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電子書)

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滄龍
图书标签:
  • 哲学
  • 莊子
  • 尼采
  • 存在主义
  • 虚无主义
  • 比较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内省
  • 自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內在他者」作為思索的引線,
聚焦於美學與政治、自然與自由等課題,
展開莊子與尼采的跨文化對話,
並從中提煉出具有批判性的時代意涵,
冀望為異化、物化的現代生活提出反思。

  莊子與尼采雖然身處不同時代,被歸屬於不同的文化脈絡,但兩者的思維方式有其親近性。本書以「內在他者」作為「方法」,探究莊子氣的思想與尼采的主體哲學,同時尋求「跨文化思想的可能性」。

  「內在他者」指的是親近熟悉卻又陌異難辨、無法捉摸的現象或存在,可以是身體與自我,抑或是社會與文化中的異質聲音。此一體現肯定人的複數性與多元性,突顯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總是紛雜多樣、矛盾衝突。肯定「內在他者」,既是鬆動僵化的同一性自我,也是促進開放的自我理解與平等對話,為不同文化,乃至人類與自然的一體共命,找到新的思想出路。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電子書)》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描述了一本可能与该主题领域相关的、但内容截然不同的哲学书籍的概貌。 --- 书名:《混沌的边界:论早期希腊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与知识论重构》 作者: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理性之光书局 出版日期:2024年秋季 页数:约680页 --- 核心议题与内容概述 《混沌的边界:论早期希腊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与知识论重构》是一部深度探讨前苏格拉底哲学(Pre-Socratic Philosophy)核心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突破传统上将这些早期思想家简单地视为“自然哲学家”的刻板印象,深入剖析他们在面对“生成”(Becoming)与“存在”(Being)的根本矛盾时,如何系统性地建构了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本体论(Ontology)框架,并由此引发出关于知识(Episteme)可靠性的初级探讨。 全书聚焦于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芝诺以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萨哥拉等关键人物的思想脉络。作者科瓦奇通过对残篇(fragments)的细致重构与语境分析,力图揭示隐藏在自然观察背后的形而上学雄心。 第一部分:从神话到逻各斯——本体论的萌芽(约200页) 本部分首先对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神谱中宇宙论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批判性回顾。作者认为,真正的哲学转折并非简单地以“水”或“气”取代“混沌”(Chaos),而在于首次尝试用一种非人格化的、普遍性的原则(Arche)来解释万物的本源和秩序。 一、米利都的探索与“潜能”的初步概念: 重点分析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的贡献。科瓦奇提出,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者”(Apeiron)概念,尽管模糊,却预示着一种先于具体存在的潜在可能性,这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中“潜能”概念的最初雏形。 二、赫拉克利特的流动性与“逻各斯”的权力: 详细考察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思想。作者强调,对赫拉克利特而言,流动性本身并非混乱,而是被一个内在的、可被理解的法则——逻各斯——所调控的动态平衡。这种对“对立面的统一”的强调,是后期辩证法思想的深远源头。 第二部分:静止的胜利与存在的不可化约性(约250页)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集中探讨了爱利亚学派,特别是巴门尼德对“变化”概念的彻底颠覆。作者认为,巴门尼德的论证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第一个高峰,它迫使后来的思想家在“经验的表象”与“理性的实在”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一、巴门尼德的同一性原则: 深入分析《论自然》中“是者存在,非是者不存在”这一断言的逻辑力量。科瓦奇详细梳理了巴门尼德如何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否定了运动、变化、生成和消亡的可能性,从而确立了一个永恒、单一、不可分割的“存在”实体。 二、芝诺的悖论群与运动的辩护困境: 悖论的分析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感官经验与理性判断之间冲突的极致展现。本书论证了芝诺的论证如何精确地暴露了将连续量分割为离散点的思维陷阱,为后世处理无限性问题留下了深刻的难题。 三、对“意见之路”的区分: 本部分也详述了巴门尼德对“真理之道”(Aletheia)与“意见之道”(Doxa)的严格划分,这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知识论标准,强调了对感官的怀疑态度。 第三部分:多元与实在的调和——向经验的回归(约230页) 面对爱利亚学派对感官世界的彻底否定,后期的哲学家们试图在“不变的实在”与“变化的现象”之间搭建桥梁。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四元素论和种子论的复杂结构。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基: 分析“爱”(Philia)和“恨”(Neikos)作为驱动力量,如何使不变的四种元素(土、气、火、水)在混合与分离中产生万物的多样性。作者强调,恩培多克勒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本体论,即实在性(元素)是永恒的,但它们的组合方式是流变的。 二、阿那萨哥拉的“种子”与“努斯”: 探讨“万物之中皆有其物”(Homoeomeries)的概念,以及“努斯”(Nous,心智/理性)如何作为外在的、初始的动力介入混沌,实现世界的组织和排序。本书认为,阿那萨哥拉引入的努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被明确赋予组织者角色的超验原则。 三、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的原子论的结构: 详细比较原子论与爱利亚学派的异同。原子论通过引入“虚空”(Void)——一个明确的“非存在”空间——来容纳运动和变化,从而在逻辑上绕开了巴门尼德的困境。原子和虚空构成了早期物质主义最彻底的存在论模型。 结语:早期哲学的持久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前苏格拉底思想对柏拉图主义的深远影响,特别是他们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追问,如何被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系统吸收和重塑。作者认为,正是这些早期思想家对世界秩序的探寻与知识确定性的追求,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石,其方法论上的突破至今仍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起点。 本书适合所有对西方哲学史、形而上学史、古代科学史以及知识论起源感兴趣的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深入研读。附录包含所有关键残篇的希腊原文、英译和详细的词源分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滄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著有《氣的跨文化思考》(五南出版)以及若干關於儒道氣的思想、尼采哲學之期刊論文。近年關注的研究課題為美學與政治的關聯性。

图书目录

謝辭
導論

第一部  莊子
第一章  內在他者
第二章  身體思維
第三章  心物之間
第四章  不齊之齊
第五章  非主體的自由

第二部  尼采
第六章  從「隱喻」到「權力意志」
第七章  權力意志
第八章  價值設定
第九章  美學自由

第三部  自然與自由
第十章  東亞現代性——從島田虔次、溝口雄三談起
第十一章  牟宗三論政治自由和道德自由
第十二章  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
第十三章  承認自然——承認理論與氣的思想

徵引書目
原刊說明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3048
  • EISBN:978957086320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導論

  「內在他者」是筆者近年出入莊子「氣的思想」與尼采「力的美學」之間,進行跨文化對話所結晶出來的概念。本書據此環繞著美學、政治的課題,從跨文化的進路探討莊子.尼采哲學以及由此展開的現代性反思。作為本書得以進行跨文化對話的主要思想憑藉—莊子與尼采,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被歸屬於不同的文化脈絡,然而兩者的思維方式確實有其親近性。我試圖汲取兩位哲人的思想特點,以互為他者、相互對質的方式成為推動思考的內在力量。此一跨文化對話的思考方向針對的是當前的人類境域,即本書所聚焦的自然與自由的現代性課題。在此一思想動力及要求所構成的內在性條件中,種種衝突性與親近性成為彼此的「內在他者」。

  為了避免落入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大塊式比較所造成的扭曲與偏頗,保持敏銳的方法自覺有其必要,如何一方面回應現代性對當代生活構成的挑戰,同時又不生搬硬套不相干的概念,讓莊子的古典精義展現其當代思想活力,始終是本書致力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試圖讓莊子思想能參與尼采對現代性的批判之中,構成一種互相呼應的關係。

  源自先秦綿延至今的莊子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歷史中深刻、珍貴的文化資產殆無疑義。然而,自從晚清以來,傳統思想承襲已久的經典注疏形式漸趨沒落,並與原本緊密相連的政治社會體制脫鉤,同時西學的知識框架開始滲透、改變了傳統儒釋道思想的形貌,也愈來愈限縮在學院中成了學術研究的客觀知識對象。1958年刊出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當代新儒家學者對於中國哲學研究在海內外受到的種種誤解,提出反駁。〈宣言〉中主張,中國文化是一活的文化,不應被當成死的客觀材料,還必須擺脫不當套用的西學概念,才能發現其自身的獨特意義、重新煥發生機。本書即便藉助許多西方哲學的概念,以展開莊子思想與尼采哲學的對話,然而在態度上力求謹慎,且有意跨越以歐美為軸心的哲學範式,從跨文化的平等互動中提煉出莊子思想具有批判性的時代意涵,冀望從跨文化哲學的進路為異化、物化的現代生活尋求批判的出路。

  談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勢必得先廓清其所置身的處境,這個處境有個弔詭,即它既立足於思想者當下使用的語言、所處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脈絡,又有一規範性的要求是所有的「思想」都加諸於自身的,即「超越性」、「普遍性」,雖然此一超越性、普遍性並不意味著脫離具體的個體性、歷史性,不過,這便逼出了一個思想必須面對的課題,亦即一方面與它的具體脈絡密切相關的、它從何而來的「傳統」;以及另一方面它的超越性、普遍性所要求的「未來」。不可諱言,「當代思想」不論是東方或西方都已置身在後傳統、後形上、後宗教的生活世界,思想若不是墮落成政治的工具,就是自我放逐成去政治化的邊緣文化裝飾。那麼思想的出路究竟何在?答案或許也跟它所運用的「方法」有關。

  如今,至少在以中文書寫為運作場域的思想、哲學活動,要回答:「我們的傳統是什麼?」都成了一個困難的課題,而且它也會立即勾連起政治的問題。本書所預設的「思想」,在一開始就不得不預設當代中文書寫所具有的跨文化的混雜性。因此,此一思想活動,從它運作之始就已經無法與自身及外來的糾纏狀況排除開來,而且,必須嚴肅面對它究竟在哪些人文傳統內外之間遊走、編織、組構各種新舊交錯的思想成品及其可能性。由當代中文書寫所構成的思想活動、理論生活究竟跟漢字文化圈所展開的人文傳統有何關係?此一人文傳統所訴諸的理論生活、思想方法,在21世紀的當代遭逢了什麼困境?面對這麼巨大的課題,我們可以著手探究的起點是什麼?本書的出發點是「跨文化思想的可能性」,藉由莊子與尼采所共構的「內在他者」作為一種「方法」,期望能提出若干思想的線索,找到鏈接傳統與未來的可能性。

  「內在他者」意指最親近熟悉卻又陌異難辨、無法捉摸的現象或存在,例如身體、自我。所謂「內在」是指它與自身的關係如此親近緊密、不可脫離;而「他者」則是某種難以克服的他異性、陌生性,它可能是天生而有或後天造成的。本書將要探討,陌異性一旦成為自身難以克服的限制性,透過何種努力,內在自身的陌異的他者如何可以開發出某種可能性,讓限制性調轉成可能性。這麼說來,所謂的自我/他者、內在/外在的界限便是遊動的,哲學工作則是調動此一界限,使它具有中介、轉化的能力。本書同時主張,東方/西方的哲學資源也可以通過跨文化哲學的工作,讓互為他者的界限得以受到擾動而具有生成轉化的力量。其實,在東亞社會,西方文化早已成為東亞文化圈的內在他者,不論是出於主動學習或被迫接受的歷史過程,皆是如此。

  將「內在他者」這個概念運用於跨文化哲學的分析,目的在於批判同一性思維的限制,肯定文化內在的陌異性,期盼文化能在反思中重構自身並進而提供與異文化溝通、連結的基礎。肯定文化的「內在他者性」,無異於否認有一純粹本質的文化起源,主張文化必須保持開放的生成動態。此一動態的文化生成活動,既是探索文化身分、生活方式的主體形塑,也是在不斷遊動的內外邊界上辨識區別文化上的他者,並且與之溝通往來的辯證過程。因此,本書假定「自我」並非在本質上與「他者」相互區別、難以溝通的孤立個體,而總是在業已形成的關係網絡中,因著不同的感受、判斷模式,逐漸分化、分裂,乃至在鬥爭、衝突的行動中確立自己的身分界別。肯定「內在他者」,不是為了加速關係的分化或主體的確認,而是鬆動僵化的同一性自我,促進開放的自我理解與平等對話關係,為不同文化乃至人類與自然的一體共命找到新的思想出路。

  感受、聆聽內在與外部不一樣的聲音,是構成自我理解的重要環節,也是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必須具備的公民修養。在日趨分裂的當代社會,肯定差異、包容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格外重要。尤其自2020年以來疫病迅速襲捲全球,面對共同的難關,生活在不同文化、制度、經濟條件下的人們,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克服困境。我所嚮往的哲學工作不限於學院內的理論研究,也冀望對當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做出回應與貢獻。本書雖然並未直接就現實處境提出因應之道,但是在方法上立足於我們的「內在他者性」,吸收古今東西哲學資源,為當代社會提供哲學反思的角度。

  「內在他者」這個概念即是肯定人的複數性、多元性,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不同,甚至構成每一個人所謂的內在精神世界也不總是統一和諧的,反而常常處於紛雜多樣、矛盾衝突之中。如何面對一直在變動中生成的自我,需要哲學的反思與精神的修養。再者,在政治、社會的生活中,也會不斷遭遇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他人,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帶來機遇或挑戰。因而,本書也根據「內在他者」作為思考線索,探討自由、平等的公共生活如何可能。作為本書的核心概念,「內在他者」首次出現是在拙作《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在本書則延展其思路,藉以展開莊子與尼采的哲學詮釋,並且從美學政治的視角探討自然與自由的關係。

  「內在他者」是本書用以探究莊子氣的思想以及尼采主體哲學所使用的概念,它也具有跨文化哲學的方法意涵。全書共分三部,以跨文化哲學的進路展開莊子思想、尼采哲學的詮釋以及現代性的反思。前兩部分別從莊子、尼采的詮釋來論述氣、主體、美學與政治的關係,第三部除了莊子與尼采,還引入儒家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資源,將關注焦點置於「自然與自由」這兩個理念探究、反思現代性。西方現代性不只是尼采所要克服的單屬於西方的困境,百年來西方現代性早已強勢貫穿、默然滲透了東亞現代化的歷程,從「內在他者」的角度也有利於探究此一具有反思西方現代性潛能的東亞現代性。尤其在東亞脈絡的儒道哲學中氣與自然的思想,既蘊含著自由的可能性,同時也能凸顯西方自由思想與主體哲學的限制,對照於尼采對西方現代性與主體哲學的反思、批判,更能揭示出以跨文化哲學的進路探討東亞思想所具有的豐富潛力。本書將重探自然與自由的關聯,分析莊子、近當代儒學中蘊藏的美學與政治的觀點,思索某種心物之間、關聯著自然與身體、非主體的自由思想。

  「內在他者」在本書各部或隱或顯地作為啟發性的理念或詮釋性的概念,在三個不同的面向發揮作用。首先分別在莊子思想與尼采哲學的內部作為詮釋性的概念,展開美學與政治的相關討論,其次則是進入跨文化的脈絡,藉由當代問題視域破除莊子與尼采互為外部他者的思想隔離狀態,透過「氣的思想」與「力量美學」的互動,讓莊子與尼采成為彼此的「內在他者」,研探跨文化進路的美學政治。第三個面向則進一步挑戰東方/西方的二元區分,設想西方現代性如何已成為東亞思想的「內在他者」,並圍繞著「自然與自由」的問題,以跨文化哲學的方法進行現代性反思。

  不論是莊子氣的思想,抑或尼采力量美學,在本書前二部展示了「內在他者」為何具有反思西方現代性的動能。「自由」是源起於西方的近代理念,但受限於主體哲學,依據自由理念所推動的現代化歷程卻逐步剝離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三部透過跨文化的視角,重新發掘自由與自然的另類關係,希望藉此走出背離自然的現代性困局。從較具批判性、多元性的莊子與尼采思想切入,也讓受到儒家文化主導的東亞社會,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反思過去展望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啊,拿到手还没翻开,光是「內在」与「他者」在庄子和尼采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思想巨人身上的交会点,就已经让人忍不住去想象作者如何在里面织就一张复杂的思想网。我原本是比较熟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永恒轮回的观念,对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也有一些涉猎,但从来没想过会有人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去衡量。这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对话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就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智者突然在某种精神的维度上相遇,开始了一场关于生命、自由和价值的深刻辩论。我期待作者能精准地捕捉到庄子那种顺应自然、与万物齐平的旷达,以及尼采那种要挣脱既有道德枷锁、自我立法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却又可能互补的张力?庄子强调「无我」,而尼采强调「成为你自己」,这两者究竟是在同一个问题域的不同侧面,还是根本就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光是思考这个问题,就让人觉得这本电子书绝对是值得深入钻研的案头必备,它不仅仅是文献梳理,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考古挖掘。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中西哲学对话”的书是抱持着一点点保留态度的,毕竟很多时候,这种跨文化比较很容易流于表面的概念并置,或者为了强行建立联系而生造出一些牵强的论点。但是《內在他者》这个书名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切入点——“內在”与“他者”的辩证。庄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向内的探寻,但这种向内不是封闭,而是通过“坐忘”达到与外部世界(他者)的和谐共在;而尼采的“权力意志”和“上帝已死”,看似是向外的颠覆和重估一切价值,实则也是为了解放个体主体性,最终回归到一个更本真的“內在”自我。所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两个概念,并用它们作为钥匙,去开启庄子和尼采思想深处的秘密通道的。如果作者能成功地揭示出,庄子的“齐物”是如何预示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的某些面向,或者尼采的“酒神精神”如何能被视为对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一种现代性诠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小可了。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种新的阅读视野,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思想史脉络的读者,我发现近年来关于尼采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细化其与东方哲学的关联,而庄子作为东方智慧的代表,自然成为焦点之一。但很多时候,那些论述往往将庄子简化成一种“东方禅意”,用来衬托尼采的激进。我更期待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內在他者”的平等对待,而不是把庄子当作尼采思想的陪衬或前史,那才是真正的学术突破。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无名之朴”与“重估一切价值”之间的张力。庄子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是超越一切规定性的;而尼采恰恰是通过语言、比喻和戏剧性的宣告来推行他的哲学。这种“言说”与“不言说”的张力,是解读他们思想边界的关键。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在这本书里探讨,当个体真正摆脱了外在的桎梏(无论是儒家的礼教还是基督教的道德律令),最终回归到的那个“真实存在”的层面,他们所描述的那个状态,在本质上是否已经趋于一致了?那种“大笑”背后的释然,是否就是他们共同抵达的彼岸?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读哲学经典,最怕的就是那种“标准答案式”的解读,读完后感觉自己什么都懂了,但一离开书本,思想的火花就熄灭了。这本书的电子书格式,反而给了我一种自由感,我可以随时做标记、检索,方便我反复咀嚼那些晦涩的段落。我最想看到的,是作者在分析庄子的“任自然”时,如何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这可是很多西方解读庄子时容易犯的错误。尼采对虚无的警惕是出了名的,他要超越虚无,创造新价值;那么庄子的“无为”与尼采的“创造”之间,是否存在一条可以被清晰勾勒的逻辑路径?如果作者能用清晰、严谨的逻辑链条,将“相对主义”的庄子和“绝对意志”的尼采连接起来,哪怕只是展现出他们各自应对“价值崩溃”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这本书的深度就足以令人称道了。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异曲同工”,而是深刻的“结构性对应”。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电子书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我们自身“主体性”的工具箱。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个人意见被不断放大,但真正的自我却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我们太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独立思考”。庄子教会我们如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受外界喧哗的干扰;尼采则鞭策我们不要成为“末人”,要敢于成为那个孤独的、背负着伟大命运的个体。这本书将两者置于一起,无疑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既需要向内的静谧(庄子的功夫),也需要向外的勇气和创造力(尼采的决断)。我希望作者能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巧妙地落脚到当代生活中,让我们在阅读完之后,能带走一些实际可用的思维工具,去面对生活中的“他者”压力,并更好地回归那个坚实、清晰的“內在”自我。这种兼具思辨的深度和实践的启示,才是一本好书的最高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