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學提綱 (電子書)

我的哲學提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澤厚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
  • 提纲
  • 电子书
  • 入门
  • 思维
  • 知识
  • 学习
  • 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著名哲學大家李澤厚先生窮盡畢生絕學、提綱挈領之作!
 
  本書作者曾認為,「哲學只能是提綱,不必是巨著」,「我不喜歡德國那種沉重作法,寫了三大卷,還只是導論。我更欣賞《老子》不過五千言。《論語》篇幅也遠小於《聖經》,但它們的意味、價值、作用並不低,......也很欣賞禪宗那些公案,你能說它們沒有『體系』,沒有巨著,就不是哲學嗎?」看來,作者似乎有意從內容到形式都步踵中國先賢後塵,以簡潔形式提出自己的哲學體系,即「天大,人也不小」,以一個世界為根本特徵的人類歷史本體論,創造以使用物質工具為基礎的工藝社會本體和以心理情感為人性指歸的文化心理本體。在全書結尾的〈哲學探尋錄〉中,作者概括地提出「人活著」、「人如何活」、「為什麼活」和「活得怎樣」,深刻點出了生活價值、 人生意義諸基本問題。
目录:人文的疆域与思想的坐标 作者:[作者姓名] 版本:[出版年份] 版 页数:[总页数] --- 导言:在知识的旷野中标记路标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完备、封闭的哲学体系,而是如同一次在浩瀚知识海洋中的航行日志。它记录了作者对人类文明核心议题的探索足迹、对既有思想遗产的审视,以及在面对现代性困境时所生成的个人反思。本书的核心精神在于“提纲”二字——它是一种引导,而非终点;它是一种方法的演示,而非结论的堆砌。 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以爆炸性的速度生成,思想的碎片化趋势愈发明显。许多人感到自己被淹没在海量数据与观点洪流之中,失去了构建稳固认知结构的能力。《目录:人文的疆域与思想的坐标》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它试图为渴望系统化思考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帮助他们在纷繁的学科交叉口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全书结构围绕着“何以知晓”、“何以价值”、“何以存在”三大永恒的哲学母题展开,辅以对具体知识领域(如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思想史)的精准聚焦。我们避免了高深的术语迷宫,力求以清晰、富有逻辑的语言,勾勒出思想演进的关键转折点。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何以知晓? 本部分聚焦于知识论(Epistemology)的核心问题,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界限与可靠性。 第一章:感性与理性的永恒辩证 本章深入考察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经典论战。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复述洛克与笛卡尔的立场,而是进一步探讨康德的综合尝试在当代认知科学面前所面临的挑战。讨论涵盖了感觉经验的不可靠性(如错觉与幻觉的哲学解析)、先验范畴(如时间与空间)的结构性作用,以及基于逻辑与数学的纯粹理性推演的有效性边界。重点分析了语言结构如何预设和塑造我们的认知框架,并引入了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对“清晰表达”的解构。 第二章:科学的进退——从实证到涌现 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知识体系的支柱。本章剖析了归纳法的逻辑困境,以及波普尔对“可证伪性”标准的批判性继承与修正。我们详细梳理了科学范式的革命过程,重点分析了库恩关于“范式锁死”的理论如何解释科学社群的集体行为。随后,章节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领域,探讨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ity Theory)中的“涌现”(Emergence)概念对传统还原论的冲击,思考我们是否能通过对微观粒子的完全了解来预知宏观现象的全部属性。 第三章:怀疑的边界与信念的构成 本章探讨了彻底的怀疑论(Skepticism)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哲学家们如何尝试为其划定安全的疆域。我们审视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作为对抗绝对怀疑的第一个堡垒,并对比了后现代语境下对“真理”概念的瓦解倾向。核心议题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如何合理地构建并坚守一套行动性的信念体系?这涉及到对概率论在哲学推理中应用的探讨。 第二部分:价值的罗盘——何以价值? 价值论(Axiology)是连接知识与行动的桥梁。本部分集中探讨伦理学与美学的核心命题,试图理解“好”与“美”的客观性与相对性。 第四章:道德的起源与责任的重量 伦理学的讨论从义务论(康德)与后果论(功利主义)的经典对立展开。我们详细分析了两种理论在处理“电车难题”这类极端情境时的内在张力。随后,本章转向德性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培养“良好品格”的现实可能性。重点关注了当代伦理学对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带来的新型道德困境的回应,特别是关于“主体性”和“痛苦感知”的新界定。 第五章:政治正义的蓝图与权力的制衡 本章构建了一个关于政治哲学的简要提纲。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到洛克的自然权利,再到卢梭的公意(General Will)理论,我们梳理了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演变。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作为现代分配正义的基石被深入剖析,并将其与诺齐克的权利至上论进行对照。讨论还包括对自由(Liberty)与平等(Equality)之间动态平衡的思考,以及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维护核心价值的同时,尊重文化差异的复杂性。 第六章: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 美学部分着重于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描述。我们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如何在创作者的意图、作品的形式结构与观者的历史背景之间流动的。本章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特殊的认知对象,它挑战着日常逻辑,迫使我们进行超越性的体验。同时,对“后现代的艺术终结”的论断进行了审视,强调了审美在批判现有权力结构中的持续潜力。 第三部分:存在的深度——何以存在?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的根基,本部分探究存在的本质、时间性、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七章:物质与心智的二元张力 意识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是当代哲学的焦点。本章首先回顾了笛卡尔的物质/精神二元论,并详细阐述了随后的物理主义(Physicalism)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包括身份理论、功能主义等。随后,章节将引入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视角,即胡塞尔与梅洛-庞蒂对“具身性”(Embodiment)的强调,探讨身体经验本身如何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存在的首要条件。 第八章:时间、死亡与有限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Dasein)的本质是“向死而在”。本章围绕时间性展开,区分了物理学中的时间(客观、可测量)与现象学中的时间(主观、被经验)。我们探讨了“遗忘”作为一种存在的遗忘如何导致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逃避。最终,本章论证了对死亡的清晰认识,是如何成为个体实现真正自由与本真性(Authenticity)的前提。 第九章:意义的追寻与虚无主义的应对 在确认了世界的客观性与价值的相对性之后,本章转向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议题——意义的构建。面对宇宙的冷漠与传统的崩塌,我们如何避免陷入彻底的虚无主义?本书提出,意义并非等待被发现的外部真理,而是通过积极的介入、承诺与创造性的行为,在行动中被生成的。本章以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作为结语,强调了反抗荒谬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 结语:重返实践的哲学 本书并非一套教条,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持续的对话。每一章的提纲,都是一个可以向外无限延展的节点。真正的哲学工作不在于记住这些提纲,而在于运用这些清晰的框架,去检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经验、每一次决策、以及我们所依赖的每一项知识。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提纲”,读者能获得一种更为坚固的思考工具,从而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为自己的人生与认知找到清晰而坚实的坐标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
  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图书目录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分冊目次
一、人類起源提綱1
二、《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摘鈔9
三、康德哲學與建立主體性論綱111
四、關於主體性的補充說明131
五、關於主體性的第三個提綱149
六、主體性第四個提綱163
七、哲學答問錄169
八、答問之二209
九、關於「實用理性」223
十、哲學探尋錄233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9409
  • EISBN:9789571474427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哲學部分收《批判哲學的批判》(初版於1979年,下簡稱《批判》)、《我的哲學提綱》(初版於1990年,下簡稱《提綱》)兩書。關於康德,兩書中有某些重複的部分。
 
  較之他卷,本卷篇幅最小。特別是那些「提綱」,加起來字數可能才抵得上他卷的一篇長文章。但是,恰恰是這些提綱以及《批判》一書各章的最後評議部分(即收入《提綱》一書中的),卻是我全部著作中最為重要的方面。也許,自己是哲學系出身,仍然更重視別人和自己的哲學思想。
 
  說來也有意思,我從小雖對人生即有某種可笑的感傷和疑問情緒(見《走我自己的路》),但讀人文書刊的興趣卻大抵限於歷史與文學。從孔孟經書到宋明語錄,從墨學到名家,我始終是望而生畏,卻步不前,不敢多所問津的。我當年之所以以第一志願報考大學哲學系,除了想繼續思考一些人生問題之外,主要是受了時代的影響。一九四○年代後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嚴格被禁的白色恐怖下,對我反而更有吸引力。當時傾心革命,想窮究原理,於是由毛澤東而馬克思,由馬克思而黑格爾,而希臘,而其他。也記得五○年代初在北大讀書時,我曾鄙夷名重一時的蘇聯著作及哲學專家,卻潛心於西哲原典,因而大遭歧視之情景似猶如昨日事。當時閉關自大的國策使現代西方著作極少進口,自己的探索歷程止步在、也流連忘返在康德哲學之中。
 
  事有湊巧,恰好碰上「文革」,於是有論述康德的《批判》一書的寫作,詳情見該書的兩個後記。
 
  此書出版之後很受歡迎,似有洛城紙貴之勢,初版就印了三萬冊,很快賣光。當時的年輕人至今還對我說,他們知道什麼是哲學,是自讀這本書始。說法似頗誇張,查來倒也平實。只要稍事翻閱1949年以來大陸出版的所謂哲學和哲學史著作,便可知曉。哲學在那裡不是「愛智」而是「毀智」,不是「聞道」而是「罵道」(罵人之道),也就是嚇人、打人的理論——政治棍棒。唯心唯物是欽定標簽,辯證法成了變戲法。毛澤東提倡普及哲學,於是「賣西瓜的哲學」「打乒乓球的哲學」,風行不絕。這不是笑談,而是有白紙黑字為證的「哲學論著」,真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於是《批判》一書,從內容到形式,從觀念到結構,不但大有異於常規,而且還有「離經叛道」之走勢,從而也就被人(主要是青年一代)刮目相看了。其實,此書寫於「文化大革命」之中,交稿於1976年,當時雖心懷異數,卻不能大事聲張,只字裡行間略顯消息;而章章節節均大引馬列,以為護符。今日看來,必覺奇怪;但於當時,乃理所當然。此次重印,我不想多作改動;存其舊貌,以見因緣,為上上好。
 
  同時,事情還有另一方面。即我通過《批判》所表達的自己的哲學觀念,以及後來概括、發展為《提綱》中的基本想法,都自以為至今尚不過時。其中如《第四提綱》、《哲學探尋錄》雖很簡略,卻自以為重要。我以為,本世紀不管是歐陸或英美,不管是世紀前期或世紀末,大都是語言哲學的天下。維特根斯坦無論矣,海德格爾、伽德默、德里達等人也無不以語言為指歸。更不用說分析哲學這種技術學了。這個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的時代,語言之占有哲學中心地位也,固宜。但下個世紀呢?我以為是該走出語言的時候了,語言並非人生——生活之根本或家園。
 
  我在《批判》《提綱》兩書中提出了工具本體與心理本體,特別是所謂「情本體」,以為後現代將主要是文化——心理問題。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經濟乃社會存在、發展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仍然正確,但隨著自由時間的增大,物質生產之受制約於精神生產也愈趨明確。從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便太簡單了。社會心理、精神意識從來就有其相對獨立性質,在今日特別是在未來世界,它們將躍居人類本體之首位。這即是說,工藝(科技)社會結構的工具本體雖然從人類歷史長河上產生和決定了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但以此為歷史背景的後者,卻將日益取代前者,而成為人類發展和關注的中心。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教育不再是成為其他事務(如培育資本社會所需要各種專家,培育封建社會所需的士大夫),而將以自身亦即以塑造人性本身、以充分實現個體潛能和身心健康本身為目標、為鵠的,並由之而規範、而制約、而主宰工藝(科技)——社會結構和工具本體。這樣,自啟蒙時代起到馬克思主義止的理性主義的基本線索,亦即作為今日資本世界最高準則的科學主義、個人主義、自由競爭等等,便將規範在一定限度內而不再任其無限膨脹,從而也避免激起其反面之非理性主義、神祕主義、縱慾主義等等的惡性回應。這就是我結合中國傳統所提出的「新的內聖外王之道」,也就是我所謂「經過馬克思而超越馬克思」的「西體中用」的「後馬克思主義」或「新馬克思主義」。因此,如果今日有人硬要問我,你是否仍為馬克思主義者?其答覆自然是肯定的。我在青年時代白色恐怖中經過思考接受的東西,大概這一輩子也不會丟掉;但在壯年時代的紅色恐怖下,也是經過思考,被接受了的東西又有了長足的變化、修正和發展,這也大概是確定無疑的了。其實,馬克思主義早已多元化,多種多樣,各異其趣。我的馬克思主義在於仍然肯定製造、使用工具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這一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而我所強調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的未來卻指向心理和情感,這是以前或其他的馬克思主義所未曾談到或未曾強調的,此之謂「後」或「新」。這裏也還想說一下,一提馬克思主義,我便被扣上「歷史必然論」「經濟決定論」的帽子。我明明強調的是個體、感性與偶然,卻硬說我是「死守」著集體、理性和必然。的確,我是講了必然。什麼是必然?人要活,人要吃飯,這就是必然。從而追求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及壽命)的改善和延伸,從而社會在物質生產上(以製造、使用工具為標誌)取得進展,這就是必然。這是人類生活的基礎。當然,歷史也有倒退甚至毀滅的時期,但從人類總體千萬年歷史看,這方面是向前發展、進步的。我就是在這意義上講必然、理性和集體,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完全否認這一點,認為人吃飯(從而社會物質生產)不重要,不是「必然」;認為今天和千百年前一樣,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及壽命)並無進步或這種進步沒有意義;認為社會歷史無理性可言,個人的當下「存在」、感性情欲才是「真實」;如此等等,我是明確不贊同的。至於在社會物質生產、生活中,在各種歷史事件、政治體制、精神生活、意識形態、文學藝術以及個人生存中,都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偶然性、不可規定性等等,則正是我所反覆強調的。 
 
  所有這些看法和想法雖均略見於《批判》和《提綱》,但遠未充分展開。因此,這篇序文也就以提示這些尚待繼續探究的哲學課題作為結尾吧。
 
李澤厚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必须得说,我最近读的那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科普读物,彻底颠覆了我对“理性思考”的固有认知。这本书太扎实了,它没有卖弄那些花哨的实验结果,而是非常系统地讲解了我们大脑中那些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偏误是如何运作的。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把“锚定效应”、“确认偏误”这些概念,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极其贴切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比如,书中分析了为什么商家总是先把一个天价商品放在门口,就是为了让你对后续的价格产生错觉。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做任何决定时,都会下意识地停顿一下,问问自己:“这个想法真的是我的‘理性’分析,还是只是我的大脑在偷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幽默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总是在你快要觉得枯燥的时候,抛出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案例。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决策质量、避免轻易被说服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必备的心智工具箱,它教会你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怀疑和审视世界的方式。

评分

话说回来,上个月淘到一本关于当代艺术评论的文集,简直是知识的饕餮盛宴!里面的文章跨度很大,从抽象表现主义在亚洲的传播影响,一直聊到新兴数字媒体艺术的哲学基础。说实话,我本来对理论性的东西有点畏惧,但这位评论家的文笔实在太有魅力了,他总能用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俏皮的比喻,把那些深奥的艺术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比如,他分析某个装置艺术时,竟然拿我们日常买菜找零的经验来做比喻,瞬间就抓住了作品的核心矛盾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妙,每一篇独立的评论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又允许读者独立阅读。我发现自己读完后,再去看任何展览时,眼睛都不一样了。以前可能就是“哦,这个颜色挺好看”,现在会开始思考创作者想用这种材质来对抗什么,或者他想在空间中制造怎样的张力。这不仅仅是艺术评论,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认真看世界”的指南。对于想提升自己审美层次,又不想被学院派术语吓退的朋友们,这本书简直是救星,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压力。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蛮不错的书,感觉思维都有点被打开了,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关于台湾本土历史的著作里,那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不是那种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透过一些小人物的生命轨迹,展现了日治时期到战后这段复杂变动的台湾社会。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心惊,像是用一帧一帧的老照片拼凑出一个时代的侧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那种在不同文化光谱中拉扯的无奈与坚韧,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书里引用的口述史料更是活灵活现,那些老一辈亲口讲述的经历,比任何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都更具震撼力。我常常读到夜深人静,合上书本时,还能听到那些遥远的脚步声和海风的呼啸。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所有复杂的面向都摊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光辉。如果你对台湾这块土地真正有好奇心,想从更深层次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试,它会让你对“乡愁”这两个字产生全新的理解。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北欧设计哲学的翻译作品集,着迷的不是那些家具本身,而是它们背后所体现的那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很深入地剖析了“Lagom”(瑞典语,意为“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种概念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规划到餐桌礼仪,无所不包。作者强调的不是清贫或者刻板的少物主义,而是一种注重质量、注重功能性、反对过度消费的平衡哲学。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那部分。书中展示了许多利用自然光线和可持续材料设计的建筑案例,它们的设计初衷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读完后,我立刻回去整理了家里的书架,丢掉了一堆积灰的装饰品,开始思考哪些东西是我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短暂的欲望。这种从书本带来的“断舍离”冲动是如此强烈而持久,不像一般的生活指导书读完就忘了。它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文化根基的慢生活蓝图,非常适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都市人静下心来品味。

评分

前阵子陪我先生看了一本关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书籍,本来我只是随便翻翻,没想到竟然被里面的案例和分析深度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观,它不像我们常读的商业书那样只关注企业内部管理,而是从地缘政治、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协定等多个维度,解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商品是如何流动的。书中对“牛鞭效应”在现代物流中的放大效应的描述尤其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需求波动,在供应链的末端会被放大成巨大的库存危机。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到像是拆解精密机械,图表和数据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我尤其欣赏它对“风险分散”策略的探讨,它清晰地指出了过度依赖单一生产基地的潜在灾难性后果。这本书不仅让普通读者了解了“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让你能更全面地看待国际新闻和经济趋势。如果你对现代经济的骨架感到好奇,这本书能给你一幅非常清晰的、有力的结构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