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時間:海德格爾與康德的思想對話 (電子書)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時間:海德格爾與康德的思想對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兆雲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康德
  • 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形而上学
  • 哲学史
  • 德国哲学
  • 时间
  • 存在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康德沒能進一步前進到《存在與時間》之中,
但他依然是將時間和存在聯繫起來進行思考的唯一一人。

海德格爾對康德哲學的解釋與他本人思想的轉向有何關聯?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與《康德書》中的計畫沒有必然的關聯?
海德格爾為何要在出版《存在與時間》後解釋康德為何出版《康德書》?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從他哲學的真正「起源」處就已經是一種「解釋學的現象學」了,但它實質上和《存在與時間》中對此在進行的生存—存在論分析是一體的。
  就它作為一種方法而言,海德格爾指出,方法包含三個環節:
(一)現象學的還原
(二)現象學的建構
(三)現象學的解構

|感性和知性的溝通如何可能呢?
  海德格爾尤其注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在這第一版中,康德指出,感性和知性的溝通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在二者之間還有第三種能力,即先驗想像力。想像力一方面將感性直覺接受的雜多帶給知性範疇,另一方面將知性範疇帶向感性雜多,從而形成經驗現象,先驗圖型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了巨大作用。海德格爾抓住了此點,他認為,當康德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其實已經踏上了通往《存在與時間》的道路了,並因此是向著他的基始存在論走得最近的一人。

|從現象學的角度看,康德哲學的視角缺陷
(一)康德始終從笛卡爾哲學的立場上去思考「我」,從而把「我」領會為一種主體意義上的實體。而沒能從「生存」的角度去理解「我」。
(二)康德沒有意識到主體的主體性所具有的超越性。在海德格爾看來,超越內在於此在的存在之中。而此在的超越總是向著世界的超越。
(三)康德不僅忽略了此在的超越本性,還忽略了世界現象。因此便沒能把握到人的存在即此在的生存—存在論建制。
(四)與前述三點相關,康德依然從近代哲學的立場上去理解時間,因此便把時間理解成是一種均勻流逝的、前後相繼的線性時間,沒有認識到本真的時間是「綻出」的。

☆本書特色:具體地梳理了海德格爾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進行現象學解釋的具體思路和步驟,展示了他是怎樣一步步地將作為形而上學奠基之關鍵的源始的時間呈現出來的,也呈現了他對康德的現象學解釋在他思想轉向之中的重要作用。

思辨的迷宫与存在的回响:二十世纪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探索 第一部分:现象学的世纪回响——从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到梅洛-庞蒂的具身性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哲学图景中,尤其关注现象学运动及其后续发展的一部深度剖析。我们将摒弃对特定文本(如《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直接引用或解读,转而聚焦于这一思想流派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挑战与突破。 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承诺,旨在揭示经验结构、意识的意向性,以及世界如何向主体显现。然而,在胡塞尔确立的严格的“还原”路径之后,这一运动并未停滞,反而分裂出多元化的探索方向。 一、意识的边界与“意向性”的重塑 胡塞尔将意识视为永远指向某物的“意向性”,试图通过悬置自然态度来把握纯粹的现象。但这种纯粹性是否可能隔离主体与世界的交织?本书将考察海特尔(Alfred Schutz)如何将现象学的洞见引入社会学领域,探讨日常生活的结构如何通过前反思的行动和共享的世界图景得以维系。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意识是否仅是纯粹的结构体,还是必然嵌入了历史性与社会性之中? 二、存在论的转向:海德格尔的遗留与解读的张力 当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将现象学引向“此在”(Dasein)的存在论分析时,现象学的焦点从纯粹的认识论转向了生存论的追问。我们探究的不是他的具体概念,而是这一转向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对“时间性”的根源性揭示,以及“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非主体中心论倾向。这种转向如何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我们对比分析了早期解释者(如伽达默尔)在诠释学中对“理解的先决条件”的论述,这些论述如何在不直接提及特定论著的情况下,重塑了我们对“真理”作为“揭示”的理解。 三、具身性的复兴:梅洛-庞蒂对笛卡尔遗产的反思 现象学在法国的演进,尤其在梅洛-庞蒂那里,达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对“身体/知觉”的重新中心化。我们分析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如何批判了“身心二元论”,主张知觉经验是前反思的、交织性的,身体本身就是我们与世界相遇的根本场所。这种强调“肉体/知觉”优先性的论调,如何为后来的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提供了非还原论的基础,即使这些哲学流派的最终归宿有所不同?我们聚焦于“知觉的悖论”——世界如何通过身体的敞开而被把握,而不是被纯粹的心灵建构。 第二部分:心灵哲学的转向与身体的困境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它与现象学在“心灵的本质”问题上展开了间接的对话与竞争。 一、心灵的还原与功能主义的兴盛 功能主义的出现,旨在将心理状态定义为输入、输出和内部状态之间的功能关系,从而在计算模型中寻找心灵的对应物。我们考察了图灵测试和“中国房间”的思想实验在哲学层面引发的争论:如果心灵可以被完全计算或模拟,那么“内在经验”(Qualia)的位置何在?我们对比分析了早期功能主义者试图在逻辑实证主义的框架下解决心物问题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将焦点从现象学的描述转移到可操作的、可验证的机制上。 二、内在性与可观察性的张力 尽管功能主义试图解决心灵的“公共性”问题,但现象学对“第一人称视角”的坚持从未完全消亡。本书探讨了在“内在性”问题上,哲学家如何试图在科学主义的压力下,为经验的质性(what-it-is-like-ness)辩护。我们审视了那些拒绝还原论的立场,它们坚持认为,任何纯粹的第三人称描述都无法捕捉到“成为某物”的主观感受。这种坚持,实际上是对现象学遗产的一种深刻的、非直接的继承。 三、关于“自我”的建构:叙事自我与实践自我 心灵哲学和现象学在“自我”的构造上也产生了交集。如果说海德格尔关注此在的时间性结构,那么当代一些思想家则倾向于将自我视为一种叙事性的建构。我们探讨了自我如何通过整合破碎的经验、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来维系其认同。这种“叙事自我”的观点,与那些强调自我是在日常实践中、在与他者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被塑造的观点(如后现象学对“行动”的强调),构成了对传统笛卡尔式“自我实体”的有力挑战。 第三部分:时间性、历史性与“存在”的敞开 最后的篇幅将回溯到关于“时间”和“历史”的根本性追问,这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现象学与诠释学对话的核心议题,即使我们不直接涉及任何特定的时间论著。 我们考察了历史的“在场”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在场”地理解过去?理解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的行动。这种理解的不可避免的预设性,与科学哲学中追求客观、无时间限制的知识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书最终的指向,是揭示二十世纪哲学对“理解”这一行为本身的深刻反思:理解不是简单的认知捕获,而是一种存在性的敞开,一种在特定的历史与具身性框架内,世界向我们显现的方式。这种敞开,是所有后续认识论、心灵哲学和伦理学探索的起点,也是这些领域持续对话的隐秘基础。

著者信息

潘兆雲,1983年6月生,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現象學和政治哲學。發表論文四篇,出版譯著一本,譯本五篇。

图书目录

序言
導論
 0.1 海德格爾與卡西爾的達沃斯論辯
  0.1.1 卡西爾的思想背景與新康德主義的衰落
  0.1.2 海德格爾的思想背景與達沃斯論辯
 0.2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讀概況
  0.2.1 達沃斯論壇之外的海德格爾、卡西爾與新康德主義
  0.2.2 海德格爾的哲學突破與《存在與時間》
  0.2.3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讀概況
 0.3 本研究的問題來源
  0.3.1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在其思想中的位置
  0.3.2 形而上學、基始存在論與存在論題
  0.3.3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的解釋學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
  0.3.4 《存在與時間》與海德格爾對康德的現象學解釋之間的解釋學循環
 0.4 研究現狀
第1章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與基始存在論視野中的康德哲學
 1.1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
  1.1.1 《存在與時間》中對「現象學」含義的說明
  1.1.2 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解釋學改造
  1.1.3 現象學的解釋學視域中的胡塞爾現象學
  1.1.4 現象學方法的三重環節
 1.2 存在論差異、存在建制與時間性
  1.2.1 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存在論差異
  1.2.2 此在存在的生存論建制:在—世界—之中—存在
  1.2.3 此在的生存論建構:操心與時間性
  1.2.4 時間性、歷史性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
 1.3 基始存在論視野中的康德哲學
  1.3.1 存在論歷史的解構與對康德哲學的現象學解釋
  1.3.2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與形而上學奠基
  1.3.3 康德的超越論題與主體的主體性
第2章 存在論視域中的主體性:此在的有限性與存在論知識二要素
 2.1 人類此在的有限性與有限性直覺
  2.1.1 主體的主體性與人的有限性
  2.1.2 神的源始的直覺與人的派生的直覺
  2.1.3 有限直覺的兩種類型:經驗性的直覺與純直覺
 2.2 現象學視域中的作為純粹直覺形式的時間和空間
  2.2.1 作為純直覺的空間與時間
  2.2.2 作為純粹直覺形式的時間與空間
  2.2.3 時間之於空間具有優先地位
 2.3 作為存在論知識之二元素的純粹直覺與純粹思維之本質統一性
  2.3.1 作為知識的另一組成要素的純粹思維
  2.3.2 純粹思維與純粹直覺在純粹綜合之中的本質統一
  2.3.3 純粹綜合之可能性的依據——超越論演繹
第3章 超越論演繹、圖式與時間
 3.1 超越論演繹與超越之可能性問題
  3.1.1 海德格爾對康德先驗演繹的超越論解讀
  3.1.2 超越論演繹的兩條道路以超越論想像力為結構性中點
  3.1.3 勾連純粹直覺形式與純粹概念的純粹圖式具有重要地位
 3.2 成象活動與圖像、圖式和式—像
  3.2.1 圖像和圖式在感性化活動中成象(bilden)
  3.2.2 作為成象活動結果之一的圖像及其不同類型
  3.2.3 圖像、圖式與式—像之間的關係
  3.2.4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域中的圖式與時間
第4章 超越論的想像力、時間性與康德的退縮
 4.1 超越論想像力的核心功能是為形而上學奠基
  4.1.1 超越論想像力形象出超越
  4.1.2 超越論想像力是純粹直覺與純粹思維的「根柢」
  4.1.3 超越論想像力作為「根柢」的作用
 4.2 超越論想像力形成源生性的時間
  4.2.1 超越論想像力產生了作為現在序列的時間
  4.2.2 三重純粹綜合展示了超越論想像力之為源生性的時間
  4.2.3 時間與「我思」之間具有本質性的關聯
  4.2.4 康德在超越論想像力這道「深淵」面前退縮了
第5章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時間
 5.1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角中的康德哲學的不足
  5.1.1 康德沒有從存在論層面追問「我思」
  5.1.2 康德沒有從存在論層面追索「世界」
  5.1.3 康德沒有把握到此在的「超越」是向「在—世界—之中—存在」的超越
  5.1.4 康德時間觀中的關鍵性缺陷
 5.2 從康德的時間學說走向《存在與時間》之路
  5.2.1 從認識論的「超越」走向存在論的「超越」
  5.2.2 超越與主體之主體性以及主體之有限性
  5.2.3 走向此在的超越論建制:在—世界—之中—存在
  5.2.4 從康德的時間學說走向「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時間
第6章 海德格爾對康德的現象學解釋與他的思想轉向之路
 6.1 海德格爾對康德的現象學解釋中的「得」與「失」
 6.2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與他的思想轉向之路
  6.2.1 海德格爾在《康德書》中遭遇的困難
  6.2.2 海德格爾的思想轉向之路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图书序言

  • EISBN:978986516758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在他的哲思之路上,十分注重與以往的哲學家進行思想上的「對話」。他經常創造性地解讀這些哲學家們的作品。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和尼采都曾經以這種方式成為他的「對話者」和「解釋對象」。在海德格爾對以往的哲學作品進行解釋的過程中,他對康德的解釋無疑在其中占有著一個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尤其當我們把目光鎖定在從他1927年發表《存在與時間》之後到1930年做《論真理的本質》的演講之前的這段時期,情況就更是如此了。在這段時期內,以《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為核心,海德格爾對康德哲學進行了大量的解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對康德哲學尤其是康德時間學說的現象學解釋承擔了兩個任務,一方面是要透過對康德哲學,尤其是《純粹理性批判》的現象學解釋表明,他自己的《存在與時間》從事的是一項存在論研究,而不是致力於打造某種哲學人類學。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存在與時間》的「歷史性導論」。另一方面是要透過對康德哲學尤其是康德時間學說的現象學解釋,為完成《存在與時間》中的未竟計畫——解構存在論歷史做準備。因此,他以《康德書》為核心而對康德哲學進行的現象學解釋,與《存在與時間》之間就形成了「解釋學循環」。然而,儘管海德格爾透過《康德書》為完成解構存在論歷史的計畫做了準備,但卻沒能催生出更進一步的、更成熟的作品。他的思想反而在發表《康德書》不久之後發生了從前期到後期的「轉向」。本文認為,海德格爾思想的這種轉向與他對康德哲學的現象學解釋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本文致力於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在於呈現前期海德格爾以《康德書》為核心而對康德哲學尤其是康德的時間學說展開的現象學解釋的具體思路和步驟;另一方面在於評估他的這種工作對他思想發生轉向的影響。
  海德格爾把自己在這個階段中對康德的解釋稱為現象學的,因此,我們將在第一章中研究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指出他的現象學方法不同於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之處在於,從他1919—1923年真正取得哲學突破的早期弗萊堡講座時期,就已經對胡塞爾的現象學進行了解釋學的轉換。因此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從他哲學的真正「起源」處就已經是一種「解釋學的現象學」了,但它實質上和《存在與時間》中對此在進行的生存—存在論分析是一體的。就它作為一種方法而言,海德格爾指出,這種方法包含三個環節:現象學的還原、現象學的建構和現象學的解構。
  借助於他的現象學方法,海德格爾將康德哲學,尤其是《純粹理性批判》看作是一次為形而上學奠基的嘗試。在這種意義上,在傳統哲學眼中本來是認識論上的哥白尼革命,在海德格爾這裡便變成了存在論上的革命。從而,問題便不再是對象怎樣符合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而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便變成了存在論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海德格爾指出,在康德哲學那裡,之所以有感性和知性、直覺和概念之分,主要原因在於人是有限的,人的有限性是存在結構上的有限性。因此人的直覺是有限的直覺,無法在直覺活動中創生作為對象的存在者,人的知識的形成有賴於事先便已存在了的存在者,人需要在與存在者打交道的過程中才能讓存在者顯現。人的直覺是一種對前來遭遇的存在者的領受性的直覺,知性和概念的作用都仰仗於這種領受性的直覺。海德格爾認為,直覺和知性是人類知識的二重元素。純粹直覺和純粹思維便是人類的純粹知識的二重元素,它們具有本質上的統一性。純粹直覺有兩種,即時間和空間,時間在這二者中又具有優先地位。這是我們第二章的研究內容。
  然而,進一步地,感性和知性的溝通如何可能呢?海德格爾尤其注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在這第一版中,康德指出,感性和知性的溝通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在二者之間還有第三種能力,即先驗想像力。想像力一方面將感性直覺接受的雜多帶給知性範疇,另一方面將知性範疇帶向感性雜多,從而形成經驗現象,先驗圖型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了巨大作用。海德格爾抓住了此點,他認為,當康德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其實已經踏上了通往《存在與時間》的道路了,並因此是向著他的基始存在論走得最近的一人。在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視角中,康德的超越論想像力是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柢,它形象(bilden)出了源初的時間。並且它就是這種源初的時間。恰恰是透過這種源初的時間,純粹綜合得以將純粹直覺和純粹思維「契合」(fuegen)起來。也恰恰是在超越論想像力和純粹綜合的活動中,超越被形象了出來。因此,超越論想像力及其產生的源初的時間就蘊含了巨大的力量。但海德格爾指出,這種力量對於康德來說是陌生的。於是,超越論想像力在康德面前便成了一道「深淵」,康德在這道深淵前「退縮」了。海德格爾指出,造成康德退縮的,除了超越論想像力和源初的時間讓他驚擾不安之外,在康德那裡還有一些根本性的、視角上的缺陷,它們共同使他無法向前突破進入現象學的境域。海德格爾指出,從現象學的角度看,康德哲學的視角缺陷有如下幾點:1.康德始終從笛卡爾哲學的立場上去思考「我」,從而把「我」領會為一種主體意義上的實體。而沒能從「生存」的角度去理解「我」。2.康德沒有意識到主體的主體性所具有的超越性。在海德格爾看來,超越內在於此在的存在之中。而此在的超越總是向著世界的超越。3.康德不僅忽略了此在的超越本性,還忽略了世界現象。他沒有認識到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因此便沒能把握到人的存在即此在的生存—存在論建制。4.與前述三點相關,康德依然從近代哲學的立場上去理解時間,因此便把時間理解成是一種均勻流逝的、前後相繼的線性時間,沒有認識到本真的時間是「綻出」的。因此,這就決定了康德無法正確地理解超越論的想像力。不過,在海德格爾看來,儘管康德在超越論想像力這道「深淵」面前退縮了。但在他的哲學中依然充分展示出了人類此在的有限性、超越性和時間性。因此,康德始終是向著《存在與時間》走得最近的一人。也恰恰在這種意義上,海德格爾認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存在與時間》的「歷史性的導論」。這是我們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內容。
  既然海德格爾以《康德書》為核心而對康德哲學的現象學闡釋一方面闡明了他的《存在與時間》並不是一種哲學人類學,另一方面闡明了康德哲學是《存在與時間》的「歷史性導論」,那麼,如果我們依循此思路做一番復返,從這一「歷史性導論」出發,在康德退縮處向前推進一步,不就可以走向《存在與時間》了嗎?因此,本研究第五章就嘗試指出從《純粹理性批判》走向《存在與時間》的具體路徑。
然而,海德格爾之所以要去對康德哲學尤其是康德的時間學說進行現象學解釋,從歷史發生學的角度來看,闡明它作為《存在與時間》的「歷史性導論」是他的一個目的,但他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存在與時間》中所公告的解構存在論歷史的計畫,因此他以《康德書》為核心而對康德哲學進行的現象學解釋工作毋寧是要為完成《存在與時間》中的未竟計畫做準備。更明確地說,他要為完成從時間到存在的思路做準備。然而,他的這種準備工作卻並未能催生出更進一步的作品。在《康德書》出版後不久,他的思想卻悄悄地發生了轉向:不再走從存在到此在,再由此在到時間,最後由時間到存在的道路了,毋寧要思得更為源始些而開始去追思作為存有(Seyn)的本有(Ereignis)和存有之真理。我們認為,他思想上的這種轉向和他對康德哲學的現象學解釋密切相關。海德格爾在《康德書》中遇到了兩項難題,一個是由作為超越的「讓對象化」活動揭示出來的「虛無」(das Nichts)問題,另一個則是由超越論幻相揭示出來的超越論的非真理的問題。對「無」和「超越論的非真理」的思索,把海德格爾帶到了一個陌生的思想領地。隨著對它們的深入思考,海德格爾思想便發生了轉向。這將是本文在第六章中的研究內容。
  就海德格爾在《康德書》中對康德哲學的解釋最終都是為了走到作為超越論的想像力的源初的時間這裡而言,他以《康德書》為核心而對康德哲學進行的現象學解釋就都屬於對康德的時間理論的廣義解釋。同時,在海德格爾看來,由於康德本人哲學工作中的不足,沒能從生存—存在論上理解主體的主體性,沒能把握此在的時間性、有限性和超越性,忽視了世界現象,也沒有從綻出的意義上把握時間,所以康德終究沒能走到前期海德格爾的哲學那裡,因此在海德格爾看來,真正的時間是時間性的到時,而時間性是此在存在的意義,此在存在的基本建制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所以在這種意義上來看,康德對時間的理解如果不是從認識論上著眼,而是從存在論上著眼,並且如果真切地理解了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這一根本的生存論建制的話,也就可以走向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了。因此在這種意義上,本研究將標題擬定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時間──海德格爾對康德時間學說的現象學解釋研究》。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