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勳讀史隨筆 (電子書)

梁啟勳讀史隨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啟勳
图书标签:
  • 历史
  • 随笔
  • 梁啟勳
  • 史学
  • 文化
  • 台湾史
  • 读书笔记
  • 电子书
  • 学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梁啟勳為梁啟超之弟,他深得長兄的信任和關照,是梁啟超在政治文化活動和料理家族事務上的得力助手。從萬木草堂時期開始,一直到梁啟超去世,二人共同進退。

  本書根據一九八九年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的《曼殊室隨筆》版本單獨摘錄出來,為影印自一九四八年上海中正書局的最初排印本,此次出版重新打字標點及校正原書之訛誤。原書每則均無標題,此次為醒眉目及明各則之宗旨,蔡登山主編特於每則加上自擬小標題,《梁啟勳讀史隨筆》堪稱兩岸最完整詳備的整理本。

本書特色

  ★梁啟勳讀史心得精華,蔡登山主編點校,命名各篇章!
  ★堪稱兩岸最完整詳備的整理本!
 
《中华文明的深度探寻:从古至今的史学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而深入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演进脉络、核心思想与关键转折点。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与对历史现象的深刻洞察,试图揭示隐藏在重大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文化基因。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兼顾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引导读者跳出线性叙事的束缚,从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流与奠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早期思想形态与制度的初步构建。我们探讨的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复述他们的主要观点,而是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下诞生,以及它们如何互相影响、互相塑造,最终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基调。 礼乐文明的构建与张力: 深入剖析周代的宗法制度与礼乐规范,考察“礼”如何从最初的宗教仪式转变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意识形态。我们将对比分析周初理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冲突,探讨这种制度性张力如何催生了对“德治”与“法治”的哲学思辨。 百家争鸣的内在逻辑: 重点关注儒家思想的早期演变,尤其是在孔子与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关键差异与继承。同时,对道家(老庄)、墨家、法家等流派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分别针对了当时社会哪些最迫切的问题。例如,法家对中央集权和效率的追求,是如何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同时也埋下了其迅速覆灭的隐患。 秦汉的统一与制度化: 分析秦朝的“大一统”模式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重点不在于秦的暴虐,而在于其建立的郡县制、文字统一和度量衡标准化所代表的中央集权技术。随后,过渡到汉代,探讨儒家思想如何被董仲舒改造,从一种学派理论转变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过程,以及这一转变对士人阶层和知识分子角色的塑造。 第二部分:中古的转型与文化的融合 这一部分关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分裂、融合与制度重塑的漫长阶段。我们将审视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互动,以及新的社会结构如何适应动荡的政治环境。 玄学、佛教与士人精神: 探讨在汉末魏晋清谈之风盛行的背景下,士人阶层如何通过玄学表达对僵化儒家正统的反思和逃离。重点分析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如禅宗的兴起如何将印度哲学精神与中国特有的直觉思维相结合,并渗透到艺术、文学乃至日常伦理中。 隋唐帝国的恢弘与机制: 考察隋唐如何通过科举制度的完善,重新激活了社会流动性,并建立了高度专业化的官僚体系。我们将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精妙之处,以及开放的文化政策如何使得中原文化在吸收外来元素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内敛与理性的觉醒: 深入探讨宋代社会在军事上的相对弱势与文化上的高度繁荣之间的悖论。重点分析理学的形成,即宋代理学家如何试图以更严谨的思辨来回应“三教之争”和外患压力,力图重建一个以“性”与“理”为核心的宇宙观和道德规范。这一时期的市民文化与技术发展(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的应用)也将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近世的变革与困境的显现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明清时期,这是一个在高度集权体制下,社会结构趋于固化,但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日益显现的阶段。 明代的集权强化与权力制衡: 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皇权如何达到空前的高度,以及内阁制度的出现如何在制度上试图弥补权力真空。同时,我们将探讨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士农工商观念的冲击,以及王阳明心学对个体主体性的激发。 清代的边疆治理与文化调适: 研究清朝如何通过“改土归流”等政策,成功地将辽阔的边疆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体系,构建了多民族的帝国框架。我们将探讨清代盛世背后的思想控制,如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压抑,以及官方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所体现的文化整理与维护的复杂心态。 近代转型的挣扎: 简要概述西方冲击到来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和政治结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不是探讨具体的晚清战败,而是分析在面对现代性时,精英阶层内部在“体用之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议题上的思想困境与论辩,为理解后续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背景。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朝代,而是对贯穿始终的几个核心母题进行总结性反思:士人的社会责任、中央集权体制的效率与弊端、以及中华文明在吸收外来影响时的内在适应机制。它强调历史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由无数次选择、妥协与偶然性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文本。 全书旨在培养读者一种“历史感”——即在审视当下现象时,能够追溯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它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历史,认识到“过去”从未真正过去,它以各种形式依然塑造着我们的“现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梁啟勳(1876年-1965年)


  字仲策,廣東新會人,中國二十世紀著名詞學家、翻譯官,號曼殊室主人。
  為梁啟超之弟,是中國最早的翻譯家之一。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图书目录

梁啟勳和他的《讀史隨筆》/蔡登山

一、民族同化力之強弱
二、瀕死而訖無一聲
三、年號屢易之惡習
四、貳臣卻有功
五、名臣謀國
六、項羽定是美男子
七、命懸於君之動念
八、天才非學力所能致
九、兄弟間宜分居
十、印刷術之發明乃在北宋初年
十一、干支最為妙用
十二、野心之蓬勃
十三、政教分離
十四、國際地位在文化高下
十五、海源閣孤本散失殆盡
十六、《四庫全書》之存毀
十七、天事人事各居其半
十八、記廣州光孝寺
十九、明清之帝陵
二十、一代興亡非關天時地利
二十一、玄嗣最易啟亂萌
二十二、英雄已入吾彀中
二十三、薄稅歛
二十四、外戚與宦官
二十五、相國之位尊於丞相乎?
二十六、題詠各有懷抱
二十七、無名古畫真名手
二十八、領袖人物以闊達大度為第一
二十九、自製中國歷史圖表
三 十、東陵帝后墓被盜記
三十一、元祐黨人碑
三十二、清之重用洪承疇
三十三、皇帝之成就各有所別
三十四、箋註非易事
三十五、穿鑿附會之說
三十六、竇憲以外戚而佩大將軍
三十七、「四姓小侯」之名
三十八、五銖錢通行最久
三十九、榮膺九錫又如何?
四 十、隋煬帝矛盾性極大
四十一、性善之說不能無疑
四十二、違反教義之誥令
四十三、賜姓以愛惡
四十四、以德化人
四十五、《史記》前後文有異
四十六、寺、庵、觀、廟、祠各有區別
四十七、唐玄宗仁且智
四十八、借外力以平安史之難
四十九、司馬遷之材料多實地調查而來
五  十、丹書鐵券不足憑
五十一、師古與泥古
五十二、制度愈趨謹嚴,禮法愈趨虛偽
五十三、國祚繫於君相之手
五十四、司馬溫公言人不敢言
五十五、用兵在機微
五十六、武則天牝雞司晨
五十七、好弄小聰明為人之通病
五十八、漢武帝勇於改過
五十九、修史不能語焉不詳
六 十、女子小人之難養
六十一、不是胡兒是漢兒
六十二、稱謂要考之時間
六十三、辛棄疾與黨懷英
六十四、孟昶無負初志
六十五、地理與人文之關係
六十六、「夏侯色」之所得傳
六十七、春燕歸巢於林木
六十八、北魏胡太后事蹟類慈禧
六十九、性無善無不善
七 十、悲喜由心
七十一、唐朝女禍不絕之因
七十二、劉晏有科學之頭腦
七十三、唐朝之「租、庸、調」
七十四、不復生帝王家
七十五、石敬塘為兒皇帝
七十六、豎子不足與謀
七十七、印刷術在五代即已暢行
七十八、馮道失節
七十九、音樂力之大
八 十、回曆歲首無定
八十一、漢元帝之棄珠崖
八十二、佔有慾是惡德亦是美德
八十三、王景文莫須有賜死
八十四、化外之民
八十五、唐代有國父之稱
八十六、武則天有寬宏大度處
八十七、慈禧有十六字尊號
八十八、戰爭亦可促進文化交流
八十九、歷史學要關乎全社會
九 十、君臣有諧謔
九十一、運河之功用大矣
九十二、泰山頂上之無字碑
九十三、荔支移至北方而枯
九十四、人定勝天全在定字
九十五、七年戰爭
九十六、四種個性皆可取法
九十七、良知良能之根本
九十八、武則天之嫉妬
九十九、罪己與責人
一○○、儇薄子之於情婦
一○一、郭守敬治水
一○二、元朝之科舉制
一○三、纏足與後宮干政
一○四、三代政制非極軌
一○五、治河之策
一○六、家國之分
一○七、傀儡皇帝與滑稽皇帝
一○八、主觀與客觀孰為真諦
一○九、隋煬帝最早之集團結婚
一一○、佔有慾成敗之分
一一一、任子猶有別解
一一二、更何面目以見漢家
一一三、喚起良知
一一四、郭守敬《授時曆》
一一五、荀彧之死
一一六、假面具
一一七、重手工藝術
一一八、宰相有別名
一一九、駢文藻麗相尚
一二○、精彩之對話
一二一、兩次世界大戰之比較
一二二、清帝陵再度被盜

附錄一 萬木草堂回憶
附錄二 戊戌前後康、梁史料補遺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022
  • EISBN:97862671282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梁啟勳和他的《讀史隨筆》
蔡登山


  梁啟勳是梁啟超的長弟,中國二十世紀著名詞學家、翻譯家。梁啟勳在才學和影響上儘管不能和其兄梁啟超比肩,但仍不愧為學兼中西、識貫古今的學術名家。作為情深意篤的同胞兄弟,梁啟勳深得長兄梁啟超的信任和關照,是梁啟超在政治文化活動和料理家族事務上的得力助手。從萬木草堂時期開始,一直到梁啟超去世,二人共同進退,雙星閃耀,時人比之蘇軾昆仲。

  梁啟勳(一八七六-一九六五),字仲策,號曼殊室主人,出生於廣東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他比梁啟超小三歲,因年齡相近,關係甚為親密,幼年伴長兄啟超就家學。一八九○年,梁啟超結識康有為並拜其為師。一八九一年,在梁啟超、陳千秋的邀請下,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設立「萬木草堂」,開始講學。梁啟勳於一八九三年隨兄入「萬木草堂」學習,梁啟勳曾在〈「萬木草堂」回憶〉一文中回憶恩師康有為說:「康先生中等身材,眼不大而有神,三十歲以前即留鬍鬚,膚色黑,有武人氣。」康有為講學的內容是以孔學、佛學、宋明學(陸王心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對強列壓迫、世界大勢、漢唐政治、兩宋的政治都講。

  梁啟勳曾回憶道:「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先生所講的『學術源流』是把儒、墨、法、道等所謂九流,以及漢代的考證學、宋代的理學等,歷舉其源流派別。」梁啟勳在此期間除讀中國古書外,還學得許多西方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技術,並自學英、日文。梁啟勳的知識面大為擴展,為日後成為學兼中西的知名學者打下了基礎。

  一八九五年梁啟勳隨兄進京,結識夏曾佑、曾習經、譚嗣同等人。一八九六年繼赴上海,為梁啟超等人創辦的《時務報》擔任編輯,負責編審譯稿。梁啟勳和其兄兩人曾共同參加戊戌變法時期的許多活動。一八九八年變法失敗後,梁啟勳組織掩護康、梁等人的家屬擺脫清政府的追緝,撤離至澳門、香港和國外,後被戲稱為「家屬隊長」。梁啟勳一九○二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現復旦大學),一九○三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遂赴美留學,除在華僑開辦的洗衣店等打工外,還翻譯出版外文書以維持生活和上學。(這時期翻譯的《血史》和《世界近世史》分別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七年在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在美留學期間,協助康有為處理保皇會經濟事務,深為康有為倚重。一九○八年畢業後梁啟勳即赴日本參加梁啟超在海外創辦的《新民叢報》、《國風報》等工作。

  一九一二年梁啟勳與梁啟超一同回國,返回天津,梁啟超著手創辦《庸言報》,梁啟勳任報紙撰述。一九一四年,梁啟超任接任幣制局總裁,梁啟勳即任中國銀行監理、幣制局參事的經濟工作等。一九一五年梁啟超主編《大中華》雜誌,梁啟勳任雜誌撰述。一九一六年,護國戰爭爆發,梁啟超南下發起反袁活動,梁啟勳在廣州料理父親梁寶瑛喪事,梁啟超開始不知父親逝世消息,仍寄來報平安的家信。

  一九二四年,梁啟超夫人李蕙仙去世,梁啟勳在北京全權負責營造墓園工程。一九二五年,梁啟超在清華講學期間,進城便住在梁啟勳南長街五十四號住所。一九二六年,梁啟超任司法儲才館館長,聘梁啟勳為總務長。一九二七年,梁啟勳代梁啟超在北京為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訂婚儀式。

  一九二八年,梁啟超因病住在協和醫院,梁啟勳的《曼殊室戊辰筆記》有紀載其它之病情。一九二九年梁啟勳於梁啟超逝後跋《袁世凱之解剖》、《白香山詩集》、《東坡樂府》、《初白庵蘇詩補註》,緬懷長兄。

  一九三二年梁啟勳執教於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在山東省檔案館館藏的民國檔案中,有一份一九三一年國立青島大學的聘書。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梁啟勳接受校長楊振聲的邀請,於一九三二年二月到校任職,任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講師。當時,聞一多任中文系主任、梁實秋任外文系主任,他們均畢業於清華大學,都曾是梁啟超的學生。因這層關係,再加上梁啟勳到校時已五十六歲,聞一多、梁實秋視他為師長,對他特別敬重。不過因為年齡的原因,梁啟勳和梁實秋、聞一多交往並不多,他只管潛心備課、認真教書。梁啟勳不僅是詞人,而且是現代重要的詞學家。他在青島大學中文系講授詞學和音韻文,臧克家、丁觀海等都是梁啟勳的學生。梁啟勳正是在青島大學教書期間,開始著寫《中國韻文之變化》。該書於一九三八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改為《中國韻文概論》,全書通過介紹《離騷》、漢賦、駢文、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的演變及其關係,講述韻文的發展概況,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梁啟勳說:「《詩》三百篇,是中原文學之祖,一切變化皆由此出。詞的方面如騷、賦、七、駢文、律賦等,詩的方面如古樂府、五七言詩、新樂府、詞、曲等源於三百篇。」

  在青島大學梁啟勳還創作了《詞學》一書,於一九三二年由北平京城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梁啟勳詞學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分上、下兩編,上編分總論、詞之起源、調名、小令與長調、斷句、平仄、發音、換頭煞尾、慢近引犯、暗韻、襯音、宮調十二章,以詞的音、聲、律為本位,梁啟勳視之為「詞之本體」;下編分概論、斂抑之蘊藉法、烘托之蘊藉法、曼聲之回蕩、促節之回蕩、融和情景、描寫物態(節序附)、描寫女性八章,側重論「詞流之技術」。《詞學》初步建構起了近世略具規模的「詞學」研究體系。梁啟勳的立論肇端雖然不免粗淺,而且立足於「作法」,相當程度地沿襲了此前各家對「詞學」的關注範圍,其上、下兩編仍是分別從音樂與文學兩端來展開分析。但對於後續的研究者的啟示和影響還是很大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認為梁啟勳是近世詞壇上初具規模的現代「詞學」建構奠基者之一。

  一九三三年梁啟勳在北京交通大學及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任訓育主任。這時期譯有《社會心理之分析》二卷(Great Society,英國walins.G著)。任教期間創作了著名的〈交大平院校歌〉。抗戰時期梁啟勳只在銀行擔任閱報、圈報和剪報的工作,這是他一生最苦惱的時期。抗日勝利後,他在北京大學任助教,梁啟勳為北大地下黨和學生會收藏有許多秘密文件。一九五一年七月,梁啟勳與章士創、康同璧、齊白石等二十八位各界著名人士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此外,梁啟勳還當選為北京市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一九六一年十月一日國慶的國宴前,周恩來總理曾特意邀請梁啟勳在人民大會堂單獨會晤,暢談他在戊戌變法前後的工作情況,並請他寫了一篇關於「萬木草堂」的回憶記述,刊登在一九六二年一月的《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梁啟勳於七十年後追述少年時從遊康氏帳下聽講之情景,並由其侄梁思永筆錄而成。(案:該文已收錄於本書附錄中)。

  梁啟勳著有《詞學》二卷、《稼軒詞疏證》六卷、《中國韻文概論》三卷、《曼殊室隨筆》五卷、《海波詞》四卷,被稱為海波老人。與夏敬觀、劉毓盤、吳梅、王易、汪東、顧隨、任訥,陳匪石、劉永濟、蔡楨、俞平伯、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趙萬里等並為朱(彊邨)、況(蕙風)一脈。梁啟勳還翻譯過《大社會》,後更名為《社會心理之分析》。此外,他還翻譯過若干外國名著,是中國最早的翻譯家之一。梁啟超對詩詞的研究興趣,對梁啟勳影響很大。梁啟勳的《稼軒詞疏證》正是繼長兄梁啟超未竟之業,並對乃兄的研究成果進行補正。

  《曼殊室隨筆》是梁啟勳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六年間的讀書隨筆,「曼殊室」是梁啟勳位於北京南長街的書齋名,他在〈自序〉中說:「溯自新紀元之第十五年丙寅正月,始作《讀書隨筆》。觸目如有疑義、感想、互證、校勘等,輒援筆記之。歲月易得,於今二十又一年矣。叢稿盈篋,約之可得四十萬言,分類而詮次之,都為五卷,曰《詞論》、《曲論》、《宗論》、《史論》、《雜論》。敢云有得,亦曰備忘而已。」《曼殊室隨筆》其內容橫跨詞學、曲學、史學、哲學、心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民俗學等領域,兼及晚清掌故與民國趣聞,行文活潑不羈,警句迭出。梁啟勳學貫中西,書中時常融匯傳統儒釋道學說與西方思想觀念,展現出深刻的哲學思辨精神。

  《讀史隨筆》是《曼殊室隨筆》中的〈史論〉,可說是梁啟勳遍讀史書的心得筆記,其所閱讀的歷史書籍除了正史外,還兼有前人的諸多筆記,甚至西方的歷史書籍,雖然他不是以歷史研究學者而成名,但他的歷史觀和視野無疑地是廣博的。他在談及史料的採用,有時間上、空間上、人事上的三種考量,他說:「如記載者與本事之發生同時,自然比後人補記者為有力;若記載者所在地與本事之產生同地,自然比遠道傳聞者為有力;若記載者與當事人有特殊關係,自然比杳不相涉者為有力;此一定之方法,而做學問之態度亦應如是也。」而對於歷史的寫作者,他也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唯修史則與作誄辭、作像贊不同。雖則刪冗芟蔓乃史筆之要義,穢蕪定非良史。但削伐過甚以致敘述不明,令人迷惑,則亦未可遽許之曰良。過猶不及,蒙頭蓋面與語焉不詳,厥弊維均。」他認為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較於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為優。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在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因此他也慨嘆良史之難能也。

  而對於王安石的變法,梁啟勳也有他的看法,他說:「考我國史乘,凡有變更古法者輒遭抨擊,自天子以至庶人,貴賤一也。不變則已,變則難逃斯例,此亦我民族性之特異者矣。積弱之源,於斯為烈,如不然者,荊公何至受謗哉?使荊公得行其道,則一部宋史之面目必不如此,可斷言也。師古雖為經驗之累積法,凡一種文化之所以成立,實利賴之,無可諱言;然而師古則可,泥古則不可矣。萬世不變之道,師之可也。但時代變遷,頃刻不留,潮流之與環境,常相摩盪,無有已時,若應付不敏,則弊害立見。」

  而在中國歷史上開國創業之君主,為何在打下江山之後,每多殺戮其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呢?梁啟勳也有他獨特地觀察,他說:「蓋每當天下大亂,群雄角逐,在名分未定之先,同是豪強,禮節每多脫略。一旦南面稱孤,不得不做作一副尊嚴面目以威臨臣下。斯時也,朝上功臣,多屬昔日草澤之夥伴。雖則曰禮儀只是虛文,不外相互間之裝腔,但人類之所以自命為異於禽獸,全賴此一副假面具。無奈從前脫略已慣,忽而裝腔作勢,每多不自然,不如殺之便。」這是許攸為曹操打下不少江山,但後來恃功驕嫚,嘗於眾坐呼操小字曰:「阿瞞,卿非我,不得冀州也。」但此時的曹操已非昔日的曹阿瞞了,他雖然表面笑著說:「汝言是也」,但他內心終究是不高興的,最後就以他故將許攸殺了。

  但另外《讀史隨筆》也記載君臣之間也有可以諧謔的,紀曉嵐就在皇帝面前講黃色笑話!紀曉嵐號稱乾隆朝第一才子,他和清高宗(乾隆),君臣之間,態度固屬莊嚴,然亦間雜以諧謔。紀曉嵐在悼亡期滿後,乾隆皇帝召見他,問他最近可有「哀艷之作」,(皇帝也想聽有顏色的八卦),紀曉嵐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有」,乾隆說:「願聞其詳」。紀曉嵐就朗誦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這一段。只是紀曉嵐將陽平之「夫」字讀作陰平,遂成「夫人」。讀誦至「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高宗已仰面大笑,聲震屋瓦矣。紀曉嵐真不愧是第一才子!才思敏捷,博君一粲!只是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名句,被誤讀為黃色笑話,他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另外由於梁啟勳是詩詞專家,對於文學作品的要求特別高,他說:「詩乃陶寫意志之工具,意至即吟,意盡即止,庶幾可得佳構。意未至而動筆,是曰無病呻吟;意既盡而不停,是曰畫蛇添足。」因此他對於非出自於真實感情所寫的作品,他都認為不是好作品,他說:「應制詩已屬無聊,以其非自己之意志也,況承旨詩乎!」。

  《讀史隨筆》是根據一九八九年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的《曼殊室隨筆》版本單獨摘錄出來,而此版本是影印自一九四八年上海中正書局的最初排印本,此次出版重新打字標點及校正原書之訛誤。而原書每則均無標題。此次為醒眉目及明各則之宗旨,筆者特於每則自擬小標題加上,也便於檢索。《讀史隨筆》全書一百二十二則,卻前後寫了二十一年,是梁啟勳讀史的心得精華,非常精彩,在此無法逐條列論,只嘗鼎一臠,道及一二。《讀史隨筆》堪稱兩岸最完整而詳備的整理本,並且是首次獨家出版的,值得購藏閱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歷史的價值,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當下」的映照與啟發。如果一本歷史書讀完,合上後,我們跟翻開前沒有任何不同,那它充其量只是一種消遣。優秀的歷史隨筆,應該要像一面鏡子,讓讀者在觀察古人的得失成敗時,也能反思我們自己身處的這個時代,有哪些重複的陷阱需要避開,又有哪些被忽視的價值值得重拾。這種「通古知今」的智慧,是真正「隨筆」該承載的重量。我不喜歡那種只停留在「敘事」層面的作品,我更需要能引導我進入「思辨」層次的引導,那才是我掏錢買書的動力所在。

评分

近來台灣出版界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似乎有點「內捲」的現象,大家都在挖舊料,試圖找出更「驚悚」或更「獨家」的史料來吸引眼球。然而,真正的歷史深度並不在於「料」有多新,而在於「如何消化」這些料。一個好的歷史隨筆集,應該要能展現出作者在不同主題之間穿梭自如的能力,無論是從文化現象切入,還是從制度變革著手,都能言之有物,邏輯清晰。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在看似無關的事件之間,建立起隱藏聯繫的洞察力,讓人讀完後,對整個歷史光譜的理解能得到一種「立體化」的提升,而不是僅僅增加了一些零碎的知識點。

评分

唉,最近在書店晃,看到一堆標榜「深度思考」、「重塑歷史觀」的書,但翻開來都覺得內容空泛,沒什麼新意。台灣的讀者,說實在話,對歷史的探討已經非常多元了,從本土史到世界史,從宏觀敘事到微觀考證,選擇多到讓人眼花撩亂。這種時候,就很懷念那種真正能引人入勝,讓人讀完後能對既有認知產生一些衝擊或啟發的作品。我總覺得,好的歷史隨筆,不該只是單純的史料堆砌,更應該是一種「觀點的對話」,作者必須有本事將看似零散的史料,串聯出屬於他自己獨特的、能說服人的論述邏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不如直接去看文獻本身來得直接痛快,畢竟閱讀的樂趣,就在於體會作者如何「解讀」歷史的過程,而非僅僅是結果呈現。

评分

說到歷史閱讀的樂趣,我個人偏好那種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筆觸,那種可以讓人感受到作者在寫作時的「熱度」和「堅持」。有些作者寫歷史,像在整理檔案,客觀得像機器人;但有些,讀起來就像跟一位學養深厚、見多識廣的前輩在品茗聊天,他會不經意地拋出一些你從未想過的角度,讓你茅塞頓開。台灣的文化環境相對開放,對於不同詮釋的容忍度也高,這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元的聲音。我特別喜歡那些能夠跳脫既有意識形態框架,敢於對傳統觀點提出質疑,但質疑的基礎是建立在扎實的考證之上,而非純粹的情緒宣洩,那種「溫和而堅定」的學術態度,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评分

最近在看幾本探討近現代轉型期社會變遷的書籍,坦白講,很多寫法都繞不出幾個框架,不是過度美化某個特定群體的貢獻,就是過度苛責歷史的必然性,缺乏一種更細膩、更貼近「人」的層面去觀察。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能把大時代的洪流,縮小到具體人物的抉擇上,讓我們看到在那個特定時空背景下,他們為何如此行動,那種「歷史的重量感」才是迷人的地方。我期待看到那種充滿生命力的敘事,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歷史不只是課本上的冰冷日期和事件,而是無數鮮活生命交織出的複雜圖景。如果只能提供宏觀的、高高在上的評論,那對我來說,閱讀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畢竟誰不愛聽個好故事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