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 (電子書)

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鈺婷
图书标签:
  • 臺灣文學
  • 現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化研究
  • 臺灣文化
  • 電子書
  • 文學史
  • 多元發展
  • 文學創作
  • 異口同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9年「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學術研討會於德國特里爾大學(Universität Trier)舉辦。與會者包含黃美娥、王鈺婷、李癸雲、周郁文、張俐璇、張韡忻、羅詩雲、董恕明、沙力浪、也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以及歐美學者 Hangkun Strian(呂恒君)、Ludovica Ottaviano、Pavlína Krámská (白蓮娜)等臺灣文學研究者。
 
  會議論題囊括自然文學的變遷、原住民族漢語創作、後現代文學作品探討、女性作家的鄉土意識、人文醫學與疾病書寫、現當代詩歌與音樂的跨界交會、戰後臺灣文學場域中的報章雜誌如何影響臺灣文學史的建構等,從中再次思索「臺灣文學」的內涵。
  
  「會中,歐洲學者較為關注臺灣文學的多語言和後殖民、後現代文化現象,臺灣學者則側重頗析文學場域、文學史細節,以及文類、文本的跨界傳播、比較研究等問題。整體而言,與會者的豐富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於呈現臺灣文學、文化如何從不同角度介入世界,和世界共振、共感;另一方面也相當程度彰顯了臺灣歷史,所曾遭遇過的衝突、和解與共生,其中蘊藏著臺灣努力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以及想要藉由文學反思歷史的用心。」──黃美娥
 
商品特色
 
  ★多語言、多族群、多文化、多文類──來自各國的學者齊聚德國,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面向。
書籍簡介:臺灣文學地景的闊葉與深根 探尋現代性中的聲音與邊界 這部深入的文獻研究,旨在剖析戰後臺灣文學從萌芽、確立到轉型過程中,其內在結構的張力、敘事模式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回應時代巨變與社會意識的深刻轉折。本書並不聚焦於單一文體或風格的論述,而是試圖繪製一幅宏觀的文學地景圖,展現不同世代創作者如何在看似同質的「現代性」光譜中,開拓出具備在地特質與世界關懷的獨立聲域。 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在殖民記憶的殘餘、威權統治的壓抑,以及民主化浪潮的激盪下,不斷進行自我重塑的文學實踐。這不僅是關於「寫了什麼」的探討,更是關於「如何書寫」以及「為誰而書寫」的詰問。 --- 第一部:語境的奠基與底層的浮現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戰後初期至一九七零年代的文學土壤。此階段的文學活動,深受戰亂的餘波與政治氛圍的影響,形成一種複雜的「雙重在場」狀態:一方面是對於中國古典文學遺產的繼承與自省,另一方面則是面對被截斷的歷史敘事與新興本土意識的萌動。 一、日治經驗的長久陰影與「遺民文學」的自覺: 我們將細緻檢視那批經歷了日本現代化教育、卻在戰後被要求迅速「回歸祖國」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書寫往往帶有一種失語的尷尬與疏離感。此處的重點在於分析他們如何處理「鄉愁」——這種鄉愁並非僅指地理空間的思念,而是指向一種斷裂的語言習慣與文化認同的危機。探討如何從這些看似保守的敘事中,挖掘出對現代化進程的批判性視角。 二、鄉土寫實的勃興與社會病理學的診斷: 隨著經濟發展與都市化進程的加速,一批年輕作家開始將筆觸轉向社會底層,對農村的崩解、家庭結構的瓦解,以及新興階級矛盾進行直接且不留情面的描繪。本書將區分此期「鄉土文學」與後來的「農村文學」的意圖差異,著重於其在體制內尋求突破的努力,以及其如何成為社會病理的一面鏡子。我們特別關注敘事者如何從道德說教的泥淖中掙脫,轉向更具現場感與生活細節的挖掘。 三、現代主義的內化與形式的實驗: 在此期間,引進的西方現代主義思潮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在有限資源和審查壓力下的「隱晦的」探索。從意識流技巧的嘗試到象徵符號的運用,這些實驗性寫作往往與主流敘事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重點分析這些形式上的創新,如何在不觸碰政治紅線的同時,表達對僵化現實的不滿與內心世界的複雜性。 --- 第二部:轉向內在、跨越藩籬的文本群像 進入八零年代,隨著社會氛圍的鬆動,文學的關注點開始從外在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大量轉向個體經驗、性別意識以及後設的自我探問。 一、都市的異化與個體的迷失: 都市生活成為文學創作的核心場域。本書將分析小說家如何捕捉都會空間中的疏離感、邊緣化的群體(如「邊緣青年」、「次文化」參與者)的生存狀態。探討「都會感」如何轉譯為一種特殊的文學時間性——快速、碎片化、充滿焦慮的瞬間捕捉。此部分將聚焦於敘事者視角的去中心化,以及對理性與進步史觀的懷疑。 二、性別書寫的覺醒與身體政治學: 女性書寫群體的崛起是此階段文學史上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們將深入探討她們如何擺脫傳統文學中女性形象的刻板桎梏,以身體經驗作為介入公共領域的政治實踐。重點在於分析她們如何重構家庭、婚姻與情慾的敘事,挑戰父權制的語言霸權,並開拓出更為細膩且具顛覆性的自我史詩。 三、歷史的重寫與「去中國化」的書寫策略: 隨著本土意識的深化,作家開始直面並質疑過去被官方壟斷的歷史敘事。本書將分析不同作家如何運用神話、民間傳說、家族記憶,乃至於虛構的「替代歷史」,來解構官方歷史的單一性與權威性。關注「島嶼中心論」如何在文學中形成,以及這種策略如何為後來的族群書寫奠定基礎。 --- 第三部:邊緣的擴散與文學的未來態勢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向當代文學在進入全球化語境和數位時代後,所展現出的多向度發展與邊界消融現象。 一、族群書寫的細緻化與多聲部結構: 在政治解嚴後,先前被邊緣化的原住民族書寫、客家書寫等,不再僅是作為「他者」的點綴,而是成為文學光譜中不可或缺的主軸。本書將檢視不同族群作家如何建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如何處理「遷徙」、「失根」與「回歸」的複雜情感,並特別分析語言(母語的運用、混雜語的實驗)在族群敘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二、非虛構寫作的回歸與紀實精神的重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文學的「真實性」受到了新的挑戰。本書探討非虛構寫作(包括深度報導文學、個人化的生命書寫等)如何在高度虛構化的文學殿堂中佔據一席之地。分析當代紀實文學如何運用小說敘事技巧來增強其震撼力,同時堅守其對社會現實的承諾。 三、跨媒介與後設的遊戲: 探討文學如何與新媒體、視覺藝術、流行文化產生張力與融合。當代的作家不再將自己視為孤立的文本生產者,而是參與到更廣泛的文化場域中。分析一些作品在結構上對讀者預期的顛覆,以及如何運用戲仿(Parody)和拼貼(Pastiche)等手法,來表達對現代性宏大敘事的疲憊感,預示著下一個階段的文學可能形態。 總而言之,本書試圖從文學作品的結構、語境、意識形態三個層面,提供一套系統性、但又極富彈性的框架,來理解臺灣現代文學如何掙脫殖民的束縛,在威權的夾縫中尋求突破,並最終成長為一個既深植於本土經驗,又向外開放對話的豐富體系。這是一部關於「如何聆聽」聲音如何形成的學術探究。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蘇費翔(Christian Soffel)
 
  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
 
簡若玶(Chien Juo-ping)
 
  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
 
作者簡介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鈺婷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李癸雲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沙力浪
 
  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
 
周郁文
 
  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
 
張俐璇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張韡忻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黃美娥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董恕明
 
  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羅詩雲
 
  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部
 
也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
 
  古坑華德福實驗高級中學
 
Hangkun Strian(呂恒君)
 
  德國漢學家
 
Ludovica Ottaviano
 
  University of Catania, Italy
 
Pavlína Krámská(白蓮娜)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图书目录

主編序/簡若玶、蘇費翔
序一 前進德國──我們在馬克斯故鄉討論臺灣文學/黃美娥
序二 德不孤,必有鄰──致《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董恕明
 
學術大會日程安排
 
省外文人與戰後臺灣文學場域關係研究的幾點思考(1945-1960)──以「東南文藝作家群」為考察起點/黃美娥
 
Continuity of Sinophone Polyphony in Taiwanese Nature Writing/Pavlína Krámská
 
詩歌作為疾病誌的意義──試論林彧《嬰兒翻》、《一棵樹》的疾病書寫/李癸雲
 
臺灣(現)當代詩歌與音樂的跨界交會/周郁文
 
張愛玲作品中的臺灣意識/呂恒君
 
張大春《小說稗類》中的謊言與關於「小說」的概念/Ludovica Ottaviano
 
直直地去,彎彎地回──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詩歌中的「畸零地」初探/董恕明
 
月亮的鏡子──寂寞的人 The Mirror of the Moon - Lonely Man/沙力浪
 
漫步在雲端 Walking in the Clouds/沙力浪
 
〈千山外,水長流〉之主題意涵與傳播現象──以發表於《明報月刊》者為考察對象/王鈺婷
 
女性鄉土的美學──陳淑瑤《流水帳》與蕭紅《呼蘭河傳》比較研究/張韡忻
 
三「文」主義──「冷戰末期」台灣的「文學史」建構(1979-1991)/張俐璇
 
回歸與挫敗:戰後初期《新臺灣》的文化位置與身分論述/羅詩雲
 
文學是一種文化行動──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創作自述/乜寇.索克魯曼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69595
  • EISBN:978626708881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5.4MB

图书试读

主編序
 
  台灣文化受到中國、南島原住民族、日本及西方文化的影響,為其文學領域提供豐富的創作養分。台灣作家又以不同的視角(本土文學、僑民文學、原住民文學、現代文學、女性文學、生態文學、古典詩詞、現代詩、網路文學等)生動地刻劃著這塊土地,共造出獨特的台灣文學史。台灣文學創作不僅不侷限於中文(即所謂「國語」)書寫,還包括以客家語、臺灣話及原住民族各種語言發表的作品;再者,台灣文學涉及到各類領域,如音樂、醫療等,隨處都凸顯出台灣文學的文化多元性及語言多樣性。2014年開始舉辦的「台灣移民工文學獎」已邁入第七年,顯示出文學亦能更有意義地為這個社會發聲。
 
  台灣文學雖然很值得多被世人重視,然而台灣文學仍處於西方漢學研究的邊緣地帶。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積極推動本次研討會、共建交流平台,用以提升台灣文學在歐洲學界的討論度。會議時間為2019年9月20日至21日,於特里爾大學校園舉行。主辦單位為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德國科學基金會高級研究中心「演變中的俄語詩歌」(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Russian-Language Poetry in Transition”)及德國華裔學志研究中心(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Sankt Augustin)。
 
  特別感謝台灣大學黃美娥教授熱烈支持本活動,帶領一團台灣文學專家來特里爾開會,並且協助出版論文集等事宜。
 
  也特別感謝華裔學志Dirk Kuhlmann博士,幫我們聯絡到不少專家學者,鼎力協助研討會籌備工作。
 
  另特別感謝台東大學董恕明教授,向大家介紹原住民文學色彩,好讓我們能多多關注台灣原住民族文人對塑造台灣文學的重要貢獻。
 
  又特別感謝沙力浪(Salizan Takisvilainan)創作兩首詩,附上詩作解析和英文翻譯,一併收入本論文集,實為將來研究原住民詩歌的重要材料。
 
  如今出版論文集內容豐富,在此並不逐一列出諸位學者的論文內容,但我們衷心感謝所有與會學者發表論文與熱烈討論。
 
二○二一年三月五日於特里爾市
 
簡若玶(Chien Juo-ping)
蘇費翔(Christian Soffel)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任何一本探討文學史的書,最怕遇到的就是那種過度簡化的論調,彷彿文學的演進是一條筆直的、預設好的高速公路。但事實上,臺灣文學的發展,更像是一片充滿岔路和泥濘的原始森林,充滿了意外的岔口、被遺忘的足跡,以及不斷與自然環境搏鬥的生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對「意外性」的捕捉能力。比如說,某個在當時看來並不主流的詩社或小說群體,如何在後來的文學史回顧中被重新定位?或是,某些因為政治因素而被壓抑或邊緣化的聲音,其實才是真正預示未來趨勢的先聲?如果作者能像一個細膩的田野調查者,挖掘出那些被主流敘事「過濾掉」的細節和案例,並且有力地論證它們在整體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那將會是一次非常令人振奮的閱讀體驗。這種對文學史「非線性」發展的肯定,往往更能反映現實的複雜。

评分

說實在的,市面上關於臺灣文學史的書籍汗牛充棟,要找到一本能真正讓我眼睛一亮的並不容易。很多時候,那些探討「發展脈絡」的著作,寫到最後都會變成一種像是清點家當的流水帳,把重要的作家和作品羅列出來,然後套用某種既定的理論框架去解釋一輪,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熱度」和「生命力」。我更偏好那種能將文學置入其時代的巨大社會變動中去考察的論述。比方說,從戒嚴到解嚴的過程,文學的面貌是如何隨著政治氛圍的鬆綁而產生質變的?又或者,在全球化浪潮下,臺灣文學作家如何回應或抵抗那種文化同質化的趨勢?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不只是描述「發生了什麼」,更要深入探討「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發生」,以及,這些文學行動對當代社會思想的累積產生了什麼樣的連帶影響。這種深度的連結,才是真正有學術價值,也更能讓讀者產生共鳴的地方。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想探討的是「聲響的共鳴與差異」。臺灣的社會結構是極度分層且多元的,這種多元性自然會反映在文學創作上。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原民、客家、閩南、外省後代等)之間,他們各自「發聲」的機制與美學規範有何異同。如果僅僅是將這些群體的作品並列展示,而未深入分析他們在面對共同的時代母題時,其內部差異是如何被建構和詮釋的,那麼「多元發展」的論述就會顯得單薄。我渴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區分不同「聲部」的張力——是相互融合、互相襯托,還是彼此競爭、甚至互相排斥?這種細膩的互動關係,才是構成臺灣現代文學光譜複雜性的關鍵。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文本分析作為支撐,讓這些不同「聲響」的碰撞,能夠被清晰地聆聽與辨識。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臺灣文化現象的讀者,我對那種試圖梳理「在地性」與「現代性」如何交織的論述特別有興趣。臺灣文學常被放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它既要面對殖民經驗的遺緒,又要處理戰後快速現代化的衝擊,同時還得回應全球資訊爆炸帶來的文化挪移。因此,我十分好奇,作者在處理「多元發展」時,是如何平衡「本土書寫」的堅實根基與「跨文化挪用」的開放姿態的。如果只是強調本土性,可能會顯得封閉;但如果過度傾斜於西方理論的套用,又會失去臺灣文學獨有的情感底色和語境。理想中的狀態是,作者能找到一種「在場」的論述方式,既能精確捕捉臺灣特有的那種複雜、多層次的文化心理結構,又能運用足夠有力的理論工具來闡釋這種複雜性。這需要極高的學術敏感度,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這樣的成熟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蠻有記憶點的,那個深邃的藍配上有點復古的字體,立刻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又不至於太過死板。我會想買來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標題,光是「異口同『聲』」這幾個字,就充滿了辯證的張力,讓人好奇,究竟作者是如何拆解和重組臺灣文學界那種看似一致,實則暗流洶湧的「聲響」的?尤其在探討「多元發展」這塊,我期待它能跳脫出傳統課本裡那種非黑即白的論述,真正深入到那些邊緣群體、非主流的聲音是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扎根、生長的。我總覺得,臺灣文學的精彩之處,往往藏在那些不那麼「主流」的角落裡,也許是戰後初期的鄉土文學與現代主義的拉扯,又或許是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結構變動,新興議題如性別、族群認同如何被書寫出來,這些層次的剖析,才是真正考驗作者功力的所在。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同時又不失對具體文本的精準解讀,那它絕對是值得我一讀再讀的案頭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