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的慰藉──結合醫療與宗教的臨終照護 (電子書)

瀕死的慰藉──結合醫療與宗教的臨終照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玉置妙憂
图书标签:
  • 临终关怀
  • 医疗伦理
  • 宗教信仰
  • 生命哲学
  • 安宁疗护
  • 心灵慰藉
  • 生死议题
  • 临终照护
  • 医疗与宗教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病人進入尋求靈性層面的支柱大於醫療照護的階段,
他們尋求的正是介於維續生存的醫療手段與死後宗教信仰之間的橋樑,
這也正是「臨終關懷師」存在的意義──
替瀕死的靈魂提供慰藉。

因為對於死亡的未知與恐懼,
人們常常避於面對,
連身為護理師的作者也曾經如此;
在照顧癌末丈夫的居家療養及臨終後,
她才因此瞭解臨終之人與家屬的身心變化。

癌末病人臨終之際沒胃口是正常現象,
想回家過自己最後想過的生活也是有可能的,
但家屬往往對此感到疑惑與憂心。

如果你是病人家屬,你會順從他的選擇,還是堅持著「為你好」的己見?
此時如果有第三方的人來傾聽臨終之人與家屬的心聲,或許雙方都能更加坦承面對各自的不同立場。

瀕死的靈魂不只僅限於臨終之人,
精神疾病患者亦是如此,
只要是單靠醫療手段難以應對的人,
臨床宗教師便可以從精神層面給予他們適當地心靈撫慰。
這也是作者想要實現的,醫療與宗教不再只是平行線,而是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交會點。

「當病人需要護理師的專業技能時,我就以護理師的身分提供服務;
當病人進入尋求靈性層面的支柱大於醫療照護的階段,我就以僧侶的身分陪伴。
隨時為病人提供當下所需的協助,乃是最好的做法。」──玉置妙憂

跨越生死的療癒:生死學、哲學與照護的深度探討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且細膩的視角,探討人類在生命盡頭所面臨的存在的根本問題,並從多維度的角度深入剖析如何提供有尊嚴、有意義的臨終關懷。我們將超越單純的生理照護範疇,進入心靈、文化與社會意義的層面,探討生命終結作為一個不可迴避的議題,在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結構中所激起的深刻迴響。 第一部:存在的邊界——從哲學與文化視角理解死亡 死亡,是人類最古老、最普世的經驗,卻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被刻意迴避或簡化。本部分將從哲學的基石出發,重新審視死亡在個體生命中的定位。 1. 哲學的拷問:海德格、沙特與死亡意識 我們將追溯西方哲學中關於「向死而生」的論述。從海德格爾對「此在」(Dasein)與「死亡存在」(Sein zum Tode)的闡釋開始,探討意識到自身有限性如何成為構建真實自我的前提。死亡不再是生命結束後的虛無,而是定義生命意義的強大力量。沙特的存在主義觀點則提醒我們,在面對絕對的虛無時,個體如何行使自由並承擔責任,去創造當下的價值。這種對死亡的積極接納,是所有臨終關懷的倫理基礎。 2. 文化人類學的鏡像:不同文明中的告別儀式 死亡的意義從來不是單一的。本書將跨越文化疆界,考察不同文明如何建構他們對死亡的理解和儀式。從古埃及對來世的精緻準備,到日本神道教中祖靈與現世的聯繫,再到原住民部落對生命循環的整體觀。這些儀式不僅是哀悼的表達,更是社群鞏固身份、傳遞價值觀的關鍵載體。理解這些文化背景,對於提供在地化、有共鳴的照護至關重要。我們探討現代社會中,過度醫療化如何稀釋了傳統告別儀式的力量,以及如何重建這些連結。 3. 敘事與回憶:生命故事的重塑 臨終階段,個體往往進行一種「生命回顧」(Life Review)。這是一個將零散的經歷編織成一個連貫、有意義的敘事過程。本書將討論敘事治療在臨終關懷中的應用,如何幫助病人理清未竟之事、修復關係,並最終接納自己的生命軌跡。回憶不再是感傷的追溯,而是賦予生命終結以完整性和力量的創造性行為。 第二部:身心靈的交會——照護的藝術與科學 在確認了哲學基礎和文化脈絡後,本書深入探討實際的照護實踐,強調身、心、靈三者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以及如何建立一個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體系。 1. 痛苦的多元光譜:超越單純的疼痛管理 疼痛不僅是生理信號,更是心理壓力和靈性困境的投射。本部分將詳細分析傳統的疼痛控制方法(如WHO三階梯止痛原則),並擴展至「總體性痛苦」(Total Pain)的概念,涵蓋了心理焦慮、情緒低落和對意義感的喪失。我們探討如何有效地評估這些非生理性痛苦,並引入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在緩解情緒緊張方面的輔助作用。 2. 溝通的極限:難以言說的對話 臨終溝通的挑戰性在於,我們必須在表達希望與接受現實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本書專注於「非暴力溝通」和「同理心傾聽」在病床邊的實踐。我們將討論如何處理家屬的否認(Denial)與憤怒(Anger),如何向一個不斷衰弱的身體傳達複雜的醫療資訊,以及如何恰當地使用沉默——有時,沉默比言語更有力量。特別關注「未盡之言」(Unspoken Words)的處理,例如關於遺憾、道歉或未完成的夢想。 3. 尊嚴的維護:自主權與受控感 對許多人來說,失去自主權是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的威脅。本書深入探討「尊嚴受損」(Dignity Attack)的理論,分析當身體功能喪失時,個體如何感受到自我價值被剝奪。我們將探討預立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s)的實際意義,它不僅是法律文件,更是病人意志的延伸。照護的目標是最大化病人在剩餘時間內的「受控感」,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的選擇上,還是在醫療決策的參與度上。 第三部:體制的革新與倫理的挑戰 臨終照護的實踐,離不開醫療體制結構的支持與倫理框架的指導。本部分將著眼於如何優化當前的醫療環境,使之更人性化。 1. 緩和醫療的推進與界限的釐清 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的目標是提高生命品質,但其與安寧療護(Hospice Care)的關係常被混淆。本書詳細區分兩者的異同,並探討如何將緩和醫療的理念貫穿於所有疾病的治療階段,而非僅僅在無法治癒的末期才導入。我們也將審視現代醫學在追求「延長生命」與「維持人性」之間的道德困境,探討如何界定醫療介入的「適當性」。 2. 照護者的負荷與支持系統 臨終照護是一項高情感投入的工作。家庭照護者(Caregivers)往往面臨巨大的心理耗竭(Burnout)與悲傷。本書探討建立有效支持系統的必要性,包括專業諮詢、喘息服務(Respite Care)的普及,以及對照護者自身「悲傷準備」的教育。我們強調,照顧好照護者,是確保病人獲得優質照護的先決條件。 3. 死亡的社會化:從私人危機到公共議題 死亡不應被視為醫療的失敗,而應是生命週期中自然的一部分。本書呼籲社會對死亡的「去病理化」(Depathologization)。我們將討論社區在臨終關懷中的潛在角色,如何通過市民教育、鄰里互助,將照護的責任從單一的醫療機構分散到整個社會網絡中。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社會氛圍,讓死亡可以被坦誠地討論、被尊重地對待,成為生命完整敘事的一部分,而非令人恐懼的終結。 --- 這本書集合了哲學思辨的深度、文化理解的廣度,以及實踐操作的細膩,旨在引導讀者——無論是醫療專業人士、家屬,或是每一個即將面對生命終點的個體——以更具智慧和同理心的視角,迎接生命最終的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玉置妙憂
作者玉置妙憂身兼護理師、護理教師、照護經紀人與僧侶。
出生於東京都中野區,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
由於體會到丈夫「自然死亡」臨終樣貌的美好,因而頓悟出家,前往高野山真言宗修行,成為僧侶。
因有鑑於台灣有良善且成熟的臨終關懷師制度,於2015年起每年造訪台灣,學習相關的制度,也會跟隨臨床宗教師一同前往病人的家裡進行訪視。回日本後也致力於發展日本安寧療養制度,目前於小岩榎本診所擔任護理師,工作之餘也持續投入靈性照顧的活動。擔任「一般社團法人照護設計實驗室」代表人,舉辦讓子女學習「父母的看護與照護」之「養老指南班」,以及讓護理師、照護經紀人、照護人員、僧侶學習的「靈性照顧支援培訓講座」。亦舉辦各種演講與座談會等多元活動。著有《先將您的杯子盛滿吧!》(暫譯)(飛鳥新社)等書。

譯者簡介

洪玉珊
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
旅居美國,曾任職於國會圖書館,現為自由譯者。目前為止的人生和用字遣詞都充滿驚嘆號,認為生活就是要為了旅行、美食、電影、動漫和演唱會四處奔波。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面對死亡時,身體和心靈會產生何種變化?

1.     臨終之人的身體和心靈會產生的變化

①    臨終前三個月發生的事

②    臨終前一個月發生的事

③    臨終前數日發生的事

④    臨終前二十四小時發生的事

 

2.     面對至親之人死亡,心靈產生的變化

①    什麼事都不做就感到不安

②    在「說不定還有救」和「可能已經不行了」之間徬徨不安

③    無法理解「前往另一個世界」這件事

④ 即使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依舊感到後悔

 

3.     病人在自家過世的後續工作

①    聯絡主治醫師與家訪護理師

②    為亡者更衣、調整姿勢

 

第二章 身為護理師的我,成為僧侶的契機

1.     丈夫告訴我:「不想再繼續接受治療!」

①    明明還有其他的治療方式……

 

2.     丈夫選擇在自家迎接死亡的二年期間

①    並非決定「停止治療」,而是選擇「做想做的事」

②    護理師的判斷基準不一定正確

③    將不可能發生的事,轉念當成「或許也有可能」

④    與周遭的人糾結是否「一定要住院」

⑤    丈夫臨終前的最後一週

 

3.     居家照護所需的環境

①    居家照護的必需品

②    有些病人不希望在自己的家裡過世

 

4.     決定「成為僧侶吧!」的那一天

①    經過四十九天,萌生「出家吧!」的念頭

②    由於不可置信的緣分而皈依真言宗

③    與「俗世」截然不同的修行生活

 

第三章 撫慰臨終之人的心靈

1.     剃度後,病人紛紛向我傾訴

①    病人傾訴的並非身體的病痛,而是埋藏在心底的話

②    從「護理師」轉變為「具備護理師資格的僧侶」

 

2.     以僧侶的身分面對臨終之人

①    身兼護理師與僧侶的我

②    與臨終之人對談

③    諮商師與臨床宗教師有何不同?

 

3.     為現代人解惑而開辦「養老指南班」

①    無法接受父母過世的人其實非常多

②    高齡聽講者的人數超出預期的原因

 

第四章 撫慰生者的心靈

1.     只依靠醫療、或只依靠宗教都尚有不足之處

①    在醫療與宗教的交接點提供照護

②    被賦予意義的事物就具有意義

③    醫療上的NO,並非佛教的NO

 

2.     發現每個人都是獨自一人的事實

①    領悟到每個人都是徹底獨自一人的事實

②    感受到死亡近在身邊,進而開始思考

 

第五章 醫療與宗教的交接點

1.     自古以來,僧侶即為醫者

①    醫學曾是僧侶的基礎教育之一

②    臨終前的醫療與念佛

③    僧醫的活躍與衰退史

2.     安寧緩和醫療病房(安寧療護醫院、機構)與靈性層面的痛苦

①    何謂安寧緩和醫療病房?

②    靈性層面的痛苦是什麼?

③    是否有靈性層面痛苦的照護方式?

 

3.     由僧侶負責心靈療護,台灣的照護現況

①    病人訴說:「看見腳邊豎立著光柱。」

②    在醫院或自家都能與佛教合作

③    台灣與日本的臨床宗教師現況差異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3837
  • EISBN:97862695939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致台灣的讀者們

 

我於2015年認識了大悲學苑的法師。我透過友人介紹,在日本拜會法鼓山的釋惠敏教授時得知「台北正在舉行由法師與護理師一同陪伴臨終之人的精神關懷活動。」便於次月踏上台灣的土地,前往拜訪這些法師。

25年來,我作為站在醫療現場的護理師,不斷思考「死亡」的議題。2012年丈夫因癌症過世後,我開始專注於探求「對於臨終之人的精神關懷」。那時,我遇見了大悲學苑的法師們。

大悲學苑的活動讓我非常震驚。醫療與宗教協力合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哀悼的同時也尊重「死亡」。臨終之人與家屬得到精神關懷的大力支持。這一切,在我居住的日本全都聞所未聞。

從那時之後,我便經常拜訪台灣,在法師的指導下學習。2019年,我做好充分準備後,於東京成立大慈學苑。想當然爾,大慈學苑遵循的是大悲學苑的活動模式。我希望在日本實踐法師們創建的美好活動。我懷著這股信念投入推廣。

我在日本實施精神關懷的訪問活動,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台灣法師的主要協助對象是臨終病人,但大慈學苑接受的協助請求有四成為精神疾病患者。如何實踐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關懷,對我而言是個全然未知的世界,亦是一項挑戰。

活動伊始,請求協助的案件寥寥無幾。然而,現今我們正全力回應一般家庭、普通醫院、安寧治療院所、精神病院、醫療機構、護理大學及高中等來自各地的協助請求。

透過在日本推行活動,我感覺「死亡」在日本仍舊是個禁忌話題,無論從社會的角度或個人的立場,人們依然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臨終之人。在這方面,我覺得日本遠遠落後於台灣。

我在本書中介紹了日本大慈學苑的活動內容,在精神病學領域內實踐宗教精神關懷的過程,以及我在日常活動中體會到的感受。本書只是一位日本護理師僧侶的經歷,若您有時間翻閱本書,便是我的榮幸。

大慈學苑今後也將持續追隨台灣大悲學苑的步伐,不斷努力進步。

最後,我要向法鼓山釋惠敏教授、大悲學院宗惇法師、道濟法師、王浴阿長女士,以及迄今為止支持我的諸方大德獻上由衷的感謝。

我誠心祈望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盡快解除,早日迎來能夠再度拜訪台灣的那一天。

我在日本的天空下為台灣人民的健康與幸福祈願。謝謝。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籍的裝幀質感和書名給人的初步印象來看,我推測這本書的作者群可能是一個多學科合作的成果。單憑一個領域的專家,很難面面俱到地探討「醫療」和「宗教」之間的張力。如果是醫學背景的作者,可能會過度偏重生理上的痛苦緩解;而如果是神學或社工背景的,則可能在醫療倫理的細節上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非常好奇,這種跨界的整合是如何達成的?他們如何定義「慰藉」?對一個基督徒來說的慰藉,和對一個佛教徒的慰藉,在臨終情境下,醫療上又能提供哪些共通的、不涉及教義的照護支持?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共通的語言平台,讓不同信仰背景的人都能在同一個照護體系下獲得尊重,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過去,就有種莫名的厚重感。不是那種傳統精裝書的厚,而是一種議題沉澱下來的重量。裝幀的選色和字體排版,都給人一種嚴肅、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感覺。我猜想,內容肯定不會是那種輕輕鬆鬆、可以滑手機時順便掃幾眼的讀物。它似乎在暗示著,作者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鑽研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迴避的嚴肅課題。光是看到「臨終照護」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許多社會新聞和家庭倫理的拉扯。我個人對於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恐懼的複雜心情,尤其是在台灣這樣,傳統喪葬禮儀和現代醫學進步產生巨大衝突的社會背景下,這種主題的書籍尤其顯得重要。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脈絡,梳理出在那個關鍵時刻,我們可以依託的價值觀與實質幫助,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學術的探討。

评分

說真的,台灣社會對於「死亡教育」這塊,總是採取一種閃躲的姿態。大家都很避諱談論,彷彿只要不說,死亡就不會發生一樣。這本書敢於將「慰藉」放在如此顯眼的標題上,並且明確指出它需要結合嚴謹的「醫療」和深刻的「宗教」視角,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敢的嘗試。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比較深入的案例分析,不是那種美化過的、戲劇化的死亡場景,而是貼近台灣在地脈絡的真實困境。例如,在長照體系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家屬如何平衡照護的責任與自身的崩潰?宗教的儀式如何在病房這個高度科技化的空間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而不至於造成干擾?如果作者能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指引,而不是過於高深的理論模型,我相信這本書會是許多面臨人生重大轉折點的家庭,最需要的溫暖指南。

评分

拿到這本書後,隨手翻了幾頁,那個排版邏輯非常清楚,看得出來編輯團隊在結構上下了不少功夫。不像有些學術著作,內容塞得滿滿的,讀起來像啃石頭。這本書的章節劃分似乎更傾向於「情境引導」,也就是說,它可能不是單純的理論堆砌,而是透過不同的案例或者討論面向,逐步帶領讀者進入核心議題。我個人特別關注的是,當探討到「醫療」與「宗教」這兩個看似平行卻又必須交會的領域時,作者是如何拿捏分寸的。畢竟,在台灣,信仰的力量是無遠弗屆的,但現代醫學的介入又往往冰冷而理性。如何讓兩者不至於互相衝突,甚至能發揮互補作用,讓受苦者感受到真正的慰藉,這才是最考驗功力的部分。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跨專業溝通的實務建議,而不是空泛的理想宣言。

评分

最近常聽身邊的朋友在討論長輩的安寧照護問題,那種焦慮感是真實存在的。每次聽到他們在醫院和醫師、護理師溝通時的那種無力感,我就在想,我們社會對於「好好死去」這件事,準備得是不是還遠遠不夠?這本書的書名中「瀕死」這個詞彙,雖然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就是直指核心——那段非常短暫卻又極度濃縮的人生階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給專業人士看的SOP,更多的是給家屬、給我們這些「潛在的照護者」一個心理建設的途徑。如果能有關於溝通技巧的章節,例如,面對病人表達恐懼時,該如何回應才能真正給予支持,而不是流於形式上的安慰,那將會是非常實用的收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