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與哲學 (電子書)

尼采與哲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爾.德勒茲
图书标签:
  • 尼采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虚无主义
  • 权力意志
  • 道德批判
  • 超人
  • 文化批判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國當代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作品
《尼采與哲學》全新繁體中文譯本面市

  德勒茲:「(尼采)樹立起一幅思想的嶄新形象,將思想從輾壓它的重擔中釋放出來。」

  尼采的思想對於現當代哲學具有深遠影響,其曾提出「權力意志」、「永恆回歸」、「上帝已死」、「超人」、「主人—奴隸道德說」等諸多概念,並對過往的哲學理論提出反思,不僅大大影響了歐陸哲學中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後結構主義之發展,其影響力也擴及心理學、文學及文化藝術領域,賦予後代的哲思與思想家嶄新形象。

  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為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理論家之一,其著述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即為他針對左右現代哲學發展的哲學家之詮釋與爬梳,他在《尼采》(Nietzsche)這本小書中為一窺尼采的思想面貌立下基礎,而在1962年針對尼釆哲學所撰寫的《尼采與哲學》(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這本專著中,德勒茲對尼釆哲學進行更深度及全面的探討,除領略尼采哲學的精髓外,更可識見他富含創見的思想切面,亦為了解德勒茲思想、乃至於現代歐陸哲學發展的重要取徑。

  《尼采與哲學》不單是對尼采的思想進行嚴謹系統的闡述,同時還糅入了德勒茲富含創見和想像力的解釋;德勒茲後來的許多創見,包括事件、差異、重複、生成、時間性在內的核心概念,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最初的萌芽。

  面對尼采這樣一位滿懷激情、思想深邃而且最終瘋狂的哲學家,要理解他到底說了什麼,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詮釋尼采,取決於如何閱讀他的作品,德勒茲在《尼采與哲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極其精彩的範例。本書不但可以作為窺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鏡,也是深入瞭解德勒茲乃至後現代哲學的橋樑。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尼采与哲学》(电子书)的图书简介,该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不包含该特定书籍内容的图书,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不带任何AI痕迹。 --- 《古希腊城邦的兴衰:从黄金时代到希腊化世界的权力更迭》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具有学术气质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墨菲斯学术出版社] 预计页数:约 650 页 (电子版) --- 导言:历史的涡流与文明的锚点 本书并非对单个思想家的哲学进行深入剖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政治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它聚焦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那个由城邦(Polis)构筑的独特社会实验的完整生命周期。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军事史或艺术史叙事,深入挖掘权力结构、社会阶层变迁以及意识形态冲突在不同城邦间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石。 《古希腊城邦的兴衰》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它将斯巴达的寡头统治、雅典的民主试验、科林斯的商业扩张以及底比斯的短暂崛起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考察。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特定哲学流派对“善”的定义,而是城邦公民们在日常政治实践中,如何通过法律、辩论、流放乃至战争来实践他们对秩序与自由的理解。 第一部分:城邦的诞生与古典秩序的构建(公元前 800 年 – 前 500 年)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荷马时代向城邦社会的过渡,即“黑暗时代”的终结与“古风时期”的黎明。重点在于分析地理环境、殖民扩张(大殖民)如何促进了城邦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公民”身份的逐步界定。 章节精要: 1. 铁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与军事转型: 步兵方阵(Hoplite Phalanx)的兴起如何改变了贵族战争的性质,并为平民阶层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2. 立法者的时代: 考察如梭伦、李库古等关键人物的法律改革。这些改革是精英阶层对社会矛盾的初步回应,标志着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为后世的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 3. 斯巴达的“非人化”模式: 深入剖析斯巴达独特且严苛的“军国主义”社会结构(Agoge制度)。本书强调,斯巴达的成功与其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压制是相互依存的,它提供了一种与雅典截然不同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模型。 第二部分:雅典的民主实验与思想的喷发(公元前 5 世纪) 雅典的黄金时代是西方政治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现象。本部分将雅典的政治发展与其文化、军事霸权紧密联系起来,尤其关注其民主制度的内在张力。 章节精要: 1. 从梭伦到克里斯提尼: 民主制度的制度性构建过程,特别是“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设计如何分散了权力并保障了公民的参与权。 2. 伯里克利时代的反思与矛盾: 深入探讨了雅典民主的排他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对多数人口的剥夺之上的。通过对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细读,我们分析了雅典帝国主义倾向如何侵蚀了其自身的民主理想。 3. 民主的危机与苏格拉底之死: 审视雅典在战争失利后的内部动荡。苏格拉底的审判被视为一次深刻的文化危机,它暴露了激进民主在面对自我批判和不合时宜的道德追问时的脆弱性。本书将此事件视为对“绝对多数权力”的一次早期警示。 第三部分:希腊世界的动荡与轴心权力的转移(公元前 4 世纪) 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希腊城邦体系进入了长期衰退期。本部分关注区域性霸权的争夺(底比斯、斯巴达、雅典的交替主导)以及马其顿势力的崛起。 章节精要: 1. 城邦自治的终结: 分析了科林斯同盟的尝试以及伊壁鸠鲁王朝试图维持希腊独立性的努力。重点在于,城邦越来越依赖于军事强权而非内部团结来维持生存。 2. 马其顿的军事革命: 考察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财政和外交策略,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传统城邦的防御能力。本书认为,马其顿的胜利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优越,而是对城邦内部矛盾的有效利用。 3. “公民”概念的稀释: 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希腊人”的身份从一个政治实体(城邦成员)转变为一个文化身份。这标志着政治生活的重心开始从城邦内部的直接参与,转向了对宏大帝国的臣服与适应。 第四部分:希腊化时代的融合与终结(公元前 3 世纪 – 前 1 世纪) 当亚历山大的帝国瓦解后,世界进入了由塞琉古、托勒密和安提柯等继业者王国主导的“希腊化时代”。 章节精要: 1. 新王国的行政模式: 研究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帝国的官僚体系,它们是希腊管理技术与波斯/埃及专制传统的结合。这些王国如何通过控制粮食生产和建立大型城市(如亚历山大港)来维持统治。 2. 哲学的转向: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的兴起: 权力中心从城邦转移到帝国,使得个体在宏大的政治棋局中感到无力。本书分析了斯多葛主义(强调内在的德行与宇宙的秩序)和伊壁鸠鲁主义(追求宁静的快乐)如何成为应对政治失序和个人异化的主流精神资源。这些思想的关注点从“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城邦”转向了“如何在不好的世界中过上好的生活”。 3. 罗马的介入与希腊化世界的终结: 最终,罗马共和国的崛起终结了希腊化王国的独立。本书以公元前 146 年科林斯的陷落和公元前 30 年埃及的并入为标志,总结了古希腊城邦作为独立政治单位的历史使命的完成。 结论:城邦遗产的持久影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古希腊城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共和概念、法律至上的观念,到对政治参与的理想化描述。我们强调,城邦的兴衰史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案例研究,揭示了集体自治的巨大潜力及其固有的局限性。对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我们审视当代社会中权力、公民权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张力。 --- 读者对象: 历史学、政治学、古典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西方文明起源及其政治思想根源感兴趣的普通历史爱好者。 本书特点: 结合考古发现与古典文献,采用比较政治学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城邦体系从形成、鼎盛到瓦解的完整历史轨迹。全书数据翔实,论证严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全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


  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理論家之一。自六○年代起的一系列哲學著述,對後世的哲學、文學、政治、精神分析、電影及美學等研究領域有深遠的影響,研究範疇擴及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及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德勒茲從研究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入手,探討其哲學,並由此發展自己的哲學概念。著有:《尼采與哲學》(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1962)、《康德的批判哲學》(La philosophie critique de Kant, 1963)、《差異與重複》(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1968)、《意義的邏輯》(Logique du sens,1969)、《傅柯》(Foucault, 1986)等作品。後來更與精神分析家瓜達希(Félix Guattari)合作著述,計有《反伊底帕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L’Anti-Œdipe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1972)、《千高原—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之二》(Mille Plateaux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1980)等。其中《差異與重複》一書被許多學者公認為德勒茲的傑作,並使法國哲學巨擘傅柯(Michel Foucault)宣稱:「未來將是德勒茲的世紀。」

審訂者簡介

李櫻蕊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博士,現任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美學、藝術哲學、現象學、法國當代哲學。

譯者簡介

王紹中


  人生走了一圈,想簡單活,做簡單事,於是回到思想,開始翻譯。從勿留一句不解之言的高度,面對著無止盡的事,行到所能之處。

  台大社研所理論組畢業,相關譯作包括皮亞傑(Jean Piaget)《結構主義》(Le Structuralisme)、傅柯(Michel Foucault)《臨床的誕生》(Naissance De La Clinique)、《監視與懲罰》(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尼釆》(Nietzsche)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悲劇
1. 系譜之概念
2. 意義
3. 意志之哲學
4. 反對辯證法
5. 希臘悲劇之問題
6. 尼采之演變
7. 戴奧尼索斯與基督
8. 悲劇之本質
9. 存在之問題
10. 存在與無罪
11. 擲骰子
12. 對永恆回歸的結論
13. 尼采之象徵主義
14. 尼采與馬拉美
15. 悲劇思想
16. 試金石
 
【第二章  主動與反動】
1. 身體
2. 力之區別
3. 量與質
4. 尼采與科學
5. 永恆回歸的第一個面向:作為宇宙學及物理學方面的學理
6. 權力意志是什麼?
7. 尼采的用語
8. 起源與顛倒形象
9. 力的衡量問題
10. 階層
11. 權力意志及權力感受
12. 力之反動—生成
13. 意義與價值之兩面性
14. 永恆回歸之第二面向:作為倫理的及選擇的思想
15. 永恆回歸的問題
 
【第三章  批判】
1. 人的科學之改造
2. 尼采的問句
3. 尼采之方法
4. 反對前輩
5. 反對悲觀主義及反對叔本華
6. 為意志哲學所樹立的原理
7. 「道德系譜學」計畫
8. 尼采與康德:從原理的觀點來看
9. 批判之實現
10. 尼采與康德:從結論的觀點來看
11. 真理之概念
12. 知識、道德及宗教
13. 思想與生命
14. 藝術
15. 思想之新形象
 
【第四章  從怨恨到愧疚】
1. 反動與怨恨
2. 怨恨之原理
3. 怨恨之類型學
4. 怨恨之特性
5. 他好嗎?他壞嗎?
6. 謬誤推論
7. 怨恨之發展:猶太教士
8. 愧疚與內在性
9. 痛苦之問題
10. 愧疚之發展:基督教士
11. 從前歷史的觀點看文化
12. 從後歷史的觀點看文化
13. 從歷史的觀點看文化
14. 愧疚、責任、有罪
15. 禁慾理想及宗教本質
16. 反動力之勝利
 
【第五章  超人:反對辯證法】
1. 虛無主義
2. 憐憫之分析
3. 神死了
4. 反黑格爾主義
5. 辯證法之變貌
6. 尼采與辯證法
7. 高等人的理論
8. 人本質上是「反動的」嗎?
9. 虛無主義與蛻變:焦點
10. 肯定與否定
11. 肯定之意義
12. 雙重肯定:雅莉安
13. 戴奧尼索斯與查拉圖斯特拉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90284
  • EISBN:97895713939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大概是“智识上的通畅感”。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尼采的晦涩”的消解工作做得极其出色。很多哲学的书读完后,你可能会觉得“好像懂了”,但合上书后什么也留不下。而这本书不一样,它让你读完后,对“人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产生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自我负责任的态度。作者没有试图把尼采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在巨大孤独中呐喊的个体。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写作角度,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学术专著。我个人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人生阶段性困惑的“陪伴者”,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它会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思考框架,让你自己去拼凑出你当下最需要的那个“意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台湾本土学者特有的细腻和对西方思想的敬畏感,但又绝不流于媚外。作者在引用和翻译一些关键的德文术语时,处理得非常谨慎,他会给出最贴切的中文翻译,但同时也会保留德文原词,并且用一两句话解释为什么这个词在中文里难以找到完美的对应,这种坦诚的态度,大大增加了我阅读时的信任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翻译过来的书,而是在听一位高水平的学长,用他深厚的学养,非常耐心地、不卖弄地,跟你解释一个复杂的世界观是怎么构建起来的。特别是关于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作者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那个道德体系崩溃的时代,人们如何寻找新的立足点,这个过程的引导性很强,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是也正处于某个“价值黄昏”的边缘。

评分

老实说,我通常不太爱看这种“巨匠研究”类的书籍,总觉得很多作者为了展现自己的学问,会把文字写得像绕口令一样,搞得读者灰头土脸。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句子结构非常灵动,时而像诗歌一样充满韵律感,时而又像一个经验老到的讲师,用最精准的比喻把复杂的概念给拆解得一清二楚。特别是作者处理“永恒轮回”那一段,我过去看了好几本导读,都觉得像在听天书,但这本书里,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背景作为参照系,让你瞬间就能抓住那种“在无尽的重复中寻找意义”的荒谬与崇高感。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尼采晚年心智错乱那段时的笔调,没有一味地渲染悲情,而是非常冷静且富有同理心地去分析,这更体现了作者对这位思想家复杂人性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我忍不住去查阅了附带的那些引文出处,发现作者的考证也做得非常扎实,绝非是信口开河的臆测,这让整本书的严谨性大大提升,完全值回票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现代感的字体,一眼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要跟你“动真格”的。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翻开它的,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提到尼采的名字,很多人都会自动跟“深奥”划上等号。结果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还挺会抓住读者的胃口。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拗口的德文哲学名词,而是像在讲一个很精彩的历史故事,把尼采这个人——他的生活、他的挣扎、他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给鲜活地勾勒了出来。这对我这种哲学门外汉来说,简直是救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穿插哲学思想时,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跟着作者一起在历史的迷雾中探寻,去感受那个“超人”思想诞生的前因后果。阅读的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着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价值重估的挑战。说真的,读完第一部分,就觉得精神上被“电击”了一下,对很多旧有的观念产生了动摇,这感觉太棒了,就像是给长期停滞的思绪打了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我得说一句“高手中的高手”。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顺序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穿插,让你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到一种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比如,作者可能前一章还在讨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关于“权力意志”的初步阐述,下一章马上就跳到尼采与瓦格纳的决裂,然后通过这个情感冲突,反过来加深你对“权力意志”在个人生命实践层面上的理解。这种手法非常高明,它把枯燥的理论讨论,成功地转化为一场关于人性、艺术与时代精神的戏剧冲突。对于我这种习惯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种编排非常友好,因为即便是中断阅读,回来后也能很快找到那个论述的脉络,不会有“我刚才看到哪里了?”的迷失感。而且,书里附带的那些注释和延伸阅读建议,也做得非常到位,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尼采学习路径图,显示出作者对台湾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很细致的观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