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道德的象徵,康德與他的批判哲學:絕對命令╳先驗唯心主義╳綜合命題,所有哲學領域都無法避開的康德思想 (電子書)

美是道德的象徵,康德與他的批判哲學:絕對命令╳先驗唯心主義╳綜合命題,所有哲學領域都無法避開的康德思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燁
图书标签:
  • 康德
  • 批判哲学
  • 道德哲学
  • 绝对命令
  • 先验唯心主义
  • 综合命题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美学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被譽為「人類哲學界的哥白尼」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沈寂十二年,潛心研究批判哲學,發表震驚世界的「三大批判」論著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康德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康德你站哪一派?
  在他所處的年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存在二種重要理論:一是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另一種是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自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康德的哲學結合了二者的觀點,他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
 
  ►時間、空間與經驗,康德你怎麼看?
  在康德看來,時間與空間是兩個先天的特殊概念。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二者先於一切經驗。此外,康德還認為經驗必須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
 
  ◎康德論笑與哭
  ──為何年輕人偏愛看悲劇,老年人只能看喜劇?
  年輕人有一種試驗和展現力量的渴望,悲劇恰恰能刺激他們冒險的精神。在演出過程中他們內心充滿激動,但在演出結束後他們留下的只有愜意的疲憊,接著就慢慢恢復歡樂的情緒。老年人感情較沉穩,不容易激動和改變,一旦看過悲劇之後就會長時間沉浸於劇情之中,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常態,因此容易引發身體疾病。所以老年人不宜看悲劇,這也是老年人偏愛看喜劇的原因。
 
  ◎康德論善與惡
  ──將引起愉快的手段稱為善,將導致不快的原因稱為惡!
  所謂善惡乃是自由在決定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效果。所謂對象主要是指行為自身,其次才指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康德認為,善惡不可能來自對現實經驗的比較、概括和提取,只可能來自先驗理性、定言令式。只有先存在定言令式才會有善惡概念,而不能顛倒過來。
 
本書特色
 
  本書包含了批判哲學、美學、倫理學等內容,力求將康德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展示給讀者朋友,希望讀者能在閒暇之餘走近康德,了解康德,從中有所收穫。本書從康德思想中精挑細選了最具影響力、對思考方式最具衝擊力、對觀念最具啟發性的篇章,組成了這本可以雅俗共賞的案頭藏書。
跨越形而上学的迷雾:从古希腊到当代思潮的哲学巡礼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西方哲学史上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方式、定义了知识边界、并持续引发深刻争论的核心议题。我们不探讨特定作者或其作品的细节,而是致力于勾勒出哲学思想流派的宏大图景、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应对人类永恒的追问: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期待什么? 第一部分:奠基与理性之光——古典与中世纪的思辨遗产 本部分聚焦于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与早期发展,考察那些为后世思想设定了基本框架的根本性问题。 1. 古希腊的宇宙论与本体论: 我们将追溯从米利都学派(Thales, Anaximander)对“本源物质”(Arche)的探寻,到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变动不居”与巴门尼德(Parmenides)对“永恒不变存在”的坚持之间的张力。重点将放在柏拉图(Plato)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探讨其如何将实在区分为现象界与理念界,以及这种二元结构对后续西方形而上学产生的深远影响。随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实体”、“潜能与实现”以及其对逻辑学的奠基性工作将被详细阐述,作为对柏拉图主义一种经验与内在逻辑的整合尝试。 2. 信仰与理性的桥梁:中世纪哲学的整合尝试: 本部分将分析希腊哲学如何被整合进一神论的神学框架中。我们将考察普罗提诺(Plotinus)的新柏拉图主义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关于“一者”(The One)的概念。随后,我们将进入经院哲学的核心时期,对比安塞姆(Anselm)的“本体论证明”与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五路论证”,探讨神学理性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独立运作,以及人类理性在认识超越性真理时的局限性。我们将考察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新诠释,及其如何确立了中世纪知识体系的权威结构。 第二部分:知识的革命与主体的觉醒——近代哲学的转向 近代哲学标志着思维的重心从外部的宇宙秩序转向了知识的主体性。本部分探讨了人类心智如何成为考察知识可靠性的中心标准。 1. 大陆理性主义的探寻: 我们将深入研究笛卡尔(Descartes)如何以“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为起点重建知识的确定性,以及他如何面对心物二元论的难题。随后,斯宾诺莎(Spinoza)的“实体一元论”及其几何学式的演绎体系将被剖析,探讨其如何试图在唯一的实体(上帝或自然)中统一一切存在。莱布尼茨(Leibniz)的“单子论”则提供了另一种统一的可能性,关注于个体、有限的、目的论驱动的实在单元。 2. 英国经验主义的挑战: 与理性主义的先验建构形成对比,经验主义强调所有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我们将审视洛克(Locke)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以及他对“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区分。贝克莱(Berkeley)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将引导我们思考实在性是否完全依赖于心智的接收。休谟(Hume)的怀疑论达到高潮,他彻底解构了因果关系必然性、自我同一性以及归纳法的可靠性,留下了深刻的方法论危机。 第三部分:知识的疆界与实践的法则——宏大综合的尝试与后续回响 本部分聚焦于试图调和理性与经验冲突的重大努力,以及这种调和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重塑。 1. 综合的结构与知识的界限设定: 我们将详细考察一种革命性的方法论,它主张知识的结构并非完全来自经验,而是由心智的固有“范畴”所预先设定的,从而为经验知识提供必然性和普遍性基础。这种方法论试图界定人类理解力的有效范围,明确指出哪些问题(例如关于绝对实在的探讨)超出了经验和理性的合法管辖范畴。 2. 实践理性与政治秩序的构建: 在伦理学领域,本部分将分析一种将道德价值置于纯粹的实践理性之上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拒绝诉诸任何外部目的(如幸福或神意),而是坚持道德义务的普遍性和无条件性,强调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我们将探讨这种“义务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及其对个体自由的界定。 在政治哲学方面,我们将分析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两种主要路径:一种强调通过普遍理性来构建一个合法的、保障个人权利的公共秩序;另一种则侧重于考察不同政体下“自由”的实际运作,以及权力分配的合理性原则。 第四部分:历史的脉动与意义的追寻——德国观念论与现代的挑战 本部分考察了哲学如何转向对“历史性”和“整体性”的关注,以及面对科学进步和价值相对化时,人类如何重建意义的努力。 1. 观念论的运动: 我们将解析一种庞大的哲学体系,该体系将历史本身视为一个有目的、有阶段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重点在于理解“辩证法”作为一种逻辑和历史运动规律如何运作,以及它如何试图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全部实在。 2. 价值的重估与存在的拷问: 面对科学的机械决定论和传统形而上学的衰落,后期的思想家们将焦点投向了人类个体在世界中的境遇。我们将讨论那些质疑传统“客观真理”概念的思潮,转而强调人的能动性、主观体验、以及在无基础的宇宙中为自身创造意义的必要性。这包括对权力、意志、以及审美判断在构成人类生活意义中作用的深入考察。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宏大思想体系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在理性与经验、本体与现象、普遍与特殊之间反复拉锯,从而构建起我们理解世界的整个哲学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燁
 
  專職編者。
 
柳映書
 
  曾是辯論社社員,喜愛邏輯思考。哲學領域中尤愛知識論(識別與認知)、美學、形上學。比起螢幕與鍵盤,喜歡紙筆更多一些。

图书目录

序言
康德生平

第一章 純粹理性批判
先驗感性論—感性、直觀、經驗
先驗邏輯論—範疇、知性、形成
先驗判斷論—原理、理性、途徑

第二章 康德的認識論
範疇
「自我意識」
先驗矛盾
物自身

第三章 審美與目的論
人的本質與審美
心理機能與審美
關於趣味
關於美、崇高、笑、哭

第四章 康德的倫理學
定言令式
歷史理念

附錄
康德演講稿
康德生平和活動年表
康德名言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5869
  • EISBN:97862633266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序言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〇四年),啟蒙運動時期德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被譽為「人類哲學界的哥白尼」。
 
  康德從小在教會辦的學校受教育,少年時代,康德便對科學和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矢志於這方面的研究。一七四〇年,康德進入柯尼斯堡大學。從一七五五年開始,康德一直在柯尼斯堡大學任教,一七七〇年升為教授。
 
  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二年」,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一七八一年開始,他發表了震驚世界的「三大批判」論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從此,在讓自己享譽世界的同時,康德也讓世人永遠記住了柯尼斯堡。
 
  雖然康德學習的是批判哲學,但他本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在他所處的年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存在二種重要理論:一是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另一種是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自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康德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二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透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觀念的因素。
 
  在康德看來,時間與空間是兩個先天的特殊概念。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二者先於一切經驗。
 
  此外,康德還認為經驗必須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認為因果律是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的觀點,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在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部原因支配的說法,認為意志為自己制定法則,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個人功利目的而做的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取決於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這就使我們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康德的這些觀點導致了一場哲學領域內的「哥白尼革命」。
 
  今天,我們來學習和研究康德哲學,並非是附庸風雅,而是為了訓練我們的思維,改進我們的思考習慣,擴大我們精神生活的視野。本書從康德思想中精挑細選了最具影響力,對我們的思考方式最具衝擊力,對我們的觀念最具啟發性的篇章,組成了這本可以雅俗共賞的案頭藏書。
 
  本書包含了批判哲學、美學、倫理學等內容,力求將康德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展示給讀者朋友,希望讀者能在閒暇之餘走近康德,了解康德,從中有所收穫。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探究“何以为人”的严肃态度。康德的思想之所以影响深远,就在于他把人从自然因果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了人自由和尊严。这个“**美是道德的象徵**”的论断,简直就是对人类主体性价值的最高礼赞。它暗示着,我们对美的判断并非纯粹的感官愉悦,而是折射出我们作为理性存有的普遍法则。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审美判断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悖论的。如何在一个追求目的性、功利性的世界里,坚持一种纯粹基于自由的、非功利的美的体验,并将其视为道德法则的可见的表征?这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是对现代社会价值混乱的一种深刻回应。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明,审美经验如何为我们理解和实践自由意志提供了必要的“预感”或“范例”,那么它就超越了纯粹的学院派研究,而成了一种对我们精神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论著。这种对人类精神领域最高追求的梳理,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所有哲学领域都无法避开的康德思想”,这口气势相当足啊!这说明作者认为康德的哲学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持续有效的、必须被正视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这种“无法避开”的论断,在今天这个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提出,尤其显得有力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康德的框架在面对诸如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甚至当代政治伦理等议题时,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解释力。例如,当今对于“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质疑声浪那么大,康德的“**绝对命令**”那种普世性的道德主张,该如何被重新理解和辩护?这本书若能提供一套工具,让我们能够用康德的批判精神去审视当下各种看似新潮的理论,指出它们在何处僭越了理性的界限,或者在何处依然暗含着康德式的结构,那它就真是功德无量了。它不应该只是回顾历史,更应该是一把手术刀,帮助我们剖析当代思想的症结所在。

评分

说真的,现在市面上很多哲学书,为了追求阅读的流畅度,常常把核心概念给“稀释”得太过厉害,读完后感觉好像什么都知道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抓住。我特别留意到这本书里明确提到了“**综合命题**”这个关键点。要知道,康德哲学的革命性,很大一部分就在于他如何用先验综合判断来回应休谟的经验主义和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之间的僵局。如果这本书能把这个“综合”的过程讲得清楚明白,特别是放到美学和道德律令的语境下来解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立刻体现出来了。我一直觉得,不理解综合判断的结构,就很难真正领会康德如何确立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更何况,**绝对命令**的实践理性基础,其必然性也带有强烈的综合判断的色彩。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避开艰涩的拉丁文术语,用更贴近我们日常思考逻辑的方式,来还原康德在认识论上那场波澜壮阔的“哥白尼式革命”。如果能深入解析康德如何利用这个工具来“缝合”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的鸿沟,那么这本书就不单是介绍康德,而是在展示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议题本身就够吸引人了,**美与道德**的联结,这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核心、也最迷人的议题之一。光是书名就能让人联想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对崇高与优美的探讨,以及这种审美判断如何与他的伦理学——那个铁板钉钉的**绝对命令**——产生张力或共鸣。作为一个习惯了当代思潮冲击的读者,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古典的二元对立,或者更进一步,如何将“美”这个看似主观的经验,提升到一种近乎道德律令的客观高度。尤其提到“批判哲学”,就预示着作者不会只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到人类认知结构本身的限制与可能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梳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如何为美感和道德律令搭建起一个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这绝对不是一本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科普读物,它要求读者得对康德的主体性转向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相对的,对于想要真正啃下康德体系、理解其内在逻辑的人来说,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尤其是在处理美学与伦理学这两个常常被各自为政的领域时,这种整合性的视角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感觉到它试图为我们搭建一座桥梁,连结起康德庞大思想版图中最精妙也最容易被误解的两个角落。

评分

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想覆盖康德哲学的核心三部曲——《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并且试图以“批判哲学”为总纲。这种全面的视野固然宏大,但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既不失深度,又不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康德,可能对“**先验唯心主义**”感到头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我期待作者能提供清晰的脉络图,展示这三大批判之间是如何相互支撑、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的。例如,认识论的界限(先验唯心主义)如何划定了实践理性的活动空间(绝对命令的有效性),以及美学(判断力批判)如何作为连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如果这本书能巧妙地展示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将三者视为孤立的章节来介绍,那么它就真正做到了展现康德思想的“整体性”,而非仅仅是几个著名口号的堆砌。这本书的野心,在于要让读者看到一个完整、坚固的康德思想大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