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難解讀的經典
《道德經》這部經典,是最難解讀的一部經。因為,人類從起源到現在,經歷了非常漫長的歷史,其中有很多階段是我們不瞭解甚至不知道的。隨著時過境遷以及事物的發展變化,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道德經》講的是什麼,也就不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寫這一部經了。
為何道德經的解讀既困難又容易?
現代人所瞭解的文明,是從有文字記載才開始的。當文字變更或泯滅,現代人所謂的文明也就不存在了。在全世界的古文明裡,有文字記載且文字一直延續至今的就只有中華文明。中華的文明上下五千年,這意味著現代人最多只能看到五千年左右的歷史記載。
出現於大約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記載的是人類在文明史之前的發生過的那些事、傳承下來的哲理、宇宙的真相以及規律。現代人要解讀兩千五百年前的經典當然會非常困難。但同時,《道德經》又是最容易解讀的!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它在講什麼。沒有解讀的標準,所以怎麼解讀都是對的;既不能證偽,也不能證實。
現代研究《道德經》的學者,都以古人的批註和著書為標準。從古至今,絕大多數人都從字面上來解讀《道德經》,分析每個字的含意,由此來解釋全篇。但是,中華文字有一項特點,每個字都是獨立和立體的。幾個字合到一起,看似形成了一句話,但這句話可不只表達一個意思而已。因為,每個字都是立體的,單一個字的本身就包含很多層含意;當十個字合在一起,含意就成了十次方,就能構成一個非常廣博的世界。因此,如果從文字這個角度去解讀古籍,我們沒法說哪個含意是對的,或哪個解釋是標準的,這就是中華文字的特點。所以,中華的經典是絕對不可以從字面上去解讀的。因為,經典的每一句話都有著無窮的含意。
如果不能從字面上解讀,那該怎麼解讀呢?從字面上解讀出來的含意,一定是最淺顯的,卻一定不能夠代表經典的真實含意。但是,經典的真實含意,也是不可能精確地被解釋出來,因為它有深度,而且這個深度是層層遞進的。同樣一部經典,每個人的解讀都完全不同,但也都是經典的含意。《道德經》又是這類經典的典型代表,這就是為何解讀它會既困難又容易的道理。
瞭解起源才能掌握道德經的真意
儒學則不同。我們為什麼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廣開教化之門?因為儒學的那些經典就是落地,就是要傳聖王之道、傳經邦濟世之學。
儒學是世間的學問,讓人成為仁者、成為聖王。儒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天道轉化為綱常,再形成社會的倫理道德,讓大家在禮、規、制上去遵行。所以,儒學容易解讀,也很容易去奉行。比如,教人從孝開始一步步做起,就特別地適合應用。
但是,像《道德經》這樣的經典就讓人解讀時不知從何下手。大家都從字面去解讀它,卻都解讀的含含糊糊。
漢字是立體的,幾個字相加就是無限的含意,廣博深邃,讓我們難以窺探其中的奧秘。尤其現代人用白話文去解讀它,就相當於把一個立體的東西鋪成了平面,甚至是把平面也變成了線。一條線不可能代表一個立體,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去解讀。
所以本系列專書對《道德經》的解讀,僅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代表《道德經》就是這個意思。《道德經》有太多層的意思了!解讀時,難就難在這裡。即使你的思想境界達到和老子相同的高度也不行。因為,連老子自己也不明白《道德經》說的是什麼,他的解讀也僅僅是一知半解。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為什麼說連他都不懂?問題就在:《道德經》真正的起源是什麼?當我們知道這個答案,才能夠解讀出《道德經》裡的真相和規律,並進而運用它來指導現實人生和精神修行。
最近我的書架上已經有好幾本《道德經》的註解了,坦白說,很多都塵封已久。會考慮買這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從「帛書」這個比較特殊的源頭去探討,這讓我覺得內容應該會比較新鮮。我對歷史脈絡很有興趣,如果作者能在解釋經文的同時,適當地帶入當時的歷史背景,讓我們理解老子寫下這些話的時代氛圍,我想會更有說服力。畢竟時代背景不同,人們對於「道」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如果這本書能幫我建立一個更紮實的、有源頭依據的《道德經》理解框架,而不是零散的句子集合,那它在我的書架上,絕對會佔據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成為我隨時可以翻閱的墊腳石。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個「明公」兩個字,配上古樸的書法風格,就讓我覺得這不是一般坊間的《道德經》解讀。市面上很多版本,有時候太過學究氣,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不然就是過度白話,把老子的精髓給稀釋掉了。我期待這本能找到一個平衡點,畢竟《道德經》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如果能用現代人聽得懂的方式,又不失其深奧的內涵,那才是真本事。特別是書名提到「范明公解密」,聽起來就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希望作者真的能把那些看似玄之又玄的章節,用生活化的例子來闡釋,讓我覺得,原來這些老道理,其實一直都藏在我們日常的柴米油鹽裡,只是我們自己沒察覺罷了。如果能帶給我一些「原來如此!」的頓悟,那這本書就值了。
评分說實在話,要挑一本關於《道德經》的書,我通常都會比較謹慎,因為很多解讀都會參雜作者太多的個人偏見,變成在看作者的故事,而不是老子的智慧。這本主打「人生修行法則」,聽起來野心不小,但也讓我很好奇,究竟「修行」兩個字在作者的架構裡佔了多大的比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心法」,例如在面對衝突、處理人際關係,或是看待名利得失時,可以如何運用這些古老的教誨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能讓我讀完後,感覺心裡更安定一些,面對世事變遷時,少一點焦慮,多一點從容,那就太棒了。我對這種能與生活產生共鳴的詮釋,非常有興趣。
评分我最近常常在思考「道」這個概念,尤其是在工作上遇到瓶頸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太過用力,反而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聽朋友推薦這本書,說它從帛書《老子》的角度切入,這點蠻吸引我的。畢竟帛書是比較接近原始的版本,少了一些後世的詮釋和雜音,或許能讓我們更貼近老子當初寫下這些文字時的真實意圖。我希望閱讀的過程,可以讓我對「無為」有更實際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什麼都不做」的表面解釋。如果作者能把「道法自然」和我們在社會上打滾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教我如何在「有所為」的環境下,做到「無所不為」的境界,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了,不只是空泛的哲學討論。
评分我比較偏好那種語言風格比較有「氣勢」的書,而不是那種寫得冷冰冰、像教科書一樣的論述。書名裡那個「啟示錄」三個字,給了我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本書的文字可能比較有力道,或許會帶有一點點批判性,去挑戰我們現有的價值觀。我希望作者在解讀的時候,可以大膽地提出一些與主流思想不同的觀點,畢竟老子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種顛覆。如果只是老調重彈,那實在沒必要再出新書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犀利的反思,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句子,思考「我真的懂了嗎?」的那個過程,那種思想上的碰撞,才是閱讀的樂趣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