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試讀本) (電子書)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試讀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哲學新媒體(策畫)、孫有蓉(主筆)、邱獻儀(文字協力)
图书标签:
  • 哲学
  • 科学
  • 物理学
  • 思维实验
  • 试读本
  • 电子书
  • 自然哲学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亞里斯多德就沒有自然科學?古代科學家不相信實驗?
沒有笛卡兒談「我思故我在」,就沒有牛頓的數學成就!
其實,科學演進的背後都經過一次哲學論戰的推動!

本書特色
1. 人氣哲學史podcast「冰的哲學」首度成書‧桃園市教育局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作品
2. 王榮麟(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老師)──專文導讀
3.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悅寧(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理事長)、張瑞棋(《科學史上的今天》作者)、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特聘教授)、鄭國威(泛科知識鄭國威知識長)、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內容簡介
為什麼物理、化學好像比其他學科更「高級」?
文組、理組一定壁壘分明嗎?
原來,自然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自然科學」如今似乎與「真理」畫上等號,導致我們很少去思考大家習以為常的實驗方法、數字量化是從何時開始的?自然科學又是如何獲得現今的知識權威地位?事實上,促成科學演進的背後,是一場場哲學論戰:從古希臘提出關鍵問題扭轉科學史的泰利斯、主張應該關注知識與人的關係的蘇格拉底,到十七世紀笛卡兒「數學化」科學革命,再到二十世紀孔恩反省科學建立與崩潰的歷程,顯示出每一次科學演進,其實也都是觀點轉換,而這正是奠基於哲學家的努力。

本書改編自哲學新媒體人氣Podcast「冰的哲學」,透過十二位哲學家帶出歷史上十一次科學的重大變革,看見人類如何突破思想局限,打造自然科學的全新眼界。全書重點不在於哲學家「說了什麼」,而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提出如此創新的理論」。透過歷史上哲學家的洞見,我們也能認識人類如何在錯誤中持續推進,進而反思當下、脫離大腦慣性,尋覓突破思考框架的可能。

書系簡介 ithink, I think──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對生命本身的肯定,
如同沙特說:「在行動中存在著希望。」

了解一種思考方式,如同掌握一件處世工具;
了解不同的哲學概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所處社會的不同角度與準則;
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與生平,讓我們的生命經驗得到參照;
了解哲學的歷史,即是見證在經歷無數次翻轉與重建之後,人類何以為人類。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思想應是動態的。從隨時能閱讀的輕鬆漫談,到精采的思想展演,我們期許這個書系的書籍,能夠回應此時此地的不同處境。哲學發展始於對世界的好奇,最終也必然回歸到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世界的關心。我們將以上述幾個類型為框架,希望大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親近哲學的路徑,也找到思想與行動結合的方式。

ithink書系書單──

不馴的異端
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史蒂芬.納德勒(Steven Nadler)──著 楊理然──譯

口袋裡的哲學課
牛津大學的10分鐘哲學課,跟著亞里斯多德、尼采、艾西莫夫、薩諾斯等95位思想家,破解135則人生思辨題
喬尼‧湯姆森(Jonny Thomson)──著 吳煒聲──譯

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訂)

實踐斯多葛
The Practicing Stoic: A Philosophical User’s Manual
沃德‧法恩斯渥思(Ward Farnsworth)──著 李斯毅──譯

蘇格拉底思考術
The Socratic Method: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沃德‧法恩斯渥思(Ward Farnsworth)──著 陳信宏──譯

衣裳哲學
Sartor Resartus
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著 賴盈滿──譯
哲思的疆域:从日常现象到形而上学的探索 一部深入探讨人类认知边界与世界本质的思辨之旅。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日常经验的表象,直抵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鲜少深究的核心问题。它并非一本科学教科书,亦非单纯的哲学史梳理,而是一场对“存在”、“知识”、“价值”三大哲学基石的立体审视与重构。我们试图揭示,人类思维在面对世界时所设定的框架与局限,以及如何在其外延处发现新的理解维度。 第一部分:论认知的构建与幻象 第一章:感官的局限与实在的重构 我们如何确信我们所见即是真实?本章从现象学角度切入,剖析感官经验的建构性。人类的感知系统并非被动接收器,而是主动的解释者。我们将探讨经典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在经验层面的瓦解,并引入后结构主义对“实在”的批判性审视。重点分析了光学错觉、听觉偏差等案例,用以证明我们对世界的“忠实记录”往往是神经系统为了效率而进行的“必要失真”。 第二章:语言的囚笼与概念的僭越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亦是思想的牢笼。本章聚焦于分析语言结构如何预先限定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到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我们探讨了词语边界的不确定性如何渗透到对复杂概念的理解之中。例如,“美”、“真理”、“自由”这些核心概念,其意义的流动性如何阻碍了绝对知识的达成。我们将深入剖析指称性语言(referential language)的局限,并尝试探索非指称性、纯粹体验性的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第三章:时间性与记忆的建构 时间,作为人类经验的根本框架,其本质究竟为何?本部分将摒弃牛顿式的绝对时间观,转而探讨柏格森的“绵延”(durée)概念,强调主观体验的时间流逝与客观物理时间的差异。更进一步,我们将审视记忆如何参与到对“自我”的构建过程中。记忆的不可靠性、选择性遗忘,以及集体记忆的塑造力,构成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形塑我们现在行动的基础。 第二部分:形而上学的边界与可能世界 第四章:本体论的返思:事物之“是”的深度 什么是“存在”?本书不满足于对物质世界的物理描述,而是追问事物“所以然”的终极原因。我们将考察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现代科学对基本粒子的描述,试图找出它们在哲学层面上共有的“本体论假设”。讨论将聚焦于“潜能”与“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究事物如何从一种可能性跃迁为一种现实性。 第五章:因果律的必要性与偶然性的审视 科学的基石——因果律,在哲学上是否具有绝对的必然性?本章深入分析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探讨我们对“必然连接”的信念更多地源于习惯而非逻辑推导。通过对量子力学中概率性事件的哲学解读,我们重新审视了世界是否被一套完全可预测的机制所支配,抑或存在着结构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地基。 第六章:开放性与“未完成”的世界观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世界并非一个封闭的、可被完全定义的系统。我们探讨了哲学思考在面对未被经验和尚未被发明的领域时的张力。这涉及到对“可能性空间”的想象,以及对未来状态的开放性态度。我们将讨论,接受世界的“未完成性”与“非决定论”,对于人类的创造力与道德实践具有何种深刻的意义。 第三部分:价值、伦理与人类境域 第七章: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争 “好”、“对”、“应该”——这些价值判断的根源在哪里?本章对比了康德的道义论、功利主义的后果论,以及尼采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重点探讨了在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判断如何从超验的领域降维到社会互动与文化建构之中。我们试图界定,在一个价值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个体如何构建其内在的、具有约束力的道德指南。 第八章:行动的自由与责任的重负 自由意志的传统论题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当神经科学对决策过程的微观解析日益深入时,我们对“自主行动”的理解面临挑战。本节将探讨兼容论与不兼容论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辩证。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讨论,无论自由意志的本体论状态如何,社会和伦理系统对“责任承担”的要求,如何构成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本前提。 第九章:美学的超越性与日常的审美化 艺术与审美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特权,它渗透到我们对日常物品、设计乃至信息流的判断之中。本章考察了从审美判断的“无私性”到审美体验的“个体性”的转移。我们分析了技术如何改变了美的复制与传播,以及在这种大规模审美化过程中,深度体验是否正在被肤浅的“即时愉悦”所取代。 结语:在追问中前行 全书最终导向一个结论:哲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最终的答案,而在于持续地质疑那些看似不证自明的预设。它提供了一种工具,用以拆解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僵化关系,鼓励我们在面对复杂性时,保持一种清醒的、充满探究精神的姿态。这趟旅程,是关于理解我们如何理解,以及在理解的边界之外,尚有多少未被命名的广阔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这是一部邀请所有对世界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共同参与的深度思辨。

著者信息

哲學新媒體
[策畫]
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並推廣哲學教育,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定期舉辦〈臺灣青年哲人獎〉、〈最佳哲學書讀者票選〉、哲學討論會〈思想之間〉、哲學讀書會、〈哲學相談室〉、〈東亞哲學家訪談〉等活動,鼓勵民眾進行獨立思考,曾獲桃園市「社會教育貢獻獎」。著有「建立孩子思辨能力的第一套橋梁書」系列、《給哲學家的分手信》、《茶水間遇見海德格》。
官網:https://philomedium.com

孫有蓉
[主筆]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至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目前為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講師。其著作多以古希臘哲學為主,受到法國哲學重視哲學史傳統的影響,在哲學新媒體製作多個主題性哲學史聲音節目,本書即為其中一項作品。

邱獻儀(Lynn)
[協力]
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專欄作家與編輯。小時候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但最後長成不太專業的科學哲學家,以推廣哲學思辨教育為志業。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很多標榜哲學思辨的書籍,讀起來常常讓人感覺有點「故作高深」,用一堆拗口的術語把簡單的概念包裝得密不透風,讀完後常常是一頭霧水,感覺自己好像沒真正吸收進去什麼。所以我對這本的期待是,它能否真正做到「雅俗共賞」。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只在象牙塔裡打轉的學術論文,而是能夠真正觸及普通讀者內心深處的那種書。如果作者能夠巧妙地將一些艱澀的哲學概念,比喻成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情境,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發出「原來如此!」的讚嘆,那才算是一本成功的作品。畢竟,哲學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和自我嗎?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即使內容沒有完全「讀懂」,那種被啟發的感覺,也絕對值回票價了。我尤其看重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讓你闔上書後,看待世界的眼光會有點不一樣。

评分

對於電子書這個載體,我其實有些矛盾。一方面,電子書的便利性無可取代,隨時隨地都能閱讀,很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但另一方面,哲學類的書籍,我總覺得需要一點儀式感,需要拿在手上,感受紙張的觸感,在書頁邊緣做筆記,那種與實體書的互動,似乎更能加深思考的深度。不過,既然是電子書,我也期待作者或編輯團隊能在視覺呈現上做足功課。例如,是否能運用電子書特有的互動功能,來強化某些哲學概念的呈現?或許是動態的圖表、或是一些能夠點擊展開的延伸閱讀連結。如果只是單純的文字排版,那實在是辜負了電子書的潛力。總之,我希望這本電子書不僅僅是「可以讀」,而是「值得在電子媒介上被體驗」,帶給我一些不同於紙本書的全新閱讀感受,特別是對於這種高度概念化的主題。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東方哲學中對於「對立統一」的探討。水和冰,在物理層面是同一物質的不同相態,但在我們人類的感知和文化意涵中,它們承載了截然不同的意象——水是流動、變化、生命力;冰則是靜止、堅硬、永恆的凝結。如果作者能從這個角度切入,去探討「恆變」與「不變」之間的辯證關係,那將會是一場視覺與思維的盛宴。我特別期待它能跳脫出西方傳統的二元對立框架,或許能融合一些道家的「道法自然」或佛家的「緣起性空」的概念。這種跨文化的對話,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深刻見解。如果書中能展示出這樣宏大的視野,將會大大提升它的閱讀層次,讓我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深度漫遊。

评分

從「試讀本」這個標籤來看,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或許還是一位比較年輕或正在探索階段的創作者,這讓我覺得更貼近、更有親切感。這不像是一本經過層層審核、打磨到滴水不漏的定稿,反而像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初稿,帶著實驗性和探索欲。這種未完成感,有時候反而是最迷人的。我喜歡這種敢於拋出問題、不急著給出標準答案的寫作態度。畢竟,很多重大的哲學問題,本質上就是無解的,重點在於提問的質量,而不是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希望這「試讀本」能展現出作者最真誠、最原始的思考脈絡,即使邏輯鏈條偶爾不夠緊密,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也比完美的論證更有吸引力。這就像是偷窺了一場思想的誕生過程,非常難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簡約中帶點留白的風格,讓我覺得這本書肯定不是走嘩眾取寵的路線,而是紮紮實實地想跟你聊點什麼。光是書名那個引人深思的問法,就足夠讓我停下腳步。我們從小到大,對於水變成冰這個現象,好像都把它視為理所當然的科學事實,從來沒想過這背後還能藏著什麼哲學的思辨空間。這種把日常事物拉出來重新檢視的態度,正是吸引我點進來看的最大原因。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非常生活化、卻又充滿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跳脫出既有的框架,去思考「變化」的本質,以及我們是如何定義「存在」的。如果能從這個看似簡單的自然現象,延伸到更宏觀的生命、時間或認知的哲學議題,那這本書的價值可就非同小可了。總之,光是這個概念的提出,就已經成功地在我的腦海中種下了一顆好奇的種子,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究竟打算如何解構這個「冰與水」之間的轉變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