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青:2016-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 (電子書)

雨過天青:2016-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图书标签:
  • 婚姻平權
  • 同志婚姻
  • 台灣婚姻平權
  • 攝影集
  • 紀錄攝影
  • LGBTQ+
  • 雨過天青
  • 平權運動
  • 台灣社會
  • 同志議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同性得以結婚國家的倡議、行動與修法歷程全記錄!
☆ 以攝影搭配紀錄與採訪,用圖像述說平權運動歷程的艱辛與淚水。
☆ 台灣憲政與人權歷史上的驕傲,參與平權見證歷史的你我都該保留的世代記憶。
☆ 行政院長蘇貞昌專文推薦。
☆ 主要內容附有英文翻譯,台灣平權的寶貴經驗可以直接提供國際朋友參考。

  Love Wins


  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於2016年再次引起社會關注與討論,而後從排入立院議程與民法修法一讀、大法官釋憲、公投挫敗,再到同婚專法通過,過程中經歷了各種風雨,曾以為看見曙光,卻又跌落黑暗,再努力奮起,終見雨過天青。

  這幾年間的努力倡議與動員,有許多動人的畫面與故事,值得講述與記憶,本書記錄 2016 - 2019 年同婚法案運動期間,婚姻平權大平台所看見的幕前與幕後珍貴畫面。

  以現場相片訴說故事

  本書分成「時間軸」、「序」、「概論」、「過程」、「故事」、「重返緊急會議」幾個部分,首先由快速回顧修法歷程大事記的「時間軸」開場。從2016年3月「尤美女立法委員與數個國內性別、同志組織、法界人士等共同組成『同婚修法小組』,定期討論民法修正方向及內容」開始,2016年底三個黨團在立法院提出民法修正案通過一讀,2017年5月大法官會議釋憲,2018年的公投對決,再到2019年5月《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的國家,相愛的人不再因為性別而無法結婚。

  時間軸之後,接著是行政院長的推薦序文,在平權理念與保守現實間開創新局總是得頂下許多政治上的壓力與折衝;也有來自澳洲和美國的平權夥伴的祝賀序文,顯見婚姻平權讓台灣與國際接軌,台灣站到世界上別具意義的位置。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和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的文章,也顯見這場運動從民間力量聯合組成不斷努力的進程。「過程」章節以相片訴說著三年多來的大大小小事件,從人民自發上街的宣傳請託到媒體活動、進總統府拜會,再到幾次大規模動員拚場拚人氣,從情緒高昂落到谷底再勇敢前行,種種大大小小的過程以眾多畫面紀錄呈現,重新喚起有你一起走過的同行記憶。

  影響運動人物的貼身訪談

  除了動人時刻的紀錄,書中「故事」章節也收錄運動中各自努力發揮影響力的七位重要角色——尤美女×許毓仁、李懷仁、張懋禛、郭媽媽、温貞菱、李芝晨的參與運動故事,以推動法案進程的立委、政治幕僚、同志牧師、櫃父母解惑者、公眾人物、第一線志工種種不同的身分、角度,分享汗水與淚水交織的倡議過程,這幾段採訪不時透露當初難以公開明說的心情,這些都只有雨過天青之後方能撥雲見日。最後是「重返緊急會議」,讓當初匯集成大平台的各團體成員再次聚首,談談當年的祕辛與糗事。

  中英文雙語呈現

  為了讓國際朋友也可以瞭解台灣在這些年通過婚姻平權的歷程,本書最後一部分是英文版,將本書主要內容譯成英文,期待台灣的經驗可以鼓舞更多世界上更多的人爭取平權,協助其他運動者在全球各處倡議公平與平等。

  這些年,正因為有你,正因為有愛,我們才可以一起走過這趟難以相忘的旅程,才能為更加平等有愛的社會奠定第一塊基石。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一起走過的你。

名人推薦

  「許多人和我一樣,為同志朋友發聲,讓同志可以結婚,堅持的是一種素樸的自由、平等理念,因為沒有誰有權利歧視誰;但對那些長年備受歧視、不被公平對待的同志以及親人而言,這不是理念之爭,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每一天切身感受的痛苦,而這生活裡的痛,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們卻渾然不知。」—— 行政院院長  蘇貞昌

  「社會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理解、去學習、去改變。我會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跟著所有人往更好的地方去。」—— 温貞菱
《光影流转:时代见证下的民间史诗》 一卷穿越时空的影像志,一部凝视社会变迁的温情录。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特定运动或议题的纪实作品,而是一部以个体生命经验为轴线,串联起特定历史时期(例如,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某个重要阶段)中国社会在经济转型、文化思潮涌动和日常生活重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的摄影故事集。它试图捕捉那些宏大叙事之外,存在于街头巷尾、家庭内部、工作场所的细微情感与无声变化。 卷首语:寻常之境,非常之时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高速的城市化进程、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传统价值与现代观念的激烈碰撞,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此时此地”。然而,主流媒体往往聚焦于宏观的经济数据或政治风云,而真正构成社会肌理的,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挣扎与坚守。 《光影流转》的初衷,便是将镜头对准这些“寻常之境”。我们拒绝使用刻意的戏剧化手法或预设的批判立场,而是力求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记录下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 第一部分:铁轨与钢筋的脉动——城市边缘的生命图景 本部分收录了横跨数年间,拍摄于几座快速扩张的特大城市周边的系列照片。这些图像并非展示摩天大楼的辉煌,而是聚焦于那些为城市运转提供支撑的“沉默的大多数”。 城中村的霓虹与尘埃: 记录了城市扩张边缘的“城中村”——那些在快速拆迁与重建的夹缝中求生的老旧聚落。镜头深入狭窄的里弄,捕捉清晨在昏暗灯光下准备早餐的家庭主妇、午后在简陋出租屋里伏案工作的技术工人,以及孩子们在钢筋混凝土空隙中寻找玩伴的景象。影像的色彩对比强烈,阴影深沉,暗示着身份的漂浮不定与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流水线上的时间: 一组关于劳动者的肖像群像。这些照片多为特写,聚焦于工人们疲惫但坚毅的眼神,以及常年劳作在手背上留下的印记。我们拍摄了电子产品组装线上重复的动作,工厂食堂里沉默的午餐,以及深夜拖着疲惫身体回家的通勤场景。重点在于捕捉“时间感”——在高度机械化的生产节奏中,个体如何维系其作为“人”的尊严与记忆。 交通工具里的世界: 拥挤的公共汽车、地铁车厢,成为了一个临时的微型社会剧场。通过抓拍,我们捕捉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密闭空间内彼此靠近却又各自沉浸的状态:沉睡的上班族、匆忙阅读报纸的老人、耳机里播放着秘密旋律的年轻人。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距离与亲近”的悖论图景。 第二部分:记忆的容器——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本部分探讨了在社会剧烈转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家庭结构所面临的冲击与适应。 祭祖与电子屏幕: 一组对比强烈的室内纪实。一方是老旧的客厅里,家人围坐在一起,进行着遵循古老仪式的祭拜活动;另一方则是被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光芒笼罩的下一代,他们与传统仪式保持着微妙的疏离。照片试图探讨:当技术媒介成为新的“神龛”时,血脉的连接是否依然坚固? 消失的手艺人: 记录了那些正在被工业化或数字化迅速取代的传统手工艺者。比如,手工打铁的师傅、用老式印刷机排版的匠人,以及仍在手工修补家具的木匠。镜头着重于他们指尖的精湛技艺,以及在无人问津的工作室里,日复一日与“过时”的技艺共处的孤独感。这些影像,是对“慢”与“精”的挽歌。 乡村的空心化: 深入拍摄了因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而显得空旷的南方或北方村落。在那些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镜头捕捉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夕阳下,空荡荡的戏台子、被遗忘的祠堂,以及墙上斑驳的宣传标语,共同讲述了家庭结构被拉伸和重组的无声故事。 第三部分:个体叙事——微光中的情感共鸣 这一部分回归到最纯粹的人像摄影,聚焦于个体面对生活时的细微表情和眼神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不被看见”的肖像: 我们采访并拍摄了社会中一些边缘群体,例如,在城市中依靠拾荒为生的个体、常年居住在船上的渔民、或是从事特殊看护工作的护工。这些肖像照尽量保持了一种直接和不加修饰的风格,挑战观者去正视那些常常被我们匆匆一瞥后便忽略掉的生命形态。 亲密关系的瞬间: 捕捉了几对普通夫妻或老友之间,在极度放松或极度紧张状态下的瞬间互动。也许是深夜里一次无言的对视,也许是争吵后两人背对背的沉默。这些图像拒绝过度美化,而是呈现了亲密关系中那些真实存在的摩擦、依赖与和解的可能。 成长与迷茫的切片: 针对特定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通过描绘他们课余时间的活动——在网吧里与虚拟世界搏斗、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无声的社交、或是在自己房间里对着镜子练习表情——来捕捉当代青年在自我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的挣扎与探索。 结语:时间的底片 《光影流转》是一本“时间留下的底片”。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或政治立场,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慢下来,去观察那些构成我们生活碎片的、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这些影像共同编织成了一幅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织锦,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时代最深刻的印记,往往烙刻在最平凡的人身上。翻阅本书,如同打开一扇扇尘封的窗,让光线(光影)穿透岁月的流转(流转),照亮那些被历史匆忙遗忘的真实瞬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Taiwan Equality Campaign)


  2017年,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GagaOOLala正式籌組「婚姻平權大平台」,為推動婚姻平權的落實,組織化進行政治遊說、社會倡議等行動。

  2017年5月24日大法官釋憲,宣告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自由有違憲法,奠定了台灣為亞洲第一個保障同志婚姻的歷史定位,更引發國際關注與媒體大篇幅的報導。2019年5月24日台灣同性婚姻法上路之後,婚姻平權的推動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因此,自2019年11月起,婦女新知基金會與GagaOOLala同志影音平台,因人力因素不再參與婚姻平權大平台的決策工作,轉為議題與活動的合作團體。

  婚姻平權大平台更名為「彩虹平權大平台」,致力於透過政治參與、社會教育、國際合作等行動與工作項目,消除因性 / 別產生的各種不平等,讓友善同志成為生活的日常,邁向多元共好的台灣。
 

图书目录

時間軸
 

-蘇貞昌 / 願陽光的溫暖始終在
-童子賢 / 婚姻平權的一小步,台灣人權的一大步
-Alex Greenwich / 一場帶來希望的運動
-Freedom to Marry / 愛在台灣的勝利
-呂欣潔 / 雨過天青
 
概論
 
過程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 2021
 
故事
-尤美女 × 許毓仁
-李懷仁
-張懋禛
-郭媽媽
-温貞菱
-李芝晨
 
重返緊急會議現場
 
初心
The Calm after the Storm / English Version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7451
  • EISBN:97898607775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願陽光的溫暖始終在
行政院院長  蘇貞昌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文施行法》,寫著婚姻自由、人人平等的憲法權利,有著同志朋友一路走來的掙扎與血淚,字裡行間更有社會衝突與政治爭議的妥協痕跡。

  2019年5月17日,這部法通過了,象徵台灣終於跨越了歧視的社會鴻溝,跨進了一個多元包容的新時代。

  就像每個新舊時代的轉移,從來不是一蹴可及;每個價值觀念的改變,也都來自於無數人的涓滴意念。這本書正記錄了許多或將在歷史長河裡被遺忘的故事,但一起走過的人會記得彼此的挫折、憤怒,以及溫暖與勇氣。

  做為提出這部法案的行政院首長而言,這部法代表了行政院的態度,我有責任也有義務要讓這部法在立法院通過。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牽涉價值的選擇、根深柢固的後天觀念,說服、溝通、折衝都是免不了的過程,理解和耐心更是必須,在法案沒通過前,我承認我也抱著忐忑的心情。但終究,這一天,多數的委員面對失去選票的恫嚇威脅,仍然選擇了站在追求人人平等的這一方。

  現在回頭看,也許雲淡風輕,但當時卻是殘酷的掙扎,事後有人回憶說,每按下一次表決鍵,就像是自己往自己身上插了一把刀,看見選票不斷的流失,但這一次,多數人勇敢的守著不退,讓台灣社會往前跨了一大步。

  5月17日之後,生活和工作一切如常,每天依舊是亟待解決的繁重政務,一個會議接著一個會議,一個行程接著一個行程。但有一天,一個老朋友來拜會我,說有私事想和我單獨談,我略感詫異,但還是讓陪同會面的其他人迴避。偌大的會客室只剩我倆,這位朋友慎重的站定,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起身後眼眶泛淚。驚訝之下,他對我說,他的女兒就是同志,多年來是家庭的痛,對女兒遭受的歧視與折磨,既疼惜又不捨。現在終於法通過了,同志可以正大光明的結婚了,他要感謝我做的努力。

  那一刻,我才深刻的瞭解到,許多人和我一樣,為同志朋友發聲,讓同志可以結婚,堅持的是一種素樸的自由、平等理念,因為沒有誰有權利歧視誰;但對那些長年備受歧視、不被公平對待的同志以及親人而言,這不是理念之爭,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每一天切身感受的痛苦,而這生活裡的痛,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們卻渾然不知。

  生活一直走,雨過天會青,會有陽光照下來,但願這生活裡的陽光,照亮那我們忽略太久、陰暗太久的角落,讓溫暖始終在。

婚姻平權的一小步,台灣人權進步的一大步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童子賢


  性別平等是世界人權宣言的重要目標,也是台灣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多年來面對同志在社會上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而致常常必需隱藏自我,我深感遺憾與自省。因此我一直主張:台灣同婚平權,也是台灣進步人權。

  同婚立法一定要成功,才會帶給社會新和諧、新進步面貌,我眼中的青澀台灣才能轉型成成熟台灣,更好的開朗的進步的公民社會,這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新面貌。而同婚立法也不會妨礙任何社會既存異性婚姻的幸福快樂。

  從2019年5月14日到5月17日,當我們把同婚立法推進到最後關鍵的倒數階段,令人緊張、期待、興奮。當立法院蘇院長主持朝野協商,進行不同版本三個法案辯論,並逐條討論通過的緊張時刻,我自己也在青島東路上,與上萬群眾一起靜坐。而這立法院旁的小小馬路,成千上百的彩虹旗飄揚,愈來愈多的熱心市民湧入。看著來自四面八方湧入的熱血朋友,看著義工揮汗如雨,聽著廣場擴大器不斷宣佈法條的協商進度,我知道這是歷史性的一刻。

  現場不斷傳出鼓掌、唱歌、喊加油聲!我深深為台灣社會的學習與進步感動與驕傲。我對於台灣公民與輿論能透過辯論、思考、再辯論、再思考,而達成這樣的成就而驕傲。

  社會不是沒有缺點,社會尚待努力改正的議題,在政治、經濟、法規上,猶待改善的還很多⋯⋯在外籍移工、獨居老人、所得貧困、受虐兒童、短期契約工、流浪動物等議題上,陽光照不到的角落還很多。

  但是我們從同婚法案立法開始,已踏出勇敢的一步,讓性平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得到法律的保障,這是重要的關鍵一步。讓我們再次說,留下見證不要忘記2019這歷史關鍵的一刻:婚姻平權的一小步,台灣人權進步的一大步。我們為自己為台灣贏得值得期待的明天。

一場帶來希望的運動
澳洲婚姻平權協會(Australian Marriage Equality)理事長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SW)議會雪梨市議員
Alex Greenwich


  台灣在逆境與不確定中邁向婚姻平權的旅程,為全世界倡議同志社群與家庭人權的工作者們帶來了希望。這場激勵人心的運動建立了社會大眾的支持、在法律層面上提出挑戰、利用公投捍衛社群權益,並且贏得台灣政治人物在情感與理性上的認同。

  台灣所遭遇的挑戰和澳洲與美國相似,這兩個國家都很榮幸得以為台灣傑出的同運工作者提供支持與鼓勵,讓他們開創新的局面,使婚姻平權在第一個亞洲國家獲得落實。

  婚姻平權在台灣正式入法的這天(2019年5月24日)是一個值得歡慶的日子。在迎來這一天前,堅定投身於此議題的倡議工作者和志工經歷了多年來各種令人情緒激盪又耗費心神的收穫與失落,而如今他們將可以分享自身的成功經驗,為未來的運動提供幫助。

  我們必須盡力在許多其他國家推廣婚姻自由,而台灣、亞洲和世界其他角落也依舊面臨許多挑戰。這場運動的勝利將有助於幫其他國家打下基石,並再次肯定宣告,同志屬於每個家庭、職場、宗教、社群和國家的一份子,並應該要受到法律平等和公平的對待。

  在個人層面上,我想要感謝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和澳洲與全球的倡議者一同合作。我們從台灣的旅程中學到許多,而台灣也將繼續激勵我們實現更多目標,並協助其他運動者在全球各處倡議公平與平等。

愛在台灣的勝利
美國推動婚權組織Freedom to Marry
Evan Wolfson, Thalia Zepatos, Cameron Tolle


  台灣最高法院於2017年5月的釋憲結果肯定了婚姻自由,也為接下來同志平權漫長曲折的奮戰揭開序幕——從憲法法庭、到公投票箱,又回到了立法院。這兩年,代表著反同方有充足的時間試圖阻礙婚姻平權。

  婚姻平權大平台深知,為了讓台灣成為第一個贏得婚姻自由的亞洲國家,團隊要打造一場堅實的全國性運動,一場動員政治決策者、並把同性伴侶故事帶到台灣民眾眼前的運動。這領悟反映了我們(美國推動婚姻平權的團隊「Freedom to Marry」)幾個世代掙扎中所學到的教訓:安撫這類恐懼最好的方式,是訴說渴望結婚的同性伴侶們與親友互相支持的故事。

  當台灣反同方強行將婚姻平權推向一場全國性公投,儘管我們相信,家庭的尊嚴不應以此決定,但藉由公投,我們的對手不經意地在台灣史上開啟了一場針對同志的大型對話,讓運動者去建立一個立基在台灣家庭、扎根於在地價值的大型草根運動。婚姻平權大平台成為全球所見過最令人驚豔的大型婚權運動之一。

  大平台四處尋找台灣民眾表露自己支持婚姻平權的心聲。從90歲阿嬤、父親支持同志女兒的轉變旅程,到已在一起超過三十年的男同志伴侶,這些故事透過各種媒體在全台廣泛傳播,同時對每一個台灣人昭示,婚姻平權不只與同志有關,更與台灣價值有關。

  2019年5月,台灣取得了亞洲在婚姻自由上的首次勝利,引起全球歡慶。隨著這場勝利持續融入日常生活,如今有60%的台灣民眾支持婚姻平權,這證明了,當我們移除激烈言詞和恐嚇策略,讓人們看到真實已婚伴侶,多數人都能理解,結婚的同性伴侶並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事實上還可能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在未來許多年間,我們都會感受到台灣的歷史性勝利所帶來的長遠影響——在亞洲的同志運動中,更在那些彼此許諾的同性伴侶的生活中。



雨過天青
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  呂欣潔


  那段時間我們總在街頭相見——大型集會、街頭記者會、遊行、戶外抗議行動,在一些很重要的時刻,雨水也澆不熄我們的決心。

  2016年12月10日,25萬人集結在凱道前,是太陽花運動後台灣最大的街頭集會,「為婚姻平權站出來」音樂會,三十幾位藝人連番上陣,經費不足又沒有足夠經驗的「同運團體」們,讓好幾位妝容精緻的女藝人淋著大雨表演,到最後,台下十幾萬人卻也都沒有離開。

  2019年5月17日那天,立法院內正在進行最後的法案投票,在雨中,我們見證著同婚法案一條一條的表決著,雨下得之大,分不清楚我們臉上的是雨水還是淚水,在拍板定案那刻,天空從雲層中露出了陽光,彩虹出現在眾人的頭頂上,雨水和淚水都被陽光曬乾,撥雲見日大概就是這種感覺,而我們都破涕為笑,不敢相信台灣社會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在我們的眼前,走到這一步。

  從2019年5月24日那天起,台灣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同性可以結婚的國家,至今已有超過6000對同性配偶在這塊土地上締結婚姻、組成國家所認可的合法家庭,甚至有不少人也透過海外人工生殖的協助,擁有了孩子。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組成是個大型的有機體,當同志成為了這個國家能夠合法進入婚姻制度的一員,許多不同的故事也開始在各個角落發生、在不同的社群中產生改變的契機,而我們的下一代,將會迎來將平權與更多元的故事深植內心的未來。正因如此,我們希望在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前,記錄下這看似不可能的改變。

  這是一場扎扎實實要聚集眾人之力才能合作實現的運動,三十年來台灣社會和同志社群的起伏與挑戰,絕非用三言兩語能夠呈現,此書嘗試從大平台的角度出發,將2016-2019這三年多來的日子所經歷的點滴用影像與文字稍加紀錄下來,近四年是不短的日子,紙短情長,要說的故事太多,或不夠完整,只盼我們都能記得這段共同努力的、前所未有又難以被遺忘的歷史。

  這本攝影故事書是獻給每一位為婚姻平權運動付出的人,不只是在台灣的你們、也有在世界各地的好多好多夥伴們;不只是現在的我們,更有過去的每一份努力與血淚。我也想藉此機會,感謝支持大平台的朋友,以及所有過去與現在參與在大平台工作中的夥伴,我們挑戰了作為運動者在意志與體力的極限、人跟人與團體之間合作的極限、以及學習了如何放下自我意識邁向共好,為同一個目標共同前行尋找前進的方法,或許過程並不全然的美好,但相信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重要的學習。

  未來平權之路仍顛簸,但有眾人之力,改變一定會發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编辑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索简单地堆砌照片,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呼吸”来引导读者情绪的起伏。你可以感受到那种从低谷到高潮,再回归平静的完整情感曲线。有些篇章会连续放上几张视角相似但情绪递进的照片,形成一种叙事上的“蒙太奇”效果,让人在连续观看时,脑海中会自然地补完中间缺失的动作和对话。电子书的翻页体验,也很好地配合了这种节奏感;你翻一页,可能是一个爆发性的特写,再翻一页,却是一个充满留白的远景,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感。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充分尊重了观众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强行灌输信息。它让“观看”本身成为一种主动参与的、富有情感体验的活动。

评分

这本摄影集的光影叙事,真的有种让人沉浸其中的魔力,特别是对那些关注社会议题的朋友来说,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简直是直击人心。我记得以前看一些记录片或者文字报导,总觉得少了一点温度,但摄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把那些抽象的理念、那些在法律条文之外的真实生活,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定格的瞬间,无论是晴空万里下的甜蜜,还是面对质疑时的坚韧,都像是我们身边朋友真实发生的故事。作者的镜头语言非常成熟,懂得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不会过度煽情,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人眼眶泛红。这种克制中的力量,是很多作品学不来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看着社会一点一滴地改变,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被更多人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把那些曾经小心翼翼的争取,转化成了可以被珍藏的影像历史。光是翻阅那些跨越四季的风景与人物互动,就足以感受到时间流逝中,爱意如何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辩论,它直接在观众心里种下了一颗理解与尊重的种子。

评分

这套影像集的构图和色调控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尤其是在电子书的媒介上,色彩的还原度高,更突显了摄影师对于光线的掌握。如果说内容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那么视觉呈现就是在烘托这个故事的氛围。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环境”的运用。很多照片里,人物并不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背景中的城市景观、自然光影、甚至是室内家具的摆设,都在无声地参与到叙事之中。比如,某一张在阴雨天拍摄的照片,那种湿漉漉的、略带灰调的质感,完美呼应了某种不被理解时的压抑感;而另一些在阳光充足的户外拍摄的作品,饱和度极高,充满了生命力和向前看的勇气。这种环境与情绪的相互映射,体现出一种非常高阶的艺术敏感度。这不是简单的“人景合一”,而是“人与环境共同叙事”,让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层次感和纵深感,让人愿意反复琢磨其中的细节。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争取权益”的严肃性,转化成了一种“生活的美好”的展示。它没有过多地停留于抗争的口号或是激烈的冲突场面(当然那些也有记录,但不是主调),而是聚焦于“既然我们决定在一起,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被认真对待”的哲学。这种对于“此时此刻”的珍视,是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有力量的宣言。通过这些记录,我们看到的是爱如何超越了社会标签、超越了既有的定义,回归到最纯粹的人类情感需求:陪伴、支持与被看见。对于那些仍在迷惘中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而温暖的路径——爱,本身就是最坚实的证据。它不只是为特定群体留存记忆,更是在提醒所有读者,生活中的微光,才是支撑我们走过漫长旅程的最大动力。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电子版),主要是冲着它的社会议题去的,想看看摄影师是如何处理“平权”这个宏大主题的。但真正开始阅读(浏览)之后,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社会运动记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日常”的史诗。那些摆拍痕迹极少的生活场景,让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性别如何,爱侣之间那种细微的、独有的默契和习惯,是多么的共通且珍贵。像是清晨厨房里互相递咖啡的那个眼神,或是周末一起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时,彼此不自觉靠近的身体距离,这些都是构成“家”的基石,是任何法律条文都无法定义的。摄影师很聪明地将这些微小的、具有普适性的“爱之语汇”嵌入到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使得观看体验非常立体。你不会觉得这是在看一堆抽象的符号,而是真切地在窥视几对普通人的生活,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鸣。这种将宏大叙事“微型化”的处理方式,让那些曾经觉得遥远的议题,瞬间变得亲密、可触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