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的力量:化解遺憾(經典版) (電子書)

道歉的力量:化解遺憾(經典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倫.拉扎爾
图书标签:
  • 道歉
  • 沟通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遗憾
  • 和解
  • 经典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道歉學」權威經典著作
美國出版者協會「心理學專業與學術出版榮譽獎」
全新面貌再版上市

  吵了架,你需要的是「道歉」,而不是冷戰
  透過無數現實中的故事案例,學會道歉的至理
  獲得踏出下一步、化解至深遺憾的力量吧

  道歉學兩字的代言人──亞倫.拉札爾博士
  研究「道歉」文化的集大成之書。數則現實中的「道歉」以身作則,告訴你如何才是「正確的道歉」──

  你知道道歉有時必須受到傷害,又或者傷害別人嗎?所謂的道歉不是完美無缺的和解,而是有沒有勇氣面對與接受。亞倫.拉札爾博士綜合上千項研究資料以及多年來觀察各領域關於「道歉」的成功與失敗案例,寫出一本關於「道歉學」最為平易近人的讀物。

  家庭、職場與社會中有無數個「道歉」與「原諒」的例子,文學、藝術裡亦是。日本大文豪菊池寬寫過一篇原諒殺父之人的小說〈恩仇之外〉、世界經典名作《悲慘世界》同樣也是道歉與寬恕的最佳典範……「道歉」的歷史早已存在百年以上,而現在我們終於真正地重視它。

  這不只是一門專業心理諮商,而是所有人都需要學習的必修課。

  什麼樣的人最需要道歉?
  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冒犯到別人的人
  時常反省自己、後悔不已的人
  知道自己犯錯而需要認錯的人

  什麼樣的狀況最需要道歉?
  吵了架是否感到遺憾?
  想要和好卻又不知道怎麼做?
  明明不討厭對方,卻又不知道為何變成這種尷尬的局面?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代表還來得及──

  理解並承認自己的過失不是難事,拋開自尊,以最真誠的言語敞開心胸。拆解每一道結痂的傷口,好好地治癒,撫平傷痕,才能不留下任何疤,使道歉轉化為真正的力量,而不只是一個隻字片語。

  示範:那些道歉、認錯與幽默自嘲的例子──
  前洋基隊球星Yogi Berra與老闆之間的糾葛/主教與被害者之間的誤會性侵案件/前世界拳王泰森對於舞台上傷人的「道歉」不佳示範/數任美國總統為國與國之間的虧欠公開道歉/另一名選手為用不當的歧視言詞稱呼老虎.伍茲一事道歉/為了解除球迷遺憾,提議紅襪隊是否要就「出售貝比魯斯」一事公開道歉?/《悲慘世界》中對尚萬強的寬恕…

本書特色

  ※以「不願道歉」的原因,解釋「道歉」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第一本全盤解析道歉的經典著作

  1.不同於其他相同主題的書,這本書融合了作者自身及現實中的矚目案件,以實例將道歉學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法一步一步推演出來。

  2.透過眾多實例,在所遭遇的衝突裡找到破口,利用道歉話語、行動的力量,主動找回關係美好的原貌。

得獎記錄

  ※美國出版者協會「心理學專業與學術出版榮譽獎」

各界溫暖推薦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孫 越(前國策顧問、終身義工)
  劉 軒(暢銷作家)
  賴佩霞(法學博士、心理諮商師)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魏德聖(導演)

各界好評

  ●在這星球上的每個人都能從這本至關重要的書中得到好處。──出版者週刊

  ●本書的力量蘊藏在拉扎爾廣從歷史、文學、政治與人物的記載中,蒐集而來的各種道歉故事裡。──華盛頓郵報

  ●本書是一個善意的提醒,當我們承認犯錯並決定彌補過失時,成功與否,取決於我們心懷多少誠意與寬宏。──歐普拉雜誌

 
掌控人际关系的艺术: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 书名:掌控人际关系的艺术: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修订版)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职业发展、个人幸福乃至整体生活质量。本书《掌控人际关系的艺术: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并非泛泛而谈的“社交技巧手册”,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人际互动底层逻辑、旨在帮助读者构建稳固、高效、且充满智慧的人际网络的深度著作。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涵盖了从个体心理认知到复杂群体动态的各个层面,旨在提供一套可操作、可持续的“关系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人际关系的基石——理解自我与他人 本部分聚焦于人际互动的起点:个体心理结构与认知偏差。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有效的关系建立,源于对“我”的清晰认知和对“他者”的准确洞察。 第一章:自我投射与边界构建 本章深入探讨了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特别是“真实自我”、“理想自我”与“社会性自我”之间的张力。我们分析了人们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进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以及过度依赖面具可能导致的内在冲突。重点阐述了心理边界的设定艺术。边界不仅是“拒绝”的权利,更是“定义自我价值”的宣言。我们将提供工具,帮助读者识别自己无意识中破坏边界的行为模式(如过度取悦或过度防御),并学习如何以尊重且坚定的方式,清晰地向外界传达自己的需求与限制。这包括区分“健康的界限”与“防御性的隔离”。 第二章:洞察“人”的底层代码:需求层次与动机 人际冲突往往源于对彼此核心需求的误判。本章引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现代应用,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SDT),解析人类行为背后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Competence)、归属感(Relatedness)和自主性(Autonomy)。通过实例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识别在不同场景下(如职场协作、亲密关系、朋友交往)对方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从而避免无效沟通和徒劳的“对症下药”。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倾听背后的渴望”来建立真正的共情桥梁。 第三章:认知偏差的迷宫:如何减少误解 人类大脑为了提高处理效率,发展出大量认知捷径,即“认知偏差”。本章重点剖析了在人际交往中最具破坏性的几种偏差: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以及光环效应(Halo Effect)。我们将提供实用的思维模型,训练读者在接收信息时进行“去标签化”处理,将行为与人品分离。例如,如何区分“他工作失误是因为他懒惰”与“他工作失误可能是因为他压力过大或信息不足”——这种细微的认知切换,是减少人际摩擦的关键。 第二部分:关系构建的实践:高效沟通与影响力模型 理解了基础后,本部分着重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沟通技巧和影响力策略,专注于如何“建设性地”推进关系发展。 第四章:非暴力沟通的进阶应用:从表达需求到协商共赢 本章超越了基础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要素,深入探讨了在情绪高涨或观点对立时的“高阶非暴力沟通”。我们将引入“同理心循环”的概念,强调在表达自我之前,必须先完成对对方情绪的有效“反射性倾听”。重点内容包括:如何处理“拒绝性反馈”而不引发对方防卫机制;以及如何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探索出多赢(Win-Win-Win)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僵硬的零和博弈。 第五章:冲突的辩证法:将摩擦转化为动力 冲突是人际关系的常态,而非例外。本书挑战了“无冲突即和谐”的错误观念,主张健康的冲突是关系深化的催化剂。本章细致地拆解了冲突管理的五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解决期、复盘期)。我们将详细介绍著名的托马斯-康奈尔冲突处理模型(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TKI)的应用,帮助读者根据情境和重要性,灵活切换“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妥协”五种模式。强调“建设性批评”的结构化表达方式,确保批评直指问题而非指向人格。 第六章:权力、影响力与道德基石 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权力动态。本章探讨了“影响力”的来源,区别了基于职位权力(Positional Power)和个人影响力(Personal Influence)的差异。我们将分析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六大影响力原则(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在现代职场和社交中的伦理应用。核心在于:影响力必须建立在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上,短期欺骗性影响必然导致长期关系的崩塌。本章提供了一套“信任建立矩阵”,指导读者在长期合作中持续投入“信任资本”。 第三部分:复杂人际网络的维护与升级 本部分将视角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交图景,关注如何维护长期关系、管理不同圈层的互动,以及如何从人际网络中获取和贡献价值。 第七章:建立你的“价值网络”:人脉的质量胜于数量 本书对传统意义上的“人脉”概念进行了重构,主张构建基于互补性价值交换的“价值网络”。读者将学习如何进行“关系资产盘点”,明确自己在网络中的独特价值贡献点(知识、资源、视角)。重点在于“给予的艺术”——如何在不求回报的真诚分享中,自然地建立起长期的人情债(正向)。同时,本章也讨论了如何策略性地退出或疏远“消耗型关系”,以保护自身的精力与心智资源。 第八章:跨文化与代际沟通的鸿沟 在全球化和代际差异加剧的背景下,理解文化与年龄对沟通模式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章分析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代际(如X世代、千禧一代、Z世代)在信息处理速度、忠诚度定义和反馈期望上的差异。我们将提供“情境适应模型”,指导读者如何快速切换沟通频率、语速和正式程度,以确保信息有效传达,避免因文化或代际差异造成的不必要摩擦。 第九章:数字化时代的社交重塑 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彻底改变了人际互动的形态。本章探讨了“数字距离”对亲密度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分析了“屏幕疲劳”和“点赞经济”如何稀释真实联结;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关系维护的自动化”——例如,设定记忆点提醒、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上互动。本书强调,电子沟通是实体互动的补充,而非替代品,并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并保护需要“面对面”维护的黄金关系。 总结与展望:持续学习的路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总结了人际关系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实践科学。它需要持续的自我反思、对反馈的开放态度以及对他人复杂性的尊重。读者将被鼓励将书中的模型内化为反射性习惯,而非仅仅是技巧。 本书的综合性和深度,旨在将读者从被动的关系参与者,提升为积极的、富有洞察力的关系设计师。掌握这些艺术,意味着拥有了在任何复杂环境中,建立信任、化解矛盾、并实现个人与群体共同成长的强大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倫.拉扎爾(Aaron Lazare)


  醫學博士。在麻薩諸塞州大學沃斯特分校擔任校長兼醫學院院長十餘年,同時也擔任該校的精神病學教授,也是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精神科的資深醫生。他是研究羞恥和屈辱的心理學權威,在美國著名的心理學網站《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發表過一篇關於道歉的文章,因此備受推崇;這篇文章使他登上了「歐普拉脫口秀」(Oprah)後更擴大其影響力。

譯者簡介

林凱雄


  三腳渡人。英文、法文翻譯,自由撰稿人。各方賜教、工作聯絡信箱:linsulaire.ft@gmail.com

葉織茵

  專職譯者。譯有《拿破崙並不矮:歷史寫錯了!》,合譯有《一個領導者的朝聖之路》、《辦公室怪咖型錄》、《道歉的力量》等書。聯絡信箱:esmeyeh@gmail.com,歡迎各方賜教。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日益重要的道歉
道歉的潮流正在興起?
為什麼道歉日益重要?
個人觀點
道歉的故事──我沒有站在你這邊/中國總理朱鎔基的道歉/妳真的沒拿布朗尼嗎?
 
第二章 道歉的矛盾之處
道歉的意義
道歉與性別差異
道歉與文化
道歉的過程
用簡練的口語與肢體語言道歉
私下與公開道歉
道歉的矛盾之處
道歉的故事──杜魯門永癒家國舊創/若望.保祿二世在耶路撒冷哭牆縫隙塞入一張紙
 
第三章 道歉的療癒力量
恢復自尊與尊嚴
確保雙方遵循相同價值
確認冒犯行為錯不在自己
確信在關係中是安全的
看見冒犯的一方受到懲罰
冒犯的一方為了傷害提出賠償
與冒犯的一方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某些道歉能滿足多重需求
個人評論
道歉的故事──被誣告是恐怖分子而蹲苦牢的穆斯林/說出強暴犯比較正常的日議員/我真想搧她一巴掌/我們終於被聽見了/雷娃.薛佛的故事/報復與寬恕之間/那夜,一個人類生命消逝/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為被納粹屠殺的父母而控告法國國鐵的老先生/孩提被神父性侵而要求與神父對話的男人
 
第四章 認錯
有效的公開道歉
個人反思
不得體的認錯
含混不清或只認部分的錯:「不管我做了什麼,我道歉就是了。」
使用被動的表達方式:「錯誤可能已被鑄成」
認錯時有附加條件:「如果錯誤真的已經造成……」
質疑受害者是否真的遭到傷害:「要是有任何人受傷……」
盡可能輕描淡寫:「實在沒有什麼事(或芝麻小事)好道歉的……」
語帶同情地表示:「我很抱歉」或「很遺憾……」
向錯誤的對象道歉
牛頭不對馬嘴的道歉
個人評論
道歉的故事──林肯為美國的蓄奴制道歉/為納粹暴行道歉的西德總統/美國印第安人事務局為歷史犯行認錯/阿諾.史瓦辛格與珍娜.傑克森不得體的認錯/向老虎.伍茲道歉/紐約警察用棍子戳進海地移民的直腸裡/道歉道得牛頭不對馬嘴
 
第五章 自責、解釋與賠償
自責與相關態度
提出與接受解釋
賠償
個人感想
道歉的故事──如果生命像臺電腦,也有取消按鍵……/他從來沒有說過他覺得抱歉/言詞貶低同性戀者的共和黨員/久等醫師不到的乳癌患者/被道奇隊驅逐出場的女同志情侶
 
第六章 人們為什麼要道歉?
「做出這種事來,我感覺好內疚、好羞愧」
「請別瓦解我的社會支持」
在以和為貴的世界裡,兩種道歉都占有一席之地
道歉的故事──被當眾羞辱的系主任/被漠視的猶太男士/是我輸了這場戰役/批評柯林頓很無趣的主持人/誰犯了錯、誰又該向誰道歉,祖母說了算/被趕出白人墓園的早夭女嬰/說九一一是上帝懲罰的牧師/拳王泰森為咬下對手耳朵道歉/為了祖先吃了人而道歉
 
第七章 人們為什麼不願道歉?
人們不願道歉的其他理由
 
第八章 道歉的時機
「我想事先道歉」
「這不是在針對你」
「為個人之間的嚴重過失道歉,需要時間」
無法在場接受道歉的時候
沒把握道歉的最佳時機是很可惜,但不是無可挽回
道歉的故事:
 在最悲傷時的一場惡作劇
 
第九章 遲來的道歉
試圖解脫難受的罪惡感或羞愧感
發覺自己上了年紀,甚至面臨死亡
企圖操縱形勢來謀取自身利益
受道德典範啟發而學到新的理解角度或實踐方式
蒙冤受害者仍然索討不得的道歉
個人感想
道歉的故事──越戰傷痕:遲到二十四年的道歉/因罪惡感而道歉/勇敢說出真相的道歉/紐約洋基隊總裁的千禧年道歉/生命轉趨成熟:拳王阿里的道歉/尼克森的反猶密談/為抄襲向讀者道歉的小說家/種族隔離主義者的道歉/對不起,總統先生/教宗的道歉/美國總統為不人道試驗道歉/梵蒂岡為反猶暴行道歉
 
第十章 道歉是種協商
個人對個人的協商
國與國的協商
公眾人物道歉時如何和擁護者協商
了解「道歉即協商」的價值何在?
道歉的故事──為冒犯下屬道歉/罹難者家屬等不到肇事者親自道歉/中美軍機擦撞事件/英美歷史上第一次外交危機/巴頓將軍對小兵的道歉
 
第十一章 道歉與原諒
道歉、悔罪、原諒
道歉(悔罪)與原諒間的關係
結語:道歉的複雜性與單純性
道歉的故事──殺害猶太人的德國右翼分子的悔罪/悲慘世界裡的寬恕/心靈勇者:二戰英國戰俘與日本情報官的心靈救贖/我佔用了別人的時間
 
第十二章 後記:道歉的未來展望
一九九○年代以前,幾次著名的道歉
道歉和宗教/道歉和法律的關係
作者觀察:當今社會對道歉的關注
對道歉未來展望的推測
結語
 
附錄
團體討論指引
註釋
致謝
中英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6241
  • EISBN:97862695762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道歉才可以使人變好!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道歉學」乃是近代最新興的學科之一。它的最先討論,似乎開始於一九九一年希臘裔學者尼可拉斯.塔沃齊思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社所出的《我錯了:道歉社會學及和解》,在該書之後,例如波士頓大學哲學教授格利士渥又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了《原諒的哲學探討》,新罕普什大學哲學教授史密斯也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了《我錯了:道歉的意義》等著作。由哲學界及政治社會學界著重道歉的學理討論,的確顯示出了道歉學已成了一門新的顯學。

  儘管有關「道歉學」的著作已經極多,但台灣卻始終未曾引進。但到了現在,終於有了麻州大學沃斯特分校校長兼醫學院院長,也是著名精神病學家亞倫.拉扎爾所寫的《道歉的力量》這本相當扼要的道歉學著作。目前台灣正值轉型的時刻,有關「轉型正義」的問題乃是大家都關切的課題。因此道歉學的引進,對台灣的思考應當極有助益,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有關「道歉」問題,塔沃齊思教授在他的著作裡曾做了字源行為考。他指出「道歉」(apology)這個字的起源是希臘文「辯護」(apologia)轉化而來。「道歉」這個字的本義是「辯護」,到了十六世紀才出現「道歉」的新義。這顯示出人們在最初階段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論作了什麼事都自認有理,若他的行為受到質疑,他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搬出自己的理由替自己辯護。但十六世紀後,西方社會開始城鎮發達,人的自以為是冒犯及侵害到別人的可能性增多,於是替自己辯護就多了向別人「道歉」的成分,於是這個字的意義遂逐漸向「道歉」方向傾斜。因此這個字的字義變化,本身就是部語言行為史,它意謂著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複雜化,人們在互動時已不能再自以為是,當個人的行為侵害及冒犯到別人,就必須向別人表示歉意。但雖然人們已察覺到表達「歉意」的必要,但在對「道歉」行為做了歷史的研究後,學者們卻發現,「道歉」這種行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裡,卻有過許多分支和變形。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裡,「道歉」都只是被當成一種社會禮儀在使用著。人們在冒犯了別人時,會用「我很抱歉」這句話來表示他的不安,只要做了這樣的歉意表示,對方的感受就會比較好一點。因此,「我很抱歉」絕大多數都是被當作「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在使用著。

  因為「道歉」多數被當成顯示教養的媒介,所以遂出現了「小事會道歉」、「大事則很少道歉」的虛偽性。當人們犯了大錯遂出現許多「真辯護、假道歉」的拖延策略,這種缺乏了誠意的道歉。有些所謂的道歉語言看起來彷彿有道歉,但卻是在暗示對方的刁難;有些道歉的語言被加上許多條件式;有些道歉則語法曖昧模糊。近代有人研究過的小布希的語法,他說「我很抱歉」最多,但批評家認為他的真義不過是「我已經道歉了,你們就給我閉嘴!」。他的說抱歉,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封口策略」。對於所謂的假道歉,已是道歉學裡語言分析的一環。

  道歉學家由於已警覺到真道歉的稀少,所以對於道歉這種行為的要件也做了探討。如果要道歉,就必須誠實誠懇,必須直接承認自己的犯錯以及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因此真的道歉不能有太多冗言贅語,不能有任何理由,必須放棄任何抵抗,以尋求對方的原諒。這是個療傷止痛的過程,而後加害者與被害者才可以和解,共同攜手走向未來。這是一種自己和別人的集體療癒。

  但儘管大家說道歉和解,但真正快速的道歉卻極少見。一個有權的個人或群體,如果犯了大錯,他或他們擔心如果立即道歉,可能會危及他們的正當性,而且可能對方會反彈追殺究責,使他們失去很多,尤其是集體向集體道歉,由於牽涉到很多人,容易七嘴八舌,道歉更難,而且必須道歉的一方,都已習慣高高在上,要他們向低下的一方道歉,他們心裡就極為排斥。所以根據道歉學的研究,許多道歉都是在多年之後,當必須道歉的人已死去,後人才做出代替式的道歉,道歉已沒有任何道德風險。就以二戰期間美國將日本僑民送進集中營,許多日僑的生意被毀,人也在集中營健康不良而死亡,美國一直要到了四十年後才由雷根總統道歉並每人賠償二萬美元。因此道歉多半發生在事過境遷的多年之後。道歉總是遲到。

  因此想要人或群體為了做錯的事而去向對方道歉真是難矣哉。美國尼克森總統犯了那麼大的水門案,但他縱使被趕下台,他從未道過歉,只是說過不清不楚的「我很遺憾」,是遺憾自己的所為?或是遺憾美國國會對他的追殺?「我很遺憾」和「我在此道歉認錯」乃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小布希總統為了製造入侵伊拉克的理由,他和軍方情治機構硬是炮製假證據,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致命性武器,必須予以殲滅。就藉著這樣的說謊,欺騙美國人民,誤導民意,美國遂出兵入侵伊拉克,但這種謊言後來被拆破,美國滅了伊拉克也找不到任何大殺傷力的武器,但後來小布希只是說「美國犯了錯誤,但從不後悔出兵消滅了伊拉克」,他對欺騙美國人民及侵略伊拉克沒有任何道歉。

  因此道歉真的很困難,特別是政治上的大錯誤要道歉最難。政治上的大錯,如果道歉,它的道德風險很難掌握,就以澳大利亞為例。澳大利亞以前是英國的罪犯殖民地,英國官員及罪犯到了澳大利亞後,恣意的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和生命財產。到了一九八○年代,澳大利亞的工黨政府人道主義意識突然高漲,宣布以前的歷史罪惡,並表示道歉。但這個道歉卻有太大的後遺症,因為這個道歉等於承認了原住民才有澳大利亞的宗主權,因此它就鼓勵出了原住民團體的要求索討土地,後患無窮,最後是迫使澳大利亞政府只得收回道歉。對於以前帝國主義的殖民罪惡,道歉的風險太大,所以美國人對奴役印地安人及黑人,都是注定不可能道歉的。

  不過,道歉雖然很難,但隨著近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道德自覺畢竟與時俱進,對道歉的認知開始增加,許多國家的司法判決,對侵犯他人或侵權性犯罪,都會要求犯罪者向被害者道歉認錯做出賠償。而且近代人權意識提高,許多人對於公共事務的判斷標準提高,對於犯錯也要求認錯道歉,特別是二○○○年前後,千禧年的到來,也使得人們對於道德標準產生了覺悟,尤其是昔日在南非施行種族隔離政策的白人國民黨,在人民反抗及世人指責的聲浪下,終於覺悟到過去的錯誤,因而向人民道歉,決定還權於民,而南非的黑人政府也透過對話,與白人展開協商,展開和解,並對以前造成的傷害究責與原諒。南非的認錯與和解,終於使得南非這個國家能夠藉著和解順利的轉型成功,替人類的大型錯誤做出了認錯和解與原諒的成功榜樣。由於上述的這些發展,遂使得二十一世紀初,道歉學的興起受到了鼓舞,因此近年來道歉學的興起,並成為一種顯學,它所代表的實在是人權標準提高的新時代的到來。

  因此,現在是個歷史轉型的新時代,世人們已逐漸了解到,世界想要變得更好,就必須無論個人或群體必須平等相處,不能再有任意的宰制及壓迫,在這個新標準下,以前做過錯事的,就應主動的道歉,藉著主動的轉型,使自己脫胎換骨,變成新人,希望獲得別人的原諒,進而大家攜手,共同走向更好的未來。道歉為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這也是道歉學的真義。因此道歉學是一種道德哲學,也是一種人性論和歷史哲學。

  而亞倫.拉扎爾這本著作,乃是一本道歉學的提綱挈領著作。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並從歷史與政治的各種著作裡蒐集到各種道歉的事例,並將這些故事做出系統性的解釋,由於作者寫的言簡意賅,所以整部著作充滿了道德張力,很能啟發讀者的道德情懷。近代西方神學家,很早就注意到受苦及記憶和遺忘的深層問題,只有加害者自己永遠記得並適時道歉,受害者才會選擇遺忘,人類的發展,才可能化悲劇為喜劇。在人類悲劇太多的這個時代,只有道歉才是豐富人類的唯一方法。因此讓我們都學會道歉和原諒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道歉”这件事,做起来很别扭,总觉得低人一等。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观念。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道歉背后所蕴含的勇气和责任感,把“认错”这件事拔高到了一个精神层面的高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进行反思。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对不起”,比任何辩解都要管用。这种对人性细微之处的洞察,非常精彩。书中的语言风格,兼具了学者的严谨和哲学家的思辨,读起来很有深度,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非常适合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情商”和“沟通”的书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凤毛麟角。这本《道歉的力量》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直击人性的核心——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它不是教你圆滑世故,而是教你如何坦荡。阅读体验非常舒服,纸质书的排版也赏心悦目,让你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我身边好几位朋友借去看了,回来都说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你正面临一些难以释怀的过往,或者希望提升自己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处理能力,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入手,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全新的处世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抓人眼球,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探讨人际关系的书,没想到它深入挖掘了“沟通”这门艺术的底层逻辑。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不只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结合了许多实际案例,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关于如何真诚地表达歉意那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是教你怎样“敷衍了事”地道歉,而是教你如何真正地去理解对方的情绪,从而达到和解的目的。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过去的人际摩擦都有了新的视角。这本书的格局很大,不只是停留在个人层面的情绪处理,更触及到了社会交往中的信任重建问题。

评分

说实话,我一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被它的厚度吓到,以为内容会很枯燥,全是生硬的学术术语。没想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对话。他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方式解释出来,让我这个平时不太爱看理论书籍的人也能轻松吸收。比如,书中提到“无效道歉”的几种典型表现,我发现自己过去在处理冲突时,很多时候都无意识地犯了类似的错误。这种被点醒的感觉,是读书中最棒的体验。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让你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翻阅,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巧思,逻辑层层递进,从个体的情绪管理,过渡到关系修复,再延伸到群体信任的建立,视野越来越开阔。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道歉塑造成一个单向的付出,而是强调了它对道歉者自身成长的价值。通过承认错误和承担后果,我们反而能获得一种更强大的内心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化解遗憾”。而且,作者的用词非常精准,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那些在职业发展中经常需要处理危机公关或团队内部矛盾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