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足跡:從泰利斯到桑格(西元前624—西元2013年) (電子書)

大師的足跡:從泰利斯到桑格(西元前624—西元2013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誌謙
圖書標籤:
  • 哲學史
  • 科學史
  • 思想史
  • 西方哲學
  • 科學發展
  • 大師
  • 泰利斯
  • 桑格
  • 曆史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手不釋捲,讀兩韆多年來文明路上的潮起潮落
含英咀華,看大師巨匠的沉浮人生與絕代風騷

沿著大師們的足跡穿越3000年時空,
享受一次人類文明史的饗宴──

他們對科學的發展、文化的進步或思想的啟濛有著巨大的貢獻
──他們被稱為大師。
他們具有卓絕的想像力、創造力,他們橫空齣世,忽而在天空留下一抹驚豔
──他們是天纔。

【列夫·托爾斯泰】世界最偉大的作傢之一
他背叛瞭貴族,與整個國傢為敵。

【西格濛德·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他打攪瞭全世界的清夢,創造瞭神話也成為瞭神話。

【瑪麗·居禮】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她曾經發現和純化瞭鐳,自己卻1剋也買不起。

【埃米·諾特】抽象代數之母
她震撼瞭哥廷根,震撼瞭整個數學界。

⋯⋯

在文明的進程中,有的大師像路標,指引後人前進;有的大師像燈塔,照耀著文明進步的航道。本書無法敘述歷史長河中多如牛毛的巨星,隻選擇瞭少數在思想、科學領域,特別是天文學、數學和物理學領域的大師或天纔。

★本書特色:本書介紹瞭230位巨匠,相關歷史重大事件和相關歷史人物分別附於不同的大師後麵,更增加瞭本書的寬度與廣度。全書以時間為主線,人物描寫以貢獻為重點,不偏頗中外,文字樸實流暢,敘述中也有點評,讀來像故事又像科普。其間穿插的人物畫像、插圖很有價值,對人物事件的瞭解頗有裨益。

他們的貢獻不該被世人忘記,他們的足跡不該被歲月抹去。

跨越世紀的智慧之光:一部思想史的宏大敘事 這部著作並非聚焦於古代哲學的具體流派更迭,也未曾深入探究特定曆史時期哲學傢的生平軼事。它更像是一幅橫跨近兩韆五百年的思想全景圖,旨在勾勒齣人類理性探索的軌跡,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對“實在”、“知識”與“價值”這三大根本問題的思考是如何演變、交織與重塑的。本書的野心,在於構建一個宏大的哲學知識譜係,但其敘述的重心,始終圍繞著那些驅動思想前進的、更具普適性的元問題。 本書將哲學史視為一場持續的對話,而非一係列孤立的宣言。它摒棄瞭將哲學傢簡單地劃分為“唯物論者”或“唯心論者”的傳統框架,轉而著眼於他們如何應對共同的知識睏境。例如,在早期自然哲學階段,對“本原”(Arche)的探尋,並非僅僅是化學或物理學的嘗試,而是對世界秩序穩定性的哲學性追問。作者通過對比不同學派對“流動性”(如赫拉剋利特)與“永恒性”(如巴門尼德)的辯證處理,揭示瞭人類認知結構中固有的張力——我們既需要捕捉變遷的現實,又渴望找到不變的真理基礎。 本書在論述古希臘晚期哲學時,著重分析瞭知識的界限與倫理實踐的關係。它沒有詳述斯多葛學派或伊壁鳩魯學派的教條細節,而是著重闡發瞭他們在麵對外部世界的不可控性時,是如何通過構建內在的“精神堡壘”來確立個體價值的。這種對“內在自洽性”的追求,在本書看來,是人類在政治動蕩時期尋求精神安頓的永恒主題,其影響遠遠超齣瞭古典哲學的範疇,滲透到瞭後世的宗教哲學乃至心理學領域。 當我們進入中世紀思想的脈絡時,本書的視角轉嚮瞭理性與信仰的復雜交匯。它並非一本專門的宗教哲學史,但它精妙地探討瞭“神聖啓示”如何與“亞裏士多德式的邏輯推演”發生碰撞與融閤。作者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的理性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觸及超越性的真理?這一討論引齣瞭關於普遍概念(Universals)的爭論,這種爭論本質上是對語言、邏輯與實在之間關係的基本假設。本書通過對形而上學基礎的梳理,展示瞭中世紀對知識體係的整閤努力,是如何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埋下基礎的——因為對清晰概念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理性訓練。 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的交匯點,被本書視為人類認知模式的一次劇烈轉嚮。這裏的敘述核心在於“主體性”的覺醒。當宇宙中心從地球轉移,人類的地位和知識的來源也隨之動搖。本書詳細分析瞭笛卡爾式的懷疑論是如何構建起一個以“我思”為絕對起點的知識體係,以及這一體係對後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深遠影響。作者強調,笛卡爾的貢獻不在於其具體的形而上學結論,而在於他對“確定性”的苛求,這種苛求重塑瞭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交鋒中,本書沒有進行簡單的“誰勝誰負”的裁決。相反,它深入剖析瞭洛剋、休謨與康德之間關於“知識的來源與範圍”的辯證過程。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被解讀為對前兩者局限性的哲學迴應——即承認經驗是知識的材料,但必須有先驗的認知結構來組織這些材料。這種對認識論邊界的清晰劃定,是人類理性自主性的一個高峰,它迴答瞭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知道什麼?這一界限的設定,不僅關乎哲學,更直接影響瞭後世科學哲學的建構。 進入近現代,本書的關注點轉嚮瞭哲學如何應對社會、曆史與非理性的力量。黑格爾的曆史哲學,被概括為一種試圖將所有分散的哲學思想納入一個動態、發展的“整體”中的宏大嘗試。而緊隨其後的各種思潮,如對黑格爾體係的反動,則體現瞭對“係統化”的警惕。例如,尼采對傳統道德與形而上學基礎的顛覆,並非單純的虛無主義,而是對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如何塑造人類價值體係的深刻洞察。本書強調,這一時期的哲學思考,開始越來越多地與政治、文化批判相結閤。 在二十世紀,本書將重點放在瞭語言分析哲學與現象學這兩條看似平行卻又相互映照的路徑上。它不糾纏於羅素或維特根斯坦早期論著的具體符號邏輯,而是關注他們如何試圖通過“澄清語言”來解決形而上學問題。而在現象學方麵,作者關注的是“迴到事物本身”這一命題如何重塑瞭對意識經驗的描述,從而為理解人類的主觀世界提供瞭新的工具。這兩條路徑,一側嚮外探究邏輯的精確性,一側嚮內深入經驗的結構,共同構成瞭對科學主義單一範式的一種復雜迴應。 總而言之,這部著作是一部關於“思想的連續性與斷裂性”的研究。它不是為初學者準備的哲學入門指南,更不是某一學派的辯護詞。它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審視人類心智如何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不斷地提齣、修正並深化那些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真實存在?我們如何確知我們所知道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它通過梳理這些核心問題的曆史演變,揭示瞭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內在的驅動力——即永不滿足於既有答案的求真精神。閱讀本書,如同跟隨一條思想的長河溯源而上,見證人類理性如何從最初的混沌探索,一步步走嚮精細的自我反思。

著者信息

陳誌謙,理工科教授,對歷史、文學有著獨到見解。
陳樂濛,專職作傢。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巨星
1 泰利斯(西元前624—西元前547年)
2 阿那剋西曼德(西元前610—西元前545年)
3 畢達哥拉斯(西元前580—西元前500年)
4 老子(西元前571—西元前471年)
5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年)
6 赫拉剋利特(西元前535—西元前475年)
7 希帕索斯(約西元前500—?)
8 芝諾(西元前490—西元前425年)
9 墨子(約西元前476—西元前390年)
10 蘇格拉底(西元前469—西元前399年)
11 恩諾皮德斯(約西元前465—?)
12 希波剋拉底(西元前460—西元前370年)
13 德謨剋利特(西元前460—西元前370年)
14 默鼕(約西元前450—?)
15 柏拉圖(西元前427—西元前347年)
16 第歐根尼(西元前412—西元前323年)
17 歐多剋索斯(西元前408—西元前355年)
18 甘德(西元前400—西元前360年)
19 亞裏斯多德(西元前384—西元前322年)
20 孟子(西元前372—西元前289年)
21 莊子(西元前369—西元前286年)
22 色諾剋拉底(約西元前365—西元前314年)
23 伊壁鳩魯(西元前341—西元前270年)
24 歐幾裏得(西元前330—西元前275年)
25 阿裏斯塔剋斯(西元前315—西元前230年)
26 荀子(西元前313—西元前238年)
27 阿基米德(西元前287—西元前212年)
28 韓非(西元前280—西元前233年)
29 埃拉托斯特尼(西元前276—西元前194年)
30 阿波羅尼奧斯(西元前262—西元前190年)
31 喜帕恰斯(西元前190—西元前125年)
32 董仲舒(西元前179—西元前104年)
33 司馬遷(西元前145—?)
34 波希多尼(西元前135—西元前51年)
35 王充(西元27—97年)
36 蔡倫(約西元60—121年)
37 托勒密(西元90—168年)
38 蓋倫(西元129—199年)
39 張仲景(西元150—219年)
40 劉徽(西元225—295年)
41 丟番圖(西元246—330年)
42 王羲之(西元303—361年)
43 帕普斯(約西元330—400年)
44 希帕提亞(西元370—415年)
45 祖沖之(西元429—500年)
46 酈道元(約西元472—527年)
第二篇 中世紀時期的燈塔
47 韓愈(西元768—824年)
48 劉禹錫(西元772—842年)
49 柳宗元(西元773—819年)
50 花剌子模(西元780—850年)
51 拉齊(西元864—924年)
52 海什木(西元965—1040年)
53 比魯尼(西元973—1048年)
54 伊本·西那(西元980—1037年)
55 範仲淹(西元989—1052年)
56 賈憲(約西元1000—?)
57 歐陽修(西元1007—1072年)
58 司馬光(西元1019—1086年)
59 王安石(西元1021—1086年)
60 瀋括(西元1031—1095年)
61 蘇軾(西元1037—1101年)
62 海亞姆(西元1048—1122年)
63 婆什迦羅(西元1114—1185年)
64 硃熹(西元1130—1200年)
65 斐波那契(西元1175—1250年)
66 秦九韶(西元1208—1268年)
67 楊輝(約西元1210—?)
68 培根(西元1214—1293年)
69 阿奎那(西元1225—1274年)
70 郭守敬(西元1231—1316年)
第三篇 文藝復興與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巨匠
71 但丁(西元1265—1321年)
72 佩脫拉剋(西元1304—1374年)
73 薄伽丘(西元1313—1375年)
74 鄭和(西元1371—1433年)
75 烏魯伯格(西元1394—1449年)
76 哥倫布(西元1451—1506年)
77 達文西(西元1452—1519年)
78 馬基維利(西元1469—1527年)
79 王陽明(西元1472—1529年)
80 哥白尼(西元1473—1543年)
81 米開朗基羅(西元1475—1564年)
82 麥哲倫(西元1480—1521年)
83 拉斐爾(西元1483—1520年)
84 卡爾達諾(西元1501—1576年)
85 李時珍(西元1518—1593年)
86 吉爾伯特(西元1544—1603年)
87 第榖(西元1546—1601年)
88 徐光啟(西元1562—1633年)
89 莎士比亞(西元1564—1616年)
第四篇 黎明後的大師
90 伽利略(西元1564—1642年)
91 剋蔔勒(西元1571—1630)
92 哈維(西元1578—1657年)
93 徐霞客(西元1587—1641年)
94 宋應星(西元1587—1666年)
95 笛卡兒(西元1596—1650年)
96 費馬(西元1601—1665年)
97 托裏拆利(西元1608—1647年)
98 黃宗羲(西元1610—1695年)
99 帕斯卡(西元1623—1662年)
100 波以耳(西元1627—1691年)
101 惠更斯(西元1629—1695年)
102 史賓諾沙(西元1632—1677年)
103 雷文霍剋(西元1632—1723年)
104 虎剋(西元1635—1703年)
105 牛頓(西元1642—1727年)
106 萊布尼茲(西元1646—1716年)
107 佛蘭斯蒂德(西元1646—1719年)
108 雅各布·白努利(西元1654—1705)
109 哈雷(西元1656—1742年)
110 約翰·白努利(西元1667—1748年)
111 孟德斯鳩(西元1689—1755年)
112 歌德巴赫(西元1690—1764年)
113 布拉德利(西元1693—1762年)
114 伏爾泰(西元1694—1778年)
115 丹尼爾·白努利(西元1700—1782年)
116 富蘭剋林(西元1706—1790年)
117 林奈(西元1707—1778年)
118 歐拉(西元1707—1783年)
119 休謨(西元1711—1776年)
120 盧梭(西元1712—1778年)
121 狄德羅(西元1713—1784年)
122 達朗貝爾(西元1717—1783年)
123 亞當·斯密(西元1723—1790年)
124 康德(西元1724—1804年)
125 卡文迪許(西元1731—1810年)
126 庫侖(西元1736—1806年)
127 拉格朗日(西元1736—1813年)
128 瓦特(西元1736—1819年)
129 赫歇爾(西元1738—1822年)
130 捨勒(西元1742—1786年)
131 孔多塞(西元1743—1794年)
132 拉瓦節(西元1743—1794年)
133 濛日(西元1746—1818年)
134 詹納(西元1749—1823年)
135 拉普拉斯(西元1749—1827年)
136 歌德(西元1749—1832年)
137 湯普森(西元1753—1814年)
138 道爾頓(西元1766—1844年)
139 洪保德(西元1769—1859年)
140 貝多芬(西元1770—1827年)
141 黑格爾(西元1770—1831年)
142 湯瑪士·楊格(西元1773—1829年)
143 安培(西元1775—1836年)
144 亞佛加厥(西元1776—1856年)
145 奧斯特(西元1777—1851年)
146 高斯(西元1777—1855年)
147 戴維(西元1778—1829年)
148 給呂薩剋(西元1778—1850年)
149 夫朗和斐(西元1787—1826年)
150 菲涅耳(西元1788—1827年)
151 柯西(西元1789—1857年)
152 法拉第(西元1791—1867年)
153 雪萊(西元1792—1822年)
154 羅巴切夫斯基(西元1792—1856年)
155 卡諾(西元1796—1832年)
156 海涅(西元1797—1856年)
157 剋拉佩龍(西元1799—1864年)
158 費爾巴哈(西元1804—1872年)
159 韋伯(西元1804—1891年)
160 密爾(西元1806—1873年)
161 達爾文(西元1809—1882年)
162 焦耳(西元1818—1889年)
163 南丁格爾(西元1820—1910年)
164 柴比雪夫(西元1821—1894年)
165 亥姆霍茲(西元1821—1894年)
166 孟德爾(西元1822—1884年)
167 剋勞修斯(西元1822—1888年)
168 巴斯德(西元1822—1895年)
169 剋希荷夫(西元1824—1887年)
170 剋耳文(西元1824—1907年)
171 黎曼(西元1826—1866年)
172 杜南(西元1828—1910年)
173 托爾斯泰(西元1828—1910年)
174 馬剋士威(西元1831—1879年)
175 門得列夫(西元1834—1907年)
176 凡得瓦(西元1837—1923年)
177 馬赫(西元1838—1916年)
178 瑞利(西元1842—1919年)
179 尼采(西元1844—1900年)
180 玻爾茲曼(西元1844—1906年)
第五篇 20世紀的巨擘
181 倫琴(西元1845—1923年)
182 剋萊因(西元1849—1925年)
183 巴夫洛夫(西元1849—1936年)
184 貝剋勒(西元1852—1908年)
185 邁剋生(西元1852—1931年)
186 昂內斯(西元1853—1926年)
187 勞侖茲(西元1853—1928年)
188 龐加萊(西元1854—1912年)
189 佛洛伊德(西元1856—1939年)
190 赫茲(西元1857—1894年)
191 普朗剋(西元1858—1947年)
192 詹天佑(西元1861—1919年)
193 泰戈爾(西元1861—1941年)
194 布拉格(西元1862—1942年)
195 希爾伯特(西元1862—1943年)
196 能斯特(西元1864—1941年)
197 羅曼·羅蘭(西元1866—1944年)
198 瑪麗·居禮(西元1867—1934年)
199 索末菲(西元1868—1951年)
200 拉塞福(西元1871—1937年)
201 朗之萬(西元1872—1946年)
202 愛因斯坦(西元1879—1955年)
203 勞厄(西元1879—1960年)
204 伍連德(西元1879—1960年)
205 弗萊明(西元1881—1955年)
206 戴維森(西元1881—1958年)
207 諾特(西元1882—1935年)
208 愛丁頓(西元1882—1944年)
209 玻恩(西元1882—1970年)
210 德拜(西元1884—1966年)
211 玻爾(西元1885—1962年)
212 拉馬努金(西元1887—1920年)
213 薛丁格(西元1887—1961年)
214 拉曼(西元1888—1970年)
215 德布羅意(西元1892—1987年)
216 玻色(西元1894—1974年)
217 包立(西元1900—1958年)
218 費米(西元1901—1954年)
219 海森堡(西元1901—1976年)
220 鮑林(西元1901—1994年)
221 狄拉剋(西元1902—1984年)
222 馮紐曼(西元1903—1957年)
223 布洛赫(西元1905—1983年)
224 朗道(西元1908—1968年)
225 錢德拉塞卡(西元1910—1995年)
226 圖靈(西元1912—1954年)
227 吳健雄(西元1912—1997年)
228 剋裏剋(西元1916—2004年)
229 費曼(西元1918—1988年)
230 桑格(西元1918—2013年)
後語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時間軸

圖書序言

  • EISBN:9786267139585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9.5MB

圖書試讀

前言
  在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數韆年歷程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對科學的發展、文化的進步或思想的啟濛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裡,他們被稱為大師。
  還有一些人,他們具有卓絕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力比多」(原生覺悟),他們橫空齣世,忽而在天空留下一抹驚豔。他們是天纔。
  大師往往天賦極高,很多大師是天纔。天纔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與生俱來,是無法透過學習得來的。但天纔不一定成得瞭大師。除去天賦外,大師往往受過苦難與挫摺,最後戰勝睏難,或開啟一個門派,或創建一門學科,或登上頂峰一覽眾山。而天纔往往像雨後的彩虹一樣,美麗但短暫,曇花一現,受不瞭苦難甚至挫摺。一旦遭遇苦難,大多夭摺。
  本書所描述的大師、巨匠或天纔,隻是那些為人類作齣正嚮的、巨大的貢獻,在某個或多個領域有重大創造,其作品、著作或研究成果對人類文明產生瞭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改變瞭一個領域的整體麵貌或者在科學領域掀起革命的歷史人物。
  在文明的進程中,有的大師像路標,指引後人前進;有的像燈塔,照耀著文明進步的航道。本書無法敘述歷史長河中多如牛毛的巨星,隻選擇瞭少數在思想、科學領域,特別是天文學、數學和物理學領域的大師或天纔。
  在這些大師或天纔中,有的自成鼻祖,有的因為一個發現或發明照亮世界或挽救瞭無數人的生命;有的是少年成纔,有的卻大器晚成;有的信手拈來便是發現,有的靠堅定、堅持、堅韌作齣發明;有的低調嚴謹,有的刻闆孤僻;有的過得像花花公子,有的活得像苦行僧;有的衣冠楚楚、儀錶堂堂,有的相貌猥瑣、舉止扭捏;有的性情溫和、寬宏大度,有的敏感多疑、尖酸刻薄;有的門庭顯赫、終生富有,有的傢境貧寒、遍嘗薄涼;有的慷慨大方,有的斤斤計較;有的好高騖遠,有的安分守己;有的重道,有的專術……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他們都在所處的時代甚至整個文明史上登峰造極、踏石留痕。有些巨人的足印至今仍清晰可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有一些巨人的足印已經模糊不清。他們的貢獻不應該被世人忘記,他們的足跡不應該被歲月抹掉。我們小心翼翼地把他們的足印拓下來,有的採下一步,有的載下一串,無論多少,都值得珍藏。
  這些大師、巨匠或天纔,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靜靜地躺在歷史長河的沙灘上。我們小心地、一顆一顆地將它們撿起來,捧在手裡,卻總要掉落。作者隻好用一根繩子,永恆的時間的繩子,將它們串成一條珍貴的項鍊。這樣,我們便可以把這串珍珠項鍊掛在脖子上,心滿意足地帶走瞭。
  作者的願望是使本書知識性、趣味性和探索性並存,力圖寫齣大師間的恩怨情仇,以及他們受時代和社會的影響。這也決定瞭它不會是讀起來輕鬆,讀完後放鬆的一本書。在書中,描寫各位大師的篇幅不一,長短不限。長的數韆字,濃墨重彩;短的僅數百字,輕描淡寫。有的僅按年序簡單地記錄大師們的生平,或貢獻,或聲音,或文字,有的卻盡可能記述他們的時代以及彼此的關係和影響。眾多歷史事件或一些關聯人物也盡可能附在最早齣現的某位大師後麵,如泰利斯後麵附上學派和古希臘七賢,希帕索斯後麵附的是數學危機,王羲之後麵附上顏真卿和柳公權,桑格後麵附的是人工閤成牛胰島素等。書中人物眾多,記述的大師和天纔共230多位,齣現的有名有姓者達600多。早期(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大師和天纔,他們的生辰可能並不十分準確,但不影響他們的順序。閱讀時不妨分成一些有關聯的人物群,如:①畢達哥拉斯、亞裏斯多德、歐幾裏得,②老子、孔子、莊子,③阿裏斯塔剋斯、喜帕恰斯、托勒密,④韓愈、劉禹錫、柳宗元,⑤歐陽修、王安石、瀋括、蘇東坡,⑥哥白尼、伽利略、剋蔔勒,⑦鬍剋、牛頓、萊布尼茲,⑧歐拉、高斯、柯西,⑨普朗剋、愛因斯坦、勞厄,⑩薛丁格、德布羅意、桑格等。這樣可從看似散亂的眾多人物中提綱挈領,也可從任一時期的某位大師開始閱讀,不必拘泥前後順序。
  作者想像的讀者可能是這樣的。在一個下著小雨的下午,讀者走進書店,有緣地從書架上抽齣這本書。看著封底的介紹,感覺內容有點多,但不明就裡,想知道到底有些什麼內容,於是就買迴瞭傢。晚上開始閱讀,覺得還有點意思,但不像一些休閒書籍讀起來那麼輕鬆,於是放下瞭。過幾天後又想起本書,再次捧讀,被大師們的事跡、言論或語錄所吸引。手不釋捲,讀兩韆多年來文明路上的潮起潮落;含英咀華,看大師巨匠的沉浮人生與絕代風騷。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在颱灣社會打滾的讀者,對於引進這類深度外文著作,我總是抱持著一絲期待與一抹擔憂:翻譯的品質。畢竟,哲學與科學史的術語,如果譯者不夠精準,很容易導緻整個論述的基調跑偏,甚至誤導讀者。幸運的是,這本《大師的足跡》在語言的轉譯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它避開瞭過度學院派的僵硬語彙,也沒有流於過度口語化而失瞭嚴謹性。舉例來說,對於某些拉丁文或古希臘文的核心概念,譯者似乎並沒有直接硬譯,而是根據上下文,用最貼切的中文語境加以闡釋,這種「意譯而不失真」的功夫,非常難能可貴。閱讀的過程中,我幾乎不需要停下來反覆查閱原意,因為譯者已經將複雜的思辨過程「消化」並「重組」成瞭流暢的中文敘事。這種流暢感,對於要一口氣讀完這麼多重量級人物的思想脈絡來說,是極大的助力。特別是在處理像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或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類經典論述時,譯者選擇的詞彙,既保留瞭原意的銳利,又讓颱灣讀者能迅速捕捉到其核心精神,這說明譯者團隊對當代颱灣學術語境有著深刻的理解。這種對翻譯品質的堅持,纔是讓這本厚重著作真正能夠「走進」一般讀者書架的關鍵因素。

评分

收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老實說,我對「電子書」這個載體有些微詞。畢竟涉及這麼多精密的歷史脈絡和可能需要查閱註釋的地方,實體書的翻閱和註記的便利性,是電子書難以比擬的。然而,實際開始閱讀後,這種疑慮很快就被拋諸腦後瞭。這本書在電子化處理上做得非常到位,不僅排版清晰,字體調整的彈性也讓我在不同光線下都能保持舒適的閱讀體驗。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於跨章節、跨時代的連結處理。當提到某位十八世紀的科學傢,其理論基礎明顯繼承自十七世紀某位哲學傢的觀點時,電子書的超連結功能(假設有,或者即使沒有,其內文的指引性也極強)能非常流暢地將讀者的思緒拉迴前述的論點,這種即時性的知識迴溯,反而在某些層麵上超越瞭傳統紙本書的限製。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內容組織方式,簡直就像一張精心編織的巨大知識網,每個節點都緊密相連。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人物事蹟,而是著重於「思想的演化」——那條從古典理性到現代實證主義,再到後現代反思的無形光束是如何逐步延伸的。我特別喜歡它對「桑格」這位近現代人物的定位,他作為終點站的意義,是如何總結並挑戰瞭前麵兩韆多年纍積下來的知識結構,這種前後呼應的史學觀點,確實高明。它讓我重新思考,所謂的「大師」,他們留下的足跡,究竟是線性進步,還是一種不斷的螺鏇式辯證?

评分

這本《大師的足跡:從泰利斯到桑格(西元前624—西元2013年) (電子書) 》,光是書名就夠讓人肅然起敬瞭,畢竟能橫跨這麼長一段時間,將哲學、科學、藝術等領域的巨擘串聯起來,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艱澀難懂的學術專著,畢竟涉及的年代跨度如此之大,從古希臘的思辨到近現代的量化分析,中間的知識體係轉變之大,光是想像就讓人頭皮發麻。然而,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作者在敘事上展現瞭極高的技巧。他們似乎很懂得如何拿捏「深度」與「易讀性」之間的平衡點。例如,在介紹泰利斯的幾何學思想時,文字並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臉孔,而是用一種很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抽象的概念,讓人彷彿親身站在尼羅河畔感受那份最初的幾何直覺。接著轉到文藝復興時期,對達文西的描寫又變得更具人文關懷,不僅著墨於他的科學發現,更深入探討瞭那份「跨域天纔」的內心掙紮與時代背景的糾葛。這種敘事風格的靈活切換,讓我一路上讀來津津有味,完全沒有一般歷史通論那種枯燥的流水帳感。更令人佩服的是,它並沒有試圖將這些大師塑造成神祇,而是將他們置於真實的歷史脈絡中,展現他們的局限性與他們那個時代的束縛,這使得整個「足跡」顯得更為堅實可信,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遙遠傳說。對於長期關注思想史,卻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全麵涵蓋如此廣泛時間軸的綜閤性讀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久旱逢甘霖。

评分

整體來說,我會嚮身邊所有對「為什麼世界會變成現在這樣」有疑問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它給予的知識量是龐大的,但其結構設計卻有著驚人的效率。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人名錄」或「事件時間錶」,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不斷自我超越的史詩」。書中對每一位大師的介紹,都不是孤立的個體傳記,而是將其放置在時代思潮的巨浪之中,觀察他們如何乘風破浪,或是不幸被浪潮吞噬。對於想要建立自己完整知識體係、避免「片段化學習」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為堅實的骨幹。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看待新聞、理解當代社會議題的角度都變得更為深邃瞭。例如,當我們討論當前的AI倫理問題時,我不再隻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能迴溯到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甚至更早的靈魂觀念,這讓我的批判性思維有瞭更深厚的根基。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具備「通識教育」的深度,卻又保有「專業研究」的細膩的寶典,對於想要在資訊爆炸時代抓住核心脈絡的颱灣讀者而言,這電子書絕對是值得投資時間的選擇。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並非它羅列瞭多少偉大的名字,而是它成功地描繪瞭「知識的斷裂與連續」。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往往是被切割著學習歷史的:先是古希臘的城邦政治,然後跳到中世紀的神學,接著猛然進入啟濛運動,中間的「空窗期」或「過渡期」常被簡化處理。但《大師的足跡》巧妙地在這些斷層處鋪設瞭細膩的橋樑。它不是單純地說「A影響瞭B」,而是探討瞭「在A的思想基礎上,B是如何被迫或主動地修正瞭某些前提纔能前進」。例如,它探討瞭中世紀伊斯蘭學者如何保存並轉譯瞭希臘的邏輯學,進而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文藝復興運動,這種「全球視野」下的知識傳播路徑,顛覆瞭我過去偏狹的歐洲中心史觀。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視角,讓我們看到知識的發展並非一條直線,而是充滿瞭遺忘、重拾、誤讀,最終被後人重新詮釋的複雜過程。當讀到關於量子力學發展的那一段時,我感受到瞭那種與兩韆多年前泰利斯對「萬物本源」的追問,在現代科學的量化工具下,如何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再次迴響,那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簡直讓人熱血沸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