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我很努力」感動自己 (電子書)

別用「我很努力」感動自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睿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心靈勵勵
  • 時間管理
  • 效率提升
  • 習慣養成
  • 正向思考
  • 人生哲學
  • 電子書
  • 個人發展
  • 擺脫內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學習要像蜜蜂,吃下後要吐蜜,別自許為勤勞的螞蟻。
  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認為做學問的基本,你要實踐,不是光努力。

  ◎待人,不要笑,不要哭,不要生氣,要理解。
  跟笛卡兒齊名的哲學家史賓諾沙,這樣解釋幸福。

  ◎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這是大文學家尼采對意志力的最高追求。

  ◎寧當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這句話你一定聽過,這是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名言,人要懂得思考。
 
  一直以來,哲學都像是神廟上的神諭,被人們視為神聖又艱澀,
  而哲學家的形象,往往被形容成性格古怪、行為詭異和脫離世俗。
 
  事實上,哲學家也是人、也會犯錯,
  就像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所說:「思想偉大的人,犯的錯誤也大。」
  他們當然會為了人生問題而傷腦筋:窮苦、失戀、犯大錯、找不到人生目標,
  他們怎麼面對?當然是因為想出了方法,所以被後人推崇「偉大」呀。

  本書作者劉睿將這些崇高、深奧的哲學思維化為34段故事,
  從如何找尋快樂、擺脫欲望、人生的意義,甚至是萬物的真理,
  還原哲學家們的面貌與生活實踐。

  ◎想鉗住別人的嘴,得靠知識,不是口才
  這是科學和哲學之祖,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寫的一首詩,
  用來提醒那些只想用口舌辯才講贏對方的人──口才不會讓人服氣的。

  ◎嫉妒會讓人自尋煩惱,欲望也是
  別人有的我也要,得不到的更想追求(看社群媒體的最大「負」作用)。
  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建議我們,看看那些比我們更貧苦者的痛苦。
  這樣你所能支配的一點財富就會顯得更大。

  ◎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也要考量它的副作用
  享樂主義哲學家伊比鳩魯認為,沒有壞的快樂,但有些快樂會帶來更多煩擾,
  例如,不節制的飲食、性愛、追求財富……不節制就會帶來痛苦。

  ◎如果你結婚,你會懊悔;你若不結婚,也會懊悔
  丹麥哲學家、存在主義創立者齊克果,很久以前就告訴我們,
  人生的荒謬,就是你無論怎麼決定,都會後悔,所以不要回頭,只能前瞻。

  ◎幸福是短暫的,痛苦是永恆的
  悲觀大師叔本華如何看待欲望?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的組合,
  無法滿足便痛苦,得到滿足便無聊……那我們該怎麼做?

  學哲學的目的,在於提供思考方法,
  然而,思考要像蜜蜂,吸收後轉成蜂蜜,
  別當一直努力積攢收藏,卻沒有消化成效的螞蟻,
  這樣,你也可以成為哲學家,活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本書特色

  你已經盡力了的難題:缺錢、失戀、找不到目標、不敢做選擇……
  哲學家們都遇過,他們這樣找出了解答。

名人推薦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暢銷作家/蔡侑霖 Danny Tsai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避开了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内容: --- 《匠心独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思想巨变》 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创造力巅峰时期的恢弘史诗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细致入微地考察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欧洲,一个被誉为“重生”的时代——文艺复兴。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思想、科学探索与文化觉醒的深度剖析。我们不再将文艺复兴视为孤立的艺术运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背景之下,探究它是如何从黑暗的中世纪中挣脱而出,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知的西方文明的基石。 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黎明——思想的根基重塑 文艺复兴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人文主义的兴起。本书将从佛罗伦萨的学园开始,详细阐述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先驱如何重新发掘并推崇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智慧。我们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如何取代僵化的神学中心论,强调人的尊严、潜能与现世生活的价值。 重点剖析: 古典文献的回归与影响: 探讨抄本学家们如何冒着巨大风险,从隐修院的尘封角落中抢救出失传的柏拉图、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以及这些文本如何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辨。 教育体系的革命: 考察“博雅教育”(Studia Humanitatis)的构建过程,分析它如何培养出兼具文才、道德和实践能力的理想公民,为后来的宫廷和商业精英阶层提供了新的范式。 美第奇家族的赞助角色: 并非简单的财富展示,而是权力、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精密结合。我们将分析美第奇家族如何通过赞助艺术家和学者,巧妙地巩固其在佛罗伦萨的非正式统治地位,并将其文化理念推广至全欧。 第二部分:视觉的革命——透视法与人体解剖的科学化 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其对真实世界前所未有的精确描摹能力。本书将从技术革新的角度,详尽解析艺术如何与新兴的科学方法论深度融合。 大师与技法详解: 透视法的数学原理: 聚焦于布鲁内莱斯基对线性透视的发现及其在建筑和绘画中的应用。我们不仅展示最终的杰作,更还原了艺术家和工程师们在试验、计算和修正过程中的艰辛探索。 达·芬奇的解剖学实践: 详细分析达·芬奇超越时代的人体解剖学研究。他的草图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准备,更是对生命运作机制的早期科学探究。我们将对比其记录与当时教会对尸体解剖的限制,突出其探索精神的代价与价值。 油画媒介的演变: 北方文艺复兴,特别是尼德兰画派,在油画媒介的运用上取得了突破。本书将对比意大利湿壁画和北方油画在色彩饱和度、光影处理及细节描绘上的技术差异,解释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服务于艺术家更深层次的心理表达。 第三部分:艺术的殿堂——从古典主义的回归到“风格的终结”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艺术史的叙事推向高潮,涵盖了盛期文艺复兴(High Renaissance)的辉煌,以及随后风格主义(Mannerism)的复杂转向。 三巨头的对话: 1. 拉斐尔的和谐之美: 分析《雅典学院》如何巧妙地将古典哲学偶像与当代人文精神融合,探究其构图的完美平衡感及其对后世古典美学的定义性影响。 2. 米开朗基罗的“不安分的灵魂”: 深入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壁画创作历程。重点解读西斯廷天顶画中“尼罗河畔的先知”所蕴含的张力与力量,探讨其如何在其作品中注入一种超越古典和谐的、近乎悲剧性的英雄主义。 3. 提香与色彩的解放: 在威尼斯画派,色彩(Colore)开始挑战佛罗伦萨的线条(Disegno)传统。提香如何运用松散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预示了巴洛克艺术对感官体验的强调。 风格的转向——风格主义的兴起: 随着古典理想的完美实现,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表达。风格主义(如帕尔米贾尼诺、布龙齐诺的作品)标志着对自然主义的有意偏离。本书将解析为何这种对拉长比例、不和谐色彩和晦涩主题的追求,反映了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焦虑和对古典完美主义的疲惫。 第四部分:印刷术与新世界的冲击——知识传播与权力重构 文艺复兴并非仅限于精英阶层的沙龙和作坊,古登堡的印刷术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技术。 知识的民主化: 印刷术的社会效应: 印刷术如何迅速降低了书籍成本,加速了新思想(包括宗教改革的思想)的传播速度,并催生了“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角色。 科学方法的早期实践: 考察哥白尼的日心说、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图集是如何通过印刷术得以广泛传播和验证的,这标志着对权威知识的系统性挑战的开始。 文艺复兴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文艺复兴对现代性的奠基作用:它确立了世俗艺术的独立地位,开启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论,并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对抗中世纪思想束缚的哲学武器。通过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重构,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文化基因的源头所在。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西方艺术史、思想史、欧洲中世纪晚期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理解现代科学与人文主义如何交织发展的专业研究人员与爱好者。其详实的考证、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插图(注:此处为描述,非实际附图)将使这段复杂的历史变得生动而引人入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睿


  東北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是一個對心理學抱有無限好奇與熱愛的治療師,一個舞動在心靈與文字世界的探尋者,他長期致力於哲學思考與心理研究,文筆簡約有力,文風清自然。

  他相信,無論什麼樣的人情冷暖,背後都蘊藏著人性的力量。懂人心,就懂了世界。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哲學家的智慧,讓我們不必繞遠路就能解鎖人生/鄭俊德
推薦序二 若只是渴望掌聲,可能會讓你的人生價值叫好不叫座/蔡侑霖 Danny Tsai

前言 你正傷腦筋的人生難題,哲學家們是這樣找到答案的

第一部 幸福從何而來,哲學家這樣解答

01 想鉗住別人的嘴,得靠知識,不是口才

科學和哲學之祖,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

02 數學可以解釋世上所有的一切
畢氏定理發明人,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03 世上沒有永恆,萬物永遠在變
西方神學「邏各斯學說」發明人,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04忌妒會讓人自尋煩惱,欲望也是
原子論發明人,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利特

05 寧當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希臘三賢之一,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

06老是想以後,你只會錯過現在
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柏拉圖

07真理在哪裡?順應自然發展
是哲學家也是科學家,柏拉圖最優秀的學生,亞里斯多德

08如何過上人人稱羨的人生?
古希臘犬儒派代表人物第歐根尼

第二部 快樂是什麼?追求享樂有錯嗎?

09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也要考量它的副作用
「享樂主義」發展者,伊比鳩魯

10唯一重要的時間,只有現在
古羅馬神學、哲學家奧古斯丁
    
11在真理面前,我半步也不退讓
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文學家布魯諾

12學習要像蜜蜂,別自許為勤勞的螞蟻
英國哲學家,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培根

13不要完全信任感官,理性比感覺更可靠
提出「我思故我在」,西方現代哲學奠基人笛卡兒

14待人,不要笑,不要哭,不要生氣,要理解
理性主義者,與笛卡兒齊名的哲學家,史賓諾沙

15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

16如果這件事不為人知,它們就完全不存在
英國哲學家,愛爾蘭主教喬治.柏克萊

第三部 關於欲望,我該怎麼控制又該怎麼選擇

17我們不能從「是」,推論出「應該」
「懷疑主義」論者,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

18世上什麼東西最長,又最短?
法蘭西思想之父,啟蒙哲學家伏爾泰

19情慾讓人活著,也會置人於死地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

20萬物就是各自成立,卻又互相矛盾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

21哲學無法速成,這是一個緩慢薰陶的過程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代表人物黑格爾

22幸福是短暫的,痛苦是永恆的
唯意志論主義開創者,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

23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殺死上帝的哲學家,尼采

24如果你結婚,你會懊悔;你若不結婚,也會懊悔
丹麥哲學家、詩人,存在主義創立者齊克果

第四部 每個人都可以活成自己的哲學家

25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只是被活埋了
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26如何看見事物的本質?觀察與分析
德國哲學家,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

27人為什麼而活著?愛情、知識、痛苦
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羅素

28你應該用畢生精力,去從事最擅長的事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維根斯坦

29自由的選擇不會帶來快樂,因為你要承擔一切後果
法國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沙特

30不想活得像機器,就要為生活賦予意義
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馬克斯.韋伯

31哲學不是概念分析,是一門科學
美國當代哲學家威拉德.蒯因

32你以為你在說話,實際上是話在說你
法國哲學、文學評論、性學家米歇爾.傅柯

33專心在腳下走的路,就不會恐懼
美國德籍猶太人、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希.佛洛姆

34要生存就要變化,要變化就要成長
法國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1765
  • EISBN:97862670417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哲學家的智慧,讓我們不必繞遠路就能解鎖人生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什麼是愛?什麼是美?怎樣才能得到快樂、變得幸福?你審視過自己的人生嗎?

  我總是很欽佩學哲學、擅長思考哲學的朋友,他們可能有點瘋狂,卻又帶著誠實勇敢,能夠擺脫傳統道德宗教的束縛,不顧旁人的眼光,為了某項自己認同的價值痴迷努力。

  懂哲學的人,談吐間會有股特殊的氣質,機智、善於發問,能包容各種回應,且不隨意給人任何制式化的標準答案;在面對繁瑣的人生難題時,總能雲淡風輕的看待萬事,如風飄逸、如水柔軟,隨心所欲的優雅生活。

  過去,哲學於我而言,儼然就是一門高僧修士在研讀的學問。

  後來,我陸續透過一本本好書自讀自學,嘗試了解哲學,慢慢咀嚼過後,才有了新的體驗。

  拿起這本書《別用「我很努力」感動自己》,光看到標題會以為是勵志雞湯,但翻開後才知道,原來是用哲學解釋人生,才展開幾頁,我的心就深深被觸動,彷彿看見書中的哲學家,引導著我去理解前人的思想。

  透過哲學家巧妙的對談問答,我不必繞遠路就能解鎖人生,找到解答。

  每篇故事都讓我很享受其中,帶領我更認識內在真實的自己,平靜的文字裡澎湃而有力量,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閱讀哲學後座力吧!

  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對愛情的渴慕、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無與倫比的同情,這三種情感極其強烈的支配著我的一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哲學家,哲學就是一種生活型態,能蘊藏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同樣追求愛情,渴望自由,想要幸福,且熱愛真理的生活寫照。

  蘇格拉底(Socrates)說:「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從以前我就很喜歡這句話。

  早期,蘇格拉底對自己的生活不斷反思,還會不斷刺激別人去反思生命、追求智慧,他每天在廣場上和不同的人討論各種問題,對大家不曾深入思考的事物發問,例如:正義是什麼?勇敢是什麼?

  反觀今日,雖然供人們討論的廣場已不復存在,但也出現了更為廣闊的網絡。

  我們每天在線上討論的,可能是生活的難關、八卦時事、政治的黑暗,這些話題似乎離哲學很遠,但從這本書的提醒中,原來無處不哲學。

  生活中的難題是自己造成的,還是環境使然?眼前看見的時事八卦到底是真是假?政治真如我們想像的淪為無止境的鬥爭?還是其實都只是表演,為了掩蓋某些事實……很多事情,當你好好叩問哲學,就能帶來真理的足跡。

  書中有一段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年輕人詢問知識淵博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什麼是快樂?」

  德謨克利特回答:「快樂與不適,構成了你應該做和不應該做之事的標準,也決定了有利和有害之間的界限。」

  「那是不是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快樂呢?」

  「只沉溺於口腹之欲……快樂是很短暫的。隨之而來的壞處卻很大。」

  當然從字面上理解,壞處除了對健康影響外,書中更提醒我們,追求善良比追求肉體快樂更有價值,靈魂的餵養需要美善而非欲望。

  最後鼓勵各位讀者,慢慢細讀這本書,躺著思考,走著也可以思考,透過這本書,你會漸漸了解哲學,並理解人生就是哲學。

推薦序二

若只是渴望掌聲,可能會讓你的人生價值叫好不叫座
暢銷作家/蔡侑霖 Danny Tsai


  閱讀完劉睿的新作品,不難想像是出自熱愛生命的治療師而寫,原因是,太真實了!在故事中會發現暗喻現代飲食男女的心情、現實生活的情況,在作者的指引之下,其背後意涵深刻而顯白。

  經歷多年的工作磨練、人際關係的來去,你會不小心變得世俗,開始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戴上面具後的你,會學著圓融的處理每段關係,隱惡揚善讓人們看見最美好的結果,過程的艱澀與挫敗感,便私下默默消化。

  接著你開始催眠自己:「我很好,我一定能完成這件事!」、「再不開心,明天太陽出來又是重新開始」,這類對鏡子說服般的喊話,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出現。

  從起床到就寢、上班到下班,心態或許能短暫的被當下情緒收買,獲得一時的認同;但事實上,問題依舊原封不動停留在你糾結的心思上,該處理的、該面對的,都彷彿成了爛泥般,讓自己越陷越深。

  若總覺得每天都過得不怎麼開心、做任何事情都不順遂,就應該深思自己是否被周遭的環境過度干擾了。老是想試圖說服他人,認為計畫得照著自己劇本走才正確……到頭來卻都往往不如預期,除了讓自己裡外不是人,筋疲力盡的憔悴,甚至還有可能把人生安排都莫名打亂了。

  很喜歡書中幾篇章節,經過這些年的經歷,我認為自己也到了對生活遊刃有餘的年紀。每天的日常,外在的人、事、物和關係,不可能全都順著自己的心意,即使我們努力花心思計較,也不見得能完全掌控。

  反過頭來,要是我們可以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學習用別的角度去體悟,就不會在遇到狀況時措手不及;防患於未然,自然就可看淡那些無意義、患得患失、且只會影響心情的瑣事。與其讓自己心神不寧過日子,優雅自在,隨心踏實的提早準備,這才能使你的情緒釋放出來一點,關係更簡單一些。

  你得做好自己的本分,每個階段的樣貌,每個年紀的角色,都只和跟自己斤斤計較就好。我們面臨的挫折與嚮往,最終都會推向自己欲求的終點站。

  然而,評分的好壞、成功與失敗,這些責任肯定不會落在他人身上。憑什麼讓別人來當你生命中的評審,對著你指指點點,批判你的努力及不客觀的劣勢?

  凡事盡力,會使自己就多一份無愧的安心。每個階段都是人生的積累,都請好好為自己負責,向理想人生努力前進。

  短暫的人生,只要想著為自己堅持、自在踏實就好,沒必要為了外在的任何原因委屈自己,滿足他人期望、吸引他人的注目。

  這本書,將讓你思考每個生命階段的價值,而你做的每個決定,也都會帶領你前往某個方向。找到價值、佇立定位,在人生舞臺提早準備好,才會演得精采而自在!

前言
    
你正傷腦筋的人生難題,哲學家們是這樣解答的


  一直以來,哲學都像是神廟上的神諭,被人們視為神聖又艱深晦澀的學問,以至於連追求哲學的哲學家,都被人們供奉在高高的神龕之上,成為人們敬而遠之的群體。

  然而,哲學家絕不只是性格古怪、行為詭異和脫離世俗,這些負面名詞的綜合體,這些詞描繪的只是他們的其中一個面向,遠遠不是全貌。

  事實上,哲學家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生活在現實的世界。所有我們曾遭遇過的難題、困惑,他們也都面臨過,並以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哲學)解決。

  我曾經看過一些關於趣味哲學和哲學故事的書,在那些著作中,深奧的理論都蘊涵在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中,讓讀者在輕鬆的環境中去了解哲理、體味哲學;讓讀者相信哲學不應該被束縛在神廟裡,成為少數人和眾神饗食的祭品;讓讀者相信哲學就是生活,並且蘊藏於生活的各個角落,人人都可以學哲學。

  受到這些著作的啟發,我也希望能夠還原哲學家們真實的面貌,讓讀者們從中找到解決生活難題的方法。

  哲學是可愛的,這不應該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艱深的思想所掩蓋。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一個標準的哲學家,他聰明絕頂,卻又認真踏實,一絲不苟;生活上清心寡欲,拒絕繼承巨額財產,過著準修道士的禁欲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生活就是人們想像中的「哲學家式枯燥生活」。

  但是,我們在他的生命中仍然可以看見許多閃閃發光的趣事。當維特根斯坦閱讀完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著作後,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就跑去問羅素自己是不是一個天才,如果是,他就研究哲學,做一個哲學家;如果不是,他就回去開飛艇。

  還有一次,他和病重的哲學家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討論哲學,遠遠超過了規定的探病時間,摩爾的夫人指責他妨礙摩爾休息,影響摩爾健康。

  他卻說,談論哲學問題是摩爾的興趣所在,如果真的在談論問題過程中,摩爾因為過於激動而死去,那就讓摩爾死好了,因為那樣死得其所,一個人應該用他畢生的精力去從事自己所擅長的事,而不應該單純為了延長生命而放鬆對工作的努力。

  在眾多哲學家中,這樣可愛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們或是因為自己的機智,或是因為自己的痴迷,或是因為自己的單純,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讓我們覺得可笑又可敬的行為。他們確實是一群很可愛的人,只是需要我們去親近、去發現。

  誠然,哲學家的隊伍中有很多像康德(Immanuel Kant)、阿奎那(Thomas Aquinas)這樣嚴肅的知識分子,但也不乏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羅素這樣的浪漫主義者,他們具有詩人一般的氣質。他們追求愛情,追求自由,熱愛生活,熱愛真理。

  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慕、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無與倫比的同情,這三種情感極其強烈的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情感是羅素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大部分哲學家的生活寫照。

  當然,哲學家們由於性格、人生經歷、研究的領域,也會做出一些奇特的行為,在常人看來這些都很匪夷所思。例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曾阻止人們鞭打一條幼犬,說它體內有他一位朋友的靈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則抱著馬的脖子哭泣喊道:「我的兄弟啊!」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曾經說:「對於同一條宗教格言,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說出來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對於這個老人來說,這條格言包含著他所有的生活;而對於這個小孩來說,或許他能夠理解格言的意思,但是格言只是格言,裡面沒有生活。」

  對於哲學家來說,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哲學,他的哲學就是他的生活,我們可以不理解,但我們必須寬容,我們要捍衛他們的權利。除了奇怪的行為外,哲學家也會犯下一些錯誤,就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經斷言十磅重的鐵球下落速度是一磅鐵球的10倍。或許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說:「思想偉大的人,犯的錯誤也大。」

  哲學家是一群愛思辨的傢伙,他們有自己可愛的一面,有自己的浪漫情懷,有自己的搞笑天分,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們接觸他們的逸聞趣事,就是接觸他們的生活,而了解他們的生活,就是了解他們的哲學。

  我的目的不是抬高哲學家在神龕上的位置,也絕不是要把他們從神龕上拉下來。我希望透過收集、整理哲學家們的一些哲理故事、生活趣事,向讀者們展現一個個豐滿的、全面的哲學家形象,引導讀者了解哲學家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哲學,以更寬容、更謹慎的思辨心態去看待哲學及人生。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曾說:「最偉大的人有最高尚的美德,同時也能做最糟糕的壞事。」那些試圖從哲學中尋找人生智慧的人應該小心,儘管哲學能夠啟迪你的智慧,但是不要迷戀哲學家月光下的側影,小心迷失了回家的路。那些愛思辨的傢伙的另外半張臉,你看見了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比較偏向務實的讀者,不太愛看那些太過哲學性、太過飄渺的理論。這本書的優點就在於它的接地氣。它就像是你身邊一個非常嚴格但又真心為你好的前輩在跟你對話。它沒有把「努力」妖魔化,而是精準地定位了「無效的努力」在哪裡消耗了我們的生命力。特別是關於「溝通你的成果」這一塊,以前我都覺得做好事就夠了,不需要多講,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在團隊合作或職場環境中,「展示成果」本身就是一種專業技能,而「自我感動」恰恰是這種技能最大的殺手。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既溫和又堅決的自我校準工具,讓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同時保持內心的坦誠與健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做得相當好,流暢度很高,讓人不會因為閱讀上的不適而中斷思緒。內容上,我認為它成功地避開了許多華語勵志書容易有的窠臼,那就是過度渲染「堅持的力量」。這本書的重點明顯放在「效率」與「有效性」上。書中提到的一個觀念是關於「努力的複利效應」,如果方向錯了,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在原地打轉,甚至會加深錯誤的慣性。這讓我回想起好幾次專案的挫敗,事後諸葛地想,原來那時候我只是在用一種「看起來很忙」的方式在逃避真正困難的核心問題。對於習慣用「戰鬥姿態」來面對生活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聰明、更少內耗的奮鬥藍圖。

评分

我是一個對「成就感」很敏感的人,常常因為達不到預期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它,想看看它能說出什麼新東西。結果,它讓我對「成就感」的來源有了更健康的理解。它沒有要求你成為一個機器人,冷酷無情地只看數據,而是教你如何真誠地看待自己的努力,並將那些「看似努力」的行為,轉化為能被他人看見的「實際價值」。書中對於「外部回饋的重要性」的討論,尤其深刻。我們太習慣於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讚美自己了,卻忘了在真實的社會運作中,你的努力只有在被看見、被轉化為對他人的貢獻時,才真正有意義。這本書的視角非常「跳脫」,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我們日常的奮鬥,相當有啟發性。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書名還有點不以為意,想說又是哪本雞湯文學,但翻開之後就完全停不下來。作者的文筆簡潔有力,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能精準地打到痛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只是在批評那些「假努力」,更提供了許多具體可行的轉變策略。例如,如何區分「過程導向的自我滿足」和「結果導向的有效行動」,這個思考框架對我幫助非常大。過去我常常陷入那種忙碌的假象中,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衝刺,結果年底一看,似乎什麼實質的進展都沒有。這本書像是給我上了一堂職場生存的實戰課,讓我明白,與其花心思去美化自己的辛勞,不如把精力放在產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上。對於那些長期處於低效率循環,卻又不斷自我安慰的職場老鳥,這本絕對是必讀的醒悟之書。

评分

這本書實在是太讓我耳目一新了,讀完之後感覺像是被潑了一大盆冷水,但同時又充滿了動力。它沒有那種老套的、空泛的勵志口號,而是非常務實地剖析了我們在追求目標時常犯的「自我感動」的陷阱。書中很多觀點都直指核心,像是我們常常把「花很多時間在準備上」誤認為是「已經很接近成功了」,這種心理防衛機制,書裡描述得淋漓盡致。我以前總覺得,只要我夠拼命,總有一天會被看見,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重點從來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努力的 दिशा(方向)」對不對。特別是關於量化成果的那幾個章節,完全顛覆了我對「付出與回報」的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工作和學習方法,實在是受益匪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