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 (電子書)

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淙祺
图书标签:
  • 現象學
  • 心理學
  • 胡塞爾
  • 存在主義
  • 哲學
  • 意識
  • 經驗
  • 主觀性
  • 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了探討存活於世界者的心理意識,對之進行本質研究,胡塞爾指出,若缺乏世界作為心理相關的部分,將難以達到目的。既然預設世界的存在,不免導致該項研究帶有某種程度的含混性。一方面通過還原的操作,世界被懸擱起來,但另一方面它卻又被保留下來。現象學心理學的還原顯示了該還原本身與自然態度之間存在既相離又相即的情況,然而也正是此一含混性使得現象學心理學取得了不同於超越論現象學的特質。

  現象學心理學的任務在於闡明世間人的世界生活是如何構造的,並對此進行本質描述。本書第一部分討論心理學與現象學的心理學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探討胡塞爾對於哲學與超越論現象學的看法,第三部分處理胡塞爾晚年對現象學心理學的相關論述,並透過討論繼承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思想的舒茨,闡述現象學如何為人文社會科學奠基。

 
《思想的边界:现象学视域下的心灵探寻》 一本深入探索人类意识本质、追溯认知起源的哲学与心理学交织之作。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藩篱,从现象学的哲学基石出发,对人类的经验世界、主体性结构以及意识的内在运作机制进行一次彻底的、回归“事物本身”的审视。我们不再将心灵视为一个被动的、可被量化的客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意向性”活动、不断生成意义的动态场域。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着“体验的中介性”、“前反思的直观”、“时间性”和“世界的生成”展开,试图勾勒出从纯粹感受上升到有组织认知图景的完整路径。 --- 第一部分:现象学的回归与心灵的重构 第一章:走出实证主义的迷宫——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首先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盛行的心理学范式,特别是结构主义和早期行为主义进行了严谨的哲学批判。我们探讨了“对象化”的危险——即将人类经验简化为可测量的刺激与反应链条。现象学主张,经验的本质在于其“在场性”和“赋予意义”的能力,任何脱离了经验主体而讨论的心灵机制都是空中楼阁。我们将引入“悬置”(Epoché)的方法论概念,作为一种认知上的净化仪式,旨在清除先入为主的形而上学预设,为纯粹意识的呈现打开空间。 第二章:意向性:心灵的根本结构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现象学的核心命题,也是理解心灵活动的关键。本章将详细阐述意向性并非指向外部物体的一种“指向行为”,而是心灵对自身进行结构化的内在倾向。心灵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知觉、记忆、想象还是判断——都必然指向某个“意向对象”。我们将区分“无对象”的意识(如纯粹的情感状态)和“有对象”的意识(如具体的感知),并分析这种结构如何保证了意识的指向性和统一性。通过对不同类型意向性(如知觉意向性、情感意向性)的细致辨析,我们揭示了经验世界如何被主体所“构型”。 第三章:知觉的生成:从感官数据到世界图景 知觉(Perception)是意识与世界接触的第一线,但它绝非简单的感觉信息的累积。本章深入探讨知觉的“综合性”和“给予方式”。我们分析了感官数据(如色、声、触)如何被意识迅速地整合成一个稳定、三维的空间对象。重点讨论了“地基”(Ground)与“图型”(Figure)的关系,以及这种动态关系如何确保我们在任何给定时刻都能把握到一个统一的、连贯的经验场域。特别关注“身体性”在知觉中的作用,即身体如何作为我们与世界交互的先决条件和中心轴点。 --- 第二部分:主体性的深化与时间性的维度 第四章:时间性与意识的流动——记忆、期待与当下 时间性(Temporality)被视为现象学理解心灵动态运作的钥匙。意识并非在孤立的“此刻”中存在,而是通过其内在的时间结构——“延展”(Retention)和“前摄”(Protention)——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在一起。本章将分析“记忆”如何不是对过去事件的被动存储,而是对过去经验的“再活化”,它塑造了我们对当下的理解。同时,我们探讨“期待”如何构成了我们对未来的开放性,从而使每一个“现在”都充满了张力和意义的投射。这种内在的时间结构是形成连续的、统一的自我体验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想象与可能性空间:心灵的超越性活动 想象(Imagination)不应被视为真实经验的贫乏替代品,而是心灵超越当前经验界限、构造“可能性空间”的核心能力。本章区分了不同层次的想象活动:从简单的“再现性想象”(如回忆一个场景的细节)到更具创造性的“构成性想象”(如艺术创作、道德抉择)。我们论证了正是想象力,使得主体能够跳出眼前的“事实”,去思考“如果……将会怎样”,这是所有创造性、规划性和伦理行为的认知基础。 第六章:情感的结构与世界的“调性” 情感(Affect/Emotion)在现象学中具有本体论地位,而非仅仅是内部的生理反应。情感是我们对世界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赋予的“前认知”方式。本章探索了情感如何为我们的经验世界设定一个整体的“调性”(Mood)或“氛围”(Atmosphere)。例如,一个“焦虑”的氛围会系统性地改变我们对周围物体的知觉方式和对未来可能性的评估。情感是世界向我们“显现”的方式之一,它揭示了世界对我们主体性的意义承载。 --- 第三部分:主体间的交织与意义的共享 第七章:他者之在: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考察 心灵的经验并非是完全封闭的孤岛。本章致力于探讨“他者”(The Other)是如何被我们的意识所把握的,以及我们如何确立对他者的知识。我们将分析他者经验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像感知一个物理对象那样直接感知到他者的内在意识,而是通过观察他者的身体行动、姿态和眼神——即“表达性行为”——来“共情地构成”其内在生活。这种主体间性的建立,是共享世界、形成共同理解的必要前提。 第八章:世界的构成与共同的经验场 世界(The World)并非是独立于所有意识而存在的纯粹“实在物”,而是所有被意向性活动所揭示和构成的经验总和。本章探讨经验世界的“开放性”和“无限可补足性”——即任何一个视域下的经验都必然是残缺的,需要其他视角的补充才能趋于完整。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和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视角的交汇,我们逐步共享并稳定了一个被认为是“客观”的共同世界,这是科学、文化和伦理得以建立的基础。 第九章:现象学的实践与经验的伦理维度 本书最后部分讨论了现象学洞察的实践意义。理解心灵的动态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现代生活中的“非人化”趋势。本章旨在重申对具体、丰富、未经预设的个体经验的尊重。通过培养一种审慎的、不轻易下断论的“现象学态度”,我们可以深化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并在伦理决策中更加充分地考虑到行动的复杂背景和意义的生成过程。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文学批评或艺术理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准备好接受一种不同于主流科学范式的、更强调“经验质量”而非“量化数据”的探究方式。它尤其适合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以及“我们如何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的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游淙祺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研究領域為現象學、文化社會理論、宗教哲學以及倫理學。主要著作有《信不信由你:從哲學看宗教》、《哲學,要怎麼說》、《社會世界與文化差異:現象學的考察》、Lifeworld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Husserl、Schutz and Waldenfels等,主編《網路傳媒與文化:意象、圖像與虛擬影像》,譯有《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現象學的心理學:1925年夏季學期講稿》,以及發表多篇學術期刊論文。

 

图书目录

編輯凡例
導論
 
第一部分:心理學與現象學心理學
第一章 胡塞爾思想發展脈絡中的心理學與現象學:從對立到調和
前言
第一節 《邏輯研究》對心理主義的批判
第二節 《現象學的觀念》對心理學與現象學的區分
第三節 《觀念》第一卷對心理學與現象學的區分
第四節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對於心理現象的探討
第五節 《第一哲學》論現象學心理學
結論
第二章 現象學心理學的特質:經驗的世界之本質結構描述
前言
第一節 有別於超越論現象學的現象學心理學
第二節 意向性
第三節 經驗的世界
結論
第三章 「世界之子」的雙重面貌:既脫離又不脫離自然態度的現象學心理學還原
前言
第一節 心理學家的任務
第二節 現象學心理學與不徹底的還原
第三節 還原與自然態度的關係
結論
 
第二部分:哲學與超越論現象學
第四章 現象學心理學作為超越論現象學的預備
前言
第一節 現象學心理學還原與超越論現象學還原
第二節 現象學心理學只是超越論現象學的預備嗎?從《觀念》第二卷的「人格態度」談起
結論
第五章 超越論現象學及其還原
前言
第一節 笛卡兒的啟發
第二節 絕然確定的明見性
第三節 超越論的經驗領域
第四節 意向性與先驗性
結論
第六章 德里達論超越論現象學與現象學心理學的平行關係
前言
第一節 胡塞爾論含義與表達
第二節 德里達論指號與含義的觀念性
結論
第七章 哲學家與世界:從胡塞爾到梅洛龐蒂
前言
第一節 人的主體性的弔詭
第二節 胡塞爾論哲學的嚴格性
第三節 梅洛龐蒂論哲學家及其身影
第四節 新的哲學或哲學的反面
結論
 
第三部分:現象學心理學、生活世界與人文社會科學
第八章 現象學與生活:胡塞爾的方案
前言
第一節 現象學態度與自然態度
第二節 意向性與原初被經驗的世界
第三節 作為邁向超越論現象學的現象學心理學之路
結論
第九章 胡塞爾在《危機》一書關於現象學心理學的論述
前言
第一節 傳統心理學預設心物二元論對於內經驗與外經驗的區分
第二節 原初的生活世界經驗與心理學經驗:具身化問題
第三節 超越論心理學與世界化問題
結論
第十章 舒茨的開展:為人文社會科學奠基的現象學心理學
前言
第一節 現象學心理學
第二節 《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
第三節 生活世界之結構
結論
第十一章 相互調音關係與現象學心理學
前言
第一節 舒茨的自我定位與現象學心理學
第二節 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
第三節 舒茨論社會世界結構與相互調音關係
結論
總結
 
徵引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4702
  • EISBN:97898635051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要完整消化這本書的內容,絕對需要時間和反覆咀嚼。我可能需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真正將書中建立的這套認知框架,內化成我思考問題的新工具。它不像一般大眾讀物那樣,提供快速的解答或慰藉,它給的是一種「提問」的藝術,教你如何更精準、更深刻地去提問。我認為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判斷。它迫使你放下那些慣性的認知濾鏡,重新審視每一個「看到」和「知道」的過程。對於任何對人類心靈運作機制感到好奇,並且願意投入心力去探索根源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覆研讀、並在書籤夾中佔據重要位置的經典之作。

评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因為書中的某些論點,會像一顆小石頭丟進靜止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讓人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日常經驗。舉例來說,當談到「主體性」的建構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平常所謂的「我」,其實是建立在無數個「被感知」的經驗基礎上,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這種思考模式的轉換,對我個人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都產生了微妙的影響。我開始學會更細膩地去觀察對方話語背後的「意向」,而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面映照我們自身意識運作的鏡子,非常銳利且誠實。

评分

從編輯的用心程度來看,這本電子書在註解和參考文獻的管理上也做得相當到位。你知道嗎,很多學術書的電子版,往往會把註釋弄得一團糟,點擊跳轉很不流暢,或者索引系統做得非常陽春,讓人讀起來非常火大。但這本在操作上幾乎是零阻力,當你對某個特定名詞感到疑惑時,點擊下去能馬上連結到詳細的解釋,而且回溯的流暢度極佳。這顯示出編輯團隊對於數位閱讀體驗的重視,他們顯然理解,當讀者沉浸在深度的思辨中時,任何技術上的干擾都是一種打斷。這種細節上的完善,讓整個閱讀過程保持了高度的專注力,這在現今的電子書市場中,是相當難得的優點。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個人覺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一開始就丟出艱澀的理論,讓人望之卻步。相反地,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思維領域。前幾章的鋪陳,就像是在為讀者建立一個穩固的地基,讓你先對現象學的「看」與「描述」有初步的體會,這對於理解後續更複雜的「意向性」探討,絕對是事半功倍。我記得有幾段文字,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比如描述一個蘋果的「紅」,不只是光譜上的波長,而是你對這個蘋果的全部經驗疊加在一起的那個「紅」。這種細膩的筆觸,讓原本高不可攀的哲學思考,一下子變得可以親近、可以觸摸,讓身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讀者,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與教學熱忱。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選用了一種沉穩的灰藍色調,搭配上燙金的書名,給人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感覺,光是把書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種閱讀的儀式感。我特別喜歡它字體的編排,那種排版方式,讓我想起早期學者們對知識的敬畏與專注,彷彿觸摸到了那個時代的學術氛圍。翻開內頁,紙質厚實,墨色清晰,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深入探討哲學與心理學議題的書籍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坦白說,現在市面上很多電子書的排版都追求極簡,雖然方便,但卻少了那麼一點「書」的味道,而這本電子書在視覺呈現上,成功地捕捉到了紙本書的精髓,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讚。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只是接收資訊,更是一種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