  1997年,放棄藝術家的身分而移民美國。當時,皈依了台南東密悟光法師之後,只帶了少數生活裝備,和一本「如意輪觀世因菩薩」的晨修課誦本,決定以持咒禪修取代藝術,開始了美國的打工生活。
  
  一年的精進後,卻生起佛陀也是每天這樣持咒修習方式的問號,隨即開始追尋、研究佛傳。同時,又遇到常明法師;因緣聚會,親近了印海長老;更在顯如法師、張慈田(明法比丘)及張大卿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修習軌道。從《佛陀的啟示》、《佛法慨論》開始,讀經論學呼吸,並聚會共修,成立「新雨佛學社」。但,我對修習東密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的本心,至今從沒忘懷。
  
  而後,又因緣變遷,成員離散各立山頭。我在張老師座下蠻長一段時日,也繼續與顯如法師及張慈田(明法比丘)保持聯絡請益;又從清嚴寺常明法師處,得到《清淨道論》一書。後即以《清淨道論》為藍本,研讀與修習。有了一些基礎後,也開始到處禪修參訪。
  
  參訪的所有名山,大都以呼吸法下手,比照《清淨道論》中所定義的「安般念修習法」,著力點都略有不同。但,我確信:所有諸山法門,都可以開啟佛智。個人從精進中,也獲得名色分別智,及更高的智慧層次。我也確信,「安般念修習法」才是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
  
  本書所介紹的呼吸法,是依據《清淨道論》所理解,及多年修習體驗;也經明法比丘與張大卿老師的肯定,反覆整理的讀書心得報告。
  
  本書分三個部分:
  
  一、法
  
  即概介「安般念的修習法」,解讀《清淨道論》「安般念」所介紹佛陀的呼吸法。藉由闡述原典經論中佛陀的教導,到個人依法修學的體驗,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解讀說明。
  
  二、法談
  
  將個人過去曾發表在不同刊物,論述安般念等相關的文章,選出幾篇與呼吸相關的文章,提供有心修學安般者參考,以補充法理的不足。
  
  三、法行
  
  為安般念修學範例。「木匠的日記」,是個人木匠生活中,學習呼吸過程的片段記載。日記是個人學習過程中,反觀修正的依據,並以此來說明任何人都可以,從「佛陀的呼吸法」中得到利益。有故事,也有法味,希望可以得到道友的指正與鼓勵。
  
  《清淨道論》是南傳上座部千百年來,最被重視的典籍之一。是覺音尊者之著作,葉均居士所翻譯。「安般念」是尊者所列舉「四十種業處」修習法之一,為南北傳佛教各宗門派所採用的禪修重要法門。
  
  《清淨道論》一書,提供我改變自己生命品質,肯定心性的依據。聽說覺音尊者的巴利原文繁瑣難懂,英文版及中文翻譯文句選用,幾乎直譯言文,也甚為生澀。因此,我採用自己對葉均譯本的解讀,寫了一本「清淨道論讀書心得報告」。邊讀邊實驗修學,但因內容繁雜,文意理解不易,報告至今未能完成。
  
  安般念修習法,為《清淨道論》中的一小部分,是個人所熟悉,也是南北傳佛教普遍被採用。本人只是湊上一腳,奉上一點心意而已。
  
  2005年至2008年間,親近法鼓山期間,我幾乎看遍了聖嚴法師的著作。內容幾乎涵蓋了禪宗的技法理論、歷史、公案。法師獨特的名相與表達方式,令我折服。其中,他登五台山的故事,更是印象深刻。
  
  書上說,當時,法師已年高體弱,五台山千餘台階,梯陡而窄,只容一人,侍者不能扶持,不建議他登山。他說:「我登一千階有困難,但我每次只登一階,一階沒問題。」於是,一千個一階,就這樣一階一階的完成了。
  
  學呼吸的人,不能管一天多少個呼吸,一次只能管一個呼吸。管住一個呼吸的過程,就是管住當下,並體驗當下,而佛法就在當下。學佛不必為什麼,只學精進,體驗當下。當下就是一切。
  
  當下的世界,是一度空間的世界。一度空間是世間的最妙單位,只存在剎那之間。剎那與當下,不可計量,難以形容描述;只能感覺,只能體驗,是一個不可說的狀態。
  
  佛教徒所說的無常、空性、無我,都在一度空間的當下體證。「佛陀呼吸法」是證得當下最佳的管道。詳見第一篇第八節修習心得「刹那與一度空間」。
  
  以每一小片段時刻為記載單位,來書寫片段體驗,是我個人日記的方式。這些日記,成為自我反觀與自我策勵的依據。寫日記與八作意的進程「返」作意相吻合,也留下勇渡沙漠的痕跡。
  
  《經集》中,有一篇〈犀牛角經〉,描述著行者帶著戒行,像犀牛頂著犀牛角獨自在森林裡遊蕩。觀照呼吸的行者,也像犀牛一樣,以十隨念的行囊,頂著呼吸的明觸點到處遊蕩。獨自遊蕩中,有喜悅安樂。分享的美感,片段的訴求,成為「如意輪」行者的希望。
  
  《佛陀的呼吸法》的結集與流通,及舉辦雕塑與素描藝術展覽,是因為分享的念頭而產生。希望藉這樣的活動,能招徠同好善知識指點,也讓後來的道友不覺孤單。
  
  希望這一份《佛陀的呼吸法》,能讓我認識更多的朋友,大家攜手共進共享。
  
  楊平猷 Tomi
  2016年2月10日 寫於哈崗小禪房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