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真實:我們的身體在或不在? (電子書)

虛擬真實:我們的身體在或不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蘭・米龍
图书标签:
  • 虛擬實境
  • 擴增實境
  • 身體意象
  • 科技哲學
  • 數位文化
  • 沉浸式體驗
  • 感官知覺
  • 未來科技
  • 人機互動
  • 虛擬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賽博格、後人類、數位分身、沉浸體驗,
元宇宙時代,身體幻化成各種面貌......
但是,我們真的自由了嗎?

虛擬身體是真實的一面鏡子

  從科幻電影到電玩遊戲,從網路文化到數位藝術,我們的身體在這些世界中似乎愈來愈與肉身外層分離,成了一個沒有弱點,可以任意變形、具有各種潛能的身體。

  同時間,身體也開始消失,變得透明而空洞,彷彿我們即將邁向一種科技變動下的新人類。法國哲學家米龍認為,在這個脈絡中,我們更需要思考身體,分析虛擬身體的所有狀態。

  虛擬身體,遠比電影世界所呈現的還要複雜。本書具體探討三大主題,包括:
  ——網際空間的無物質身體、合成身體和身體化身;
  ——好萊塢電影的虛擬身體(《駭客任務》、《X接觸:來自異世界》、《魔鬼終結者》等);
  ——數位藝術創作中身體的位置

  作者回溯「虛擬」概念的演變,找出身體被解讀為單純的人造機械構成物的過程,進而談到相關的重要概念,包括擴增實境、人造真實、虛擬互動、遠距虛擬、人工智慧和人工生命。

  全書以哲學理論出發,橫越網路、科技、藝術等不同專業領域,讀來具有學術教科書的深度、亦有文化與藝術批評理論的推演。透過虛擬與身體相互辯證,我們或許可以提問:人為何物,人的地位、以及人的侷限為何。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数字迷宫:技术浪潮中的人类心智与社会重塑》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虛擬真實:我們的身體在或不在?”这一主题: --- 数字迷宫:技术浪潮中的人类心智与社会重塑 一、 导论:算法时代的黎明与人类的再定位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全球互联网络对人类心智结构、社会组织形态乃至伦理道德体系所带来的根本性冲击与重塑。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奇点临近的时代,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成为了构成我们现实体验的底层框架。这种深刻的范式转移,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的定义,考察心智的边界,并评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我们不再仅仅生活在由物理定律主导的世界里,算法的逻辑、数据的流向、以及信息传播的速率,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重塑我们的认知偏好、情感表达和集体行动模式。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透镜,用以观察和理解这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 二、 心智的驯化:注意力的经济学与认知边界的侵蚀 在技术主导的景观中,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注意力——已成为被激烈争夺的商品。本章首先聚焦于“注意力经济学”的运作机制。我们详细考察了社交媒体平台、信息聚合算法如何利用神经科学的洞见,设计出具有高度成瘾性的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本书探讨了这种持续的、碎片化的信息输入对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影响。深度思考能力、长期记忆的巩固、以及批判性分析的耐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审视了“持续部分中断”理论(Context Switching),论证了其如何降低了决策质量,并可能在潜意识层面培养出一种对即时满足的依赖性,削弱了对复杂、长期问题的耐心。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如何固化了个体的认知框架。当算法根据我们的历史偏好推送内容时,我们获取的“信息”实际上是“确认”,这极大地阻碍了观点的多样性输入,并可能导致社会群体间理解鸿沟的加深。心智的开放性在算法的引导下,正面临着被“驯化”的风险。 三、 社会肌理的重构:信任、社群与数字治理的困境 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复杂且双向的。一方面,数字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促进了跨地域的协作与社群的形成。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新型的“去中心化”连接也带来了传统社会信任机制的瓦解。 本章集中讨论“数字信任”的构建与维护。在缺乏面对面互动、身份验证复杂化的网络环境中,谣言(Misinformation)和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我们分析了“深度伪造”(Deepfakes)技术对事实的侵蚀,以及如何区分由人类意图驱动的恶意宣传与无意中产生的错误信息。这不仅是信息处理的问题,更是对公共话语权和集体理性基础的挑战。 在治理层面,本书探讨了“平台治理”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张力。大型科技公司掌握着超越传统政府的权力——它们决定了信息的可见性、言论的边界以及商业活动的合法性。我们考察了不同国家在数据主权、反垄断审查以及网络内容监管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并讨论了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跨国界的治理框架的必要性与困难。 四、 劳动与价值的再定义:自动化浪潮下的经济焦虑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停留在科幻小说中,它们正在切实地改变全球的就业市场和价值分配体系。本书不侧重于对未来失业率的简单预测,而是深入探讨了“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变。 当重复性、流程化的认知工作被机器接管时,人类劳动力的价值将向何处转移?我们分析了“零工经济”(Gig Economy)下劳动者权益的模糊化,探讨了数据劳动者(Data Laborers)在价值链中的隐形贡献,以及这种模式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关于“普遍基本收入”(UBI)或“普遍基本服务”(UBS)等应对方案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基础。核心议题在于:在一个生产力极大提高但劳动需求结构剧烈变化的社会中,如何确保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避免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五、 伦理的十字路口:责任、偏见与技术的人性化 技术工具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它们在设计和应用中必然嵌入了设计者的价值观、历史的偏见以及商业目标。本章聚焦于技术伦理的核心难题。 我们首先解构了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的来源——从训练数据的选择到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假设。这些偏见可能在招聘、信贷审批、甚至司法判决中,系统性地歧视特定群体,从而将历史上的不公转化为未来的技术规范。 接着,本书探讨了“责任主体性”的模糊化。当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或医疗AI系统做出错误诊断时,谁应承担最终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是程序员、数据提供者、用户,还是模型本身?这种责任分散的现象对既有的法律和伦理框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结语:走向审慎的进步 《数字迷宫》并非一本技术反乌托邦的预言书,也不是盲目的技术赞歌。它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穿透表面的光鲜亮丽,直面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的人文挑战。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我们能多快地掌握新技术,而在于我们能否审慎地驾驭这些力量,确保技术的发展最终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类福祉、心智的解放,以及更具韧性和公平的社会结构。理解迷宫的结构,是找到出口的第一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蘭・米龍 (Alain Milon)


  1983年取得巴黎第一大學哲學博士後,再於1993年獲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2001年起任職於巴黎第十大學,除了擔任十大(南特校區)特聘教授,智利聖地牙哥大學傅柯講座教授,並為十大出版社創始人暨社長。自2004年起即榮獲法國高等教育部頒發特優等級獎勵,擔任 PHILLIA博士課程專任講座,乃目前法國實具議題主導影響力之學者。

  米龍跨界哲學、美學與文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身體/語言、城市地景、影像研究,除了列維納斯、白朗修,更深入德勒茲、亞鐸等思想與活動的研究,著作豐碩,並參與CNRS字典編篡與多本專書編輯。

  著作列表
  - La Communauté en archipel : la place de l’Étranger, Presses Paris Nanterre, 2018
  - Sous la langue, Artaud. La réalité en folie, Les Belles Lettres, 2016
  - Pour une critique de la raison écologique : le plan de nature, Circé, 2014
  - Cartes inconnues. Approche critique de l’espace, Les Belles Lettres, 2013
  - La Fêlure du cri : violence et écriture, Les Belles Lettres, 2010
  - Bacon, l’effroyable viande, Les Belles Lettres, 2008
  - L’Ecriture de soi : ce lointain intérieur, Les Belles Lettres, 2005
  - La Réalité virtuelle. Avec ou sans le corps, Autrement, 2005
  - Contours de lumière : les territoires éclatés de Rozelaar Green, Draeger, 2002
  - L'Art de la Conversation, PUF, coll. " Perspectives critiques ", 1999
  - L'Étranger dans la Ville. Du rap au graff mural,PUF, coll.   "Sociologie d'aujourd'hui", 1999
  - La Valeur de l'information : entre dette et don, PUF., coll. "Sociologie d'aujourd'hui ", 1999

譯者簡介

林德祐


  巴黎第七大學現代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譯有《藍色小孩》、《我一百歲,我有七百個小孩》(心靈工坊)、《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心靈工坊)、《環城大道》(允晨文化)等作品。

图书目录

序|米凱拉‧馬札諾
引言

1•何謂虛擬?
1. 虛擬身體和網路身體:現況概述
2. 虛擬身體:真實身體的鏡子
3. 虛擬真實與虛擬性

2•網路文化的無肉身之體
1. 從無物質身體到不透明身體
2. 好萊塢的場景調度:《駭客任務》、《錄影帶謀殺》、《X接觸:來自異世界》、《魔鬼終結者》、《虛擬偶像》

3•數位藝術重現的身體
1. 身體的演變:史泰拉克和奧蘭
2. 障礙身體的回歸:互動裝置

結論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5502
  • EISBN:97898648955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