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學史 (電子書)

印度哲學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惠南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哲学史
  • 印度文化
  • 宗教哲学
  • 东方哲学
  • 哲学
  • 历史
  • 电子书
  • 学术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要認識佛教,不可不知印度哲學
要了解印度哲學,不可不知印度哲學史

  ▎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西洋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世界三大哲學主流。源自印度的佛教對東亞的影響不可忽視,連帶東亞文化也吸收了印度古文明的思想內涵。然而,中文學界卻忽視了印度哲學的重要性,相關的著作並不多見。

本書特色

  本書正是其中少有的一部:書中透過數十部原典的資料,精要介紹了印度的民族、歷史和宗教,也詳盡分析與討論了印度各宗各派的哲學思想。許多研究印度哲學的讀者是為了進一步探究佛教的哲理。有鑑於此,本書引用了大量的佛典資料,也遵照佛典中的固有譯名來論述,方便讀者理解印度哲學與佛學的思想精華所在。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印度哲学史(电子书)”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吸引目标读者群体: --- 洞悉东方智慧的源流:古代文明的思维密码 一本深入探索人类认知边界、解构多元文化思想体系的宏大著作。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横跨数千年的思想漫游,深入探究在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孕育出的、对世界本质、生命意义以及宇宙秩序提出深刻见解的哲学思潮。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广袤东方文明基石的、复杂而迷人的思想体系,解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核心概念的构建,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结构、伦理规范乃至艺术表达。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的宇宙观(约 300 字)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到史前文明的边缘,探寻最早的知识积累与口头传承如何逐步凝结成系统的世界观。我们将审视早期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解释,这些原始的宇宙论如何催生了关于“创生”、“毁灭”与“永恒循环”的初步概念。 重点关注区域性神话体系的结构分析,辨析早期智者如何通过仪式和观察,尝试构建一个可理解的、有秩序的宇宙模型。这不仅是宗教的萌芽,更是人类理性试图超越感官局限的第一次重要尝试。我们会细致梳理这些早期思辨如何为后续更为精密的形而上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们所蕴含的对“无常”与“不变”的早期洞察,在数千年后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爆发与理性体系的构建(约 450 字) 轴心时代,人类文明在欧亚大陆多点开花,形成了深刻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潮。本书将重点剖析在这一关键时期,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流派如何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们的核心议题围绕着“个体存在”、“道德实践”与“理想社会”展开。 我们将详细考察那些主张通过内省、逻辑推理和辩证方法来探寻真理的学派。这些思想家不满足于简单的信仰体系,他们试图建立一套严密的、可供检验的认知框架。 逻辑与论证的精妙: 分析特定学派如何发展出高度形式化的逻辑体系,用以分析命题的真伪、概念的边界以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这部分内容将展示人类理性在构建抽象模型方面的非凡能力。 伦理学的奠基: 深入探讨关于“善”与“正义”的界定。我们不仅关注理论上的探讨,更着眼于这些伦理观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规范和政治哲学,构建起一套维系庞大共同体的价值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 考察古代哲人对“天人合一”或“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立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哲学思辨来调和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张力。 这一部分的深度在于揭示,尽管地域和文化背景迥异,但人类在面对共同的生存挑战时,是如何殊途同归地发展出高度复杂的、相互交织的理性结构。 第三部分:认识论的深水区——真理的界定与获取的途径(约 400 字) 何为知识?我们如何确信我们所知为真?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批判性反思。 我们将对比和分析不同学派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一些学派可能强调感官经验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发展出严格的观察与分类方法;而另一些学派则可能坚信,真正的、永恒的真理只能通过纯粹的理性洞察或特殊的直觉体验才能把握。 怀疑主义的审视: 探讨早期对知识确定性的挑战。当一切感官信息都可能产生错觉时,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知识基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后续的知识论发展。 语言与实在的关系: 分析语言作为承载和传递思想的工具,其局限性与可能性。某些思想传统对“不可言说”的强调,揭示了人类理解深层实在时所面临的根本障碍。 心智的结构: 对人类思维活动本身的考察。通过对记忆、判断、推理等心智过程的梳理,揭示不同文明在理解意识本质上的独特贡献。 第四部分:形而上学的宏伟蓝图——本体论与终极关怀(约 350 字) 哲学的最高殿堂,是关于“存在之存在”的追问。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致力于解析古代思想家们试图描绘的、关于世界终极实在的宏大蓝图。 我们将探索这些理论如何尝试回答以下终极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单一的、多元的,还是幻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界定? 实在的层次划分: 考察那些将世界划分为不同层级(如现象界与本体界)的理论。这些划分不仅是抽象的划分,更是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动、如何超越有限性的实践指南。 时间、空间与变化: 剖析对时间与空间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些古代哲人对“永恒”与“瞬间”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物理概念,深入到存在论的层面。 目的论与非目的论的对决: 世界是按照某种预设的目的或计划运行的(目的论),还是纯粹偶然的、没有内在目的的(非目的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塑造了不同文化对历史进程和个人命运的基本态度。 本书并非简单的哲学史罗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历程的深度导览。它将挑战读者固有的思维定势,引导大家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古老而持久的思想回响。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惠南

  學歷/
  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

  經歷/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1994~1996)

  專長/
  佛教研究方法
  禪宗哲理
  天台宗哲學
  三論宗哲學
  印度哲學
  臺灣佛教

  著作:
  《佛教思想新論》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
  《龍樹與中觀哲學》
  《當代學人談佛教》
  《惠能》
  《禪史與禪思》
  《禪思與禪詩》
  《吉藏》

 

图书目录

印度哲學史
再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印度哲學史的分期
第一節 印度的人民與國土 
第一項 印度的人民 
第二項 印度的國土
第二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從《吠陀》神話到婆羅門教的成立
第三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從婆羅門教的分裂到婆羅門教的復興

第二章 《吠陀》的自然神學
第一節 《吠陀》的成立及其種類
第二節 《吠陀》的宗教哲學:自然主義的多神論
第一項 《吠陀》的「交換神教」
第二項 《吠陀》的一神論思想

第三章 《奧義書》的「梵我合一論」
第一節 《奧義書》的成立及其種類
第二節 《奧義書》的思想淵源
第三節 《奧義書》的主要思想內容

第四章 唯物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唯物派的歷史
第一項 「唯物派」一詞的字義
第二項 唯物派的歷史
第二節 唯物派的主要思想
第一項 無神論與反宗教的傾向
第二項 四大與自然論
第三節 「現量」是正確知識的唯一來源
第一項 四種獲得正確知識的判準「四量」
第二項 現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一目 全類的不可知覺 
第二目 共相的不可知覺
第三目 因果關係的不可知覺
第三項 其他三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一目 比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二目 聖言量不能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三目 譬喻量不能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四項 小 結

第五章 耆那教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耆那教的歷史 
第二節 耆那教的諦理論 
第三節 耆那教的相對主義 

第六章 佛教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釋迦及其教團 
第二節 釋迦的教義 
第一項 四聖諦 
第二項 十二因緣 
第三項 涅槃與八正道 
第三節 從「一切有」、「一切空」到「唯識」 
第一項 說一切有部的「一切有」 
第二項 經量部的「有緣無智」 
第三項 中觀派的「一切皆空」 
第四項 瑜伽行派的「唯識」 

第七章 數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數論派的歷史 
第二節 數論學派的宇宙論「二十五諦」 
第三節 數論派的「因中有果論」 
第四節 數論派的解脫觀與無神論 

第八章 瑜伽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瑜伽派的歷史 
第二節 瑜伽派的無神論與心理論 
第三節 瑜伽學派的「八支瑜伽」 

第九章 正理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正理派的歷史 
第二節 正理派的「十六句義」 
第三節 感官知覺的形成與模式 
第四節 論證的形式、原理與謬誤 
第一項 論證的形式與定義 
第二項 論證的有效性與無效性 

第十章 勝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勝論派的歷史 
第二節 哲學的六種範疇「六句義」 
第三節 極微論與聲無常論 
第一項 極微論與宇宙的形成 
第二項 聲德的特質與聲無常論 

第十一章 彌曼差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彌曼差派的歷史 
第二節 彌曼差派的「六量」說 
第三節 彌曼差派的「聲常論」 

第十二章 吠檀多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吠檀多派的歷史 
第二節 商羯羅的不二一元論 
第一項 商羯羅之前的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第二項 梵與世界的生成 
第三項 兩種梵與三種存有 
第四項 梵、幻與無明 
第五項 商羯羅與佛教 
第三節 羅摩 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 
第一項 羅摩闍之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第二項 梵、心、非心與宇宙的形成 
第三項 附論:摩度的二元論吠檀多 

索 引
英、梵、巴文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576
  • EISBN:97862630781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再版序

  筆者的一生,到目前為止,出版了十九種佛學專書,其中《龍樹與中觀哲學》、《吉藏》和《印度哲學史》,花費心思最多。寫作期間,有時通宵不眠。有一次,寫到一個段落,關掉檯燈,發現窗口射進了微光,原來天亮了!我上洗手檯刷牙洗臉,竟吐出一大口血來。

  古代中國和印度有密切的來往。唐代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以及其後吳承恩的《西遊記》,更使得印度成了既神秘又令人嚮往、很想前去一遊的國度。也因為這樣,在古代的中國,有關印度的相關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其中當然以佛典為大宗。另外,兩部遊記──東晉法顯大師的《佛國記》和唐代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錄了當時印度的風土人情和佛教傳播的實況,實是最珍貴的一手資料。

  然而,在這之後,印度好像被華人忘了似的,不再有值得參考的著作問世。中國和印度的關係彷彿斷了線。除了民間流傳的《西遊記》之外,人們竟把影響中國如此之甚的印度給忘了。而在現代的台灣,有關印度的著作也不多見。外交家糜文開先生譯了一些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作,吳俊才教授寫了《印度史》、和《甘地與現代印度》,還有李志夫教授出版了論文集《印度哲學及其基本精神》(李教授還出版S. Chatterjee: An Introduction to Indian Philosophy的中譯本,但只譯了一半)。倒是林煌洲先生譯自達斯笈多(S. Dasgupta)英文本的《印度哲學史》,比較值得注意。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郭忠生先生譯自李查羅賓森(Richard H. Robinson)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的《印度與中國早期中觀學》。

  以上是目前流傳在臺灣有關印度的出版品,對於一個影響華人世界如此重大的國家來說,這樣的出版品著實不足。而本書的出版,也只能稍補這種不足罷了!

  最後,在這第二版出版的前夕,筆者還想敬告讀者:本書除了正文花了筆者不少心血之外,注釋也是值得細讀的。如果讀者們能夠用心研讀各章各節的註釋,相信會有一些收穫的。

楊惠南
寫於臺灣大學教職員宿舍
2022年1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這電子書的資料庫功能,對我這種需要頻繁註釋和查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省去了翻實體書時在註腳和正文間來回奔波的煩惱,效率提升了至少三成。我個人對印度思想史中,關於「時間觀」和「宇宙論」的章節情有獨鍾。這本書將印度文化中那種循環往復、尺度極其宏大的時間觀念,描繪得淋漓盡致。從「劫」(Kalpa)的計算,到不同「質多」(Yuga)的更迭,那種宇宙生滅的宏大敘事,跟我們習慣的線性歷史觀是天壤之別。作者詳細分析了不同學派如何利用這些宇宙論來支撐其倫理學主張,例如,在一個無窮盡的輪迴中,當下的行為如何影響無數來世的命運。此外,它對「法」(Dharma)這個核心概念的解析也極為細膩,說明了它如何從吠陀時期的「宇宙秩序」演變為後期倫理學中的「職責」和「本分」,這種概念的轉化過程,是理解印度社會結構的關鍵。總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極為全面且有條理的框架,讓讀者能一窺印度文明思想的深邃底蘊,是書架上絕對不可或缺的鎮宅之寶。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閱讀門檻確實偏高,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輕鬆的「印度心靈雞湯」來看,那肯定會失望。它是一本需要工具書輔助的深度閱讀材料。我是在某個學術研討會後,被激發了對「印度美學」和「中觀學派」如何影響後世思潮的興趣,才找上這本書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佛教哲學中「緣起性空」的闡釋。作者沒有直接套用佛學院的制式說法,而是從龍樹菩薩的論著出發,層層剝開其對「自性」(Svabhava)的批判,這部分讀起來非常過癮。那種透過不斷的否定、消解,最終導向一種開放性的存在論述,非常具有顛覆性。而且,作者還巧妙地將印度哲學的發展,與同期希臘哲學的某些思潮進行了簡要的、但極具啟發性的對比,例如對實體概念的處理。這種跨文化的比較視野,讓我們能更跳脫出來,客觀地審視這些古老智慧的普世價值。這不是一本讀完就能立刻掌握的書,它更像是一張綿密的知識地圖,你需要不斷回頭查閱,才能真正領略其全貌。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質,坦白講,並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就是標準的學術電子書格式,但其內容的紮實度,絕對是物超所值。我會推薦給那些對邏輯學和認識論特別感興趣的朋友。因為印度哲學體系中,對於「知識的有效性」和「推理的正確性」有著極為精密的探討,遠比我們一般認知中印度哲學偏向靈性修持要來得嚴謹得多。書中對於因明學(Pramana)的論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詳盡。它不只介紹了幾種主要的知識來源(如現量、比量),更深入剖析了佛教內部不同學派之間,如何針對「如何證明一個命題的真實性」進行互相攻擊和防禦。這部分的論辯,那種環環相扣的思辨過程,讀起來簡直像在看一場場精采的辯論賽,每個論點的建立都需要嚴格的邏輯基礎。我常常在想,如果台灣的大學哲學系能把這部分內容納入必修,肯定能大幅提升學生對邏輯結構的敏感度。對於習慣西方分析哲學的讀者來說,這種帶著東方特有概念框架的邏輯探討,會帶來極大的思維衝擊和啟發,讓你重新思考「證明」這件事本身的定義。

评分

這電子書的排版,說真的,有些地方讓我這位老花眼讀者看得有點辛苦,特別是當需要參照多個術語對照表時,翻頁和跳轉不如實體書來得直覺。不過,撇開這些技術層面的小瑕疵,作者在處理印度教「六派正統」與「外道」(如耆那教、佛教)之間的關係時,展現出的超然態度,實在是令人敬佩。他沒有預設立場,客觀地分析了,例如,在探討「業力」(Karma)與「輪迴」(Samsara)的機制時,不同學派是如何在核心概念上保持一致,卻又在細節的解釋上產生天壤之別。比如,分析派(Nyaya)和勝論派(Vaisheshika)如何建構一個基於原子論的實在世界模型,與數論派(Samkhya)基於二元對立(神我Purusha與本性Prakriti)的解析,那種對世界本質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建構方式,被作者描繪得層次分明,絲毫不含糊。我個人尤其喜歡他對「解脫」(Moksha)這一終極目標的分類討論,原來「解脫」在不同的思想體系裡,其意涵是如此豐富多樣,從徹底的虛無到與至高本體融為一體,這些差異的呈現,讓這本看似學術的書,充滿了哲學的詩意與思辨的張力。

评分

這本厚達近千頁的大部頭,光是捧在手裡都覺得有份量,不愧是經典的學術著作。我當初會決定入手,純粹是好奇心驅使,畢竟「印度哲學」這幾個字,對很多台灣讀者來說,可能還停留在佛陀的時代,或是對那種深奧難懂的義理感到卻步。然而,作者的筆觸意外地清晰流暢,雖然探討的是動輒數千年的思想脈絡,但他在梳理各種學派的源流、辯證關係時,總能用一種近乎說故事的節奏帶領讀者前進。我特別欣賞它在介紹婆羅門教(後來的印度教)不同階段的演變時,那種歷史縱深感。它不只是羅列名相,而是把哲學思想放在具體的文化、社會背景下去解讀,讓我這個對印度文化只有皮毛認識的人,也能大致掌握到,例如,不同吠陀時代對宇宙本體論的觀點是如何一步步被質疑、修正,最終催生出像奧義書那樣對「梵我一如」的體悟。讀完第一部分,我對印度思想的廣博和精微感到震撼,它遠遠超出了世俗的想像,直指存在的根本問題。對於想建立完整印度哲學體系認識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塊絕佳的入門磚,但它絕非膚淺的概論,細節的鋪陳非常扎實,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咀嚼,就像在品嚐一壺陳年的老茶,回甘無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