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哲學史話 (電子書)

西洋哲學史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鄔昆如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哲学
  • 历史
  • 电子书
  • 思想史
  • 文化
  • 学术
  • 西方思想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匯集作者於哲學領域的教學經驗,為作者於臺大授課時的心得集成,全書接近講義形式,方便哲學科系學生作為課程的複習指南,一般愛好哲學的社會人士,亦可藉此書無師自通,了解哲學最根本的入門知識──。

  本書以編年史的形式,將西洋哲學歷史分為希臘哲學、中世哲學、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四個部分,清楚地解說每一時期的沿革發展,並選擇數名或數個具代表性的哲學家或思想流派來介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從繁榮到哲學之死,從黑暗到迎接曙光,帶你一起找到進入西洋哲學的門徑,一窺哲學世界的萬千風貌及深厚底蘊。

  書中歷史四階段的分期亦合乎學校兩學期的教學進程,可做為大專院校課程教材,在哲學概念用字上,作者不以譯本作為材料來源,盡量還原原作語言,以期提供全面而完整的西洋哲學史料,讓讀者在無盡學海中,能有一平實的輔助與指引,能在前往智慧的航道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介绍,避开了您提到的《西洋哲学史话(电子书)》的内容: --- 书籍精选推荐:跨越时空的思想与艺术之旅 本精选集涵盖了历史、文学、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为求知者提供深度沉浸的阅读体验。每一本书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学识,构建起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 1. 《帝国之兴衰:从罗马到拜占庭的权力结构演变》 主题: 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学分析 内容概述: 这部巨著以时间为经,以权力更迭为纬,系统梳理了地中海世界两大核心政体——古罗马及其继承者拜占庭帝国——从共和国萌芽到帝国晚期的复杂演变历程。作者并未满足于单纯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庞大机器运转的内在机制:元老院与皇帝权力的制衡与失衡、军团的忠诚度如何影响国家走向、以及社会阶层固化对创新活力的扼杀。 全书伊始,聚焦于共和时期罗马城邦的扩张哲学,探究其军事效率背后的公民参政精神。随后,笔锋转向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细致描绘了“黄金时代”的法律体系与官僚机构的构建过程,特别是行省总督制度如何成为帝国财富的输血管。 进入衰落阶段,本书着重论述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改革,分析了其在短期内稳定局势的同时,也为后世中央集权僵化埋下的伏笔。拜占庭部分则独具匠心,重点阐释了查士丁尼大帝的《民法大全》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对古典学问的整理和保存工作。作者通过对关键人物如恺撒、君士坦丁、查士丁尼的生平及其决策的剖析,揭示了在面对内外部压力时,政治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与实用主义抉择。本书不仅是历史学的经典,更是理解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绝佳参考。 2. 《巴洛克时代的声景:音乐、戏剧与宫廷礼仪》 主题: 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的欧洲艺术史与社会文化研究 内容概述: 《巴洛克时代的声景》是一部将音乐学、社会史和审美理论巧妙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它将巴洛克时期(约1600年至1750年)视为一个由极端对比、华丽装饰和强烈情感驱动的时代。作者认为,要真正理解巴赫、亨德尔或蒙特威尔第的作品,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即凡尔赛宫廷的宏大叙事、宗教改革后的精神焦虑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对“崇高”艺术的渴望。 本书的结构围绕“声音的场所”展开:从宏伟的教堂(如圣彼得大教堂的合唱对位)到私密的沙龙(如小型室内乐的精致对话),再到歌剧院的诞生与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歌剧”(Opera)这一全新艺术形式的探讨极为深入,分析了其如何融合诗歌、音乐、舞蹈和舞台设计,成为服务于君主荣耀和贵族娱乐的综合性艺术。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装饰音”(Ornamentation)在巴洛克音乐中的哲学意义——它不仅仅是旋律的添加,更是对音乐结构本身进行情感和意义强化的手段。通过对具体乐谱的细致分析,读者可以领略到赋格曲的严谨逻辑如何映照出理性时代的秩序观,而咏叹调的激昂表达又如何呼应了戏剧性的情感爆发。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一座由音符搭建的、光影交错的宫殿之中。 3. 《微观世界的拓扑学:从晶体结构到复杂网络》 主题: 现代物理学、材料科学与数学拓扑学的交汇点 内容概述: 这本书是一部面向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读者的科普力作,它旨在揭示数学中抽象的“拓扑学”如何成为理解真实物理世界形态的关键工具。拓扑学,这门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性质的学问,在传统上似乎与日常经验相去甚远,但本书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现了其无可替代的解释力。 全书从最基础的概念——“连续变形”与“不变量”(如欧拉示性数)——讲起,逐步过渡到材料科学的核心问题。作者详细阐述了晶体结构中的“点群对称性”与“布拉菲晶格”,解释了为何某些材料具备特殊的电学或光学性质。 更具前瞻性的是,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拓扑绝缘体”和“拓扑超导体”等前沿概念。通过引入“能带结构”与“拓扑不变量”的关联,清晰地解释了电子在这些特殊材料中的“无损耗”传输机制。这部分内容不仅对凝聚态物理学家至关重要,也为未来量子计算和信息传输指明了方向。 最后,作者将视角拓展到非物理领域,讨论了拓扑方法在分析生物分子折叠(如DNA缠绕)和复杂社会网络中的应用,展示了数学工具的普适性与深刻的统一性。阅读此书,能极大地拓宽对“形态”与“结构”的理解边界。 4. 《失落的图书馆:中世纪手抄本的制作与知识的流传》 主题: 中世纪欧洲的文献学、工艺美术与知识保存史 内容概述: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了漫长的中世纪(约5世纪至15世纪),深入到修道院和大学的抄写室内部,探寻知识是如何被保存、复制和传播的。它不是一本关于具体思想史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知识载体”本身的史诗。 作者首先详尽描述了制作一本中世纪手抄本的繁琐过程:从寻找合适的羊皮纸或牛皮纸(Vellum),到精确地分割、打孔、誊写(Scribal Work),再到最后复杂的装饰和镶嵌工作(Illumination)。书中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装饰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例如卡洛林文艺复兴的简洁严谨,以及哥特式时期对黄金和宝石的狂热运用。 重点章节聚焦于“抄写员的视角”: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其工作受到教会的严格规范,以及抄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创新”如何影响了文本的最终形态。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边注”(Gloss)和“缩写”(Abbreviation)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中世纪学者们在面对浩瀚文本时所采用的实用主义策略。 本书的后半部分则关注知识在地理上的转移——从早期爱尔兰修道院的秘密典藏,到12世纪后大学城(如巴黎、牛津)的“书本工坊”(Pecia System)如何催生了更高效的知识流通模式,直至印刷术出现前夕,手抄本文化所达到的巅峰。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书籍实体和历史工艺的读者的杰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鄔昆如


  鄔昆如,(1933—2015)廣東龍川人。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奧地利銀色堡大學神學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返臺後任教於臺灣大學、輔仁大學、輔大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等,講授哲學,並為臺灣神學院神學兼任教授,著有《希臘哲學趣談》、《中世哲學趣談》、《近代哲學趣談》、《現代哲學趣談》等哲學書籍。

图书目录

西洋哲學史話
目 次
鄔昆如教授《西洋哲學史話》序
增訂二版序
序 言
引 言

希臘哲學
緒 言
Ⅰ 哲學前期
第一章 神話時代
第一節 荷 馬
第二節 赫西奧
第三節 奧菲士
第二章 「太初」問題的探討
第一節 宇宙問題—米勒學派三鉅子
第二節 人生問題—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
第三章 「動」與「靜」的觀察
第一節 伊利亞學派三鉅子
第二節 赫拉克利圖斯
第四章 「唯心」與「唯物」之爭
第一節 機械論學派三鉅子
第二節 亞那薩哥拉斯
第五章 唯心論的極端發揮:詭辯學派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 普羅達哥拉斯
第二節 格而齊亞
Ⅱ 哲學全盛時期
第六章 蘇格拉底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知的啟蒙
第三節 行的哲學
第七章 小蘇格拉底學派
第一節 梅加拉學派
第二節 埃萊迪學派
第三節 犬儒學派
第四節 祁連學派
第八章 柏拉圖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觀念論
第五節 知識論
第六節 倫理學
第七節 宇宙論
第八節 人性論
第九節 理想國
第十節 宗教觀
第九章 新柏拉圖學派
第一節 新畢達哥拉斯學派
第二節 斐 倫
第三節 普羅丁
第十章 亞里斯多德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知識論
第五節 形上學
第六節 宇宙論
第七節 人性論
第八節 藝術生活
第九節 宗教哲學
第十一章 逍遙學派
第一節 老逍遙學派
第二節 新逍遙學派
第三節 逍遙學派的影響
結 語

中世哲學
緒 言
Ⅰ 過渡時期的哲學
第一章 希臘主義哲學
第一節 斯多噶學派
第二節 伊比鳩魯學派
第三節 懷疑論學派
第二章 希伯來信仰
第一節 《舊約聖經》
第二節 《新約聖經》
第三節 羅馬國教
Ⅱ 教父哲學
第三章 早期諸子
第一節 各種學說
第二節 護教者
第四章 奧古斯丁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五章 波其武及狄奧尼西奧士
第一節 波其武
第二節 狄奧尼西奧士
Ⅲ 士林哲學
第六章 初期士林哲學
第一節 斯哥德
第二節 共相之爭
第三節 安瑟倫
第四節 阿伯拉德
第五節 柴祿特學派
第六節 神秘主義
第七章 士林哲學全盛期
第一節 主知主義
第二節 主情主義
第三節 主意主義
第四節 方濟會哲學
第八章 聖多瑪斯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九章 後期士林哲學
第一節 唯名論的發展
第二節 古撒奴士
結 語

近代哲學
緒 言
Ⅰ 文藝復興哲學
第一章 復 古
第一節 人本主義
第二節 神秘主義
第二章 創 新
第一節 人文社會
第二節 自然科學
第三章 信與知
第一節 懷疑主義
第二節 新士林哲學
Ⅱ 理性主義
第四章 笛卡兒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五章 笛卡兒學派
第一節 求凌斯
第二節 馬萊布郎
第三節 巴斯卡
第六章 斯賓諾莎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七章 萊布尼茲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Ⅲ 經驗主義
第八章 洛 克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九章 柏克萊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十章 休 謨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十一章 其他經驗主義者
第一節 波以耳
第二節 牛 頓
第三節 夏特利
第四節 柏利斯里
Ⅳ 啟蒙運動哲學
第十二章 英國啟蒙運動
第一節 自然神論(或譯為理神論)
第二節 自由主義
第十三章 法國啟蒙運動
第一節 狄德羅
第二節 伏爾泰
第三節 孟德斯鳩
第四節 盧 梭
第十四章 德國啟蒙運動
第一節 華而富
第二節 孟德遜
第三節 萊 興
第十五章 反啟蒙運動諸子
第一節 哈 曼
第二節 赫而德
第三節 雅可比
Ⅴ 康德與德國觀念論
第十六章 康 德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五節 康德之後的德國哲學
第十七章 費希特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十八章 謝 林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十九章 黑格爾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結 語

現代哲學
緒 言
Ⅰ 十九世紀哲學
第一章 客觀與主觀的對立
第一節 唯實論與客觀主義
第二節 主觀主義
第二章 宗教與反宗教的對立
第一節 齊克果的宗教觀
第二節 尼采的反宗教
第三章 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
第一節 德國唯物論
第二節 法國實證論
第三節 英國功利論
第四節 美國實用主義
第五節 新康德學派
第六節 歸納形上學
第七節 新士林哲學
Ⅱ 二十世紀哲學
第四章 生命哲學
第一節 形而上的生命哲學
第二節 精神科學的生命哲學
第三節 自然主義的生命哲學
第五章 意識哲學
第一節 胡塞爾的現象學
第二節 謝勒的價值哲學
第六章 精神哲學
第一節 形而上的思考
第二節 具體存在的體驗—存在主義
第七章 科學哲學的嘗試
第一節 封閉的科學哲學系統—邏輯實證論
第二節 開放的科學哲學系統—德日進
第八章 當代哲學的三個取向
第一節 歐陸詮釋學
第二節 英美分析哲學
第三節 新士林哲學的復興

結 語
附錄一:人名、地名索引
附錄二:學術名詞索引
附錄三:中、外人名、地名、學術名詞索引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7450
  • EISBN:9786263074934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我第一次見到鄔昆如教授是1960年我念高中時,那時臺大光啟社組了一個團來新竹青年中心訪問,並約好要和我們高中生打籃球,鄔昆如教授也在其中,當時大家都叫他鄔修士,我看他非常活潑健談,也知道他在唸哲學,就和他聊了幾句覺得他很有趣,只是他的廣東國語聽不太懂。

  第二次見到鄔昆如教授是1968年我念碩士時,他剛從德國回來,在臺大專任,沒有地方住,就找耶穌會的鄭聖冲神父商量,鄭聖冲神父就讓他住在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二樓,那時我在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當秘書,彼此之間有了一些專業性的來往;他在臺大及輔大都有課,非常受歡迎,他的第一本書《西洋哲學史》也在1971年出版,對當時的學界來說是一本非常新穎的教科書。

  1970年我碩士班畢業,離開了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彼此之間就沒有再聯繫,後來聽說他得到教廷的許可離開神職界結婚了,不久之後又聽說他有了二個小孩,二個小孩的名字都是由方東美老師取的,大的叫心怡,小的叫心濤,後來心怡進了輔仁做了我的學生。

  1978年我在輔大擔任訓導長時,羅主教發起要編《哲學大辭書》,委請當時的教務長蕭師毅教授及一些博士班的同學負責,之後的三、四年中有些波折,羅主教準備的錢花得差不多了,看看難以為繼,這時找了我和在臺大哲學系任教的鄔昆如教授共同來負責,當時我和鄔教授向羅主教言明不支付任何津貼完全義務幫忙,之後我們從《哲學字典》、《哲學大辭書》甚至到《哲學與文化》都有非常多的合作,例如共同編寫《哲學字典》、空中大學的《人生哲學》、東大圖書的《中西兩百位哲學家》,甚至後來因為我的邀請提前從臺大退休到輔大哲學系擔任教職,以及在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做研究員。

  在和他近四十年的交往中,對他的個性、理想有些瞭解,他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道德實踐者,他對信仰的維護極為執著,甚至不惜向挑戰者提出嚴厲的批判,他的著作也都是以信仰為核心的論述,在為他慶祝七十壽辰的演講中,他發表了〈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並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對生命信仰的論述,舉凡從宇宙、生命、道德、宗教、信仰的歷程中來體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2000年我到美國休假研究前曾和他有過一次較長的交談,後來根據那次談話我寫了一篇有關〈中西存有的通路〉的文章,寫完之後我寄給他,請他指教,他的回應是:「這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融合中西,匯通華耶,邁向頂峰,成就生命。」

  有一次他到校長室來看我,我們談了將近一個小時,我清楚感受到他對文化中國、基督中國化、臺灣士林哲學的發展表現了極大的關懷,這也是後來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出版了《臺灣士林哲學理論發展》及《臺灣士林哲學口述歷史》的重要緣由。

  後來他為了普及哲學,特別出版了《西洋哲學史話》,以更為接近大眾的語言來撰寫,獲得極大迴響,目前三民書局計劃再版,似乎也在告慰鄔教授的在天之靈。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輔仁大學校長(2004-2012)
2019年11月元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西洋哲學史話」的電子書,說實在話,拿到手的時候我有點抱持著觀望的態度。畢竟,哲學這玩意兒對很多人來說,聽起來就跟啃教科書沒兩樣,枯燥乏味,充滿了難懂的術語。但翻開來看,我馬上發現這本書很不一樣。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完全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論述。他像是帶著你走進時光隧道,親身去跟那些偉大的思想家面對面聊天一樣。從古希臘的萌芽到近代思潮的激盪,每一個轉折點都講得很有畫面感。比如說,講到蘇格拉底的詰問法,那種街頭巷尾的辯論場景彷彿就在眼前,你會忍不住想,要是那時候我在雅典街頭,會不會也忍不住加入戰局?這種敘事風格,讓我這個本來對哲學有點敬而遠之的人,竟然一口氣就讀完了好幾個章節。它成功地把那些深奧的概念,用生活化的語言給包裝起來,讓人讀起來毫無壓力,卻又學到不少東西,對建立一個宏觀的哲學視野非常有幫助。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電子書在選材上也有其獨到之處。它並沒有一味地緊跟著西方學界主流的進程走,而是偶爾會穿插一些對東方思維有影響的哲學家觀點的對照或潛在連結,雖然篇幅不多,但讓人讀來備感親切,彷彿在提醒我們,思考人類的終極問題,不分東西方。我特別欣賞它對二十世紀存在主義的處理方式,沒有將其描繪成一片黑暗絕望的泥淖,而是強調其對個體自由和責任的重新定義,這對於身處快速變動社會的我們來說,提供了非常及時和正面的心理建設。總體來說,這是一本能讓人讀完後,對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共同的知識遺產,產生更深層次連結的優質讀物,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為什麼」這個問題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說真的,電子書的便利性在閱讀這類需要隨時查閱的書籍時特別有感。這本書的排版和目錄設計得非常人性化,讓我能輕鬆地在不同時代的思想家之間跳躍。我個人比較著迷於啟蒙時代的思潮,那種對理性的無限推崇和對舊有權威的反思,讀起來特別痛快。作者在描述洛克、伏爾泰等人的思想碰撞時,那種時代的張力呼之欲出。他們不只是在寫論文,更是在為社會改革提供思想武器。我尤其欣賞書中穿插的一些歷史背景介紹,這些小註解雖然不屬於嚴格的哲學論述,卻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理解這些思想家為什麼會這樣思考。畢竟,哲學是根植於時代土壤的產物,少了這些背景,再好的理論也像無根的浮萍。這本書在「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了一個非常精妙的平衡點。

评分

讀完這本電子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於如何「說故事」這件事掌握得爐火純青。許多哲學史的書,常常為了求精確,把脈絡弄得七零八落,讓人看完之後,只記得幾個名字,卻搞不清楚他們之間的「承繼」與「對立」關係。但這本「西洋哲學史話」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哲學思想的演進,描繪成一條清晰的長河。每一位哲學家的觀點,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對前人的回應或挑戰。特別是當作者分析康德或黑格爾那種「重量級」人物的理論時,他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其核心思想的精髓,而不至於迷失在繁複的邏輯推演中。這種「大局觀」的梳理,對於想快速掌握西洋思想發展主幹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讓我覺得,哲學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而是人類文明不斷自我詰問的過程。

评分

坦白講,我本來以為這類「史話」型的書,大概率會為了追求通俗而犧牲掉應有的深度,淪為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沒想到,這本「西洋哲學史話」在淺顯易懂的敘述下,依然保留了對核心概念的嚴謹性。舉例來說,在討論現象學的開端時,作者並沒有用過於簡化的比喻帶過,而是小心翼翼地引導讀者進入「懸置」的概念,雖然過程依然需要讀者集中注意力,但那種「被引導的感覺」是非常正面的。它不像某些翻譯的哲學書籍,語言生硬到讓人懷疑自己智商是否跟不上。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自然,就像是身邊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帶著你邊喝茶邊聊人生終極問題一樣。對於想要從零開始,但又不甘於只停留在皮毛的讀者,這本書提供了扎實的階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