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電子書)

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瑞克.萊特
图书标签:
  • 公共社會學
  • 生與死
  • 烏托邦
  • 反思
  • 哲學
  • 社會學
  • 電子書
  • 臺灣
  • 命若星塵
  • 真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裡就是烏托邦,就在這裡跳舞吧!
【當代階級研究最重要的左派社會學家自述日誌】
 
補齊E. O. Wright 所思、所想、所感完整面貌
直擊社會學大師的真實「裡面」

 

  艾瑞克.萊特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本書彙集了他生前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住院治療時,為了讓關心他的朋友能夠得知近況,並與大眾交流互動的部落格日記。本書經萊特家人的選編,加上重要社會學家與畢生摯友布若威(Michael Burawoy)的前言,繁中版並收錄兩位學生黃崇憲與陳婉容的重要文字點滴,以及萊特二○一四年來台留下的身影。

  日誌內容完整、真摯且細膩地呈現萊特接受治療、逐日不同的反思軌跡,以及靠近死亡時的生活點滴、思緒與情感,包括觀察與思考自己的治療遭遇、對疾病的恐懼、夜裡的夢、對書寫與分享的熱忱、與家人的愛,並連結到他的智識思考與學術關懷;也談及當時他正努力收尾的《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論著,以及著手兩項重要寫作計畫……
 


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

李屹        《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譯者
李宗義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真實烏托邦》編輯
林宗弘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畢柳鶯    《斷食善終》作者,復健科醫師
張烽益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黃上銓    社科圖書編輯、《理解階級》責任編輯
黃克先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真實烏托邦》譯者
黃崇憲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語

  ★艾瑞克在這本病榻日記展現他一貫的樂觀與勇氣,讓萬千讀者陪著他走上一段無人知曉的「旅程」。正如同作者過往一本本啟發性的著作,帶給世人的各種領悟及行動熱情,我們在書中看到一生都在挑戰資本主義、追求「真實烏托邦」的艾瑞克,面對人生最後的挑戰,如何一邊承受肉體及精神的痛楚及折磨,一邊展示一名堅定不移的學者追求瞬息永恆的意志。旅程中,縱然有對上天的詰問,對「意義」的質疑,甚至對自我的否定,但艾瑞克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他在身體轉為星塵消逝之際的無所畏懼,以及對人世的至愛。這本用心撰寫的生命之書,令人動容,也絕對值得一讀。——李宗義(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真實烏托邦》編輯)


  ★ 社會科學家經常把學術討論的焦點放在公平、正義、民主等價值,生命的極限與死亡的意義等話題,往往隱沒在對利益與權力鬥爭的學術分析裡……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以睿智的左派分析而著名的學者E. O. Wright,在突如其來的絕症衝擊之下,面對自己的有限的生涯,重新省思自己過去所致力推廣的社會民主理念,也留給我們社會學人生的最後一課。——林宗弘(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作者以無比的勇氣,真誠無懼地面對死亡,寫下回顧人生、思想、學術與宗教的珠璣片語,猶如深夜的星光,閃耀智慧的光點,令人心思一亮。我們看到一個深具人生睿智的學者,在生命的盡頭,卻能夠以清晰的思辨,持續反省回顧他的人生旅程,這就是他留後人的最大禮物。——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 萊特一直以來都把社會正義的現實性及可能性當作首要關懷,而他本身對於理念的身體力行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命若星塵》雖然並非學術文體,但仍展現出萊特一貫的書寫風格:真誠、善用隱喻、反覆辯證。在本書中,「生死、幸福、愛」這些並非與真實烏托邦無涉,卻較少見於社會科學的議題,都能看到萊特以充滿巧思的方式刻畫。——黃上銓(社科圖書編輯、《理解階級》責任編輯)

  ★ 艾瑞克已離世三年多,但還是不時會在靈光乍現的記憶中,現身。所謂「在場」,就是存在呈現於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相對地,「缺席」,即是存在的缺失狀態。艾瑞克已宇宙歸隊,但他的身影卻雄辯式地、音容宛在地在場。

  缺席的在場,在場的缺席。——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人類的生命是既瘋狂又了不起的現象:某些元素在恆星和超新星爆炸的中心醞釀,並在宇宙中噴湧而出。這些元素最終聚集在一起,成為一顆圍繞著一顆中型恆星的小行星;然後,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這些「星塵」成為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複雜分子,我們稱之為生命。又幾十億年過去,這些自我複製的分子結合成為更複雜的形式,進化成能察覺、甚而具有意識的生物體,最後甚至意識到了意識——至此,星塵變成了有意識的生命物質,覺知自己的存在。而由此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感知。

凡此種種,最非凡而美妙的事情是活著,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既沒有生命也沒有意識。我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將會不復存在,但與我正存在的事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我並不覺得那就剝奪了我存在的意義;正是這一點使得為生命注入意義成為可能。」
——艾瑞克.萊特,《命若星塵》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電子書)》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但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具体内容,旨在描绘出该书可能探讨的宏大主题、视角和研究方法,同时保持文本的自然流畅和深度。 --- 尘世的微光与永恒的叩问:一部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社会学探索 副标题:关于个体命运、群体构建与终极关怀的深度剖析 作者身份暗示: 一位长期行走于社会肌理之中,以田野调查和理论建构为毕生事业的公共知识分子。 导论:在破碎的现实中寻找永恒的坐标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位资深社会观察者,在生命旅途的后半段,对自己毕生所学、所见、所思进行的一次深刻的、近乎哲学层面的梳理与回望。它以一种近乎“告白”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审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在关键时刻令人感到无所适从的宏大命题:“我们为何而生?” 和 “我们如何面对消逝?”。 作者以其深厚的社会学功底为基石,拒绝了纯粹的唯物主义论断,也回避了虚无主义的遁词,转而致力于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无论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还是微小的日常仪式中——寻找“意义”的物质承载点。它关注的“乌托邦”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净土,而是那些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特定群体共同构建和维护的“此地性”(Here-ness)的理想结构。这些结构,或表现为坚不可摧的社群纽带,或体现为对公正的集体追求,或蕴含在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想象之中。 第一部分:个体存在与社会结构的张力 本书的前半部分,聚焦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存在感”危机。随着传统权威的瓦解和原子化生活的加剧,个体仿佛被抛入一个缺乏既定意义的真空地带。作者首先深入剖析了“命名权”与“叙事权”在塑造个体身份中的核心作用。 他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尤其是在边缘化群体中,他们如何通过“抵抗性的实践”来重塑自身价值。这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劳动、消费、家庭结构乃至死亡方式的社会学变迁,揭示了这些看似私人的领域,如何被纳入更宏大的权力话语和资本逻辑的编织网中。例如,对“成功学”的社会学解构,并非仅仅批判其虚妄性,而是探究它在特定经济转型期,为失去集体庇护的个体提供了何种“替代性的终极关怀”。 作者擅长运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将西方社会中关于“自由”与“疏离”的经典议题,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观察东方社会在集体主义传统与个体解放浪潮之间的独特挣扎。他提出的关键概念是“社会性死亡的预防机制”,即个体如何通过参与特定的社会仪式、志愿活动或政治结盟,来避免被社会彻底“遗忘”或“工具化”的风险。 第二部分:共同体的构建与理想的具身化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对“我”的解剖,那么第二部分则转向了“我们”的共识是如何可能。作者将焦点投向那些试图超越现状、构建更合理社会秩序的努力,即那些“真实”的乌托邦尝试。 这里的“真实乌托邦”并非指政治运动的失败教训,而是指那些在具体时空下,被“身体力行”地实践出来的人类共同体的典范。这些典范可能存在于: 1. 微观的伦理共同体: 例如,在特定社区或专业群体中,如何通过一套非强制性的、自愿遵守的道德契约,维持高度的互信与合作。 2. 记忆的守护者: 探讨某些群体如何通过仪式化地纪念共同的创伤或英雄事迹,来编织一种具有韧性的集体身份,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3. 对“时间性”的重塑: 社会学往往关注空间结构,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时间经验”的关注。作者分析了不同社群如何管理“等待”、“纪念”和“期待未来”的时间流,从而构建出一种超越线性时间限制的“永恒感”。 作者在此强调,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其生命力不在于其理论的完美性,而在于其对“不完美的人性”的包容程度。真正的社会工程学,是承认冲突、接纳矛盾,并在其中找到动态平衡的能力。他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那些以“绝对理性”为名义推行的社会改造,指出其往往导向更深层的异化。 第三部分:终极议题——死亡与意义的社会学遗产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社会学探究的锋芒指向了人类最根本的焦虑——死亡。作者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不朽”的渴望,是驱动所有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艺术创作的底层逻辑。 他探讨了死亡的“社会化”过程:在工业化社会中,死亡如何被从家庭和社区中“剥离”出来,交由专业机构处理,以及这种“去仪式化”对幸存者群体的心理冲击。接着,他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观点:现代社会对“永生”的追求,已经从宗教领域转移到了对“数字遗产”和“社会影响力”的执着上。 我们的“不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在社会网络中留下的“数据足迹”和“符号价值”。 在全书的收官部分,作者将目光从对现实的批判,转向对一种“有尊严的逝去”的社会学构想。他试图回答: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一个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其临终关怀,如何确保每一个生命的结束,都能以一种“被认可的、有意义的方式”完成,从而为仍在世的人们提供继续前行的内在动力。 结语:星尘的微光与我们共同的责任 本书并非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和一种深刻的伦理提醒。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但绝不失严谨的笔调总结道: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宇宙尘埃中的微小粒子,但正是我们对意义的持续追问,对共同体的集体构建,使得这片“星尘”得以闪耀出短暂而真实的光芒。 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关心人类命运、渴望在喧嚣中聆听内心声音的思考者。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简单解决方案的期望,转而投入到对“如何更好、更负责任地共同存在于这个有限世界”的持续对话之中。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有限生命中,去锚定无限价值的社会学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瑞克.萊特Erik Olin Wright

Erik Olin Wright(1947-2019)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美國加州,一九七六年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曾獲選為二〇一二年度的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是當代重要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
萊特為結合博弈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研究集中於階級、社會階層化領域,在一九九〇年代中期逐漸轉向「真實烏托邦」計畫,並完成《真實烏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群學出版)一書。二〇二〇年其重要作品《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春山出版);二〇二二年《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群學出版)在台灣出版。
曾於二〇一四年來台,與台灣有不淺的機緣。

紀念網頁:https://thelifeandworkoferikolinwright.wordpress.com/
原文部落格:https://www.caringbridge.org/visit/erikolinwright

譯者簡介

陳婉容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博班生,目前專注書寫科技與社會研究議題。


图书目录

推薦語
推薦序 〈愛別人生.宇宙歸隊〉◎黃崇憲

編輯說明
來自艾瑞克家人的按語
序:艾瑞克.萊特的精神
日誌
收錄照片

譯後記 ◎陳婉容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613
  • EISBN:9786263102736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那種需要反覆咀嚼、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發現的書籍,這本從書名來看,絕對屬於這一類。我喜歡那種作者不預設立場,而是誠實地面對知識的侷限性,並將這種「不確定性」也納入論述的文本。社會學家談「死」,比起純粹的哲學家,或許更能連結到制度、倫理和集體記憶的層面。我很好奇,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下,我們的生死觀是如何被形塑的?是儒家倫理的束縛,還是資本主義效率至上的驅動?如果作者能將這些宏觀的結構力量,細膩地描摹出來,並與他個人的反思結合,那這本書的份量就遠超一般的心靈雞湯了。它應該會是一場對我們集體潛意識的深刻掃描。

评分

坦白說,台灣的讀者對於社會學家的作品,有時候會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太過艱澀,離生活太遠。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了戲劇張力。「命若星塵」的虛無感,對比「真實烏托邦」的理想性,這種極端的對照,反而激發了我的閱讀慾望。我猜測,作者可能並不提供標準答案,更像是在建構一個思辨的場域,邀請讀者一起進入他設定的情境中,去直面那些我們通常會迴避的、關於存在本質的難題。是希望我們能接受生命的偶然與微不足道,從而在這個基礎上,找到一種更為堅韌、更貼近地面的生活方式嗎?這種試圖在虛無中找到結構性的力量,對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

评分

最近幾年,社會氛圍越來越緊繃,好像大家都活在一個巨大的焦慮裡,找不到真正的著力點。看著這本書的副標題,心裡就有種「終於來了」的感覺。它不再是老生常談的勵志雞湯,也不是單純的悲觀論調,而是試圖在生死的邊界上,重新校準我們對「幸福」和「意義」的定義。我期待作者能夠拿出他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犀利視角,去解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不曾深究的社會建構——例如,什麼是我們社會推崇的「成功」,它的代價又是什麼?我們為了追求所謂的「完美生活」,到底犧牲了多少真實的體驗?這種挖掘結構性問題的深度,遠比單純探討個人情緒來得有價值。如果能從中得到一些新的視角,或許能讓我們在面對日常的失落與迷惘時,多一份清醒的自覺,而不是盲目地被推著走。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讓人眼睛一亮,那種帶著點哲學思辨的留白感,配上恰到好處的字體選用,讓人感覺作者不是隨便寫寫,而是真的在對我們這個時代發出叩問。每次在書架上看到它,都會忍不住想,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人人自危的時代,還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談「生與死」這麼宏大的主題,並且冠以「烏托邦」這樣充滿矛盾的詞彙,實在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尤其從一位社會學家的角度切入,這就不是單純的生命探索,而是關乎群體結構、價值崩解與重建的深度剖析。我特別好奇,他要如何將冷靜的社會分析工具,與最炙熱的個體存在感受融合在一起,不讓論述流於空泛的學術腔調,而是真正能觸動到我們這些每天在都市叢林裡打滾、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這種對「真實」的追尋,在現今充斥著各種濾鏡和虛假人設的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最近看書的口味越來越傾向於「大哉問」,但前提是,作者必須能把大哉問寫得像日常對話一樣親切,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這本書的「公共」二字,讓我期待它能承擔起知識分子應有的社會責任——不只是提出問題,而是引導公眾進行一場集體對話。當我們談論烏托邦時,總難免帶著諷刺的語氣,但作者似乎想將這個詞重新賦權,讓它成為一種內在的、與自我和解的可能。我希望讀完之後,不只是知識上有所增長,而是能對「活著」這件事,多了一層更為寬容、也更為深刻的理解。這需要的不僅是深厚的學識,更需要一顆真正關懷人間、願意躬身入世的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