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提問題╳講故事╳品三國╳悟智慧 (電子書)

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提問題╳講故事╳品三國╳悟智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樹文
图书标签:
  • 三國演義
  • 人生智慧
  • 故事
  • 歷史
  • 領導力
  • 策略
  • 思考
  • 電子書
  • 自我成長
  • 古典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脫去三國故事的外衣,留下智慧的靈魂
提問題╳講故事╳品三國╳悟智慧


▎重視血緣,還是重視資源
斬華雄是關羽一生英雄的戰鬥歷程的開端,
但在這場戰鬥中,領導者用人的智慧值得我們進行審視。

►重職位、輕人才是偏見
關羽請戰,袁紹第一句問話:「現居何職?」
此話就明顯地帶有重職位、輕人才的偏見,
當聽到關羽不過是馬弓手後,這種偏見就更強了,
•英雄是戰場上殺出來的,而不是從娘胎裡生出來的。
袁氏兄弟因關羽是馬弓手,便歧視和阻撓關羽出戰華雄,
真是目光如豆,有眼不識英雄。

►重血緣、輕資源是腐朽
當公孫瓚把劉備漢室宗親的出身介紹一番後,
袁紹馬上就說:「既是漢室宗派,取坐來。」
袁紹就是重貴族血緣、輕資源開發的無能鼠輩!
•資源與血緣出身並不是孿生姊妹。
即使繼承了家族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軍事資源,
它也是不穩定的資源,更不會是跟著一輩子的資源。

▎重視資歷,還是重視能力
孫權拜陸遜為將,放心放權放手,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
這有智謀的拜將故事,我們也能從中也得到智慧的啟發。

►資歷不等於能力
當鬫澤一舉薦陸遜,老臣張昭、顧雍、步騭就極力反對,
理由是「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
但孫權力排眾議,越級提拔,讓陸遜統領三軍,全力抵抗劉備的進攻。
正因孫權突破陳舊觀念,提拔有能力的年輕將領,才能堅守江東數十年。
•資歷並不能自然變成能力。
是人才還是庸才不在於工作和知識的累積程度,
而在於資歷到能力的轉化程度,資歷深並不等於能力強。

►能力不等於威望
張昭、顧雍、步騭反對孫權用陸遜,第二個原因是未悉陸遜之才。
一個有才能的人在其才能未釋放出來之前,是不會獲得威望的,
相反,其才能還會遭到嫉妒和偏見。
•能力轉化成威望是由「潛」到「顯」的過程。
因此,領導者不能以威望不足為藉口,對有能力的人擱置不用,
而是要重用和充分信任有才能的人,並支持其才能的全面發揮。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讓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在當今社會再「活起來」。
▷為管理學、哲學、心理學、成功學等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案例。
▷作者加入大量的歇後語,以絕妙的語言藝術助讀者明曉哲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提問題╳講故事╳品三國╳悟智慧 (電子書)》。 --- 精选图书推荐系列简介 1. 《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疗愈:重塑内在秩序与情绪平衡》 书籍主题: 心理学、个人成长、情绪管理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压力、人际关系困扰以及自我价值迷失等问题。它并非提供空泛的安慰,而是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以及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心灵自救”工具箱。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识别与诊断——你的情绪地图。 详细分析了现代人常见的思维陷阱(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思维)是如何构建情绪困扰的。通过自测问卷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准确描绘自己的“情绪地图”,理解压力源的真正根源,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焦虑。 第二部分:即时干预与情绪降温。 侧重于提供高效的“急救”技术。当负面情绪(如突发恐慌、愤怒爆发)来临时,读者可以立即采用的呼吸技巧、锚定技术和认知重构练习。这些技巧被设计成可以在办公室、通勤路上或任何紧急情况下快速实施。 第三部分:深度重塑——建立你的内在秩序。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基石,引导读者探索深层的核心信念。通过引导式的写作练习和自我对话的技巧,帮助读者识别并替换那些阻碍成长的限制性信念。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设定边界”和“有效沟通”来改善人际关系中的能量损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绪独立。 第四部分:长期维护与韧性培养。 探讨如何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建立长期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内容涵盖睡眠卫生、数字排毒、以及如何将“失败”重新定义为“学习机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不仅能“处理”问题,更能构建一个强大、有弹性的内在系统,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 目标读者: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职场人士、希望改善亲密关系质量的个体、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初学者。 --- 2. 《跨越巴尔干的古老迷踪:文明冲突与文化熔炉的地理史》 图书主题: 历史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史 内容概述: 巴尔干半岛,这片被欧洲大陆视为“火药桶”的土地,其历史的复杂性远超地缘政治的简单描述。本书以地理环境为核心驱动力,追溯了从古希腊色雷斯人到奥斯曼帝国衰落,再到近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全过程,试图解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这片小小的半岛会成为东西方文明长期冲突、融合与爆发的永恒舞台? 全书结构严谨,叙事宏大而不失细节: 第一章:地理的宿命。 分析了亚得里亚海、黑海、多瑙河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对巴尔干不同区域的隔绝与连接作用,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的征服者(罗马、拜占庭、奥斯曼)总是被这片土地的复杂地形所牵制。 第二章:信仰的疆界。 深入探讨了东正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如何在物理空间上刻画出民族和政治的界限。重点剖析了奥斯曼“米利特”制度对地方文化身份的长期影响,以及宗教认同如何被政治化和军事化。 第三章:帝国的遗产与民族的觉醒。 详细梳理了奥匈帝国和沙俄在巴尔干的代理人战争,以及十九世纪末期“泛斯拉夫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的碰撞。书中引用了大量未被广泛引用的外交电报和民间日记,以还原民族主义兴起时的社会情绪。 第四章:战后秩序的重构与解体。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到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联邦的建立与解体,本书强调了“身份政治”是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干预下,重新被激活并最终导致九十年代的悲剧。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将历史事件置于精确的地理坐标之上,论证了地理制约如何形塑了巴尔干人民对“国家”、“他者”以及“忠诚”的理解。对于希望理解当前欧洲复杂政治局势的读者,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深度读物。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地缘政治研究者、关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专业人士。 --- 3. 《诗歌的数学:格律、韵脚与信息压缩的艺术》 图书主题: 文学理论、语言学、美学分析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揭示诗歌创作中潜藏的结构性美学,将诗歌视为一种高度压缩的信息载体,其精妙之处在于对语言的物理约束(格律和韵律)的完美运用。作者运用形式语言学、音韵学和信息论的交叉视角,对中外经典诗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分析。 核心论点: 诗歌的美感并非完全依赖于情感的抒发,更来自于对“冗余信息”的精准剪裁和对“结构张力”的巧妙构建。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韵律的物理学。 探讨了音节的轻重、长短(平仄)如何构成听觉上的节奏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押韵”的声学分析,展示了韵脚在增强记忆和构建情绪高潮中的作用。对比了英文诗歌中抑扬格(Iambic)与扬抑格(Trochaic)在不同主题表达上的倾向性。 第二部分:格律与自由的张力。 分析了“体裁的约束”如何激发创造力。以十四行诗(Sonnet)为例,解析了其严格的结构(三段四行加一对句)如何迫使诗人将复杂的情感提炼并最终导向一个强有力的结论。同时,本书也讨论了从格律诗向自由诗过渡的本质——即用“意象的密度”来取代“音节的规则”。 第三部分:意象的编码与解码。 重点研究了“隐喻”和“象征”作为信息压缩技术的作用。通过对比白描手法和意象堆砌的两种风格,说明了卓越的诗句是如何用最少的词汇,激活读者脑海中最丰富、最个人的联想链。 第四部分:当代诗歌的信息熵。 分析了后现代诗歌和口语化诗歌如何通过故意打破传统格律来表达新的时代焦虑和对既有秩序的反叛。 本书适合那些希望从技术层面理解文学之美的读者,它将带你看到诗歌背后严谨的逻辑结构,体验语言的精确性所带来的震撼。 目标读者: 文学专业学生、诗歌创作者、对形式美学和语言结构感兴趣的跨学科研究者。 --- 4. 《地心之下:火山熔岩的生命史与地球的脉动》 图书主题: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自然科学 内容概述: 这是一部关于地球最狂暴、却也最基础力量的史诗。本书超越了教科书对岩石和矿物的简单描述,带领读者潜入地壳之下,通过探索火山喷发、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的机制,理解地球如何塑造了我们所知的生命与环境。 全书亮点: 熔岩的族谱: 详细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岩浆(如玄武岩浆与流纹岩浆)的化学成分和粘度差异,解释了它们如何分别造就了夏威夷的盾状火山和印尼的复式火山。作者结合了最新的同位素测年技术,重构了地球早期形成阶段的大规模喷发事件。 板块漂移的引擎: 以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地幔对流这一“看不见的力量”。本书展示了洋中脊的形成、海沟的俯冲过程,并探讨了超级火山(如黄石公园)的潜在威胁与地质意义。 生命的拓荒者: 探讨了火山活动对生命演化的决定性作用——从早期地球大气层的形成,到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发现。火山灰带来的肥沃土壤,正是许多古老文明得以兴起的重要基础。 人类与火的共存史: 结合考古学和地质学证据,追踪了人类文明如何从恐惧火山到利用地热能,并记录了历史上几次毁灭性喷发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冲击。 本书采用大量高清晰度的地质剖面图和喷发模型动画(适用于电子版),使得复杂的地质过程清晰可见。它不仅是科学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关于地球“呼吸”和“心跳”的宏大叙事。 目标读者: 地理、地质学爱好者、户外探险家、对地球深层结构和自然灾害形成机制感兴趣的科学求知者。

著者信息

陳樹文,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管理哲學的研究,並將這些融入領導活動和生活領域,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領導智慧和人生智慧。先後出版了《卓越領導者的智慧》、《周易與人生智慧》、《先秦諸子中的領導智慧》、《領導哲學智慧六講》、《領導學》、《人力資源管理》等著作。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講 為什麼要帶著問題悟三國故事中的智慧
第二講 人生智慧是英雄單打獨鬥,還是團隊打天下
第三講 是劉備選擇了諸葛亮,還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第四講 馬謖是庸才,還是放錯了位置的人才
第五講 人生的智慧是重視血緣,還是重視資源
第六講 人生的智慧是重視資歷,還是重視能力
第七講 選賢任能是伯樂相馬,還是賽場比馬
第八講 龐統是智商的失敗,還是情商的失敗
第九講 是曹操的情商高,還是劉備的情商高
第十講 是劉備的逆境商高,還是曹操的逆境商高
第十一講 激勵是重視顯能,還是重視潛能
第十二講 人生的智慧是報知遇之恩,還是追求價值的實現
第十三講 人生的智慧是追求自尊,還是超越自卑
第十四講 人生的智慧是挑戰人類的極限,還是挑戰自我設限
第十五講 人生和事業的成功者是固定心態,還是成長心態
第十六講 人生和事業的勝出者是常規思維,還是超常規思維
第十七講 人生和事業輸贏是在起點,還是在轉折點
第十八講 破壞力和建設力來自線性,還是非線性
第十九講 人生和事業發展最具成敗意義的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
第二十講 空城計是零和賽局,還是競合共贏
第二十一講 人生和事業發展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觀念決定命運
第二十二講 人生的成功是靠耍小聰明,還是靠玩大智慧
第二十三講 人生的智慧來自於感情衝動,還是理智思索
第二十四講 組織發展與成功是拚實力,還是拚組織結構
第二十五講 人生的智慧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還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第二十六講 競爭是過程中的優勝劣汰,還是結果的優勝劣汰
第二十七講 人生的智慧是駕馭權力,還是被權力駕馭
第二十八講 溝通是重視編碼,還是重視解碼
第二十九講 長治久安是斬殺首領,還是征服首領的心
第三十講 親兄弟為什麼有的相助,有的相殘
第三十一講 最複雜的人際關係是敵對關係,還是同事關係
第三十二講 領導者對組織內部成員的矛盾是激化,還是化解
第三十三講 人生的智慧是牢記血海深仇,還是化敵為友
第三十四講 人生的智慧是吝嗇,還是捨得
第三十五講 人生的智慧是過剛過柔,還是剛柔相濟
第三十六講 董事長是做管理者,還是做經營者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713938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前言
  近幾年,我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關於人生和事業的成功方面。人是有預期的高級動物,但有的人預期達成,有的人預期破滅,前者成功,後者失敗。這種正反差異緣於人所具有的智慧差異。一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能以智慧的思維,明察眼前,預見未來,確定自己事業的走向。古往今來,許多成功者,既不是最勤奮的人,也不是知識最淵博的人,而是擁有智慧的人。大到治國、理政、外交、戰爭,小到修身、齊家、交友、處事,凡成功之舉,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因此,想研究人生和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溯本求源,而這個「本」和「源」就是智慧。
  於是,我把研究人生和事業成功的視角轉到對智慧的探求上。何謂智慧?《孟子·公孫醜》裡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說,能判斷是非曲直,就是智慧。漢朝劉安主編的《淮南子·道應訓》裡說:「知可否者,智也。」漢朝史學家班固的《白虎通易·情性》裡說:「智者,進止無所疑惑。」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也說:「知者,決之斷也。」三人的說法基本一致:在各種應對中能夠做出是進或是退的正確決斷就是智慧。現代辭書上的解釋是:「智慧就是辨析判斷、發現創造的能力。」西方的彼得·A. 安傑利斯(Peter A. Angeles)在《哲學辭典》中把「智慧」釋義為:「對人生的最好目的,達到它們的最好手段,以及成功運用那些手段的實踐理性的正確知覺。」綜合古今中外對智慧的說法,我認為,智慧就是對不確定事物或危機事件迅速、正確地決疑斷惑和機智靈活、出奇制勝地應對的能力。由此而言,見微知著是智慧,通權達變是智慧,謙卑恭敬是智慧,韜光養晦是智慧,化繁為簡是智慧,剛柔相濟是智慧,賞罰分明是智慧,方圓有致是智慧,有捨有得是智慧,趨吉避凶是智慧,多謀善斷是智慧,人情練達是智慧……智慧是最好的「無形勝有形」的資產,老子講的「無為而治」就是用「無的智慧」來治理世事。智慧是打開人生和事業成功的金鑰匙,發現和運用智慧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解決人生和事業發展中形形色色的難題,走出困境,也才有可能走上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制高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的思想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因此,我就把探求的觸角深入到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後出版了《周易與人生智慧》、《先秦諸子中的領導智慧》和這本《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周易》的產生、創作、傳承和成書,經歷了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中古的夏、商、周(西周)時期和近古的春秋戰國(東周)時期,成就於三個智慧非凡的聖人──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之手。《周易》不僅被中華民族認定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且也被世界公認為人類思想史上絕對的具有獨一無二價值的智慧書,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如果人類世界有智慧可言,那麼中國的《易經》應該是唯一的智慧寶典。」《周易與人生智慧》以天地、陰陽、剛柔、動靜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的自然規律,按照天人合一的認識智慧將其應用到人類社會的時空變化中,化作人道,指導人依循易理審時度勢、隨機應變、趨吉避凶,實現人生與事業的成功。
  先秦諸子代表了我們炎黃子孫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思想根基之所在,歷經千百年後,先秦諸子博大精深的智慧始終能夠熠熠生輝。《先秦諸子中的領導智慧》對先秦諸子治國理政的思想精髓和智慧基因進行新的挖掘和闡發,引領領導者和曾經的偉大心靈相遇,分享先賢們在血與火的歷史年代中淬煉出的領導智慧,增益自己的智慧,以應對變化無常、高深莫測的領導活動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古代演義小說的經典,充滿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透過描述董卓、袁紹、曹操、呂布、劉表、劉璋、劉備、孫堅、孫策、孫權等人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無數智謀之士和英雄豪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極其形象地展示出神機妙算的智慧、明察秋毫的智慧、能言善辯的智慧、大智若愚的智慧……《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旨在讓這些智慧在當下再「活起來」,以便深刻地啟發和幫助人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身心,通達事理,安身立命,演繹出人生和事業的成功。
  《周易與人生智慧》、《先秦諸子中的領導智慧》和《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是一個主幹上的三個碩果,智慧是它們共同的特點。所以,讀者不能偏重哪一本書,更不能忽視三本書之間的連貫性,要相互比照,相互印證,相互貫通,相互補充,以使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的智慧更深刻、更系統,也更有利於經理世事,盡其所用。
  本書除了具有《周易與人生智慧》和《先秦諸子中的領導智慧》的共同點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具體如下。
  (1)以問題作為每一講的標題。問題是智慧的心臟,提出問題和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是一切智慧的真正基礎。英國有句諺語:「慎重對待問題就是智慧的一半。」我精選了讓我有深刻認識和獲得智慧的三十六個問題,構成了本書的框架體系。我們的學生放學回家後,有些家長習慣問:「你今天在課堂上學到了什麼新知識?」以色列的學生放學回家後,家長總是問:「你今天在課堂上問了什麼問題?」前者的關注點是知識,後者的關注點是智慧。提不出問題就找不到智慧。有「問題意識」,是認識智慧能力提升的表現,鮑波爾也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研究思考,才能進入智慧的心臟。我在大學幾十年教學的體會是,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質疑問難,我弘揚的主旋律教學方法就是設疑(設置疑問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激疑(透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產生疑問)、釋疑(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解惑)。朱熹說得透澈:「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2)以「引導故事」作為每一講(除第一講和第三十六講外)的開場白。引導故事是一個與問題相關聯的三國故事,目的是給讀者交代一下故事的梗概,也是為引出論述做鋪墊,順便也給對三國故事不熟悉的讀者補課。每一個引導故事簡單明瞭,短小精悍,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發人深省,或沁人心脾,能讓讀者帶著感慨走近三國。透過具有文學意蘊的故事,把乾癟的問題潤色成「畫卷」,有層次、有寬度、有色彩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能夠激發起讀者閱讀的興趣。我參考關於《三國演義》的各種版本,對引導故事中的一些情節予以改動、增刪,這種有意調整使故事內容與研究的問題相輔相成、脈絡清晰、結構完整,而非對原著的背離。每個引導故事都暗藏著一個「智慧按鈕」,等待著被啟動,從故事裡抽出智慧性因素,釋放出它的光芒,照耀今人。
  (3)以「智慧悟語」對三國故事進行哲學式思考。哲學式思考是人高於其他動物的最根本的標誌,是心靈的一種特殊能力。過去很多人從文學或史學角度研究《三國演義》,研究的焦點多是它的故事情節、文學藝術或從史學的角度辨析真偽,研究侷限在三國故事的藝術層面和真偽的表面層次。本書則不同,它以東西方的哲學、心理學、組織管理學等相關理論為基礎,以三國故事為載體,經過深入思考與洞悉,脫去三國故事的外衣,留下智慧的靈魂。「智慧悟語」兼容學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從鮮活的故事中提煉出智慧,避開生硬簡單的說教,使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在笑談中,把「古今多少事」的人生哲理循循善誘地從多層面、多角度植入讀者的心靈,直達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站在這種境界,再來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曲直、真假善惡、主次輕重、成功失敗,自然就洞若觀火,自然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選擇了,當然也能保障人生和事業的成功。
  (4)用簡練、生動、形象的語言引發出智慧。引用的三國故事以現代口語為主,同時保留原著中精彩的文言文,文言文和白話文有機結合,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雅古韻。三國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本身就很生動,再加上形象的語言表達,就更栩栩如生了。你在茶餘飯後,休息之時,輕鬆地瀏覽,享受閱讀的情趣,不知不覺就會著迷、入神,心田裡也就會不知不覺燃起一盞智慧的明燈。本書中的語言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歇後語。歇後語是中國的先民和今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形象風趣、語句短小、寓意深刻、凝聚很多智慧的特殊語言形式。歷史上以三國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形成了大量的歇後語,在民間廣為流傳,信手拈來就有: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關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諸葛亮的錦囊──神機妙算;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我在書中的一定語言環境中,自然貼切地嵌入了大量的歇後語,以其絕妙的語言藝術,給讀者以深思和啟示,助推讀者明曉哲理,提升智慧。
  (5)適應的讀者對象更廣泛。《周易與人生智慧》要求讀者具備較深的哲學和古文基礎,有較強的感悟能力;《先秦諸子中的領導智慧》要求讀者有較高的古文水準和一定的領導閱歷。這樣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兩本書的讀者範圍。而《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這本書,它的載體是具有最廣泛認知度的「三國故事」,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性格鮮明的三國英雄和他們的事跡來。由此可以說,本書是最接近普通人的書,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礎的讀者都能看懂。三國故事中的智慧也是最接近普通人的智慧,只要閱讀本書,智慧就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到心田,幫助普通人打牢修身和做事業的基礎,創造出不普通的人生和事業。本書也特別適合青少年這一閱讀族群,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的生命需要鼓舞,他們的心靈需要滋潤,他們的成長需要指引。本書涵蓋了自信、意志力、實現願望、陽光心態等諸多與青少年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故事和故事中蘊含的智慧,對青少年的成長和智慧的增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6)為管理學、哲學、心理學等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案例教學,是透過各種故事、情境、資訊、知識、經驗、觀點的融合碰撞來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教學方式。目前,案例教學最受國際認可和推崇。基於問題和探索問題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特點,把學生納入案例場景(如故事)中,引發學生思考與爭論是案例教學的出發點,從中提煉出某些原理和智慧是案例教學的目的。本書以問題為每一講的標題,以三國故事為引導,以感悟的智慧為結論,與案例教學法是一致的。書中有些內容,就來自於我在大學為大學生和研究生講授課程時的案例。所以,本書可以為管理學、哲學、心理學、成功學等教學提供很有價值的案例。我曾經在哈佛大學學過案例教學,我也在課上或課下拿出一些本書中三國故事的案例與同學們互動交流,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案例得到了高度的認同和首肯。
  三國故事和故事中包含的人生和事業成功的智慧從歷史走來,必將以其不朽的價值繼續行走在歷史的路上……
  朱熹說:「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巴爾扎克也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包含著博大精深的智慧,而智慧的研究是沒有天花板的。齊白石有句話:「不教一日閒過。」「不教一日閒過」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防止靈魂和思想枯竭。我生命的炙熱點將繼續在智慧的探索領域燃燒,以「不教一日閒過」的身心能量去窮究事物的原委、道理,以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我知道這是一條漫漫之路,「其修遠兮」;我也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侷限。我雖然已經接近古稀之年,但我仍然要做「一個能思考的人」,在中西方文化的智慧研究這條道路上砥礪前行,「上下求索」,即使不能快樂得有滋有味,也要痛得有聲有色。
  著名書畫家閆大海先生為封面創作了「桃園三結義」的畫作,與書名交相輝映,美化了書境,我向閆大海先生表示誠摯的謝意!

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對歷史詮釋的「新意」很有感觸。我們都知道曹操的奸詐、劉備的仁厚,但這些標籤化的描述往往掩蓋了人物的複雜性。這本電子書如果能透過「品三國」這一環節,揭示一些不那麼主流的觀點,那會非常吸引我。例如,不只是讚揚諸葛亮的謀略,也深入探討他窮盡心力卻未能一統天下的遺憾與局限性;或者不是單純譴責董卓,而是去理解當時的政治環境如何催生出如此的人物。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才能真正讓我們體會到「智慧」的邊界——即便是最聰明的人,也會受限於時代和人性。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能夠平衡歷史的浪漫與現實的殘酷,讓我們在享受精彩故事的同時,也能對人性的幽微之處有所警醒。畢竟,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和失敗的教訓之中。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關於三國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同一套說法換個封面而已。但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問題╳講故事╳品三國╳悟智慧」,讓我感覺到它有種獨特的教學法或閱讀體驗。它似乎強調的是一個「互動性」的過程。這有點像是我在跟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聊天,他不會直接給我答案,而是先帶我重溫一個場景(講故事),然後引導我去思考當時人物的困境(提問題),最後讓我們自己去歸納出屬於自己的道理(悟智慧)。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對於那些不喜歡被灌輸知識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善的。我特別好奇,如果作者是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去設計問題,那麼這些問題會是多麼地貼近我們當代人會遇到的困惑?如果是這樣,這本書就不只是歷史讀物,而是一本引導自我探索的鏡子,反映出我們在面對選擇時的猶豫與掙扎。

评分

我最近看書的標準越來越高,總覺得很多市面上的「智慧」書籍,內容其實相當空泛,只是把一些老生常談的道理換了個包裝罷了。這本《三國故事中的人生智慧》聽起來就比較有「料」。光是「品三國」這個動作,就暗示著作者不會只滿足於陳述事實,而是會深入剖析人物的動機和抉擇背後的深層邏輯。三國時代的權謀鬥爭、英雄氣概與悲劇色彩交織在一起,本身就是最貼近人性的戲碼。如果作者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赤壁之戰、空城計這些經典場景中,不只講「發生了什麼」,更著墨於「為什麼會這樣做」以及「這對我們有何啟發」,那絕對是物超所值。我特別期待它能用一種不那麼說教的方式來呈現智慧,最好是那種「原來如此,我怎麼就沒想到」的豁然開朗感,而不是「我知道,但我做不到」的無力感。希望這本電子書能真正做到將歷史的厚重感轉化為可實踐的輕盈智慧。

评分

身為一個科技業的中階主管,我每天面對的都是快速變動的局勢和複雜的團隊協作問題。傳統的管理學書籍有時候顯得有點滯後,反而從歷史中尋找脈絡,往往能得到更深刻的啟發。我對這本書中「悟智慧」的部分抱持著高度的興趣。三國的故事之所以歷久不衰,就是因為它濃縮了太多關於領導、忠誠、背叛與時勢造英雄的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超越教科書層面的見解,例如,在資訊不對稱的戰場上(或者現代的商業談判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斷力?面對內部意見分歧時,如何效仿古人的智慧來整合資源?電子書的優勢在於方便攜帶,我希望能在通勤或零碎時間裡,快速吸收一個智慧點,然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試著應用。如果它能像一顆顆精煉過的維他命,而不是一整大碗的飯,讓我隨時能補充精神上的能量,那我就會非常推薦給我的同事們。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歷史書,也不是單純的故事集,而是巧妙地結合了「提問題」、「講故事」、「品三國」和「悟智慧」這幾個元素。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三國的精髓,光是背誦那些戰役和人物事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汲取對現代人有用的處世哲學。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似乎就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像是「提問題」這個環節,就讓人好奇作者會拋出哪些切中時弊的提問,是關於領導力、決策制定,還是人際關係的處理?如果能透過對三國事件的提問,激發我們對自身處境的反思,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只停留在閱讀層面,更能成為一本個人成長的工具書。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是歷史的觀照,更是實際的行動指引,讓讀者在闔上書本後,能帶著更清晰的思路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這種結構設計,對於習慣思考而非單純記憶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個極大的吸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