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貪婪:金融強權華爾街崛起的大歷史 (電子書)

偉大的貪婪:金融強權華爾街崛起的大歷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戈登
图书标签:
  • 金融史
  • 華爾街
  • 貪婪
  • 金融強權
  • 歷史
  • 經濟
  • 美國歷史
  • 投資
  • 電子書
  • 商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部以「人性」為線索串連的金融交易史
這本重磅巨作將帶你重返「財富重分配」的百年賭局,
聆聽各種貪婪與恐懼的聲音!

「當你研讀這些當代景氣循環和恐慌事件後,你將震驚地發現:
那些市場參與者的面貌始終如一;股票遊戲從未改變,人性也是。」
── 傑西‧李佛摩 ──

世界金融強權──華爾街,如何從一個只是在街邊喊價的小市,
蛻變成今日全球資本主義的心臟?
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又如何造就金融市場上一次又一次的盛衰循環?

從過去到現在,
每一位參與「資本市場賭局」的人,
無論你是無良冷血的惡棍,或是茫然待宰的韭菜與肥羊,
都可以在本書中預見似曾相似的自己!

  金融市場是由人所組成的,而人性,正是造就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膨脹、狂熱、泡沫與崩盤的主因。

  350年來,參與華爾街大賭局的人們來來去去,那些能成功攫取巨富之人,往往便是將獲利建立在他人(或制度)的謬誤之上。

  《偉大的貪婪》強調,「完全理智的人類是不存在的」,而所謂的「完美資訊」,在本質上也是一條漸近線──投資人可以逼近它,但永遠到達不了!這也意味著在自由市場中始終會有輸家,而本書的問世,正好提供我們一套最佳範例,藉以驗證亞當‧斯密所說,那隻「看不見的手」究竟如何在市場上運作?
 
  憑什麼是華爾街?金融強權崛起的啟示錄

  時間回到1653年,當時華爾街所處的紐約曼哈頓,不過是荷蘭人殖民下的一個破落貿易站,它如何承襲荷蘭祖先唯利是圖的血脈,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本,最終推動美國躍升為全球最強的經濟體?

    在這個造市的過程中,市場的遊戲規則與漏洞是怎麼產生的?歷經多次多空循環、崩潰與大蕭條後,它為什麼還能昂首屹立,地位甚至更扶搖直上?本書將鉅細靡遺地回答這些問題。

  看那些前仆後繼、戲夢人生的貪婪者群像

  紐約證交所的前身,竟是一家咖啡館?股市首次的內線消息、投機與泡沫是怎麼發生的?200年前已有人透過報紙預測股匯市走向?曾經4次破產的狡詐投機客,如何靠著放出假利多而奮力一搏?

  本書透過豐富的史料與流暢的敘事軌跡,讓第一線的政策制定者、商業鉅子、股票經紀人、淘金者,以及偷拐搶騙的投機客們現身說法,生動地拼湊出華爾街百年來最真實的樣貌,逸趣橫生且發人深省。

本書特色

  華爾街傳奇投機客傑西‧李佛摩曾說:「華爾街沒有新鮮事,股市今天發生的事情,以前發生過,以後也會再次發生。」

  現今所有正在發生的新鮮事,例如機器人、元宇宙、電動車、區塊鏈……正如同兩百多年前的鐵路與電報,皆為人類的生活與金融市場帶來決定性的影響。而當一個新的趨勢成形時,市場上總是會出現一批競逐者,起心動念的想挖掘其中的投資機會,製造市場波動,財富重分配的機會就在其中。

  作為一部專為「華爾街」立傳的大歷史,本書試圖傳達一個重要觀念:在變化迅速的全球政經局勢中,回顧並思考那些市場曾經發生的事,包括那些令人們貪婪與恐懼的理由,將有助於你做出正確的決策,無論是投資或人生。

各界推薦,涉足金融市場者的必讀之作

  本書完整描繪出華爾街古往今來的眾生相,無論是君子或是惡棍皆在此一一現形。──《華爾街日報》

  戈登的書一向是同類型中最好的,這一本即為證明──《經濟學人》

  將數個世紀所涵蓋的經濟奧祕,與那些推動時代的人物們,融合成一段如行雲流水的史詩絕非易事,但是這本書辦到了……作者才氣洋溢的描寫,讓華爾街成為傑出的縮影,刻繪出美國人的發明、怪癖及正反通吃……這樣的歷史書寫,叫人欣喜癡狂。──《Kirkus評論》

  讀起來的感覺非常棒,而且饒有所得,書中滿是全世界最有權力那條街的好故事。──理查‧布魯克希瑟,暢銷書《美國人漢密爾頓》作者
繁荣与陷阱:一场关于人类进步与失衡的宏大叙事 本书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那些至关重要却又往往被忽略的维度。它并非仅仅关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底层驱动力——技术创新、社会结构的变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权力与资源的动态博弈。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与暗流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向定居农业过渡的漫长历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历史叙事,即仅仅强调农业带来的粮食盈余,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转变如何重塑了人类的集体意识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农业的稳定供应催生了对剩余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后来一切复杂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的潜在心理基础。 随后,叙事转向古代文明的兴衰。重点着墨于早期治理结构(如城邦、帝国)如何构建和维护其对资源分配的控制权。作者细致描绘了早期的税收制度、法律体系以及公共工程建设背后的权谋算计。例如,在描述古罗马的扩张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其军事力量,更着重探讨了其征服地区对帝国中心的人口、原材料和专业技能的虹吸效应,以及这种结构如何最终因内部管理成本的失衡而陷入僵局。 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探讨了知识的传播与垄断。从抄写员到印刷术的革命,技术如何赋能知识的民主化,同时也揭示了掌握信息优势的群体如何试图建立新的壁垒。书中详尽对比了中世纪修道院的藏书管理与文艺复兴时期私人学者的崛起,揭示了信息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 第二部分:全球连接的代价与红利 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本书将视角拓展至全球层面。作者强调,所谓的“发现”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航海技术的进步不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是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提高和对新颖事物的内在驱动力的体现。 在描述跨洋贸易网络的形成时,书中对不同文明在接触中所产生的文化“杂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挑战了单一的“殖民者-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叙事,转而探讨了地方精英如何巧妙地利用新的贸易路线和外部需求,在本土权力结构中争取新的筹码。例如,某些特定香料或矿产的全球需求如何导致特定偏远地区的社会形态在短短几十年内被彻底重塑。 工业革命被视为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转折点。不同于将工业化描绘成一条笔直的进步阶梯,作者更侧重于分析这场革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适应性”差异。在英国,煤炭和铁矿的地理接近性构成了先发优势;而在其他地区,则往往需要依赖于对现有社会资本和劳动力的极端调动。书中详细分析了早期工厂制度下,劳动者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催生的关于“时间”和“效率”的全新哲学观。 第三部分:观念的战场与现代的悖论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近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对物质世界的塑造力。启蒙运动并非仅仅是哲学家的沙龙聚会,它是一场针对传统权威的系统性挑战,其核心在于对“普遍理性”的信仰。作者考察了这些理性原则如何被应用于国家构建,例如对成文宪法和官僚体系的推崇。 然而,随后的章节敏锐地指出了这些宏大叙事的内在矛盾。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伴随着对身份认同的日益强调,这在带来强大凝聚力的同时,也为排他性和冲突埋下了伏笔。书中通过对十九世纪末期民族主义思潮的考察,揭示了“我们”与“他们”的界限是如何在报纸、教育体系和公共纪念碑中被精心构建和维护的。 在对二十世纪的分析中,本书避免了对重大战争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战争如何成为社会结构重组的催化剂。它探讨了战争时期中央集权对经济的干预如何为战后的国家福利体系提供了实验场,以及技术进步在军事目的下的加速如何反哺民用领域,留下复杂的遗产。 结论:历史的余音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结尾并未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人类是否真正掌握了对自身命运的控制权?作者认为,我们继承了前人所有的物质积累和技术工具,但历史的教训在于,每一次结构性的飞跃都伴随着新的、难以预见的风险。 最后的篇章审视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权力分散与重组。它探讨了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数字平台等新型行为体如何挑战了传统民族国家的治理边界。本书最终留下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画面:人类文明在持续进步的表象下,依然在与自身对秩序的渴望和对失控的恐惧之间进行着永恒的、微妙的平衡。这是一部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的、充满洞察力的历史考察,它拓宽了我们理解“进步”的内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戈登


  著有《漢密爾頓的祝福》(Hamilton's Blessing)、《華爾街的紅衣女郎》(The Scarlet Woman of Wall Street)等暢銷書,曾為《美國傳統》(American Heritage)撰寫美國商業史專欄,廣獲讀者喜愛;另曾為《華爾街日報》、《美國今日報》言論版撰寫文章,亦在公共廣播電台「市場」(Marketplace)時段主持節目,現居紐約州北塞勒姆。CNBC曾改編《偉大的貪婪》為電視節目播出。

譯者簡介

潘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的撰述委員。譯有《貿易大歷史》、《偉大的貪婪》、《野心時代》等書;合譯有《理性選民的神話》、《西方憑什麼》、《世界是平的》等書。
 

图书目录

序章
這是一個始終敘述著「人性」的故事
 
第一章│1653
一條匯聚所有墮落人性的下水道                  
承襲唯利是圖的荷蘭血脈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三支箭
 
第二章│1789
找出那條區分「惡棍」與「老實人」的界線        
梧桐樹下的交易所
最初的內線、投機與泡沫
站在浪頭上的合股公司
紐約的崛起
 
第三章│1807
紐約這條舌頭,正在舔食金融市場的精華
伊利運河迎來的巨量利多
大熊投機客──雅各‧利托
從零國債到第一次大蕭條
 
第四章│1837
除了再崩潰一次,這一切還能怎麼收尾?
鐵路串聯的巨大利益
電報發到哪裡,市場就在哪裡
狡詐如狐──丹尼爾‧德魯
西進吧,加州淘金熱
現在只能等待奇蹟出現
 
第五章│1857
浮華世界不再是夢
前所未見的交易榮景
海軍准將──凡德比
多空開戰──哈林鐵路大壟斷
 
第六章│1867
他們只是做自己高興的事,誰能責備他們呢?
操弄市場的腐敗政治力
伊利鐵路經營權爭奪戰
凡德比的三個和解條件
逐漸成形的市場監管機制
 
第七章│1869
那些做多者,正得意洋洋地看著對手們
壟斷市場上所有的黃金
南北戰爭後的虛胖市況
一八七三年景氣大蕭條
 
第八章│1873
你該做的事情,就是賤買貴賣!
美國工業化與大銀行家──J. P.摩根
世上最有錢的女子──海蒂•葛林
最誠實的傻瓜──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
 
第九章│1884
世上最有權力的人,向華爾街低頭了
白銀與黃金並行的貨幣大禍
近代會計制度與平均指數導入
華爾街的猶太人與牛仔們
 
第十章│1901
摩根先生,為什麼您不跟他們說該怎麼做?
重組資本世界的摩根
海因茲的炒銅危機與擠兌恐慌
睽違百年的央行──聯邦儲備系統
 
第十一章│1914
爆炸這種事……經常發生嗎?
一場不如市場預期的世界大戰
所有的錢,都跑到華爾街來了
一九二〇年──華爾街大爆炸
 
第十二章│1920
紐約證交所,它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亞倫•萊恩與邪惡的證交所
被洗出市場的通用汽車之父──威廉‧杜蘭特
縱情享樂的一九二〇年代
災難前夕與失控的聯準會
 
第十三章│1929
那個令華爾街蒙羞的男人──理查‧惠特尼
誕生於危機之中的《美國聯邦證券法》
第一任證交會主委──老約瑟夫‧甘迺迪
向那些華爾街的混蛋們致敬
 
第十四章│1938
華爾街已是一條人人都能去的大街
建立現代化券商的先驅──查爾斯‧梅瑞爾
證券分析時代的揭幕者──班傑明‧葛拉漢
驚天一響的「艾森豪牛市」
超越個別利益的「集體利益」
 
第十五章│1968
這個時候,我們該為貪婪說句好話了
深陷通膨泥沼的「尼克森熊市」
迎接新時代的交易制度與科技
白銀星期四──史上最大的貴金屬投機案
 
第十六章│1987
二十世紀結束
全球化市場與一九八七年大崩盤
內線交易與垃圾債之王──麥可‧米爾肯
 
第十七章│2000年迄今
二十一世紀的大繁榮、爆破與騙局
二〇〇〇年網路泡沫──從天堂墜入凡間的DOT-com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當次級房貸的骨牌倒下
一場五百億美元的騙局──馬多夫詐騙案
 
後記
今天的華爾街就是全世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02503
  • EISBN:97862671025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這是一個始終敘述著「人性」的故事


  這本書談的歷史前後涵蓋三百五十多年,敘述推動美國經濟體的主要力量,如何從一群耕作小農,轉變成操作電腦的辦公室職員們;從伽利略手工製作、還無法數清楚土星有多少個環的兩英寸望遠鏡,演變為能瞧見相距一百二十億光年的外太空、擁有一對口徑十公尺設備的「凱克天文台」(Keck Observatory);從只能依靠馬匹傳遞消息,到電光火石般的資訊流通……因此,這本書談的是大歷史,而如此宏大的歷史,按理來講,大致談的是偉人、大命題及強權的故事。

  政治科學給「強權」的經典定義為:任一國家,別的國家一定得把其利益納入考量。正因如此,就算俄羅斯的經濟慘兮兮,它依然是強權。沒有任何國家,會不把一個軍火庫裡有數千件核武器的俄國利益納入考量。只是談到定義,強權一定得是國家嗎?答案顯然不是。中世紀的教皇國肯定是強權,話雖如此,它主權所轄的領土及人口相形之下都很小。梵蒂岡本質是神學上的帝國,但重要性依然不減。另外,早在一八一八年,當時法國還得向銀行貸款來償還戰爭債務,路易十八世的首相黎塞留公爵(Duc de Richelieu)便假惺惺地嘆息說:「歐洲有六個強權,分別是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及霸菱兄弟公司。」

  直至今日,金錢能運使的力量,要比十九世紀初大得多了,而政府控制世界經濟的力量──也就是金錢,則變弱許多。因此別搞錯了,「華爾街」已變成強權。當然啦,就地理而言,它並不算什麼,僅是延伸於「一塊墓地跟一條河流之間」,具有通衢大道的六個建築區塊而已。然而,就一個轉喻詞而言,它可是自成一格。華爾街長久以來代表著紐約金融市場,但隨著西元第二個千年結束,這個市場儼然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跳動的心臟,今天所有的主權政府、其他市場乃至於個人都一樣,全都必須留神「華爾街」,不然就得吞下苦果。

  這麼不起眼的一小方地,是怎麼變成如此強大的象徵?除了十八世紀個把年之外,從未成為全國首都,甚至是全州首府的紐約,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意義怎麼會如此重大,一如太陽之於整個太陽系?本書就是要回答這些問題。

  紐約在崛起之初就有很多優勢,尤其是其天然良港,顯然為北大西洋上最優的港灣,加上它承襲的是荷蘭人愛錢、講世俗的哲學。只不過,紐約能登上金融至尊,肯定不是天生注定的。歷史總是充斥著僥倖──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就把滑鐵盧戰役,稱為「一生中所瞧過,勝負最接近的賽馬」。華爾街的歷史也不例外。假如一八一二年,美國副總統喬治•柯林頓(George Clinton)沒有打破參議院票決的僵局,投票支持麥迪遜總統的提議,而延展合眾國銀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的特許狀,或者當時投下反對票,那麼今日電視新聞主播在播報晚間金融新聞時,很可能說的是:「談到栗樹街今天的表現……」而非華爾街。又假如他的侄子,時任紐約州長的德威特•柯林頓(DeWitt Clinton)沒能推動提案,闖過不情願的議會,修築伊利運河,那麼今日的紐約可能只是美東海岸的大城之一,而無法躍為西半球最大的都市。

  還有一件事很幸運,美國這個國家與《國富論》這部經濟學著作皆在同一年誕生,這部亞當‧斯密的作品,對系統經濟學影響深遠。古老國家都有「恩准特權」的積弊,要想根除絕非易事,幸好美國是嶄新國家,就沒那回事。據估計,大革命發生前的法國,有人想把一批貨物,自魯昂打陸路運到馬賽去(實際上並非任何人都辦得到),那麼他會碰到不少於五十多個稅收站,還有各色貴族、市鎮,每處都有王室在不同時間點所授予的收稅權。反觀一七八七年的「美國制憲會議」,倒是能禁止向跨越州界的貨物開徵關稅,實際上也真的那麼做了,如此一來也把美利堅合眾國化為龐大的共同市場。

  此外,斯密的強大著作亦提供適時的哲學基礎──時逢工業革命開始翻轉西方文明的整個經濟根底,它叫政府別來束縛經濟。美國經濟以及它的主要資本市場,才能蓬勃發展,政客的干預程度減至最小──他們自私自利的程度,大致跟資本家差不多。

  讓「華爾街賭場」變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原因,不光只是運氣。就數學的意義來看,自由市場根本就是賭博。所有的賭博,從紙牌遊戲「心臟病」,到世界大戰都一樣,有賭客、謀略,以及計分手段。然而,自由市場跟「心臟病」不一樣,它並非零合遊戲。賭梭哈會有贏家的原因,是因為有輸家,輸贏剛好相等。但是,假如自由市場這個賭博,參與的玩家是完全理智且握有完美的資訊,那麼有可能大家都贏。當然,完全理智的人類是不存在的,而完美資訊在本質上是漸近線──可以逼近但永遠達不到。當然,這對歷史作者及讀者來說可謂幸事,畢竟「什麼都能預測」的完美世界極其無聊,而這也意味著自由市場中始終會有輸家。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在自由市場中賺錢的總件數還是會超過虧本數很多倍。這一點在資本市場再真實也不過。在馬克思理論裡多所詆毀的「資本」,是任何國家經濟必不可少的成分,一如勞工、資源與技術。畢竟,沒有工人、沒有原料,就造不出像是汽車這類的產品,但想造汽車,沒有工廠也一樣是不可能的,而工廠需要資本,一如需要庫存、薪資等成功企業數不清的其他面向。

  但是,要特別注意前一段第一句裡,「隨著時間推移」這句話。時間,正是自由市場缺少的東西,這種情況太常見了。市場完全自由放任,往往會自毀。其理由真夠簡單:市場是由自私的人類組成的。確實,斯密也明白地承認這個問題。他在《國富論》中寫道:「同行卻甚少碰頭,即使聚起來消遣娛樂,但交談到最後總是陰謀算計民眾,或者合謀調升售價。」換句話說,自由市場要有規矩,還要有執行規矩的裁判,不然玩家自己就會把市場毀掉。眾所公認,「若說社會主義的麻煩在於社會主義,那麼資本主義的問題就在於資本家。」

  但是在華爾街的歷史上有一個關鍵時刻,規矩及裁判剛好皆付之闕如。早期的華爾街因為規模小,如同在社區中打梭哈般的公平比賽,靠著合群壓力還能夠維持下去。直到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爆發後,華爾街突然間變成地球上第二大的證券市場,進出的賭資高達數十億。舊有、不拘形式的系統很快就崩潰了。當時,聯邦政府無暇顧及與管制市場,造成紐約州、市政府的貪腐嚴重,大部分的官職都可以買賣,只在乎下次大撈一票的投機客有好幾年對他們予取予求。

  當然啦,身為人類,他們所做所為正是符合人性。只是接下來,證券商為了維持長期穩定的利益,找到控制及執行規矩的法子,節制了投機客的力量,因而讓華爾街這個資本市場得以長期運作下去。

  以結果來看,大概很難找出比華爾街更好的範例,來驗證斯密所說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市場上運作。華爾街的證券商們只是追求股市穩定、誠實,而對自己有利。只是這麼做的同時,他們也提供一個可靠的機制,讓美國經濟的工業化有充足的資金可做周轉運用。而美國很快地就成為世上最大最強的經濟體,這讓華爾街更加繁榮,但增益更多的則是美國整體的富庶──華爾街讓「美國世紀」成其可能。

  在美國世紀當中,隨著證券商利益與投資人(不可將之與投機客混淆)的衝突日增,證券商抗拒改革,一如七十五年前的投機客,只是這次大致是由政府施壓而催生的改革。但是大約在同一時間,追求利益一如既往的華爾街,把證券投資帶給中產階級,再次轉型、富裕了美國經濟及社會大眾。

  最後,當電腦這種新型科技引發一場經濟革命,其深遠程度,至少跟蒸氣引擎在華爾街早期引發的革命一樣,華爾街可沒變成緬因街(Main Street)。電腦科技的首批成果之一,便是容許華爾街把自由市場的威力擴散到全球,同時幾乎讓各地的社會主義都為之崩潰了。

  因此,我打算在本書述說的,乃是一個新強權崛起的故事。就如同兩千五百年前的羅馬,華爾街一開始的規模小而沒有影響力,地球上的強者完全沒留意到它。但客觀環境、政治、科技,以及純粹的好運氣(這是成就強大永不可缺的因素),促使它成長、征服鄰居,當它碰到內部衝突時,就算經常很痛苦,也能成功化解,最終華爾街以強權之姿躍上世界舞台,其他權力中心若膽敢忽視它,就要冒著龐大的危險。

  好比羅馬帝國的歷史,華爾街的故事值得一提。正如同羅馬人,參與華爾街大博奕的玩家們,涵蓋偉大、渺小、高貴、猥瑣、聰明、沒腦筋、自私、慷慨的各色人等,從過去到現在,他們始終敘述著人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晃的時候,偶然翻到一本關於十九世紀末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勞資關係的專著,那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嚴謹,每個論點都有紮實的史料支撐,讀起來讓人感覺到作者的誠意與學術功力。我猜測這本關於華爾街的書,或許也會採取類似那種「大歷史」的寫法,試圖把零散的金融事件串聯成一個宏大的敘事線索。我總覺得,要理解華爾街的「崛起」,不能只看一九二九年或者二零零八年那幾次泡沫破裂,而是要從更早期的商業信貸、特許公司時代,乃至於早期歐洲的銀行體系開始追溯其基因。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描繪出「金融權力」是如何從國家機器的附庸,一步步蛻變成凌駕於政府之上的獨立力量,那將會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作品。我對那種能夠揭示出隱藏在光鮮亮麗的金融報告背後,那些冷酷無情、卻又極具邏輯性的結構性轉變的書,總是抱持著高度的期待。這種層次的解構,遠比那些只會譴責「貪婪」的道德說教來得更有價值。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衝擊力,「偉大的貪婪」,嗯,光是這四個字就足以讓人聯想到過去幾十年全球金融市場的風起雲湧。我最近剛看完一本講述某個亞洲國家經濟崛起的歷史書,雖然主題不同,但那種探討結構性力量如何形塑社會的寫法,讓我對宏大敘事的歷史著作產生了新的興趣。說實話,關於華爾街的歷史,我總覺得市面上的書大多著重於操作技巧或特定的金融危機,缺乏一個貫穿始終、有著清晰哲學觀點的梳理。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跳脫出那些老生常談的華爾街故事,深入挖掘其背後更深層的意識形態根源。畢竟,金融體系的運作,從來都不是純粹的數學問題,它牽扯到權力、道德,以及人類對於「無限增長」這種概念的病態迷戀。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處理美國建國精神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複雜糾葛,畢竟,這種「貪婪」的驅動力,究竟是文明進步的火車頭,還是一股終將自我毀滅的暗流?一個好的歷史論述,必須能讓人讀完後,對習以為常的經濟現象產生徹底的陌生感與反思。

评分

最近陪我媽去圖書館,她剛好借了一本關於戰後台灣經濟奇蹟的口述歷史,裡面談到早期企業家為了取得資金所經歷的艱難與犧牲,那種胼手胝足的奮鬥精神,跟現在華爾街那種依靠複雜衍生性金融商品就能輕易創造數十億利潤的景象,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對比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創造財富」的模式。一個成熟的歷史論述,不應該只批判,更重要的是解釋「為什麼會這樣」。華爾街的崛起,絕非單一事件促成,它必定是技術、法律、政治合謀的結果。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監管機構的角色——這些本該限制貪婪的組織,是如何逐漸被華爾街的力量所收編或同化?這種權力轉移的過程,往往是歷史中最精采也最令人心寒的部分。如果能讀到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細節,說明這本書的材料搜集絕對是下足了功夫的。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種深度訪談式的非虛構寫作,那種作者像偵探一樣,深入挖掘特定事件背後的權力關係網,讓人讀起來有種抽絲剝繭的快感。這本關於華爾街的書,如果能採取類似的寫法,描繪出那些在幕後操縱市場的「金融巨賈」的個人哲學和他們如何達成共識的過程,那該有多過癮。我對那些將金融史視為一場場「劇本」的作者特別欣賞,他們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緊張的對峙和權力的博弈。與其著墨於那些冷冰冰的數字漲跌,我更期待看到「人」在龐大金融機器中的角色——他們是如何被系統異化,又如何反過來塑造這個系統?例如,那種將風險極度集中化,卻將收益私有化的機制是如何在「創新」的名義下被合法化的?如果這本書能揭示出這種看似無害的商業術語背後,隱藏著怎樣深沉的結構性剝削,那它就不只是一本財經史書,而是一部深刻的社會批判著作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這個時代,隨便打開新聞,充斥的都是關於加密貨幣、AI投資模型這些新潮的名詞,感覺金融世界的變化快到讓人喘不過氣。這時候,回頭去看華爾街這個經典的、歷久不衰的權力中心,反而能讓人找到一些錨點。我最近讀了一篇關於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當代金融危機中應用的學術論文,它裡面提到,資本的邏輯總是在自我擴張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新的「非理性繁榮」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告訴我們華爾街的「貪婪」是如何演化出它獨特的文化和語言系統,讓普通人難以理解,從而鞏固其精英地位。書的標題用了「大歷史」,這暗示著它不會停留在華爾街的日常交易,而是會去探討它對全球地緣政治、文化價值觀,甚至是藝術創作的間接影響。如果能看到華爾街如何利用其金融力量,在全球範圍內「重塑」現實,那才算是真正讀懂了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