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產科: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 (電子書)

父產科: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內.阿爾梅林
图书标签:
  • 生育健康
  • 男性生殖医学
  • 优生优育
  • 备孕
  • 孕期
  • 父育
  • 遗传
  • 健康科普
  • 电子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 
生命的孕育來自精子+卵子,
母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環境會影響胎兒,那父體呢?
為什麼沒有「父產科」?
男性生殖健康遭到漠視,是真的不重要,還是我們不想談。
 
揭密男性生殖醫學的重要性,翻轉母親決定胎兒健康的迷思,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
 
  凍卵話題延燒,關注女性要在黃金生育期留住健康的卵子,
  但會影響卵子健康的因素同樣也會影響精子——不過似乎沒人在意,
  婦產科單獨成科已有百年歷史,
  但男性生殖醫學卻似乎銷聲匿跡,
  導致生殖的風險與責任都落在女性的錯誤迷思。
  本書將引領讀者認識「男性生殖」的重要與影響,
  進而為我們的下一代帶來更健康的未來。
 
  一百多年來,醫學界為了解以及治療女性的生殖,莫不全力以赴。而有關男性的生殖健康卻長期遭到輕忽,近期才開始從一些基本問題著手研究,諸如父體(精子)對流產與兒童遺傳疾病等等。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知識上的巨大鴻溝?
 
  本書作者雷內.阿爾梅林爬梳了整個男性生殖醫學的發展,從這個學科的誕生、傳播到被民眾接受的狀況。她從十九世紀有心人士努力建立一個名為「男科」的醫學專科,結果以失敗收場,講到當代生殖醫學關於父親方面影響的研究。一直以來,人們對男性年紀、健康狀況以及接觸環境風險對於生殖健康的重要性長期缺乏關注。不僅僅在專業領域內,作者還透過蒐集文獻與實地訪談,呈現出社會大眾普遍對男性生殖醫學無知的景況。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勵大家針對這個遺失的環節提問。在我們的社會裡,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主要落在女性身體裡,若能調整光圈,讓男性在生殖中的角色也能成為清晰的焦點,不僅可能改善男人與他們孩子的健康,也能重塑社會對於女性與生育之間的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性別不平等待遇。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若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家瑋|王家瑋婦產科院長
  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吳嘉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黃于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謝昌志|王家瑋婦產科副院長
 
好評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甫看到書名《父產科》(Guynecology),瞬間就吸引以生殖醫學為志業的我。女性持續接收可能損及生育力的訊息:不能飲酒、抽菸、熬夜……。難道男性真不需因此被提示?精子只要「有」就「好」?百年來不孕診治總以女性為主,男性在生殖醫學長期「被忽視」,是否有意無意削弱其重要性,終導致女性須承擔生育成敗的偏頗結局?作者為您揭開生殖醫學事實:不孕症男性因素占比不少,生育下一代,男女同樣重要!本書值得您一讀再讀。——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生殖醫學專科的發展為何男女有別?高齡產婦的風險人盡皆知,高齡生父對新生兒的傷害已有證據卻不受重視,性別化的身體觀如何形成?這本性別研究與醫療社會學的開創之作,探索當代男性生殖醫學的知識發展與流通,分析生殖健康的性別傾斜。社會學家阿爾梅林具體示範如何靈活運用調查分析的探照燈,望向邊緣科學,也聚焦常民男性生殖敘事,串起攸關梅毒、有毒環境傷害精子、男性備孕……的「父產科」。在少生晚生的臺灣,仍普遍將生殖與女性單方面連結,本書特別值得一讀。——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婦產科門診遇到無法順利懷孕的伴侶時,對於男性伴侶的建議,通常就是「驗精子」,檢查看看精蟲數目、活動力有沒有問題。擔任婦產科醫師近二十年來,以往大部分的男性,對於檢查精子這件事情,是抗拒的,而今接受度越來越大。但是,除了驗精子與規律生活、多元飲食這樣老生常談建議,似乎就沒有什麼針對男性的檢查建議了。相較於女性,可說是非常貧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男性生殖知識的「被忽視」,是不分性別都應該要關心的議題。——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為什麼我們對男性的生殖貢獻所知甚少?這不只是一個經驗之謎,也是對「無知」(non-knowledge) 如何被系統性產製的理論探問。本書精彩論證了政治、社會與醫學的性別化,何以讓男性在生殖醫學發展中成為「失落的一角」,連帶鞏固了將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落在女性身體的規範性現實,並呼籲發展一個能納入「所有身體」的生殖健康架構來取代。作者行文深入淺出,每個關心醫療、性別,以及科學社會學的讀者都能從中享受知識的樂趣與洞見。——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看到「男科」或「男性學」(Andrology) 一詞,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感到陌生,就是聯想到男性性功能、精子、或是性病治療,這本好書讓你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從婦產科到父產科,作者犀利顛覆傳統生殖領域,全書饒富趣味的帶入不少重要原創性觀點。相較傳統現代醫學將婦產科逐漸發展成一門專科,以及女性主義對生殖領域父權宰制批判性的觀點,現代醫學知識與女性主義研究二者共同強化了生殖與女性的關連性。這本書打破既有性別的二分,帶入性別關連性的動態分析取徑,深刻反省生殖領域對男性身體缺乏認識的嚴重後果,透過書中男性各種敘事與經驗彌補這塊重要的空白。——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讚辭
 
  阿爾梅林檢視了為何沒有關於男性生殖健康的醫療專科,也就是『父產科』為何不存在。關於陰莖的研究,科學長期虧待了男性同胞。——《美國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本書是拓展讀者知識與眼界的關鍵之作,詳細揭露了在有關性別的生醫領域與大眾想像中,性別意識形態如何地自然而然地植入與內化。——《醫學人類學季刊》(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多層次分析男性生殖健康知識如何被產製以及不被產製,可為醫學知識的性別研究設定新的議程。——莎拉.理查森(Sarah Richardson),《性本身》(Sex Itself)作者
 
  本書仔細紀錄了社會長期以來漠視男性生殖健康的現象,影響所及,大眾對於父體健康與生殖結果之間的關聯性缺乏知識。本書是生殖健康界具前瞻性思考民眾的必讀之作。——珍妮佛.豪斯(Jennifer L. Howse),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榮譽主席。
 
  需要絕佳技巧才能解釋缺席的知識。本書引人入勝的調查與分析,揭露了男性生殖健康這門科學如何在行動中銷聲匿跡,也顯示這樣的知識真空足以影響所有性別。——史蒂文.艾普斯坦(Steven Epstein),《包容:醫學研究的差異政治學》(Inclusion: the Politic of Difference in Medical Research)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父產科: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的电子书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严格围绕该书可能涵盖的领域进行详细阐述,但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 --- 图书简介: 探索生命起源的另一半:现代男性生殖健康与繁衍科学的深度剖析 在传统的生育观念中,焦点往往集中在女性的孕育能力和卵子的质量上。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我们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清晰认识到男性在生命传承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且日益复杂的角色的时代。《父產科: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系列图书(假设这是该主题领域中一系列著作的总称,以下内容将围绕此主题的深度探讨展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现代读者、准父母、乃至所有关注人类健康未来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男性生殖医学的深度窗口。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基础的生理学层面,而是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对当代男性生殖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临床实践和深远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它旨在纠正长期以来对男性生育贡献的认知偏差,强调精子的质量、数量及其遗传信息对后代健康所构成的决定性影响。 第一部分:男性生育能力的基石——精子生物学的再认识 本书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细胞分裂过程,而是涉及复杂的基因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和细胞分化的精妙“工程”。我们将详细探讨影响精子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 线粒体的作用与精子活力: 探讨线粒体在精子能量供应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如何直接导致严重少精症或弱精症。 精子DNA的完整性: 区别于传统的精液分析,本书将侧重于评估精子核内DNA的断裂率(如通过Sperm DNA Fragmentation Index, SDFI等指标)。深入分析DNA损伤如何穿透卵子的修复机制,从而影响受精卵的着床、胚胎发育,甚至增加流产和后代先天性疾病的风险。 表观遗传学的隐秘信息: 阐述精子是如何携带来自父亲环境、饮食、压力甚至毒素暴露的“记忆”。这些表观遗传标记(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如何在受精后重塑胚胎早期的基因表达模式,对孩子一生的代谢、神经发育乃至癌症易感性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部分:现代环境与生活方式对男性生殖系统的侵蚀 当代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殖挑战。本书详尽分析了多种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如何潜移默化地削弱男性的生育潜能: 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威胁: 全面梳理双酚A (BPA)、邻苯二甲酸盐、某些农药和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如何模仿或阻断人体激素,导致睾酮水平下降、精子形态异常和生殖道畸形。重点分析这些“环境荷尔蒙”对青春期前和成年男性的不同影响机制。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探讨不良饮食结构、缺乏抗氧化营养素、以及慢性炎症(如精索静脉曲张)如何产生过量的活性氧物质(ROS),直接损伤精子膜和DNA,成为不育的常见“隐形杀手”。 新兴的物理因素: 考察高温(如桑拿、笔记本电脑放置习惯)、电磁波暴露等新兴物理因素对睾丸微环境的影响,并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防护建议。 第三部分:男性生殖医学的临床前沿与辅助生殖技术(ART)的演进 本书深入介绍当前解决男性不育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治疗策略,超越了传统的药物治疗范畴: 微创手术与显微取精技术(Micro-TESE): 详细解析在梗阻性或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如何通过高倍显微镜技术精确地定位睾丸组织内的生精小管,从而挽救生育希望。讨论这些手术的技术流程、成功率和伦理考量。 先进的精子选择技术: 介绍IMSI(高倍数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PICSI(基于透明质酸的精子筛选)等技术,这些技术旨在帮助胚胎学家选择出形态结构更佳、DNA完整性更高的“优胜精子”,以期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和后代的健康率。 针对男性不育的精准营养学与药理学干预: 阐述不同类型的抗氧化剂(如左旋肉碱、辅酶Q10、硒等)在改善特定指标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探讨最新的靶向药物在调节性腺轴功能中的应用潜力。 第四部分:从生育到全生命周期的男性健康管理 该书强调,男性生殖健康是整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对男性生殖系统的维护和投资,是对未来家庭福祉的长期承诺。 “父亲年龄效应”的深度解读: 详尽分析父亲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超过35岁和45岁后,对后代患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某些特定癌症的风险增加机制。这不仅是基因突变累积的问题,更是表观遗传信息漂移的结果。 预防性健康检查与风险筛查: 提出建立一套针对育龄男性的前瞻性生殖健康评估体系,包括周期性的精液质量监测、激素水平分析及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父產科: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指南。它以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为基础,邀请每一位关注下一代健康的读者,重新审视并积极参与到男性生殖健康维护的全过程中,以确保生命传承的质量与未来。这本书不仅关乎生育,更关乎男性自我健康意识的觉醒与家庭责任的深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雷內.阿爾梅林(Rene Almeling)
 
  雷內.阿爾梅林是耶魯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研究興趣圍繞醫藥領域當中的性別議題。
 
  她擅長融合質化、量化與歷史文獻等諸多研究方法,來探究醫療科學下的人體與文化規範之間如何互動,進而影響到科學知識的產製、醫療市場的發展與個人醫療經驗等議題。
 
  雷內教授的上一本得獎著作《性細胞:卵子與精子的醫療市場》(Sex Cells: The Medical Market for Eggs and Sperm)深刻洞察了美國的精卵捐獻市場,而《父產科》一書則試圖回答為何醫學界鮮少重視男性生殖醫療,以及這樣的結果塑造了怎樣的生殖政治。
 
譯者簡介
 
鍾玉珏
 
  臺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
  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跑出全世界的人》《長勝心態》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緒論
第一篇 醫學專業化與生物醫學知識的形成
第一章 父產科何去何從?
第二章 再論男科
第二篇 推廣有關男性生殖健康的知識
第三章 產製有關父體效應的知識
第四章 半數人口的生殖健康
第三篇 男性對生殖的看法
第五章 性、精子、為人父
第六章 健康的精子
結論
致謝 
附錄一  研究方法 
附錄二  訪談者名單 
註釋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7372
  • EISBN:97862633574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開啟兩性生殖議題的新視角
王家瑋婦產科院長/王家瑋博士
 
  身為一個研究生殖醫學不孕症的資深婦產科醫師,當我收到這本書稿時,映入眼簾的是「Guynecology」這個字,從一開始以為是婦科學「Gynecology」的誤字,之後才看出Guynecology原來是自創的研究男性生殖與健康的一門科學,尤其著重於男性與生殖的關係,也因此類比而稱之為「父產科」。不論東西方文化,自古以來男性在生育方面的角色單純就是精蟲提供者,一旦生育方面有了困難,基本上大多歸咎於就是女性的問題,由女性負起絕大部分的責任,可是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夫妻想說什麼,和我們聽到什麼,生殖醫學中的性別議題
 
  女性在孕育生命上擁有特有的經歷,讓生育這件事情,不論是在醫師的觀點、訓練以致於醫學研究等,多圍繞在女性的身上,生殖醫學的訓練路徑也多為婦產科的延伸。但當多數醫師把眼光投注在卵巢功能、女性年齡、卵子品質等議題時,男性生育健康卻在療程中逐漸縮小為只是精子提供者,而無法關注在精子數量品質減低的背後,我們還可以提供些什麼照護和關心。
 
  提供一個小故事讓大家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療程中的處境,這個案例看似荒謬與無奈,卻是現今男性看不孕症最常發生的場景:
 
  我有精索靜脈曲張,最開始發現時其實是我在走路的時候有一邊的蛋蛋(睪丸)會不時有點抽痛,有時也會在射精前後出現,後來是因為太太堅持要我去做生育檢查,我才走進了一家網路上很有名的泌尿科診所。你知道男生走進泌尿科診所是多尷尬的情境嗎?身邊都是老人家,看著我這個年輕人以為要來做性病檢查,護理師也在大庭廣眾下問我:什麼問題要看醫生?我心理想:如果我有勃起障礙也要在櫃檯跟妳說嗎?覺得很羞恥。我只說了我要精液檢查,根本不敢說我蛋蛋會痛。泌尿科診所裡沒有一個醫師看起來是真的專攻生育的,告知我有精索靜脈曲張後,又請我來找婦產科醫師看一下怎麼讓太太懷孕。我覺得整個就是浪費我的時間。現在療程需要做睪丸切片,我竟然又要回到泌尿科,拜託真的給我一個可以看生育問題的泌尿科醫師。
 
  如本書中所言,醫學這幾百年來的進步,近幾年終於有比較多的人開始正視男性的生殖醫學。男性在生育的過程中絕不只是精子的提供者而已,生育健康也不該跟男性雄風畫上連結,關注自己影響生育健康的因素,改善會影響生育健康的習慣,適時定期執行生殖系統檢查,適時使用冷凍精子保存自己的生殖力都是重要的觀念。
 
  我很高興有這麼一本書,開啟將女性生殖議題轉向探討兩性生殖議題,翻轉學術視角,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與醫學各方面開始補足東西方自古以來所欠缺或者忽視的「男性在生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非常值得大家深入去了解與探究。
 
緒論
 
想像以下場景……
 
  鬧鐘響起,約翰睜開惺忪的睡眼,視線落在昨晚讀的那本書上:書名是《男性如何製造健康精子》。他和老婆珍為了生孩子已努力了幾個月,兩人嘗試一切方式提高受孕機率。約翰醒後,一骨碌地下床,快步到浴室沖澡,謹記水溫不能太熱,以免燙死精子。他刷牙用的是天然牙膏,以免接觸過多化學添加劑。換上襯衫與褲子,衣物可都是用新買的天然洗滌劑洗過,不含任何染劑與香精。然後他和珍分別出門,開始一天的工作。
 
  約翰上班途中,注意到一個廣告看板,警告路人,小心精子老化的惡果。看板上畫著一個沙漏,沙漏持續在滴沙,旁邊的粗體字提醒男人,注意男性的生物時鐘。約翰感到一陣焦慮,因為他直到快四十歲才決定生孩子。他趕著進辦公室上班,過沒多久,到了午飯時間:也是吃藥時間。他笨拙地打開藥瓶上防止小孩誤食的安全蓋,再次注意到無處不在的紅色警語:「提醒男性:若你可能在未來三個月讓另一半懷上孩子,請勿服用此藥。」約翰擔心這藥可能影響下一代,之前曾打電話諮詢醫師,醫師建議他不可斷藥,因為這藥攸關他的健康。
 
  約翰的午餐盡是超級食物,包括夾了酪梨、有機乳酪的三明治與藍莓。他邊吃邊翻著別人留下的一本男性健康雜誌,讀到其中一篇專題報導,講的是男性如何製造健康強壯的精子,原來精子從細胞到成熟需要三個月時間。但是在這三個月期間,男人的所作所為幾乎在在會損害這些精子細胞:吃不健康的食物、喝酒、服藥、在職場或家裡接觸各式各樣的化學品等等。此外,根據約翰自己之前的涉獵,他知道,受損的精子會導致流產、生出缺陷兒、甚至小孩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約翰回到辦公桌,下午一下就過了,有個朋友邀他下班後去喝一杯。他和一群同事到了酒吧,但他點了果汁,心想曾多次看到啤酒瓶上制式的政府警語,警告大家,飲酒過量會損害精子。約翰不想冒任何風險。
 
  不僅約翰是虛構的,我剛剛描述的現象也不存在。實際上,男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被沒完沒了的強「精」建議轟炸,不會遇到各種書籍、廣告看板、警語,提醒他們自身健康可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就算他們認真考慮要為人父時,也不會對吃下的每一口食物或使用的每一樣產品感到焦慮。
 
  但未來說不定會。近年來,生物醫學研究員持續累積證據,顯示男性身體健康(以及年紀、行為、接觸有毒物質等因素)會影響精子,進而影響到他們下一代的健康。《紐約時報》曾在頭版大篇幅報導「父親年齡與小孩的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的風險相關」,而今一些醫師主張,男性和女性一樣,也有生物時鐘。健康網站紛紛張貼如何製造「健康精子」的基本資訊,鼓勵男性正確飲食、戒菸、少吃藥、少喝含酒精飲料、維持健康體重等等。這裡堪稱有「新聞」含量的一點是:不僅僅女性的身體健康會影響生育結果。實際上,女性收到許多的懷孕警告(不外乎年齡、注意飲食、遠離化學品等等)同樣也適用於男性,尤其是精子在男性體內須十週才成熟的這段期間。
 
  而今科學家已漸漸體認到男性健康對於生兒育女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追問的是,為什麼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走到這一步。畢竟,研究員可是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細究女性生活的每一個小環節,找出哪些環節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健康。婦產科(Gynecology)是十九世紀末第一波醫學分門別科(specialization)浪潮中最早出現的專科之一,致力研究「婦女病」的專業協會、醫學期刊、診所等很快跟著出現。今天,大家鼓勵女性定期健康檢查生殖器官,公衛宣傳活動提醒她們,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物時鐘一直在滴答滴答地流逝。懷孕或計劃懷孕的女性被大量訊息轟炸,教她們應該攝取什麼營養,應該有什麼行為表現。親友也會給她們建議,門診醫師列出一長串能做與不能做的注意事項,藥品與酒精飲料貼上警語標示。反之,醫界沒有一門專科係完全針對男性的生殖健康,也不會建議男性定期檢查生殖器官,沒有與男性生物時鐘相關的公衛宣傳活動,政府也沒有規定商品加註標示,警告酒精與藥物對精子的毒害與影響。
 
  既然二十世紀醫學研究員主張男性身體才是「標準」身體,醫界卻忽略男性生殖健康,這點尤其令人驚訝。從一九六○年代開始,投身婦女健康運動的活躍人士指出,臨床試驗裡缺乏女性實驗對象,遂主張以白人中年男性為對象的醫學研究結果不能簡單地概括至其他人口,諸如女性以及其他少數族群。美國聯邦機構,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等,針對這些抨擊,在一九九○年代做出回應,要求將女性以及有色人種有系統地納入生物醫學研究與臨床試驗裡。總的來說,男性身體長期以來霸佔醫學研究的中心地位,但醫學研究卻不重視男性健康如何影響其生育力,兩者之間的確存在矛盾。這兒的疑問是:若男性身體是標準的人類身體,為何大家對於男性身體對生育力的貢獻所知甚少?
 
  本書探討文化裡有關性別的觀念如何造成一門科學缺了一角(a missing science),亦即男性生殖健康這部分。我藉助的社會科學理論涵蓋了醫學專科化、符合社會性別觀的性別化身體(gendered bodies)、知識產製理論等等,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分析生物醫學知識中的這一塊空白何以會出現,並研究這空白在社會、臨床、政策等方面造成的後果。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參考了大量的史籍,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利挖掘對男性生殖身體(reproductive bodies)一片空白、缺乏知識(non-knowledge)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長期研究醫學專科化以及知識產製論之間的關係後,本書的第二部分會聚焦在父體效應(paternal effects),這門新興科學分析男性的年齡、行為、暴露的環境會如何影響生育力。我以父體效應為例,分析有關男性生殖健康的知識從無到有的產製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同時我會檢視新聞媒體的報導和衛生官員的聲明,評估這類新知是否普及到更廣泛的民眾。在本書最後一部份,焦點轉向一般大眾,根據與個別男性與女性的訪談,揭露歷來漠視男性生殖健康的現象如何根深柢固地影響了當代人對於生育與生殖的想法。總之,本書解釋了上述約翰的世界為何不存在。在結語的部分,我深思了努力將約翰的世界化為現實的意義。
 
  生殖的政治學
 
  字典裡對於生殖(reproduction)的定義不外乎:繁衍後代的生物過程。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則有不同的主張,認為生殖究其根本不僅是生物學,也是社會學。人類學家費伊.金斯伯格(Faye Ginsburg)與雷娜.瑞普(Rayna Rapp)在兩人頗具代表性的生殖政治學文章裡指出,生殖的各種面向中,沒有一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性經驗,也沒有一個面向能脫離界定他們的社會脈絡而得到理解。」她們所指的社會脈絡包括了國家、市場、科學、宗教、社會運動、文化常規、社會不平等,小自個人經驗大至國家政策等等,能從四面八方影響生殖的各個層面。
 
  金斯伯格與瑞普深入分析生殖,讓這領域變得更具體之後,關於懷孕與分娩、避孕與墮胎、不孕以及輔助生殖技術(例如代孕、試管嬰兒、捐精捐卵)等研究大量湧現。儘管在這些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涉及男性,但社會科學對於生殖的分析多半限縮在女性身上。在完整的文獻回顧中,我指出,這等於把生殖是發生在女性身體的事不知不覺概念化。就連金斯伯格與瑞普也明確指出這是女人的事,寫道:「女性生殖的每一個面向,沒有一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性經驗。」我用這方式摘錄她們的定義,希望能擴大生殖的定義,藉此強調把男性納入生殖研究的重要性。
 
  本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針對有關男性生殖政治學提出一些尚未被問到的問題並試著勾勒答案的雛形:科學家、臨床醫師、國家、市場如何看待男性生殖?文化常規裡的男子氣概以及大眾對男性身體生殖力的理解,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社會上圍繞性別、種族、階級、性等等的不平等現象如何影響男性的生殖體驗?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視覺設計上來看,這本電子書的風格走的是極簡主義路線,這點我很欣賞。沒有過多花俏的圖片,就是用清晰的文字結構和留白來組織內容,這對於閱讀專業性較高的書籍來說,是最友善的體驗。我預期這本書的章節劃分應該會非常邏輯分明,也許會從基礎的男性生理學開始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現代輔助生殖技術(ART)中,男性扮演的角色是如何被量化和評估的。我很好奇,它會不會提到一些坊間流傳的「偏方」和科學證據之間的區別,幫助我們去蕪存菁。身為一個對新知充滿渴望的讀者,我特別重視作者在引用研究數據時的嚴謹度。如果這本書能成為一本男性朋友之間互相推薦的「必讀指南」,而不是只停留在學術圈內討論的冷門書,那它就真的成功了。它的設計感預示著它試圖打破傳統醫學書的沉悶印象。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太吸睛了!那個用粉筆畫出來的嬰兒輪廓,配上這種有點復古又帶點現代感的字體,讓我忍不住在網路書店的頁面上多停留了幾秒鐘。我本來就在關注一些比較少被討論的男性健康議題,想說看看有沒有什麼比較深入的探討,結果看到「父產科」這個標題,就覺得很有意思。它不只是在講生殖醫學的技術層面,更像是要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父親」這個角色在生育過程中的重要性,而不是一直都把焦點放在媽媽身上。我覺得這種視角的轉換非常棒,特別是在現在社會上,大家越來越重視兩性平權和共同承擔的觀念下,這種主題正合時宜。而且,書名裡的「重磅登場」幾個字,也讓人感覺到作者對這個領域的見解絕對不是膚淺的介紹,而是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和深刻的體悟,讓人非常期待內容的深度。這本書的包裝成功地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讓我覺得這絕對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我最近陪我太太去看了好幾次婦產科,每次討論到備孕這塊,醫生大部分都是直接問我太太的狀況,我這個準爸爸的角色好像只是一個附帶的背景板,這讓我有點小小的失落感。這本書的書名和簡介立刻就點出了這個問題的核心——「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這句話非常直接、非常有力,完全戳中了現代男性在生育焦慮中常常被忽略的痛點。我猜測書裡面應該會用一種非常科學但又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解釋精子的品質、生活習慣對精子健康的影響,以及一些最新的男性生殖醫學進展。我特別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操作層面的建議,而不是空泛地喊口號。畢竟,我們這一代人對自己的健康管理越來越重視,如果能知道如何從生活細節上優化自己的「生育資本」,那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莫大的福音。如果書的內容真能像它標榜的這樣,為男性在生育戰線上的努力提供一個有力的後盾,那它絕對值得我立刻下單。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講育兒的書很多,但真正著墨於「如何成為一個健康的精子提供者」的書籍,實在是鳳毛麟角。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教父母如何照顧已經出生的孩子,或者著重於母親孕期的種種注意事項。這本《父產科》的出現,簡直就像在廣大的書海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幽默但不失嚴肅的語氣來撰寫,畢竟,面對生育這件事,壓力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書中能帶點輕鬆的元素,讓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放鬆心情,那就太好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闡述「父職」從傳統的經濟支柱轉變為生物學上的積極參與者這個過程的社會學意義。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書,更像是一份對當代性別角色的重新定義,光是這個概念就足以讓我充滿探究的慾望。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標題選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諧音梗:「父產科」,既讓人聯想到「婦產科」,又點出了核心的「父」字,這種文字遊戲在台灣的書籍市場上很常見,通常代表作者在試圖拉近與大眾的距離。我猜測內容的敘事方式可能會採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或者作者自身的臨床經驗作為引子,這樣可以讓複雜的醫學名詞變得更容易消化。例如,可能會探討現代生活中的毒物暴露、壓力管理如何影響精子的DNA完整性等。我個人對於如何透過飲食和運動來提升生育能力的部分特別感興趣,如果書中有提供經過科學驗證的「男性備孕菜單」或「訓練計畫」,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直線上升。總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試圖填補一個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知識空缺,而且它的語氣是自信且充滿前瞻性的,非常期待閱讀後能獲得實質的啟發和幫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