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靈魂的收藏者:巴西日常革命的田野筆記 (電子書)

剩餘靈魂的收藏者:巴西日常革命的田野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耶莉娥妮.布魯恩
图书标签:
  • 巴西
  • 社会运动
  • 政治学
  • 人类学
  • 革命
  • 田野调查
  • 电子书
  • 社会变革
  • 拉丁美洲
  • 边缘人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9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類」入圍作品—⊰◇

  面目迷濛的大國,一張張充滿故事的臉孔……
  巴西,拉美第一、世界第六的大國,
  除了政經情勢、嘉年華與足球,
  我們對於那兒人們的生活實態,
  卻是充滿刻板印象、誤讀錯解……甚而茫霧懵然。
  透過知名記者布魯恩的這本作品精選,
  你將看見大眾媒體聚焦的「都會巴西」之外,邊緣與底層的真實!

  --------------

  從亞馬遜雨林到貧民窟,涵蓋廣大巴西的人性刻劃
  耶莉娥妮.布魯恩是南美洲的知名記者,向以多元聲音的寫作而聞名,
  她為那些大眾流通的文字難以完整呈現的人們提供發聲管道。
  布魯恩的筆引領她進入了巴西最邊緣化的社區:
  她造訪亞馬遜雨林,試著了解原住民的接生文化與實態;
  她住進聖保羅的貧民窟,見證婚禮的喜悅,也見證毒品與槍枝帶給青年的悲劇;
  她跋涉山水穿越泥濘,捕捉現代淘金熱的繁華與蕭條。

  布魯恩擅長對話,極其敏銳更富有洞察力,
  她造訪這些地方,透過訪談讓讀者得以一窺私密的日常與非凡的人生:
  下葬幼子的貧窮父親、吞嚼玻璃的街頭表演者,
  度過人生最末115天的女人……,
  還有一個意圖拯救城市「剩餘靈魂」的拾荒囤積者。

  巴西,不是一個易解的單純之國,
  而是由複數的族群縱橫疊加交錯所形構。
  布魯恩擅用在地方言,文筆充滿生命力,
  本書是這位國際知名作家的重要報導文學作品。

本書特色

  巴西,甚或整個南美洲間或出現在新聞報導裡,然而除了那些以都會為核心的政經情勢或運動、節慶,我們對於那兒人們的生活實態,卻是那麼地迷濛。透過美洲知名記者布魯恩的這本作品精選,將可以看見新聞焦點外巴西人們的真實生活。

各界推薦

  在彷彿身臨其境的詩意散文中,布魯恩讓「眾多巴西之聲」集體發聲,包括雨林裡的接生婆、老人之家的住戶、癌症末期患者、亞馬遜雨林分布廣泛的人口。——《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在布魯恩的文章中,那些我們容易忽視的人們,人性歷歷可見。她透過寫作呼籲大家對自己周遭的各種生活更有所覺。——《犁頭》雜誌(Ploughshares)

  布魯恩並未避而不談令巴西聲譽蒙上陰影的暴力與貧困,但她最大的才能是側寫那些老被當成普羅大眾的人們,她呈寫出了這些人的人性。在寫作過程中,她尊重他們對快樂與正義的追求——那是他們的日常革命。——《書架通報》(Shelf Awareness)

  一位傑出的記者使平凡的生活變得不同尋常,她捕捉了人們所有的迷惘與靜靜的反抗。——《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布魯恩呈現了那些被排除在財富與特權之外的人們,如何抵抗這個無所不用其極地將他們邊緣化的社會。多虧了她敏銳而驚險刺激的報導,書中的人與故事不會很快為世人遺忘。——《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知名記者耶莉娥妮.布魯恩以抒情而真心的描述,讓我們深刻體會巴西的日常生活與他們的故事,直到我們不只看到單一的巴西印象,而是許多巴西人。——芙蘭西絲.德.朋吉斯.皮布雷斯(Frances de Pontes Peebles),巴西知名作家

  耶莉娥妮.布魯恩要求我們在每一頁審視深思特權的目光……並思考如何將其轉化為藝術,最終化為行動。——方濟各.坎圖(Francisco Cantú),美國作家,懷丁獎(Whiting Award)得主,著有《來自美墨邊界的急件》等書
 
  耶莉娥妮.布魯恩道盡一切,她獨特的觀點有助於理解今日的巴西。——胡安.巴布羅.維拉洛伯斯(Juan Pablo Villalobos),墨西哥作家,賀雅德獎(Herralde Prize)得主

  耶莉娥妮.布魯恩對人類的洞察並沒有受到流行用語玷汙,也沒有認定她或他們應該有什麼感受而受到影響。她的同情是廣泛、細微而合乎人道的。——湯姆.斯雷(Tom Sleigh),美國詩人、戲劇家、散文家與學者

  這個令人身臨其境的故事,透過多元的觀點,呈現這趟大半被雨林覆蓋的巴西之旅,令人痛心的人道描述,文筆引人入勝,對於理解為什麼地球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至關重要。——卡普卡.卡薩波娃(Kapka Kassabova),獲獎難數的詩人、小說、報導文學作家
 
异乡的眼睛:城市边缘的生存景观与社会变迁报告 本书汇集了跨越二十年间,在拉丁美洲多个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与个人观察记录。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视角和文学性的叙事笔触,深入描绘了在全球化浪潮和本土政治经济结构双重挤压下,边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复杂的社会网络构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日常的、非制度化的实践,抵御系统性风险并重塑自身能动性的过程。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和一组核心的社会现象,力求展现复杂现实的多个切面。 第一部分:混凝土丛林中的临时秩序 本部分着重探讨城市扩张所遗留下的“灰色地带”——那些在官方规划之外、以非正规方式建立起来的聚居点。我们不再关注宏大的城市规划蓝图,而是聚焦于街角巷尾的微观权力运作。 主题一:非正式经济的精巧设计。深入分析流动摊贩、二手市场以及“小额信贷圈”等非正式经济单元的运作逻辑。这些单元并非混乱无序的代名词,而是建立了一套高度依赖信任、口头契约和社区监督的替代性金融与贸易体系。通过对一家位于圣保罗郊区周集市中,由移民家庭运营的蔬菜水果贸易链的长期追踪,展示了这种经济模式如何在缺乏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实现了惊人的生存韧性和循环效率。我们揭示了“人情债”和“面子”在资本周转中扮演的实际利率角色,以及社区内部如何通过集体担保机制来应对个体违约风险。 主题二:空间政治与身份的隐形界碑。本部分详述了物理空间如何被编码为社会身份的标记。从“好邻居”与“可疑分子”的日常区分,到不同族裔群体对公共空间(如广场、公交车站)的使用权争夺,无不体现着隐形的社会区隔。重点分析了在缺乏官方物业权的情况下,社区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如自建围墙、夜间巡逻组织)来划定“我们”的领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资源的安全配置。这种对空间的占有与维护,成为了边缘群体集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物质载体。 第二部分:记忆的重塑与世代的断裂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家庭和代际关系,探讨社会剧变对个体记忆、身份叙事及家庭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主题三:祖辈的“历史修正主义”。通过对三代移民家庭的深度访谈,我们考察了“迁移记忆”是如何被加工和转述的。第一代移民往往将原乡生活浪漫化,以巩固当前的牺牲叙事;而成长于新环境的年轻一代则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拉扯——既无法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又对父辈的“旧世界”感到疏离。本章通过对家庭相册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家庭内部关于“何为成功”、“何为根源”的持续性辩论,以及这种辩论如何塑造了下一代的行为模式。 主题四:日常信仰的世俗化与再神圣化。分析了传统宗教信仰在现代压力下的变异。与制度化宗教的疏离,并未导致精神真空,反而催生了对个人化、实用化“精神工具”的渴求。我们考察了街头祭司、社区治疗师以及网络玄学社群的兴起,这些实践往往将经济困境、健康问题与超自然力量直接挂钩。这种“务实性的信仰”体现了人们试图在不可控的现实中寻找确定性的努力,其核心功能在于修复被社会结构破坏的心理平衡。 第三部分:劳动者的能动性与“隐形”的抵抗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微观抵抗艺术,即劳动者如何通过非公开、非串联的方式,维护其剩余价值和个人尊严。 主题五:时间的商品化与“偷盗时刻”。在高度依赖计件工资和非弹性工时的非正规就业中,劳动者发明了精妙的“时间管理”策略。这包括对工作节奏的微妙调节、对机器故障的利用,以及对“老板的眼睛”的规避。我们记录了工厂女工在流水线上的“集体放慢”现象,这并非怠工,而是一种无声的集体谈判。此外,也分析了“副业文化”——当主业不足以维持生计时,人们如何利用通勤时间、午休间隙等“被挤压的剩余时间”进行二次创收,这展现了对工作时间支配权的局部夺回。 主题六:技能的跨界流通与地方知识的价值重估。本部分批判了主流社会对体力劳动技能的低估。通过对专业汽车修理工、高级木匠、以及地方草药知识传承者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非学术性”的、与特定环境深度绑定的知识体系,其在地方经济循环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当外部技术输入失败时,正是这些地方知识和隐性技能,成为了社区解决技术难题的最后防线。 第四部分:媒体、图像与日常的剧场化 最后一部分转向文化产品和信息流动,探讨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边缘群体如何消费、解构并重构主流叙事。 主题七:通俗文化的再编码。考察了肥皂剧、流行音乐和社交媒体图像在边缘社区中的接受模式。受众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地将情节人物与自身境遇进行映射和投射。例如,某部描写上层社会阴谋的电视剧,在贫困社区中会被解读为对本地权力结构腐败的隐喻。这种“误读”恰恰是一种文化抵抗的体现,即用自己的经验过滤掉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 主题八:纪念碑与“暂时的英雄”。分析了社区如何集体塑造和纪念那些在危机时刻展现出超凡勇气或领导力的“草根英雄”。这些纪念活动往往是短暂且高度仪式化的,它们的功能不在于建立长期的政治组织,而在于为集体提供即时的情感凝聚力和道德参照点。通过对一次社区筹款活动的记录,我们看到了如何迅速地将一个普通人提升为社区良知的象征,以及这种象征意义在危机过去后如何迅速消散,回归到日常的生存博弈中。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的“革命”往往不是宏大的政治宣言,而是渗透在日常琐碎中的、对既有权力逻辑的微妙偏离和持续性修正。它是一份关于人类在极端约束下,如何通过精巧的社会工程和坚韧的文化适应力,来完成生存叙事的详尽档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耶莉娥妮.布魯恩(Eliane Brum)


  身兼作家、記者與紀錄片工作者。曾獲西班牙國王獎、美聯社獎等,超過四十個新聞獎與榮譽。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專欄作家,並與《衛報》(The Guardian)合作。著有小說《一二》(One Two)與五部非小說文集。

譯者簡介

沈維君


  身為一個在出版業打滾十餘年的書呆子(偶爾作逃兵也只逃到隔壁的翻譯與文案),生活大小事都自書中學,現跨足百貨業,讓自己的腦袋接接生活的地氣。譯有《去他的,來冥想吧》、《關於人生,我確實知道……》、《精微體療癒指南》、《成為賈伯斯》(合譯)等書。

列蒙

  一九七五年生,青少年時期於巴西生活。
  出版文化行業近二十年工作經歷,曾擔任書店店長、出版社副總編輯及podcast節目製作人。
 

图书目录

前言:在不同的世界之間
雨林裡的接生婆
窮人的喪事
瘋子
雜音
有個小鎮名叫布拉西棱加
對抗畸形靈魂的伊法
惡魔澤伊的巴西
阿岱奧想飛
吃玻璃的男人
老人之家
剩餘靈魂的收藏者
死亡世代的母親們
中土民族
聲音
瓊昂請求海孟妲一同以死作為犧牲
囚禁
餵養孩子們的女人
 
致謝
英文版譯者的話
出版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81195
  • EISBN:97898650812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前言

在不同的世界之間


  身為記者,或者該說如我這般的記者,意味著得要成為一個雙面人;而對向的那一面便是母語的世界,那個人們初生而至的世界。這本書所描寫的人物,生來就都說著巴西語,這種語言源自殖民者的葡萄牙語,摻雜了過去巴西原住民的腔調,還有當年來到此地的各種非洲黑奴腔調;他們的發聲方式已不純正,提高聲調的眾多方式裡混雜了主人的母音與子音。他們的主體語言受到了影響,在葡萄牙殖民者脅迫下必須稜角分明、尖銳劃分之處,他們留下了婉轉的聲線。他們在過去鞭子抽打之處創造著音樂。我所說的「巴西語」(或「巴西葡萄牙語」)是一種反抗的語言。這是我的語言,也是書中所有巴西人的語言。

  這些以不屈服的語言所述說的真實故事,於此首度以英文呈現。本書的夢想之一,是期望此番的交會不要成為某種帶有暴力意味的行為,而是帶來一種可能性。出版之際,有些國家正努力築起更高的圍牆,用以防止叛亂的語言入侵他們自認純粹的正統;他們害怕的,是受到其他現有體驗的汙染。如此說來,這本書將我那語言的革命性質帶進了英語中,而這也是書所應該做的——書應當對世人當頭棒喝,打破屏障。如果你翻開了它,翻開這本由一個巴西記者撰寫的書,那麼肯定你也不喜歡那些藩籬。

  每當我造訪英語系國家都會發覺,巴西對於多數人而言並非真實存在;巴西只存在於嘉年華與足球的刻板印象中,還有貧民窟、光屁股與暴力,近年來則又多了政治腐敗。在本世紀的頭十年,巴西吸引了全球的注目,因為金屬加工工人出身的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不僅當選總統,更施展魔法,在不撼動富人特權的狀況下,成功減少了貧窮人口。所謂的「第一世界」特別喜歡這種魔法,因為它,地球上地緣政治中明顯的不平等,差異變小了,儘管這種不平等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此外,這種魔法人人滿意,因為沒有人必須為了達到最低社會公正標準而失去任何東西。但幾年之後還是證實了,世上不存在魔法。既然巴西沒能施展魔法,自然就回歸到了原先的處境,繼續存在於「富裕」世界想像的背景中。如果有人說財富必須重新分配,好讓那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不再死於飢餓與子彈,那他肯定不會是個受歡迎的人物。

  二○一八年,巴西重回世界矚目的鎂光燈下,因為雅伊爾.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當選了總統,他提倡酷刑並為施加酷刑的人辯護,他侮辱黑人、女性與同性戀,他宣稱少數族群必須消失,而他的政敵則注定要流亡或入獄。二○一○年代的尾聲,巴西加入了某些選民行為矛盾的國家陣營裡,人民藉由投票(選出獨裁者)反抗著民主。再一次,在字裡行間堅守與眾不同與獨特的反叛,以及日常的小小革命,成為在此文化淪喪之際得以讓生活堅定不移的必須。

  巴西是個僅以複數存在的國家,即巴西人民。若只是單數,一切都將不可能。既然我們是複數的巴西人民而非單數,自然也就有許多巴西的聲音存在。我身為記者的挑戰是聆聽這些迥異的聲音,將之轉換成文字,並禁絕遺漏其中蘊含的訊息,盡量完整呈現他們訴說的世界。然而,這是一種我在嘗試的同時就已經失敗了的挑戰。

  在全球最大的這片熱帶雨林,巴西占有其中最廣的一部分;在這個人為導致氣候變遷的世界,熱帶雨林成了一種策略財富。當人類不再害怕災難或擔心他們恐懼的災難成真,雨林就成了一種力量。自從一九九八年以來,我便頻繁探訪亞馬遜雨林,傾聽著關於人們、樹群與動物的故事。撰寫這篇前言時,我已經在阿爾塔米拉(Altamira)住了一年了,這座城市就位於亞馬遜雨林欣古河(Xingu River)河畔。

  這本書從一場雨林中的誕生開始寫起,結束於聖保羅都會區(Greater São Paulo)周邊的一場死亡。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都會區,也是全球十大都會區之一,人口多於兩千萬,超過葡萄牙與荷蘭等國。我不住在亞馬遜雨林的時候,就會住在這座建築荒漠中;河流在這裡交會,覆蓋在混凝土墳墓之下,每當我們行經其上往往快步走過。我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橋樑,置身於這些形形色色的巴西人民之間。

  本書收錄的故事,來自我人生中的兩段記者生涯。較短的專題報導寫於一九九九年,當時的我任職於巴西南部的報紙媒體《零時刻》(Zero Hora),那裡也是我的出生地;我負責的是名為〈無人見著的生活〉(The Life No One Sees)的專欄撰文,每週六刊出。在這個一整版的頁面中,我寫著那些一般被定義為「平常人」的生活。他們不是報紙上的那種新聞人物,他們的生與死被縮減寫成一小則短文,好比註腳一般,無足輕重到幾乎在頁面上一閃即過。我撰寫這個專欄的目的是為了告訴人們,世上沒有所謂平常的生活,只有受到馴化的眼睛,而這樣的眼睛無法洞見每個生活其實都是由不平凡轉化而來的。

  若我們的眼睛不想被馴化,便要知曉每個個人生活所具有的獨特性,而這正是我將每一則小小的報導編織起來的原因。這些「未發生的事」(unhappenings,這是我造的詞,用以描述我所進行的報導工作)背後的政治意涵,就是沒人能被取代。因此,某些人的生活並不比其他人的還要有價值。累積了幾年,這些報導集結出版,並有幸獲得了巴西最大的報導文學獎。

  本書後段收錄的八則短篇報導,則道盡了驅使我成為記者的動機。每個人赤裸裸出生,如何從擁有甚少,直至最終創造出一整個人生,這種種一切都令我著迷不已。這個動機也是帶領我們經歷這麼多世界與這麼多語言的關鍵。我想從這些執著的人身上學習如何賦予意義、創造人類的存在。生活就是我們創作的第一部小說。這部小說,我們稱為「現實」,就是我報導的實質內容。

  一篇報導很短簡,卻需要大量的調查。我相信新聞報導,那是每日歷史的文字記錄,如實地記下生活傳述的訊息,就像是見證一般。我進行新聞工作時嚴謹以對、追求切實、重視用詞準確。但我也確信,現實的脈絡複雜不只由文字交織而成,其中還有質感、氣味、色彩、手勢。汙點、失落、暴行、各種細微差別,以及靜默、毀滅,也都錯綜融合成為現實。

  我個人對新聞報導的看法是過去三十年建立起來的,我的人生幾乎每天都致力於接觸陌生的世界——不僅我看他們陌生,他們看我也很陌生。大家常說,你得上街踏破鐵鞋才找得到新聞,但新聞不只存在街上。一則報導還需要最原始的基進運動:跨越你自己這道鴻溝。或許這才是最深刻也最艱難的行動,它要求你跳脫自我,融入他人,融入那個他方的世界。唯有打開所有的感官去傾聽,才能做到這一點。那種傾聽裡,沒說的話與說出口的一樣重要,聲音和迴響也與寂靜一樣重要,家具的質感與選擇貼在牆上的畫一樣重要。氣味與缺席,否認、驚嚇與猶豫,咬指甲的痕跡、選擇或遺忘的機巧,分歧,還有被遺留的一切。

  既是新聞報導,意味著我們得脫掉自己的衣服,套上他人的穿著。也就是說,我們得屏除自己的偏見、判斷、世界觀,這麼做是為了讓世人得知在這個星球上還有其他的存在經驗,且不僅只存在,而是那麼的獨一無二。然後,再走過漫長的路回來孕育文字,寫下這篇文章傳述的訊息,而這一切皆由這具從當地返回傳播新聞的身體交織而成。透過這一系列寫作報導的傳遞動作,他方成了彼與此。

  透過這種姿態,我才能為那些報導沒有寫到的人們達到上述境界。身為記者,我發現自己常常遇上以口述方式創作文學的文盲;他們所給予我的滋養,重要性並不亞於圖書館架上的知名作家。拄著鋤頭靠在石頭上,或把釣魚竿放進獨木舟的男男女女,以充滿詩意的散文述說自己的生活,而這一切均源自世上獨一無二的人生經驗。他們大方分享自己的故事,沒有意識到在述說的同時,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宇宙。經過三十年,如今這些人成了一群對我影響深刻入骨的人。而這種與他人真實交集的過程是無害的。

  書中收錄較長的九篇報導,其中七篇寫於本世紀頭十年,從二○○○年到二○○八年,我任職於聖保羅的新聞週刊《新時代》(Época);而這些篇章也收錄在另一本書《街頭之眼:尋找真實人生文學的記者》(Olho da Rua— uma repórter em busca da literatura da vida real)裡。這些文章展現了我在新聞報導中絕不妥協的行事風格。在〈雨林裡的接生婆〉中,我試著放下自己的定見(過去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在整個報導過程裡頭,我最主要的工具便是傾聽。

  做為記者(以及身為一個人),我一直認為,知道如何聆聽,比知道如何提問更重要。如果可能,我甚至不希望自己開口去提出第一個問題。我總覺得所謂的第一個問題,其實與我自身比較有干係,遠勝於我想了解的對象。此外,第一個問題還會向受訪者洩漏了採訪者的期望。第一個問題相當於一種控制形式,而身為稱職的傾聽者,我必須放棄控制,所以我只會說:「告訴我……」。你永遠不知道人們訴說自己的故事會從哪裡切入。

  一旦我們臣服於故事,任它由外而內澈底顛覆我們,記者這份工作帶來的就只有喜悅。如果我走一遭阿馬帕州(Amapá)或聖保羅地區,回來卻毫無改變的話,我就會放棄報導了。身為記者,意味著每篇報導都會帶來一次重生,以及自我的重新創造。當然,最好是透過自然分娩。

  如果你是個像是聆聽音樂般的閱讀者,你將發現《剩餘靈魂的收藏者》收錄的每篇報導自有其詞彙、節奏與布局;要是並非如此,將對我產生重大的影響。即使我穿越整個巴西,穿梭於每個巴西人內在的巴西世界,我依然沒有真正離開自己的家。倘若我無法洞悉他人的語言,沒有聽懂不同地區蘊含的每一種人生所傳遞的訊息節奏,那麼,我寫的不過就是我自己,以及我那受限的語言。即使擁有其他人名或所謂的其他故事,我也只是個寫著新故事、觀點卻單一的寫作者而已。

  我的挑戰在於必須維持局外人的立場,這麼做是為了保有好奇的雙眼,倘若我想看透奪目的表象,這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必須注意,絕不能讓觀光客的觀點汙染了自己,因為觀光客總是透過自己的偏見或想像來看待現實,他們只看自己想見的,只相信自己認定的真相——若是如此,你根本不需要離開家門。

  記者相當於貼近隱私的外來者。每當進入他人的世界,我都必須搞清楚一件關鍵的事:別人向我引介自己的世界時,她會呈現什麼給我看,還有,她不讓我看見的又是什麼?她會引我踏上什麼樣的路?她會用什麼樣的詞彙來為自己的領土命名,包括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為什麼她選擇這些詞彙?

  經過三十年的報導生涯,死者始終縈繞在我心中,他們的生命不會因為我的譴責而有所改變。我一直在尋找詞彙,試圖用最合適的文字描述他們的故事,好讓世人聽見;我尋思著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這些已經入土的人成為回憶,不致連他們的聲音都被埋葬了。而我花了些時間才明白,欠缺的不是文字或聲音,而是耳朵。

  我不太了解自己。每當我覺得稍微了解一點了,就又會揭露更多自己的另一面,然後逃離自己。或許,我唯一確定的是自己是個記者。靈魂進駐一具又一具的身體,將不同體驗轉化成文字,是構成我本質的決定性因素,而這已融入骨子裡了。我對無限荒謬的現實擁有不成比例的愛,而這份愛影響了我所有的世界觀。瓜拉尼蓋約瓦族(Guarani-Kaiowá)好幾個世紀以來遭到各式各樣的謀殺,儘管如此,他們依然抵抗不屈。我跟他們學到了另一個字:ñe’ẽ,這個字指的是「文字」與「靈魂」同時存在。正是在這他者的語言中(既非我的,亦非你的),我找到了足以定義自己這番追尋的詞彙。在兩個世界之間的漩渦裡,我想要成為能夠產生作用的文字。

  在這本書中,一如在人生裡,我能獻上的唯有自己。我希望這樣就足夠了。
 
阿爾塔米拉,巴西,二○一八年七月十一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巴西」這個關鍵詞,就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充滿熱情、色彩斑斕卻又充滿社會矛盾的畫面。這本書顯然沒有選擇里約或聖保羅這些光鮮亮麗的城市作為主要舞台,而是深入到那些「剩餘」的角落。這讓我覺得非常振奮,因為真正的社會動力往往就隱藏在這些縫隙之中。我猜測,作者筆下的巴西,可能充滿了非正式經濟活動、獨特的社群組織,以及面對強大結構性壓迫時所展現出的驚人創造力。這種「日常革命」的形態,可能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無限的生活可能,是鄰里之間如何建立起超越國家機制的互助網絡。對於我們這些在高度制度化社會中生活的人來說,閱讀這樣的內容,無疑是一種對「生活可能性的重新校準」。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他那帶著異文化濾鏡的雙眼,去解構和重構這些在巴西街頭上演的生命劇碼,並且,我更想知道,這些「收藏」起來的靈魂故事,最後如何匯聚成一股能影響讀者自身觀念的洪流。

评分

坦白說,現在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還在適應期,但為了這樣有份量的內容,我願意接受它的形式限制。我想像這本書的結構,一定不是線性的,而是由無數個充滿張力的田野片段交織而成,如同拼圖一般,讀者需要自行去拼湊出巴西社會那複雜的紋理。這種敘事結構,其實對讀者的專注度和理解力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我們像一個真正的田野工作者那樣,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那些不連貫、甚至看似矛盾的觀察結果。這本書的魅力,可能就在於它拒絕給出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觀察世界、理解人類生存韌性的工具箱。如果作者真的做到了他書名所承諾的——收集那些被遺忘的靈魂,並記錄他們在日常中進行的、微小卻堅韌的抗爭——那麼這本書將遠遠超越一本單純的旅遊見聞錄或社會學報告,而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裡,理解「他者」與「自我」之間關係的一面極為重要的鏡子。

评分

哇塞,最近看到一本新出的书,光是书名就夠吸引人了,那個標題「剩餘靈魂的收藏者:巴西日常革命的田野筆記」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性,不過這本電子書我還沒來得及細看,但光是從這個書名和封面設計的感覺來看,我就忍不住想東想西了。它給我的初步印象,是那種深入異國文化底層、去挖掘那些被主流社會忽略的、充滿生命力的片段的感覺。我猜測作者肯定在巴西待了很長一段時間,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甚至可以說是「肉搏戰」的田野調查方式,去捕捉那些微小卻深刻的「革命」瞬間。這種革命,我想絕對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種槍林彈雨的政治抗爭,而是更貼近柴米油鹽、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出來的、對抗既有體制的韌性與創造力。特別是「剩餘靈魂的收藏者」這個詞,讓我聯想到許多被拋棄的、邊緣化的群體,他們的故事是如何被作者小心翼翼地收集、保存,成為了一種無聲卻有力的見證。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些龐雜、充滿生命力的田野資料,以及他如何將那些異國的、遙遠的經驗,轉化為能引起我們(身處在一個看似穩定,實則暗潮洶湧的社會)共鳴的深刻洞察。總之,光是想像這本書的內容,就已經讓我覺得這趟閱讀之旅充滿了未知的驚喜和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的可能性,絕對是近期書單裡的「必讀潛力股」。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種帶著一點點舊照片斑駁感的色調,加上充滿手寫筆觸的字體排版,就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八、九零年代學術界前輩們出國做研究時,帶回來的那些厚重又充滿田野氣息的報告。我總覺得,好的非虛構寫作,特別是這種涉及社會人類學視角的書,最迷人之處就在於它那種「在場感」。你翻開書頁,就好像自己也跟著作者一起跳進了那個陌生的時空背景裡,聞得到空氣中的氣味,聽得到街頭的喧囂。這本電子書,雖然少了紙本書可以翻閱的觸感,但如果內容紮實,那種訊息的密度和情感的衝擊力,絕對不會打折。我猜測,作者在巴西的田野經驗,一定非常「接地氣」,或許他不是站在高處俯瞰眾生,而是蹲在路邊,跟著那些「剩餘靈魂」們一起呼吸、一起生活。這種寫作姿態,才是最能打動讀者的。我對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分析沒興趣,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那些真實的、有血有淚的生命故事,是如何在巴西那片廣袤的土地上,編織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日常革命」敘事。這種敘事的力量,往往比宏大的歷史論述來得更為持久和震撼。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的電子書琳瑯滿目,但真正能抓住我這種老派讀者的,不外乎兩種:一是極致的邏輯推演,二是極致的情感共鳴。從《剩餘靈魂的收藏者:巴西日常革命的田野筆記》這個名字來看,它顯然是往第二種靠攏的。重點是「田野筆記」這四個字,它暗示著一種未經修飾、未經完美包裝的原始狀態。我們都知道,田野工作是最艱辛的,它意味著長時間的等待、文化上的錯位、語言的障礙,以及面對人性最真實、最不加修飾的那一面。我好奇的是,當作者面對這些巴西社會底層的「靈魂」時,他如何平衡身為一個「觀察者」的抽離感和身為一個「參與者」的投入感?一個優秀的田野記錄者,必須學會「成為」他所記錄的對象,但又不能完全失去自我。這種平衡的藝術,往往決定了一本書的厚度。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這種田野中的掙扎、發現與啟示,細膩地鋪陳開來,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們反思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也隱藏著尚未被我們察覺的、同樣重要的「日常革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