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得牧師,這位二十世紀最受景仰的福音派領袖,在《心意更新的教會》一書裡,透過七個構成教會的主要組成元素,分享他自己「樂在教會」的祕訣。字裡行間流露的真誠、謙卑、喜樂、憐憫、傾聽、學習、體貼和溫柔,帶領著每一個渴望明白教會意義、進而喜歡團契生活的信徒們,一起跳著「健康教會」的有氧體操,簡單卻饒有深意的闡述,要讓每一個仍然滿懷夢想與盼望的基督徒,常保有活潑朝氣的教會生活,天天「心意更新而變化」!!
▕ 作者介紹▕
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
最近几年,社会环境变化太快了,感觉我们基督徒在价值观上常常面临巨大的冲击。这时候,一本好的书就成了我们梳理思绪的指南针。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将神学思考和现实挑战结合起来的书籍。譬如说,当今社会对身份认同的探索如此多元,教会该如何回应?当我们面对各种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洪流时,「心意更新」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我们要变得更保守,还是更开放地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个灰色地带给出一些清晰的属灵光照。如果作者能拿出一些深刻的洞察力,帮我们分辨什么是时代的潮流,什么是永恒的真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读完就算了,而是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点。我渴望看到那种能激发深度反思的文字结构和论证过程。
评分坦白讲,我对于「电子书」这个媒介本身也挺好奇的。如果这是一本电子书,我更期待它的排版和阅读体验能做到极致。毕竟,纸质书的重量和触感是无法取代的,电子书就得靠内容和呈现方式来取胜。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在文字的张力上能做到非常到位,文字本身就该有更新的力量。不只是内容的更新,而是那种叙事结构、段落组织,甚至是用词的选择,都应该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感觉,读起来要像喝了一杯冰镇的、带有薄荷香气的饮品,清新提神。如果内容只是平铺直叙,那干嘛不直接去看网上的文章呢?我期待的是一种经过精心打磨、具有文学美感的属灵阅读体验,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感受到心神被提升、被洗涤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挺吸引人的,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教会里头服事或者只是单纯想更认识信仰的人来说,「心意更新」这四个字,简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核心议题啊。我最近读了一些灵修类的书籍,但总觉得很多都比较偏向理论,讲得很深奥,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这本书如果能从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实际操作的角度来切入,讲讲我们每天面对的那些小挣扎、那些更新的需要,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毕竟「心意更新」这事儿,一天做不到,得一辈子努力。希望作者能用那种温和但又坚定的语气,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跟你分享,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如果它能触及到现代人面对的焦虑和信息过载的问题,然后提供一个属灵的锚点,那就真的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宝典了。
评分说实在话,现在市面上的基督教书籍,有些内容真的有点……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老生常谈,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经文的解读,读完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吸收进去。我比较喜欢那种能让人「哇」一声,发现新视角的书。如果这本《心意更新的教会》能带出一些关于教会群体如何一起成长的观点,那就更好了。毕竟,信仰不是单打独斗,教会是一个共同体。我希望看到的是,教会这个整体,如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摆脱僵化的传统,真正活出那个「更新」的面貌。是关于敬拜的创新?是关于服事的调整?还是关于如何更有效地牧养下一代?如果能提供一些扎根于圣经,但又敢于挑战现状的论述,我会非常推荐给我的小组长。我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勇气和智慧,去推动我们教会做一些对的改变。
评分我常常在想,真正的「更新」是从内在开始的,这不只是知识的增加,更是生命的转变。所以,一本好的书,必须能触动读者的灵魂深处。对于这本《心意更新的教会》,我最关切的是它如何处理「旧我」与「新我」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更新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是需要付代价的,里面一定充满了失败和重新站起来的循环。我希望作者能够非常诚实地描绘这个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更新后的美好。我们需要看到那些真实的泥泞,那些我们总是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的经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充满恩典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软弱,告诉我们神在我们的不完美中如何运作,那它就真正帮助我们成为了一个更谦卑、更真实、更愿意被神塑造的教会群体。这种深度的人文关怀和神学深度兼具,才是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