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 (電子書)

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春燕
图书标签:
  • 荀子
  • 天人关系
  • 哲学思想
  • 先秦哲学
  • 儒家思想
  • 天人分合
  • 中国哲学
  • 电子书
  • 思想史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道觀以及「人成」的思想,細讀《荀子》三十二篇內容,「天人統合」的政治哲學,才是荀子「人治」的終極目標。
 
  荀子為了救世之弊,力挽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的頹勢,首先打破了天命的觀念,提出了「性惡論」,這是探討社會國家由「亂」到「治」的過程。人由惡向善需要聖人的教化與禮義之道,所以荀子提出以「明分」為基礎的「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此實踐的「治平之學」為當時社會國家的進步,提供了理論依據,即使處於現今的人工智能科技時代,荀學的思路與西方康德思路相近,仍具有時代性與創造性。  
 
本書特色
 
  持「性惡論」為觀點,主張化性起偽、明分使羣、隆禮重法。
  這是從「羣分」至「天人統合」的荀子哲學。
  本書為從多面向提供了深入了解荀子哲學的佳作。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关于“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学思想(电子书)”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详细描述本书未包含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露AI痕迹。 --- 图书简介:《儒家思想的维度转换:先秦诸子与生命哲学的内在张力》 【核心聚焦:本书未涵盖的领域与视角】 本书《儒家思想的维度转换:先秦诸子与生命哲学的内在张力》,旨在超越传统上对荀子、孟子等儒家核心人物的“人性论”或“政治伦理”的单一解读,深入探究先秦时期思想家群体在面对“天道”与“人事”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复杂认知结构与形而上学基础。本书并非关注《荀子》文本中对“天”的界定或其“性恶论”的详尽阐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先秦思想史脉络中,考察这些概念如何与其他学派的理论体系产生结构性的差异与潜在的互鉴。 第一部分:超越“天人”二分的形而上学探源 本书的起点,是考察先秦时期对宇宙本源的理解,重点在于探究早期道家、墨家乃至阴阳家在构建其世界观时,是如何处理“自然规律”(“天道”)与“人类活动”(“人事”)之间关系的。 道家“自然”概念的细微差别: 本书不会详述荀子对“天”是“自然”、“性”的界定,而是对比老庄哲学中“道”的无形、无为与“天”的自然运行之间的本质区别。例如,我们将详细剖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实践向度,以及《庄子》中“逍遥游”如何构建一种超越社会规训的个体精神自由,这与荀子强调的“化性起伪”所指向的社会化目标形成了何种张力。重点不在于“天人是否能合一”,而在于“自然”本身被赋予了何种本体论地位。 墨家对“天志”的功利性解读: 本书会深入分析墨家“兼爱”、“非攻”等伦理主张背后的“天志”观念。这种“天志”是一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目的和绝对性道德命令的形而上力量,它与荀子所构建的、更侧重于社会秩序和礼乐教化的“天”的观念,在功能上有着显著的区分。我们将侧重于比较两种“天”的观念在指导社会实践和构建政治合法性方面的不同策略。 阴阳五行体系的宇宙论基础: 我们将详尽梳理先秦阴阳五行思想如何构建了一个动态、循环、可量化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规律,它提供了一种与荀子对“天”的“无用”论断截然不同的、可操作的宇宙解释框架。本书会探讨阴阳五行体系如何在后续思想演变中,对儒家内部的宇宙观产生了反向的渗透和影响。 第二部分:礼乐教化与个体生命经验的张力 本书的第二个核心维度,着眼于探讨先秦思想家如何处理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与个体内在生命体验之间的矛盾。这部分内容完全避开了对荀子“隆礼重法”的直接论证,转而关注其他思想流派对主体性和情感的独特处理方式。 游侠精神与个体自主性的抗争: 我们将细致分析游侠群体在战国末期所代表的、对既有政治伦理的挑战。游侠群体信奉的是基于个人信义和武力实践的“义”,这构成了对以“礼”为核心的集体规范体系的直接挑战。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种个体英雄主义在道德实践层面上,如何与儒家的制度化道德观产生摩擦。 早期悲剧意识与“命”的宿命论: 本书会涉猎先秦文学和戏剧(如早期楚辞片段)中显现出的对“命”的无力感和悲剧色彩。这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感知,与荀子强调的通过后天努力可以完全克服人性弱点的乐观主义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将考察在缺乏稳定礼乐秩序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应对不可抗拒的“命”的体验。 名家对概念边界的解构: 针对名家(如公孙龙、惠施)对“白马非马”、“矛与盾”等概念的逻辑思辨,本书着重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语言的精确性分析来解构既有的、依赖于社会共识建立起来的伦理和政治概念体系。这种对“名”的严格界定,实际上是对任何依赖于模糊性或“约定俗成”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挑战,这种挑战的进路与荀子通过“正名”来巩固社会秩序的实践路径截然不同。 第三部分:哲学思想的跨时代流变与继承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先秦诸子的思想张力,投射到汉代以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考察这些未被荀子直接采纳的观点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续的哲学图景。 魏晋玄学的“反儒”转向: 本书将分析魏晋时期士人如何借用老庄的“自然”观来批判汉代盛行的、带有荀学色彩的“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重点关注竹林七贤等人的思想实践,他们对“名教”与“自然”冲突的体验,是对先秦时期关于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的早期探讨的反向回溯与强化。 宋代理学对“天理”的重塑: 我们将探讨宋代理学家(如周敦颐、朱熹)如何重新定义“理”,使其成为超越荀子“天”的自然概念,并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主体。这种“理”的内化,并非简单的重复荀子的“性恶论”或“化性起伪”,而是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对道德实在论进行的全新建构。 总结: 本书《儒家思想的维度转换:先秦诸子与生命哲学的内在张力》,致力于描绘一幅战国至汉初思想地图的立体全景,通过聚焦那些未被主流儒家叙事充分吸收或被对立学派所发展的理论支点,揭示先秦哲学在处理宇宙论、伦理学与主体性问题时所存在的多元性、竞争性与未竟的对话。它不提供对某一特定儒家学派的规范性解读,而是通过对比和映照,展现思想史的丰富层次。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春燕  
 
  學歷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博士
 
  教職
  南投縣弘明實驗高級中學作文教師
  臺中市光華高工國文教師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講師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尚書》中的天人思想〉、〈荀子詩教之探微〉、〈柳宗元天人思想──在荀學理路下之承變〉  
 
  得獎事蹟 
  101、107年度臺中市才藝教學服務人員職業工會優良教師
  108年度臺中市模範勞工獎 

图书目录

推薦序/李威熊
序 言/金春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荀子》文獻與版本流傳
第二節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思維結構
第三節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與現代之展望

第二章 荀子其人
第一節 荀子之生平
第二節 荀子之時代背景
第三節 荀子對「儒道墨法名家」之批判

第三章 荀子以前之天人思想
第一節 夏朝的天人思想
第二節 商朝的天人思想
第三節 周代的天人思想
一、《周易》之天人思想
二、《詩經》之天人思想
三、《尚書》之天人思想
第四節 孔孟的天人思想
第五節 墨子的天人思想
第六節 老莊的天人思想

第四章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意涵
第一節 荀子論「天」觀念
一、形而下之天
二、形而上之天
三、知天、不求知天與事天
第二節 荀子「分論」
一、天人之分
二、明分使羣
三、義分則和
四、從「性偽之分」至「人為」之教化
五、化性起偽之方法
第三節 荀子「天人思想」由「分」至「合」之哲學意涵
一、「氣」化生萬物
二、「天人相統」由「虛壹而靜」至「大清明」
三、「禮義之統類」由「分而統合」
四、「天人相參」與「天生人成」

第五章 荀子從「羣分」至「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
第一節 聖王從「善羣」至「善統」之治國思想
一、「善生養人」和「善班治人」以「兼利天下」
二、「善顯設人」和「善藩飾人」至「天人合德」
三、聖王「以誠化物」成就「天德」
四、聖王從知天到用天
第二節 聖王以「天下一統」、「禮義化民」之和合思想
一、聖王「隆禮重法」之治國方略
二、聖王《正名》之「正政」作用
三、聖王以「詩賦」化民之政治思想
第三節 荀子「一天下」之「王霸」思想
一、荀子「王天下」之政治理想
二、荀子「霸天下」之現實意義
三、君臣之道
第四節 荀子富國強兵之政治思想
一、荀子富國之道
二、荀子強兵之道

第六章 荀子與孔子、孟子天人思想之比較
第一節 對天生萬物之本體論比較
第二節 孟荀人性論之比較
一、孟荀對「性」定義 之不同
二、孟子「心性合一」與荀子「心性二分法」不同
第三節 孔孟荀「禮」之比較
第四節 孔孟荀喪祭思想比較
一、生死之禮與喪禮
二、祭祀之禮
第五節 孔孟荀樂舞思想之承變

第七章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價值
第一節 對個人身心修養之價值
一、隆師親友之修身養德觀
二、以人性論實踐德育理想
三、獨特的養心治血氣之術
第二節 對社會功能之價值
一、豐富儒家之正名理論
二、調和禮樂同構之思想
三、節用裕民之經濟思想
四、建立禮法合治之思想
第三節 對國家大一統之價值
一、發揚法後王之理念
二、深化聖王觀之思想
三、制定大一統之藍圖

第八章 後代對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發展與評議
第一節 漢唐時期
第二節 宋明時期
第三節 清代時期
第四節 近代時期

第九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依朝代先後排序)
二、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序)
三、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四、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2262
  • EISBN:97895771123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自序
 
  本書為了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分」與「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論以及人能辨、能羣、能義、禮義之統類以至天生人成等有關荀子的思想,還要釐清荀子思想從分至合的新視角,爬梳荀子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系統。最後研究與孔子、孟子人性論之不同,還要證實荀子「天人分合」思想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價值,甚至於影響後代的傳承與發展,即使處於新世紀時代,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仍然有其時代意義。
 
  儒家天人關係理論,分為兩種思想走向:一、是傳統孟子路線──天人合一,是繼承與轉化孔子天命論思想,以心釋天,天存在於人的心性之中,以四端向外擴充,通過盡心知性表現為道徳義的天。二、是被儒家視為異端的荀學路線──天人相分。而荀子被當時視為歧出,就徐復觀所言:「他是把仁義當作客觀的知識,並沒有通過自己的精神去實踐體認,仁便在荀子思想中沒有生下根;於是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宇宙,只是很合理地劃分明白,各盡其職的人生、宇宙。」荀子的主張只是用外王之學的「禮、法」等來建立合理的社會,缺乏精神上的融合,會讓儒家的至誠至信,盡心知性,存心養性的道德精神漸漸遠離,這是幾千年來儒家「性道合一」,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文化的終極目標。 
 
  儘管如此,荀子的天人相分,並未與天人合一對立,而是要認識人與自然是相分基礎上的合一,強調的天人之分,並不意味著天與人截然地斷分或對峙;這是以「天」為本源創生萬物和「人」,將人與自然分開,天與人各有不同職分,最後又通過「人」來達到統一的「合」,這是荀子為了整個社會國家統一「和合」的目標。人既然是自然(天)的一部份,人與天便是合一的。因為一切萬物為其統攝,是人能參與其物化之中、有形可見的自然之天,荀子為破除迷信,強調這自然的天並無意志;既然自然現象會影響人類生活,所以我們應順應天,進而制天命而用之。
 
  隨著人類的認識與實踐活動,為了合乎人的需要,達到物我合一,荀子以性偽之分為前提,主張「羣分」的觀念,強調人生不能無羣,人生不能沒有社會組織,「羣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處皆得其長,羣生皆得其命。」荀子以「羣分」為思想基礎,也是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出「羣學」的思想家。他指出:「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因為羣是力量、是智慧,只有羣才能勝物,羣還要善假於物,即外部的力量。這有穩定社會國家的功效,其社會學的思想對後代也有很深的影響。為了強調後天人為的重要,荀子提出人人皆可為聖的主張,由禮援法為社會立法,這是分中求合,天道與人道的統一,由天人之分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而為了救世之弊,力挽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的頹勢,首先荀子先打破了天命的觀念,提出不同於儒家人性論的學說──「性惡論」。「性惡論」為禮義、道德、君師等提出理論依據,也是探討社會國家由「亂」到「治」的過程。但是深入分析其中的意蘊,荀子的人性論仍是近於「性善論」。有別於孟子的「性善論」是荀子將孟子先驗的善,成為人為外在經驗的「禮義之善」,這替荀子的政治思想確立了理性基礎,更是落實「羣居和一」之道。
 
  其次,人由惡向善需要聖人的教化,在強調後天人為的善外,還要強調本心固有向善的良心,荀子雖堅持性惡觀點,是因為不知節制,以致其性,離其朴,離其資,最終必失而喪之。此結果導向的性惡說是紛亂無序的社會狀態,所以荀子提出以「羣分」為基礎的「天人相合」之政治思想,這相合不只是以禮義成就君子,明理察勢,以誠化物,建立有序的社會,還要通過羣策羣力,以德治國,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以滿足國家社會的基本需求。既然荀學與孔孟之學各有不同側重,可互為補充應用;內聖可開啟外王之業,外王也可以啟發內聖,發揮道德力量;人類社會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內聖的主觀精神與外王的客觀精神統一,才是人類安身立命與知識、政治、經濟發展最大的原動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引人注目,那種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風格,馬上就讓我覺得作者在內容上應該也會有獨到的見解。拿到手後,一翻開目錄,就感覺到一股深厚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不會讓人望之卻步。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能將複雜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論述,畢竟讀哲學書有時候真的很燒腦,如果作者能適時穿插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是歷史典故來佐證他的觀點,那就更完美了。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經典的文本詮釋,畢竟荀子的學說在學術界一直都有不同的解讀,能看到作者提出一個自成一格的論述框架,絕對是閱讀的最大樂趣所在。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資料的彙整,更能帶給讀者一些啟發,讓人讀完後對荀子的思想能有一個更全面、更立體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冰冷的定義。總體來說,從外觀到內在的期待,都讓我對這本探討古代思想的著作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

评分

對於這種歷史哲學的探討,我最關心的環節之一是它對「脈絡」的掌握度。荀子的思想,它必然是植根於他所處的戰國末期社會背景之中,脫離了那個時代的紛擾與對立,很難真正理解他思想的急迫性與必要性。我希望作者能細膩地描繪出那個時代思想交鋒的現場感,讓讀者不僅知道荀子說了什麼,更能明白「為什麼」他要這麼說。如果書中能提供足夠的史料細節來佐證其學說的產生淵源,那就太棒了。換言之,這本書不應只是一本「哲學思想整理」,而應該是一趟深入歷史現場的考察之旅。我希望讀完後,能對戰國末期那種百家爭鳴的氛圍,以及荀子在這個思想光譜中的獨特位置,有一個更清晰的定位。這份歷史的厚重感,是區分普通讀物和嚴謹學術著作的試金石。

评分

我對這類書籍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的「文筆節奏感」。有些學術書寫得像流水帳,重點不明確,讀久了眼睛會很累,思緒也很容易渙散。我偏好那種結構層次分明,論點鋪陳有如音樂樂章般抑揚頓挫的寫法。好的文字不只是傳遞訊息,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尤其是在闡述像「天人關係」這樣宏大而抽象的哲學命題時,如果作者能適時地使用一些富有畫面感的詞彙,或者設計巧妙的過渡段落,將讀者的注意力穩穩地抓住,那閱讀的愉悅感會大大提升。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感受到一種作者對學術的熱情,而不是一種公事公辦的翻譯工作。讀完之後,我希望腦海中留下的不只是知識點,更是一種被精妙思維所觸動的感受,那種「原來可以這樣理解!」的驚喜感,才是我衡量一本書是否成功的關鍵指標。

评分

其實,我對「結論」的論述方式也很講究。很多學術書籍在最後往往會給出一個總結性的評語,但我個人更喜歡那種開放式的收尾。換句話說,我不希望作者直接替我下定論說「荀子的思想是成功或失敗的」,而是希望他能將問題拋回給讀者,讓我們自己去權衡、去消化。例如,在探討完荀子的核心論點後,作者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將這些觀點放置在當代台灣的社會結構中進行批判性思考,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古老智慧的「永恆性」與「可轉譯性」。一本好的思想著作,應該是能引導讀者持續思考的,而不是讀完後就將書本束之高閣。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發酵空間」,讓我在闔上書本後,還能繼續在腦中進行一場與荀子思想的深度對話,這才是閱讀知識性書籍最理想的境界。

评分

說實話,我挑書的標準其實挺高的,特別是對這種探討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我更注重它的「新意」。太多市面上的書籍只是在重複闡述老一套的觀點,讀起來總覺得味同嚼蠟。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既有的學術基礎上,導入一些比較現代的視角,或許是結合當代社會現象來反思古人的智慧,這樣才能讓這些兩千多年前的思想顯得「活」起來。例如,如何將荀子關於「人性本惡」與現代心理學、社會學的某些觀察做一對照,這會是非常有趣的切入點。我很在乎作者的論證邏輯是否嚴謹,推導過程是否滴水不漏,這決定了一本書的「骨架」是否夠硬朗。如果只是空泛地讚美或批評,那對學術研究者來說價值就不大了。我期待的是一種紮實的、能經得起推敲的學術對話,能讓我這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與書中的論點進行心靈的交鋒,甚至激發出我自己的新想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