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電子書)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澤厚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思想史
  • 现代思想史
  • 中国思想史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电子书
  • 学术
  • 思想
  • 二十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許多錯綜複雜現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討論。

  此外,本書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歷程,以及「現代新儒家」等哲學論題,深入淺出地探討現代中國思想的爭議與價值,並或明或暗地顯現了本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與坎坷的命運。
 
《東亞文學的現代轉向:從十九世紀末到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譜系》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十世紀以來東亞地區(主要聚焦於中國、日本與韓國)文學在面對西方現代性衝擊、民族國家建構、殖民與後殖民經驗、以及全球化浪潮時所經歷的複雜轉型過程。這不僅是一部文學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文化主體性如何在劇烈變動中尋求定位的思想與美學史考察。我們將超越單一國家視角的限制,試圖構建一個跨國界的比較文學框架,以揭示東亞文學在不同歷史脈絡下的共通困境與獨特回應。 第一部:現代性的幽靈與文學的初啼(約 1890s - 1930s) 本部分聚焦於東亞傳統知識體系瓦解與現代文學觀念輸入的關鍵時期。在甲午戰爭、明治維新、清末變革的背景下,傳統的文言與白話之爭成為首要的文化戰場。 一、語文革命與主體意識的覺醒: 重點分析白話文運動如何不僅是語言形式的革新,更是對傳統精英文化權威的挑戰。探討新興知識分子(如魯迅、周樹人)如何通過小說、雜文等文體,建構一種批判性的現代主體。這一時期的文學承載著啟蒙、救亡的沉重使命。我們將仔細審視日本“自然主義”與“浪漫主義”思潮如何被引進,並與本土的“人生派”、“自然派”產生複雜的在地化反應。韓國的“國民文學”在日據初期的掙扎與反抗,也將被納入考察範圍,特別是其在維護民族語言純潔性上的努力。 二、東方與西方的對話:翻譯文學的影響: 分析從德文、日文、法文譯入的西方文學思潮,如易卜生、托爾斯泰、尼采的影響如何重塑東亞作家的審美標準和倫理觀念。這一階段的“模仿”與“超越”之間的張力,是理解東亞現代文學起步的關鍵。 三、都市經驗與邊緣書寫: 探討在快速都市化進程中(如上海、東京、漢城),出現的新的文學主題——都市的疏離感、現代性的光怪陸離、以及對底層人群的關注。文學不再僅僅是精英階層的自我修養,而開始成為社會觀察和階級鬥爭的場域。 第二部:戰爭、意識形態與文學的異化(約 1930s - 1970s)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隨後冷戰格局的確立,對東亞文學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文學主體性面臨國家意識形態的強力規訓或流亡的困境。 一、馬克思主義文學與國家敘事: 深入分析在不同政權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或類似的國家主導文學)如何成為主流。研究文學家如何在意識形態的要求下,重塑英雄形象、描繪革命歷史,以及這種規訓對文學美學的束縛與激發。特別關注戰時文學(如日本的“大東亞共榮”文學)的極端案例及其後續的清算與反思。 二、流亡與記憶的重構: 關注在政治動盪中被迫流亡海外的作家群體(如部分中國作家、戰後流散的知識分子)。探討流亡經驗如何轉化為對“家園”的深層次書寫,記憶、懷舊與身份認同的斷裂成為重要的創作母題。 三、戰後(Post-War)文學的創傷與反思: 戰敗和民族分裂(如朝鮮半島的分割)為日本、韓國文學帶來了深刻的哲學層面的反思。本部分將重點考察存在主義思潮對東亞文學的滲透,以及作家們如何直面戰爭的非理性、技術的異化,以及個體在宏大歷史敘事下的無力感。戰後日本的“私小說”的極端化和韓國的“五・一六”後文學的轉向將被細緻對比。 第三部:後殖民、民主化與文化身份的再探(約 1970s - 1990s) 隨著經濟奇蹟的出現和政治體制的轉型,東亞文學開始從對宏大敘事的依賴中掙脫出來,轉向對日常生活、身體經驗和歷史記憶的細微挖掘。 一、鄉愁與本土性的回歸: 分析在經歷了快速工業化後,文學如何重新審視鄉土文化、傳統習俗和地方語言。探討“鄉土文學”、“田園詩”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反動性與繼承性。特別關注台灣和香港文學在特定歷史階段,如何發展出區別於大陸的、更具後殖民色彩的文化身份書寫。 二、身體、性別與異議書寫: 本部分關注女性主義文學的興起。女性作家如何利用新興的敘事技巧,挑戰父權結構和傳統的女性角色。同時,對身體政治的書寫,如疾病、慾望和死亡,開始取代革命的宏大敘事,成為文學探討的重心。 三、民主化運動與歷史的“微觀化”: 重點分析韓國“五・一八”光州事件後,文學對國家暴力和歷史真相的追問。這類文學的特點是將宏大的歷史事件,通過個體的痛苦經驗和民間視角來呈現,體現了對官方歷史敘事的徹底顛覆。 第四部:全球化、數位時代與東亞文學的未來圖景(約 2000 年至今) 進入新千年,全球化的加速、資訊科技的爆炸性發展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頻繁,為東亞文學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一、流動性與跨國敘事: 分析移民文學、華語文學圈的互動,以及日韓文化產品(如動漫、影視)的全球擴散對本土文學創作的相互啟發。文學作品開始頻繁地在不同語言和文化間穿梭,探討“非在地化”的主體經驗。 二、歷史的解構與後現代的迴響: 考察文學如何處理歷史的碎片化、後真相時代的知識焦慮。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日益模糊,作家們開始運用後現代的拼貼、互文性手法,重新編織歷史與現實的關係。 三、文學的媒介變遷與新的讀者群: 探討網路文學、手機文學的興起對傳統文學體制(出版社、評論界)的衝擊。分析年輕一代作家如何在新媒介的語境下,發展出更具實驗性、更貼近大眾的表達方式。 總結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呈現一個動態的、相互糾纏的東亞文學圖景。通過跨越國界和時間的比較分析,我們試圖揭示東亞文學在持續不斷的“現代性危機”中,如何以其獨有的文化韌性與創造力,持續地發出屬於自身的時代強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O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图书目录

再版說明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內容提要
 
一、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一)啟蒙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二)救亡壓倒啟蒙
(三)轉換性的創造
 
二、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一)一九二○年代科玄論戰
(二)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三)一九四○年代文藝民族形式論戰
 
三、胡適 陳獨秀 魯迅
(一)提倡白話文與新範式
(二)革命戰士
(三)提倡啟蒙 超越啟蒙
 
四、青年毛澤東
(一)「動」、「鬥」的宇宙——人生觀
(二)「貴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經驗理性
 
五、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一)1918~1927年
(二)1927~1949年
(三)1949~1976年
(四)1976~
 
六、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一)轉換預告
(二)開放心靈
(三)創造模式
(四)走進農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七、略論現代新儒家
(一)熊十力
(二)梁漱溟
(三)馮友蘭
(四)牟宗三
 
八、漫說「西體中用」
(一)「中體西用」的由來和演化
(二)歷史經驗和「西體中用」新釋
 
後 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5265
  • EISBN:97895714745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一、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1.陳獨秀1916年提出「最後覺悟之覺悟」,反對傳統,呼喊啟蒙。個性解放與政治批判攜手同行,相互促進,揭開了中國現代史的新頁。
  2.五四運動帶來了青年一代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婚姻自主到工讀互助團。一部分人經由無政府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3.救亡又一次壓倒啟蒙。知識分子在革命戰爭中也為這場革命所征服。
  4.封建主義並未消除,它在社會主義裝束下帶來種種禍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轉換性的創造。

  二、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1.一九二○年代張君勱等人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在身心、社會領域,因果律無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學。
  2.丁文江等人強調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要求建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以作為信仰,指導生活。
  3.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三派,陶希聖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動力都強調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潮派則強調中國社會的封建性,前者主張反帝反資,後者主張反帝反封建。
  4.兩次論戰中的科學性(學術)與意識形態性(政治)的交錯糾纏的特點。
  5.一九四○年代胡風反對向林冰以民間形式為創造文藝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強調繼承五四,以吸取外來為主。
  6.革命戰爭要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廣大群眾和幹部「喜聞樂見」的「大眾化」成為時代主流,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三、胡適 陳獨秀 魯迅

  1.文學的語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義,胡適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成名。
  2.胡適的第二個貢獻是在文史領域開創了近代學術的思想新範式。關於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哲學方法論。
  3.陳獨秀的主要興奮點始終是政治。他從政治角度看待文學革新,突破了胡適的「八不主義」。陳反對把孔孟與程朱劃開,反對把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與西方近代的民主主義混為一談。
  4.陳的啟蒙主義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對德謨克拉西由提倡到否定再回到肯定。
  5.魯迅對「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啟蒙,具有現代性的孤獨與悲涼。

  四、青年毛澤東

  1.青年毛以「動力」和「鬥爭」為宇宙本體和人格本性,這「動」具有體魄性的特點。
  2.以「實現自我」為道德律,以不可窮盡的永恆追求為理想,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色調。
  3.與「貴我」映對,強調方法上、認識上的「通今」,重視現實經驗的概括。

  五、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1.唯物史觀特別是階級鬥爭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突出的被接受和被實踐的部分。實用理性使中國知識分子樂於接受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它們主要作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
  2.李大釗是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代表。他號召「到民間去」和強調「改造精神」的兩大特徵。
  3. 瞿秋白承上啟下,介紹、宣傳了辯證唯物主義。
  4.中國馬克思主義主要成為關於革命的戰略學說。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爭等一系列戰略策略。
  5.總結戰爭經驗,軍事辯證法提昇為哲學世界觀,對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和經驗理性的哲學認識論。
  6. 思想改造運動,高揚道德主義。劉少奇的自我修養理論。
  7. 1949年的勝利帶來了獨立、統一、平等的新中國。毛反對「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鬥爭提前、超額完成了農業合作化。
  8.毛繼續強調「政治掛帥」,強調「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並擴及一切領域,它們經常變成了勞動與剝削、公與私、善與惡的道德判定。
  9.鬥爭哲學(「以階級鬥爭為綱」)、道德主義(「鬥私批修」)、民粹主義(「向貧下中農學習」)成為思想特徵,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高峰。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在道德主義下的屈從。
  10.新時期的人道主義吶喊,其理論弱點及歷史正義性。馬克思主義應是建設的哲學。

  六、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1.從形象思維世界看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蘇曼殊創作中的某種黎明期的清新氣息。
  2.五四時期多愁善感的敏感主義特色,對人生、對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鮮性、多樣性和朦朧性。冰心的母愛、郁達夫的性愛、郭沫若的力、許地山的哲理……。
  3.春天過去,夏日當頭,青年成熟,走進社會:一九三○年代創造具體模式的一代,現實生活的廣泛寫照,現代文學獲得了客觀性: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夏衍。
  4.走向工農兵及其心靈的複雜和痛苦。艾青、路翎和農民作家趙樹理。
  5. 頌歌(賀敬之)和懺悔(張賢亮)作為解放一代的文學特徵。
  6. 噩夢甦醒後的徬徨、憤慨、尋求和否定:從舒婷、北島到劉索拉。

  七、略論現代新儒家

  1.熊十力完成了譚嗣同、章太炎未竟之業,將宋明理學的倫理學翻轉為宇宙觀和本體論。強調「體用不二」,即運動變化、生生不息的心物感性世界。
  2.梁漱溟從文化立論講哲學,認為中西文化之分在於對待人生的不同態度和不同道路。情感—直覺重於理知。儒學是世界文化的希望。
  3.馮友蘭不同於熊、梁,構造了一個純粹邏輯的「理世界」的哲學系統,強調要經過「思議」、「了解」後才能達到那「不可思議」、「不可了解」的人生最高境界。
  4.牟宗三認為陸、王才是孔孟正宗,程、朱的「義理之性」乃「存有而不活動」,從而失去道德自律的基礎。牟強調「內聖之道」是直覺的體認、證悟,非思議、理知所能了解或達到。
  5.熊、梁—馮—牟,似乎是一個現代新儒家的正反合圓圈全程。儒學的前景問題。

  八、漫說「西體中用」

  1.中國近代由「技」而「政」而「教」的改革過程和「中體西用」說的提出。「五四」凸出了西學與中學的根本差異:個人本位與家庭本位。上述「中學」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現。
  2.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時,常以自己的系統將異物融解同化,使外物失其性能,這才是「中體西用」的要害。
  3.以「太平天國」為例,「中國化」過程中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命令主義和道德主義。
  4.應對「體」、「用」、「中」、「西」重新解釋,「體」首先是社會存在的本體。不要把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三個不同歷史階段混為一談,不同意文化相對主義,但贊成多元化。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