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翻閱這本書的目錄(雖然我還沒拿到書,光是聽朋友描述),就已經感覺到它試圖打破的界線很多。傳統上,立面設計常常被視為「美學」或「裝飾」的範疇,與結構、構造、甚至氣候控制等硬核技術分開討論。但一個好的建築師都知道,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我非常期待它如何將立面視為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甚至動態反應的系統來處理。例如,它會不會討論如何設計一個能有效應對台灣夏季強烈日照和午後雷陣雨的「智慧面龐」?或是,在追求綠色建築的當下,植物、垂直綠化這些「活體元素」是如何被整合進立面設計的語彙之中?如果這本書能將立面從單純的「門面」提升到「界面工程」的高度,並結合最新的環境控制策略進行論述,那它絕對是近期最重量級的參考書了。
评分這本書的出版時機點非常巧妙,正值台灣社會對於城市景觀和歷史保存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之際。很多老城區的更新,都繞不開「立面」這個敏感議題——拆,還是留?如何改,才不會失去地方的記憶?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超越美醜判斷的、更具倫理和社會責任的觀點來看待建築的外觀。立面設計不只是設計師的個人表現,它對周遭環境的視覺影響、對行人心理的暗示作用,都是需要審慎思考的。我期待它能引導我們思考,在一個快速現代化的社會裡,建築的「面龐」如何才能既展現時代的進步性,又不至於徹底抹除與過去的對話基礎。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方法論,讓我們在設計新建築時,能更謙卑地融入現有的城市紋理中,而非傲慢地凸顯自己,那麼這本書的影響力,將會超越建築學界,深入到城市規劃的層面。
评分我對於「現代主義之後」這個時間點的探討尤其感興趣。過去幾十年,我們見證了各種「主義」的興衰,從粗獷主義的頹敗,到後現代的矯揉造作,再到現在看似「去風格化」的趨勢。這種不斷的擺盪,其實反映了建築師內心深處的焦慮: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歷史的包袱,又該如何回應當代科技與社會變遷帶來的衝擊?立面,作為建築與城市、個體與公共空間的介面,無疑是承載這些焦慮與希望的最佳載體。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剖析,在數位製造、參數化設計日益普及的今天,立面設計是否已經脫離了傳統手工藝的限制,轉而成為一種更接近於資訊編碼或數據呈現的藝術?如果它能清晰梳理出這條從實體到虛擬的轉化路徑,那對我理解未來設計趨勢將會有極大的助益,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用力。
评分這本《建築的面龐: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尤其是「現代主義之後」這幾個字,簡直是直指當代建築設計的核心困境。我們這一代建築系學生,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那些理性、純粹的現代主義巨擘,格子窗、白牆、功能至上,看起來多麼神聖不可侵犯。但走出來面對真實的城市脈絡,卻發現這些教條在台灣的氣候、文化、甚至政治現實面前,常常顯得水土不服,甚至有點「假掰」。所以,當看到這本書試圖探討「面龐」——也就是建築的皮膚、表情——在後現代、解構主義、甚至後全球化時代,如何轉向、如何與環境對話,我就覺得這是本絕對不能錯過的寶典。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新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必再被那些僵硬的「主義」所束縛,而是能更真誠地面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設計出真正屬於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的建築外觀。畢竟,建築不只是結構的堆疊,更是城市風景的敘事者,它的臉孔,決定了我們看世界的視角。
评分說實話,我對當代建築理論的書常常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很多寫得太過學術化,充滿了難懂的術語,讀起來像在啃石頭。但這本《建築的面龐》聽說在處理「立面設計」這個具體議題時,能很好地平衡理論的深度與實務的可操作性,這對我們這些一邊要做設計、一邊要應付業主需求的設計師來說,簡直是天籟之音。台灣的建築業環境非常特殊,我們常常要在極端的預算限制和快速的工期壓力下,試圖維持設計的完整性。立面設計往往是第一個被犧牲的環節,從原本的精心計算,變成最後草草了事的貼皮工程。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們,如何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依然能透過對「面龐」的精妙處理,提升整個建築的品質與價值感。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材料、光影、尺度在台灣在地語境下的新詮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理論專著了,它會變成一本實戰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