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電子書)

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德樑
图书标签:
  • 古代中國
  • 越南
  • 邊境研究
  • 族群認同
  • 自我認知
  • 中國南方
  • 歷史
  • 文化
  • 民族關係
  • 東亞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何謂「越」?
重新解讀史料、結合語言學與考古學,
第一本深入對越、越人國家與文化的完整解讀!
 
「越」的身分認同,對「中國」的概念構成何種挑戰?
越人的故事又是如何證明──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龐大、連續和同質性的單一文明!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黃銘崇 導讀推薦※
 
  在現今許多人的認知中,「吳越」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順理成章、毋庸置疑的概念。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也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勵志的道德傳奇故事。然而另一方面,現今我們一聽到「越」(Viet),腦中會立刻閃過越南人及其歷史與文化,並不會立刻與歷史上的「吳越」、「百越」產生聯想,彷彿兩者之間沒有關係。這又是何故?
 
  何謂越?越人又是誰?越人和中國人之間又是何種關係?本書可謂是首次全面、深入地分析「越」這個漢字標籤背後所隱藏的歷史真相。透過作者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的精彩研究,解答了很多與越相關的歷史文化上的疑問。
 
  ◆「越人」這個群體所講的語言,到底是接近於現今台灣原住民的南島語,還是現今越南人和柬埔寨人所講的南亞語?或是中國境內的苗瑤語?
 
  ◆春秋戰國時期,「越」還被中國人視為野蠻人,為何到了東漢時期,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故事卻被中國視為理想的道德典範?
 
  ◆被髮、斷髮與紋身這些今天的國際時尚,是古代越人的象徵標誌。古代中國人如何記錄、看待越人的這種身體語言?
 
  ◆金庸小說《越女劍》書名借自東漢中國的野史傳說,華夏知識分子究竟出於何種心理,把越人、女性和鋒利的寶劍聯繫在一起?
 
  ◆漢代位於廣州的南越國,其太后樛氏的真實身分,是漢廷派往南越的女間諜嗎?南越的亡國是她的政治目的嗎?
 
  ◆阮朝將國號定為「南越」,為何被清代的嘉慶帝改為「越南」?順序的前後改變意味著什麼?
 
  要真正理解中國史或東亞史,就無法迴避「何謂越?」這個重要問題!因為越人或越文化的歷史,涵蓋了今天中國長江以南到越南北部的廣袤南方地理景觀。不僅僅包括東亞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還包括江西、湖南和西南部的雲貴。可以說整個中國本部的一半,都是越人的活動空間。
 
  生活在中國南方邊境的「越」,他們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是什麼?這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卻向來淹沒在中國大一統歷史敘述中,很少被探究和分析。本書研究指出,「越」這個漢字詞彙所涵蓋的各色人群,不一定認為自己就是「越」!「越」不是自稱、身分認同或本名,而是古代中國人對南方原住族群的他稱和總稱。此外,越也並不限於表達單一的族群或文化。所謂的「越」本身,其實是一個多國體系。
 
  如何突破中國文獻的偏誤和局限?本書的獨到之處是充分利用了考古發現和語言學證據。雖然越南考古學家所說的越,和中國考古學家所稱的吳越、閩越、百越,都各自投射了不同的民族主義立場,試圖把考古發現的解釋指向自己的國家。但是,作者認為,古代詞彙中的「越」,或現代考古文化中的「越」,又或者在「幾何印紋陶層位文化」及「原始南島語系群體」這類的標籤之下,也從未反映出任何統一的概念。即一個統一的「越」是不存在的。
 
  語言學的分析也證明這一點。假定讓吳國滅亡的美女西施真的存在(這是東漢中國人編造出來的野史),那麼西施講的是何種語言?作者專闢一章來分析越人的語言,得出結論:越人講的語言可能接近今天的南島語(台灣原住民)、侗台語(今天的泰國話、寮國話)、南亞語(今天的越南語)或苗瑤語(今天的苗族、瑤族語言),但不是漢語。
 
  這是本書最令讀者感到洋溢著魅力的地方,也是本書最為精彩和核心的論述──錢德樑認為,儘管長江以南的各族群共享某些文化或文明,但「越」從來不是一個整體、一個國家、一個語言族群。中國知識分子記錄中的整體的、單一的「越」,掩蓋了它們真實的族群多樣性。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作者分析說,最根本的原因出自中國人的宇宙觀。中心性(centrality)和居中性(centeredness)的邏輯觀念將華夏自我與地理上的中心綑綁在一起,因此形成了「華夏」和「中國」這種單一、統一的身分認同。而在「華夏中心」的眼中,「越」變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他者」。從上古的記載,一直到帝制初期(秦漢)的司馬遷的筆下,華夏知識分子的目的從來不是實證性的、人類學的研究,而是借助各種修辭、儀式和標籤來「銘刻越」,志在「展演華夏」(本書第三部的名稱)。
 
  所以,從認為越人「其民麋鹿禽獸」,到勾踐變成了中國人勵志復國的道德楷模,中國文獻中的「越」,實際上更多是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想像與轉化。反之,結合語言學和考古發現,越人的故事也呈現出一種以「漢本位」的視角建構中國身分認同的方式,反過來證明了「中國」不是龐大、連續和同質性的文明。
 
  本書借助探索「越」的身分認同,研究了公元前400年到公元50年之間,北方華夏諸國、秦漢帝國和南方邊疆的「越」民族互動的過程,一窺「華夏自我」與「越他者」之間複雜的身分認同建構史。作者認為,「越」身分認同,與假設的華夏或諸夏中心身分認同,是分庭抗禮的概念。
 
  對於今天的台灣讀者而言,可以藉著本書而深思台灣與「越」及「中國」之間的複雜歷史及各種可能的解釋。作者錢德樑舉出的個案研究甚至可以表明,台灣與「越」的關係和距離,甚至比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和距離還近。從語言學切入,越人所說的語言,與台灣原住民所說的語言,都可歸類為南島語系;從DNA的角度來說,越人所居的閩越之地,自清代開始便有大量人口渡海來台,成為現今台灣人的重要組成。所以,對台灣來說,「越」不是一個遙遠的人群或文化,而是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值得另眼相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旨在提供详尽的内容概述,而不涉及您提及的《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一书。 书名:大航海时代的全球重塑:技术、贸易与权力的新版图 作者: [此处假设一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 出版社: [此处假设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15世纪至18世纪,即“大航海时代”中后期,全球格局如何被剧烈的技术革新、跨洋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结构重组所彻底改变。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航海史或殖民掠夺史的编年,而是一部聚焦于连接、冲突与文化转型的宏大叙事。作者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了经济史、海洋人类学、技术史和政治地理学等多个领域的视角,试图揭示一个被航线定义的新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部分:航行技术的革命与认知的边界拓展 大航海时代并非始于一艘船的起航,而是基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的汇集。本书首先考察了磁罗盘的改良、星盘测量的精确化、以及更具适应性的船体设计(如卡拉维尔帆船和盖伦帆船)如何突破了地中海和近海航行的传统限制。这些技术上的飞跃,本质上是对“已知世界”的几何学和物理学认知的重构。作者详细分析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欧洲对风向和洋流模式的经验性掌握,如何转化为战略性的航海优势。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直接影响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地图”。随着航线的开辟,传统的托勒密式地理观受到严峻挑战。地图学从艺术创作转变为科学与政治工具,每一次远航带回的地理信息,都重塑了权力的地理基础。从对好望角的敬畏到对“新大陆”的刻板印象,地理发现与文化偏见是同步生成的。 第二部分:香料、白银与新兴的全球供应链 贸易是驱动大航海时代最核心的引擎。本书详尽分析了连接欧亚非美洲的贸易网络是如何从零星的接触点演变为复杂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全球供应链。重点剖析了香料贸易的血腥经济学——它如何集中了欧洲的资本,同时催生了垄断性的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的运作模式,模糊了国家主权、军事力量与纯粹商业逐利的界限,是现代资本主义早期形态的关键样本。 本书特别关注了白银流动的作用。美洲,尤其是波托西银矿,向全球输送了空前的贵金属,这股洪流如何刺激了中国明清两代的商品经济,又如何反过来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和贸易不平衡,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作者通过追踪白银的物理路径,清晰地展示了地理上的分离如何被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所取代,尽管这种依赖往往建立在剥削和武力之上。 第三部分:殖民地形态的多样性与原住民社会的冲击 不同于将殖民主义视为铁板一块的叙事,本书细致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殖民控制和文化互动模式。在美洲,我们看到的是“定居殖民主义”(Settler Colonialism)对原住民社会结构的彻底瓦解和替代;而在印度洋和东南亚,则更多表现为“商业前哨型殖民主义”(Trading Post Imperialism),侧重于对既有贸易网络的渗透和控制。 作者运用大量的档案资料,揭示了原住民社会在面对欧洲技术、疾病和宗教传播时的复杂反应。他们并非被动的受害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抵抗者和适应者。书中分析了不同地区社群如何利用欧洲人之间的竞争、引进新的作物和武器,来维护或重塑自身的权力结构。同时,对奴隶贸易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如何不仅重塑了非洲的社会和经济地理,也为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奠定了残酷的基础。 第四部分:权力地理学的重构与帝国竞争 大航海时代也是欧洲列强权力竞争的白热化阶段。本书探讨了海上霸权如何成为陆地帝国战略的延伸。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的兴衰、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格兰德战略”(Estado da Índia)、以及荷兰人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海军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优势,都构成了对“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这一理念的实践与修正。 最后,本书探讨了这场全球重塑对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形塑作用。殖民扩张、财富积累和对异质文化的管理经验,共同塑造了欧洲国家(尤其是后来的英国和法国)的官僚体系和国家认同。这种通过对外征服和资源掠夺而建立的内部凝聚力,为后世的帝国主义和世界大战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大航海时代的全球重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框架,用以审视一个由船只、商品和权力欲望连接起来的、充满张力的早期现代世界。它揭示了当我们谈论“全球化”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些充满风暴和未知的远航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任賓州大學亞洲學研究系主任與歷史系、哲學系教授;是古代中國(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的文化史學家。興趣範圍包括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文化規範與政治文化以及東亞北方的華夏民族與東亞南方的越民族之間的認同和跨文化互動。
 
  著有《古代中國的音樂、宇宙學與和諧政治》(暫譯)(2012年)和《古代中國的個人主義:人的代理與思想政治的自我》(暫譯)(2010年);也為哲學和亞洲研究期刊撰寫了許多主題廣泛的文章,並共同編輯了有關發掘文本和東亞海洋史主題的書籍。錢德樑還是《Verge》雜誌的編輯團隊成員,以及《古代中國》(暫譯)雜誌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賴芊曄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作有《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共譯有《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

图书目录

◎導讀(文:黃銘崇/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
◎序
◎謝辭
 
●第一部∣定位:定義與學科體系的討論●
◎導論 概念與框架
.銘刻差異:身分認同所屬的分類景觀
.習慣用語
.研究框架
.近代史學中的「越」
◎第一章 何謂「越」?
.古代南方
.主要的身分認同:越、百越、蠻夷、甌、駱
.「中國人」與「越南人」的身分認同問題
.體現河濱與沿海南方的「越」概念
.「越」的身分認同與「越」的聲音
◎第二章 關於「越」的語言學研究
.前/原始南島語系及其與侗台語的關係
.南亞語系、南方假說與漢藏─南島語系假說
.苗瑤語系
.結論
◎第三章 考古紀錄 
.長江流域: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與古代吳越
.新石器與青銅器時代的中國東南:閩越與東越
.新石器與青銅器時代的中國南方:南越與駱越/甌越
.結論
 
●第二部∣越國與漢代諸越國的時間軸與政治史●
◎第四章 越國與漢代諸越國政治史
.吳越史: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
.百越與南越史
.東越諸國(閩越、東海/東甌)
 
●第三部∣展演華夏、銘刻越:修辭、儀式、標籤●
◎第五章 文化優越感與族群概念化的修辭
.古代文本傳統及其偏誤
.早期的華夏/諸夏族群
.政治與外交脈絡中的黃道修辭
.文化與族群修辭
.祖先與以環境為基礎的族群之創造
.東漢歷史傳奇
.結論
◎第六章 野蠻之喻:越身分認同的身體標記
.抽絲剝繭:髮型與越身分認同
.箕踞/倨
.文身雕題
.「交趾之國」:交趾與交阯郡
◎第七章 野蠻景觀與魔幻客體
.水、游水、船舶,以及海上生活:越作為海洋生物
.「南蠻蛇種」:龍與蛇
.人迹所絕、疾癘多作的南方
.刀劍之國
.結論
 
●第四部∣展演越:政治大戲、密謀與武裝抵抗●
◎第八章 越的身分認同作為政治偽裝與儀式典型 
.南越帝王趙佗
.趙胡(眜)、趙嬰齊與帝系的延續
.南越王權與政治認同的丟失
.結論
◎第九章 武裝抵抗漢朝的越身分認同
.閩越對南方鄰國的侵略
.呂嘉與南越之亂
.騶餘善王與東越的最後一役
.徵氏姊妹之亂
.結論
◎結論
.華夏身分認同有助中心性邏輯的建構
.論華夏、越身分認同的歷史建構性
 
◎注釋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975
  • EISBN:978626712999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的,每次看到「邊界」這個詞,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那種清晰的、像地圖上畫出來的線條。但古代的邊界,特別是像中國南方這樣地理環境複雜、族群遷徙頻繁的區域,恐怕更像是一片模糊、流動的過渡地帶。我非常好奇,本書如何定義和描述這種「流動性」。是不是存在某種「身份的協商空間」?也就是說,在那些山林和田野之間,一個社群的成員可能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權威時,會展示出不同的「自我」。比如說,面對來自北方的官員,他們可能強調自己的「漢化」程度以換取利益;但回到部落內部,他們可能依然遵循著原有的習俗和祖靈信仰。這種雙重身份的策略性運用,是邊緣族群生存的智慧。我希望作者不只是呈現族群的「差異」,更要展現他們在面對強大外力時所展現出的「能動性」(agency),這才是讓歷史研究變得有生命力的核心要素。

评分

閱讀歷史文獻時,最讓人著迷的,莫過於那些「不可譯」的文化概念,也就是說,當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相遇時,那些在翻譯過程中被磨損或扭曲的意義。這本探討古代中國南方邊境的著作,如果能深入挖掘族群之間的互動模式,那肯定會很有看頭。我想像那些邊陲的部族,他們對「國家」、「王權」甚至是「文明」的理解,可能跟長安或洛陽的士大夫們是南轅北轍的。這就牽扯到權力結構的微妙之處:究竟是「內」的主流文化強行灌輸,還是「外」的邊緣文化有意識地選擇性吸收?我特別期待作者能處理好「國家」這個概念在不同地域的適用性。在南方多山、多水的環境下,一個鬆散的、基於血緣和地緣紐帶的社會組織,如何應對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這種對抗或調適的過程,絕對是理解古代治理術的關鍵。如果本書能提供紮實的考古或碑銘證據,來佐證文獻記載的不足,那就更棒了,因為文本往往只記錄了「成功」或「被記錄」的故事,而真實的日常摩擦和文化賸餘,往往藏在物質層面裡。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啊,那種「自我認知」和「族群認同」的議題,在臺灣這個多元文化交織的島嶼上,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觸到的核心問題。我猜測,這本關於古代中國南方邊境的研究,或許能提供一個很不一樣的視角,來反思我們自己是如何看待「邊緣」與「中心」的界線。畢竟,歷史課本裡教的中國史,往往都是聚焦在中原那塊地,對於那些被劃為「化外之民」的地區,著墨得太少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爬梳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文獻,去捕捉那些南方的社群,他們是如何在與強大的中原政權互動的過程中,形塑出既非完全融入,又無法完全割裂的複雜身份。尤其是在古代那個交通閉塞、訊息流動緩慢的時代,不同族群間的物質交換、信仰傳播,必然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痕跡。我期望這本書能打破那種僵硬的、單向度的「同化」論述,呈現出更多地方自主性的聲音,那種在邊界上掙扎、協商與共存的生動圖景,那才是真正活生生的歷史。

评分

這類探討邊疆民族的著作,最怕的就是落入「他者化」的陷阱,也就是說,用中心視角去定義邊緣的「落後」或「野蠻」。因此,我對本書在史學方法的選擇上抱持著高度的關注。如果作者能夠成功地運用社會史或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嘗試「從內部」去理解那些南方社群的邏輯,那就太成功了。例如,他們如何處理死亡、婚嫁、土地的權屬問題?這些社會結構的底層邏輯,往往比帝王將相的功業更能體現一個族群的真正面貌。我個人對古代的巫術、祭祀儀式特別感興趣,因為那往往是文化基因最難被改變的部分。如果能從這些具體的儀式實踐中,看到古代南方人民如何與自然環境建立聯繫,如何構建他們的宇宙觀,那遠比那些宏大的政治論述來得深刻有力。這種微觀的、著重於生活細節的史學書寫,才真正具有穿透歷史迷霧的力量。

评分

對於臺灣的讀者來說,研究古代中國邊疆族群的認同問題,有著一層特殊的意義。我們自身就在一個不斷被重新定義的「邊緣」地帶,對於「我們是誰」這個問題,始終在與歷史的詮釋權拉鋸。因此,當我看到關於古代南方邊境如何處理「中國」邊界時,我會自然而然地將之類比到當代的處境。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古代的「自我認知」是如何在地理、語言、經濟的壓力下不斷地重塑。它或許能提供一種歷史的參照系,讓我們理解,身份從來都不是靜止的標籤,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充滿妥協與堅持的動態過程。如果本書能提供豐富的案例,說明不同時期的邊民如何主動或被動地「詮釋」自己與「中國」的關係,那將是對當下許多僵化論述的極佳反思,讓我們看到歷史的複雜性遠超乎想像的寬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