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昌文存 (電子書)

吳其昌文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其昌
图书标签:
  • 吳其昌
  • 文存
  • 清代
  • 学者
  • 文学
  • 史学
  • 散文
  • 诗歌
  • 学术
  • 电子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吳其昌著作的精選文章,可讀性極高,涵蓋面極廣,包括他學術上重要的師承——梁啟超和王國維的思想言行,另外他寫清華國學院同學的小傳,在今日視之,竟是不可多得之珍貴史料,何況其文筆粲然,栩栩如生者!另外〈趙望雲先生畫理序〉、〈關山月先生灕江圖長卷跋〉、〈繪畫三昧說〉三文,凸顯吳其昌在繪畫收藏及鑑賞上有其極高的品味。

  又吳其昌是徐志摩的表弟,當徐志摩空中罹難後,他哀痛不已,寫了〈志摩在家鄉〉一文以念。吳其昌晚年,他的研究轉向結合抗戰形勢,「以史為鑒」,側重於邊政史及東亞史,民族的融合演變,他原本是要寫成《歷代邊政借鑑》一書的,〈秦以前華族與邊裔民族關係的借鑑〉、〈兩漢邊政的借鑑〉、〈魏晉六朝邊政的借鑑〉和〈隨唐邊政之借鑑〉諸文,都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可惜後來因吳氏逝世而未竟全功!

本書特色

  看當年清華國學院培育出來的傑出學者的學術成果!

  是王國維、梁啟超最優秀的弟子,真正的傳人。兩百萬字的著述造詣極深,幾近金字塔之巔。本書挑選其中最精華的內容,涵蓋文史、藝術、邊政等重要範圍。
 
《清代苏州地方志研究》 作者: 王子谦 出版社: 江南文化研究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元 --- 内容简介 《清代苏州地方志研究》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专著,专注于考察和梳理清代(1644-1911年)苏州市域内各类地方志的纂修历史、内容结构、地域特色及其在社会文化史中的独特价值。本书超越了传统文献学的范畴,结合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多重视角,深入剖析了苏州作为江南核心城市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自我认知与对外呈现。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系统地构建了清代苏州地方志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清代苏州地方志的概览与缘起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清代苏州的地理范围与行政层级变迁(包括苏州府、直隶州县的隶属关系),并概述了自宋元以来苏州地方志的纂修脉络。重点探讨了清初地方志纂修的政治动机——如何通过重修旧志或新修地方志,来确立和巩固中央王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合法性,以及士绅阶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详细考察了康熙、乾隆时期官方主导的修志活动,以及民间的私修活动,辨析二者在叙事侧重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官方主导的“正志”体系解构 本章深入剖析了清代官方推行的府志和县志的“标准范式”。以《苏州府志》和重要州县志(如吴县、长洲县志)为核心样本,对志书的体例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类。研究聚焦于“疆域”“建置”“田赋”“兵防”等传统志科,揭示了清政府如何通过这些官方文本,构建一套稳定的、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地理与社会图景。特别分析了乾隆时期地方志对“吴中文化”的集中书写,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微妙张力。此外,本书还考察了地方志中关于水利工程(如漕运、河道管理)的记载,论证了清代苏州经济命脉的维系与地方志记录的关联性。 第三部分:民间力量与“非正统”志书的勃兴 与官方“正志”相对应,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清代苏州士绅、商人及特定行业群体所主导的民间志书。这包括园林志、戏曲志、医药志、商业行帮志等。这些“副志”或“别志”往往弥补了官方志书在细节和活力上的缺失。例如,对苏州园林志的研究,不仅关注了园林的形制变迁,更深入挖掘了园林在文人交往、审美趣味转型中的功能。对商帮活动记录的梳理,则揭示了清代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这些内容是理解当时城市社会生活脉络的关键线索。 第四部分:人物志中的社会阶层浮动与士人Image构建 “人物志”是地方志中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板块。本书系统梳理了清代苏州地方志中人物传记的选录标准和修撰侧重。重点分析了“名宦”“循良”的过度美化现象,以及士绅“隐逸”“孝友”形象的集体塑造过程。通过跨志对比,可以清晰看到不同时期,地方精英对自身道德规范和历史功绩的强调取向。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被纳入人物传记的特殊群体,如杰出的女性人物、有影响力的匠人,及其记载的稀缺性与意义。 第五部分:图像志、舆地图与空间叙事 清代修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图志的完备。本书详细考察了清代苏州地方志中所附的舆图(如府城图、水系图)和图像志(如著名建筑、风俗画)。通过对这些视觉材料的解读,重建了清代苏州的城市空间记忆和地理认知。研究发现,舆图的绘制标准和侧重点体现了统治者对空间控制的需求,而风俗图像则反映了士人对民间生活的观察与筛选。本书运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初步理念,对传统舆图进行了空间关系分析,以期更精准地还原当时的城市肌理。 第六部分:地方志的文化遗产价值与现代转化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清代地方志的当代价值。本书论证了地方志如何成为研究清代社会变迁、物价波动、民间信仰和家族史的“活化石”。探讨了这些文献在环境变迁研究中的作用,特别是对苏州地区湿地和水文变化的记录价值。同时,本书也反思了地方志作为一种文体,其局限性(如政治压力下的自我审查、对少数族群或底层叙事的缺失),并展望了未来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史料资源,推动苏州历史文化的创新性阐释。 总结: 《清代苏州地方志研究》通过对海量一手文献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的深入分析,不仅为清代苏州的地方文献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更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地方自我叙事、官方历史构建与民间文化传承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实证基础。本书是历史学、文献学、城市研究及江南文化研究领域学者和高年级学生的必备参考书。 --- 关键词: 清代;苏州;地方志;府志;民间修志;江南文化;文献学;城市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其昌(1904年-1944年)


  字子馨,號正廠,海寧硤石人。以才思敏捷,與王蘧常、唐蘭合稱「國專三傑」。1923年畢業後至廣西容縣中學任教。1928年任南開大學講師,後任清華大學講師,1932年任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抗戰軍興,隨校遷至四川樂山,旋兼歷史系主任,直至逝世。

图书目录

千古文章未盡才—吳其昌及其《文存》/蔡登山
梁任公先生別錄拾遺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記
祭梁啟超先生文
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
《陳龍川年譜》序—一千年來民族文化盛衰之癥結
讀詞
清華學校研究院同學剪影
志摩在家鄉
哀念姚名達教授
趙望雲先生畫理序
關山月先生灕江圖長卷跋
繪畫三昧說—贈季秋萍等四青年畫士
《諸子今箋》序
朱子之根本精神—即物窮理
朱子治學方法考
秦以前華族與邊裔民族關係的借鑑
兩漢邊政的借鑑
魏晉六朝邊政的借鑑
隋唐邊政之借鑑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060
  • EISBN:97862671281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6.1MB

图书试读



千古文章未盡才——吳其昌及其《文存》
蔡登山


  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厂,浙江嘉興海寧縣硤石鎮人。著名歷史學家。其弟吳世昌是著名紅學家。吳其昌「五歲知書,十歲能文,鄉里稱為神童」,十二歲喪母,十六歲喪父,生活艱困,刻苦好學,家愈貧而學愈力。1921年,17歲的吳其昌進入無錫國學專修館,師從唐文治,研治經學及宋明理學,由此開始其學術生涯。以才思敏捷,與王蘧常、唐蘭合稱「國專三傑」。每值休假,必懷炊餅進入各公私圖書館,終日不出,三年如一日。在無錫國專時,慨國事日非,曾上書政府,洋洋數千言。唐文治大為激賞,改杜甫詩讚之曰:「吳生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鬱塞磊落之奇才。」1923年10月,在《學衡》雜誌二十二期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朱子傳經史略〉,約二萬字,時年才十九歲。同年在廣西容縣中學任教,並扶助弟妹求學。後轉至天津周家做西席。

  1925年,清華學校研究院首次招生,此次招生共錄取學生三十三名,吳其昌以第二名考入為第一屆研究生,第一名是劉盼遂。其間梁啓超負責諸子、中國佛教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與中國文學諸學科。而吳其昌此前已撰成《明道程子年譜》、《伊川程子年譜》、《朱子著述考》、《朱子全集輯佚》等初稿,故擇定「宋代學術史」為研究題目,由梁啓超擔任指導教授。於專題研究之外,吳其昌也選修了王國維先後開設的「古史新證」、《尚書》、「古金文字」等課程,從王國維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從梁啓超治文化學術史及宋史。鑽研不輟,時有著作發表,深得王、梁兩先生器重。在1926年秋季開始的新學年中,梁啓超講授了「歷史研究法」與「儒家哲學」兩門課,另外又在燕京大學以「古書真偽及其年代」為題做專門講演,吳其昌參與了後一講稿的記錄工作。王國維則在清華研究院教授《儀禮》與《說文》練習,吳於前課也撰有〈講授記〉。其間吳其昌還和幾位同學共同發起組織了「實學社」,並創辦《實學》月刊,以「發皇學術,整理國故」為宗旨,該刊共出版六期,每期都有吳其昌的文章。

  後來梁啟超邀吳其昌去天津協助辦理文案,自此時起,吳其昌一直追隨梁啟超左右,直至梁啟超易簀。同時在1928年,因梁啓超的舉薦,吳其昌受聘南開大學,在預科教授文史,由此走上高等學府的講壇。1929年1月,梁啓超病逝,吳其昌代表清華大學研究院全體同學在墓前致辭。出自其手的祭文滿含對導師遽爾去世的悲痛,深情憶述了往日師弟間其樂融融的問學情景。1930年吳其昌即離開南開,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系講師,講授中國文化史等課。1931年「九一八」事變,當國難日深之際,吳其昌抱著書生救國、義無反顧的決心,毅然於1931年11月20日,與其妻子諸湘和在燕京大學求學的弟弟吳世昌一同絕食,要求抗日。而「合門絕食」「名傾天下」的吳其昌,卻很快被清華大學解聘了。

  1932年起,吳其昌轉任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後兼任系主任。在武大所開課程有「古代文字學」、「商周史」、「中國通史」、「中國文化史」以及「宋元明清學術史」,同樣能夠見出王國維、梁啓超兩位導師的學術流脈。1936年8月考入武大史學系的馬同勳回憶吳其昌授課的情景說:「先生每次講課都是一篇完整的學術專題講演,主題鮮明,邏輯嚴謹,語言考究,又不失風趣。古代文字學、宋明理學、佛教與禪宗均為義理難解的課程,經過先生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解,旁徵博引、風趣幽默的闡述,不知不覺間把我們引回歷史長河,大有親臨其境之感,至今記憶猶新。聽先生授業真是比沐浴春風而有過之。」

  抗戰軍興,吳其昌隨校遷至四川樂山,旋兼歷史系主任,繁忙的工作,清貧的生活,當地氣候又潮濕,吳其昌的身體完全垮了,從1939年起,即斷續咯血。但仍白天扶杖上課,深夜支頭撰文。1944年因肺癆咯血病逝。臨終前一月,應約着手寫《梁啓超傳》,僅完成上卷而卒,年僅40歲。

  吳其昌一生愛國,1926年參加「三一八」學運大遊行,扛着大旗走在隊伍前面。慘案發生時,槍彈從他耳旁飛過,當即撲倒在地,方免於難。「九一八」事變後,與夫人諸湘、弟吳世昌乘車南下,謁中山陵痛哭,通電絕食,要求抗日,朝野震動,傳為愛國壯舉。抗戰開始,其昌患肺病、咯血,仍以國難當頭為念,堅持講課、寫作不輟。

  讀書治學,吳其昌的風骨同樣為人欽敬。他在〈治學的態度和救國的態度〉一文中表示:治學要有貢獻生命的誠懇。他說:「我以為『誠懇』,是一切學問的根本態度。無論哪一種學問,我都情願用我的生命去換這種學問,我就把我整個『身』和『心』貢獻給一種學問,我就拼命做這一種學問,我就真用我的生命去換這一種學問。」吳其昌在國學上的成就為學界共認,兩百萬字的著述造詣極深,幾近金字塔之巔。

  吳其昌在甲骨、金文等方面頗有建樹,當時國內學界最有希望傳承王國維學術命脈的就是吳其昌了,他的〈卜辭所見殷先公先王三續考〉是繼王國維考證的基礎上,揭示了王先生未發現的許多問題,其中有龜契與經典傳說密合,而王未及勘者;有龜契所著殷先公之名,經典早佚,王補未全者;有經典中殷先公先王名號,王未發現者。吳其昌也認定經典中某些人名號係卜辭誤文,對王已考定之名號而未明其故者,亦有補考。吳其昌主張在新出土之彝器文物上,重建中國古史統系。因此,他做了大量的疏證工作。從甲骨龜片、出土彝器的文字考釋,如《殷墟書契解詁》、〈矢彝考釋〉;旁及上古音韻學的探求,如〈說據樻聲例〉、〈先秦入聲的收聲問題〉、〈來紐明紐古複輔音通轉考〉;進而考察殷周時代的社會、文化、制度狀況。更進一步專為金文做系列的疏證,包括曆朔疏證,氏族疏證,名象疏證,方國疏證等。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工程!

  1936年,日本漢學家橋川時雄在所編《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中曾為他立傳。他生平著述頗豐,治學範圍廣博,除前所述外,於訓詁、音韻、校勘、農田制度等亦有研究。主要著作有《朱子著述考》、《殷墟書契解詁》、《宋元明清學術史》、《金文世族譜》、《三統曆簡譜》、《北宋以前中國田制史》以及時論、雜文集《子馨文存》等。

  2009年由吳其昌之女吳令華主編的皇皇五卷本《吳其昌文集》由三晉出版社出版發行。卷一《殷墟書契解詁》、卷二《金文名象疏證·兵器篇》為影印版,卷三《史學論叢上》、卷四《史學論叢下》、卷五《詩詞文在》為排印版。因其中都是專書,非一般讀者所能閱讀,因此我根據《子馨文存》刪去有關時事方面的文章,再增補一些較具可讀性而具史料價值的,而編成《吳其昌文存》一書。

  《吳其昌文存》書中開卷收錄〈梁任公先生別錄拾遺〉、〈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記〉、〈祭梁啟超先生文〉、〈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為其追隨梁、王二師所記,他們的言傳身教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長久地存留在吳其昌的記憶中,甚至形塑了其一生品格。其祭文滿含對任公遽爾去世的悲痛!所謂「師家北苑,門植繁李。率爾叩門,必蒙召趨。垂誨殷拳,近何所為?有何心得,復有何疑?斆治考證,得證凡幾?」師生情深,躍然紙上。而在王國維自沉頤和園昆明湖的前夜,吳其昌和趙萬里還在王國維家中敘談,豈知第二天卻聞噩耗,吳其昌是最早趕赴頤和園的,當時他「不禁大慟」,與相繼趕來的清華師生相互「唏噓不置」。此後在王國維逝世的周年,他還撰寫了〈王觀堂先生學述〉、〈王觀堂先生《尚書》講授記〉等文。十餘年後,他在〈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的演講中,充滿感情地追憶這一段師生情緣,至今讀來仍令人神往:「時梁任公先生在野,從事學術工作,執教於南開、東南兩大學。清華研究院院務本是請梁任公先生主持的。梁先生雖應約前來,同時卻深自謙抑,向校方推薦先生(按:指王國維)為首席導師,自願退居先生之後。……」。對於清華國學院的這兩位導師,吳其昌是永難忘懷的,十年後他還寫有清華園過梁、王二先師故宅詩:「三年請業此淹留,二老凋零忽十秋,感激深於羊別駕,哀歌隕涕過西洲。」師門恩義,可以想見。

  而〈清華學校研究院同學剪影〉一文,乃是一九二七年夏,學生會籌印《清華同學錄》,由時任學生會副幹事之吳其昌主編。除刊有師長、同學之照片、地址外,每位學生有一篇小傳,多倩同學爲之,亦有自述或知心代筆者。其中由吳其昌執筆者十三篇,分別是:劉盼遂、程憬、王庸、周傳儒、方壯猷、聞惕、汪吟龍、侯堮、陳邦煒、戴家祥、顏虛心、陶國賢、杜綱百的小傳,並在劉節、鄭宗棨、吳金鼎、全哲四篇小傳後加上跋語,而這些「同學少年多不賤」,日後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上都各有建樹。吳其昌在《清華同學錄》的〈跋〉中說:「竊念本院諸教授皆海內之大師,諸同學皆海內之英才。」而「今天下方洶洶,一旦如雲霧之散,必有求記姓名而不可得者。」因此這些小傳,在今日視之,竟是不可多得之珍貴史料,何況其文筆粲然,栩栩如生者!

  吳其昌另一個重點是對宋明哲學史,作了大量的史料考證,王蘧常嘗笑他:「理學而尚考據,自君始」,有的他考定著作年代,有的考定後人纂合情況,有的考證朱熹思想發展及治學情況,並對朱熹的學說作出評價,指出其「格物窮理」之說,具有實驗的精神,是中國稚弱的原始的科學思想之種子,對朱的治學方法從態度與方法也作了全面的論述。在本書中特別收錄〈朱子之根本精神――即物窮理〉和〈朱子治學方法考〉可說是其代表性的論文。而〈諸子今箋序〉一文是吳其昌在1933年為研究院同學高亨的《諸子今箋》所寫的序,序中指出:「中華民族近古一千年來先哲學風之因革轉變之動力是『求真』。」常有學者認為中國缺乏「為學術而學術」的「求真」精神,甚至以為這是中國未能產生近代科學的主因,吳其昌的看法則剛好相反。他闡述中國學術「求真」的優良傳統,看來乃是學術史研究的要務。

  〈趙望雲先生畫理序〉、〈關山月先生灕江圖長卷跋〉、〈繪畫三昧說〉凸顯吳其昌在繪畫收藏及鑑賞上有其極高的品味,他說:「昔在故都,流連低徊於故宮博物院之鍾粹宮內,得熟覽晉唐五代宋元明珍奇神品,此外歐美日本平津滬港所影印之自晉以來名蹟,寒齋所藏,截至元畫爲止,亦有近二千幀。」「望雲先生人物衣褶,皆用『鐵線褶』,此復興唐初風也。自吳道子創爲『芹帶褶』後,『鐵線褶』之作風遂浸衰浸微,明以後遂絕跡於中國之畫壇。」「望雲先生功力已足以重振之,而更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培植其胸之素養與實學,且運撝其天才而吐爲創造。民族復興,藝術亦必復興以應之,余對於趙望雲、徐悲鴻、張大千三先生尤致其欽仰焉。」「關君展是卷於嘉州,僕往觀焉而始驚歎,以爲三百年來所未曾有。圖大凡長八十餘尺,寫灕水自導源以迄桂江咸備。丹巘翠嶽,作風與宋朱銳《赤壁圖》卷爲近(然朱卷甚短促)。使僕昔所夢遊而未得者,今乃眴目而盡之。」這再再都非空泛之言,而是行家之語!

  吳其昌是徐志摩的表弟,他說:「志摩,本名章垿,字幼申,『志摩』是他自己不經父母同意而『亂取』的別號。『算不得數的』。我們硤石人的經典,凡是不經父母同意,而小官自己亂來的,都是算不得數的――這就叫做『嘸淘成』。幼申和陸小妹(硤石人永不知道陸小曼)結婚,那真是『嘸淘成』極了,當然更算不得數。」當徐志摩空中罹難後,他正在絕食中,哀痛不已,寫了〈志摩在家鄉〉一文以念。「中華民國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時十分,車過濟南黨家莊開山腳下,憑吊志摩表兄殉難處,時全家三人絕食第四十六小時。其昌記。這一行歪歪斜斜的藍色字,到現在還記在一張破敝的《大公報》報沿上。我們相信這一行字,長長久久不致於磨滅。」

  吳其昌晚年,他的研究轉向結合抗戰形勢,「以史為鑒」,側重於邊政史及東亞史,民族的融合演變,為了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他還呼籲大學歷史系設「東亞史」課程,並籌畫成立東亞史研究會。民國以前早已有籌邊的政論文章,但無研究邊政的專門學問。九一八事變後,學者們開始注意邊疆問題的研究,並向國人介紹邊疆情況,來喚醒國人的民族危機感。抗戰爆發後,政府西遷,對於邊疆研究尤其重視。20世紀40年代,一門研究邊疆政治的新學科——邊政學應運而生。1941年9月29日,中國邊政學會在重慶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有邊政學會會員及有關機構的代表60餘人參加。1941年成立到1947年間,一直由吳忠信擔任理事長,學會大量發展會員,蒙藏委員會的職員全部入會,聲勢頗為興盛。民族學家、社會學家徐益棠、凌純聲、吳澤霖、顧頡剛、芮逸夫、衛惠林、馬長壽、吳文藻、周昆田、張廷休、張中微等都是邊政學會的重要成員。1941年8月10日,邊政學會創辦了《邊政公論》。《邊政公論》研究的範圍主要是邊疆和民族兩部分,每月出版一期,至 1948年12月停刊,共發行了七卷4期,是當時較有影響的邊政研究刊物。吳其昌在《邊政公論》創刊號發表〈秦以前華族與邊裔民族關係的借鑑〉一文開始,先後在該刊又發表〈兩漢邊政的借鑑〉、〈魏晉六朝邊政的借鑑〉和〈隨唐邊政之借鑑〉諸文。吳其昌原本是要寫成《歷代邊政借鑑》一書的,上述這四篇論文,都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可惜後來因吳氏逝世而未竟全功!

  吳其昌對於邊政的理解,是指「靖邊或治邊之政策」,主要是指中原族群政治力量或王朝對邊疆民族的政策,尤其側重民族關係的觀察。他把歷代邊政發展脈絡進行縱向的梳理,體現了歷代邊政實踐、認識的延續與嬗變。他將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血緣、生活方式、心理多維因素進行立體式的綜合分析。學者段金明在研究吳其昌邊疆民族的觀點上總結說:「吳其昌的學術轉向及其關於歷代邊政認識、政策的探討,雖然或許在內容的表向上呈現得並不豐厚,但其研究所蘊藏的歷史意涵卻較於久遠。緣於在甲骨文、訓詁及文獻等多方面的深厚積累,吳其昌對相關問題的探討深刻、精煉,對歷代邊政的總結自樹一幟,值得深入探討。吳其昌關於邊疆民族研究所體現出的貫通與整體視野,亦是今天邊疆民族研究重要的治學路徑。」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陳寅恪曾向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推薦吳其昌任教,推薦信曰:「吳君其昌,清華研究院高才生。……吳君學問必能勝任教職,如其不能勝任,則寅恪甘坐濫保之罪。」以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被稱為「教授中之教授」的陳寅恪都如此讚許,可見其學識之一斑!

  而其女兒吳令華在總結吳其昌的學術成就說:「以他短短不滿四十年的生命,從十九歲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算起,治學生涯最多二十一年,後七年又值國家危難關頭,個人疾病纏身,而堅持完成了古文字、古音韻、上古社會政治、田制史、歷代邊政、地理、宋元明清哲學史等論著一百八十餘萬字,抗日救國文章數十萬字。其勤其力,可以想見。」確是不凡!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吳其昌先生的文集,光是聽聞其名就讓人肅然起敬。吳先生在文學、史學上的貢獻,在台灣學術界一直都是一個標竿般的存在。我一直很想找機會深入了解他的思想脈絡,特別是他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文學的演變與傳承。這次電子書的問世,對許多像我一樣在傳統文史領域耕耘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聯想到那種厚重、紮實的學術分量,預期裡面收錄的應當是經過時間淘洗、極具洞見的篇章。我很期待能從中窺見大師的治學風範,那種對文字的精準掌握,以及對歷史脈絡的深刻梳理,絕對是當代讀者需要好好品味的。總之,還沒翻閱,光是期待就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學術氛圍撲面而來,這絕對不是隨便讀讀就能消化的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咀嚼其中的精華。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數位化的書籍越來越多,但真正能讓人感受到「重量感」的卻不多。這本《吳其昌文存》光從書名來看,就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讓人忍不住好奇,電子書的形式是否能完整傳達出吳先生作品應有的氣度。我個人比較偏好實體書的觸感,但電子書的便利性也的確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文稿。我猜想,這套文集應該涵蓋了他生平重要的論述,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美學標準、文學批評的獨特見解。吳先生的學問跨度很大,不曉得這本選集在體例上是如何編排的?是依時間順序,還是依學術主題分類?無論如何,能夠系統性地閱讀一位重要學者的一生思考結晶,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這份期待,更多的是對知識體系的重塑與再認識。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浸淫在中文創作圈子裡的人來說,能接觸到老一輩大師級人物的文字,簡直就是一種充電。吳其昌先生的文章,據說行文流暢,邏輯嚴密,尤其在古典文學的訓詁考據上,更是有一套獨到的方法。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本「文存」裡,除了學術論文之外,有沒有收錄一些吳先生的書信或隨筆?因為那種更貼近生活、更私人化的文字,往往能折射出學者在學術殿堂之外的真實性情與對周遭世界的觀察角度。如果能藉由這些電子文本,跨越時空與這位前輩對話,那將是極大的榮幸。總之,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冰冷的學術堆砌,而是能讓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與熱情,那種對真理的執著,才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评分

光是「文存」這兩個字,就透露出一種精挑細選後的精華感,這不是廣泛的選集,而是濃縮的智慧結晶。身為一個對文學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擔心的就是內容過於艱澀難懂,但吳先生的學問雖然深奧,卻也以其清晰的文筆著稱。我期待這本電子書能提供極佳的閱讀體驗,比如適當的註釋或背景說明,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順利進入他的思維世界。總之,購買這本書,我圖的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古典學術精神的追尋和致敬。能夠在手機或平板上隨時翻閱這樣一套重量級的作品,確實是現代科技帶給我們文化生活的一大便利。

评分

其實,現在的年輕一輩對傳統學者的認識,很多時候都停留在課本上的幾個片段,缺乏整體性的了解。像吳其昌先生這樣的大師,其思想的廣度與深度,是需要透過精選的文集來完整呈現的。我希望這套電子書在數位化處理上能做到盡善盡美,不會出現排版混亂或引用錯誤的問題,畢竟這是對作者最基本的尊重。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結構清晰、檢索方便的數位學術寶庫。透過閱讀他的論述,或許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當代語境下的文化價值觀,尤其是在面對西方思潮衝擊時,我們應當如何堅守中華文化的本質。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提供了一種堅實的文化錨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