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精神病的國度:微不足道的行動,也有守護現實的力量。躁鬱症患者的23篇真心話,陪你緩緩游出疾病與傷痛的孤島 (電子書)

來自精神病的國度:微不足道的行動,也有守護現實的力量。躁鬱症患者的23篇真心話,陪你緩緩游出疾病與傷痛的孤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端
图书标签:
  • 精神疾病
  • 躁鬱症
  • 心理健康
  • 自述
  • 療癒
  • 疾病與傷痛
  • 真實故事
  • 心靈成長
  • 電子書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引爆韓國社會話題,「有病沒病都該讀」!
☆ 獨立媒體《時事IN》2021年度圖書,各大日報好評推薦 ☆
☆ 阿拉丁書城2021年度圖書入圍 ☆
☆ Yes24網路書店2021年度圖書讀者提名 ☆

  這是個人們不知道也覺得無所謂的世界,
  這是個只有你與你的病攜手同行的世界,
  即使如此,我們也從未放棄做為這社會的一員……


  ➣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值得信賴的精神科醫師?
  ➣該告訴周遭的人我有精神疾病嗎?
  ➣我該如何幫助患有憂鬱症/躁鬱症的人?

  ▎當思想與感官遭無形之物扭曲,如何逃脫貧窮與失序的命運?
  上學、上班、吃飯甚至睡覺,這些對一般人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對他們而言卻都伴隨著恐慌、憂鬱和狂躁。想跟戀人與愛貓好好過日子,再日常不過的願望,卻如此遙不可及。為維持「正常」生活,她每日得服用20顆藥,付出數倍於常人的精神氣力,從家裡到戶外每項行動都要先仔細規劃,步步為營,只為了不讓病情在不自覺中惡化,或在一瞬間爆發。

  身為第一型躁鬱症患者暨反社會人格障礙者,以創作為業的理端,在獲得妥善診斷與治療前也曾有過荒唐歲月。她最終明白「心病」的關鍵不僅是心,更多時候是「病」,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病識感,周遭沒有能接住他們的安全網,那被疾病扭曲的思想與感官,只會把患者帶往貧窮與失序的深淵。

  ▎走過10年躁鬱歲月,獻給與病同行者的生存指南
  本書並不提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樣不負責任的安慰,也沒有「為什麼壞事只發生在我身上」的自憐,有的只是理端對疾病最平實的認知,最具體的生活實踐。

  全書從個人經驗出發,旁及病友訪問故事,並經專業精神科醫師審訂,提供了醫病溝通、用藥與日常規劃等可行建議。對病人康復來說最重要的,是不放棄努力生活的心態,並和社會保持連結。而為此,我們需要一個對精神疾病更加了解、且不帶歧視與偏見的社會,唯有我們不再忌諱談論,唯有我們敢於大方承認,汙名化的標籤才得以去除,失速墜落的心才得以被接住。

  ▍寫給病中的你:請別輕言放棄,你的努力總有人記在心裡
  從某個時刻開始,我們意識到自己正與疾病共享這具肉身,意識到自己可能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不如預期的未來。儘管前路漫漫,但我們並不孤單,親友、社群、醫師、藥物,甚至疾病本身,在這條路上,我們依舊有許多夥伴,依舊能活出不一樣的光彩。

  ▍寫給陪病的你:伸出援手前,別忘先照顧好自己
  或許你常感到疲憊與不知所措,但能做到以下四點,你就是他們出色的夥伴了:
  ★關心病患的治療過程和病識感
  ★鼓勵他們接受治療,多了解他們的近況
  ★邀請他們參加聚會,讓他們產生歸屬感
  ★經常與他們聯繫並表達問候
  我們不需要抱持著「我要把這個人從深淵拯救出來」的偉大目標,重要的是,我們自始至終都陪伴在彼此身旁。

  ▍寫給關心社會的你: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誰沒有行差踏錯或遭遇失敗的時候?但我們始終是社會的一分子,各自用著他人難以想像的努力,頂著頭上的滂沱冒雨前行。如果你願意摘掉有色眼鏡,正視疾病問題,傾聽他們的故事並適時給予反應,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並無不同,我們都有著一顆渴望被認同、被理解的心。

  【適讀對象】
  ✓仍在與自身的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與人格障礙等找尋相處方式的讀者。
  ✓家人或親友患有精神疾病,迫切希望伸出援手卻不知從何幫起的讀者。
  ✓關注性別、同志、心理健康等社會議題的讀者。

感動好評

  LJ/韓文教學YouTuber「Anneyong LJ 안녕 엘제이」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專欄作者
  李旻珊/身心科醫師、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坤娜Queena/PATH身心藝術 共同創辦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夏金剛/壹顆好心創辦人
  馬大元/身心科醫師、作家、YouTuber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璿丞/精神科醫師、析心事務所所長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鄧九雲/演員、作家
  譚艾珍/資深藝人
  蘇禾/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秘書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作者的文字不曾被病魔壓倒,反而能探究病症,準確、具體又深思熟慮。希望每個人都能讀到這本書,大家需要知道,那只是一種病,一種患上了就需要接受治療、規律服藥、必要時住院的病。只有正確認識到這點,才能消除偏見、厭惡與歧視。不論是對精神病患者或是沒有精神病的人,本書都會有很大幫助。──崔真英(최진영),小說家,《李智雅姊姊,現在終於能說了》作者

  在我迄今讀過的精神疾病相關書籍中,本書是最精確的第一手報告與實務指南。作者超越了呼籲、憤怒與自憐的寫作,是同為健康弱者的我所沒能克服的,堪稱精神疾病寫作的飛躍和里程碑。最重要的是,本書所寫的並不單只是精神病。書中說「相比起島嶼之戀的破壞性表象,同性戀-精神病患-島嶼之戀這樣的疊加組合,出人意料地更為常見」,而在我看來,這是人與人之間普遍存在的狀態。──鄭熙珍(정희진),和平學暨女性研究研究者,《細讀猛寫》作者

  眾生皆有病。差別在於,你的病,我的病,他的病,到底是什麼樣的病?
  為什麼有些病讓人琅琅上口,關注隨之而來。有些病卻讓人羞於開口,避之唯恐不及。
  我們怎麼解讀眼前以及周遭的疾病,將關鍵的影響當事人以及陪伴的家人如何看待。
  與疾病共存,生病的是我,痊癒的也是我。別再讓精神疾病汙名化!
  包容與接納,友善合理的對待,是這個成熟的社會需要學習的。
  閱讀《來自精神病的國度》,將讓我們加快學習的腳步。──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不管你有沒有精神疾病都應該閱讀的好書。
  感同身受的你,你會知道你並不孤單;身邊有受病折磨親友的你,你將知道怎麼同理和協助。──李旻珊/身心科醫師、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務實、細膩、深刻……是患者與家屬必備的案頭指南,更是專業人員反思的必讀佳作。
  「我們之所以不害怕感冒,是因為我們知道它會痊癒。」
  插畫家兼資深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的作者理端,一語道破廣大精神疾病患者心中對於「我還有機會復原嗎?」的茫然與無奈。面對很大機會必須長期與疾病共存,作者在反覆嘗試與跌倒中學習,逐漸打磨出不卑不亢、堅定豁達的態度。更難得的是,其深刻的觀察、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揭露憂鬱、躁鬱、思覺失調、邊緣性人格等精神疾病無比複雜、糾結、美麗卻又哀愁的內在世界。尤其憂鬱患者與貓的對話,將沉重的話題訴諸魔幻詼諧,不禁令人再三品味。
  但這不是一本單純揭露與呼籲的著作,在後半段的內容中,作者整理了具體、務實的「疾病生存指南」。無論是如何選擇醫師、如何看待藥物、神祕的病房生態、同病相憐的烽火戀情,豐富的內容,讓此書成為患者與家屬必備的案頭寶典。
  從事精神醫學工作二十五年,比起冷冰冰的研究數據或令人昏昏欲睡的專業課程,也許我們更需要真實世界的生動回饋,讓心理與醫療人員可以更有溫度,陪同患者不再是無奈地與疾病共存,而是積極主動地與疾病共舞。──馬大元/身心科醫師、作家、YouTuber

  對於瘋狂的害怕,就像是我們怕蛇一樣,那是種根深蒂固的排斥。過去從來不曾正視、過去不用去知道這些人;我們所做的就是把這些人隔離起來,離開我們的生活,彷彿不用講、不討論,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生病也離我們很近,但為什麼要在乎?因為你我他,還有我們的家人,或是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會發生。
  我們的害怕、我們的汙名化,或許有一天會反撲到我們身上。
  從今天起,我們一起開始說這個病、討論這個病、讀這個病、了解它。才是幫助自己、幫助家人。──陳璿丞/精神科醫師、析心事務所所長

  從恐懼、抗拒、逃避,到理解、面對、共處,本書是陪伴身心疾病患者與家屬「帶著疾病好好生活」的務實指南。──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心之航程:在迷雾中辨识灯塔的路径》 作者:【请在此处插入作者姓名,例如:艾莉丝·范德堡】 出版日期:【请在此处插入出版日期,例如:2024年秋季】 页数:约480页 主题: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人际关系、生命哲学 --- 图书简介: 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稳定”与“高效”,却常常在不经意间迷失了内心最深处的锚点。我们习惯于用效率的标尺来衡量生活的价值,却忘记了,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充满起伏的、需要细心导航的旅程。《心之航程:在迷雾中辨识灯塔的路径》并非一本提供快速“治愈”方案的指南,而是一次真诚的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对“完美状态”的执念,深入探索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并学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持久的内在韧性。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真正的力量并非来源于从未跌倒,而是来源于每一次跌倒后,我们选择如何重新站立,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脚下的土地。作者以其深厚的心理学背景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基础,巧妙地将哲学思辨、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与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既具学术深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度阅读体验。 第一部:迷雾的起源——理解内在的系统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我们如何构建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外界环境如何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心智地图。作者首先探讨了“适应性反应”的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某些情境的反应会显得“过度”或“不足”。这部分内容,将带领读者剖析童年经验、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s)对成年后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它并非旨在指责过去,而是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当前的情绪反应和人际互动模式是如何被“编码”的。 例如,书中详细讨论了“内在批评家”(Inner Critic)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认知重构”(Cognitive Reframing)的进阶技巧,强调与其试图消灭这个声音,不如学会与其共存,并有意识地选择相信哪些信息。同时,作者引入了身体心智(Embodied Cognition)的概念,阐述了姿势、呼吸乃至环境光线如何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第二部:航行中的罗盘——重建与现实的连接 在理解了内在系统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如何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自我完整性。现代社会强调的“外向性”和“即时满足感”往往使我们疏离了当下最宝贵的资源——此时此刻的体验。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探讨“正念”的真正含义,它并非仅仅是冥想,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全然投入。书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方法,帮助读者从“自动驾驶”模式中脱离出来,重新校准自己的感官系统。这包括对“微小胜利”的庆祝、对日常惯例的审视,以及如何在人际冲突中,既能坚守自我边界,又不至于破坏连接。 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是关于“脆弱性作为连接点”的讨论。作者挑战了“坚强”的传统定义,论证了适度的、有选择的暴露真实的自我,才是建立深刻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关键。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温暖而有力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区分“健康的脆弱”与“不健康的自我暴露”。 第三部:灯塔的辨识——构建意义与持久的韧性 全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更高层次的生命追问:如何找到持久的意义,并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失落时,依然能保持前行的动力?作者引入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面对虚无”的勇气,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选择的自由”来定义自己的存在价值。 韧性(Resilience)被系统地解构为一种可习得的技能,而非天生的特质。它涉及三个关键维度:情感恢复力(Emotional Recovery)、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和目标清晰度(Purpose Clarity)。书中提供了“韧性训练工具箱”,鼓励读者通过制定“意义驱动的日常目标”,来对抗无力感。 此外,作者深入探讨了“悲伤”作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提醒读者,试图“跳过”或“压抑”悲伤,只会延长其效力。如何与失去共存,如何将痛苦转化为洞察力,是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重要议题。书中不承诺没有痛苦的未来,但保证提供一套工具,让读者能够更有尊严、更具力量地穿越风暴。 适合读者: 本书面向所有寻求更深层次自我理解、渴望改善人际关系、并希望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在平衡点的人群。它尤其适合那些感觉自己正在“漂浮不定”、或对既有的成功定义感到困惑的读者。它是一本需要被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深度读物,是您个人成长旅程中不可多得的同行者。 (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理端(리단)


  筆名得名自治療躁鬱症藥物鋰鹽的韓文音譯。二○○九年為經濟學家禹皙熏的作品《革命如此安靜》繪製插畫出道,其後基於對精神疾病的考察與自身罹病的經驗,十多年來一直透過漫畫描繪疾病與自身的關係,作品包括《秋刀魚的衣櫃裡光裙子就有一百條》、《調色機》、《不鼓勵自殘的漫畫》等。二○一五年冬開始,在推特上與約兩千名粉絲分享了有關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資訊和經驗。 二○一六年五月,主辦「女性精病er自助聚會」(「精病er」為精神疾病患者的自嘲性隱語)。二○一九年一月至六月,發行了描寫精神疾病和各種文化的線上週刊《週刊理端》。

審訂者簡介

河周元(하주원)


  畢業於延世大學醫學院,在成均館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學位,其後成為江北三星醫院精神醫學專科醫師。在西南醫大明知醫院擔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老人、成癮以及不安症狀。

  目前在位於首爾恩平區的延世森林精神健康醫學科醫院擔任院長一職。代表作品有《平息不安的心情的方法》、《因為是第一次長大成人,所以才這樣》、《偶然的賭博》(合著)。

譯者簡介

陳曉菁


  韓國西江大學韓國語教育院結業,曾從事韓國旅遊及貿易相關工作。現為專職韓文譯者,主要翻譯韓國節目字幕及韓文書籍,同時也兼任韓語教學工作。

  在嘗試不同領域的幾份工作之後,終於確認翻譯是自己志向所在,熱衷於語言之間的轉換,在翻譯工作裡找到無窮的樂趣。

图书目录

序言
本書使用的特殊用語

PART 1 人們不知道也覺得無所謂的精神病世界
第1章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要守到最後
第2章 獻給第一次踏入精神病世界的你
第3章 幫助病患的事:病識感、疾病認同,以及自助聚會
第4章 像貓一樣:憂鬱症患者若想維持正常生活
第5章 誠實者的地獄,躁症
第6章 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悲傷
第7章 思覺失調症:調節音律的人

PART 2 帶著精神病一起活下去
第8章 無法治癒的人們
第9章 藥物的理解:基礎篇
第10章 與精神科醫師對話的方法:制定治療計畫
第11章 憂鬱症的復原行動指南
第12章 管理躁鬱症
第13章 興趣:排遣時光的模仿者
第14章 精神病和貧窮
第15章 適應職場和學校
第16章 藥物的理解:進階篇
第17章 閉鎖見聞錄
第18章 記憶的人,記錄的人
第19章 自殘的人們
第20章 寫給想自殺者的探討書
第21章 島嶼之戀:無法離開的島,永不結束的戀愛
第22章 父母和醫師:什麼都不知道,卻又什麼都知道
第23章 如何支持精神疾病患者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5379
  • EISBN:978626709548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序言

  當我第一次因躁鬱症的混合發作(Mixed episodes),陷入嚴重憂鬱而有了自殺意念時,周遭的人沒有一個能幫助我,連我自己也不知該吃什麼藥才好。朋友們雖然很擔心我,卻也無法助我減緩病情,他們往往只看過我異常行為的其中一面,自然無從得知該予我什麼樣的幫助。我的父母亦然,甚至連某些醫師也束手無策。我獨自身處於精神疾病的孤獨中,於是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如何與疾病攜手前行。

  本書是為了幫助處於精神疾病中的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而寫的,當我們的關係和一舉一動都受到疾病的束縛時,希望藉由這本書,能幫助大家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我想,人們一定會問我,為什麼要用「精神病」做為書名的主軸、為何要頻繁地使用「精神病」一詞等等。因為我認為,若是想消除大家對這疾病的蔑視,讓「精神病患」一詞不再有鄙夷之意,那麼,唯有到了身為患者的自己也敢於認同「沒錯,我的確是精神病患」的時候,才能達到對疾病不再有偏見的超然境界。身為精神病患的我們,生活在無數的錯誤觀念和偏見、親朋好友的誤會與社會刻板印象的框架下,甚至認為我們無法像一般「善良百姓」一樣好好過日子,所以我才寫了這本書。當然,本書的內容大致是以「精神病患者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好好生活下去」為主,前述提及的,只不過是次要的補充說明罷了。

  書中收錄超過二十個單元的文章,從初次發作的疾病早期開始,到明白這是一種需要終生管理的疾病為止,關於精神疾病患者會面臨到的問題,全部囊括在內。正在閱讀本書的你需要先知道的是,寫這本書的人,是個每天需要服用二十顆處方藥的精神病患;而書的內容會著重在「疾病管理」以及「不放棄做為社會的一分子」。因此,我會同時運用兩種不同的敘述方式,舉例來說,在描述封閉病房的章節裡,我不僅會提及病房裡的心情故事,也會講述重返社會的方法過程。

  本書是以調查和分析多位精神疾病患者的狀態為基礎而完成的作品。對於本書描述的各種生活和故事,你應該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或許會發現其中有神奇的共同點,又或者覺得與你本人的情況完全相反。這是因為每一位病患的人生都是獨特的,除了自身之外,我們更需要去了解其他病患們是如何走過他們的人生。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請試著思考一下,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所描繪的未來藍圖又是如何、對於看似不可能的事要如何應對,請試著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吧。

  最後,如果你不是精神疾病患者,當你在閱讀本書時,還請不要認為這只是精神病患的胡言亂語。為了能和其他人融洽相處,我們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經歷了多少次的失敗,我們無法要求你感同身受,只希望你能從中明白我們承受過的絕望和痛苦,然後將這份理解,移轉到現實生活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身上。若能如此,我願足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