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 (電子書)

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東明
图书标签:
  • 台湾建筑
  • 迪化街
  • 街屋
  • 历史
  • 文化
  • 城市发展
  • 百年老屋
  • 台湾历史
  • 建筑史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歡迎光臨時光街屋建築博物館,
  走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沉浸一磚一瓦背後的故事

  【走訪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街屋常常走,但你知道傳統街屋如何形成?又有何特徵嗎?
  ◆迪化街從清代到戰後,街道發生了什麼變化?才成就今天的樣貌!
  ◆閩南、洋樓、巴洛克式,各種建築樣式一次看清楚!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而這些迪化街街屋建築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有什麼歷史過程?又分布在哪裡?藉由實地調查加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一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進一步將街屋建築的保存所產生之問題加以探討。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透過認識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視點來看待歷史性的街屋建築,或許能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種思維。再次走訪這條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迪化街一磚一瓦的建築故事!

名人推薦

  丘如華 台灣保存之母
  李乾朗 台灣古蹟大師
  吳寶田 麗寶集團董事長
  吳光庭 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林崇傑 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
  林經甫 時尚老人
  周錫瑋 前台北縣長
  周奕成 世代街區
  邱英浩 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柯文哲 台北市市長
  洪孟啟 前文化部部長
  范巽綠 監察院監察委員
  唐彥博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
  陳啟仁 高雄大學副校長
  陳郁秀 公廣集團董事長
  蔣理容 蔣渭水基金會
  閻亞寧 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
  龔書章 交通大學教授
  波多野純 前日本工業大學校長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卷首語:時間的印記與空間的詩意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是時代精神的物質載體。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乃至美學觀念的直觀呈現。在這片土地上,每一棟老屋,每一條街廓,都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與汗水。它們是沉默的見證者,記錄著風雲變幻中的堅韌與繁華。 主題一:城鎮的誕生與紋理的形成 歷史的洪流,往往在關鍵的節點激盪出城市轉型的浪花。本書將視角投向那些見證了時代風華的城市空間,探討城鎮是如何從一片荒蕪中拔地而起,如何隨著經濟活動的擴張而逐漸形成其獨特的空間紋理。我們將追溯早期的市集、碼頭或交通樞紐的選址邏輯,剖析這些原初的動力如何形塑了後續的街巷佈局與建築風格。 空間的起源:從農業社會到商業聚落 在傳統的聚落發展中,地理環境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水利、交通便利性,以及周邊資源的豐沛程度,共同決定了初期聚落的規模與功能。本書將細緻描繪早期聚落如何在這些限制與機遇中,逐漸確立起以廟宇為中心或以商業軸線為導向的空間秩序。例如,許多早期的商業街區,其形成往往與特定的商品集散地(如港口、車站或糧倉)息息相關,這種功能性的需求直接影響了店鋪的排列方式與尺度。 街廓的演變:從開放到分區 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加速,原初的、有機生長的街廓開始面臨現代化的壓力。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時期政府的城市規劃理念如何介入並重塑這些空間。從日治時期引入的棋盤式規劃,到戰後為了解決交通壅塞而進行的道路拓寬,每一次的介入都對既有的空間秩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會分析這些規劃決策背後的社會、政治與經濟考量,以及它們對在地居民生活習慣所造成的潛移默化。建築的退縮線、騎樓的設置、以及公共空間的界定,無不體現了不同時代對「秩序」的追求與妥協。 主題二:建築的風格譜系與工藝傳承 建築風格的更迭,是社會財富積累、審美趣味轉變以及外來文化影響的綜合體現。本書將建立一套完整的地域性建築風格譜系,從最古樸的傳統民居,到受異國影響而產生的折衷樣式,逐一梳理其時代特徵。 傳統的根基:材料的選擇與結構的智慧 在現代工業化材料大量進入前,地方建築的構築深深根植於本土的自然資源。我們將關注本土建材的應用,如特定種類的磚塊、石材、木材和瓦片的選用,以及這些材料如何影響建築的耐久性與美學表現。同時,書中將會詳細解析傳統的木結構、磚造結構或土埆結構的精妙之處,探討工匠們如何運用世代相傳的技藝,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出既堅固又富含裝飾性的空間。 異國風情的碰撞與融合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殖民影響的加深,外來的建築語彙開始滲透並與本土元素進行對話。本書將專門探討數種重要的混合風格,例如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或新古典主義等風格在本地的轉譯過程。這種轉譯往往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將異國的裝飾語彙(如柱式、拱券、山花、飾帶等)與本土的空間佈局、氣候適應性進行巧妙的嫁接。分析這些混種風格的誕生,有助於理解在地文化在面對外部衝擊時的包容性與創造力。 裝飾的密碼:門窗、磚雕與剪黏 建築的立面,往往是其最直觀的「敘事板」。本書將聚焦於建築的細部裝飾,解讀那些被視為「裝飾」的元素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密碼。門楣上的吉祥圖騰、窗櫺的幾何紋路、牆面上的精緻磚雕、以及屋頂上的剪黏藝術,每一處都可能是對家族願景、宗教信仰或社會地位的隱喻。通過對這些工藝的深入考察,我們可以窺見當時工藝美術的水平與匠人的精神世界。 主題三:商業活動與建築形態的共生 建築不僅是居住的場所,更是生產、貿易與社交的舞台。商業活動的繁盛,直接驅動了特定建築形式的誕生與演化。 店鋪的進化:從開放式到複合式經營 早期的臨街店鋪往往採用開放式的設計,強調與街道的直接互動,以利於商品展示與顧客招呼。本書將追蹤這種空間形態的演變,探討隨著商業模式的複雜化,如從單純的零售轉變為「前店後廠」或「店住合一」的複合式經營,建築內部空間是如何進行功能劃分與動線組織的。天井、內埕、以及多層樓的空間使用差異,都反映了商業運作的細緻考量。 行號的記憶:垂直空間中的社會階層 在許多傳統的商業建築中,樓層的使用往往帶有明確的社會功能區分。底層作為最容易接觸街道的商業前線,中層可能作為倉儲或辦公空間,而頂層或後側的空間則常被用作家族的居住區。這種垂直空間的劃分,實質上是將經濟活動、家族生活與社會身份巧妙地整合在一個單體建築之內。本書將剖析這種空間結構,如何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於家族經營和商業倫理的重視。 公共性與私密性的拉扯 商業街區的活力,建立在人流的匯集與公共性的基礎上,但同時,商業活動也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業者的隱私與安全。本書將分析建築設計中,如何巧妙地平衡「向公眾開放」與「保持內部運作的私密性」這兩種相互拉扯的需求。例如,透過立面設計的疏密變化、入口的層次處理,或是內部庭院的引入,都體現了這種微妙的平衡藝術。 主題四:城市記憶的保存與當代再生 當一座城市進入高速現代化階段,那些承載著過往輝煌的歷史建築往往面臨被拆除或被忽視的命運。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轉向當代議題,探討如何理解和對待這些時間遺留下來的空間資產。 記憶的斷裂與文化認同 城市記憶的載體不只是文件,更是真實的物質空間。當歷史街區被大規模重塑後,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可能會遭受衝擊。我們將探討在保存歷史的過程中,如何區分「真實的歷史層次」與「人為營造的懷舊情調」,避免將歷史空間簡化為單一的觀光符碼。真正的保存,是理解建築背後生活的脈絡,而不僅是其外表的修飾。 老屋的第二次生命:再利用的挑戰與機遇 歷史建築的再生,是當代城市設計中的重要課題。本書將案例分析數種成功或失敗的老屋再利用案例,從功能上的轉變(如從倉庫轉為文創空間、從住宅轉為特色旅館),到產權結構的協調。成功的再生項目,往往不僅僅是修復結構,更是激活了建築原有的空間精神與社會功能,使其能夠在新時代的經濟活動中找到新的立足點,從而達成真正的永續發展。這需要建築師、歷史學者、政府部門以及在地居民之間進行深入且持續的對話與合作。 結語:行走在時間的切片上 建築是時間的切片,每一塊磚、每一根樑都訴說著一段無法回溯的故事。通過對這些空間的細緻考察,我們不僅是重溫歷史的繁華,更是試圖理解這片土地上人們是如何適應環境、創造價值、並留下他們存在過的證明。這些建築,是我們與過去對話的最直接媒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東明


  學歷: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博士(工學)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碩士(工學)
  逢甲大學工學院都市計畫學系畢業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裝修設計技術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中心資深研究員

  1971年生於台北市,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畢業。赴日求學後進入日本工業大學建築研究所,專攻建築史、都市史領域。碩士論文研究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博士論文則專攻街屋建築的空間形式。取得學位返國後,適逢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改訂,進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先後完成數項有關聚落與街區保存策略與政策之相關研究,也屢獲內政部自行研究優等獎。後至中國科技大學服務迄今,主要研究領域仍為街區保存、文化景觀及空間再利用。

图书目录

前言
引言:老街屋的建築視野

第一章 傳統街屋建築形成的背景
第一節 街屋建築的特徵

細說台灣的建築特質
豐富街屋建築的立面
街屋建築不可缺少的亭仔腳
亭仔腳的使用功能
亭仔腳與主屋的關聯性
分析街屋的建築形式與基地

第二節 街屋建築的由來
中國東南部地區的街屋建築
東南亞地區(南洋)的街屋建築
台灣與其他地區街屋建築有什麼差別?
典型的台灣街屋建築樣式

第三節 街屋建築的近代化
模仿洋風的街屋建築立面
市區改正計畫意外成為推手?
牌樓式建築的特徵
來看看迪化街的牌樓式建築

第四節 樣式建築的導入與影響
日本政府導致樣式建築出現?
樣式建築引領風潮
當代街屋建築的特徵
迪化街全盛時期的牌樓式建築
設計派別大不同
立面裝飾的技法

第五節 街屋建築的樣式與變遷
街屋建築的分類
閩南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
現存閩南式建築物
仿洋樓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
現存仿洋樓式建築物
洋樓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
現存洋樓式建築物
巴洛克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
現存巴洛克式建築物
近代建築式建築的樣式及特徵
現存近代建築式建築物
各類型街屋建築樣式的特徵
街屋建築樣式的變遷

第六節 現存街屋建築的形成過程
街屋建築年代判定
各年代的分布情形
迪化街各區的年代分布
街區的形成過程
迪化街各地區街屋建築的現狀
台北市政府選定的歷史性建物
我們怎麼選定歷史性建築物?
歷史性建築物的選定結果出爐

第七節 各樣式之街屋建築分布情形
樣式別的年代分布
閩南式街屋建築的分布
仿洋樓式街屋建築的分布
洋樓式街屋建築的分布
巴洛克式街屋建築的分布
近代建築式街屋建築的分布

第二章 大稻的傳統街區
第一節 清代(1851~1895)

迪化街的形成與發展
迪化街街區的形成背景
邁向台北商業中心的成長過程

第二節 日治時期(1895~1945)
成為台灣商業中心的成長過程
迪化街街區的全盛期
台灣總督府的殖民政策

第三節 戰後時期(1945~)
台灣奇蹟的創造地
紙醉金迷的大稻埕
進入衰退期的街區

第四節 各時期制度影響街屋建築
清代的都市規劃
日治時期的都市基礎工程
日治時期台北市區計畫
大台北市區計畫

第五節 大稻埕傳統街區保存的軌跡
大稻埕街區保存現況
街區內各分區的現況分析
迪化街保存運動的由來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成果-年貨大街活動
居民贊成保存的主張
居民反對保存的理由
有關發展上的問題點
使用上所產生的問題

第三章 其他老街區的發展與變遷
新北市三峽區民權老街(三峽老街)
桃園市大溪區和平街(大溪老街)

結論:達到保存共識不容易
附錄:用語之定義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5129
  • EISBN:97862670653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7.2MB

图书试读

前言

  ◎昔日風華大稻埕


  台灣現存之傳統聚落的前身大多為開拓初期的城鎮,也可以說大多數都擁有相當風光的商業活動之歷史,由當年仰賴水運的過程來看,也可以說大多數的歷史聚落都是港口城鎮。根據其功能性以及普及性而言,在城鎮聚落中的台灣傳統建築大多為街屋建築,也可以說街屋建築構成了城鎮聚落。所以,現今我們所見到城鎮中的傳統建築絕大多數為街屋建築。從實際案例來看,開拓初期南部地區的聚落,如府城台南、鹿港等地,北部地區的聚落,如淡水、迪化街、萬華、三峽、大溪以及湖口等地,到處可見街屋建築的存在。

  過去,迪化街及其周邊地區被稱為「大稻埕」,為台灣的商業中心。現在的迪化街一帶各類型的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就像是街屋建築樣式的展示場。使用石材所裝飾的巴洛克風味之洋館,在屋頂的兩側高高的突起山形的牆壁,在和緩的天際線中,這些山牆也深深吸引了許多的目光。利用簡單的幾何學圖案所描繪出之牆壁、柱樑以及欄杆也都處處展露了二十世紀歐洲之近代的以及理性的精神。隨處所見的閩南風味的小房屋,紅瓦的屋頂、突出步道的屋簷、紅磚以及土壁更是引人注目。彷彿是為了過去繁榮一時的商業活動一般,整條街道上到處都陳列著擁有美麗立面的建築物。迪化街街屋建築琳瑯滿目的建築樣式,來自於大航海時代興起的歐洲海權國家西班牙、荷蘭等,以及日本、中國的樣式,並受到該時代商業活動影響的投影。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各地歷史聚落的風貌也有相當大的改變。存在於台灣各地有著美麗立面的街屋建築,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也逐漸地消失了。

  ◎街屋建築博物館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自一八五一年起到光復初期(一九五〇年代)的一百年間,各個樣式的建築物爭奇鬥艷,可說是活生生的街屋建築博物館。而迪化街也可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街屋建築歷史街區,美麗的街屋建築綿延超過一公里以上,建築立面、山牆上的裝飾五花八門,亭仔腳也南北連通,貫穿了整條迪化街。
 
  街屋建築為正面開口狹窄,但縱深長度相當長的建築形式。在建築物的前面大多會附有亭仔腳,而亭仔腳也左右戶相連通,貫穿整個街區。

  現在的迪化街,已經不再是獨領風騷的大規模商業中心地,但是還是以南北貨、食品以及布料的批發地聞名全台。

  由一八五〇年代迪化街開拓以來,到現在歷經一百五十多載的寒暑,在現今的街道中,存在著許多不同年代的街屋建築,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但同時商業活動也相當活絡,是一個值得多次走訪、深度認識的街區。

推薦序

關心居所的價值與意義


  在現今高喊「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聲浪中,各領域發展莫不以朝向「專業化」與「國際化」作為出路,然其實「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所隱含的向下紮根的力量,更是「全球化思考、在地化行動」的最重要精神。

  一九九八年我在東京第一次見到東明,當時他還是個在日本唸書的楞小子。很熱情地跟我說要以迪化街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做碩士論文題目!我跟他說,街區重要的不是建築的形式,而是人類對空間的行為,以及地域風土的Life Style。我帶著他去參加「第二十一回全国町並みゼミ 東京大会」,也帶他到川越等地開眼界,看我日本老友如何一步一腳印地進行家鄉守護!

  二十多年來,東明從在日本求學開始就跟我保持相當密切的聯繫,回到台灣後也跟我一起積極地參與各地各樣的保存工作。也從一開始生疏的稱呼我執行長(時任樂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後來也直接稱呼我「Mother」,兩個小孩更是稱我為奶奶。他雖然從研究機構轉換跑道到學校任教,但依然一直住在大稻埕地區,也默默地進行著屬於他自己的家鄉守護。持續關心的是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未來究竟會變成怎麼樣,走向何方,這才是家鄉守護與社區營造最大的價值與意義,也是東明這本書迷人之處與魅力所在。
 
丘如華
台灣保存之母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推薦序

城市是一座無邊界的博物館


  城市是一座無邊界的博物館,城市也一本百科全書,它提供多方面的資訊,包括有趣的故事。城市的研究要從市街的建築開始。近幾年台灣的城市包括台北市、台南市或高雄市都引起許多人的興趣,較古老的淡水、鹿港也不乏文史工作者投下心力探訪研究。台北大稻埕之興起源自於清代咸豐年間的族群械鬥。後來又因茶葉興盛,又帶起一波商業高潮。經濟條件提升使市街建築面貌多樣化,且品質為之提高,就材料或施工技巧都能與潮流趨勢接軌。因此流覽迪化街的建築,如同翻書一樣,每一頁都令人驚喜。

  我的外祖父世居迪化街靠近台北大橋附近,小時候我有很多機會逛迪化街,當時跟今天一樣熱鬧,甚至台北橋的橋孔下有許多小吃攤,人來人往,可與圓環相比,我認識東明先生十多年,他長期對迪化街及街屋作研究,蒐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再以學術的眼光分析比較,對街屋自然有更深的理解,特別是街屋形式的演變、各地街屋之比較或街屋內部的生活機能,這些都隱藏著許多動人的故事,透過他的比較分析,這本書有學術作底,可讀性很高。

  特別是他對於許多著名的街屋商店,親自走到內部訪問調查,從結構、材料與空間型態來分明,從十九世紀中葉的發展期,過渡到充實期,以數據作基礎,得到的結論也較有說服力。最後還有保存模式的討論,當然,後來透過市政府特定專用區的規劃與管控,迪化街大體上保存下來,今天成為極有吸引力的街區。

  依循東明這本書,可作深度參觀,因此我非常樂於推薦給城市文化的愛好者。
 
李乾朗
台灣古蹟大師

推薦序

省思迴視是為遠望


  迪化街作為台灣最為獨特而真實的歷史保全現場,訴說著台灣自清末民初、日治以至如今歷史街區發展的絕佳典範。她不僅在建築形式上完整的留下百多年來的歷史身影,同樣的完整留存了當年商貿繁盛下的運作模式,讓我們仍得以一窺百多年來台灣茶、米、布、藥材、南北貨等重要物資當年的承銷運轉與空間使用。迪化街可以說是台灣唯一不只在建築形式、也在活動機能上仍能鮮活保存的歷史街區。

  今天我們漫步迪化街頭悠閒於古趣盎然的街上,很難想像不過二十年前這裡可是絕然不同的景象。她是台灣第一個發自民間街區保存運動的場域、也是第一個運用都市計畫及都市設計手段得以落實街區保存的地區;她也是台灣至今唯一一個運用容積移轉機制成功保存下來的歷史街區;她更是成功的運用都市再生策略,激勵各方參與成功促成歷史街區活出現代生活樣貌的典範。重新閱讀迪化街的前世今生,正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重新返視迪化街區的所來之徑。

  作者帶領著我們一一回視這個歷史街區的成長繁榮、沉寂與再繁榮,這是一本讓我們重新認識迪化街街屋的獨特所在,作為一個建築學者作者除了知微見卓的描述了歷史街屋的細微精彩外,更旁徵博引的為我們架接了迪化街登場下的歷史情境及建築脈絡,這是一本認識從歷史中走來的迪化街的好書,也是我們漫步倘佯於迪化街頭的歷史風情之中,應該伴手的導讀。
 
林崇傑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

推薦序

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


  我認識東明是在擔任台北縣長的期間,當時他們幾位年輕人(東明教授、波多野想教授、王騰崇館長)為了黃金博物館的發展來找我商量,希望推動黃金博物園區的文化景觀劃定及生態博物館計畫。聽了他們的想法後,我也放手讓文化局、觀旅局、城鄉局、經發局等局室的年輕同仁與他們通力合作,成就了現在大家看到的黃金博物園區、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等現在非常受歡迎的休閒景點。

  過去在北縣我一直秉持著「城市需要設計、生活需要美學」的概念,追求自然美與人文美,同時也積極推動花園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城市美化及宜居生活。對於城市的文化保存與文化創意也相當重視,我一直認為偉大的文化都在人類最興盛的時代產生。那時代的一群人運用木雕、冶金、繪畫、建築、石雕、花草、樹木、山水、音樂、美食來表達出人類的智慧、理想和創意。大唐文化、拜占庭文化、佛教文化、埃及文明、羅馬文化等等,都是在最興盛的時代所創造的燦爛動人文化。迪化街同時也代表了台灣發展的縮影,東明的這本書可以帶我們看到最真實、最生活的迪化街,請大家可以用心體會。
 
周錫瑋
前台北縣長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這種喜歡在歷史脈絡中尋找在地認同的讀者來說,迪化街的「縮影」意涵極為重要。它不只是台北的迪化街,它代表的是台灣傳統商業貿易的起點,是許多家庭的發跡地。這本書如果能將迪化街的故事,連結到更宏觀的台灣發展視角,比如說,它如何影響了基隆、鹿港這些同樣依賴貿易的城市,或者在戰後,當貿易中心轉移,迪化街如何努力尋找新的定位?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層層遞進的分析,從單一建築的美學,到街區的群體樣貌,再到它如何反映整個台灣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體質。如果能成功地將迪化街的「燦爛動人」轉化為一種可供現代人借鏡的「生活智慧」,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一本純粹的建築史,它會成為指引我們未來如何安居樂業的重要參考。

评分

每次造訪迪化街,總會被那種「時間停滯」的氛圍給吸引,但同時也會感到一絲惋惜,因為很多老建築已經被過度商業化或是不當的翻新破壞了原有的韻味。因此,我非常期盼這本關於《百年街屋》的書,能扮演起一個「歷史見證者」的角色。它應該要清晰地記錄下,在都市發展的洪流中,哪些建築被保留下來,又是如何被保留的,而那些消失的,又是因為什麼樣的社會或經濟壓力而走入歷史。這不只是要記錄它們的「興盛時代」,更要記錄它們在時代變遷中的「韌性與掙扎」。如果書中能將建築物的影像資料、口述歷史與官方文獻相互參照,建立一個完整的脈絡,那麼它就不只是一本建築圖鑑,而是一部濃縮的台灣社會變遷史。能具體看到那些被拆除的歷史碎片,或許能讓我們更珍惜眼前剩下的每一塊磚、每一扇門。

评分

最近常在想,我們這個世代對於「老東西」的價值觀是不是有點失焦了?總是追求最新的、最快的,卻忘了那些沉澱下來的才是真正的底蘊。這本《百年街屋》如果能像書名暗示的那樣,真的把迪化街當作一個觀察台灣社會經濟脈動的微觀模型來看待,那我絕對會非常感興趣。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老房子很美」的表面讚嘆,而是能更深層次地去剖析,例如,當時的商人是怎麼一步步建立起他們的商業帝國?那些精緻的店鋪設計,背後是不是隱藏著當時的行銷策略或地理優勢的考量?畢竟,迪化街的興盛與衰落,幾乎就是台灣近代商業史的一個縮影,從批發轉型到觀光文創,中間的陣痛與轉化過程,如果能在書中得到細膩的描繪,那將會是一堂非常生動的商業史課。對於一個關心台灣地方創生議題的人來說,瞭解過去的成功模式與失敗教訓,比任何空泛的口號都來得實際。

评分

這本關於迪化街的書,光是書名《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從小就對那種老城區的氛圍情有獨鍾,尤其迪化街,對我來說,那不只是一條街,根本就是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每次走在那些紅磚牆、巴洛克裝飾的立面之間,都會想像著百年前這裡是多麼的繁華熱鬧,南北貨、茶葉貿易的喧囂聲似乎還迴盪在空氣裡。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像是它見證了清領時期到日治時代的轉變,以及戰後產業的興衰,那真的是太棒了。我特別期待看到如何透過建築的細節,像是門楣上的雕花、窗櫺的樣式,來解讀當時社會的階級、品味乃至於國際貿易的影響。畢竟,迪化街的建築風格本身就是一個大熔爐,融合了閩南、洋樓和現代主義的元素,這種跨時代的對話,絕對值得細細品味,能讓年輕一代更貼近我們這塊土地的脈絡。

评分

老實說,現在坊間談論迪化街的書很多,不乏圖文並茂的文青風格讀物,但真正能觸及到建築本體「技術」和「時代精神」的深度探討,卻相對少見。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擺脫過度美化的濾鏡,用更嚴謹的學術角度去分析這些街屋的構造和材料運用。例如,當時的建材是怎麼從本地採集,又是如何引進外國的,這背後牽涉到港口貿易的發達程度。還有,那些二三樓外觀的繁複裝飾,究竟是為了彰顯家族地位,還是受到了特定西方建築流派的影響?如果能提供一些精準的結構圖、平面配置圖,輔以詳細的歷史文獻考證,那對建築系學生或是歷史研究者來說,絕對是無價之寶。單純的懷舊是膚淺的,真正有價值的,是如何從這些堅固的磚瓦中,讀出台灣人過去面對外來文化時,那種既吸收又融合的堅韌性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