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綱要 (電子書)

佛法綱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聖嚴法師
图书标签:
  • 佛学
  • 佛教
  • 佛法
  • 纲要
  • 电子书
  • 宗教
  • 哲学
  • 心灵
  • 修行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法綱要》是修行成佛的根本。
  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如實觀照、如實行履、如實發願,終能斷煩惱、解脫而成佛。

  面對無量法門,該如何擇定修行的起點呢?

  《佛法綱要》可說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涵括四聖諦、六波羅蜜與〈四弘誓願〉,是修行的入門起點,也是成佛的圓滿終點。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做了詳盡的叮囑與解說。

  「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四種真實的道理,是大、小乘共同的根基。雖是初學者的入門必修,卻是久學者最後才能證悟者。

  「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種超越生死的修行方法,可以讓人從煩惱的娑婆世界,度脫至永無痛苦的涅槃。

  〈四弘誓願〉是四個成佛的基本條件,佛弟子精進修學的指標,諸佛皆依此發願成佛。

  掌握佛法綱要,修行道路將如佛陀親自帶路般清楚無礙。

  「聖嚴師父的講記,有幾個特色:說法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情境,經常以人們心中習以為常的煩惱為出發點,直探人內心深處矛盾的問題所在;或以入世心時刻叮嚀讀者,佛法應貼近日常生活,務必考量到對自己、家人和環境的關心是否足夠。

  在明白易懂的解說中,不失深度。廣引專業而有深度的經論,做為詮釋佛法的依據。這對已經有佛法基礎的讀者而言,可以有所依循,藉以一窺佛教義理嚴密體系之堂奧,並掌握重點。」 ——越建東教授導讀
巍巍佛光:一部探寻生命实相的经典 这是一部深入浅出、广博精深的著作,它以清晰的脉络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渴望理解佛教精髓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全书洋溢着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探索精神,旨在引导读者穿越迷雾,直抵觉悟的彼岸。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教条或晦涩的术语,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思想旅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慈悲的襟怀,将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教诲,转化为当代人能够理解和践行的智慧指南。它涵盖了佛教核心思想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四圣谛”到高深的“缘起性空”,无不阐述得透彻而有力。 第一部分:基石的奠定——对苦难的透视与出离的渴望 开篇即直指人心,探讨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苦”。然而,这里的“苦”并非局限于肉体上的痛苦,而是对世间一切无常、变幻本质的深刻体悟。作者首先细致剖析了“生、老、病、死”的必然性,以及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更为微妙的心理煎熬。 在阐述苦的根源时,本书并未止步于表象,而是深入剖析了“无明”与“贪嗔痴”的运作机制。它告诉我们,痛苦并非来自外界的压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知——将短暂、虚幻的事物视为永恒、真实。通过对“三界”和“六道轮回”的描述,作者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生命图景,让读者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局限性,从而激发对解脱的强烈渴望。 这一部分尤为精彩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佛教的哲学思辨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生命体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反思自身日常的执着与烦恼,认识到寻求“出离”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清醒的姿态面对现实。 第二部分:中道的妙用——缘起与空性的辩证统一 如果说第一部分确立了修行的目标(解脱),那么第二部分则提供了实现目标的路径与理论基础——“缘起法”和“空性”。 本书对“缘起”的阐述,堪称典范。它没有将“缘起”简化为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将其提升到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宏观哲学高度。通过细致解读“十二因缘”,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从一个微小的念头,到整个生命现象的生灭流转,是如何在一个精密无误的网络中运作。这种对万物互联的深刻理解,极大地消融了个体“我执”的坚固性。 紧接着,作者引导读者进入“空性”的深层思辨。这部分是对“非有非无”的精妙诠释,避免了将“空”误解为“虚无”。本书强调,“空”并非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没有固有的、自存的实体”。万事万物皆因条件和合而生,其本质是缘起性的,因此不具有独立不变的“自性”。作者运用了大量譬喻,例如水泡、闪电、幻术,来帮助读者理解“空”的活泼和动态。 这种对“缘起”与“空性”的辩证统一的阐述,是本书最具智慧光芒的部分。它教导我们:正因为万法皆空,所以才有变化的可能;正因为万法缘起,所以我们当下的一举一动才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实践的指南——次第的修行法门 理论的架构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本书的后半部分,便聚焦于如何依循佛陀的教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修行。 它详细介绍了“三学”(戒、定、慧)的相互关系。戒律被视为稳定心性的基础,而非僵硬的束缚,它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干净的“土壤”。禅定的修习,则通过专注力的培养,使心绪逐渐沉静,为洞察真相做准备。作者对不同层次的禅定境界,如“四禅八定”,做了详尽而务实的描述,强调定力是开启智慧的必要条件。 最为核心的是对“般若智慧”的阐发。本书将“观”的法门置于重要地位,教导读者如何运用“内观”的方法,持续不断地审视身体的感受、情绪的起伏、思想的生灭。通过这种不带评判的观察,读者最终能够亲身体验到“五蕴皆空”的真实不虚。这种实践导向的写作风格,使得佛法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可以每日检验的生命技术。 此外,本书对菩萨道的精神也进行了深情的描绘。它强调,真正的解脱不是个人的孤立超越,而是与一切众生同入涅槃的宏大誓愿。慈悲与智慧的圆融,是衡量修行是否达到究竟境界的标尺。 总结 这部著作,结构严谨,文笔流畅,不仅适合初学者建立完整而正统的佛学观念,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进行深入的反思与印证。它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陪伴读者一步步走过迷茫,抵达清明。阅读此书,如同沐浴在深邃而温暖的佛法光照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的充实,更能获得心灵的安宁与方向的指引。它是一盏恒亮的灯,照亮了通往觉悟的漫长而庄严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图书目录

編者序
導讀:廣演佛綱幽微,頓曉眾生長迷——越建東

壹、四聖諦講記

前言
佛法的基礎
為何說是「四聖諦」?
聖諦是什麼?
四聖諦的經論依據
四聖諦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兩類因果
四聖諦的內容
一、苦諦的內容
二、集諦的內容
三、滅諦的內容
四、道諦的內容
結論
一、四聖諦與十二因緣的關係
二、四聖諦與三法印的關係

貳、六波羅蜜講記

什麼叫作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一、經典中談布施
二、有相布施、無相布施
三、三種布施
持戒波羅蜜
一、聲聞戒
二、菩薩戒
忍辱波羅蜜
一、三種忍
二、經典中談忍辱
三、菩薩四法
精進波羅蜜
一、精進與發願
二、三種精進
三、六種精進
四、經典中談精進
禪定波羅蜜
一、四類禪
二、四禪天
三、四種禪定
四、四種禪定特相
五、四空處定
六、三等至
七、三三摩地
八、禪定與七加行位
般若波羅蜜
結論

參、〈四弘誓願〉講記

前言
眾生無邊誓願度
一、修學佛法廣度有緣
二、借光又發光,普照一切
煩惱無盡誓願斷
一、向下心的煩惱
二、修行佛法過程中的煩惱
三、以願心為指標
法門無量誓願學
一、盡未來際皆勤學
二、辨別正法與邪法
三、無漏正法是目標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正道是不違背因果
二、正道有內外層次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9187
  • EISBN:978957598938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4MB

图书试读

編者序

  聖嚴法師的《四聖諦講記》、《六波羅蜜講記》、《〈四弘誓願〉講記》等三本小書,原本分別屬於「隨身經典」系列中的三冊,初版發行於一九九九至二○○一年。由於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皆是佛學的根本基礎,因此將此三本小書合併為一冊,納入「現代經典」系列,方便讀者做為修習指南。

  新版經過重新校訂,並邀請越建東老師撰寫導讀。越建東老師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神學與宗教研究所佛學研究博士,對於印度佛教、禪學、宗教哲學具有專業研究,經由他的詳細導讀,將幫助讀者更有層次地、完整地學習精確法義,掌握聖嚴法師所講述的《佛法綱要》核心。

  四聖諦是佛陀所講的第一堂佛法課,這門功課也是所有佛弟子都必修的第一堂課。佛陀初轉法輪的五比丘因聽聞四聖諦,而由凡夫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佛陀最早的出家弟子。從此,佛教三寶佛、法、僧便具足了。

  四聖諦是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佛陀所領悟到的四種真實道理。基礎的佛法以四聖諦為總綱,做為生死流轉與還滅的指導原則。四聖諦是佛法的根本,不論大、小乘佛法皆離不開此修行原則。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法門,以六度統攝一切行,故名六度萬行。六波羅蜜並非是大乘佛教專有名詞,大、小乘佛典皆有此名,重點在於是否願發無上菩提心。

  六波羅蜜是指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度」指的是超越苦與煩惱的意思,以六種波羅蜜為修行方法,破除人我執與法我執兩種我執,斷除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兩種生死,度越至涅槃彼岸。

  〈四弘誓願〉是成就三世一切諸佛的通願,因此是欲成佛者必發的誓願,從初學佛到成佛,毋忘於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誓願是佛弟子於早晚課都必誦讀的,以提醒自己要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在度化眾生中消解自我煩惱,以誓願為指標,精進修學佛法不懈怠。

  掌握佛法綱要,體會四聖諦真理一分,便斷除煩惱一分;實修六波羅蜜方法一分,便靠近彼岸一分;牢記〈四弘誓願〉一分,便靠近佛道一分。身心煩惱將一分一分斷除,智慧光芒將一分一分顯露,直至圓滿無礙。
 
法鼓文化編輯部

導讀

廣演佛綱幽微,頓曉眾生長迷
越建東
 

  本書集結聖嚴師父在三個不同時間或場合所做的三種專題教授,其內容包括佛法中極為核心的綱要:以四聖諦、六度與〈四弘誓願〉為主,乃至兼含十二因緣等的精闢解說。這些內容的集合,不是隨意而無代表意義的。如《法華經.序品》中說:「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可見,這些綱要,其實乃是佛教三乘聖者所應學習,以便達成修行的最終目標者。四諦、六度與十二因緣,若說已涵蓋佛法所有重要的綱領,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此,其重要意義在於:彼乃學佛者所必要掌握和不可不通達者。

  四聖諦,是佛陀最初、最重要的教導,不僅是大、小乘共同的根基,也是所有教義的出發點和導歸處。在佛教思想史兩千多年的發展與流變中,即使各類繁複淵博的法門與哲學思辯層出不窮,卻沒有哪一個時期、哪一個學派從來不對四聖諦做一番深入解釋的。如果四聖諦已是簡要明瞭不過,為何尚需重複說明?原來,其有深邃的內涵與至高的地位。

  在《阿含經》中,此教理的深廣度,直達三明六通中的最高級:漏盡智證,亦即阿羅漢的果位。換言之,此雖屬初學者的入門必修內容,卻是久學者最後才能證悟者。在部派佛教的論書中,此教理的複雜度,貫穿修道歷程中的關鍵處:在四善根、見道位、修道位中,「見聖諦」決定了一切。甚至在大乘的體系中,如天台所言,除了生滅四諦外,尚有更高層次的無生、無量、無作四諦。

  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或全稱六波羅蜜多,是大乘修行的核心,是入菩薩道的標準法門。下承戒、定、慧三學,上接十地之勝途。其修行的目標與實踐的方法清晰而具體,不僅在阿含時代已然有「人尊說六度無極」、「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之說;在部派佛教時代,也曉得菩薩要經三無數劫,修六波羅蜜多,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修六度,是佛陀具備不共色身相好的主因之一。在大乘經論中,對波羅蜜多的原則與修行細節,更是處處可見,不勝枚舉。其中,特別針對般若波羅蜜多,強調其窮盡諸法實相、攝收一切智慧之極的功能,乃是眾生能得度彼岸的關鍵,因此做為六波羅蜜之根本。

  四聖諦與六波羅蜜有各自的性質:前者以厭離此苦的心情,對自己生命體處處遭逢苦厄的命運(其實就是業感苦報),極想超脫;後者以不怕挑戰的胸懷,對他人生命體時時受惑業苦的擺布,憫念而樂意主動協助。同時,四聖諦與六波羅蜜具有共同點:啟發眾生,實證空性。不論是實證無我的空性,或實證諸法的空性,皆是完成解脫、趣證涅槃的不二捷徑,所謂:「運出三界,歸於涅槃。」然而,完成此工程的動力來源,卻落在〈四弘誓願〉肩上。

  願心是一個檢視進步的重要指標,佛法的修行經常會遇到世俗煩惱種種的刁難,因此如逆水行舟,很容易不進則退,或遇難而退;而願力卻是乘風破浪的強力划槳,不捨此方便,則有直升佛道的保證。三者的關係,《教觀綱宗》有云:「三大乘佛果……從初發心,緣四諦境,發四弘誓,即名菩薩,修行六度。」聖嚴法師在《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中,進一步解說「緣四諦境,發四弘誓」的內容,相當有啟發性。

  在本書中,聖嚴師父的講記,有幾個特色:其說法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情境,經常以人們心中習以為常的煩惱為出發點,直探人內心深處矛盾的問題所在,或以入世心時刻叮嚀聽眾或讀者,佛法應貼近日常生活,務必考量到對自己、家人和環境的關心是否足夠。在明白易懂的解說中,不失深度。廣引專業而有深度的經論,做為詮釋佛法的依據。這對已經有佛法基礎的讀者而言,可以有所依循,藉以一窺佛教義理嚴密體系之堂奧,並掌握重點。在幽默有趣的舉例中,不乏嚴肅的關懷。讀者很容易感受到其親切的說法,同時也反省到,自己是否在種種的善巧說法、精密的剖析中,得到受用,心靈品質有所提昇。

  本書篇幅,雖不厚重,內容卻是弘富;讀者細細欣賞,必然如沐春風;法師廣演幽微之際,但願眾生長迷頓曉!
 
越建東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出版市場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標榜「新時代靈性」的書籍,內容往往華而不實,缺乏經過時間考驗的紮實基礎。因此,當我看到《佛法綱要》這個名字時,心裡是充滿期待的,因為它明顯指向了佛教最古老、最核心的教義體系。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在闡述這些古老智慧時,是否能有效地與現代社會的語境進行對話?畢竟,我們生活在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年代,如果佛法只是被包裹在古代的語言框架中,年輕一代可能很難產生共鳴。我非常希望這本「綱要」能夠展現出佛法恆久不變的真理,同時又能夠用現代人聽得懂、能吸收的方式來呈現。舉例來說,如何解釋「空性」這個概念,如果能用量子力學的比喻,或是現代心理學的觀察來輔助說明,那將會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本電子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成為跨越代溝的橋樑。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種整理思緒的習慣,就是把複雜的概念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來理解。這也讓我想到了《佛法綱要》這個書名,它給人的感覺就是「去蕪存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決定哪些內容是「綱」,哪些是「要」的?這背後一定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取捨。我希望它能聚焦在「止觀雙運」的實踐層面,而不僅僅是哲學思辨。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希望透過規律的禪修來調整身心狀態的人來說,一本好的入門書必須提供清晰的、可操作的步驟。例如,如果它能簡要地介紹如何打坐、如何觀察呼吸,並將這些技巧與佛法的核心教義串聯起來,那我就會毫不猶豫地給予五星好評。因為真正的佛法,最終還是要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裡,如果這本電子書能成為引導我從理論走向實踐的第一步,那它就是一本無價之寶。

评分

收到這本電子書的通知時,我正巧在思考人生中的一些「無常」議題,這種恰到好處的時機感,讓我覺得這可能是一種「緣起」吧。我發現現在許多人對佛教的認識都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次,例如燒香拜佛求個心安,但對於佛陀教導的究竟義理卻所知甚少。我非常期待《佛法綱要》能提供一個全面且有系統的視角,幫助我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佛教世界觀。我希望它能像一張精確的地圖,標示出修行路上的主要方向和岔路口。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方向比速度重要太多了。如果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能兼顧閱讀體驗,例如適當留白、重點引文的標示清晰,那將會大大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樂趣。畢竟,電子書雖然方便,但若內容編排雜亂,很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疲勞,希望它在數位呈現上也能下足功夫,讓讀者能心無旁騖地沉浸在智慧的海洋裡。

评分

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櫃,發現不少年輕朋友推薦的「心靈成長」類書籍,但坦白說,很多都像是浮光掠影,讀完後依然覺得空虛。我一直在物色一本能夠真正扎根的讀物,可以作為我未來幾年學習佛法的基石。這本《佛法綱要》,光是電子書的形式就非常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無論是通勤時用平板閱讀,還是在睡前用手機燈光微調亮度,都方便許多。更重要的是,我對「綱要」這個詞有種特別的信任感,它暗示著作者已經幫我們做好了知識的篩選和組織工作,把龐雜的佛教典籍濃縮成最精華的脈絡。我特別想知道它會如何解釋「四聖諦」與「八正道」,這兩者被譽為是佛法的骨幹。如果這本書能把這部分的闡述得清晰易懂,讓我能立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實踐點,例如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處理人際衝突,那它就絕對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種生活指南了。希望它不是那種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說教,而是能真正觸及我們「如何活得更好」的核心問題。

评分

哇,這本《佛法綱要(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實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種沉穩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法字體,光是看著就覺得心頭一震,彷彿能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傳承。我個人是對傳統文化很有興趣的,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這麼紛擾的時刻,尋求心靈的寄託和清晰的指引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本書的命名方式也很巧妙,「綱要」兩個字,就點出了它希望能提供一個清晰、架構化的入門途徑,而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論著。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師父,用最直觀的方式,把佛教的核心思想攤開來讓我們理解,像是佛教的世界觀、修行的方法、還有「緣起性空」這些聽起來玄妙但其實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如果能把佛法的精髓提煉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親和力,那這本書絕對是會被我推薦給身邊所有正在尋找生命意義的朋友們的必讀好書。畢竟,現在市面上的佛學書籍良莠不齊,有些過於強調儀軌,有些又過度解構,能找到一本平衡得宜、既正統又實用的,實在是太難得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